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儿婚姻法
Ⅰ 求革命根据地早期的一些关于婚姻的法律和事例
陕北陇东省刘巧儿婚姻上诉案:
有一天,马锡五来到华池县检查工作。突然遇见一个女青年拦路告状,声言她对县司法处的一审判决不服,要求马青天秉公处理。马锡五受理此案后,首先在区乡干部和群众中进行细致的调查,并且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原来,这个女青年叫封芝琴(小名胖儿)。自幼由父母包办与张金才之子张柏订婚,到一九四二年胖儿长大成人,经人介绍曾与张柏见过面,双方都愿意结为姻缘。但她的父亲封彦贵为了从女儿身上多捞“彩礼”便与张家退了亲,准备将胖儿卖给庆阳的财主朱寿昌,张家知道后,纠集了亲友二十多人,深夜从封家将胖儿抢回与张柏成婚。封彦贵告到司法处,司法人员未经周密调查,以“抢亲罪”判处张柏与胖儿婚姻无效;张金才判刑六个月,草草结案,张家不服,胖儿也不服,便拦路告了状。马锡五掌握了基本案情后,又了解了胖儿的态度,胖儿表示“死也要与张柏结婚”。马锡五完全掌握了案情又广泛听取了群众意见后,马锡五召开群众性公开审判大会。作出如下判决:一、张柏与胖儿的婚姻,根据婚姻自主的原则,准予有效。二、张金才深夜聚众抢亲有碍社会治安,判处短期徒刑;对其他附合者给予严厉批评。三、封彦贵以女儿为财物,反复出售,违犯婚姻法令,判处劳役,以示警诫。这样的判决,合情合理,非常恰当,群众听后十分称赞,热烈拥护,胜诉者胖儿和张柏更是皆大欢喜。双方当事人也无不表示服判。后来边区文艺工作者以此事为素材,编写了鼓词《刘巧儿团圆》、剧本《刘巧儿告状》和评剧《刘巧儿》,因此称为刘巧儿婚姻上诉案。
Ⅱ 求评剧《刘巧儿》中《自己找婆家》选段的唱词
原文: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
我叫我的爹跟他把婚退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呀,他的名字叫赵振华。
都选他做模范人人都把他夸呀,我对这个年轻的人印象非常大呀。
因此上我偷偷地就爱上他呀,但愿这个年轻的人哪他也把我爱呀。
过了门他劳动我生产又织布纺棉花,我们学文化他帮助我我帮助他。
争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呀,来在了桥下边我用目观看哪。
河边的绿草配着大红花呀,河里的青蛙它呱呱呱地叫哇。
树上的鸟儿它是唧唧喳喳呀,我挎着小筐儿忙把桥上啊。
供销社交线再领棉花。
英文翻译:
Qiao Er I married Zhao Jia from my child. Zhu Er and I don't know how I can marry him.
I asked my father to marry him back. This time I'm going to find my mother-in-law's house by myself.
I fell in love with someone at the last model labor meeting. His name is Zhao Zhenhua.
They all chose him as a model. Everyone praised him. I was very impressed by this young man.
So I secretly fell in love with him. I hope this young man would love me too.
After the door he worked, I proced and weaved cotton, we learned culture, he helped me help him.
A couple of model husband and wife to start a family ah, come under the bridge, I use my eyes to see where.
The grass beside the river is accompanied by big safflower, and the frog in the river croaks.
The bird on the tree is chirping. I am busy putting a basket on the bridge.
Supply and marketing social lines to get cotton.
(2)刘巧儿婚姻法扩展阅读:
刘巧儿原型:
1924年农历四月十五,封芝琴出生在甘肃省华池县城壕乡转嘴子村樊坪庄,乳名捧儿。
幼时,捧儿便被父亲许给张家柏儿为妻。随着年龄渐长,两人经常往来,互生爱慕之意。但是,因张家贫穷,捧儿先后又被父亲另许给高家、另一户张家及朱家,但都遭到捧儿拒绝。
眼看其父不断为捧儿张罗婆家,张柏儿家担心夜长梦多,便集合族人夜闯封家,抢回捧儿,为两人完婚。封父到县政府状告张家“抢劫民女”,县司法处未作深入调查,即宣布婚姻无效。 多变的婚事,并未让捧儿失去主意。
在陕甘宁边区新生活的感召下,捧儿徒步上百里路,到庆阳专署驻地庆阳城状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她婚姻的干涉和县抗日民主政府断案不公,争取婚姻自主的权利。
时任陇东分区专员兼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的马锡五(解放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采取调查、调解与审判相结合的方式,协同县政府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公开宣判,纠正了华池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错误判决,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马锡五审判方式”也由此诞生。
这起争取婚姻自主的民事案件不仅让周围的百姓们刮目相看,而且轰动了陕甘宁边区,成为20世纪中国八大名案之一。
当时,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陇东报》等接连对此进行报道;随之,著名艺人韩起祥将之编成陕北快书《刘巧团圆》、陇东中学教员袁静创作了秦腔剧《刘巧儿告状》在边区广为传播。
解放后,中国评剧院又将其编为评剧《刘巧儿》,由著名演员新凤霞主演,随后又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使“刘巧儿”的故事传遍全国,甚至还推动了第一部《婚姻法》的宣传普及。
自此,捧儿便有了一个妇孺皆知的大名——“刘巧儿”,她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刘巧儿”成了新中国巾帼楷模、妇女解放的象征。
Ⅲ 苍天是什么意思
释义:1、天。2、春天
中文名:苍天
外文名:Heaven
繁体:苍天
注音:ㄘㄤ ㄊㄧㄢ
拼音:cāng tiān
近义词:上苍
引证解释:老舍《民主世界》二:“在他心里,他以为一家三口既能逃出活命,而且离家万里也还没挨饿,就得感谢苍天,吃点亏又算得什么呢?”
(3)刘巧儿婚姻法扩展阅读:
另一种意思为电视剧《苍天》:
剧情简介:
1939年冬,盘踞在陕甘地区的土匪武装,发动叛乱。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马专员带领八路军工作队去平叛。
马专员赶到铺子村时,村庄一片火海,农协会成员汪娥娥丈夫阿宝被残酷杀害、汪娥娥被土匪强奸,马专员从火中救出汪娥娥孩子铁蛋,马上组织村民转移。延安警卫连长张志青奉命带领小分队前来接应马专员,马专员带领众乡亲进行了艰难困苦的转移。
土匪韩少山等追赶紧迫,为不拖累大家,车大娘撞石身亡。国民党军队陈占山部派人前来接应马专员,马专员誓死不抛弃老百姓。为掩护群众转移,八路军战士赵直,被土匪抓住活活烧死,马专员悲痛欲绝。在支援部队的帮助下,八路军终于歼灭了土匪,打死匪首王老五,完成了转移群众的任务。
在平叛过程中,国民党陈占山部队错抓了一些被土匪裹挟的无辜农民。为解救这些农民,马专员在群众帮助下,调查取证。
参谋长何朔干扰马专员办案,派人残酷殴打牛宽儿等人,让他们写下了自愿参加暴匪的招供书,威胁诱骗村民们做伪证,打死不听话的刘保命,追杀掩埋刘保命的赵德运,赵德运被迫逃走。马专员来找赵德运,救了重病在身的赵父。汪娥娥跟踪赵妻,发现了躲在山洞里的赵德运。
赵德运在马专员感化下,说出了带土匪抓走无辜农民的实事真相。马专员与何朔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何朔百般狡辩,马专员拿出有力证据,赵德运和被殴致死的刘保命尸体的出现以及屈打成招者彻底翻供等,使何朔诡计败露。
真相大白,陈占山十分愧疚。被裹挟农民得到释放,牛宽儿等人积极参加了八路军,张志青带领他们奔赴抗日前线。
马专员去延安汇报工作归来,遇到从延安来陇东法庭工作的大学生李春晓,二人成为知音。汪娥娥加入革命队伍,成为法庭工作人员。李春晓按马专员的要求,到村子里办农民学习识字班,讲解法律知识。
马专员、石大洪、赵开等走出法庭,到村子里办案,改变几千年来沿袭的坐堂办案作风。张志青主动和上级请求回到法庭,他见到汪娥娥惊喜异常。
马专员接手一个国民党的法庭——这里仍沿用着旧衙门的那一套,封三厚告赌馆被吊打;陈兰兰告与丈夫离婚竟不予立案。陈兰兰丈夫为吸毒竟将女儿卖掉换大烟。马专员和汪娥娥救下绝望上吊的陈兰兰。张志青要去抄赌馆,被汪娥娥死死拦住。
马专员深入调查,许多人讲述了赌馆和烟馆的种种祸害。为找到罪魁祸首,马专员和李春晓乔装改扮进入赌馆,彻底摸清了我边区政府内物资科长潘志国勾结国民党司法处长顾鹏飞进行贩毒和开设赌馆的内幕。
马专员们当场揭穿赌馆坑人的诡计。顾鹏飞和潘志国被抓获,并查出许多烟土和金银首饰等赌资。依照边区法律,潘志国被执行了死刑,惩治了党内的腐败分子,陕甘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戒烟戒赌运动。马专员带领乡亲们烧掉旧法庭的刑具,砸掉跪石,宣告与旧的司法制度决裂,群众拍手称快。
杨发云和王统一因土地归属问题发生纠纷,马专员进行了调查访问,丈量杨、王两家的土地,查看他们的原始地契和界石,了解到真实情况。马专员说服王统一了结上辈人的恩怨;群众大会上,杨王两家终于和解。
郭族长带领郭氏家族阻止李翠姑再嫁。张志青、汪娥娥调解未果。汪娥娥回来路上,被土匪抓走。张志青和马专员赶去相救。马专员开枪打死韩少山,救出汪娥娥。汪娥娥的举动感动了郭族长和郭氏家族,他们扭转了观念,同意翠姑再嫁。
在新婚姻法鼓舞下,刘巧儿要自己找婆家。刘巧儿对赵柱子说她已经和赵喜财退了婚,赵柱子说他就是赵喜财。刘巧儿拽赵柱子去找她爹说清楚要复婚。不料正遇到朱昌福给巧儿家送彩礼,赵柱子误会了刘巧儿,刘巧儿哭着走在河边。刘彦贵的彩礼钱被土匪劫走。刘彦贵绝望地喝了卤水。
巧儿母女将他救起。巧儿父母跪着哀求刘巧儿嫁给朱昌福。刘巧儿无奈答应了。朱昌福娶亲路上,赵柱抢了花轿。刘巧儿为走新婚姻的路,找到马专员。马专员看到刘巧儿婚姻案是一起涉及到边区新的婚姻条例的案子,意义重大,便亲自从县裁判处翻阅案件。
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多方听取群众意见,马专员终于重新宣判刘巧儿的案子,并借机宣传婚姻自主,反对封建买卖婚姻制度。奶奶庙前,宣判会开得十分精彩,群众踊跃发言,充分体现了马专员的审判方式。会上,两对亲人宣布结婚:刘巧儿与赵柱、翠姑与王来顺,马专员亲自给他们颁发了边区的结婚证。
抗战胜利,汪娥娥与张志青喜结良缘。敌人飞机轰炸,张志青受了伤。因张志青贫血,马专员卖血给张志青买补品,被也卖血给张志青看病的汪娥娥发现。
苏大娘跑到法院喊冤,说三个儿子都被冤枉了,马专员等非常重视,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查出了这起案件的主谋是孔县长的儿子孔达一所为。就在孔达一准备对孙秀莲杀人灭口之时,张志青和汪娥娥赶到了。
全国解放在即,刘部长找到马专员,让他争取陈占山部队和平起义。马专员派汪娥娥给陈占山送信。何朔收到胡宗南的密电,严防陈占山投敌。马专员拜访陈占山,说服他弃暗投明。
何朔欲谋害陈占山,事情暴露,陈占山宣布起义。李春晓回到高等法院,马专员让她说服她的老师楚汉唐等一批西北大学的法学专家教授留下来,楚汉唐和众教授接受了马专员的建议,决定留下来为新中国司法建设做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法庭所有人员伏在地上倾听礼炮声。在大气磅礴的安塞腰鼓中,马专员与大家共同欢庆共和国的成立。伴随新中国成立,汪娥娥生下孩子。李春晓被调回北京参加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筹建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成立,在陕甘高等法院的欢庆会上,汪娥娥宣读了给最高法院的贺信,马专员作了感人至深的发言,大家一起为新中国干杯。张志青病重中,听得两村百姓因饮水问题发生械斗,他奋不顾身前去阻止,在现场病情突然发作,被担架抬回。弥留之际,张志青戴上红军帽,听着汪娥娥唱着《兰花花》离去。
新中国成立后,马专员调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在离开陕甘地区的这天,成百上千的老百姓为他送别,从山崖上垂下一条百丈条幅,上书“百姓青天”四字,马专员向他深深爱着的乡亲们庄严敬礼。
Ⅳ 《刘巧儿》是什么剧种
《刘巧儿》是评剧戏。
《刘巧儿》,中国评剧作品。作者王雁。据1943年袁静剧本《刘巧告状》和说书演员韩起祥的说唱《刘巧团圆》改编。剧本描写陕甘宁边区农村少女刘巧儿,自小由父亲作主与邻村青年赵柱儿订亲,后其父贪图财礼,唆使巧儿退婚,嫁给财主王寿昌。巧儿不允,遂自己作主与柱儿订亲。
简介
“刘巧儿”勇敢争取到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美满?封芝琴说,虽然在农村,但她和丈夫张柏儿十分恩爱,和睦相处,直到1991年张柏儿去世,夫妇俩几乎没吵过几次嘴。
老人的儿子说,在他的记忆里,除了偶尔吵吵小架,父亲和母亲从未真正红过脸。说起家庭和睦、夫妇相敬之道,封芝琴传授起自己的经验:“有事就得先商量好,相互理解,和和气气,多交流”。
婚后,封芝琴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宣传《婚姻法》,向年轻人传授自己处理恋爱、婚姻问题之道。封芝琴说,自己的两个女儿、一个养子、三个侄女全部是自由恋爱结婚,自己从未干涉。不仅如此,封芝琴还积极促使其他“小字辈”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封芝琴的带动下,悦乐镇上堡子村出了许多“好婆婆”、“好媳妇”和“少生快富”的幸福家庭。
Ⅳ 刘巧儿是什么剧种
评剧
《刘巧儿》评剧《刘巧儿》改编自一部创作于1946年的秦腔剧,是中国戏曲以北方为主的大剧种评剧的经典保留剧目,也是评剧大师新凤霞、张德福代表作之一,彩旦名家、喜剧大家赵丽蓉在剧中也有精彩的演绎。
评剧《刘巧儿》的主题是反对封建婚姻,这恰恰符合贯彻新婚姻法的需要,再加上女主角新凤霞的精彩表演,立即风靡全国。后来,有人曾打算把编剧袁静和两个主演苏平、新凤霞找到一起,可惜,没有实现。
《刘巧儿》评价
《刘巧儿》在五十年代宣传新婚姻法、提倡恋爱婚姻自由自主中,巧儿和柱儿(赵振华)真心相爱和冲破封x主义枷锁的故事,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深受广大观众和人民群众喜爱。
该剧不仅社会正能量巨大,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新凤霞甜美清新的疙瘩腔、张德福高亮悦耳的正工小生调,加上他们的高颜值,的确魅力了得。
赵丽蓉、赵连喜的诙谐幽默和滑稽可笑,为此剧增色不少。其中,具有创新和歌唱性又韵味醇厚的小桥送线、采桑叶等唱段曾风靡一时,且流传至今。
Ⅵ 一女三嫁案!经他审理后,案件成为“20世纪8大名案”之一
长安君(ID:changan-j): 一个父亲为了多要聘礼,竟将自己亲生女儿嫁了三次。得知实情,女儿步行80里状告生父……
这起发生在70多年前的案件,被誉为“20世纪中国8大名案”之一,由马锡五审理,案件还直接推动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宣传普及——
在陕甘宁边区审判史陈列馆,讲解员杨莉介绍到,经典评剧电影《刘巧儿》的故事原型就是陕甘宁边区华池县女青年封芝琴的婚姻上诉案。
评剧《刘巧儿》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后,“刘巧儿”的故事传遍了神州大地,推动了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宣传普及,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刘巧儿”逐渐成为争取婚姻自主、妇女解放的象征。一个发生于陇东民间的婚姻纠纷案件,逐渐成为传颂于全国的佳话。
《刘巧儿》事件原型封芝琴,4岁时由其父封彦贵包办,与张金才的次子张柏儿订婚。随后,封彦贵为多索聘礼,暗中将封芝琴许给张宪芝之子为妻。
后来封芝琴与张柏儿偶然相遇,一见钟情,双方表示自愿结为夫妻。不久,封彦贵收取高额聘礼,再次把女儿许给朱寿昌为妻。
张金才获悉后,遂带人持械闯进封家,抢人回家成亲。封彦贵告至县上。县司法处认为聚众抢亲是违法的,遂一审判决张金才有期徒刑6个月,张柏儿、封芝琴婚姻无效。封、张两家都不满。封芝琴步行80里,向时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告状。
马锡五受理上诉后,首先询问区乡干部及附近群众,多方了解案情,并找平时与封芝琴来往较多的人谈话,再亲自征求封芝琴和张柏儿的意见,知道她不愿意与朱寿昌结婚。案件事实基本掌握后,马锡五进行调解,并对封彦贵和张金才进行了思想教育。
马锡五在处理此案时,重点尊重当事人真实意愿,同时深入群众了解情况,进行多方调解。经过公开审理,根据1939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当庭宣判:依法撤销华池县原判;封芝琴、张柏儿自愿结婚,依据边区婚姻条例规定,符合婚姻自主原则,准予结婚,但应履行登记手续;张金才聚众抢亲,扰乱 社会 秩序,依法判处徒刑;封彦贵把女儿当财物多次高价出卖,违反婚姻法令,科处劳役。
对此判决,当事人表示服判,群众认为入情入理,一对青年夫妻更是欢天喜地。
马锡五亲自调查审理了陇东“封棒儿与张柏儿婚姻上诉案”,创造了“马锡五审判方式”,也被陇东人民誉为“马青天”。
这起充分体现“调解与审判相结合,让当事人心服口服”的经典案件正是由马锡五处理的。
马锡五(1898年——1962年),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人。
1930年春参加谢子长、刘志丹的游击队,担任军需工作。
1931年10月,任陕甘边军事委员会管理科长。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陕甘省苏维埃政府粮食部长、国民经济部长等职。
1936年5月,任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陕甘宁省委常委。
1937年9月,任陕甘宁边区庆环分区副专员。
1939年秋,任陇东分区专员。
1943年4月,兼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
1946年,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选为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1946.4-1950.1)。
建国后,先后历任最高人民法院西北分院院长、兼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员会副主任。
1954年8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等职。
1959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他是中国著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创造者。
1944年10月9日,《解放日报》刊登古元木刻《马锡五调解婚姻纠纷案》。资料图片
1943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加强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决定在各专员公署所在地设立边区高等法院分庭,由专员兼任分庭庭长。马锡五当时兼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
马锡五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是真正的人民公仆。他的最大特点是群众观点强,同群众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他常说 :“走群众路线最主要的是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批评。如果听不进群众的意见,听不进刺耳的话,还有什么民主,还说什么群众路线。”
马锡五的儿子马秦宁说:“父亲常说‘苍天在上,人民为大’、‘人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对人民群众反映的事情,一定要认真了解’。”
马锡五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工作中,在调查时善于依靠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从而得以最大限度地了解案件来龙去脉。在切实了解案情的同时,他还广泛听取广大群众对案件的看法和处理意见,审判时斟酌参考,既保证了案件审理的正确性,又取得了良好的 社会 效果。
1944年以后,马锡五审判方式作为新型的、民主的审判方式,逐步成熟并且渐具影响力,给正在摸索中前进的新民主主义司法制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毛主席亲切接见马锡五院长。资料图片
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敏锐地捕捉到了马锡五审判方式很好地适应了抗日战争状态下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需要。 1944年6月,经毛泽东审阅的《陕甘宁边区建设简述》提出了“提倡审判与调解、法庭与群众相结合的审判方式(即马锡五方式)”。
马锡五审判方式随之在各抗日根据地得以大规模的推广和运用,各地调查研究蔚然成风,好的案例不断涌现,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使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司法制度更加适应特定 历史 环境的需要,有效促进了根据地的安定与和谐。其所体现的许多具体原则和做法之后被直接运用于新中国的民事诉讼中。
Ⅶ 《刘巧儿》是什么剧种
《刘巧儿》是一出现代评剧,是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代表剧目之一。
这部戏诞生于1949年,是新中国妇女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标志。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戏中还有一位家喻户晓的艺术家——赵丽蓉,当年赵丽蓉老师也是唱评剧的,而且和新凤霞的合作非常经典。
虽然现在各类戏剧曲种都没落了,但是在解放初期评剧真的地位很高的。评剧曾经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就是其中的翘楚。
除了《刘巧儿》之外,新凤霞的代表作还有《花为媒》、《乾坤带》、《杨三姐告状》、《凤还巢》等。
Ⅷ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们才实现的婚姻自由
是封建制度的彻底瓦解,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才实现婚姻自由的。当然早期的新中国还是会有父母包办婚姻的情况,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情况了。
Ⅸ 马锡五的典型案例
1938年,华池县封家园子村有个封芝琴(小名胖儿),由其父封颜贵包办,与张金才之子张柏儿订婚。1942年5月,封颜贵为多索聘礼,企图赖婚,一方面教唆女儿以“婚姻自主”为借口,要求与张解除婚约;另一方面又将女儿高价出卖。而封胖儿与张柏儿在一次偶然相遇中,表示自愿结为夫妻。
当她得知父亲又将自己卖给庆阳县朱孝昌为妻时,便暗中通知张家。张金才遂召集亲属20余人,深夜携棍棒闯入封家,将封胖儿抢去。封颜贵以张家“抢亲”为罪名将其告到县司法处。县司法处不经调查研究,冒下判决:判处张金才徒刑6个月,封胖儿与张柏儿婚姻无效;但对封颜贵屡次出卖女儿的不法行为却不予追究。对此,当事人不服,群众也不满意。适逢马来华池巡视工作,封胖儿拦路告状。
马锡伍亲赴封家园子,深入调查了解,还征求封胖儿对婚姻的意见。在弄清全部案情的基础上,就地公开审理,最后作出判决:依法撤销华池县司法处的判决;封、张双方同意结婚,其婚姻有效;张金才黑夜抢亲,扰乱治安,判处短期徒刑;封颜贵多次出卖女儿,违反政府法令,判处劳役,以示惩戒。对这个判决,群众认为合情合理,受罚者甘心服罪,一对青年人更是欢天喜地,结成了美满夫妻。《解放日报》为此发表社论,评述了马锡伍审判方式的特点,认为这是边区司法战线上的伟大创举。后来,边区文艺工作者以此为素材,编写了鼓词《刘巧儿团圆》和剧本《刘巧儿告状》,以后这一故事又被改编为著名的评剧《刘巧儿》。
“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审判制度建设成就之一,就是树立了群众路线的审判方法和作风。陕甘宁边区司法机关曾采取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的审判方法和作风,也就是依靠人民、联系人民、便利人民的群众路线的审判作风。”1943年,华池县温台区四乡农民封彦贵为贪图彩礼,骗自己的女儿封芝琴(小名封捧儿)与自幼定亲的张柏解除婚约,暗中把女儿卖给了庆阳县48岁的朱姓地主。封芝琴发现受骗后,坚决不从,并表示愿维持原有的婚约与张柏结为夫妻。而张家得知封彦贵买卖女儿后,便召集亲邻乘夜抢回封芝琴与张柏成亲。封彦贵眼看人财两空,气急败坏,告张家抢人。县司法处受理后,对违法抢婚者判刑6个月,同时判封芝琴与张柏婚姻无效。封芝琴对此判决不服,当听说马锡五专员要到华池县检查工作时,决定拦路告状。1945年4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的《一件抢婚案》中,对此作了详细报道马专员马锡五是边区妇孺皆知的,他在陇东当了这几年专员,每年总要到所属各县巡视几次工作。这里是华池县境……迎面走过来一个二十几岁的乡下姑娘,当她发现面前来的是马专员,不觉怔一下,然后立即深深地一鞠躬……这就是封捧儿,是封家园子抢婚案的女主角,她碰见了马专员,就这样告起状来……封捧儿凌凌乱乱支支吾吾向马专员诉说了一遍。“好吧”,马专员说:“我现在到乡公所去,你放心,我总要搞好这件事才走。”就这样马专员受理了这件案子。马锡五首先在当地乡村干部和群众中作了调查,详细询问了事情的前后经过。为了了解当地群众对这件事情的看法,马锡五和乡区干部访问了许多老百姓。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到群众对封张两家的纠纷虽然看法不尽相同,但对于封芝琴和张柏这一对好好的小夫妻被拆散,群众表示不满。这就证明前次县司法处的判决的确不妥当。在此基础上,马锡五又派平日和封芝琴接近的妇女与她谈话,以了解她的想法。并亲自征求封芝琴的意见。封芝琴的态度很明朗。她表示:“死也要与张柏儿结婚。”全部真相都弄清楚后,马锡五立即会同华池县司法处负责同志在当地乡公所进行了群众性的公开审理,邀请乡亲们参加案件审理,让大家发表意见。群众既对这种座谈式的审判感到新奇,也为自己能参与审案而兴奋。老百姓到的很多,有一些只是来看看“专员审案子”的,瞧瞧热闹;有一些则是来发表意见的,既然有权利说话,他们早就心里痒得慌了。审理开始,首先是一般地讯问当事人,然后重要的节目到了:请大家发表对全案的意见。许多人说了话,有老头子,也有青年人,有男的,也有女的。大家议论纷纷,发表不同的看法。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封捧儿既然同意,一对少年夫妻没有问题,不能拆散。摸清群众的意见后,进行了判决:承认封芝琴和张柏这对青年的婚姻有效,同时对买卖女儿者和非法抢亲者都给以处罚。“这一回真正把问题解(决)了,不像前次那样光通过法庭判决而问题没有真正解决。这一回大家都觉得入情入理,非常恰当,受罚的承认自己罪有应得,一对小夫妻更是皆大欢喜。”马锡五对“封芝琴婚姻案”的公正审理,不仅使一对反对封建婚姻制度,争取婚姻自主的青年心愿得以实现,也使群众在参与案件审理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自觉遵守边区婚姻条例的意识,有力地打击了买卖婚姻的陋习。“封芝琴婚姻案”的公正判决一时成为美谈,并迅速传遍边区。
1943年3月,陇东分区专员、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在华池县检查工作时,通过深入调查,公正审理了当时很有影响的“封芝琴婚姻案”,并由此创造了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原则,坚决执行政府的政策法令,座谈式而非坐堂式,“民门”而非“衙门”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上世纪50年代初以“封芝琴婚姻案”为原型的倡导新婚姻观念的评剧《刘巧儿》,以生动的人物、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唱段红极一时,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对1950年4月诞生的新中国第一部法规《婚姻法》的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每当演出《刘巧儿》,常常使我想到这位勤恳为人民办案的马专员。”新凤霞“封芝琴婚姻案”发生后,边区著名民间艺人韩起祥以此为基础创作了长篇说唱文学《刘巧儿团圆》,在边区广大地区演唱。由于顺应了边区青年大胆争取婚姻自主、反对买卖婚姻的强烈意愿,再加上故事曲折生动,很快走红陕甘宁边区,并传唱到其他解放区。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婚姻制度。“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怎能嫁他?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这是以《刘巧儿团圆》为脚本改编创作的反映青年争取婚姻自主的评剧《刘巧儿》中脍炙人口的唱段。马锡五对这部宣传婚姻法的剧目十分关注、关心。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巧儿的首演者新凤霞这样回忆:有一天在民主剧场演出,散戏后马锡五同志到后台看望我们。“他身穿老区的粗布灰制服,满面笑容,和蔼可亲。他一进后台大家就把他围住了……连前台的工作人员也来后台跟马锡五同志坐在一起谈心,都要听听他看完《刘巧儿》的意见。马锡五说:刘巧儿这个角色演得好,很真实,唱得也好。赵柱儿演得也朴实,和真的柱儿很像。”同时,他也热情地提出了改进意见,主要是演员的化妆,要符合当时当地的习惯,如巧儿辫子上扎红丝绳不对,应当是用红绒线绳扎辫子,还应戴上朴素的耳环;赵柱儿头上扎的毛巾结子应打在前头,打在后头是河北农民的扎法,而不像陕北农民了……《刘巧儿》剧组根据马锡五和一些当年在边区工作过的老同志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的改进。之后,更加接近现实、接近生活的《刘巧儿》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普遍赞誉。新凤霞在回忆文章中曾对当时的演出盛况及其影响作了如下描述:1950年,为宣传婚姻法,《刘巧儿》演遍了农村、工厂……有一回我们到顺义县演出,散戏后我正在卸妆时,进来一位老头,还有一位十六七岁的女孩儿跟着。老头对我说:“戏很好看。看戏后我决定不做‘巧儿她爹’,我女儿要学刘巧儿。我跟闺女说了,明天就去退彩礼。”说着,老汉低下了头,脸上带着很难为情的样子。女孩走到我面前,红着脸小声说:“谢谢。”原来,女孩自己找了对象,父母不同意;父亲做主给女儿包办了婚姻,收了彩礼。女孩儿反对,吵着闹着要死要活。没想到看了《刘巧儿》,老汉改变了想法,决定退彩礼,女孩儿为这太感谢我们了,非要亲自向我道谢不可。他们爷俩欢天喜地地走了,看见他们幸福,我也感到幸福。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评剧《刘巧儿》搬上银幕,“刘巧儿”的故事传遍全国,剧中的刘巧儿和赵柱儿成为了那个时期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包办的男女青年心中的偶像。
在边区群众口中,马锡五被誉为“马青天”,但他却只把自己看作一名为大家做事的“公家人”马锡五,陕西志丹县人。1930年追随刘志丹参加革命活动,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陇东人民熟悉和爱戴的领导人。在长期从事革命斗争并担任重要领导工作期间,他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正确贯彻和维护党的政策与原则,1937年9月任庆环分区专员公署专员,1940年7月,庆环分区与陇东分区专署合并为陇东分区专署,马锡五任副专员、专员,1946年4月,被选为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在长达10年之久的时间里,马锡五与陇东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尤其是在1943年兼任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期间,为健全边区的法制,他几乎走遍全区所有村庄,走家串户,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设立流动法庭,公开审理,公平办案。他不仅正确公正地审理了著名的“封芝琴婚姻案”,还通过详细了解案情,大胆走群众路线,审理平反了当时影响较大的曲子县所谓的“三兄弟谋财杀人案”,释放了被错押的三兄弟,惩办了真正的凶手。此后,他又受理了合水县五区六乡的两起对县判不服的土地纠纷案,他派分庭有关工作人员深入实地调查,做了大量调查工作,合理、妥善地解决了这两起有影响的土地纠纷案。这几起在边区颇有影响案件的正确处理,让边区群众认识了为人民办好事的“马青天”,边区到处传颂着马专员深入群众,公平断案的佳话。同时,边区司法战线上也正式总结并形成了著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主要特点即深入调查,不轻信呈状,在司法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通过深入群众开展全面的调查而弄清案情事实;合理调解,将判决和调解相结合,在坚持政策法令的原则下,对一般民事案件进行合理的调解;实行座谈式而非坐堂式,“民门”而非“衙门”。集中为一点,就是“充分的群众观点”。“马锡五审判方式”从1943年开始形成,到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推广,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司法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马锡五的名字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司法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马锡五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和作风,以及他的卓越政绩,得到了人民的赞誉,受到了党和边区政府的表彰和奖励。1943年1月,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西北局和边区政府表彰和奖励了全边区推选出来的领导经济建设成绩昭著、刻苦奉公、在群众中有威信的22名领导干部,马锡五就是其中之一。毛泽东主席在给他的奖状上亲笔题词为:“一刻也离不开群众。”在马锡五心中,人民群众是最伟大的,最有智慧的,“三个农民佬,顶一个地方官”,这就是马锡五的信条。他平易近人,谦虚朴素,善于接近群众也乐于接近群众,他时常走村串户,和乡亲们谈天说地,了解群众的疾苦,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他总是认真地去解决。他为群众解决了一个个冤案,他处理的案子件件入情入理、公平公正,不仅使群众感到满意,而且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权的信任,大大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在边区群众口中马锡五被誉为“马青天”,但他却只把自己看作一名为大家做事的“公家人”。是的,马锡五是一名“公家人”,是一名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家人”;是一名将调查研究贯彻于工作全过程、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得到群众交口称赞的“公家人”。“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1962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谢觉哉同志为悼念马锡五写的挽诗,挽诗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马锡五的赞颂和怀念你是从群众泥土里长出的一棵树,群众泥土是你智慧的源泉你做司法工作:不为陈规束缚,不被形式纠缠。能深入,能显出;既细致,又自然。多少人民叫你“马青天”。你一些好的判例并未完全搜辑,《刘巧儿》只是个小小的流传。病,夺去了你的生命,你的品质、智慧、作风, 永远留在同志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