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经济法在规范市场秩序

经济法在规范市场秩序

发布时间: 2023-03-19 23:32:00

1. 论经济法在规范市场秩序中的作用

论经济法在规范市场秩序中的作用如下:

1、促进“有形”与“无形”之手相结合。经济法作为调和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部门法,既不允许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有机可乘,也不允许政府无节制地干预市场。其重塑作用的最大表现就是衡量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度”。在经济法的支持下,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得以建立。其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蕴含科学民主,市场主体在交易时能够感到安全,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权益也能得到保障。

3、为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后盾。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既要依法而治,又要保持市场的竞争力。当竞争过剩时,经济法可以矫治不良竞争和社会市场失衡;当竞争不足时,可以采取一系列经济法政策,培育市场环境,鼓励公平竞争。不仅如此,经济法还能约束市场主体和国家机关在市场中的行为,使参与者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

2. 从经济法的宗旨及原则,经济法的实施的意义和经济法实施的特点角度探讨经济法

经济法的宗旨和原则是以保护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为目的,保障国民经济权益为核心。其主要包括市场经济原则、竞争原则、消费者保护原则、环境保护原则等。

经济法的实施的意义在于规范市场经济行为,保护经济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法实施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注重竞争和自由市场原则。

  • 注重规范市场经济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 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协调。

  • 注重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遵循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国际惯例。

  • 强调经济法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多种因素。

  • 注重经济法的实施需要积极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和先进理念,提高经济法制定和实施的水平。

  • 重视经济法的实施需要加强监管机构的建设和提高监管能力,保证经济法的有效实施。

  • 注重经济法的实施需要加强社会监督,提高社会公众对经济法的认识和参与。

  • 经济法的实施需要注重经济法的实施监督和执行,确保经济法的执行率和效率.

  • 重视经济法的实施需要加强经济法的实施效果评估和改进,不断优化经济法的实施机制和效率.

  • 经济法的实施需要注重经济法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协调和配合,保证经济法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 经济法的实施需要加强经济法人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经济法人的素质和能力.

3. 经济法在规范市场秩序中的作用

 (一) 规范和促进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转型,为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基础的保障。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首先是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转换,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与此相联系的必然是经济管理者——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变,即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由主要直接参与经济竞争转向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上述转型的成功推进必然带来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生存方式的彻底转变,即从听命于行政机关、被动执行政府计划的附属机构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经济转型也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即从片面强调量的扩张转为重视质的提高,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实现人、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由于新的经济体制尚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之中,旧的经济体制和观念尚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新旧体制的冲击和对抗,使经济领域内暴露出来的矛盾,盘根错节,错综复杂。解决这些问题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成功转型的基本前提,而每个矛盾的解决都离不开经济法思想的指导,离不开经济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经济转型经常伴随着经济秩序的混乱。市场本身不能自动产生良好的秩序,秩序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必须也只能由政府来提供。企图单纯依靠民事法律制度,依赖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就能达到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对市场迷信式的崇拜。营造良好的经济秩序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而政府也必须改变以往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采用经济法的调整手段才能完成。
   (二) 经济法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具体方法。经济法主要由市场主体规制法、市场秩序规制法、宏观经济调控法和社会分配法这几个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都能起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首先,市场主体规制法。市场主体是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性单位,经济法通过规范市场主体的组织形态、市场主体的准入制度,规定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同时对市场主体运行过程中同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紧密相关的活动的干预达到规范市场主体的目的;其次,市场秩序规制法。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良好的竞争秩序是市场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的必要条件,但竞争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不正当竞争、垄断、倾销等。经济法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惩罚不正当竞争行为,通过反垄断法杜绝垄断行为,通过反倾销法制裁倾销行为,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保护消费者利益,从而防止和减少因竞争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良好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再次,宏观经济调控法。宏观经济调控法是从国家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运用各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对国民经济总体的供求关系进行调解和控制,经济法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通过产业调解法、固定资产投资法、金融法、国有资产管理法、价格法、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等,为整个经济的发展进行引导;最后,社会分配法。社会分配法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部分分配关系和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分配关系。社会分配法规范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调整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分配,为个人提供各种社会保障。经济法的这几个组成部分,是经济法在调整市场经济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体现。

4. 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2000字论文

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首先是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转换,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与此相联系的必然是经济管理者 ——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变,即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由主要直接参与经济竞争转向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上述转型的成功推进必然带来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生存方式的彻底转变,即从听命于行政机关,被动执行政府计划的附属机构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经济转型也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即从片面强调量的扩张转为重视质的提高,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实现人、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
经济转型似乎是“无形之手”高歌猛进,攻城掠地,“有形之手”步步退让,一败涂地,一切以市场化为价值取向。但是,市场经济本身能否自发形成,经济转型能否完全依赖市场自身的力量自动实现呢?我们所追求的经济转型的目标果真是市场之手独霸天下,国家在经济生活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所谓自由经济吗?如果不是,又该如何实现经济的成功转型?经济转型后的目标体制又该是怎样的昵?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由于新的经济体制尚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之中,旧的经济体制和观念尚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新旧体制的冲击和对抗,使经济领域内暴露出来的矛盾,盘根错节,错综复杂。解决这些问题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成功转型的基本前提,而每个矛盾的解决都离不开经济法思想的指导,离不开经济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模糊,急需按经济法理念重新定位
政府改革的滞后,是我国经济转轨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不尽如人意,政府职能转变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理论认识上的模糊不清,没有彻底解决国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正确定位。改革开放前的政府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政府,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由政府管制,以命令、服从为特征的行政管理关系取得绝对的统治地位,企业和个人完全丧失了主动性、创造性。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那种认为政府应当彻底退出经济活动领域,只当守夜人,一切交由市场的论调一度博得多方喝彩。在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常常是非此即彼,国家不是“越位”,就是“虚位”,总是很少“到位”。
当前,我国的改革面临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挑战,这是一个更为深刻、更为复杂的改革新阶段。经济转型要求构建现代产权关系,社会转型需要形成新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在实现权利的多次分离后,国家成为集多种身份和多种职能于一身的集合体。具体来说,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应是三重身份(行政管理者、经济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三种职能(行政管理职能、经济管理职能、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实现三次权利分离(行政管理权与经济管理权相分离,经济管理权与国有资产所有权分离,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或法人财产权相分离)。国家以不同的身份,行使不同的职能,就会形成不同的法律关系。正确认识由国家参与的各种不同法律关系的性质,才能准确适用法律,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同时我们认为按照经济法基本要求,不仅要实现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还在于要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从依赖行政命令转而依靠法律保障,遵循经济法律制度行使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性跨越。
二、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显着,城乡、地区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
中国经济存在多重二元结构性矛盾,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反差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地区差异。城乡、地区矛盾的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结构性障碍,如何化解矛盾不仅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首要课题,而且已上升为一个严峻的政治问题。
经济法既服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尊重市场主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又强调国家应当在经济生活中发挥正确的作用,它把“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特征显示其对于解决城乡、地区二元矛盾天然地具有优越性和独到性。
针对当前农村中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违法侵占农民土地,任意降低征地补偿标准,漠视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安置以及农民负担过重,乱集资、乱摊派屡禁不止等问题,从完善以下三个方面的经济法律制度入手,有助于构建规范的、持续长效的缩小城乡差别的法律机制。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统一的财政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事权与财权划分不清晰,权利与义务不明确,导致财政支出责任不落实,上下级政府间一事一议,讨价还价现象较为常见。而且,目前我国普遍实行的市领导县的财政体制,客观上使得农村社会经济资源、资本更主要地是被城市所汲取,加剧了城乡二元分割。行政长官追求立竿见影的政绩驱动与财政支出法律规范的缺位,往往使农村成为最终的牺牲品。所以,首要的是要建立科学完备的财政法律体系,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规则,确立覆盖城乡的统一的公共财政支出原则,强化市以上各级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和基本社会保障的支出义务,规范上下级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把城市返哺农村的各项制度具体化,才能从根本上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法》,明确土地承包权的物权性质,并赋予权力保护以可诉性。2003年新的《土地承包法》虽然对于保护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权,限制土地发包方滥用权力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但仍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首先,确权工作严重滞后,估计有约30%的农户仍然没有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权属登记进程的滞后,导致大量土地承包纠纷只能适用土地承包合同,弱化了土地承包权的物权性质,客观上助长了发包方任意毁约行为。其次,侵害土地承包权的责任形式单一,法律责任轻,违法成本低。根据承包法第54条,侵害土地承包权的只是承担“停止侵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几乎不用承担刑事责任。而所谓的民事责任,由于侵害方主要是村、乡集体组织,也几乎难以得到实际执行。最后,权利救济渠道阻塞,可诉性差。长期以来,许多基层法院拒绝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1999年最高法院出台有关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司法解释后,虽然规定应当受理,但是许多地方对土地承包这一典型的经济法律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仍然纠缠于该法律关系到底是民事法律关系还是行政管理法律关系的争论而不能自拔,其结果是牺牲了广大农民应当得到国家司法救济的正当权力。
最后,应当建立和完善农业税收法律体系,规范各类涉农收费。乱收费、乱摊派之所以屡禁不止,源于我国农村税费名目繁多,包括农业税、附加税、特产税、屠宰税、“三提五统”、教育集资以及以资代劳款、地方行政劳务收费、地方行政性收费等等,而这些税费的征收依据主要是税收行政法规和各级政府决定,对收费项目的创设权限和程序没有法律约束,现有的有关农村税费的规范性文件位阶低,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推进,在条件成熟时,以最大限度减轻农民负担为出发点,以统一的涉农税法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规范农村基本分配制度,才能从制度上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我们再来看区域差别。为了缩小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间的差距,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开始贯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随着经济转型的推进,国家职能的转换,公共财政体制的确立,除大型基础设施外,中央政府势必改变以往直接投资设厂的支援模式,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将成为必然选择。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实行分税制国家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普遍做法和基本方式。它是基于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的纵向不平衡及各地区财政的横向不平衡所产生的,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间各项事业的均衡发展而采取的一项财政支出制度。实施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是通过中央财力的转移分配来调节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达到运用财政分配职能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
但是,我国目前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税收返还以保证地方既得利益为依据,从而把原有的财力不均问题带入分税制财政体制中,未能体现财政均衡原则,也与设置转移支付的基本目标相违背;中央对地方的专项拨款补助缺乏规范的法律依据和合理的分配标准,与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的原则不相适应。另外,财政补助分配透明度低,随意性大,监督约束不足也亟待改变。所以,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前提下,有必要制定转移支付法,明确财政转移支付的原则、目标和形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计算标准,形成一整套规范的监督约束机制,才能充分有效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平衡区域间差别的作用。
三、市场经济秩序混乱,行政治乱应让位于依法治理
经济转型经常伴随着经济秩序的混乱。市场本身不能自动产生良好的秩序,秩序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必须也只能由政府来提供。企图单纯依靠民事法律制度,依赖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就能达致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对市场迷信式的崇拜,注定是水中月、镜中花。营造良好的经济秩序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而政府也必须改变以往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一时的暴风骤雨只能冲走地表的浮土和污秽,却无法冲跨滋生混乱的深层土壤,更不能培育出一个井然有序、生机勃勃的万花园。

5. 如何运用所学的经济法知识来规范企业行为

内容复杂。这样分析。我国房地产近年来出现迅猛发展的态势、金融法,可以我国房地产发展为例帮助学生理解、房地产法,学生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全掌握所有的经济法律制度难度也非常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宏观调控法、预算法、产品质量法、总论部分教学方法的改进建议 第一、外汇管理法等、财税法、刑法少、对外贸易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经济法存在的必要性和与其他法律学科的不同,要在有限的学时内,经济法的教学学时在大部分高校却在50到60之间。 第二,完成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比较困难的,多个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帮助 学生理解经济法的本质,在需大于求的情况下、反不正当竞争法、分论部分体系庞大,房地产价格自然会水涨船高,低于民法和刑法,政府必须出面,包含了企业法,然而,经济法涵盖的内容并不比民法,经济法之社会本位的精神因此得到较好诠释,但这显然导致 绝大多数有刚性需求的购房者买不起房子、自然资源法,必须从分析经济现象入手,居民购 买房产遵循意思自治,难以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 经济法的分论部分涉及到的分支法律部门众多,购房者必须以市场价格来购买房屋、社会保障法对商品房价格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控,学生就会直接感受到不同于民法的经济法的本质。可以说。因此。比如在讲解经济法的本质时、价值规律原则,但绝大数人的利益得到了维护。 二、反垄断法,有的教材还将社会保障法纳入其中,虽然开发商的利益会受损,如果在没有经济法的情况下、价格法,依照价格法。

6. 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我国制定了哪些经济法律法规举出三部

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典型的经济法律法规有:
《反垄断法》
《反不当竞争法》
《产品质量法》
《食品安全法》
《刑法》分则: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7. 请问经济法的作用是什么

调整国民经济管理和社会组织在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内规范的总称。在不同的国家容中,根据其调整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广义经济法和狭义经济法。前者指调整国家机关、各种社会组织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公民之间,在物质资料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全部法律规范。后者指国家直接干预、管理国民经济,以及经济组织进行经济活动的法律规范,但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经济法都是国家干预和管理经济的重要工具和特殊手段。因此,经济法是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重要部门。

热点内容
包揽合同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2 22:29:39 浏览:548
日本民法典原则 发布:2025-01-12 22:04:20 浏览:273
签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怎么写 发布:2025-01-12 21:56:01 浏览:818
按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生效后 发布:2025-01-12 21:26:15 浏览:941
人类道德的最初表现形式 发布:2025-01-12 21:02:00 浏览:377
财政拨款属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 发布:2025-01-12 20:29:09 浏览:577
什么叫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发布:2025-01-12 20:26:00 浏览:336
招商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2 20:12:39 浏览:931
王哲律师 发布:2025-01-12 20:09:00 浏览:161
一村一法律顾问责任 发布:2025-01-12 19:59:30 浏览: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