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分析法
『壹』 历史分析方法的概念
历史分析方法和“公式”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 + 国际)(经济 + 政治 + 文化 + ……)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 + 生产关系 + 经济结构 + 经济格局 + ……
⑵政治背景=政局 + 制度 + 体制 + 政策 + 阶级 + 民族 + 外交 + 军事 + ……
⑶文化背景=文化政策、思想、宗教 + 科技 + 教育 + ……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自然经济 + 资本主义萌芽 + 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 + 军队 + 财政 ②阶级矛盾状况。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
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2、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 + 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3、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 + 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4、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
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
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历史内容=经济 + 政治 + 文化 + ……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 + 生产关系 + 经济结构、布局 + ……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 + (农业 + 手工业 + 商业) + 经济结构、布局 + ……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 + 土地 + 租税 + 赋役 + 人身 + ……
②农业经济=人口 + 土地 + 工具 + 水利 + 作物 + 布局 + ……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 + 矿冶 + 陶瓷 + ……)(技术 + 布局 + ……)
④商品经济=城市 + 交通 + 商品 + 市场 + 货币 + 边贸 + 外贸 + ……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 + 经济重心变化 + 经济方式扩展 + ……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
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 + 经济成份 + 国际经济 + ……
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 + 资金 + 市场 + 原料 + 劳力 + 经济结构 + 经营方式 + 政策 + ……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 + 外资 + 合资 + 民资 + 官资 + 国营 + 集体 + 个体 + ……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 + (生产 + 管理 + 资本 + 技术 + 市场 + 关税)(协作 + 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2、政治内容=制度 + 体制 + 政策 + 阶级 + 民族 + 外交 + 军事 + ……
⑴古代政治=政局 + 制度 + 中央 + 地方 + 阶级 + 军事 + 财政 + 民族 + 对外 + ……
如明清政治: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
⑵近现代政治=政局 + 制度 + 政体 + 体制 + 政权 + 政治力量 + 权力 + 权利 + ……
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状况: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篡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
⑶国际政治=体系 + 格局 + 集团 + 合作 + 战争 + 对抗 + 妥协 + ……
如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的对抗与妥协,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矛盾,冷战与热战等。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 + 社会科学 + 文化交流 + ……
⑴自然科学=(科学理论 + 科技发明)(天文 + 地理 + 数学 + 物理 + 化学 + 生物 + 医学 + 农学 + ……)
⑵社会科学=思想、宗教 + 教育 + 史学 + 文学 + 艺术 + ……
⑶文化交流=(民族 + 对外)(传播 + 吸收) + 文化地位 + ……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如:西安事变、法国大革命、二战等。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如:百家争鸣、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 + 领导阶级 + 主力 + 手段 + 结果……
如辛亥革命性质分析: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具有一定群众基础,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却被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影响或意义=(国内 + 国际)(经济 + 政治 + 文化) + 深远影响(作用)……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 + 生产关系 + 经济结构 + 经济格局 + ……
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⑵政治影响=格局 + 制度 + 体制 + 政权 + 政策 + 阶级 + 民族 + ……
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⑶文化影响=思想 + 科技 + 教育 + 文学艺术 + ……
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3、判断成败及原因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 + 客观)(经济 + 政治 + 军事 + 策略 + ……)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 + 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 + 教训)→启示
⑴政治=国情 + 领导 + 群众 + 武装 + 民主 + 法制 + 思想 + 策略 + ……
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从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由此得到启示是合作要以斗争求团结……
⑵经济=生产力 + 生产关系 + 客观规律 + 发展战略 + ……
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现状,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竞争结合……
⑶文化=批判 + 改造 + 继承 + 发展 + ……
如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革命或建设实践探索中不断的发展等。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 + 消极因素)史实 + 结论
⑴人物评价=属性 + 事迹 + 影响(进步 + 局限) + 结论……
如评价李鸿章:首先是其身份属性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接着按方面和时间顺序阐述其在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中法、中日战争的具体行为;对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⑵事件、事态评价=概况 + 性质特点 + 影响(进步/反动 + 正义/非义) + 结论…
如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先概述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的概况;再分析其性质和特点,对其客观进步因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判,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以上各项原理和公式,只是反映历史学科的一般规律。在实际运用中,需要结合具体历史问题,灵活调整。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概括,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一步调整和充实。
『贰』 为什么在阶级社会中,评价历史人物要同时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请举
因为生活在中国,中国的社会科学都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很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但单从一个侧面分析人物又犯了片面看待问题的错误,要坚持辩证的看待问题,所以既要阶级分析,又要历史分析。
(2)社会历史分析法扩展阅读:
历史人物:
1、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私营企业主;
2、应聘于外企、三资企业的各级、各类白领(主要指类似办公室文秘、技术工人等)
3、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师及各类市场稀缺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4、国营大企业及垄断行业的老板;
5、传媒、演艺界、体育界的明星、大腕儿。
『叁』 研究社会历史过程中有哪些重要方法
比较法,纵向和横向的;辩证法,充分研究历史的过程和逻辑,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整体和局部等;逻辑方法,主要是因果关系的研究;唯物史观方法,从人和社会角度来研究.等等.
『肆』 历史资料分析法的关键是整理资料吗
不是,是分析。
历史分析法的一般步骤是:检验文献本身的可靠性。检验文献记录的真实性。分析事物演变过程和阶段的历史性。检验文献本身的可靠性和文献记录的真实性是为对事物进行历史的考察服务的,否则,就成了单纯的历史研究而不是社会学的分析了。所以,分析事物演变过程和阶段的历史性是历史分析法的第三个也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伍』 为什么在阶级社会中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1、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
无视历史人物的历史局限性,过分夸大、美化或拔高古人是不对的;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前人也是不可取的。
2、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与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是一致的。在阶级社会中具体地考察社会历史条件与历史人物的关系,必然包含分析一定的阶级条件和历史人物的关系。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一定的阶级总是要推举或产生出自己的代表人物,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因而历史人物的作用受到阶级的制约;历史人物的沉浮,也往往同他所属的阶级的兴衰息息相关。
3、在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时,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一方面,要高度肯定他们带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功绩;另一方面,又应指出他们在认识和行动上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包括不回避他们的失误和错误。
(5)社会历史分析法扩展阅读:
运用案例:
1、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对为什么路易·波拿巴这样“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作了精辟的阶级分析,堪称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的典范。
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评价历史人物作了精辟论述。他指出:“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陆』 历史资料分析法包括哪些方法
历史分析法
历史分析法的一般步骤是:检验文献本身的可靠性。检验文献记录的真实性。分析事物演变过程和阶段的历史性。检验文献本身的可靠性和文献记录的真实性是为对事物进行历史的考察服务的,否则,就成了单纯的历史研究而不是社会学的分析了。所以,分析事物演变过程和阶段的历史性是历史分析法的第三个也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分析事物演变过程的历史性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揭示某种事物产生的最初历史背景,寻求历史根源。
其二是把对事物的历史考察同现实调查分析结合起来,“古为今用”。
科学的发展和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在方法论方面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在实际研究活动中,人们又将定量的方法引入到历史分析中,采取一种把文献资料转换为数量表示的资料进行分析的方法,这种新的分析方法便是内容分析法。
什么是历史资料分析法之方法/历史分析法
平衡分析法
平衡分析法图册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柒』 什么是历史分析法
历史分析法是依据上述马克思主义关系发展的观点,动态系列的观点,通过对有关研究对象对历史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说明它在历史上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到现在状况的。换言之,就是分析事物历史和现状的关系,包括历史和现状的一致方面以及由于环境、社会条件的变化而造成的不一致方面。历史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楚事物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来龙去脉”,从中发现问题,启发思考,以便认识现状和推断未来。对于社会学研究人员来讲,离开了对调查对象的历史分析,研究就缺少历史感,而没有历史深度的表述和结论都是不彻底的。
『捌』 历史分析法是什么
历史分析法是指历史学家用来研究和撰写过去历史的技术和指南的集合。
二手资料、一手资料和来自考古学的物证都可以利用,而历史学家的技能在于识别这些资料,评估它们的相对权威,并适当地结合它们的证词,以构建准确可靠的图景。过去的事件和环境。
在历史哲学中,在认识论的子领域内提出了一种健全的历史方法的性质和可能性的问题。研究历史方法和不同的历史书写方式被称为史学。
七步程序:
1、 如果消息来源都同意一个事件,历史学家可以认为该事件已得到证实。
2、 但是,多数不统治;即使大多数资料都以一种方式关联事件,除非它通过批判性文本分析的测试,否则该版本不会占上风。
3、 如果无法类似地确认整个文本,则可以通过引用外部权威的某些部分来确认其帐户的来源的全部内容。
4、 当两个来源在某一点上存在分歧时,历史学家会选择最“权威”的来源——即专家或目击者创造的来源。
5、 一般来说,目击者是首选,特别是在普通观察者可以准确报告所发生的事情的情况下,更具体地说,当他们处理大多数同时代人都知道的事实时。
6、 如果两个独立创建的来源就一个问题达成一致,则每个来源的可靠性都会显着提高。
7、 当两个来源不一致并且没有其他评估手段时,历史学家会采用似乎最符合常识的来源。
原则
1、 人源可能是指纹等遗迹;或叙述,例如声明或信件。与叙述相比,遗物是更可靠的来源。
2、 任何给定的来源都可能被伪造或损坏。来源原创性的强烈迹象增加了其可靠性。
3、 来源越接近它声称要描述的事件,人们就越能相信它能够对实际发生的事情给出准确的历史描述。
4、 目击者比二手的证词更可靠,在更远的地方比传闻更可靠,等等。
5、 如果多个独立的来源包含相同的消息,则消息的可信度会大大增加。
6、 来源的倾向是它提供某种偏见的动机。应尽量减少倾向或用相反的动机加以补充。
7、 如果可以证明证人或消息来源对制造偏见没有直接兴趣,那么信息的可信度就会增加。
『玖』 历史分析法是什么
历史分析法是具体分析方法的一种,即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方法。
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分析事物要把它发展的不同阶段加以联系和比较,才能弄清其实质,揭示其发展趋势。有些矛盾或问题的出现,总是有它的历史根源,在分析和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只有追根溯源,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办法。
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
2、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