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恢复原状怎么理解
❶ 合同解除 已履行的部分要恢复原状吗
民法典规定,合同终止后,部分合同已经履行的,如果合同本身是有效的,已履行部分有效。如果合同无效的,履行部分仍然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五十五条【无效、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无效】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第一百五十六条【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一百五十七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合同终止的原因
1、履行完毕。合同履行完毕就是债务得以清偿,清偿,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合同履行期间届满,如,合伙终期届至,都可以至使合同终止。
2、免除。即指债权人向债务人做出免去债务责任的意思表示,债务人表示接受,致使合同终止的双方法律行为。债权人免除债务人部分或者全部债务的,合同的权利义务部分或者全部终止。
3、抵销。即指二人互负债务,彼此债务在对等数额内相互消偿,致使双方债权同时消灭的法律行为。抵销可分为单方抵销、合同抵销和判决抵销。当事人互负到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但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质不得抵销的除外。当事人互负债务,标的物种类、品质不相同的,经双方协商一致,也可以抵销。
4、提存。即指因债权人受领迟延或者债权人不明难为给付,债务人将提存物提交提存机关,从而消灭债务的法律行为。
5、混同。即指债权与债务同归于一人,即同一个人既是债权人同时又是债务人,在这种情况下,债的关系归于消灭。
6、解除。即指合同成立后,由双方协议,或者由一方当事人作出意思表示停止合同的效力,致使合同终止的法律行为。
❷ 关于《合同法》第113条一款的理解
合同法抄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一款完整版袭: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楼主对该法条的理解是断章取义的,并没有完全思考整条法律的规定,更没有运用法律解释中的整体解释来进行理解。因而是存在缺陷的。
借助所举的例子,甲只承担在他与乙签订水果买卖合同时,他所预见到的,如果他违约,他应该承担的乙损失的法律责任,而并不是甲履约后,乙可得的预期利益。
(2)合同法中恢复原状怎么理解扩展阅读:
合同法订立原则
1、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2、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3、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4、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
5、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循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干扰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❸ 租房合同中恢复原样怎么解释
法律分析: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装饰装修,租赁期间届满或合同解除时,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未形成附合的装饰装修物,可由承租人拆除,因拆除造成房屋毁损 的,承租人应当恢复原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七百三十三条 租赁期限届满,承租人应当返还租赁物。返还的租赁物应当符合按照约定或者根据租赁物的性质使用后的状态。
❹ 租赁合同里面提到需要乙方还原到相近状态,这句话什么意思
这是一条充满弹性的规定,对此,签约方必须慎重考虑与对待,否则,很容易被套路所陷。我们通常能把握的原则,应做如下理解并写明确:
“如果合同期满终止,此时装饰装修物因承租人拆除而损坏,则承租人应当将毁损部分恢复至符合约定或者租赁物的性质使用后的状态,依据为《合同法》第235条。如果合同解除,承租人因拆除装饰装修物而毁损房屋需要恢复原状的,则应当恢复至装饰装修物之前,虽然在合同解除之前承租人可能也已经使用房屋了,也会产生一定的自然损耗,但鉴于合同解除的情况比较复杂,解除时间不易把握,因此将房屋恢复至装饰装修之前比较合理。毕竟有些承租人并非在签订租赁合同伊始就对房屋予以装修,有可能使用一段时间后进行的,如果此情况也要求恢复至签订租赁合同之时,也有失公允。”
❺ 股权转让合同解除公司是否要恢复原状
法律分析:股权转让合同解除公司可以恢复原状。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依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五十七条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百六十六条 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请求赔偿损失。
合同因违约解除的,解除权人可以请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主合同解除后,担保人对债务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仍应当承担担保责任,但是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❻ 合同解除恢复原状的理解
1、恢复原状与返还财产在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出现次数最多、与恢复原状类似的便是“返还财产”一词。那二者之间又存在何种关联。观各国立法,不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国家,恢复原状在内涵上可能同于不当得利,亦可能具有损害赔偿之功能。2在我国法上,恢复原状的范围在不同的法律规范中亦有所不同。返还财产是将法律秩序回复到原先状态的一种方式,但仅仅凭借这一手段并不必然能使权利人的财产权利恢复如初。在标的物已经返还的情况下,权利人仍有可能受有其他损害,其在请求返还财产的同时,有权要求损害赔偿。因此,在范围的界定上,恢复原状要大于返还财产。
2、恢复原状与不当得利返还不当得利,是指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有利益,致他人受损者,应负返还的义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九十二条 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可见,我国法在不当得利制度构成要件上与大陆法系其他国家并无不同,但在适用范围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我国立法未采纳物权行为理论,作为原因行为的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原权利人得以行使所有物返还请求权,并非德国法上的不当得利请求权。因此,我国法的恢复原状制度下,原则上是排斥不当得利制度适用的。
❼ 恢复原状是物权请求权还是债权请求权
恢复原状”属于物权请求权。恢复原状的法律概念,在我国法律中在不同场合以不同面目出现,切不可脱离法律文本而空谈概念。《合同法》第97条对已经履行的合同解除的法律效果规定包括了所有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与赔偿损失,因此此处的恢复原状的法律解释应当与采取其他补救措施与赔偿损失相协调。
恢复原状的法律概念,在我国法律中在不同场合以不同面目出现,切不可脱离法律文本而空谈概念。
对已经履行的合同解除的法律效果规定包括了所有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与赔偿损失,因此此处的恢复原状的法律解释应当与采取其他补救措施与赔偿损失相协调。
合同解除的法律效果一般认为是直接效果说。依照“直接效果说”,合同因解除而溯及既往地归于消灭。在不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的前提下,物权因为合同消灭而复归债务人,已经履行的合同给付,也因为欠缺原因,构成不当得利。
因此,如果履行的内容是物且原物尚存,债务人自可主张原物返还请求权;如果履行内容不是物、原物消灭或破损。债务人主张的即应当是债权请求权,如不当得利等。恢复原状就应当意指实体形态的恢复,采取补救措施才是指向价值形态的恢复,所以恢复原状主要表现为物权请求权,当然也不妨笼统理解为不当得利的债权请求权。
拓展资料:债务人主张的即应当是债权请求权,如不当得利等。恢复原状就应当意指实体形态的恢复,采取补救措施才是指向价值形态的恢复,所以恢复原状主要表现为物权请求权,当然也不妨笼统理解为不当得利的债权请求权。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三十七条【物权复原请求权】造成不动产或者动产毁损的,权利人可以依法请求修理、重作、更换或者恢复原状。
❽ 《合同法》第97条)的恢复原状怎么理解
恢复原状是指恢复权利被侵害前的原有状态。
广义的恢复原状是指恢复权利被侵害前的原有状态。例如通过消除影响使被侵害的名誉权得到恢复。狭义的恢复原状是指将损害的财产修复,即通过修理恢复财产原有的状态。恢复原状的适用以须有修复的可能与必要为前提,如玉碎即不能适用此种责任形式。恢复原状在不同的场合适用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合同法上,恢复原状主要适用于合同无效、被撤销或部分的解除场合,通过恢复原状使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状态达到合同订立前的状态。在物权法上,恢复原状作为物权请求权的一种,意在使权利人恢复对物的原有的支配状态。在侵权法上,通过修理、重作、更换等方式使权利人的损失得以补偿。
❾ 《合同法》第97 条所规定的“恢复原状”属于债权请求权还是物权请求权
《合同法》第97 条所规定的“恢复原状”属于物权请求权。恢复原状的法律概念,在我国法律中在不同场合以不同面目出现,切不可脱离法律文本而空谈概念。《合同法》第97条对已经履行的合同解除的法律效果规定包括了所有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与赔偿损失,因此此处的恢复原状的法律解释应当与采取其他补救措施与赔偿损失相协调。
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地方规章、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对于该等法律法规的不时修改和补充。其中,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与法规等一起谈时,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