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2016法社会学答案

2016法社会学答案

发布时间: 2022-10-20 06:59:53

⑴ 社会学题目四 (多选题)

1.第1题

社会组织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
A.一定数量的成员 B C
D
B.特定的活动目标
C.明确的规章制度
D.正式的组织机构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2.第4题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
)最早提出来到
A.库利
B.斯宾塞
C.滕尼斯
D.孔德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3.第12题

严复将斯宾塞的()译作《群学肄言》
A.社会学原理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学研究
D.社会学大纲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4.第13题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
A.社会风尚。
B.社会规范。
C.社会机构。
D.社会伦理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5.第14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6.第17题

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将群体划分为()
A.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B.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C.内群体与外群体
D.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7.第18题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A.城乡对立
B.缩小城乡差别
C.农村发展为城市
D.城乡协调发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8.第19题

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9.第29题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A.私有制。
B.社会分工。
C.阶级产生。
D.剥削的产生。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10.第30题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
A.马克思。
B.韦伯。
C.费孝通。
D.帕累托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11.第2题

社会保险包括
A.医疗保险
B.养老保险
C.失业保险
D.金融保险
E.商业保险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12.第3题

外在的社会控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A.行政、法律控制
B.社会舆论控制
C.习俗和道德控制
D.社会权威
E.角色期望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13.第5题

社会变迁内容或方面有
A.价值观念和态度的变迁
B.行为规范的变迁
C.社会结构的变迁
D.人口的变迁
E.设备系统的变化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14.第6题

对个人社会化的表述正确的有哪些选项
A.个人社会化涉及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B.个人社会化只涉及到人成熟时止
C.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
D.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
E.个人社会化注重其最后的结果,既有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也有个人对社会的调适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0.0

15.第7题

集合行为的特征
A.人数众多
B.无组织
C.行为者相互依赖
D.有领导者
E.人群集中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16.第9题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
A.人口
B.家庭
C.制度
D.环境
E.文化

您的答案:A,D,E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17.第10题

下列哪些人群的聚合属于社会群体
A.火车站买票的人群
B.球队成员
C.工厂的同事们
D.家庭
E.看热闹的人群

您的答案:B,C,D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18.第11题

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其评估的测定标准包括
A.有效性
B.效率
C.人文关怀
D.资金
E.成本

您的答案:A,B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0.0

19.第16题

根据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先赋角色
B.自觉角色
C.开放性角色
D.功利性角色
E.自致角色

您的答案:A,E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20.第26题

西方三位一体分层理论所主张的考察社会分层和不平等问题的三个角度是:
A.收入
B.阶级
C.地位
D.权力
E.声望

您的答案:A,D,E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21.第8题

现代社会,合作与竞争可能在同一关系中同时并存。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2.第15题

社会学的创始人是法国人孔德。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3.第20题

宗教制度在现实社会中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虚幻的、纯精神上的联系,所以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没有任何约束性。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4.第21题

经济的发展会自动带来社会的发展。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5.第22题

城市与农村是两大基本的社区类型,城乡差异无法消除。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6.第23题

社会制度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规范体系,但并不是所有社会规范都是社会制度。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7.第24题

官僚主义不仅仅是管理者个人问题,从根本上看是一种管理制度问题。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8.第25题

干部因失职而受处分或被罢免,这是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角色失败。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9.第27题

社区是一种地域性的社会群体。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30.第28题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了公有制,所以社会分层也相应地消失了。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作业总得分:80.0

⑵ 社会学的最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学的最基本特点是整体性。以下是社会学的部分内涵。
1、社会学的整体性决定了社会学的综合性。
2、综合性是研究视角的综合性,就是在研究社会时必须纵观全局,放开视野,对任何社会现象、社会问题都不孤立地看待,而注意从这些现象和问题与其他现象和问题的相互联系中去把握、去认识。
3、综合性要求运用不同的方法,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既注意影响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不放过那些影响事物发展的非决定性因素。
4、综合性是社会学的整体性特点在研究方法上的具体体现。所以,社会学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常常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即不仅积极利用相关的社会科学成果,而且注意吸取有关的自然科学成果,进行综合的广泛的研究。

⑶ 请用社会学相关理论解答下列问题

(1)青少年犯罪问题原因的社会学分析及对策

(1)回答如下: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青少年犯罪存在着:结伙作案多,严重犯罪多,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手段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及反复性强等特点。青少年犯罪有其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要采取自身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和司法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有人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有资料显示,我国近10年来的犯罪增长率已过24%(尚不考虑1992年起将立案标准上调的因素)(1),而其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据官方统计资料表明,在1980—1989年的10年间,14—25岁年龄段的犯罪占全部犯罪人数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自1990年以来的近10余年,这一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65%左右。(2)这中间,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我们在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上,也经常看到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报道,其中不少是骇人听闻的重大恶性案件。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得到了我国有关部门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3),我国也已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可以说,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结合新的社会实际,针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进一步深入探析预防对策,仍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根据省律协刑事法律业务委员会的选题安排,笔者就此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4)理论界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5)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它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6)这种定义,是从犯罪预防的角度,将矫治的行为扩大到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不道德行为或可能引起犯罪的行为),并将这个年龄段的下限予以降低。对这个下限存有不同意见。有学者提出,应当定在10岁比较合适。其理由在于,从实证的角度,青少年犯罪人口中一般从10—12岁开始有劣迹,13、14岁开始走向社会进行违法犯罪,14—17岁进入犯罪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犯罪研究。故而指出,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7)笔者对此予以赞同。这一概念包括了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和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犯罪。前者和刑法上规定的“未成年犯罪”的范围应该是一致的,只不过“未成年犯罪”是一个准确的法律概念,而“少年犯罪”则是一个宽泛的社会学、犯罪学概念;后者的“青年犯罪”也指年轻的成年犯。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犯罪是一个社会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有人类学家曾尖锐地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一个文明趋向于更高,或许还是更有价值的目标时,社会性越轨(犯罪)的可能就越大。”(8)“任何一个国家既然以现代化为自己的社会目标,不管其社会个性如何,恐怕均不能幸免现代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9)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犯罪的严峻态势并不奇怪。我们对待青少年犯罪亦是如此。除了前述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外,与青少年自身存在的普遍生理、心理特点(如机体需要增多、性成熟,和心理不成熟、容易感情冲动、模仿、猎奇等),以及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总体上偏年轻(10)的客观情况,使得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的比率较高。我们应针对这一犯罪现象,探讨、总结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
这是由青少年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和依附性强等特点所决定的。他们在实施犯罪时往往有胆怯心理,总感觉一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所以就纠集多人,形成“作案氛围”,一轰而上,既能互相壮胆,又能分工合作。据报道,今年9月在安徽合肥市易山区法院不公开审理一抢劫案件,18个被告中,只有一个19岁,其他均为未成年,最小的才15岁。这是一群在城市游荡的孩子,一没钱就几个人凑在一起,窜到街上,见人峰拥而上,先打后抢。(11)更有甚者,近几年来不断有青少年组成的带有封建帮会色彩和黑社会性质的违法犯罪团伙,净干些打架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抢劫、敲诈钱财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甚至称霸一方。2001年,在北方某城市公园发生了一桩血案,一年仅14岁的少年被捆绑双手,身上被打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此案告破后,挖出了一个犯罪团伙。这个团伙共有32人,最大的16岁,最小的才12岁,他们成立了“好汉帮”、“神龙教”,还有敢死队,其中有“老大”、“军师”、“打手”等。少年“黑社会”已露端倪!(12)
2、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是不计后果。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但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容易走向歧途;并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这些人或行凶杀人、严重伤害,或暴力抢劫,或实施强奸,犯罪手段恶劣,带有一定程度的疯狂性。比如,据报道,去年上海市一名17岁的少女因母亲对其管教太严,竟用刀将其母亲砍杀致死。在日本,2001年初,神奈川县一所中学的两名学生因不满老师的耐心规劝,居然动手“修理”了8名老师长达1小时,造成2名老师下鄂骨折,一名怀孕女教师险些流产。时隔不久,日本西北部一中学生因不满老师的训斥,放学后用一把小刀连刺老师十刀,致老师惨死刀下。(13)
3、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由于青少年年龄小,社会经验少,考虑问题比较简单,犯罪动机单纯,很少预谋,突发性犯罪比较多。笔者曾办理的一起郑××故意杀人被害人代理案(案发于1999年8月15日),仅仅是两人因打台球发生口角,郑××就掏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将被害人连捅四刀而致人死亡。笔者还承办过一起李××抢劫案,李××是一个高中学生,平时在班上表现、学习都不错,在一天打台球时,仅仅是因跟随一个同学找另外一学校的学生出气,主犯在打人过程掏走了30多元钱,结果李××因构成抢劫从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4、犯罪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
在青少年犯罪中,不少犯罪手段成人化,且有不少是智能犯罪。我们所曾办过一起强奸案,三个被告均为未成年人,一个才15岁,但在对付舞厅小姐实施强奸时,显得非常“老练”。另据报道,2001年2月8日,北京海淀区公安局刑侦大队接到本市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报案,该公司在交纳上网费时,发现在北京电报局的163上网帐号被人盗用,累计损失达40余万元。经公安部门认真排查,终于将本市第一个黑客——年轻的在校大学生卢某抓获。(14)实际上,现在很多制造病毒的“高手”都是青少年。再者,犯罪的低龄化也比较突出。13、14岁的小孩动辄拿刀伤人、杀人,犯罪的年龄越来越小。
5、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来看,反复性强,再犯的犯罪率上升。
青少年模仿性强,犯罪学得很快。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既有可塑性强、易于改造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反复性。在看守所、监狱的“交叉感染”,使其学会了更多的犯罪“技术”,由以前的“一面手”变成“多面手”,并且胆子更大,反侦查性更强。这恐怕是重大、恶性案件在青少年中不断发生,并且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浅析

犯罪原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各种犯罪因素按其作用层次、力度及其作用机制所构成的能引起犯罪行为发生和犯罪现象存在与变化的罪因系统。狭义的概念,是指处于犯罪原因系统中,具有较大致罪力量,能够相对独立地引起犯罪结果发生和犯罪现象变化的现象及过程。(15)但“犯罪行为是一系列因素的表现,这些因素既是个别的,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交织在一起,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些因素,就一定会歪曲其性质。”(16)“任何孤立的引起犯罪的决定性因素,都不能发生犯罪,犯罪的产生不仅要具备许多决定性的引起犯罪的因素,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个人的人格特征,尤其是不同类型犯罪的巨大差异。”(17)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就是不良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对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探寻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科学、有效对策。
(一)自身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这里谈的“自身原因”是内因,后面要谈的家庭、学校、社会原因,是外因。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二是子女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父母管不了,因为没有从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为了自己而不顾及或无暇顾及孩子,使之浪迹社会;五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人们总结的一句话:“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前文谈到的我所曾承办的三名未成年人强奸案,三个被告人的家庭都是离异家庭,其共性是对孩子缺乏关爱。法庭教育时,这三个父母都痛哭流涕,说对不住孩子,表示以后要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三)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
尽管我国早已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但现在很多学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一个地方教育工作的好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一个学校领导的政绩如何,一个教师的水平怎么样,都要由“升学率”来衡量,来体现。学校有快、慢班之分,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受到青睐,可以吃小灶,学习差的学生则受到歧视和排挤,结果是差距越拉越大。好学生一旦考试落榜,则感前途无望,万念惧毁;差学生则破灌破摔,厌学、辍学,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出现问题。他们一旦流向社会,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发和影响,就会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2、对学生处分缺乏慎重考虑和处分后对处分生放弃教育。
对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处分,是教育、挽救学生的一种手段,若运用得好,可以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起到警告、震慑作用,使之不敢、不会再犯;若运用不好,则会使受处分的学生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从此自暴自弃,在邪道上越走越远,从而滑向犯罪的泥潭。一个18岁的黑帮“老大”——王海,在其自述中谈到:“有一次上课迟到,老师罚我在教室的角落里举砖头,我心里发狠就用砖头一下砸在一张课桌上。 老师上来就踢了我一脚,我和他打了起来。就这样,我被学校记大过处分。我认真学习的日子也随之结束了。我和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混在一起,整天寻衅滋事。”(18)
3、法制教育的缺乏或者流于形式。
学校缺乏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纪守法。前一段时间,笔者办理的刘×抢劫案,被告人刘×在学校、网吧门口强行向其他学生索要钱财,以满足其上网消费。他感觉这些都是小事,压根没有和犯罪联系起来。
(四)社会原因
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现在人们所说的“黄色”、“灰色”和“黑色”“三色污染”,对青少年的危害尤其为甚!
1、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
低级、庸俗的文化会侵害、腐蚀人们的灵魂。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及其它不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其中,“黄色污染”对青少年的腐蚀则最为严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3条)明确规定:“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可一些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网吧老板,利欲熏心,贪图眼前利益,致使一些青少年沉湎于此,心灵遭受毒害,理想被严重扭曲,他们为满足自己的超前消费和感官刺激,而逐步走向犯罪。笔者曾办过一起赵××奸淫幼女案,赵××只有15岁,就“糟蹋”、奸淫了8名女孩,这些女孩小的仅有4岁,大的才11岁,赵××年纪不大,但却花样翻新,手段残忍,这些都是他看黄色录像学来的。他经常光顾的录相厅老板也因此案被判刑。正像一位中学校长所发的感叹:“课堂教育一个钟头,不顶录相厅一个镜头”,“老师苦口婆心讲一天,抵不上学生书摊转一圈”。
2、以腐败现象为代表的“灰色污染”。
腐败现象对下一代的影响亦不可等闲视之。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和走后门拉关系,使一些青少年也耳濡目染。他们受家庭环境影响,相信“权大于法”,依靠自己的家庭势力而违法犯罪,有些是为所欲为,肆无忌惮!
3、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
这几年来,我国带有“黑社会”性质(称之为“涉黑案件”)也越来越多。一些比较具体的宣传报道,虽然有正面的法制教育的作用,但过于细致的宣扬和描写,使一些青少年纷纷模仿,讲“哥们义气”,跪拜结盟,打打杀杀,危害社会。对此,前文已作了例举。有专家讲,“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类少年犯团伙极易发展成为黑社会势力”。(19)
(五)司法原因
这里主要谈的是刑事法律制度的缺陷及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犯罪人的改造措施所致犯罪的因素。
1、刑事诉讼制度及其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朝着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迈出了一大步,但仍存在一些缺漏和尚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比如,“沉默权”的问题,羁押措施的限制和完善,等等。还有,在执行刑诉法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如“刑讯逼供”、“律师会见难”和“超期羁押”等“老大难”问题。这些都可能使受到不公正对待和遭受枉法追究的人,产生逆反、继而对社会进行抵抗甚至敌视的犯罪心理。对于青少年来说,更容易产生这种心理。由此,加强对青少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障,尽量减少对其羁押,显得更为重要。
2、监狱的“交叉感染”。
关于“监狱”的致罪性问题,经过犯罪学家的长期研究和讨论,其结论应该是肯定的。正如法国当代犯罪学家所指出的:“可以肯定的是,在包括法国和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执行监禁刑的可悲现状,验证了监狱具有致罪性的论断。”(20)日本犯罪学家研究后指出:“我国现在的监狱劳动,是用极少量的奖金来约束服刑人的身体……其实际用意不过是避免和防止犯人逃跑而已。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犯罪人得以改善和更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现在,已坐过监狱的人中,仍有三分之二的人又成为再犯者,重新回到监狱。”(21)监狱对青少年犯罪的“交叉感染”作用更是突出,因为他们的抵抗力更弱,模仿力则更强。对此,应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般认为,预防犯罪是一个综合多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和减少犯罪及重新犯罪的举措体系。(22)这是一种广义的犯罪预防的概念。当代犯罪学的概念更侧重于“预防”,即把先于犯罪的实施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视为预防活动,即更注重“防患于未然”。这也是基于“预防”的本意,“预防”在汉语中的基本词义就是“事先防备”(23);在英语中“prevent”也是指“防止”、“妨碍”(24)。这就是从狭义的角度所理解的“预防”的概念:“是指以消除或限制犯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为唯一的或主要目的的各种措施和行为的总称。”(25)其实笔者以为,我国一向贯彻执行的群防群治、综合治理的基本刑事政策是正确的,我们既要重视罪前预防,但也不能忽视罪后治理,以防再犯。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综合症”。我们更应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正像《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第2条)所提出的:要成功地预防少年违法犯罪就需要整个社会进行努力;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条)也明确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针对前文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试总结以下预防对策:
(一)自身预防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当然,这需要和后面要谈的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二)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1980年联合国第三届预防犯罪及罪犯处理大会的有关材料指出:“家庭在所有国家中都是影响青年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媒介。”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则是父母的罪恶。一个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搞好家庭预防,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
为人父母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爱好,给孩子做好表率。同时,这也是社会有关部门需要做的一项工作,要提高婚姻质量,加强对父母(家长)的培养,不仅要提高这些家长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且要教会他们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
2、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
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和纵容,不仅教不好,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教训也是深刻的。武汉一酷爱玩网络游戏的16岁少年徐某,拿起菜刀向熟睡的母亲砍去,其目的是索要8000元钱。母亲的脸、腰上被砍了6刀(后经抢救脱离危险)。当他逃离现场时,母亲还追着喊:“伢,你把毛线衣穿上,莫冻着了!”(26)可怜天下父母心!这都是娇惯、纵容种下的苦果。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更要注意教他们如何做人,经常观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关心什么事,结交什么人,要平等地与他们沟通,多一分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专横。对于失足、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给以家庭的温暖,绝不可弃而不管,放任自流。
3、教子不力,应承担相应责任。
我国《婚姻法》第23条规定:“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都规定父母应当履行对未成年子女所承担的教育义务和预防未成年犯罪的职责,但并未规定父母教育不力所应承担的严厉的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我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第49条只是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放任未成年人有本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由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责令其严加管教。”“责令其严加管教”,但不管教怎么办?尤其是对父母已经离异(且已另外组合新的家庭)的孩子。法律应增加规定教子不力的“拘留”、“罚款”等行政责任,严重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在英国就有“孩子逃学、父母坐牢”的做法。一位母亲因为女儿经常逃学,而被判监禁60天,她上诉后,尽管刑期减半,但仍要执行30天的监禁。(27)在九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上,有委员就曾提出建议:针对青少年犯罪,建议在法律责任中加入对父母的处罚条文,以督促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子女。(28)看来,完善这方面的立法,很有必要。
(三)学校预防
学校作为家庭的延伸,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处在《综合性预防犯罪措施汇编》第10条中写到:“学校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儿童的发育成型有许多年是在为了满足他们的教育和社会化需要而设立的各种机构中度过的。……学校能提供种种机会来倡导社会平等、文化多元性和个人的亲密关系,并帮助青少年获得道德标准、社会技能和公民的责任感。更具体地说,学校能指导学生了解他们应尽的公民义务、犯罪的性质、遵守纪律的重要性、犯罪的种种后果、刑事司法制度的工作情况以及预防犯罪的方式。”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期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情操高尚,对国家、社会有益的人;否则,如果学校教育不力或不利,他就有可能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笔者以为,学校的教育工作应该主要做到:
1、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抓好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
“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条第1款)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做法,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第一位的。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培养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做一个高尚的人;然后才是“授业解惑”,传授各种知识,增强将来为社会服务的本领。那种只“授业”不“传道”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我们尤其应注意抓好“后进生”、“双差生”的教育。对此,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条第2款明确规定:“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一般来讲,这些只是一些方面、一时的“差”,并不代表全面、永远的差,经过认真细致的工作和教育,他们很有可能成为“先进生”,成为将来对社会有益的人 或者国家的栋梁之材。
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的培养。
“为人师表”!教师对学生的模范表率和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有些影响是终生受益的。这方面不乏其例。要想使学生懂法,教师必须先学法,要想使学生做好人,教师必须先做好人,这就是:“教育人者,必先受教育”。这须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国现已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应大胆改进教师制度,使教师能进能出,对那些品质低劣、不能为人“师”的人,要及时将其淘汰出局;对于那些歧视学生,动辄体罚学生的教师,要予以严厉处罚,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
3、要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
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法制课要作为必修课,配备专门的法制课教师,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丰富多采的法制教育活动。笔者作为三门峡市依法治市讲师团的讲师曾被邀请到学校给青少年讲法制课,结合自己所办案例和青少年生活实际进行讲解,反映效果良好。通过这些法制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什么行为是社会提倡和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是法律禁止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做到知法、懂法和遵纪守法。
(四)社会预防
社会预防,主要是指净化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以控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打击力度,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黄色”、“灰色”和“黑色”这“三大污染”对青少年的感染和侵害,坚决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制

2农民工进城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涌现出来了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这就是农民工。他们从最初的“离土不

⑷ "社会学旨在理解和洞察人类行为的社会意义",这一说法属于以下哪一流派的观点

1.哪一流派不属于社会法学在西方法理学的三大流派?(儒家)
2.哪一项不是法社会学的名称?(社会学)
3.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法律与社会)
4.法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法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科。(对√)
5.法律现象只是法学的研究对象。(错×)
1.2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例证”?《宪法》
2.埃尔文认为哪项不是法学家研究法律制度的特点?(从历史的、哲学的等角度出发)
3.埃尔文认为社会学家研究法律制度不关心的是(书本上的法)
4.法学家意见的特点就是从法律观点出发。(对√)
5.从多种角度来研究同样的问题很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对√)
1.3
1.布莱克认为法学模式的目标是(判决)
2.(弗里德曼)提出“内在的观点”和“法律观点”这两种观点。
3.那种人不是“内部的人”?(普通人)
4.布莱克认为社会学模式关注的焦点是规则而不是社会结构。(错×)
5.人类学家在处理家庭纠纷时感兴趣的可能是不同文化在处理这类问题中的差异。(对√)
1.4
1.不属于“法律多元”表述的是(国家的法和政府的法)
2.拿类学家使用了国家法和非国家法的二元结构?(法人类学家)
3.《野蛮社会的犯罪和习惯》这本书是(马林诺夫斯基)写的
4.《法社会学研究的主题是法律的有限性和法律的受制性.(对√)
5.民间法仅仅是指习惯法。(错×)
1.5
1.法律是“暴力的授权行使”是(霍贝尔)
2.拿一项不是原始与现代法的共同之处?(现代成熟的法律制度)
3.“第一类规则”和“第二类规则”是(哈特)
4.trobrander人服从这些“原始法”是因为畏惧法律的制裁。(错×)
5.原始与现代法有原则的区别。(对√)
1.6
1.(格里费斯)从社会控制分工的角度对人类学家法的概念进行了整合。
2.“国家的法与非国家的法”的框架着眼点是(未开化的社会)
3.“政府的法与非政府的法”的框架的着眼点是(现代社会)
4.习惯的再制度化就是法律产生的过程(对√)
5.“暴力的授权行使”就是非法律与法律的分界点(错×)
1.7
1.“正义与非正义”和“善和恶”是从那种观点思考问题?(伦理观点)
2.“私人政府的法”是(马考利)的观点
3.(图博纳)提出将法律多远主义观点带入到法律全球化的研究当中
4.对于社会的同一个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对√)
5.只有公共政府才能制定规则、解释规则(错×)
1.“正义与非正义”和“善和恶”是从那种观点思考问题?(伦理观点)
2.“私人政府的法”是(马考利)的观点
3.(图博纳)提出将法律多远主义观点带入到法律全球化的研究当中
4.对于社会的同一个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对√)
5.只有公共政府才能制定规则、解释规则(错×)
1.8
1.(弗兰克)认为法官是凭感情而不是凭推理判决。
2(布莱克)认为“法是可变量。可增加可减少”
3.(社会)不是影响行为的因素
4.“全球法”就是民族国家的法和国际法(对√)
5.马考利认为书本上的法按其效果排练可以分为:从来没有执行的法、有时执行而有时又不执行的法、从来都执行的法(对√)
1.9
1.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国习惯法?(国家法)
2“行动中的法”指的是(法的实际运行)
3.下列哪位不是西方经典法社会学创始人?(卡尔·马克思)
4.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习惯法与国家法同时共存,构成一种二元或多元的结构。(对√)
5.法律是神圣的,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法律不会发生任何变化(错×)
1.10
1.杜尔克姆提出(社会一致性)
2.马克斯韦伯的核心问题是(资本主义为什么只产生于西方)
3.哪一项不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三种权威?(皇家权威)
4社会分工导致了古代和现代社会一致性的变化(对√)
5.结构功能法社会学是批判的左翼的理论(错×)
1.11
1.冲突论法学社会主义的鼻祖是(马克思)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占主导地位的法学是(马克思主义法学)
3.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侧重点是(法律与社会)
4.冲突论法社会主义认为社会和法律不是建立在冲突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错×)
5.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法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对√)
2.1
1.下列哪一项不是经验研究方法?(纯理论研究)
2.观察的方法分为哪两种?(个人观察和机器观察)
3.只要出于研究的目的,实验就可以在人的身上进行。(错×)
4.一分材料一分话,十分材料十分话,没有材料不说话(对√)
2.2
1.哪一项不是抽样调查的特点?(抽样的全面性)
2.“盖洛普民意测验”失败的原因(调查的代表性不好)
3.哪一项不是实验的方法?(抽样调查)
4.个人观察同个人体验有着直接的关系。(对√)
5.人口普查虽然成本很大但准确率较高(对√)
2.4
1.哪一项不是按照现象之间的相关程度划分的?(正相关)
2.相关系数值在0.5-0.8之间的是(显著相关)
3.代表数量关系的点的分布大体上在一条直线的附近,代表这两个变量是(线性相关)
4.相关是现象之间存在的反复出现的、非确定性的数量关系(对√)
5.现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的具体数值是固定的。(错×)
2.5
1.下列哪一项不是相关系数的表现形式?(相关性)
2.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有相关关系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3.采用什么方法可以排除其他变量只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控制的方法)
4.相关系数是反映两变量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综合指标。(对√)
5.“北美冰淇淋销量和强奸 案数量有很高的相关关系”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错×)
2.6
1.哪一项不是因果关系的确定过程?(直接判定二者是否为因果关系)
2.哪一项是法律指标的特点?(具体性)
3.法律指标通常由(指标树)表示
4.在判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时,只要看两者是否高度相关就可以了。(错×)
5.法律指标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指标。(对√)

2.8
1.“严打”中投入的警力、物力指的是(投入指标)
2.下列哪项不是对法律指标恰当性的描述?(增加主观性)
3.伊万的《法律体系-跨国分析》中选择的法律指标有(7项)
4.主观指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调查对象本人的感觉如何(对√)
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意味着客观指标是真实的、主观指标是主观的不真实。(错×)
PS:错1题
2.10
1.那一项不是立法机构设置?(地方政府(市一级))
2.中国法律发展报告:数据库和指标体系(2007)中最不理想的是哪一模块?(经费与收入)
3.下列哪项是社会指标?(教育)
4.全国人大是法律实施机构。(错×)
5.法社会学一个主要的研究特点就是问题导向。(对√)
3.1

⑸ “尔雅法社会学”的答案是什么

1.1
1.哪一流派不属于社会法学在西方法理学的三大流派?(儒家)
2.哪一项不是法社会学的名称?(社会学)
3.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法律与社会)
4.法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法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科。(对√)
5.法律现象只是法学的研究对象。(错×)
1.2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例证”?《宪法》
2.埃尔文认为哪项不是法学家研究法律制度的特点?(从历史的、哲学的等角度出发)
3.埃尔文认为社会学家研究法律制度不关心的是(书本上的法)
4.法学家意见的特点就是从法律观点出发。(对√)
5.从多种角度来研究同样的问题很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对√)
1.3
1.布莱克认为法学模式的目标是(判决)
2.(弗里德曼)提出“内在的观点”和“法律观点”这两种观点。
3.那种人不是“内部的人”?(普通人)
4.布莱克认为社会学模式关注的焦点是规则而不是社会结构。(错×)
5.人类学家在处理家庭纠纷时感兴趣的可能是不同文化在处理这类问题中的差异。(对√)
1.4
1.不属于“法律多元”表述的是(国家的法和政府的法)
2.拿类学家使用了国家法和非国家法的二元结构?(法人类学家)
3.《野蛮社会的犯罪和习惯》这本书是(马林诺夫斯基)写的
4.《法社会学研究的主题是法律的有限性和法律的受制性.(对√)
5.民间法仅仅是指习惯法。(错×)
1.5
1.法律是“暴力的授权行使”是(霍贝尔)
2.拿一项不是原始与现代法的共同之处?(现代成熟的法律制度)
3.“第一类规则”和“第二类规则”是(哈特)
4.trobrander人服从这些“原始法”是因为畏惧法律的制裁。(错×)
5.原始与现代法有原则的区别。(对√)
1.6
1.(格里费斯)从社会控制分工的角度对人类学家法的概念进行了整合。
2.“国家的法与非国家的法”的框架着眼点是(未开化的社会)
3.“政府的法与非政府的法”的框架的着眼点是(现代社会)
4.习惯的再制度化就是法律产生的过程(对√)
5.“暴力的授权行使”就是非法律与法律的分界点(错×)
1.7
1.“正义与非正义”和“善和恶”是从那种观点思考问题?(伦理观点)
2.“私人政府的法”是(马考利)的观点
3.(图博纳)提出将法律多远主义观点带入到法律全球化的研究当中
4.对于社会的同一个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对√)
5.只有公共政府才能制定规则、解释规则(错×)
1.“正义与非正义”和“善和恶”是从那种观点思考问题?(伦理观点)
2.“私人政府的法”是(马考利)的观点
3.(图博纳)提出将法律多远主义观点带入到法律全球化的研究当中
4.对于社会的同一个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对√)
5.只有公共政府才能制定规则、解释规则(错×)
1.8

⑹ 求高手解决社会学试题:

答案: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社会化的必要性
从个人角度分析:
(1)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2)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的重要途径。
从社会角度分析,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1)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要有合格的社会成员。
(2)没有社会化,社会及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就无法实现。

人的社会化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的需要与环境和教育的结合,是人的社会化,人的成长和发展变化的实质。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①传授生活技能。包括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社会交往的技能,即学习语言和其他文化;谋求一定职业生活的专业的知识技能。
②教导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系、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共事。
③指点生活目标。生活目标即人生观,一个人的人生观对于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通过社会化指点青年人生观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④提供角色人选。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人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

附资料:
人的社会化
基本概念:
1、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2、“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3、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内化:指人把外界事物,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和高级神经活动,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5、再社会化: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

论述
1、社会化的涵义与实质
社会化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休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
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
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是从人刚出生开始的。社会化的内容指学习社会文化,即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社会化的目标是为了发展人的社会性,即把人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
人的社会化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的需要与环境和教育的结合,是人的社会化,人的成长和发展变化的实质。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①传授生活技能。包括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社会交往的技能,即学习语言和其他
文化;谋求一定职业生活的专业的知识技能。
②教导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
系、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共事。
③指点生活目标。生活目标即人生观,一个人的人生观对于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因
此,如何通过社会化指点青年人生观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④提供角色人选。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人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
选。

3、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异同。
①继续社会化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动着的形势,在完成了社会化的基本过程之后的继续
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再社会化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
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
②相同点:都是对人进行社会化,都是让人学习社会文化,都是让人学习社会文化、价
值与行为规范。
③不同点:
a、继续社会化对前一段社会化是肯定的,而再社会化对前一段社会化是否定的。
b、继续社会化是非强制性的,再社会化是强制性的。

4、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①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
影响的。
②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
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可以通过社会化来塑造一个人的个性。

5、社会化的必要性
从个人角度分析:
(1)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2)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的重要途径。
从社会角度分析,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1)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要有合格的社会成员。
(2)没有社会化,社会及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就无法实现。

一、人的社会化的涵义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二、人的社会化的功能

从文化角度看,人的社会化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个人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著名美国社会学家w.奥格本对社会现象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人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这种观点反映了人的社会化在文化延续中的重要性。

从社会结构角度看,学习、扮演社会角色是社会化的本质任务。帕森斯曾说,社会没有必要把人性陶治得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而只须使人们知道社会对不同角色的具体要求就可以了。他认为角色学习过程即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待,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其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三、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

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

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

培养和塑造个人什么样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

现实生活中.同一社会化模式培养的社会成员并不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为,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教化,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通过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人的个性,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受环境制约、影响,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一方面,社会化使得生活在同一个民族、困家,同一个阶级、阶层,同一时代的人的个性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每人的个性中都会内在地包含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等共性的东西。这是社会文化传递的结果。如不同国家的国民性就是寓于其社会成员个性之中的共性因素。

另一方面,社会化又不可能造就具有完全相同个性的个人。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因素;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三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虽然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有某种身不由己的力量制约自己的活动,但面对社会,个人并非是消极被动的,在一定范围内拥有选择余地。因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是,同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兄弟姐妹,性格特征合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完全相反。

因而,社会化既造就了人的社会共性,又塑造了人的独特个性,是人的社会共性与独特个性的有机统一过程。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社会化研究文化的传递模式,认为社会化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个人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

一般说来,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两大部分。个人通过社会化过程将社会价值观念内化,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在社会学看来.这一过程对于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及自我观念的完善,以及个人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角色扮演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要正常运行,人与人交往要顺利进行,都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正是社会化的过程把各种规范灌输给儿童,使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成为一个遵纪守法、彬彬有礼的公民。对于社会的意义在于,这一过程事实上就是社会文化的继承、传递和延续。

(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研究的社会结构模式认为,社会要使人们知道社会对不同角色的具体要求。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角色学习首先必须以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门技能的掌捏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按社会结构中所规定的规范行事。

初生的婴儿除了吸奶等本能外,对其他生活知识一无所知。父母首先承担起传授生活知识的任务,教孩子说话、吃饭、穿衣,并且是运用一定的文化模式来传授基本生活知识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大多是子承父业,因此职业训练大多在家庭中进行。在现代社会,职业训练多由专门的学校、企业来完成。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就是要考察和解决有助于把人推到一定社会结构中充任角色的条件和机制。

⑺ 社会学真题答案 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总体中各部分的变异程度。
第二,允许极限误差的大小。允许的极限误差越大,样本容量越小。反之,样本容量越大。
第三,抽样方法和方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重复抽样比不重复抽样要抽取多一些样本量。
第四,抽样推断的可靠程度即概率F(t)的大小。推断的可靠程度要求越高即F(t)越大,样本容量越多。反之,推断的可靠程度要求越低,样本容量越少。
第五,项目经费,个人认为这一条反而是实际中最有影响力的。

⑻ 2016法宣在线的习题答案怎么找

二、多选题
90、(多选题)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青海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的目的是( )。 A.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B.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C.树立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D.代替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正确答案:ABC
91、(多选题)青海省行政区域内的(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适用《青海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A.国家机关B.社会团体C.企事业单位 D.其他组织正确答案:ABCD 92、(多选题)青海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当全面规划,实行( )的原则。
A.义务教育与收费教育相结合B.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C.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
D.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正确答案:BCD
93、(多选题)根据《青海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规定,法制宣传教育要根据不同对象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 )。 A.针对性 B.有效性 C.普遍性D.大众化正确答案:AB
94、(多选题)根据《青海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规定,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人员是( )。 A.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的人员B.行政执法人员 C.司法人员D.青少年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正确答案:ABCD
95、(多选题)根据《青海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规定,( )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个体工商户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A.经济管理部门B.行业管理部门C.公安D.司法机关正确答案:AB
96、(多选题)青海省公务员( )、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应当将相关法律知识列入考试、考核内容。A.政审 B.录用C.晋升职务D.部门借调正确答案:BC
97、(多选题)根据《青海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规定,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对( )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A.职工B.青少年C.妇女D.残疾人正确答案:ABCD
98、(多选题)根据《青海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规定,中小学校应当聘请具有法律知识或者行政执法、司法工作经验的人员兼任( ),协助学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A.法制校长B.法制副校长C.法制辅导员D.法制班主任正确答案:BC
99、(多选题)《青海省农村牧区扶贫开发条例》所称扶贫开发,是指本省各级人民政府、社会各界通过( )等方式,帮助扶贫对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的活动。A.政策支持B.资金投入C.项目扶持D.技术服务正确答案:ABCD
100、(多选题)青海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扶贫对象实施( )。A.自愿易地搬迁B.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C.发放高额环境补贴 D.帮助搬迁户改善生存和发展条件正确答案:ABD
101、(多选题)青海省扶贫开发应当遵循的原则有( )。
A.政府主导B.社会参与 C.自力更生D.覆盖扶贫正确答案:ABC
102、(多选题)民族区域自治具有以下哪些特征?( )
A.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B.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
C.民族区域自治是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得以体现和实现的D.民族区域自治是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的正确结合正确答案:ABCD
103、(多选题)我国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的优惠政策主要有哪些?( )
A.针对民族贸易网点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继续流动资金贷款的优惠利率B.技改贷款贴息
C.税收优惠 D.大量财政拨款正确答案:ABC
104、(多选题)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城市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和条件,设立具有民族特点的( )。A.文化站B.文化馆 C.书店D.图书馆正确答案:ABD
105、(多选题)宗教教职人员( )等活动,受法律保护。
A.主持宗教活动B.举行宗教仪式C.从事宗教典籍整理D.进行宗教文化研究正确答案:ABCD 106、(多选题)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 )。
A.主要污染物的名称B.主要污染物排放方式C.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D.主要污染物超标排放情况正确答案:ABCD
107、(多选题)以下选项中哪些属于《环境保护法》提出的“四统一”联合防治协调机制?( )A.统一监测指标B.统一监测设备调试和校正标准C.统一监测数据传输方式
D.统一执行正确答案:ABC
108、(多选题)“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 )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A.医院B.学校C.科研单位D.住宅正确答案:ABCD
109、(多选题)建设项目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
A.同时设计B.同时施工C.同时完工D.同时投产使用正确答案:ABD
110、(多选题)下列选项中的中国公民,哪些属于不享有选举权的情况?( )
A.刘某,刚满16周岁B.李某,被剥夺政治权利期间C.张某,被劳动教养D.邓某,患精神病
正确答案:AB
111、(多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 )。 A.批评 B.控告 C.侮辱 D.诽谤和诬告陷害正确答案:CD
35、(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 )的自由。
A.言论 B.出版 C.集会、结社 D.游行、示威正确答案:ABCD
112、(多选题)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 )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A.人民调解B.治安保卫C.公共卫生D.社会事务正确答案:ABC
113、(多选题)下列有关我国公民权利的表述符合宪法的规定的是( )。
A.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B.我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C.任何国家机关在接到公民提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后,可以视情况查清事实,负责处理 D.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造成损失的,受害人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正确答案:ABD 114、(多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是指( )。
A.每个公民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B.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C.有在同一宗教里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D.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正确答案:ABCD 115、(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 )。
A.拆除公民的住宅 B.侵犯公民的住宅 C.侵入公民的住宅 D.搜查公民的住宅正确答案:CD 116、(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权利包括( )。
A.人身自由不受侵犯B.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C.住宅不受侵犯 D.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正确答案:ABCD
117、(多选题)根据现行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B.劳动、受教育和依法服兵役都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C.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D.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即民族自治机关正确答案:AC
118、(多选题)所有公民在司法上一律平等,即( )上的平等。
A.权利能力B.实施法律 C.执行法律 D.适用法律正确答案:BCD
119、(多选题)我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主要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和( )。
A.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B.公民的储蓄和其他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C.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不受侵犯D.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正确答案:AD
120、(多选题)根据宪法制定的机关不同,可以把宪法分为( )。
A.民定宪法B.钦定宪法C.协定宪法D.意定宪法正确答案:ABC
121、(多选题)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
A.议会主权原则B.法治原则 C.基本人权原则D.权力制约原则正确答案:BCD
122、(多选题)宪法确立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并对公民的( )作了全面的规定,为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民主权利,提供了宪法保障。
A.基本权利 B.基本义务C.基本规范D.基本道德正确答案:AB
123、(多选题)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哪几个方面?( )
A.人民主权原则B.基本人权原则C.法治原则D.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答案:ABCD
124、(多选题)政党作为政治性的社会组织,具有明确的( )。
A.政治纲领 B.政治目标 C.组织体系 D.领导机构正确答案:ABCD
125、(多选题)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制度,是与我国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A.多党合作B.政治协商C.全民所有D.社会主义正确答案:AB
126、(多选题)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互相监督,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 )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A.决策B.意见C.批评D.建议正确答案:BCD
127、(多选题)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
A.修订法规B.政治协商C.民主监督D.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
正确答案:BCD
128、(多选题)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 )等形式。A.国家与个人合作企业 B.个体经济 C.私营经济 D.在中国境内的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正确答案:BCD
129、(多选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宪法保护( )不受侵犯。
A.社会主义公共财产B.公民的私有财产权C.企业所有财产D.外国人所有财产正确答案:AB 130、(多选题)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主要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
A.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B.人民掌握国家权力,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受其监督,对其负责 D.人民代表大会受人民监督正确答案:ABCD
131、(多选题)完全由特别行政区行使的权力有( )。
A.特别行政区内部的行政管理权B.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C.独立的财政、税收D.独立的金融权
正确答案:ABCD
132、(多选题)《中国共产党党章》总纲中提出的三大历史任务是( )。
A.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完成祖国统一C.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D.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正确答案:BCD
133、(多选题)坚持民主集中制要求( )。
A.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B.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的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C.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D.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正确答案:ABCD
134、(多选题)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在下列哪些情况下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
A.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B.不行使选举权 C.不交纳党费D.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
正确答案:ACD
135、(多选题)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 )。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 C.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所产生的委员会
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正确答案:BC
136、(多选题)下列哪些基层单位,可以成立党的基层组织?( )
A.街道社区B.人民解放军连队C.学校D.科研院所正确答案:ABCD
137、(多选题)关于党员的权利,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有权在党的会议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和理论问题的讨论,但不得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
B.有权阅读按照规定可以阅读的党内文件C.有权提出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要求 D.有权参加党的中央和地方组织的关于党的政策和理论问题的讨论正确答案:BCD
138、(多选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的( )的重要依据。 A.业绩评定 B.奖励惩处C.选拔任用 D.轮岗交流正确答案:ABC
139、(多选题)对严重违犯党纪的党组织的纪律处理措施有( )。
A.改组B.重组C.解散 D.合并正确答案:AC
140、(多选题)当事人逾期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由作出处罚的行政机关强制执行B.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C.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D.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正确答案:BCD
141、(多选题)行政机关作出( )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A.责令停产停业 B.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 C.较大数额罚款D.行政拘留正确答案:ABC
142、(多选题)民法主要调整( )。
A.财产关系B.人身关系 C.所有社会关系D.政治关系正确答案:AB
143、(多选题)财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返还( )。
A.罚款B.没收的违法所得 C.非法财物D.没收非法财物的拍卖款项正确答案:ABCD 144、(多选题)下列关于行政处罚的适用表述正确的是( )。
A.违法行为在一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B.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可以处以两次以上罚款C.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
D.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应从轻或减轻行政处罚正确答案:CD 145、(多选题)《社会保险法》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险的基本险种,主要包括( )。
A.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C.失业保险 D.工伤和生育保险正确答案:ABCD
146、(多选题)以下可以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法律规范有( )。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部门规章正确答案:ABC
147、(多选题)有下列( )情形,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A.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B.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C.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D.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一年的正确答案:ABC
148、(多选题)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不必缴纳的保险费有( )。
A.养老保险费 B.失业保险费C.工伤保险费 D.生育保险费正确答案:CD
149、(多选题)公务员辞去公职有限制性条件的规定,即下列哪些情形下公务员不得辞去公职?( )
A.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 B.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C.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的 D.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司法程序尚未终结。正确答案:ABCD 150、(多选题)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可以是( )。
A.刑事案件的被告人 B.刑事案件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 C.对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负有赔偿责任的单位 D.刑事被告人的近亲属正确答案:ABC
151、(多选题)关于不作为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行为人因为不履行抚养义务而构成遗弃罪,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B.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命令规范而构成犯罪的,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C.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禁止性规范而构成犯罪的,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D.不作为不是什么都没有做,而是没有实施法律要求的行为。因此,行为人在战时驾飞机逃避服兵役,构成逃避兵役罪的,仍然是不作为正确答案:ABCD
152、(多选题)关于犯罪中止,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犯罪中止既可以发生在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实行阶段B.犯罪告一段落,归于未遂之后,不可能出现犯罪既遂C.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D.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结果构成犯罪既遂的,应当减轻处罚正确答案:ABC
153、(多选题)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下列哪些证据是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 )。
A.由国家机关保存而须由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 B.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
C.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D.当事人没有时间收集的证据正确答案:ABC 154、(多选题)著作权人享有的人身权有( )。
A.发表权 B.署名权C.修改权D.保护作品完整权正确答案:ABCD
155、(多选题)下列哪些是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社会监督的主体?( )
A.经营者B.消费者C.新闻媒体D.行业协会正确答案:ABCD
156、(多选题)在市场竞争中,不正当价格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有( )。
A.季节性降价 B.歧视性价格 C.欺骗性价格D.协议控制价格正确答案:BCD
157、(多选题)《民事诉讼法》规定,证据包括( )。
A.当事人的陈述 B.电子数据C.鉴定意见 D.勘验笔录正确答案:ABCD
158、(多选题)我国民事诉讼中,下列哪些人员可以成为证人?( )
A.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当的10周岁的未成年人 B.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成年人
C.了解案件情况的有关单位D.了解案件情况的当事人的近亲属正确答案:ACD159、(多选题)下列属于经营者集中的情形有( )。
A.甲厂与乙厂合并B.甲厂通过取得乙厂股权对乙厂实行控制C.甲厂取得乙厂百分之十股权,成为乙厂股东 D.甲乙两厂订立合同,合同中表明乙厂若作重大决定须经甲厂同意正确答案:ABD 160、(多选题)仲裁委员会应当具备下列哪些条件?( )
A. 有自己的名称、住所和章程 B.有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C.有聘任的仲裁员D.有必要的财产
答案:ABCD
161、(多选题)生产者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对消费者不承担最终赔偿责任?( )
A.消费者从生产者处购买的化妆品不具有包装上标明的使用效果 B.某人从生产者处盗窃其开发中的高压锅样品,在使用时被炸伤C.因销售者贮存不当致使药品变质而使某患者服药后过敏
D.消费者使用产品后发生不适,但现在科学技术无法证明产品与不适之间的关正确答案:BCD 162、(多选题)下列财产哪些是夫妻一方的财产?( )
A.一方因工伤而获得的医疗费B.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发表著作而获得的稿费C.遗嘱和遗赠所得的财产D.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正确答案:AD
163、(多选题)行政诉讼中,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的是( )。
A.律师B.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C.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D.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正确答案:ABCD
164、(多选题)可以延长反垄断审查期限的情形有( )。
A.反垄断执法机构书面通知经营者延期的B.经营者同意延长审查期限的C.经营者提交的文件、资料不准确,需要进一步核实的 D.经营者申报后有关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正确答案:BCD 165、(多选题)下列产品中存在《产品质量法》所称的"缺陷"的有哪些?( )
A.致人中毒的假酒 B.口感不佳的劣酒 C.易醉人的高度酒 D.突然爆炸炸坏家具的汽酒(爆炸原因为气压过高)正确答案:AD
166、(多选题)关于缓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 B.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不适用缓刑C.对于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适用缓刑 D.虽然故意杀人罪的法定最低刑为3年有期徒刑,但只要符合缓刑条件,仍然可以适用缓刑正确答案:ABD
167、(多选题)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 )等津贴。
A.职务津贴B.地区附加津贴 C.艰苦边远地区津贴 D.岗位津贴正确答案:BCD
168、(多选题)行政监督的对象是( )。
A.行政机关的对内行为B.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C.行政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 D.行政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正确答案:BC
169、(多选题)行政监督的内容包括哪些?( )
A.执政党的监督B.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和司法监督C.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D.公民监督正确答案:ABCD
170、(多选题)社会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有( )。 A.政府内部监督 B.新闻舆论监督
C.监察机关监督 D.公众舆论监督正确答案:BD
171、(多选题)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完善行政决策机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A.完善各级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的事项范围和具体操作规则B.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
C.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和风险评估机制 D.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和集体讨论决定制度正确答案:ABCD
172、(多选题)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包括( )。
A.民定的行政机关 B.法定的行政机关C.被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D.被委托的行政机关正确答案:BCD

⑼ 求尔雅法社会学答案,

1.1
1.哪一流派不属于社会法学在西方法理学的三大流派?(儒家)
2.哪一项不是法社会学的名称?(社会学)
3.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法律与社会)
4.法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法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科。(对√)
5.法律现象只是法学的研究对象。(错×)
1.2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例证”?《宪法》
2.埃尔文认为哪项不是法学家研究法律制度的特点?(从历史的、哲学的等角度出发)
3.埃尔文认为社会学家研究法律制度不关心的是(书本上的法)
4.法学家意见的特点就是从法律观点出发。(对√)
5.从多种角度来研究同样的问题很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对√)
1.3
1.布莱克认为法学模式的目标是(判决)
2.(弗里德曼)提出“内在的观点”和“法律观点”这两种观点。
3.那种人不是“内部的人”?(普通人)
4.布莱克认为社会学模式关注的焦点是规则而不是社会结构。(错×)
5.人类学家在处理家庭纠纷时感兴趣的可能是不同文化在处理这类问题中的差异。(对√)
1.4
1.不属于“法律多元”表述的是(国家的法和政府的法)
2.拿类学家使用了国家法和非国家法的二元结构?(法人类学家)
3.《野蛮社会的犯罪和习惯》这本书是(马林诺夫斯基)写的
4.《法社会学研究的主题是法律的有限性和法律的受制性.(对√)
5.民间法仅仅是指习惯法。(错×)
1.5
1.法律是“暴力的授权行使”是(霍贝尔)
2.拿一项不是原始与现代法的共同之处?(现代成熟的法律制度)
3.“第一类规则”和“第二类规则”是(哈特)
4.trobrander人服从这些“原始法”是因为畏惧法律的制裁。(错×)
5.原始与现代法有原则的区别。(对√)
1.6
1.(格里费斯)从社会控制分工的角度对人类学家法的概念进行了整合。
2.“国家的法与非国家的法”的框架着眼点是(未开化的社会)
3.“政府的法与非政府的法”的框架的着眼点是(现代社会)
4.习惯的再制度化就是法律产生的过程(对√)
5.“暴力的授权行使”就是非法律与法律的分界点(错×)
1.7
1.“正义与非正义”和“善和恶”是从那种观点思考问题?(伦理观点)
2.“私人政府的法”是(马考利)的观点
3.(图博纳)提出将法律多远主义观点带入到法律全球化的研究当中
4.对于社会的同一个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对√)
5.只有公共政府才能制定规则、解释规则(错×)
1.“正义与非正义”和“善和恶”是从那种观点思考问题?(伦理观点)
2.“私人政府的法”是(马考利)的观点
3.(图博纳)提出将法律多远主义观点带入到法律全球化的研究当中
4.对于社会的同一个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对√)
5.只有公共政府才能制定规则、解释规则(错×)
1.8

热点内容
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04 发布:2025-01-16 18:35:23 浏览:965
天津劳动法赔偿金额 发布:2025-01-16 18:01:14 浏览:262
法院ems骗 发布:2025-01-16 17:45:38 浏览:291
2018年道德与法治全集 发布:2025-01-16 16:55:08 浏览:455
幼儿园孩子事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6 16:27:53 浏览:590
公司法律制度归纳 发布:2025-01-16 16:22:06 浏览:767
法院文书质检 发布:2025-01-16 16:15:58 浏览:563
婚姻法同姓 发布:2025-01-16 16:00:55 浏览:955
结婚离婚适用于合同法 发布:2025-01-16 15:58:42 浏览:694
废止婚姻法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1-16 15:58:39 浏览: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