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合同法契约精神

合同法契约精神

发布时间: 2023-04-30 10:14:19

① 你认为工人罢工是否严重违反了契约精神

个人认为不违反,罢工权和个人的人身自由原则相冲突。现代经济是一个商品经济,个人的人身自由芹咐原则是商品经济的根基。每个人都雀困是自己的主人、个人享有人身自由,这是劳动力嫌岁纯自由流动、人尽其才、物尽其力的前提。

② 学习合同法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学习合同法,最终是要理解立法背后的深刻含义,这部法究竟要保护什么。作为学习者,理解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核心,只有充分理解基本原则,才能抓住其内涵。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执行合同法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合同法的灵魂。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合同法区别其他法律的标志,集中体现了合同法的基本特征。
(一)平等、自愿原则
合同法的平等原则指的是当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平等,包括订立合履行合同两个方面,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平等原则是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是区别行政法律、刑事法律的重要特征,也是合同法其他原则赖以存在的基础。合同法的自愿原则,既表现在当事人之间,因一方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无效或者可以撤销,也表现在合同当事人与其他人之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自愿原则是法律赋予的,同时也受到其他法律规定的限制,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自愿”。法律的限制主要有二方面。一是实体法的规定,有的法律规定某些物品不得买卖,比如毒品;合同法明确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对此当事人不能“自愿”认为有效;国家根据需要下达指令性任务或者国家订货任务的,有关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订立合同,不能“自愿”不订立。这里讲的实体法,都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涉及社会公共秩序。法律限制的另一方面是程序法的规定。有的法律规定当事人订立某类合同,需经批准;转移某类财产,主要是不动产,应当办理登记手续。那么,当事人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不能“自愿”地不去办理。
在合同法中,不仅对平等、自愿作了原则规定,而且在具体制度、具体规定方面体现平等、自愿原则。比较于三部合同法,许多是新规定。主要有:第一,在合同法第一章中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第二,关于合同内容。合同法第12条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并在其他条款中规定,当事人就数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时,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仍不能确定的,才适用法律的有关规定。第三,关于合同形式。《合同法》第10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第36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第37条规定,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第四,关于格式合同。一是明确了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提示义务,《合同法》第39条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二是明确规定有些格式条款无效。《合同法》第40条规定,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三是对格式条款的解释作出特别规定。《合同法》第41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二)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法》第5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里讲的公平,既表现在订立合同时的公平,显失公平的合同可以撤销;也表现在发生合同纠纷时公平处理,既要切实保护守约方的合法利益,也不能使违约方因较小的过失承担过重的责任;还表现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因客观情势发生异常变化,履行合同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重大失衡,公平地调整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诚实信用,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诚实,要表里如一,因欺诈订立的合同无效或者可以撤销。二是守信,要言行一致,不能反复无常,也不能口惠而实不至。三是从当事人协商合同条款时起,就处于特殊的合作关系中,当事人应当恪守商业道德,履行相互协助、通知、保密等义务。
在起草合同法过程中,有的同志提出规定等价有偿原则。等价有偿是商品交换的规则,作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合同法,公平原则已经包含等价有偿的内容。公平地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就有价值相等的意思。我认为在合同法中还是用公平原则代替等价有偿原则为好。等价有偿作为商品交换的规律,并不表现在每次商品交换中,每一次商品交换的不是商品价值,而是商品价格。只有在长时期的商品交换中,在价格围绕着价值的上下波动之中,才表现出等价有偿的规律。公平原则既表现在整个社会的交易秩序方面,更表现在个别的具体的合同之中,任何一个合同都应当遵循公平原则,体现公平原则的精神。由于合同种类广泛性,有的合同属于无偿合同,用公平原则比等价有偿涵盖更宽一些,更能照顾千姿百态的各类合同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的适用面愈来愈宽。有人认为,按照恪守商业道德的要求,诚实信用原则包含公平的意思。除合同履行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以外,合同法规定诚实信用还适用于订立合同阶段,即前契约阶段,也适用合同终止后的特定情况,即后契约阶段。《合同法》第42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3、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第43第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该二条规定的是缔约过失责任,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基本依据是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合同法》第92条规定,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该条讲的是后契约义务,履行后契约义务的基本依据也是诚实信用原则。
(三)遵守法律、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合同法》第7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该条规定,集中表明二层含义,一是遵守法律(包括行政法规),二是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遵守法律,主要指的是遵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基本上涉及的是社会公共利益,一般都纳入行政法律关系或者刑事法律关系。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是国家通过强制手段来保障实施的那些规定,譬如纳税、工商登记,不得破坏竞争秩序等规定。法律的任意性规定,是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或者排除适用的规定,基本上涉及的是当事人的个人利益或者团体利益。当然,法律的任意性规定,不是永远不能适用。依照合同法的规定,对合同的某个问题,当事人有争议,或者发生合同纠纷后,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达不成补充协议,又没有交易习惯等可以解决时,最后的武器就是法律的任意性规定。合同法的规定,除有关合同效力的规定、以及《合同法》第38条有关指令性任务或者国家订货任务等规定外,绝大多数都是任意性规定。
(四)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
《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该条规定主要适用于合同履行,为什么要写到合同法第一章一般规定之中,给予高度重视呢?
中国在转轨时期,由于缺乏搞市场经济的经验,管理水平不高,法律意识不强,经济秩序上有些混乱,合同履行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强调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现实意义很大。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首先是对当事人说的。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应当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果违反约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也是对行政机关说的。行政机关不得干涉当事人依法订立的合同,不得违法变更甚至撕毁当事人订立的合同。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也是对审判机关说的。审判机关应当像遵守法律一样保护当事人依法订立的合同。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如果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普遍贯彻,那么,合同这一法律手段,必将大大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所以说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合同法的纲领,它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某一章节、某一制度,而贯穿整部合同法。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有二大作用,其一是指导作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指导立法工作者如何制订各项规定,对审判人员如何适用合同法也起着指导作用。基本原则是正确理解具体条文的关键。基本原则的第二个作用是补充作用。对合同法的某个问题,法律缺乏具体规定时,当事人可以根据基本原则来确定,审判机关可以根据基本原则解决纠纷。

③ 如何维护社会主义契约精神的公平原则

在我国,劳动报酬占比过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此,一种流行观点认为,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资源优势,低劳动报酬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作用的客观反映,是劳资博弈的自愿选择;确保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继续尽力挖掘“人口红利”,以契约精神维护劳资之间自由缔约的“尊严”。其实,自由自愿并非契约精神的全部。各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必须认真维护契约精神的公平原则,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这一点应该做得更好。如果忽略契约精神的公平原则,把市场经济一切自愿交易的结果都视为“合理”,就会放纵资本强势,阻碍包容性增长,不利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公平原则是现代契约精神的关键
诚然,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市场交易各方自由自愿地达成和履行契约,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前提。但是,现代市场经济之契约精神,不仅在于倡导契约的自由,更在于倡导契约的公允,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为重要。
缔约自由向来被认为是契约精神的要义。交易各方在自愿前提下达成“合意”,体现了个体之间平等自由的自治规则,是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整个私法领域的核心原则。而且,契约自由还被认为能够自然地导向契约正义,“契约即公正”。一直以来,倡导缔约自由的契约精神备受追捧。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合同法》第4条也明确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但是,缔约自由并非契约精神之全部,更不能当然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义。受情势所迫,“利滚利,年年番,几辈子,还不完”的高利贷也可能被“自愿接受”;“卖儿卖女”、“卖身葬父”的契约,也可能是“愿打愿挨”、自愿缔结的。显然,这种契约有失公平,是资本主义契约精神。如果缺失了公平的维度,认定只要“自愿”就必须“守约”,否则依律惩处,那么契约精神必然沦为巧取豪夺的庇护符,这与社会主义契约精神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因此,除了“自由”之外,契约精神之平等原则还含有“价格公允”的要求。
二、治理资本强势需要契约公平
毫无疑问,强调契约精神之自由原则在目前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深受诚信缺失和人情社会各类潜规则的困扰,我国目前的市场交易体系和交易规则远未完善,因此强调契约精神时,往往过于强调与自由原则相关联的诚信和规则意识。在很多场合,契约精神被简单视为“信守合约”和“规则意识”的代名词。这无疑有利于确保市场主体的选择自由,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但是,强调契约的公平原则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度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甚至可以说,公平原则以及维护这一原则的制度安排正是我国治理资本强势局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亟须的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中国制造”长期处于全球产业分工的低端环节,大量企业形成了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低端生产方式。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中国需要被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太多;劳动力供给过多的压力一直未能根本转变,导致企业既没有动力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报酬,也没有动力转变生产方式。这种看法不无道理。尽管相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入城的农民工而言,当前在城市工作的青年农民工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已有很大提高,为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条件,但是,多数企业技术工人的比例并未明显提高,劳动者所受的培训往往集中于简单的技术规范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方面,企业对青年农民工劳动力的使用方式,依然以低水平、高强度的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为主。不过,这种看似合理的解释也忽略了一个重要方面:劳动力报酬并非由劳动力供给单方面决定,而是取决于劳资双方的交易关系;企业依赖低端劳动力的生产方式,才是阻碍劳动力报酬提高的内在原因。
在企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生产方式条件下,一方面,生产的技术水平低、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单位产品的利润率水平低;另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下产品销售往往不需要复杂的营销和竞争策略,企业规模化扩张的风险相对较低。因此,规模扩张往往成为低端生产方式下企业提高竞争力、扩大利润空间的主要途径。这种生产方式的直接后果便是规模巨大的资本与众多低端劳动者的两立,导致面临同质化竞争的大量低端劳动者难以与实力雄厚的资本力量相抗衡,在劳资双方的交易关系当中形成严重的资本强势局面,从而导致收入分配格局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同时,劳资关系的资本强势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又在客观上强化了企业依赖生产规模低水平扩张的生产方式,导致“中国制造”形成对低端生产方式的“路径依赖”。
需要明确的是,上述局面显然都是在“自由缔约”条件下,劳资双方“自愿合意”的结果。因此,打破这种局面,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仅仅依赖契约精神的自由原则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长期过度依赖低端生产方式的资本强势局面使得我国劳动力价格一直未能充分体现契约精神的公平原则,即没有能够让劳动者获得应有的生活条件。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是,多数农民工的生产劳动发生在城市,但是其劳动力的再生产却主要发生在农村。换言之,农民工虽然从事城市劳动,但其收入却往往停留在仅能维持其农村家庭生活的水平。当然,农民工的这种“候鸟式”的“工作—生活”状态,也与我国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法律制度等息息相关。因此,要改变上述局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关键在于完善上述制度安排,扭转资本强势局面,从根本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契约精神的公平原则。

④ 简述契约精神的特点

一般来说,契约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非正式契约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没有强制约束力,主要靠人们自我内在的约束力,比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然而,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缺乏自身的强制约束力,不得不由正式的契约,主要指法律、法规、合同、规则、准则来强制约束人的行为规范,同时,正式的契约有明确的规则和要求,约束人的行为规范的能力强,人们比较容易遵守。因此,在任何一个社会里,为了培养人们的契约意识,往往在最初都是用强制的法律、法规来帮助人们树立契约意识的。

《劳动合同法》就是一种强制性正式契约,它通过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行为,可以明确劳动合同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促使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建立,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现代社会就是契约的社会,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应该懂得用契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志和要求,只要人人都树立了契约意识,构建平等的和谐社会就有了基础。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契约”词源于拉丁文在拉丁文中的原义为交易。其本质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所谓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

⑤ 关于诚信的载体有哪些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诚信的载体:

1. 合同:作为商业领域中最常见的诚信载体,合同规定了交易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约束双方的行为,促进了交易的顺利完成。

2. 承诺书:在公共事务中,承诺书也是一种常见的诚信载体。政府、企业或个人愿意以书面形式表明自己的承诺和信用,履行承诺,合法合规地完成任务或交易。

3. 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评估和统计信用信息,生成信用档案,实现对个人、组织、商碧正敬品等进行信用评级并展示给公众,是构建诚信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

4. 契约精神:契约悔慎精神是法律上的概念,强调尊重和遵守契约,不违背契约,履行契约义务。契约精神渗透在商业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是建立信任和诚信社会的基础。

5. 个人信誉:个人信誉是指清简个人在社会中的声誉和信用评价。一个有良好信誉的人通常被认为是值得信赖和尊重的,他的行为和决策也更加受到大众的认可。

这些诚信的载体都是建立诚信社会的重要工具,通过它们,可以促进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和繁荣。

⑥ 签约和契约有什么意义

契约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普遍化和社会化,契约的思想和逻辑必然超出经济关系的范畴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促成社会关系的“契约化”,“契约社会”由以生成。契约社会讲求契约精神,契约精神导源于商品经济关系的内在要求,其真谛就是自由和平等,惟有以此为前提和内容的契约方符合现代法制的原则,也惟有以此为前提和内容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体方可酿就真正的民主社会、法治社会和理性社会。
契约的意义是一种合理的期待:(1)它体现着利益的期待,契约的当事人把契约作为利益实现的桥梁和纽带;(2)它蕴涵着秩序的期待,各方都把契约视作以和平、理性、现实的方式和睦共处的最佳途径;3)它意味着规范的期待,经由各方合意而生成的契约对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规定,为人们提供了行为的模式;(4)契约同样也有责任的期待,契约的内容在实施中遇有障碍时,如当事方不能自行解决或自行解决违背法意,国家可能回介入其中,法律责任可能出现。
作为理性主体合意的结果,契约调整着社会成员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关注着人们的生长发展、经世济用。
契约社会中的学生与学校无疑也是一种契约关系。学校的规章制度应被视为契约的内容的重慎笑要组成部分。但在此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学校的规章制度:第一、必须是校方和生方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协商的结果;第二、此规章制度不得违背国家法的强行性规定;第三、因应社会的发展须以相同的程序不断进行修改。以此契约为基础,如果学生违反规章制度的相关规定拿孝敬,学校是有权依情况决定采取相应的措施,直至解除与学生的“契约关系”。
应当认识到,目前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大多是从高度计划经济的社会环境中过来的,而且为了和政治国家联系的方便,学校普遍的具有行政化的色彩,突出表现在学校机关的设置和行政机关的设置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学校对待学生往往也象行政机关对行政管理相对人那样实施管控。君不见学校的“红头文件”或“黑头文件”常常以“为方便管理……”作为习惯性的开头。在市场经济情势下,为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个学校都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纷纷和社会上的其他组织广泛地开展了一系列的诸如合作办学、招商引资、科研成果转化等大量的契约行为,不能说不知道契约为何物。但就是在学校管理方面还未能转变观念,未能真正实现从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根本转变。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如果转变可能会带来的益处。如果由学校和学生通过双方自由、自愿和平等地充分协商达成的合意,那么,学生对该规则的认同感一般来说会大大增强。学生会从规则中看出自己的利益和价值、愿望所在,会增强自己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主体而非仅仅是接受管理的对象、是客体。这样,规则会逐渐内化为学生对规则的信仰和信赖,他(她)在日常行为当中就会自觉的依规则办事。从对规则进行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交易的成本必然会大大下降。从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事业的意义来讲,这样的规则之治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具有自主性、自觉性、自为性和自律性,具有公民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的合格的社会成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有利于培养真正的富有自立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
总之,我认为,学校管理也应贯彻契约精神。学校的自治应该建立在由校方和生消慎方依凭自由、平等之精神合意的基础之上。

⑦ 简述契约精神的重要性

契约精神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在市民社会私主体的契约精神促进了商品交易的发展,为法治创造了经济基础,同时也为市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秩序;

另一方面根据私人契约精神,上升至公法领域在控制公权力,实现人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契约精神,无论是私法的契约精神在商品经济中的交易精神,还是公法上的契约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都有着积极作用。

(7)合同法契约精神扩展阅读:

契约精神的内容:

契约精神本体上存在四个重要内容:契约自由精神、契约平等精神、契约信守精神、契约救济精神。契约自由精神是契约精神的核心内容。西方人权理念中就一直存在经济自由中的契约自由精神。

契约自由精神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选择缔约者的自由、决定缔约的内容与方式的自由。契约自由主要表现在私法领域。

发展趋势:

契约精神在市民社会已经从传统的私法领域发展到了公法领域,传统的私法领域的契约精神以合意为核心,面临着巨大的困境。1974年美国学者吉尔莫抛出了契约死亡的言论。

⑧ 契约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哪些

契约精神的重要内涵是实现人权。
契约自由精神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选择缔约者的自由、决定缔约的内容与方式的自由。契约自由主要表现在私法领域,其他不包含。
1、契约平等精神是指缔结契约的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缔约双方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互为对待给付,无人有超出契约的特权。
2、契约信守精神是契约精神的核心精神,也是契约从习惯上升为精神的伦理基础,诚实信用作为民法的“帝王条款”和“君临全法域之基本原则”,在契约未上升为契约精神之前。
人们订立契约源自彼此的不信任,契约的订立采取的是强制主义,当契约上升为契约精神以后,人们订立契约源于彼此的信任,当契约信守精神在社会中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主流时,契约的价值才真正得到实现。
3、契约救济精神是一种救济的精神,在商品交易中人们通过契约来实现对自己的损失的救济。当缔约方因缔约方的行为遭受损害时,提起违约之诉,从而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终的保护,上升至公法领域公民与国家订立契约,即宪法。
契约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4个方面:契约自由精神、契约平等精神、契约信守精神、契约救济精神。契约精神的重要内涵不包括除此之外的内涵。契约救济精神是在商品交易中人们通过契约来实现对自己的损失的救济。契约精神不是单方面强加或胁迫的霸王条款,而是各方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守信精神。
契约精神注意事项
契约是主体之间达成的合意,具有自由、平等、诚实、守信的基本内涵。基于契约关系产生的契约精神是社会主体主动、善意地遵守约定和规则,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的思想观念。
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意识规范,也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的重要要求。”契约精神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有必要对契约精神的渊源进行梳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创新契约精神培育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三条 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第四条 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第五条 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六条 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⑨ 在当代中国的国情下,合同法中的契约精神怎么理解

律师解答: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在民主法治的形成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市民社会私主体的契约精神促进了商品交易的发展,为法治创造了经济基础,同时也为市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秩序;另一方面根据私人契约精神,上升至公法领域在控制公权力,实现人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契约精神,无论是私法的契约精神在商品经济中的交易精神,还是公法上的契约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都有着积极作用。
契约精神本体上存在四个重要内容:契约自由精神、契约平等精神、契约信守精神、契约救济精神。契约自由精神是契约精神的核心内容。西方人权理念中就一直存在经济自由中的契约自由精神。
契约自由精神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选择缔约者的自由、决定缔约的内容与方式的自由。契约自由主要表现在私法领域。契约平等精神是指缔结契约的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缔约双方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互为对待给付,无人有超出契约的特权。为了达到契约的平等精神,违背契约者要受到制裁,受损害方将得到利于自己的救济。正因为契约完美的体现了平等精神,才会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作为理论武器而创造了社会契约理论,通过每个人让渡一部分权力交给国家代为使用,双方达成合意,建立社会契约,各自履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契约信守精神是契约精神的核心精神,也是契约从习惯上升为精神的伦理基础,诚实信用作为民法的“帝王条款”和“君临全法域之基本原则”,在契约未上升为契约精神之前,人们订立契约源自彼此的不信任,契约的订立采取的是强制主义,当契约上升为契约精神以后,人们订立契约源于彼此的信任,当契约信守精神在社会中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主流时,契约的价值才真正得到实现。在缔约者内心之中存在契约守信精神,缔约双方基于守信,在订约时不欺诈、不隐瞒真实情况、不恶意缔约、履行契约时完全履行,同时尽必要的善良管理人、照顾、保管等附随义务。
契约救济精神是一种救济的精神,在商品交易中人们通过契约来实现对自己的损失的救济。当缔约方因缔约方的行为遭受损害时,提起违约之诉,从而使自己的利益的到最终的保护,上升至公法领域公民与国家订立契约,即宪法。当公民的私权益受到公权力的侵害时,依然可以通过与国家订立的契约而得到救济。

热点内容
彬县司法局 发布:2024-11-18 17:52:58 浏览:432
法院与原告 发布:2024-11-18 16:56:13 浏览:43
导游9道德 发布:2024-11-18 16:33:36 浏览:173
律师专业前沿 发布:2024-11-18 16:23:36 浏览:78
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实现依法治国 发布:2024-11-18 16:22:58 浏览:394
网络小说相关法律知识 发布:2024-11-18 16:16:35 浏览:455
买黑车付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4-11-18 16:15:53 浏览:912
对刑事诉讼法的感想 发布:2024-11-18 15:57:45 浏览:6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3下载 发布:2024-11-18 15:55:06 浏览:555
法学解说 发布:2024-11-18 15:32:26 浏览: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