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谁的观点
㈠ 如何理解“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
一直以来,法被认为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和国家政权相联系的。它是产生于原始社会还是阶级社会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它的作用拓展,曾经在阶级统治中发挥很重要的控制作用,但是并不能由此断定它仅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有人便必然有社会,国家或许终有一天会消亡,社会却会是人类存续和发展的必然形式,而法可能是留下来保证每个人自由平等权利的有力工具,不可或缺的,它不仅可以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恐怕它最大的作用是在保证人人平等、自由和谐的社会中慢慢发挥出来的。
法一直作为一个与国家相连的历史范畴在讨论,确实原始社会存在“严格的法则”、“道德的法则”,但跟我们现在强调的法律是有很大区别的约束方式,并不是恩格斯讲的“历史的法”,但自阶级社会出现后,法律便作为统治阶级控制和剥削被统治者的工具之一。很多人有这样的观点,人类历史最初不存在的,那么到共产主义社会也就不会存在,我想并非如此,一切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客观历史性,说明有其现实需要才会出现,但是否会随历史发展而消亡,那就要看它是否已无存在的价值。众所周知,阶级社会中法主要是用来统治被统治阶级的,而社会发展到当代,法职能有了更大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生活日趋复杂,为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需要完善立法、建设法治方面越来越多。可见,法已成为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和自原始社会就一直传承演变下来的“严格法则”、“道德法则”一起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因此,我认为,就算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法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是复杂社会规范社会秩序、保障正常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固有观念认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会消亡,随之一切相关社会现象也会消失,但是我想就算整个地球都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美国还是会叫美国,也还是要有美国人组织的政府来管理公共事务,那是的国家可能仅是作为地区称谓或国别存在,但并不能就此论定它将消亡,它不在存在剥削、统治的作用,但是社会管理的职能还是要继续而且更好的发挥下去。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对于国家和法的认识应该有所改观,我们更应该着重思考如何更好的发挥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避免其低效、腐败等问题的滋生。而法便是规范管理、保证权利与权力的有效工具,如何开展法制建设,强化法律对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规范和约束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国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因为只有规范、健全的法制体系才能保证公平、有效率的社会秩序。
㈡ 认为法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历史的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是哪个法学派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久存在.它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统治阶级用它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当人类社会发展到更高水平.比如共产主义时,人们之间的冲突激烈程度大大降低甚至消除了,仅仅用道德的手段就可以解决的时候,法律就会逐渐的消亡.
㈢ 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法学
不论是中国历史上的法学还是西方法学,都是剥削阶级的法学,是为奴隶主、封建主或资产阶级的法说教,为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政治统治服务的。尽管这种法学曾经提供了大量的法学历史资料,有的在阐述法律现象的某些方面也提出了合乎科学的观点,有的还不同程度地起过历史进步作用;但由于阶级地位和时代的局限性,他们的学说都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没有也不可能真正科学地阐明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直到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法学出现,法学领域才起了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法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深刻地分析了社会各方面的现象,揭穿了剥削阶级的偏见,科学地阐述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使法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法学同以往法学的根本区别,主要有下列几点:
① 在各派剥削阶级法学中,有的认为法与经济无关,甚至说法是决定经济的;有的虽也承认法与经济有关,但否认经济对法的最终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了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认为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但这种意志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归根结柢是由这一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由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然,法与经济以外的其他各种社会因素,例如政治、哲学、宗教等也相互起作用,但这只是一方面的现象,而追究到它的根本,“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② 剥削阶级法学家尽管对法的本质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一个共同点是在不同形式上否认法的阶级性,甚至认为法是超阶级的“全民意志”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并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无产阶级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法律、道德、宗教,在他们看来全都是掩盖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偏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2页)。只有社会主义法制,才真正反映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总之,法同国家一样,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阶级社会中,它总是有阶级性的。到阶级消灭时,具有阶级性的法也就不存在了。但马克思主义在肯定法的阶级性的同时,也承认法在历史发展上同其他社会文化一样,都可以批判地予以继承。马克思主义法学就是在总结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人类历史上的法律文化遗产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③ 剥削阶级法学一般也承认实在法是国家制定的,但由于他们往往把国家说成是超阶级的,把国家制定的法律说成是社会公共意志的体现,从而模糊了国家和法的阶级本质,曲解了国家和法的关系,鼓吹所谓“法律至上论”,把法置于国家之上。马克思主义法学分析了社会阶级的关系,认为一定阶级的国家和法都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有阶级性的,它所制定的法也是有阶级性的。首先,取得政权、统治国家的阶级必须把它的胜利果实,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制度。其次,法律由国家制定,还须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如果没有一个能够迫使人们遵守法权规范的机构,法权也就等于零”(《列宁选集》第3卷,第256页)。但国家既然制定了法律,就应当使之成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社会主义国家制定了法律,它自己也有必要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否则法律就不能发生预期的效果。
④ 剥削阶级法学大都认为法是超历史的,永恒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则认为,法并不是超历史的,既不是永恒存在,也不是永久不变的。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当法存在的时代,它又随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政权性质的变迁而变迁。剥削阶级的法律都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可以相互模仿沿用,而无产阶级废除了剥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则必须创建自己的法制。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国家的消亡,法也将趋于消亡。那时当然还有调整人们共同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但它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法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中都包含有法律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精密地考察和分析了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清楚地说明了法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并深刻地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家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或其他机会主义者在解释法律时的各种唯心主义观点。他们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论住宅问题》、 《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此外,在他们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书信中,也有不少是直接涉及法律问题的,如恩格斯于1890年和1894年分别致J.布洛赫、C.施米特和W.博吉乌斯的信。
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历了英国的阶级斗争,法国和德国的革命,特别是巴黎公社以及其他直接参加的革命斗争的实践,分析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总结,进一步阐述了国家和法的理论。他们在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英国状况 英国宪法》、《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8年 11月4日通过的法兰西共和国宪法》、《法兰西内战》以及《资本论》中关于工厂法、其他劳动立法和关于原始积累的血腥立法等问题上的论述,等等。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帝国主义的发展规律,对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亲自领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也第一次创建了社会主义法制。他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
列宁在领导革命斗争、特别是在与俄国自由资产阶级、孟什维克、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和其他机会主义者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有力地揭露了沙皇俄国以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度,特别是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相联系的资本主义法制的本质及其虚伪性。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包括:《新工厂法》、《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全俄社会教育第一次代表大会》、《论国家》和《关于专政问题的历史》等。
列宁在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创建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开始提出了有关社会主义法制的学说。他认为,无产阶级在革命过程中应废除被推翻的地主、资产阶级的法,而为了保卫无产阶级专政和建设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又必须建立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苏维埃政权制定的社会主义法体现了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法又是无产阶级专政实际经验的总结,在立法工作中不应仆从式地模仿资产阶级法律;但对各国文献和经验,凡能保护劳动人民利益的,则一定要吸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法制应统一,法律应严格遵守,应坚决地惩办犯罪行为,要运用法律同官僚主义进行斗争,等等。他在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局的任务》、《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以及《论“双重”领导和法制》等。此外,他在给苏维埃政权初期司法人民委员Д.И.库尔斯基的许多信件中,也包含了不少有关社会主义法制的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能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提出法的一般理论,没有也不可能具体地论述社会主义法制问题。列宁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具体地提出了有关社会主义法制的学说。他的这些学说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创造性的发展,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极为宝贵的遗产。但由于他过早逝世,未能进一步阐述和发展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理论。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作为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者,在为保卫、巩固和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斗争中,也对苏维埃社会主义法制和马克思主义法学有所发展。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结》、《关于苏联宪法草案》、《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等。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以后,工人阶级翻身成为国家的领导力量。苏联培养了大批无产阶级法学家。 他们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 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从事社会主义法制工作,协助制定了社会主义的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典及其他法律,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他们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国家与法的理论、国家与法的历史方面,在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以及国际法学方面,撰写了大量著作,初步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法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法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家,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也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㈣ 孟德斯鸠与资产阶级法学讲述了什么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是法国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资产阶级法学理论和“三权分立”学说的奠基人。
孟德斯鸠出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一个贵族世家。祖父是波尔多议会的议长,父亲曾担任军职。孟德斯鸠早年丧母。19岁时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并担任律师。1715年他和一位有钱的军官女儿茵·德·拉特丽格结婚。次年他继承伯父职位担任波尔多议会议长(即波尔多法院院长)。
但不久孟德斯鸠就将此世袭的职位出卖,获得巨额资财,开始长途学术旅行。他周游奥、匈、意、德、荷、英等国,广泛结交名人学者。他博学多才,除专攻法律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自然科学,曾先后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
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波斯人信札》一书。他在书中假托两个波斯贵族旅游欧洲时的通信,对当时法国的封建统治进行无情的抨击。该书出版后,风行一时,孟德斯鸠因此一跃而成为全国注目的人物。
1734年他发表《罗马盛衰原因》。1748年,孟德斯鸠经过长期的辛勤研究,花了20年时间才完成他的最重要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发表后在国内轰动一时,但因此遭到教会等封建势力的猛烈攻击。他还著有《为<论法的精神>辩护与解释》、《论一般的君主政体》等。孟德斯鸠1755年2月19日病死于巴黎。
孟德斯鸠生活的时代,是法国的封建主义统治开始走向没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资产阶级革命酝酿和成熟的时期。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法国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复杂。路易十四封建王朝生活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加紧对人民的搜刮和勒索;对外推行侵略和掠夺战争的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纷纷举行起义。
资产阶级也在经济上受到打击,政治上遭到排挤。他们迫切要求推翻封建王朝的腐朽统治,将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孟德斯鸠的政治法律理论正是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反映了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的需要,成为他们在反封建斗争中的思想武器。
同时,17世纪在英吉利海峡彼岸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17、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笛卡儿、洛克等人的哲学、政治、法律思想无疑也对孟德斯鸠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他的三权分立学说除受洛克的影响外,是以英国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度为根据的。
孟德斯鸠以毕生的精力编写出《论法的精神》这部巨著。这是资产阶级法学最早的古典著作之一,也可以说是一部独具风格的资产阶级法学网络全书。他在这部书中最早提出系统的国家与法的见解,阐述了著名的三权分立理论。《论法的精神》对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起着思想准备和理论指导的作用,也为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律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出现的自然法学派认为,法的基础是理性,自然法是人类理性的体现,是永恒存在的;而实在法则因时代、国家而异,它必须以符合自然法为其存在的前提。
孟德斯鸠作为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在《论法的精神》中论述了自然法观点。他认为,从广泛意义上讲,法是由事物的性质所产生的必然关系,因而一切事物都有法。自然法是人类进入社会和建立国家以前所用的法;而实在法是人类进入社会和建立国家以后的法。按照孟德斯鸠的观点,理性就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普遍适用的法,即自然法,而各国的法律则是这种理性在个别情况下的适用。
孟德斯鸠把自然法归结为四条:一是和平;二是寻找食物;三是自然的爱慕;四是希望过社会生活。为了解决自然法和实在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法律同政体、地理、气候、自由、贸易、人口、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关系。
孟德斯鸠把这些关系综合在一起,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他从这个“法的精神”出发,列举了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政治制度的历史事实和法律文献,论证某类法律制度产生的共同原因,试图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便为建立一种理想的法律即自然法寻找论据。在孟德斯鸠看来,只有资产阶级国家及其法律制度,才是符合这种理想的法律。
孟德斯鸠关于法是人类理性的体现、关于自然法和实在法根互关系以及必须建立一种理想法律的理论,对于当时反对封建国家制度和法律,反对中世纪的神学论,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与法开拓道路,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和阶级的局限性,他的法学理论仍然不能摆脱主观唯心主义的束缚。
孟德斯鸠歪曲了法律的概念和实质,掩盖了法的阶级性,否认法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和阶级统治的工具,而把它说成是永恒存在的现象,是超阶级的普遍适用的东西。他否认法律是经济关系的产物,却把经济关系看作是法律的产物。马克思对孟德斯鸠的这一错误观点曾指出:“对于孟德斯鸠的幻想的‘法的精神’,格林用一句话‘法的精神即是所有权’,就把它全盘推翻了。”
最早提出系统的分权学说的资产阶级法学家,是英国的洛克,他在《政府论》一书中阐述了三权分立思想,认为国家政权的最好形式是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孟德斯鸠的君主立宪思想和三权分立学说正是在洛克的思想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的影响下形成的。孟德斯鸠把各国政体分为共和、君主和专制三种,它们分别体现品德、荣誉和恐怖三种原则。他认为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因为它实行了分权,使公民自由得到保障。
他说:“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即立法权力、有关国际法的行政权力、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我们将称后者为司法权力,而第二种权力则简称为国家的行政权力。”
按照孟德斯鸠的说法,所谓三权分立,就是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属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而不能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手里。他主张,立法权由议会行使,君主掌握行政权,而法院专掌司法权。孟德斯鸠还明确和强调了司法独立原则,阐述了三种权力互相制约、保持平衡的原理。他认为不仅君主专制制度应该实行分权,而且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都应实行三权分立。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丰富和发展了历史上所有的分权思想和理论,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限制王权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的要求。他从政体入手,破除了“君主至上”的迷信,对“不可分割的封建王权”提出了勇敢的挑战。分权学说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但是孟德斯鸠当时并不主张从根本上推翻法国的封建王朝,而是要实行议会监督下的君主立宪制度,实行资产阶级和贵族的妥协,这充分反映出他的保守思想和浓厚的改良主义色彩。
实际上,三权分立不能作为划分国家权力的基础。国家权力是统治阶级的政治特权,本质上是统一而不可分的。国家机关的设置和分工,不但没有削弱统治阶级的权力,恰恰是为了加强统治阶级的权力。无论在君主制国家中,或是议会制共和国中,都没有真正的分权。恩格斯曾指出,资产阶级理论家以极其虔诚的心情把这种分权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事实上这种分权只不过是简化和监督国家机关而实行的日常事务上的分工罢了。
在《论法的精神》和《波斯人信札》中,孟德斯鸠还提出了许多关于刑法、民法和国际法的理论。他强调没有法治就没有自由,主张建立法治国家。他把国际法的产生追溯到古代,指出“一切国家都有它们的国际法。甚至那些吃战争俘虏的易洛魁人也有他们的国际法。他们派遣和接受使节;他们懂得战时与平时的权利。”他把战争分为正义的与非正义的战争,反对侵略战争。
在刑法方面,孟德斯鸠认为刑罚应有教育意义,主张减轻刑罚,量刑必须适当,废除最残酷的刑罚。他攻击教会的所谓交续神圣罪,主张刑罚所惩罚的应是行为,而不是思想或语言。孟德斯鸠还阐述了一系列关于证据、审判和拷问的见解。而这些都是针对当时封建法律的专横、残暴,而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关于人身自由、育论自由和财产权利的要求的。
㈤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1、法的最初本质体现为法的正式性
(1)正式性的定义 也叫官方性、国家性,指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
(2)法的正式性体现:①法是公共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②法总是依靠正式的权力机制保证实现的。③法总是借助于正式的表现形式予以公布的。法的正式性表明法律与国家权力存在密切联系,法律直接形成于国家权力,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2、法的本质其次反映为法的阶级性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指统治阶级的意志。
法体现的国家意志从表面上看具有公共性、中立性;法体现的国家意志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是法律化的统治阶级意志;法体现的国家意志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极大的权威性。
3、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社会性
法的社会性又称法的物质制约性,指法的内容是受一定社会因素制约的,最终也由一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5)法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谁的观点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所创立的无产阶级法学理论和学说。是适应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人类社会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一切剥削阶级法学具有原则的区别,认为法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法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和集团制定出来的,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法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阶级意义上的法也将随之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