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经济法与传统部门法的区别

经济法与传统部门法的区别

发布时间: 2023-01-17 00:14:16

A. 简述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区别

1、调整对象不同

经济法调整对象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公共性经济关系,不调整人身关系。而民商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主体及主体之间关系不同

经济法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主要指行政机关中的经济管理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的内部组织及有关人员、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公民。民商法主体是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组织。民商法的主体是平等的,没有管理关系;经济法的主体地位却不要求平等。

3、调整方式不同

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为核心,其调整方式相应地采取意思自治原则,即由当事人自己意志设定其权利和义务,国家并不予以过多干涉。商法的主体是商事惯例,但在现代社会中,为保护交易安全,其中也渗入了一些公法性因素。国家的强制性规定也在逐渐增加。

4、本质功能不同

保护利益的不同,必然导致法律本质功能的差异。民法维护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要求平等和自由,要求交换者以自己意志设定权利和义务。因此,民法的本质是市民社会的法,是私法,是“天生的平等派”,也是权利法。它站在当事人平等这一平面上对商品关系加以保护,其功能主要是维护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商法的本质功能基本与此相同。

5、价值取向不同

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着重于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协调个体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实现利益均衡,促进社会共同加之目标的实现。民商法以个人权利为本位,以保护个人利益为导向,着重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个人利益最大化。

(1)经济法与传统部门法的区别扩展阅读:

经济法以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保护重心,为解决民商法、行政法均无法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而产生。它的本质是国家管理经济的法,是平衡协调国民经济运行的法。

经济法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着机制效用功能,即从更高层次上全面、一体、综合系统地调整经济关系。它通过引导、促进、保障和制约途径来指导预测、激励限制、整体协调与个别规制经济活动。可以这样认为,在现代社会,没有经济法,整个经济秩序将重复本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的“磨难”。

参考资料:

经济法-网络

民商法-网络

B. 如何理解经济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部门法

经济法自产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立法的发展得到了快速发展。尽管如此,经济法学界对于经济法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仍然存在很多争议。其中核心就在于: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而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定,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经济法的体系、适用范围等问题的认识,从而会影响到经济法方面的教育、研究和法制建设,进而会影响到整个经济法学的未来发展。本文就此谈一些初浅的看法,以期能抛砖引玉。
法律部门的划分无论是对立法、司法实践还是对法学研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这个原则性问题上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我们在立法、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中所作的努力都可能变成无用功。笔者认为法律部门的划分最主要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将其划分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否有必要;二是如此划分是否可行。以下将对此一一论述。
首先来看必要性。要求一类法律规范能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就需要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机能,并且这种机能是其它法律部门所不具备的,或具备但替代成本过高。这就涉及到经济法和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问题。因为国家对经济关系的调整与国家行政管理关系往往存在交叉与重叠,经济法常常表现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并以公法的形式出现,因而往往与行政法相混淆。固然,经济法中确实有公法的因素,尤其是表现为经济生活需要干预时。但是经济法里也有私法的内容,不全是公法的内容。经济法的这种跨公法、私法领域的特性决定了它与民法和行政法等其他法律部门的区别。经济法具有统一综合和分工分业两大机能,既能够组织国民经济统一运行,又能够推动社会专业化分工,不断产生新的生产部门和行业。这两种机能是现代民商法,行政法,社会法等其它部门法所不具备的,并且可以说这两种机能是对现代民商法,行政法,社会法等其它部门法的超越,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经济法有必要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法律部门的划分是否可行主要是从调整方法和调整对象上来说的。我国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是从前苏联引进的。前苏联曾经就法律体系问题进行过三次较大的讨论。通过第一次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应当是调整对象,而不应当将调整方法作为辅助标准。第二次讨论的结果是,承认将调整方法作为划分法律部门的辅助标准。而在第三次讨论之后,有人对法的体系由法律部门组成这一传统观念都提出了怀疑。现在我国多数学者赞同第二次讨论的结果,同时认为,在划分法律部门时仅依靠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这两个客观标准是不够的,还应考虑一些原则,这样才能使法律部门的划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对这一观点笔者是认同的。毕竟调整对象才是核心,调整方法相对于调整对象来说是次后的。
那么我国经济法到底有没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呢?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进行了探讨。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以及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三类。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可以具体界定为四类:国家经济管理关系;市场运行关系;组织内部经济关系;涉外经济关系。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具体分为企业组织管理关系、市场管理关系、宏观调控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四类。而北大刘瑞复教授认为各国法学界对于不同的法的不同调整对象尚无法理出头绪来,经济法的情况也是如此。但是他认为经济法是有其独特的调整领域和调整范围的。[①]综上,不管人们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在理解上存在怎样的差异,或者在表述上有怎样的不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经济法具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它调整的是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并且这种经济关系是有一定范围的,而不是一切经济关系。我国有一些人认为经济法就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调整经济关系的不只是经济法,对其调整的法,是作为“诸法合体”的法。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其中就包括平等主体间的经济关系,而行政法、刑法等实体法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关系进行调整。
笔者认为,将经济法的调整范围限定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是比较科学的。也即北大刘瑞复教授的观点。通过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经济组织关系、经济活动关系、经济竞争关系、经济调控关系、经济管理关系、经济监督关系涉外经济关系。这七种关系在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中相互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而调整上述七种经济关系所形成的法制度、法形式和法方法的总和就是经济法。

C. 简述经济法与民法的联系与区别

一、经济法与民法的联系:
1.民法和经济法在调整对象上的交叉性。民法和经济法在经济关系调整中相辅相成,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公共道德”和“公序良俗”条款等,是民法与经济法的分界和联结点:一边是经济法以维护宏观平衡和自由公正的社会经济秩序为己任,另一边是民法对在此良好环境下自由从事活动的主体行为加以规范;被认定违反了这些弹性条款的行为,即超出民法调整的范畴而需由经济法中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经济合同法和各种管理性的法律作具体调整。
它们在调整对象方面的交叉,源于以下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由于二法都处在市场关系之中,而某种市场关系的形成又往往呈现错综复杂的情况,这就必然导致二者在调整对象上的部分重叠与交叉,调整对象的交叉又需要民法和经济法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面上共同去维系社会关系的存在;二是由于某个具体的法律关系,单靠一个法律部门的作用是难以形成的。因此,民法和经济法在调整对象上的交叉性,决定了二者存在的互补性。
2.经济法和民法在调整宗旨、作用和方法上的互补性。民法是从市民社会中自然形成的,它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其理念是自由主义,民法的价值理念之一是对抗国家力量的侵犯,而经济法以追求社会整体利益为其立法宗旨,即站在社会整体的角度,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整,消除极端个体权利本位对整体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以解决个体营利性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以意思自治为核心,注重机会均等,即以抽象的人格平等为基础建立的公平理性,是以平等求公平,以个体为本位,给经济个体以完全的意志自由,保证个体权利的充分实现,仅依靠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来实现社会经济的理想状态。而经济法以国家管理和调节经济为其调整对象,它给主体以相对特权追求结果的大体公平,从社会利益出发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社会权利为本位,保证社会整体利益,通过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弥补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缺陷,实现经济的理想状态。
二、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
1.利益本位的不同。法的利益本位亦即法在利益保护上的出发点与立场。民法的本质是市民社会的法,是典型的私法,以个人利益为本位,以确认和保护私人利益为其价值追求的目标,对平等主体的商品关系加以保护,从而维护民事主体的权利。但其对个人利益的无尽追求,往往又导致社会经济运行的无序化,给社会利益造成损害。经济法的本质则是社会法,它以社会为本位,把社会经济总体效益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在兼顾各方经济利益的同时,维护社会经济总体利益。它是公权及于私人经济领域的法律,其产生最终突破了公、私法划分的二元结构模式。从产生之初,经济法就是国家站在全社会高度,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出发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与调控的产物。由于经济法所体现出的“社会公益性”如此明显,以至于在个人与国家各自的领域之间,已经形成了以社会为过渡体的一个独立存在于其他法域的独特法域,这恰恰是属于经济法的领域。可以说,经济法的产生,改变了社会利益的配置模式,从极为宏观的角度维护着社会经济利益。
2.二者的调整对象不同。按照法理学的理论,任何部门都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管理经济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经济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虽都具有经济性内容,但前者是一种关于国家经济管理和协调的权利义务关系,后者则是在民间经济活动中,主体进行经济交往中各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虽然两者都涉及经济领域,但前者是国家管理涉及民间社会经济领域,是“公”及于“私”,后者则完全处于民间社会经济领域之中,是“私”的领域内部关系。前者主要调整公共性经济关系,着眼于宏观的秩序和效益。一般不涉及个人的人格、财产和交易关系;后者则主要调整平等、等价的产权关系和流转关系,着眼于微观的交易安全。
3.二者的调整方式和手段的差异。民法是纯粹以个人为本位的私法,以自由平等为核心,其调整方式相应的采取意思自治原则,即由当事人按自己的意志设定权利和义务,国家并不予以过多干预,但民法其完备的微观经济行为规则又很难解决经济垄断、资源配置不当,弱者特别保护等现代经济中的新问题,这就需要经济法采取一系列弹性的综合调整经济的手段,通过引导,控制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使经济法能够适应经济形势的不同需要,成为社会经济关系的良好“调节器”。

D. 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基本内容

经济法与民商法
经济法与行政法
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
经济法与民法的两者都调整经济关系,两者的一些概念、原则、制度、手段可以通用。区别在于① 民法与经济法调整的内容不同。② 民法以个体权利为本位,在微观经济领域,经济法以社会责任为本位,在宏观经济领域。③ 民法与经济法的主体系列各不相同。
经济法在调整经济关系时,必要时也采取行政手段。但经济法与行政法又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① 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 关系不同于行政法所调整的行政管理关系。②经济法主体之间的关系与行政法不同。③经济管理法律关系追求的是一定经济目的与经济效益,行政法的目的在于使得控制行政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是调整经济关系,但二者也有着很大的区别:① 经济法主要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法律关系,国际经济法多是跨国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② 经济法的调整方式多为综合方式,国际经济法的则多为民事方式③ 经济法的责任方式多种多样,国际经济法的责任方式主要是民事责任方式。

要点精解
1、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比较鉴别的问题,其更多的关系到经济法是否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存在,1980年代中期,在法学界就曾经有过民法与经济法的大讨论。如今法学界一般认为经济法具有独立性,经济法的范畴也从“大经济法”理性回归到我们今天对经济法的理解上来。2、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有着其特殊的理念、本位、调整对象,调整方式以及基本原则等内容。社会本位就是其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之一,基于国家、社会、个人的三元结构划分,经济法在社会层面担负起了重任,与行政法和民商法共同构成了现代性的法律体系。3、经济法以其新颖性和活力形成了这样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可以用来突破法律部门之间旧有的疆界,并把从不同的传统规范、尤其是从传统的商法规范中引申出来的各种原理重新组合一个整体。这也是其与其他部门法相比的一个重要特征。

复习指导
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前几年一直是考研命题中的热点,一般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主要是考查基本知识点。比较困难的是一些比较边缘的题目,例如:试论述消费者权益法是经济法的一个部门。这就不仅要求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着比较好的把握,更是要对什么是经济法,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有何种联系和区别都要有着熟练的运用。可见对经济法基础理论的掌握是应付此类综合性较强的考题的关键。

E. 如何认识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

1、经来济法与其他部门法自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比较鉴别的问题,其更多的关系到经济法是否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存在,1980年代中期,在法学界就曾经有过民法与经济法的大讨论。如今法学界一般认为经济法具有独立性,经济法的范畴也从“大经济法”理性回归到我们今天对经济法的理解上来。
2、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有着其特殊的理念、本位、调整对象,调整方式以及基本原则等内容。社会本位就是其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之一,基于国家、社会、个人的三元结构划分,经济法在社会层面担负起了重任,与行政法和民商法共同构成了现代性的法律体系。
3、经济法以其新颖性和活力形成了这样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可以用来突破法律部门之间旧有的疆界,并把从不同的传统规范、尤其是从传统的商法规范中引申出来的各种原理重新组合一个整体。这也是其与其他部门法相比的一个重要特征。

F. 经济法与社会法的比较

经济法与社会法具有重要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法与社会法最本质区别在于经济法的经济性和社会法的社会性。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经济法调整的范围是需要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经济性是经济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包括调整对象的经济性、法益目标的经济性、运行机制的经济性、效果评价的经济。社会法的社会政策目标与社会法的社会效益指标决定了社会法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二)经济法与社会法的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调整的对象是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其调整对象是经济性的社会关系,这表明经济法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针对的是全局性和社会共同性的经济关系。同时,并非所有全局性和社会共同性的经济关系都由国家干预,国家仅在需要时对这些关系进行干预。而社会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则是显著社会意义事项,其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例如教育权利保障关系就涉及文教领域等非经济领域,即社会性的社会关系。
(三)经济法与社会法的目标不同。由于经济法与社会法的调整对象及根本属性的不同,导致其目标的存在属性也不同,经济法起源于市场失灵以及原有法律解决能力的欠缺,其目标在于通过国家的适当干预而解决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失灵问题,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社会法的目标主要在于救助弱者、反对歧视。经济法侧重于在经济领域实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社会法侧重于在社会领域实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
(四)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公平观不同。经济法倡导积极公平观,而社会法主张消极公平观。
经济法认为只有经济发展了,增量利益增加了,弱势群体才会得到更多的利益。而社会法的公平观主要关注的是对已形成的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扶助,因为它是一种弱者保护机制,是一种利益分配的平均正义立场。
(五)经济法与社会法的调整方式不尽相同。经济法的调整方式似乎更为复杂和多样化,主要通过指令性调整方式、指导性调整方式和以私法主体身份介入经济关系进行干预等。社
会法则主要通过倾斜待遇、团体契约、强制性最低标准等方式进行调整,例如对贫困人员提供廉租房等等。
经济法与社会法存在以上的区别,这对于我们厘清两法的界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启发价值,对于立法和司法实践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另外,科学的全面的认识经济法和社会法的关系,还应关注两者的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社会性和现代性。
(一)经济法与社会法都具有社会性。包括以“社会公共利益”位本位,经济法与社会法在各自领域中, 通过不同方式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以达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法律责任的社会性,。随着法律的“社会化”进程, 传统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三者相互融合, 出现了以实现社会安全、社会公平、社会公益和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的社会责任;调节机制的社会性,在人类社会中, 不仅需要以市场调节机制为特征的竞争机制, 更需要以社会调节机制为特征的合作机制,以实现社会生活的健康、稳定和有序。所谓社会调节机制, 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或社团(非政府组织) 以社会公信力为媒介完成的一种社会生活交往模式。
(二)经济法与社会法都具有现代性。经济法与社会法, 同其他传统部门法相比, 具有独特的“现代性”。换言之,,伴随着从物质到精神、从制度到观念的现代化变迁,,整个社会中的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加;法作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和符号系统,必然会对此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反应。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经济法与社会法, 自然有着不同于传统部门法的现代性特征。主要包括形成背景的现代性、法域归属上的现代性、制度构成上的现代性。这三方面都源于现代社会的属性特征,体现反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的。

G. 经济法作为一个新的法律现象和法律部门,请区别于传统法律部门在

法法的调整对象

H. 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

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如下:

(1)经济法与宪法的关系从总体上说,两者之间是根本法与普通法的关系。宪法中的相关规范,是经济法规范确立的基础;经济法规范,是宪法规范的具体化。

(2)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随着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等二元结构的日益明晰,经济法与公共经济、公共部门的对应关系,以及民法与私人经济、私人部门的对应关系,也都日渐清晰。

由此使得两类部门法的区别更加明晰,并形成了两类部门法在法律调整上的互补关系。两类部门法只有有效配合,才能更好地保障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提供,才能共同实现对各类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

(3)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从差别的角度来看,两者的不同主要有:第一,调整对象不同。行政法调整行政关系,经济法主要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

第二,宗旨、手段不同。行政法主要解决行政领域的问题,特别是政府失灵的问题,经济法则主要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市场失灵的问题。

(4)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关系经济法与社会法作为两个独立的部门法,其调整对象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

(5)经济法与诉讼法的关系随着经济法研究的日益深入,有关经济法上的权利救济或纠纷解决等问题,如何通过诉讼的途径来解决,也自然会凸显其重要性。

I. 如何理解经济法的现代性特征

经济法同各类传统部门法相比,具有突出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精神追求上的现代性 ①伴随着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巨大变迁,新兴的经济法与传统部门法在精神追求方面的差异日显,并尤其体现在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或宗旨等方面。 ②经济法既不同于更侧重于保护私人利益的传统私法,也不同于更侧重于保护国家利益的传统公法,它更追求一种“和谐”或称“协调”,这是经济法不同于传统部门法的一种基本精神。 ③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不同于传统的部门法,经济法本质上是社会本位法,以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之维护为目标。 (2)在背景依赖上的现代性 ①经济法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不同于传统的部门法,经济法产生于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积极的调控与规制,这就使得经济法产生的经济基础为现代的市场经济。 ②经济法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于传统部门法,经济法产生于高度社会化的时代,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的多元化和抽象化都使得经济法的价值目标为社会本位。 ③上述的经济与社会基础,是经济法赖以产生的重要背景,而这一背景与传统部门法是不同的。 (3)在制度建构上的现代性 ①制度形成上的现代性。经济法制度的形成,与经济政策的联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这是以往的传统部门法所不具有的。 ②制度构成上的现代性。从制度构成上看,经济法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实体法规范,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程序法规范不断渗入。这是经济法所要解决的日益复杂的现代问题对程序性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效率价值的追求。 ③制度运作上的现代性。经济法的制度运作主要是体现在行政领域,而不是司法领域,这与传统部门法的案件大量有司法机关来审理是有很大不同的

热点内容
潍坊司法鉴定 发布:2025-01-14 02:18:44 浏览:236
采矿权司法拍卖 发布:2025-01-14 02:10:24 浏览:637
合同法分类 发布:2025-01-14 01:13:24 浏览:533
理财代持协议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4 01:09:07 浏览:12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具体包括哪些分类 发布:2025-01-14 00:50:06 浏览:614
劳动法企业如何辞退职工 发布:2025-01-14 00:42:44 浏览:520
政府出具证明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3 23:49:18 浏览:957
法院馨华园 发布:2025-01-13 23:31:48 浏览:389
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论文 发布:2025-01-13 23:06:30 浏览:247
计件工资劳动法最新 发布:2025-01-13 22:57:56 浏览: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