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总论中卷
A. 我国合同法确立的违约责任归责原则是( )。
应该是严格责任来,不是过错推自定。正如你所说的,我国合同法规定的违约责任是根本不考虑过错问题,所以并不存在过错推定的问题。有了违约行为就应承担违约责任,除非存在免责事由,这显然是严格责任。当然,严格责任是一般性原则,在合同法分则中诸如无偿保管、无偿委托仍然是以故意或重大过失等主观过错作为承担责任的要件。
据我所知:如梁慧星(见《从过错责任到严格责任》,载《民商法论丛》第8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韩世远(见《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90页)等国内主流合同法学者倾向于认为从法条解释的角度来看,我国合同法的违约责任归责原则应当是严格责任。至于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但这种争论只是立法论上的争论,即我国立法到底应将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确定为过错责任还是严格责任,如崔建远(《严格责任?过错责任——中国合同法归责原则的立法论》,载《民商法论丛》第1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以下),但这种争论并不影响解释论得出的结果。
B. 请高手指点,崔建远老师的《合同法总论》第二版的中卷和下卷为什么网上没有卖的,是还没出版吗,谢谢
喧闹的港口,在那里我的灵魂
莫要把阴霾永远地笼罩
对这徒有的能力,我有一半懊恼……
她是干渴者的清泉
小本《圣经》 凌乱的花束,摘来是
历史让他们幡然醒悟哈哈
C. 《合同法》解释三中第三条如何解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x0dx0a第三条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x0dx0ax0dx0a出卖人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x0dx0a解读:无权处分者订立的买卖合同有效。这样更有利于维护买受人利益,履行期限截止,出卖人未取得所有权或处分权,导致不能交付出卖标的物,转移所有权的,买受人可依法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买受人此项权利必须建立在买卖合同有效的基础上才符合法理)。
D. 《合同法总论韩世远》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合同法总论韩世远》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VJF8Fv4kX7FeaVd7FnfeOQ
简介:《合同法》是比较法的产物,是典型的“混合继受”的结果。立法者的任务固已完成,留给司法者及学者的任务却异常繁重。
E. 合同法总论第五版什么时候出
2010年
《合同法第五版》是2010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崔建远。
F. 民法书籍推荐
一、民法史与概述
1、谢怀栻:《外国民商法精要(第三版)》,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
2、[德]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
3、[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4、[德]罗尔夫·克尼佩尔:《法律与历史——论德国民法典的形成与变迁》,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5、[德]霍尔斯特·海因里希·雅科布斯:《十九世纪德国民法科学与立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6、[德]维亚克尔:《近代私法史》,上海三联书店 2006 年版
7、[美]弗里德曼:《美国法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8、[美]弗里德曼:《二十世纪美国法律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9、[美]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普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二、民法总则
(一)教科书
1、王利明:《民法总则》,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版
2、[德]哈里·韦斯特曼等:《德国民法基本概念(第16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德] 汉斯·布洛克斯:《德国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4、[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Ⅰ·总则》(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二)体系书
5、[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6、[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7、朱庆育:《民法总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8、李永军:《民法总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
(三)专著
9、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0、邵建东:《德国民法总则编典型判例 17 则评析》,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1、[德]维尔纳·弗卢梅:《法律行为论》,法律出版社 2013 年版
12、芮沐:《民法法律行为理论之全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四)注释书
13、石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三、人格权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
1、[日]五十岚清:《人格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2、王泽鉴:《人格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3、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4、谢远扬:《个人信息的私法保护》,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
四、物权法
(一)教科书
1、王利明、尹飞、程啸:《中国物权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8 年版
2、崔建远:《物权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
3、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4、[日]我妻荣:《新订物权法》,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 年版
5、[德]曼弗雷德·沃尔夫:《物权法(第 18 版)》,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二)体系书
6、[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7、王利明:《物权法研究(第四版)》(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8、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中、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 版
9、崔建远:《物权:规范与学说》(上、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三)专著
10、王轶:《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田士永:《物权行为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程啸:《不动产登记法研究(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8年(即将出版)
13、尹飞:《物权法·用益物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4、崔建远:《土地上的权利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5、高圣平:《担保法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6、程啸:《担保物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四)注释书
17、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
(五)工具书
18、程啸编著:《物权法一本通》,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五、债法总则
(一)教科书
1、张广兴:《债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
2、王洪亮:《债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3、[德]罗歇尔德斯:《德国债法总论(第 7 版)》,中国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
(二)体系书
4、黄立:《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5、邱聪智:《新订民法债编通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5、孙森焱:《民法债编总论》(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6、[日]我妻荣:《新订债权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 年版
六、合同法
(一)教科书
1、崔建远:《合同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2、王利明:《合同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谢怀栻等:《合同法原理》,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二)体系书
5、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三版)》(第 1、2、3、4 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依次出版
6、崔建远:《合同法总论(上卷)》(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7、崔建远:《合同法总论(中卷)》(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8、韩世远:《合同法总论(第四版)》,法律出版社 2018 年版
9、邱聪智:《新订债法各论》(上、中、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三)释义书
10、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四)工具书
11、程啸编著:《合同法一本通(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17 年版
七、侵权与损害赔偿法
(一)教科书
1、程啸:《侵权责任法教程(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
2、[德]福克斯:《德国侵权法》,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3、[德]埃尔温·多伊奇等:《德国侵权法(第 5 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二)体系书
4、程啸:《侵权责任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15 年版
5、王利明、周友军、高圣平:《中国侵权责任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
6、王泽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三)专著
7、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澳]彼得·凯恩:《阿蒂亚论事故、赔偿及法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9、[美]彼得·凯恩:《侵权法解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10、邱聪智:《从侵权行为规则原理之变动论危险责任之构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1、[德]克里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四)释义书
12、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五)工具书
13、程啸编著:《侵权责任法一本通》,法律出版社 2018 年版
八、民法方法论
(一)入门阶段
1、[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2、[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请求权基础》,法律出版社 2011 年版
3、[日]北川善太郎:《日本民法体系》,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二)初级阶段
4、[德]齐佩利乌斯:《法学方法论》,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
5、[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6、梁慧星:《民法学解释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
(三)高级阶段
7、王利明:《法律解释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8、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第五版),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9、[德]卡尔·恩吉施:《法律思维导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
10、[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
九、法经济学著作
1、[德]汉斯-贝恩德·舍费尔等:《民法的经济分析》(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第 6 版)》,格致出版社 2012 年版
3、[美]斯蒂文·沙维尔:《法律经济分析的基础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4、[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第七版》,法律出版社 2012 年版
5、[美]卡拉布雷西:《事故的成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6、[美]兰德斯、波斯纳:《侵权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十、民法思维与案例分析
1、王泽鉴:《民法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2、梁慧星:《裁判的方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3、国家法官学院、德国国际合作机构:《法律适用方法:侵权法案例分析》,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年版
4、国家法官学院、德国国际合作机构:《法律适用方法:合同法案例分析》,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年版
G. 合同法有哪些主要内容
合同法分为总论和分论两个部分
在总论部分,主要规定了合同的定义、合同的订立及成立、合同的生效及效力、合同的变更、合同的解除以及违约责任等。
在分则部分,主要规定了各种合同,具体如楼上所述:)
H. 合同法哪本书写得好
司法考试选择钟秀勇的,主编《民法》系列教材,著有《三校名师讲义》等司考培训教材
一般的学问选择:王泽鉴、王利明、王轶都是著名的民法学家的书
I. 崔建远的合同法还是合同法总论好
合同法方面首推 清华大学韩世远教授的《合同法总论》
没有比这本更好的合同法回教材了答! 没有!是真的没有!
学合同法就看这本书,一点错都没有。
其次 韩世远教授与清华大学崔健远教授在法律出版社 出版那本 黄皮的《合同法》 也很值得一读。
毕竟韩教授的独著没有合同法分则的具体制度, 辅之这本《合同法》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合同法的法理基础。
J. 委托合同的任意解除权详细解析
委托合同的任意解除权详细解析
委托合同是委托人和受托人约定,由受托人处理委托人事务的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396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410条规定,委托人和受托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之所以这样规定,原因在于委托合同具有特别的性质,它的成立大多建立在对当事人特殊信赖的基础上,而信任关系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一方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的信任有所动摇时,就应不问有无确凿的理由,都可以允许委托人或者受托人随时解除合同。否则,即便勉强维持双方的关系,也可能招致不良后果,影响委托合同订立目的的实现。[ 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63页。]因此对于委托合同的解除,除了遵循一般的合同解除规定之外,还赋予了它不同于其他合同解除的特别规定,即委托合同的任何一方当事人还可以随时或任意解除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10条规定“委托人或者受托人可以随时解除委托合同”。这里的“随时”有些国家或地区用的是“任意”“,解除”有的国家或地区用“终止”;本质上说,它们大同小异。]且《合同法》410条的规定原则上适用于任何种类的委托合同,而在法条规定上对行使该项解除权未作任何限制,这便承认了当事人可以双方信任基础不存在为由解除合同的任意解除权。因此,尽管《合同法》有一般的合同解除规定,委托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按照一般规定约定、处理彼此间的权利义务,但《合同法》授予当事人的随时任意解除权,使其他法定或约定的内容都失去了意义。由此带来的现实后果是:委托合同当事人可以“失去对对方当事人的信任”为由,随意地解除合同,由此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司法实践也证明,行使这一任意解除权,有时会出现不适当的结果,进而使委托合同的违约责任特别是损害赔偿纠纷的解决成为法院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加之《合同法》对任意解除权的行使所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范围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对委托合同任意解除权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我国委托合同任意解除权存在的几个问题
我国《合同法》第410条规定:委托人或者受托人可以随时解除委托合同。因解除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除不可归责于该当事人的事由以外,应当赔偿损失。法律往往允许任何一方当事人可随时解除委托合同。即不管相对人是否同意,委托合同有无期限,委托事务的处理是否告一段落,委托合同是有偿还是无偿,也不管是否具有一定的理由,双方均得以随时解除合同,这也是委托合同在解除权的行使方面与其它合同相比所独有的特征。尽管在实践中提出解除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往往要提出一定的理由,但其理由如何以及是否成立,只是对解除合同后的责任承担有影响,并不因此而影响合同解除的效力。法律这种不详实的规定导致了在实践中运用该规定出现了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方当事人在委托合同中预先约定的抛弃任意解除权条款的效力问题。 我国法院在处理委托合同的任意解除时,经常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诸如“非有重大理由不得终止或者解除”等条款的效力存有争议,即对该约定是否能排除法定的随时解除权意见不一。有的法院认为,从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角度出发,可以认为当事人的约定是排除了随时解除权的适用。[参见(2004)佛中法民二终字第373号判决书。广东怡法律师事务所诉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案。]有的法院认为当事人限制解除的约定是无效的,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因而,即便是约定了无重大理由不得解除,当事人也应享有法定解除权,可以随时解除委托合同[参见重庆中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重庆瑞驰地产顾问有限责任公司地产委托销售合同纠纷案,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4)渝一中民终字第366号民事判决书。双方当事人的委托销售合同中约定了无重大理由不得终止委托合同,一审法院认定该约定有效,否定委托人的随时解除权。二审法院认为委托人享有法定解除权,可随时解除合同。后判决委托人应赔偿受托人的损失(不过受托人没有证据证明而法院未予支持),并支付已销售部分房屋的佣金,而不应支付未履行完合同部分的报酬。]。可见,我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第二:委托合同是否应区分有偿还是无偿。 我国《合同法》中的委托合同,是以有偿委托为原则,还是以无偿委托为原则、有偿委托为例外,学者之间观点不同。[韩世远教授认为,我国采取了与德国、法国、瑞士等国家同样的做法,即委托合同以无偿为原则,有偿为例外。高富平等学者认为,我国合同法中委托合同的规定是以有偿为原则,无偿为例外。参见韩世远:《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98页;高富平、王连国:《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中国法制出版社参见崔建远:《合同解除的疑问与释答》,《法学》2005年第9期。]可以肯定的是,根据我国《合同法》第406条的规定,委托合同可以是有偿,也可以是无偿。依据形式概念的思考方式,有偿合同和无偿合同一旦成立生效,原则上二者可以等量齐观,适用相同的法律规定。但是,这种不区分导致实践中一刀切现象频繁发生,尤其是商事委托合同中任意解除权的行使更是对当事人造成了重大损失,违背了民法公平的基本原则。
第三:行使任意解除权的赔偿范围不明确。 《合同法》对合同解除没有区分基于不同的理由解除而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所以在相关法规中涉及损害赔偿时,都只是提到“损失”,而并没明确为“实际损失”,这实际上是要求法官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裁决,以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有人认为,故意违约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破坏了交易秩序,故要承担违约责任;而行使法定解除权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在性质、程度和后果方面不能等同于违约责任。[徐瑞柏:《行使法定解除权的民事赔偿责任》,《民商事审判指导》2005年第2期。]也有学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且不说由于一方故意违约地行使法定解除权或因违约而导致对方行使法定解除权要不要追究违约方的违约责任,单说一方不违约地任意解除合同,根据现有法律,也找不出明确说明违约责任和法定解除引起的法律责任之不同的任何规定,更无充分的证据证明两者在性质、程度和后果方面有何根本不同。”[ 马忠法、冯凯:《委托合同任意解除的赔偿责任》,《东方法学》2009年第3期,106页。]可见,对于承担赔偿责任的原因存在着不同理解。另外,对赔偿损失是否包括可得利益,学界也存在不同的意见。目前不少学者认为,法律对委托合同解除后的损害赔偿仅指实际损失,不含可得利益,因为《合同法》第97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委托合同的可得利益往往是双方就合同收入或报酬的约定,是该合同正常履行后的结果,既然合同已被解除,就不能根据合同约定要求报酬或利益。也有学者认为从《合同法》第97条上下文中看出其“损失”仅指实际损失不成立。实际上,合同在形式上是双方合意的结果,而在本质上无非就是双方利益的交换,委托合同也不例外。当事人双方之所以接受合同并都期望对方如约履行(至少在缔结合同时是这样考虑的),其内因在于对未来合同利益的期待,外因则在于法律制度上对于合同当事人基于合同约定之合理利益的保护———违反合同约定是要承担责任赔偿损失的.。综上,《合同法》对于其赔偿范围没有明确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