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法社会学作业

法社会学作业

发布时间: 2023-01-24 07:08:27

❶ 社会学作业,田野调查法在社会学研究中有什么意义

将社会理论化再把理论应用于社会改造的学科。着重于分析大量调查数据,从现象文化人类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文化史的研究,它追溯人类起源及其发展的整个历程

❷ 社会学作业,田野调查法在社会学研究中有什么意义

特点: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版了解和认识他们权的社会与文化。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花费时间和精力,花费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如果方法运用有不得当的地方,那么其信度和效度也会大打折扣。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传播学范畴的概念。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社会学等,其英文名为Field work。
?

❸ 法律社会实践作业的主题是搜集日常生活中貌似温馨提示的免责条款

墙皮脱落,危险绕行。
免费,损毁自负。
水深勿野浴
小心玻璃
贵重物品请交服务台保管,否则遗失概不负责。
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提示(保险公司要尽到合理提示说明义务)
邮寄未保价
照相底片毁损按底片原价赔偿
顾客注意保管随身物品,丢失概不负责
浴池:小心地滑、老人有高血压等症要有人陪同等。
重要证照遗失声明。

❹ 社会学作业!!!!!!

单选 1:D 2:B 3:B 4:C 5;D 6:B 7: B 8:D 9:B 10:C
多选 1:BDE 2:ABED 3:CDE 4:AD 5:BE

注:单选第4题参考 全部社会科学大致分为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次。属于第一个层次的是历史唯物论这样的哲学科学;属于第二个层次的是社会学、历史学这样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属于第三个层次的是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等专门性社会科学。

❺ 社会学作业求助,求助

第9题 (3) 分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A
A、私有制。
B、社会分工。
C、阶级产生。
D、剥削的产生。

第10题 (3) 分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 B,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
A、社会风尚。
B、社会规范。
C、社会机构。
D、社会伦理

多选题
第11题 (4) 分 外在的社会控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ABCD
A、行政、法律控制
B、社会舆论控制
C、习俗和道德控制
D、社会权威
E、角色期望

第12题 (4) 分 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其评估的测定标准包括 ABC
A、有效性
B、效率
C、人文关怀
D、资金
E、成本

第13题 (4) 分 社会保险包括 ABC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
A、医疗保险
B、养老保险
C、失业保险
D、金融保险
E、商业保险

第14题 (4) 分 社会变迁内容或方面有 ABCD (环境 人口 经济 社会制度结构 价值观 生活方式 文化 科技)
A、价值观念和态度的变迁
B、行为规范的变迁
C、社会结构的变迁
D、人口的变迁
E、设备系统的变化

第15题 (4) 分 对个人社会化的表述正确的有哪些选项 A
A、个人社会化涉及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B、个人社会化只涉及到人成熟时止
C、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
D、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
E、个人社会化注重其最后的结果,既有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也有个人对社会的调适

第16题 (4) 分 集合行为的特征 ABC (自发 狂热 无组织 短暂 相互依赖)
A、人数众多
B、无组织
C、行为者相互依赖
D、有领导者
E、人群集中

第17题 (4) 分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 ADE (环境 人口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A、人口
B、家庭
C、制度
D、环境
E、文化

第18题 (4) 分 下列哪些人群的聚合属于社会群体 BCD
A、火车站买票的人群
B、球队成员
C、工厂的同事们
D、家庭
E、看热闹的人群

第19题 (4) 分 西方三位一体分层理论所主张的考察社会分层和不平等问题的三个角度是: ADE
A、收入
B、阶级
C、地位
D、权力
E、声望

第20题 (4) 分 根据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E
A、先赋角色
B、自觉角色
C、开放性角色
D、功利性角色
E、自致角色

判断题
第21题 (3) 分 现代社会,合作与竞争可能在同一关系中同时并存。 对
正确
错误

第22题 (3) 分 社区是一种地域性的社会群体。 对
正确
错误

第23题 (3) 分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了公有制,所以社会分层也相应地消失了。 错
正确
错误

第24题 (3) 分 社会学的创始人是法国人孔德。 对
正确
错误

第25题 (3) 分 宗教制度在现实社会中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虚幻的、纯精神上的联系,所以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没有任何约束性。 错
正确
错误

第26题 (3) 分 经济的发展会自动带来社会的发展。 错
正确
错误

第27题 (3) 分 城市与农村是两大基本的社区类型,城乡差异无法消除。 错
正确
错误

第28题 (3) 分 官僚主义不仅仅是管理者个人问题,从根本上看是一种管理制度问题。 对
正确
错误

第29题 (3) 分 干部因失职而受处分或被罢免,这是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角色失败。 对
正确
错误

第30题 (3) 分 社会制度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规范体系,但并不是所有社会规范都是社会制度。 对
正确
错误

❻ 法律社会学作业:从影片《秋菊打官司》来看法律与乡土民情的关系。

不要找了,我是王迎春。我出的题目网上没答案。

❼ 社会学作业题。急!简答题! 怎样对个案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1、个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整理:个案研究资料整理可以分为整理笔记、编码、提炼概念和撰写分析型备忘录等几种形式。
分析:就编码的形式而言,斯特劳斯定义了三种编码类型,即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定性研究是一个对资料进行分类、描述、综合和归纳的过程。因此,个案资料收集后的分析过程,一般相应地分为三个主要步骤,即初步浏览阶段、阅读编码阶段、分析抽象阶段。 (1)连续接近法 (2)举例说明法 (3)比较分析法

2、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编码、录入与清理

从数据处理的角度来讲,编码就是对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即将问卷上的文字信息转换成数字信息的过程。录入就是将纸质记录的原始资料转换成电子储存的数据格式。 数据清理的内容包括非法值的清理、奇异值的核对以及逻辑检验。

3、选择测量的尺度(这题不太会)

测量尺度须注意:<1>社会现象大多只能以定类或定序尺度测量,但有时也可将某些现象近似的视为定距或定比变量,如”智力测验”。这是要注意这种近似计算的合理性和可能出现的偏差。<2>高层次尺度可能获得更多、更精确的信息,但调查和分析的工作量更大,而低层次尺度则相反。因此选择尺度要结合课题要求与研究条件。
<3>用较低尺度收集的资料不能用较高尺度的数学运算来处理,反过来则可以。因此许多研究都是尽量先收集更多、更精确的信息,但在分析时却只作一些简单的运算,这虽然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不过当需要今后作补充分析时,这种策略还是有必要的。<4>一个变量可能适合用各种尺度来测量,选择何种尺度取决于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度。

4、比较有关社会政策执行过程的几种理论模型?
课本P427

5、社会控制和个人自由
任何社会中个人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个人的绝对自由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社会控制仅仅是限制和制约了个人的绝对自由,而并没有限制和制约个人的相对自由。
①个人相对自由是在自觉的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实现的。
②社会控制是对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并非对个人所有行为的控制和指导。
③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社会进步,也是对个性的压抑。

6、(也不太会)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❽ 学写书评,一篇标准的书评范文

书评例文--法学知识的生产——《送法下乡》书评
“法律科学如果不考虑社会现实,那是不可思议的。”——魏因贝格尔

如果法学界确实存在法学家只知一味地向司法灌输舶来品这样的单向知识交流格局,并对此无所自觉、习以为常,那么,《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便是一次试图颠倒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的努力。苏力的宏大计划之一就是要改变此种“知识压迫”(页294)的局面,为那些理当作为中国法学“富矿”的中国经验“寻求语言的表述,获得其作为普遍性知识或便于交流之知识的品格”(页291)。

这一“事业”在两个方面同步进行。其一便是寻求“事物的逻辑”(页94),试图理解司法知识的实际生产机制。《研究》表明,农村的基层司法处在一特殊的结构当中,这种结构处于一系列的二元对立之间;诸如城市/乡村、格式化/非格式化、陌生人社会/熟人社会等等的二分使得基层法官在既定的司法制度框架内处于紧张状态。他负载的和必须适用的一套知识与他所面对的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世界并不协调,因为这一套知识是为另一个世界设计的。他成为两种需求的交汇点:民族国家与乡土社会同时向他发出指令,一个要求规则之治,另一则要求解决纠纷保持和谐。“任何知识,都是同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无论是其产生还是其使用,都是对这种时空制约的一种回应。”(页171)作为基层法官对这一时空制约的回应之结果的,便是那些难于进入法学家视野的技术、知识。(参见第二编)

苏力意识到“中国的法治不大可能主要依据这套知识来完成”(页292),但是这种知识与其产生机制的关系则具有更普遍的意义。故而,《研究》一面勾勒出司法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另一面则试图构建法学知识的生产机制,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欲使法学界从被外来理论支配的地位之下挣脱出来,重新构建法学家与法律实践的知识上的支配关系,改变那种把用舶来品统治中国法学家的结构移置到中国法学家与法律实践者的关系上去的做法。(“中国目前法学的问题是根本就未意识到法学是地方性知识。”页150)我们也许能够体味到,把将法学家从知识禁锢中“解放”出来这一点作为解决法学知识生产机制本末倒置问题的关键、这一学者的自觉里有多少讽刺的以为和无可奈何。

正是这第二方面的建设方案,使得《研究》具备了双重性质:它既是一部法(社会)学著作,又是一部关于法学的著作;它既是对作为结果的知识的展示,又是对知识是如何被开掘的展示。对此,苏力是十分自觉的,也因此,他要强调“最重要的不在于如何表态”(自序),他不坚持自己的每一章中的具体论断,而是自认“这个研究也许仅仅是一个‘此路可以通行’的路标”(页291)。

这种双面品格的背后则是:苏力的知识背景十分复杂,其知识理路的厘清对我是困难的。但还是应当注意到,对于本书来讲,若关涉到方法论,则有两个层面,一是作为该文本之基础的田野调查的方法(这在第四编中有所反思,进一步展示了学者与法律实践者在知识生产关系中的复杂情势,说明了有利于法学知识之生产的结构处于溜流变、不稳定当中);二是作为本著作被写作的方法,即作者构建文本的理论依据。这虽也有所交代(见“导论”,尤其页9至20),但这种交代十分笼统。考虑到苏力自己所说的,他对西方学术“流露出一种不屑一顾”,只是“利用了驳杂的来自西方的学术理论”(页59)来开掘“中国法学可能开拓的处女地”(页16),我们不得不感到不塌实。例如,苏力尽管强调他所使用的“地方性知识”是受吉尔兹启发的,但与之不同(页45),然而,他实际上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了“知识”这一概念。一种是被强调区别于吉尔兹的、“是交流不经济并因此不一定值得批量文本化的知识”(章一,尤其页45注[32]),这实际上离开了文化解释的进路,几近于或就等同于哈耶克的经验理性主义的知识分工论(知识的弥散性),在此,“知识”等于“信息”;而另一种则是可交流的、在《研究》中初步被文本化的知识(见编二,尤其章八)。这种区分既未被指明,也未被坚持(这使得页45上注[32]更像是个应景之作)。更重要的是,这种区分的不被指明还隐含了这样的矛盾:如果苏力使用的“知识”一直是第一种意义上的,那么,关于知识的地方性与普遍性的辩解就是多余的。因为,当知识等于信息时,它就可能与这一问题无关。如此,则“知识的地方性”便不足以成为使任何知识具有被理论所重视的正当性之前提。

这种“不屑一顾”的做法是否与苏力的建设性方案能够调和呢?仅仅解决知识与其生产机制的关系问题,还不足以使人疑云尽释。

《研究》并没有试图探询知识在离开其产地之后与其受众的关系。但在另一种方式上,苏力表达了他的情绪与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研究》确实构建了一个“概念法学”作为其批评的对象,尽管这个对象并不明确。对它的最大批评显然是认为它颠倒了知识生产的结构,它欲图以“逻辑的生活替代生活的逻辑”(页82),其实质则是“思想和实践的贫困”(页89,尤其章六对概念思维方法在中国语境下“乏力”的突显)。虽然如此,且苏力流露出的感情也极强烈,但是,我们却决不能认为,当法律社会学提交了一份厚重的“作业”时,就自然构成了对概念法学的颠覆。概念法学有它存在的基础,这种基础可能同样是制度性的(德国在这方面享有世界声誉)。它的产生同样是在某种制约结构之中。激情陷苏力于无思之境。,概念法学还有其建设意义。社会学研究离开概念工具也将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想到韦伯曾经提醒人们注意在社会学上的“法律”乃与法学上的“法律”不同,那么我们就应该具有更开阔的视界,这种视界既不囿于概念的分析,也不囿于法社会学。也许,把《研究》理解成是对中国法学面对中国之不平衡的、有断层的社会现实的不够自觉的批评,更富有启发与警醒意义。

正是在对理论的追求与对理论的“不屑一顾”之间的紧张关系上,我们体味到苏力的矛盾心情,但《研究》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颇具现代性的农村基层司法。这其中,既有科学的冷静,又有“韦伯式”的忧郁。“你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回声。”(苏力引,何其芳诗:《预言》)也许这一句诗表明的,确与这一部书相合:既有开拓者的孤独,又隐约可见这片处女地清新的原生气质:它的天地是广阔的,等待着现代话语对它进行洗脑似地征服;开垦的欲望与引人开垦的使命,伴随某种惨淡的失落——这不正是整个法治与现代化进程之中依稀可闻的叹息与悲悯吗?“有的人会看到它玫瑰色的美丽,……也一定有人从玫瑰色中看出血的颜色……”(

❾ 社会学作业,田野调查法在社会学研究中有什么意义

对于研究一些小型社区,特定群体的文化特征及其变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❿ 求西方法律思想史作业,三大法学流派的区别和联系,要论述

现代西方法理学是现代西方国家法学中研究法律基本理论的学科。①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精神危机的日益加深,西方法学家在探寻治理社会的危机和完善资本主义法律的方法的过程中,新的法学思潮相继更迭,或竞相表现,或相互吸纳,"任何一种法学思潮都不再独霸世界,传统的形而上学法哲学大一统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② 三大法学流派指的是新自然法学派,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和社会学法学派这三个在现代西方影响较大、占传统地位的法学流派。他们的法学理论,是西方人在探索真理过程中留下的足迹,这对我们认识人类法的发展历程、规律及本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和法治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新自然法学的启示意义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新自然法学是西方自然法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自然法思想的意识可以追朔到西方文明的起源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人们在不同的时期为不同的目的而使用,它的形式不断翻新,内容不断完善。产生于20世纪特殊社会环境的新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里旦、富勒、罗尔斯和德沃金等等。他们的新自然法学说(或价值论学说)各有侧重点,各不相同,然而却共同的体现出自然法观念的思维形式。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法律应当关注某种应然性,法律的发展应当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并体现一定的价值要求。无论是马里旦的神学自然法、富勒的"程序自然法"、还罗尔斯的正义论或德沃金的权利论,无不"注重研究法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或基础,法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法应追求的理想境界"③ 他们的手中都有一份"价值表",为应然的法律之制定和评价提供了所依据的标准。新自然法学派强调法本身是一个价值系统,必然反映一定的价值关系,极为重视法的合理性和道德性。他们通过总结、抽象和思考,为法律的建构铸造了理想的框架和模型。
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启示意义
分析法学在现代主要以凯尔森和哈特为代表,它基本上继承了传统的分析法学的理论,严格地区分"实际上是这样的法律"和"应当是这样的法律",着重对实在法进行逻辑分析而不作有关的价值判断,否认价值和道德的必然联系。 凯尔森指出,价值判断在性质上是主观的,因而只能是相对的;人们不能用理性认识来回答有关法的普遍和最高价值这一命题;对于自然法学中的绝对正义,他认为这"是一种自欺或者等于一种意识形态"。④ 既然对正义持道德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的态度,⑤ 于是凯尔森认为,正义只能是一种"合法性",应当建立与价值无关的纯粹研究法律结构的法律科学(即所谓"纯粹法学"),"就其对象实际上是什么来加以叙述,而不是以某些特定的价值判断的观点来规定它应该如何或不应该如何"。⑥ 哈特给法下的定义是"法律是
一种特殊的规则",这是他的"语义分析法学"的基本原理,他以奥斯丁的分析实证法学作为重要的理论渊源,主张法律与道德有联系但"并无必然联系",法律应当采用"广义的概念",即将法律的效力和法律的非道德性区分开来,以体现除了道德之外法律的所有其它复杂的特征。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把我们从自然法学家法律的"理想国"中拉回到实证的 现实世界,在对法律形式的逻辑分析上运用了更多的新的方法,继承了传统分析法学对实定法的重视和研究,也吸收采纳了其它法学流派的合理成分,内容丰富,颇具影响。
三、社会学法学的启示意义
社会学法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社会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实证主义的法学思潮,"它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研究法律问题"⑦ 社会法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狄骥、埃利希和庞德。狄骥提出了"社会连带主义"学说,体现出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强调社会义务。埃利希则以提出"活的法律"的观点而闻名于世。他认为,这种"支配社会本身的法律",尽管并不曾被制定成法律条文,但"即可预防纠纷的出现,在纠纷出现后,也可以籍以解决而毋需求助于国家的法律机构"。⑧ 他让人们注意到国家制定法之外的其他行为准则(如习惯、职业道德、行业规定等等)对于社会秩序的意义,摆脱了"纯粹"法律规范分析僵化的法学研究视角和方法,将法律分析的重点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庞德的社会学法学理论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理论。他提出"法律是一种'社会功能'或'社会控制'",用法律的功能性概念来取代逻辑性概念,主张"有用即是真理"。他还提出了法律社会学的基本纲领,启示人们关注法律制度和法律学说的实际效果,强调以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法律,关注法律的作用而不是抽象内容;并且注重法律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总之,社会法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了打破'法律关门主义'禁锢的历史重任",⑨ 它社会本位的立场,法律社会化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对于法律的发展和一定社会的变革,其重大的启示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四、综述三大法学流派的意义
如上所述,论及现代西方三大法学流派的意义,无庸置疑,其最大的意义正是他们本身--众多的法学家们通过对前人的承继和自身敏锐的思考,开创出一片浩瀚的法理学思想的海洋,它们虽然不是真理,但却是人们永恒探索真理之路的台阶。无论是宏观的构筑还是微观的探索,都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宝藏和无穷无尽的启示。具体来看,三大法学流派的意义如下:
(一)让我们从多个角度窥探到法律的本质、目的和研究方法。
正如博登海默所言,真理是人们在任何特定时间的经验的总和。法律仿佛是一座有许多厅堂的大厦,用一盏灯很难同时照到每个角落。而一个法学流派,就如照亮法律大厦的一盏灯,"横看成岭侧成峰",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勾勒出了法律的形象。三大法学流派被美国法学家霍尔(Jerome Hall)
总结为法律中三个不可分的因素,他们分别代表着法律的价值、概念和事实。不仅在实质性的内容上,更宝贵的,三大法学流派为后人认识、研究和发展法律,提供了丰富的途径和方法。新自然法学 提示人们注重的法的价值支柱和道德性,在法制建构时必以某种准则为依据,从而避免了法律丧失实质的正义,也避免了法学堕落为纯技术性的学科。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注重对"实定法"的研究,对于法律规范、法律结构、法律秩序及法律体系内部各要素的统一等等命题均有深入的探讨和卓越的贡献。他们所采用的逻辑分析和实证主义的方法,更是后人研习法律的必要工具。社会法学派则倡导"社会本位"的理念,注重法律的实际效果,重视法律与社会生活及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仅如此,他们所采用的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实用主义的态度,更是深远地影响了西方乃至全世界法学的发展趋势。当然,无论三大法学流派的贡献有多么卓绝,他们都不可能是大写的真理,都只是局部的、相对的。然而,站在历史的尾页,以"事后诸葛"的口吻批评他们的局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是谦恭的弄清他们给了些什么?我们得到些什么?应当怎样利用?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大的价值了。
(二)三大法学流派适应了特定时期特定社会状况的要求,具有历史现实意义
任何事物的产生总是由于某种需要;而它产生之后,也必然首先服务于这种需要。西方三大法学流派正是应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需求而产生的;而论及它们的意义,首当其冲也正是满足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19世纪中叶,随着资产阶级政权的稳固,古典自然法学"自由、平等、权利"的抽象口号已不能满足他们巩固既得利益、加强社会控制的要求,因此,历史法学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应运而生,他们带来了具体明确的法律观念、严谨的逻辑体系从而维持了现实的法律秩序。二次大战中,法西斯势力给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这唤醒了人们法律不能没有正义的标准和相对普遍的价值准则,⑩ "无论善恶"的法律只会助纣为虐,戕害人民。在这背景之下,新自然法学得以出现,重新正视和评价法律的道德性、正义、权利这些"古老的话题",确保了法的价值依托。而社会法学派的历史背景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陷入了"瓶颈",经济危机连续爆发,百业萧条,人心浮动,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放任主义和"法律关门主义"均受到社会现实的质疑和轰击,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打破"法律系统独立论"的束缚成为必然的趋势。法社会学"对症下药",倡导社会本位,注重法与社会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主张充分发挥司法的能动性,因而出现伊始便受到变革者们的热切欢迎。在"需求"最为迫切的美国,更是成为长期主导法学界的学派。由此可见,思想领域的任何发展和运动均产生于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同时也为这个时期提供了一种"自持之势"⑾
,也就是产生着历史的现实意义。
(三)三大法学流派继承并发展了西方法哲学的传统学说,使这些思想以更合理的形式得以流传
三大法学流派除了法社会学派产生较晚,无所谓"新"、"旧"之分外,其余二者都可以冠以"新"的名号。新自然法学派自不必说,凯尔森、哈特的分析法学也是在奥斯丁"旧"分析法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当代西方的法学流派,既继承了各自"祖传"的学说,又互相吸收对方的某些合理因素,呈现出相互靠拢的趋势。如新自然法学较古典自然法学,少了一些"形而上"而多了一些"操作性",迎合了社会实证主义潮流的要求;而新分析法学则批判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法的价值即"自然法最低限度的内容"之存在,显现出对自然法学说的吸纳。正是这种"修补"和相互的借鉴,使得西方的传统法律学说没有因为历史的发展和自身的缺陷而遭受淘汰的厄运。而是以一种相对当代社会经济生活来说更合理的新形式得以传承。西方法学,正是在这种否定之否定的循环中发展至今,它们对传统--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内在秩序承继与遵从,同时又紧扣发展中的社会状况而自我更新,因而产生和完备出一套与西方社会相适配的法律体系。在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具有某种普适性而为其他民族所竞相学习和借鉴。
(五)现代西方三大法学流派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意义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人类社会步入"现代"的殿堂已五百年有余。上世纪初叶,随着西风东渐,中国社会开始由"古代的、传统的社会体制向近现代文明过渡"⑿ 尽管中西法律文化的底蕴和发展的路径大相径庭;尽管"外国的经验不可能代替中国的经验"⒀ 但谁也无法否认人类社会和法律科学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无法否认市场经济社会关系的共同性,也无法否认西方法律文化发展至现代的先进性和一定程度的普适性。建立健全的、符合现代精神的法律文明体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而在借鉴的过程中,我们必需首先关注西方的法哲学思想,因为它是法律文化首要的组成部分,思想代表着"知",而制度代表着"行",不知者,无以为行。⒁ 现代西方三大法学流派的法律思想,正是对几千年来西方法学理论的承继和发展,蕴涵着诸多西方法哲学思想的精髓。在我们虚心"求道"于西方,几从"虚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今天,研究现代西方法学流派绝不是奢侈的娱乐;它"实体性"的思想、它对法学的研究方法乃至学术的精神,都当为我们所重视和学习。对待西方法律,盲目的排外自大或者"只求其用,不问其体"的盲目移植,都是不可取的。尽心研究西方法律文化及法哲学的"本真",以及这些法哲学思想与社会历史条件的相互关系,从而发掘出西方法律"活的灵魂"为我所用,才是我们应当做的事情。

热点内容
司法部机关党委 发布:2025-01-13 16:46:38 浏览:689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站的考核总结 发布:2025-01-13 16:17:18 浏览:904
道德悲情 发布:2025-01-13 15:40:23 浏览:599
经济法的种类及含义 发布:2025-01-13 15:38:57 浏览:514
2015年计划生育条例婚假 发布:2025-01-13 15:33:02 浏览:118
广东省食品安全条例修订草案 发布:2025-01-13 15:09:37 浏览:296
规章标语 发布:2025-01-13 15:04:54 浏览:731
法律非法学考什么 发布:2025-01-13 15:04:08 浏览:602
关于教师体罚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3 15:02:49 浏览:905
部队干部转业法规 发布:2025-01-13 14:59:57 浏览: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