中俄经济法比较研究
① 如何理解中俄关系的现状,特点及发展前景
中俄关系连续跨越重要 台阶, 战略定位更为明确。俄罗斯独立后 , 中俄两国顺应时代潮流 , 本着
与时俱进的精神, 不断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从 1 9 9 3年“ 相互视为友好 国家” , 到 1 9 9 4年建立“ 建设
性伙伴关系” , 再到 1 9 9 6 年正式确立“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 直至 2 0 0 1年两国签署《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
约》 , 以法律形式将中俄两国“ 世代友好、 永不为敌” 的原则确定下来。中俄关系连续跨越重要台阶, 战略
定位不断取得新突破 , 其速度 和幅度在大国关系史上堪称罕见。两国在历史上还首次互办“ 国家年” , 为
中俄关系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目前, 中俄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 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
二、 中俄形成全方位合作局面, 各领域合作日益深化。经贸方面, 同处快速发展阶段的中俄都有扩
大经贸合作的需要, 1 9 9 9年以来双边贸易额逐年攀升, 2 0 0 6年达到了3 3 4亿美元, 中国已成为俄第四大
贸易伙伴。中俄相互投资 日趋活跃 , 规模不断扩大, 并朝着更为开放透明和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能源
方面, 一度困扰中俄关系的石油管道问题几经波折后峰回路转 , 泰纳线终于在 2 0 0 6年动工。安全方面 ,
双方军技合作不断深化, 多次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2 0 0 4年中俄签署了《 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 ,
边界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边界两侧由军事对峙转为友好相处。人文领域, 两国加大文艺团体和留学生的
互派力度 , 多次互办图书展 , “ 汉语热” 和“ 俄语热” 在对方国家不断升温。
三、 中俄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协调配合, 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俄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持相同或
相近看法, 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俄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推
动国际关系民主化。2 0 0 5年, 中俄元首签署“ 关于2 1 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 , 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中俄在联合国改革、 朝核等问题上进行 了积极而富有成果的
协作。中俄共同倡导和推动的上海合作组织 , 对维护中亚地区的稳定与和平、 发展地区经济和打击三股
势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中俄关系的深入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两国政治互信需进~步加强, “ 中国威胁论” 在俄还
有一定市场, 经贸水平同两 国的政治关系不太相称 , 两国民众之问的相互 了解需进一步加深。
中俄关系发展 的特点
一
、由低到高, 循序渐进推动双边关系深入发展。苏联解体后, 中俄关系从低点起步, 并且面临边界
田永祥,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政研室副主任, 研究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倒爷” 、 “ 商贩” 开启 了两 国民间贸易的大门, “ 歌手” 、 “ 艺人” 奏响了两 国人文交
流的前奏曲。与此同时, 两 国领导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 把建立政治互信 、 解决边界问题等作为推动两
国关系的重要杠杆 , 相继达成 了历史性协议, 为两 国的政治信任和长期友好奠定 了重要基础。以此为契
机, 中俄合作层次不断提高, 领域不断拓展, 经贸、 能源、 军事、 科技、 人文等领域的合作逐步加强, 呈现全
方位 、 多层次的发展势头。
二、 政治战略规划先行, 再逐步充实合作内容。中俄关系建立之初, 两国都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 相
互了解不深 , 政治发展趋 向也完全不同。在此背景下, 政治意志对两 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两
国领导人审时度势 , 坚定不移地推行中俄友好政策 , 注重从战略层面先行规划两国关系发展大局 , 对两
国关系的远景提出明确构想。这从一开始就给了中俄关 系一个高水平定位, 为两 国关系的宏观方 向奠
定了坐标。在战略规划的导向下 , 中俄不断充实各领域的具体合作内容 , 使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基础逐
步坚实。
三、 定期沟通, 以机制化建设作为重要保障。中俄建立双边关系后, 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不同层次、 不
同渠道的机制性合作和会晤安排, 使两国领导人和各部门之间能够保持经常性的接触。尤其是两国元
首和总理的定期会晤机制 、 议会交往机制 、 战略安全磋商机制、 中俄友好 2 1 世纪委员会 以及政党、 政府
各部门间的协作机制不断完善, 增强了彼此信任和相互了解, 促进了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
四、 从意识形态至上转变为以国家利益为中心 。中俄两 国在历史上的交往曾经具有非常强烈的意
识形态色彩。俄独立后, 两国又走上差异 明显的发展道路。但 中俄构建两 国关系时完全超越了意识形
态, 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 为中俄关系的顺利发展清除了巨大障碍。中俄明确了以“ 互利双赢” 为合
作标准, 致力于共同繁荣和相互受益 。这种非意识形态化 的利益追求 和利益基础使 中俄关系的发展更
为稳定和可靠 。
中俄关系发展前景广 阔
一
、 中俄在战略上有很多共同点, 充实和提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大势所趋。中俄都是世界上
主要的战略力量之一 , 在一系列重大 国际问题上有相同或相似的立 场。未来 十年, 中俄都将进入实现民
族复兴的关键阶段, 这一时期对两国来说都是必须紧紧抓住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 两国最主要的战略需求
是确保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 存在开展广泛协作 的战略基础。进一步深化战 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
成为两国的共识。
二、 中俄有相似的战略环境 , 都需要维持周边 的和平与稳定, 加强地区安全合作符合双方利益。中
俄互为最大邻国, 加强睦邻友好对两国安全环境的影响最为直接。中俄都处在复杂的地缘战略环境之
中, 面临维护国家统一 、 加快 国内发展 , 保持社会稳定的战略任务。作为上海合作组织 的发起 国, 中俄对
维护中亚地区的稳定负有特殊责任。中俄在国际和地区安全事务上的合作既有必要也有基础, 大有潜
力可挖。
三、 中俄都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加速发展期, 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强, 在诸多领域的合作大有可为。
近年来, 中俄两国经济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而中俄经济发展接轨点多、 互补性强, 加强务实合作
对两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作用显著。中俄经贸合作也开始进入重要发展期, 随着双边贸易额的不断
提升, 贸易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多层次、 多领域、 高科技含量和高投入的经贸合作模式逐步形成, 这将为
中俄经贸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展望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中俄关系, 我们既要看到挑战和压力, 更要充满信心并坚定决心 。
只要两国政府和有识之士切实强化“ 共同发展、 携手崛起” 的战略思维,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一定能
够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造福于两国人民和世界和平 。
② 近十年来俄罗斯的货币政策
俄罗斯的货币制度与货币政策
一、俄罗斯的货币制度
(一)俄罗斯银行
俄罗斯银行是俄罗斯联邦的中央银行。俄罗斯银行成立于1990年7月,其前身是苏联中央银行的俄罗斯共和国银行。依据俄罗斯宪法,俄罗斯银行职责为保证货币稳定和发行货币。依据《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法》,俄罗斯银行具体职责主要包括:制定货币政策;发行货币,管理货币流通;作为信贷机构的最后贷款人,管理再贷款系统;制定俄罗斯结算规则;制定银行业管理规则;经理国库;管理俄罗斯银行国际储备;负责信贷机构市场准入和退出管理;监管信贷机构和银行集团;审批信贷机构的证券发行;组织和实施外汇管理;分析预测俄罗斯全国和各地区经济形势,特别是货币、外汇、金融和价格情况,发布相关资料和统计数据。
俄罗斯银行设有银行理事会管理银行运行,职能部门有:经济综合部、研究信息部、现金流通部、支付体系管理监测部、结算管理部、会计报告部、信贷机构许可部、银行监管部、信贷机构检查部、市场操作部、市场服务部、金融监测和外汇管理部、国际收支部、预算体系会计服务部、法律部、对外和公共关系部、信息系统部、人事部、分支机构部、金融部、内审监察部、国际金融和经济关系部、行政部。俄罗斯银行在各地区设有79个区域性分支机构。
俄罗斯银行的所有资本和财产归俄罗斯联邦所有,但依据俄罗斯宪法和《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法》,俄罗斯银行独立于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使职权。俄罗斯政府和俄罗斯银行之间对对方的负债均不承担责任。俄罗斯银行向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负责,俄罗斯银行行长由国家杜马依据俄罗斯总统的建议任命和免职,俄罗斯银行理事会成员由国家杜马依据俄罗斯行长的建议(须经过总统同意)任命。国家杜马可要求俄罗斯联邦审计署对俄罗斯银行的经营情况进行审计。俄罗斯银行须向国家杜马汇报年度报告和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二)俄罗斯的货币
俄罗斯货币名称为卢布。俄罗斯纸币有7种面值:5卢布、10卢布、50卢布、100卢布、500卢布、1000卢布、5000卢布;硬币有7种面值: 1戈比、5戈比、10戈比、50戈比、1卢布、2卢布、5卢布。
二、俄罗斯的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目标
近年来,俄罗斯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降低通货膨胀率和保持币值稳定。2006年,俄罗斯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具体目标是消费价格上涨不超过8.5%,核心通货膨胀率在7%-8%之间。
(二)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操作
俄罗斯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方式有发行中央银行债券、买卖联邦政府债券、回购操作、货币掉期等。
2、存款操作(Deposit Operation)
依据《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法》第4款和第46款,俄罗斯银行可通过向信贷机构获取存款来调节银行部门的流动性。目前俄罗斯银行进行存款操作的方式有固定利率和拍卖利率两种,固定利率存款操作每天进行,存款拍卖则在每周四进行。信贷机构可通过俄罗斯银行的区域性分支机构、路透交易系统和电子交易系统(MICEX)向俄罗斯银行进行存款拍卖的报价。
3、再贷款
依据《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法》,俄罗斯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负责组织再贷款体系、设定再贷款的程序和条件。俄罗斯银行再贷款根据贷款抵押品的类型和贷款条件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俄罗斯金融清单上债券为抵押品的再贷款,其抵押债券可在市场上交易,第二种是以约定票据为抵押、有索赔权或由信贷机构担保的再贷款。俄罗斯银行再贷款按期限可分为日间贷款、隔夜贷款、一周贷款、两周贷款和更长期限的贷款,但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80天。
4、存款准备金
《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法》明确规定存款准备金是俄罗斯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所有的银行业信贷机构在取得俄罗斯银行发放的营业许可后就必须遵守存款准备金规定。俄罗斯银行对存款准备金不付利息。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决定由俄罗斯银行理事会做出,俄罗斯银行按月管理信贷机构存放的准备金金额。
(三)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俄罗斯银行通过以下方式披露货币政策决策和实施的有关信息:1、每季度发布《货币形势和货币政策报告》;2、每年度发布《俄罗斯银行年报》,分析俄罗斯经济金融形势,公布货币政策实施情况;3、制定《货币政策指引》,解释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及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4、定期发布《银行统计公报》,公布存款操作、再贷款、存款准备金等指标;5、在俄罗斯银行官方网站上公布再贷款率、存款准备金率等信息。
详见:http://www.pbc.gov.cn/detail_frame.asp?col=12011&id=153&keyword=&isFromDetail=1
中国和俄罗斯都是处于转型经济中的大国,其转轨以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引人注目。很多学者对中俄两国经济转型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比较,然而,很少有人对两国经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进行比较研究。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和俄罗斯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仍然面临许多特殊的问题,如缺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执行货币政策的经验,缺少对市场经济运作的了解,缺少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成熟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如何制定并有效执行货币政策一直是中俄两国中央银行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整个货币政策的发展历史和实践中,研究的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货币政策对于实体经济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二是研究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才是最优的。针对第一个问题,理论界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即认为货币政策只是在短期内对实体经济具有影响,其长期效应主要体现在对物价的影响上(Taylor,1995),因此现代中央银行的主要责任应该在于防范通胀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周期不稳定的波动(McCallum,2001)。针对第二个问题,目前研究还一直在持续的进行,而且一直没有满意的答案。为解决最优货币政策的设计问题,政策制定者首先面临的问题在于“究竟是应该选择以规则为基础的货币政策、还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哪种方法更有益于政策目标的实现”。时间不一致问题的提出结束了货币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的争论,该理论认为,采用货币政策规则优于相机抉择(Svensson,1997)。但对于如何使用规则的问题,经济学界目前仍然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张,规则只需规定中央银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需要限制中央银行采用的工具以及工具的调整方式,就可以达到限制货币当局相机抉择权的目的。这种规则被称为目标规则,包括汇率目标规则、利率目标规则、货币供应量目标规则、通货膨胀目标规则、名义收入目标规则和价格水平目标规则(Svensson,1999)。另一种观点主张,规则不仅要规定中央银行必须达到的目标,而且也要规定为达到该目标必须采用政策工具以及工具的反应方式。这种规则被称为工具规则,包括弗里德曼规则、麦克勒姆规则和泰勒规则(Friedman,1963;Taylor,1993;McCallum,2000)。近年来,对于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已经成为货币经济学领域研究的最新发展,各种货币政策规则的适用性和比较研究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热点问题(Ffisch and Staudinger,2003)。当然,以上提到的各种研究主要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为研究背景,针对转型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关研究相对较少,针对中俄货币政策的比较研究更为少见。
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对西方理论的引进和运用。体现在:一是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研究。在实证检验中,刘金全和云航(2004)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当中确实存在着规则性和相机选择性混杂的现象,除了货币政策的长期价格稳定目标以外,货币政策还兼顾短期的需求管理和实际产出调整;刘斌(2003)计算和比较了在完全承诺、泰勒规则、相机抉择三种情形下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社会福利,指出泰勒规则可以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指导方向。二是各种货币政策规则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谢平、罗雄(2002)运用历史分析法和反应函数首次将我国货币政策用于检验泰勒规则,估计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是不稳定的,并非按照传统的泰勒规则操作。宋玉华等(2007)检验了麦克勒姆规则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在货币流通速度趋于稳定、货币乘数逐渐提高的情况下,M0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增强,为中央银行实施麦克勒姆规则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创造了条件。张屹山、张代强在泰勒等西方学者对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研究的基础上,构造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结果发现,该反应函数能够很好地描述同业拆借利率、存贷款利率和两者利差的具体走势,但我国货币政策是一种内在不稳定的货币政策。
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对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和运用已经日渐成熟,但就这些货币政策规则是否适合转型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还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因为转型经济国家往往缺乏发达的金融市场,采用利率为基础的货币政策还面临许多制度上的问题。除此之外,模型的设定和数据的收集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对转型国家的货币政策规则进行过研究。本文对中俄两国的货币政策目标进行比较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丰富针对转型国家货币政策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此类研究为转型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为转型国家合理选择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回顾了中国和俄罗斯近年来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经历;第三部分对中俄货币政策目标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利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泰勒规则对中俄两国货币政策目标进行实证检验;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中俄两国货币政策的简要回顾
(一)中国货币政策主要经历
自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独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经历了从直接调控到间接调控的转变,并最终确定了以“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最终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
在1984~1993年期间,尽管我国在法律上没有规定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主要遵循了“经济增长优先”的目标。在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刻意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结果使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过度需求的压力之下。在经济增长第一位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往往被迫放松银根,在信贷扩张的推动下,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随后中央银行又必须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松和紧的货币政策互相交替,使得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时机很难把握,结果既没有稳定住物价,也没有促进经济平稳增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大大削弱。
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宏观调控能力,金融调控目标开始由直接目标向间接目标过渡。1994年,人民银行逐步缩小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控制范围。9月人民银行首次根据流动性的高低定义并公布了中国的M0、M1、M2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指标,该措施标志着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开始。1995年,人民银行宣布将货币供应量列为货币政策的控制目标之一,并从1996年开始公布年度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银行逐渐加强了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1998年1月1日,人民银行正式取消了信贷规模控制,开始使用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中介目标,并确立了以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为主的间接货币调控机制,使我国货币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快了与货币政策相关的立法工作。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表明,1994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把稳定币值放在首位,在稳定币值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1995年3月18日,这一目标正式以立法的形式被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目前,尽管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已经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仍然具有多重目标的属性。“保持币值稳定”实际上包含了“保持通胀稳定”和“保持汇率稳定”的双重目标,加上“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实际上就有了三个目标。对于中国人民银行而言,三个目标何者为先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还没有明确的最终目标。
从人民银行的实际操作上来看,“保持通胀稳定”和“保持汇率稳定”实际上已经成为人民银行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从1992年开始,中国政府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公开发布通胀率目标,这也成了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的目标。另外,从1994年汇率并轨开始,特别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稳定汇率实际上也成了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追求的主要目标。1994年以来,人民币一直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人民币汇率始终在一个过窄的幅度内波动,以年均汇率为例,1994年年末汇率的偏离度为1.6%,1995~1997年缩小为不足1%,1998~2004年进一步缩小到不足0.01%(王晓天、张淑娟,2007)。因此,也可以说,从1994年以来一直到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启动前,“保持通胀稳定”和“保持汇率稳定”一直是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从而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截至2008年6月16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已经由当时的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调整到当前的1美元兑6.90元人民币,人民币累计升值17.54%。随着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的扩大,中国货币政策正在面临新的转型。
(二)俄罗斯货币政策的主要经历
在整个经济转轨时期,俄罗斯货币政策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官方的文件,俄罗斯当前货币政策的指导方针是“以保持卢布币值稳定为首要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
在1992年到1995年期间,财政赤字一直是困扰俄罗斯中央银行的首要问题,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政府预算赤字进行融资。由于财政赤字不仅规模巨大,而且缺乏发达的国内债券市场来融资,这使得俄罗斯中央银行必须为这些赤字提供融资。从1993年的下半年开始,提高的政府支出以及较低的税收收入使得政府的财政赤字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贷款也相应的提高。1994年,政府的财政赤字达到了最高点,需要中央银行提供的贷款融资达到了1993年末货币基数的2倍。财政赤字给俄罗斯带来了严重的货币问题,导致了较高水平和极端波动的通货膨胀,政府借贷成了高通胀的主要来源(Marek等,2002)。尽管面临上述这些困难,俄罗斯中央银行还是开始发展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直接对贷款进行管制以及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但是,在初期这些工具大多数是无效的,主要是由于中央银行一直遵循被动的货币管理立场。
从1995年6月到1998年出现金融危机之前,俄罗斯的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稳定汇:率为主的政策目标。1995年4月,俄罗斯颁布了新的中央银行法,从法律上授予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来执行货币政策。1995年7月6日,俄罗斯中央银行和联邦政府共同确定了盯住美元的“外汇走廊”政策。此后,卢布汇率不再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而是只能在一定的区间波动,超过了规定的限制就会引起中央银行的干预。实施“外汇走廊”政策后的头三年里,卢布汇率相对平稳,通货膨胀也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1996年和1997年,较低的税收收入和较高的利息支出扩大了政府的财政赤字,1997年末政府财政赤字达到了GDP的8.25%。面临严峻财政问题,政府不得不通过扩大债券的发行规模来为预算赤字融资,同时将国内债券市场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尽管出售高收益率的债券能够改善政府的流动性,但是这样做却给卢布的汇率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俄罗斯中央银行为了防止卢布贬值,只能提高再贷款利率,使得利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以确保汇率在固定的区间波动。1997年11月,俄罗斯首次提高了再贷款利率,将再贷款利率从12%上调到28%;1998年2月,再贷款利率再次提高到42%;1998年5月,再贷款利率提高到150%。如此高的利率,是财政所不能承受的。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政府被迫宣布国内债务违约,实行本国货币贬值,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1998年8月金融危机过后,由于缺乏国内和国际资金的支持,俄罗斯开始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利用货币扩张来弥补预算赤字。1998年8月到1999年2月,俄罗斯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此期间卢布贬值了70%。令许多人惊奇的是,这次金融危机竟然成为了俄罗斯经济的转折点。1999年,俄罗斯的财政状况开始出现改善,宏观经济也出现好转,俄罗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也由关注汇率转移到关注物价上来。
2002年以后,俄罗斯中央银行面临着非常有利的外部环境,主要商品的出口大幅增长,除了石油相关产品的收入增加以外,俄罗斯企业还从国外获取了大量借款。由于对俄罗斯经济增长信心的不断上升,加上石油开采部门具有较高的获利能力,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伴随着宏观经济的不断改善,卢布升值的速度也开始加快。卢布升值给中央银行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随着美元贬值,贷款组合和私人存款逐渐由美元转向卢布,产生了卢布替代美元化的现象。所以,从2002年开始,由于害怕卢布升值太快以及可能对宏观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俄罗斯中央银行开始在外汇市场积极干预卢布和美元的汇率,通过积极的购买外汇吸收由于美元供给增加所带来的过剩流动性。
2003年,卢布与美元汇率12年来首次出现止跌回升,当年卢布与美元的名义汇率升值达到了8.1%,实际有效汇率升值4.1%。货币升值对稳定物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3年俄罗斯的通胀率首次出现与既定目标相一致的局面。但在2004年以后,俄罗斯采取了隐含干预的汇率政策。结果,卢布升值的幅度虽然有所控制,但通货膨胀率却始终居高不下。
三、中俄货币政策目标的实施效果评价和实证分析
从以上简要回顾中可以看出,中俄两国基本采取了相同的货币政策框架,即“以稳定币值为目的、并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那么,究竟这种货币政策框架的实施效果如何呢?以下将利用两国近年来的最新数据对两国货币政策的执行绩效进行初步评价和实证检验。
(一)中俄货币政策目标的实施绩效评价
表1列出了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主要目标及其执行情况。从中不难发现,除了个别年份外(1998年和1999年),在大多数年份中,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都得以顺利实现,当然,这一结果并不完全是货币政策的功劳,而是由包括货币、财政、土地和产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张屹山、张代强,2007)。
详见:http://www.govyi.com/lunwen/2008/200810/262772_3.shtml
③ 俄罗斯的法律体系
俄罗斯法律制度总的特点
如果按目前通行的划分法系的方法把世界各国的法律归为两大法系一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则俄罗斯的法律应归入大陆法系之中。
俄罗斯的法律之所以属于大陆法系,是因为它具有大陆法的一些基本特征:第一,强调议会立法(实质上是专家立法,只是加盖了议会的橡皮图章),在司法过程中所适用的法律都是由立法机构制定颁布的法律、法令,而不像英、美等普通法国家中,法官可以在司法中自己创造新的法律。第二,强调国家法律的法典化,如制订统一的民法典、商法典等。第三,司法中极少遵从先例,即在审理一个新案时未必要按照别的法院以往对类似案件的裁定作出相似的判决。
宪法制度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俄罗斯的宪法改革势在必行。现行宪法是原苏联时期原苏联共产党执政时颁布实施的,其主要内容在前面的《俄罗斯现行的政治体制》中已经阐述过。
现在俄罗斯有两部宪法草案,一部是联邦宪法委员会起草的。这部宪法的主要内容是:强调联邦条约是宪法的组成部分,主张取消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两院制议会,强调立法、执行、司法机构间的分权与制约平衡,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应该与执行机构权力分开。
另一部宪法草案是叶利钦总统另组班子草拟的“总统宪法草案”。这部宪法有三大突出特点:第一,确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二,在俄罗斯实行总统制国体;第三,取消人民代表大会,重建议会。草案的主要内容是:总统是国家元首,是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是俄罗斯联邦最高公职人员,在国外代表俄罗斯联邦;除政府总理的人选需经联邦大会批准外,其余内阁成员由总统直接任命。在同联邦委员会磋商后,根据政府总理提名任命或解除联邦部长和各部门领导人的职务;向联邦委员会提出宪法法院、最高仲裁法院、最高法院和总检察院法官的候选人;武装力量高级指挥员也由总统任命;总统有权提前解散议会。草案规定的联邦议会是联邦大会,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组成,它是联邦最高代表机关,由它通过联邦法律,并实施宪法规定的监督职能。两院制的联邦大会(议会)同时选举产生,任期4年。在未选举之前,目前的联邦最高苏维埃和政府的全权延长到新议会和新政府产生为止。
这两部宪法草案中大约有60%的内容是相同的,如都强调联邦条约是宪法的组成部分,都主张取消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两院制议会等,但它们在实质性的内容上有巨大区别。宪法委员会草案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平行地位,而总统宪法草案则强调总统制共和国国体,强调总统的权力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中心地位。
俄罗斯联邦议会和俄总统目前正就究竟以哪一部草案作为未来国家宪法的立法原则和基础的问题展开激烈的斗争,不难预料,其最终结果是两部宪草合二为一,取“长”补“短”,并以此作为立宪的原则和基础。
④ 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的课程设置
语言类课程为6个专业语言技能必修课。其中包括:《俄语实践》、《俄语阅读》、《俄语口语》、《俄语视听说》、《俄语语法》、《俄语写作》、《俄汉互译》、《俄罗斯国情》、《大学英语》等。1.化学工程与工艺:
主要专业必修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线性代数》、《化工专业实验》、《仪器分析》、《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工程制图》、《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等。
2.应用物理学:
主要专业必修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电磁学及实验》等。
3.生物技术:
主要专业必修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胚胎学与组织学》、《遗传学》、《生态学》、《农业昆虫学》、《免疫学》、《解刨学》等。
4.数学与应用数学:
主要专业必修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复变函数》、《实变函数》、《常微分方程》等。
5.金融学:
主要专业必修课程:《中俄经济法比较》、《国际物流学》、《线性代数》、《微积分》、《经济法》、《金融学》、《会计学》、《俄罗斯税法》、《俄罗斯与中国区域合作》、等。
6.法学:
主要专业必修课程:《中国刑法》、《中国法理学》、《中国民法》、《中国宪法》、《中国民事诉讼程序》、《中国刑事诉讼程序》、《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俄罗斯法理学》、《俄罗斯宪法》、《俄罗斯行政法》、《俄罗斯刑法》、《俄罗斯民法》、《俄罗斯生态法》、《俄罗斯民事诉讼程序》、《俄罗斯刑事诉讼程序》等。
⑤ 中国和俄罗斯军事和经济方面谁厉害
简介如下:
第二:俄罗斯
陆军:俄曾经拥有历史上最为强大的陆军力量,现在缩减了很多。坦克从高峰时的5万余辆,减少到目前的一万辆左右,但可以认定剩下的都是T-72以上级别的型号(T-64B等视同)。俄在过去一直奉行大规模装甲战的战略,其打大规模陆战的经验和方案无疑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很多人嘲笑俄在车臣战争时期的低下表现,但一经研究就可以发现,那是俄国人把大规模陆战形式错用到城市巷战的结果,并不代表俄罗斯军队在集团作战中也会是那样的。直观比较中、俄装甲力量,中国目前的主战坦克属T-55水平,虽然多加改进,但战力上升有限。很多人可能会跳出来拿所谓59D的火炮威力和上升了的防护力做反驳,但凭什么说加装反应装甲的59能够挡住T-72的攻击,加了反应装甲的72却挡不住59的呢?还有59那几乎不存在的火控系统怎么说?俄国的穿甲弹和炮射导弹都不是1990年的伊拉克拥有的,不要被美国人的刻意贬低产生太多的误解。
空军:总共空军战机约达5,200架,第一线战机,目前约有2,900架包括500架MiG-23、MiG-25的110架、MiG-29的 450架、SU-27有150和若干架SU-30战机均属空优战机,对地攻击机以 MiG-27的600架、SU-17及SU-20有300架、SU-24有480架、SU-25有340 架。 第二线本土防卫战机也约有2,000架。
海军:以巡洋舰为主、辅以大型航空母舰的水面作战部队,核潜艇数量多,称为全球挑战海军.但由于经济影响,军方已经不能够供养很多海军舰艇,使得俄罗斯海军大打折扣.
第三: 中国
中国现在总兵力230万人 世界之最,
中国海军拥有40万人,200艘军舰(三代约30艘),100艘潜水艇(三代约40艘包括093/094核潜水艇各四艘)。
中国陆军150万人(其中防空兵30万世界第一医疗后勤人员50万战斗人员80万),坦克1万辆(三代约3000辆),
装甲车约1万辆,火箭车1万辆(三代约4000辆),各种防空导弹2万枚(三代约6000枚),
各种反坦克导弹1万枚(三代约4000枚)。
中国空军30万人,作战飞机3200架(J10 J11A J11B SU27 SU30 JF17 三代总合约700架
J8各型号 FBC1 二代半总合约1100架 J7与J6部分改进型无人1300架 中型轰炸机100架 还有少量武直)。
中国第二战略打击军团10万人(装备各种氢弹中子弹约200枚,装备各种近中远普通弹道6000枚,
装备各种太空打击导弹1800枚,各类弹道搭载车约8000辆)。
中国战争机制还有如下六大特点:
1、中国在战争动员机制上,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他可以在短时间内,募集到超过1000万的具有良好素质的优秀兵员。因此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包含美国在内,都不可能想象在中国本土与这支军队作战。
2、中国具有强劲规模的核武器2期制造生产能力。所谓2期能力是来自美国核能研究中心的理论。他是指,在国家处于被大规模侵略的时期,依旧保存有一定的核武器生产制造规模。中国核武基地,多在西南。西北的深处腹地。而这里又是很难被短时间攻陷的地区。因此,除非使用毁灭手段,否则很难达到目的。
3、中国是具有一定战争经验的国家。而且他多次与“世界联军”交战。1950年韩战,1961-1965中印战争(当时印度受到来自美,苏,英,法,北约等支持)。1969-1986年中越战争(越南受到来自前苏联,华约等多达12个国家支持)。这些给中国制造了很好的抵御战争机制。
4、中国拥有十分庞大的规模的国防生产体系。中国的国防体系目前仅仅是开展了不足15%。(中国造船能力每年150万吨级,造飞机能力每年1200架。坦克生产力度为7000-9000辆仅此美国)而这主要因为中国为了避免导致前苏联的恶果。
5、中国海外人力资源丰厚。一旦遭到攻击这些深处在美国以及世界的多个层次的华人,都会势必起来。造成世界性质的华人战争。
6、中国科技力量发展能力很好。他们拥有自身完善的科技武器研究机构。虽然部分显得老化僵硬,但是他的机制依旧可以在外力措施下被激活。
经济方面:
如果说是经济总量的话,当然是中国强一些,中国的GDP的排名在第四位。俄罗斯虽然近几年经济增长势头不错。但跟中国相比稍微逊色点 不过有一点是无可争议的中国的人均GDP与俄罗斯的差距就十分明显, 我觉得美国在特定的时期总要将一些国家拉出来说他们的威胁,冷战时期的前苏联,今天的中国等,这都是美国借口发展其绝对军事优势的借口,美国想要称霸世界,他不允许有任何国家有对他造成一丝威胁的可能性,那怕可能性很小,总的来说,美国经常鼓吹中国威胁论,这只是个幌子,其实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在太平洋建立绝对实力(个人观点)。
⑥ 中俄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意义注意1500字以上
中俄有许多共同点,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我认为,应当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比较的方法研究中俄经济改革发展。
从上世纪初开始,中俄就建立了兄弟关系。尽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在改革发展上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步骤,在一些问题上有分歧,但共同点很多。就象两个兄弟一样,有时牵手,有时不牵手,但牵手不牵手都是兄弟,都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兄弟。
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其实都自觉不自觉受到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影响,只不过有正向的、有逆向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已。双方是一种摆不脱、丢不下的关系。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三个28年。这三个28年都不脱离开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影响。第一个28年,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这个时期,俄罗斯和前苏联对中国革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中国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没有中俄(苏)这对兄弟,那段世界历史要重写。第二个28年,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期中的前十来年,前苏联给予中国建设以很大帮助,中国也向“老大哥”学习了不少东西包括学了不少毛病;中间十来年,兄弟俩开始闹别扭,互不相让,你说东我偏说西,各自反反复复、曲曲折折,耽误了不少事;后面那十来年,中国搞“文化大革命”,中国的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苏联与美国搞军备竞赛也伤了不少元气。第三个28年,就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而苏东走了别样的道路,结果解体、变局。这期间也对中国有影响,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挽救了中国,挽救了社会主义,挽救了中国共产党。
有专家说,邓小平是用中医的办法搞改革,戈尔巴乔夫是用西医的办法搞改革。邓小平先补气血——发展经济,同时,讲究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综合治理、逐步调理;而戈尔巴乔夫上来就动大手术,差点要了病人的命。这种比较未必准确、有点刻薄,但邓小平救了社会主义和共产党,戈尔巴乔夫是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败类,包括现在的俄罗斯年轻人也大都这样认为。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提出,第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要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第三,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第四,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这其中,遭西方一些人非议最多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这里,我提出一个观点与大家讨论。我认为,一党执政与多党执政是形式、不是本质。本质是发展民主和自由。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把扩大民主和自由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一些多党制国家不讲民主和自由的事还少吗?中国的国情决定,如果搞多党制,不仅人民不可能得到更多的民主和自由,相反,非乱套不可,非亡国不可。中国在民主自由的道路上也越走越宽广,这是不争的事实。
诚如各位专家所言,中国20多年来发展很快,而且越来越快。拿北京来说,连续12年地方财政平均增幅20%以上。今年财政收入将超过1100亿元人民币大关。其中,前8年增长是500亿,近4年又增长了500亿以上。我们认为,当前是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但我们党和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也是矛盾凸显期。因而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是前提,农村是基础,创新是动力,文化是灵魂,党的建设是关键,和平发展环境是保证。与俄罗斯相比,我们感到国民素质方面有差距,要好好向俄罗斯学习。
我非常赞赏安德烈教授的话:“中国的发展,对俄国的发展有好处。”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有一句话,叫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中俄就是这样的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我们提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和平崛起战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会对任何国家造成威胁,尤其是对周边国家有利。中国沿海城市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发展快的省市带动了周边的发展,而不是遏制了周边的发展。同样,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俄罗斯的快速发展。俄罗斯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对中国发展也有益。
顺便说一句,中俄边贸经营个别案例,不能代表全部,也不能代表方向。中国对那些不讲诚信、有损国格的事,也深恶痛绝。假货固然有诚信问题,但我认为,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健全,那些假货也就没有市场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俄罗斯经济发展对中国也有好处——使那些在国内搞投机倒把没市场的人,在俄罗斯也没有市场;使那些极个别的“害群之马”没有立足之地,让大部分守法守信的中国商人为推进中俄商贸交流自由驰聘!
再次重申,我对经济了解甚少,对俄罗斯的情况知之不深。以上是有感而发,不对的地方请中俄专家批评指正。
⑦ 比较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的优缺点,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1 原苏联的体制改革�
苏联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战后,苏联模式的局限性和弊端越来越明显。苏联时期转型的最大特点是把社会主义同商品市场完全对立起来,所以改革只是对原有计划体制的修补。�
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执政后,迅速而明确的提出了他对内坚决改革、对外努力缓和同其他国家关系的方针,雄心勃勃地进行“改革与新思维”,推行激进的转轨。然而由于改革的方式、措施不当,不仅没有实现经济高增长,反而导致经济形势不断恶化。�
戈尔巴乔夫启动的进程有四个方面:加快科技进步、改革经济和社会、政治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对外政策的新思维。这四个方面同等重要,它们的次序先后不说明分量的轻重。随着时间的推移比重发生了变化,不仅失去了平衡,而且使政策失去目标,从而失去内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发展轨迹大致是:对于苏联的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从有限的摒弃到全面否定;改革的重点从经济领域迅速转向政治领域;改革的目的也从在经济上振兴及赶上西方,变成达到同西方一体化。在改革中实行政治多元化、民主化、以及急剧推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计划,把苏联在政治、经济上推向分崩离析的边缘,并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在改革思想上用“新思维”取代了列宁主义,造成了思想的混乱;把私有化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主张以激进方式向市场经济过渡;政治体制改革急于求成只能照搬西方体制并出现了严重失误;“公开性”严重扰乱了人们的思想;排除异己,按个人意愿组建能够贯彻自己政治路线的领导班子;改革没有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
2 俄罗斯激进性改革�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独立国家,执行独立的经济政策,积极向市场经济转轨。但在转轨的目标模式、转轨方式、速度等问题上在各派的主张上都存在严重分歧。分歧的焦点集中在转轨方式上,即社会体制改革中激进性和渐进行改革道路的选择。经过激进和渐进两种改革思想的激烈斗争,选择了“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
2.1 激进式改革思想�
俄罗斯进行改革的目的是对苏联政治体制实施全面拆除,在经济领域进行激进的市场改革,在社会政治领域建立民主的法治国家和公民社会。自由主义革命者坚信,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只能利用“休克疗法”建立激进的自由市场经济。其着眼点是经济转轨的终极模式,排斥了所有与其终极目标不相符合的任何中间环节。该理论完全抛弃存在于旧经济体制下的制度安排,迅速地实现私有化,并在摧毁旧体制的基础上迅速建立新的体制。�
激进式改革理论主要内容是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所谓稳定化指实行严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制止通货膨胀和价格上涨。所谓自由化,主要是废除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包括价格自由化、外贸自由化、企业经营活动的自由化等内容。而私有化指企业及其他领域的非国有化,企业以出售、拍卖、赠予等形式迅速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所有权关系。激进式经济改革的内容体现了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模式,以市场化、私有化和民主化作为改革的终极目标,并运用货币主义理论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期望经济在短时间迅速使经济转型。故激进派改革思想称为“休克疗法”。�
2.2 过程与效果�
俄罗斯聘请了“休克疗法”的创始人萨克斯担任顾问,由总理盖达尔亲自设计实施激进式经济改革。�
从1992年1月2日起正式实施“休克疗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价格自由化,即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实行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实行大规模私有化;实行对外经济贸易自由化。�
当时,政府坚信,在几周内就可达到消费市场的平衡,并在几个且内达到国家财政的稳定,也可为市扬的自我调节作用提供条件,从而达到制止生产下滑和为生产高涨注入活力。几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激进式的“体克疗法”并未取得成功,不仅没有在短期内使经济稳定、摆脱经济困境,反而使经济陷入全面衰退性危机状态,出现了投资萎缩、通货膨胀、更加严重的社会不公。
2.3 简要评价�
(1)经济方面。“休克疗法”是新自由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这种放任自由的经济理论存在很大缺陷,只能产生短期效应,并非一种理想的模式。国家的总体形势日益严峻,不得不调整政策。从1994年开始,改革转向务实、调整阶段,主要是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强化国家对物价的监督机制、调整私有化政策、重视社会保障等。政府意识到求稳、求实,使改革和经济政策更符合俄罗斯的国情。在1996年开始的政策调整中,把改革的目标模式从自由市场经济转向社会市场经济。俄罗斯全面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实际上只有“休克”没有“疗效”。�
(2)政治方面。俄罗斯对过去的苏联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在政治上,否定共产党的一党制和苏维埃制度,主张建立法制民主国家;在经济上,主张废除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俄罗斯民主制度建设过程至今远未完结。俄罗斯在较短时间里完成了破坏旧制度的任务,然而建立新制度的历程却异常艰难和漫长。在这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中社会付出了经济下滑、国力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惨重代价。�
3 中俄两国改革比较�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同样面临着政治体制的改革,同样要发展市场经济制度。下面比较中俄两国的改革方式。�
3.1 市场经济模式�
相对于俄罗斯追求自由市场经济目标模式,中国选择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适合本国国情。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反映了两国经济体制改革不同的指导思想和不同的改革性质。�
3.2 过渡方式�
相对于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中国认识到了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采用了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只是向市场经济过渡方式的一种相对的区分,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界限。二者本身并不是原则问题,重要的在于什么方式符合本国国情,什么方式符合在本国具体条件下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规律。�
3.3 所有制改革�
相对于俄罗斯的全盘私有化,中国的所有制从公有制改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公有制之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之间发生联系和渗透。公有制成分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控制了国家经济的命脉。�
3.4 改革中政府作用�
相对于俄罗斯认为市场经济是万能的,在中国政府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是被取消或弱化,而是改革和转换。�
4 结语�
改革方式必须和本国的国情相适应,要尊重历史。激进式改革出现在俄罗斯社会不稳定的时期,是人们期望变革的产物,但是盲目性和唯目的性使得紧急性仅仅是一定时期的权益之计,不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⑧ 俄罗斯是发展中国家吗,比起中国谁的综合实力谁强中国和俄罗斯与法国关系那个好一些
俄罗斯是发达国家
经济上中国强,俄罗斯经济主要靠资源出口,相比之下,我们的人力资源还有物产资源都比他们强,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规模都远超俄罗斯。
军事上俄罗斯强,但是这东西没打过谁也不能打包票,军队人数我们多,武器人家比我们先进,但是打仗并不仅只有这些,所以也说不清楚
轻工业我们要好一些,毕竟我们的环境比他们好
重工业论规模我们强,论技术应该说整体不如俄罗斯,但涉及尖端的或国家安全的我们和俄罗斯差距已经不是很大了
俄罗斯和法国都属于欧洲,并且是竞争对手,由于距离较近,战略冲突比较大,而中国和法国目前竞争的主要是经济贸易,并不涉及战略冲突,所以个人感觉中国和法国关系要比俄罗斯与法国关系好
⑨ 俄罗斯经济政策分析
2020年7月21日,俄总统普京签署《关于2030年前俄罗斯联邦国家发展目标的法令》,确定了为使俄罗斯实现突破性发展、增加国家人口、提高公民生活水平、创造舒适生活条件以及发掘个人才能的重点任务目标。9月23日,俄政府正式批准《俄国家经济复苏计划》草案并已准备开始实施计划第二阶段——采取措施恢复消费需求、提高私人投资,在预算调整的情况下,这将确保俄GDP在2021年增长3.3%。俄政府希望2022-2024年不仅为了恢复经济,更是为了实现正在更新的国家目标而吸引私人投资。
2019年俄罗斯与中国双边货物贸易额为1106.5亿美元,增长2.2%。其中,俄罗斯对中国出口565.3亿美元,增长0.9%,占其出口总额的13.4%,提高0.9个百分点;俄罗斯自中国进口541.2亿美元,增长3.6%,占其进口总额的22.2%,提高0.3个百分点。俄罗斯对中国贸易顺差24.1亿美元,下降36.4%。截止到2019年12月,中国是俄罗斯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俄经贸指数报告(2020)》显示,2019年,中俄贸易指数总体呈现平稳上升态势,较2018年上涨12.66%。从中俄经贸指数(月度)来看,1月份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中俄进出口总额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在2月份达到低点,随着疫情的逐步稳定,中俄贸易逐步恢复,进出口总额稳定上升。2020年第一季度,中俄贸易额达到253.5亿美元,同比增长3.4%,增速在中方主要贸易伙伴中排第二位。
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俄罗斯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十八章。首先介绍了俄罗斯基本情况与投资环境,接着深入分析了俄罗斯经贸发展、中国投资合作情况以及俄罗斯重点区域投资机会。随后,报告对俄罗斯汽车、钢铁、机电、农业等领域的投资机会做出细致透析。最后,报告阐述了俄罗斯外商投资的政策法规、税收制度、外国企业在俄罗斯设立与人员进入程序以及中国企业在俄罗斯投资的风险及注意事项。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俄罗斯联邦统计局、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中投产业研究院、中投产业研究院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俄罗斯投资环境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