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经济法的经济效益原则

经济法的经济效益原则

发布时间: 2023-05-06 02:31:03

⑴ 请结合实际生活,阐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1、国家适度干预原则。这是体现经济法本质特征的原则。所谓适度干预,就是要求国家授权政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经济进行干预,这种干预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同时,这种干预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2、社会本位原则。这一原则又称为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它是对经济法干预经济生活范围的定位,或者说是对经济法基本出发点的规定。

3、经济公平原则。民法和经济法都将公平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但是,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民法主要强调的是一种机会的公平,而经济法更注重结果意义上的公平,因而这一原则体现了人类对终极意义上的公平的追求。

4、经济效益原则。经济效益原则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和归宿,也是国家干预经济运行和经济立法的终极。

(1)经济法的经济效益原则扩展阅读:

构成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要素:

1、普遍性;

2、法律性;

3、经济法特性。

其两大基本原则是适当干预原则和合理竞争原则。它们反映了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本质要求;

同时科学地概括了经济法具体规则的内在连结和精神,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法中价值与具体规则的汇合和融通。并且二原则已为大量经济法规所昭示,凸显了公权和私权的有机统一,准确地揭示了经济法基本原则之特质。

⑵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指能够全面反映它所调整的经济关系客观要求,体现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对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准则。

(1)提高经济效益原则
经济放益是投入与所获得的产出比较。提高经济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提高经济效益是我们一切经济工作的中心,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每个经济主体都必须从提高经济放益出发,行使各项经济权利,履行各项经济义务。经济效益是否提高,是衡量我国经济法制建设是否健全和完善的主要标准,是检验我国经济法制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条件。

(2)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责、权、非'1相结合的原则是经济法的J项最基本原则,也是经济生活中必须贯彻和体现的一项原则,是处理国家同各级管理组织、企业相互间关系的原则O责是各级管理组织和企业必须对国家或社会承担的经济责任;权与责相对,是各级管理部门和企业应当享有的权利;利即是物质利益口只有对国家对社会尽责,才能享有一定的经济权利,获得一定的物质利益。

(3)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经济法的制定、贯彻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是为了一定的经济目的,实现自己的物质利益。由于我国现在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情况,每个经济法的主体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但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经济法主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兼顾国家、组织、个人利益,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国家通过制定有关的经济法,使企业有经营自主权,增强了活力,提高了效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使国家增加财政收入,保证国家的利益,也使投资人通过自己的投资获得一定的收益。而在企业内部,正确处理企业与个人的关系,就是要求企业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把个人的劳动所得与劳动成果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员工个人的积极性。

(4)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主要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立法工作,抓紧制定与完善保障改革开放、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规范微观经济行为的法律法规。其中特别要加强经济法的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经济关系需要用法律来确认、规范和巩固,各种经济法的主体权益也要由法律加以保障。经济法是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有力工具,是实现反映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规范.

⑶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和要求

法律分析:基本原则内容:

(1)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总体效率和社会公平原则。

(2)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总体效率和社会公平原则,也可以说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共和总体经济利益原则。

(3)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也可以看作一种“衡平”原则,即在社会经济总体效率同个体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个体之间进行衡平。

要求:

(1)应当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体(企业、个人)的经济权利和自由,维护个体的经济效率和公平;国家调节及经济法不得随意侵害各个体正当的经济效率和他们间的公平。 (2)经济法所规范的国家调节只是在下列情况下可以、也应当对有关个体的经济效率和有关个体间的“公平”,进行必要规制和调整;某些个体经济效益妨害或可能妨害社会公众、社会经济总体效率,个体间公平(形式公平)妨害或可能妨害社会实质公平;并且,上述该种妨害和冲突单靠市场和民间社会自身无法排除和解决,必须由国家予以调整。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个人独资企业的行为,保护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⑷ 我国经济法原则主要有

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
1.保障和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
经济法保护一切合法的经济利益。坚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既要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作用,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又要有利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国家调控原则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和市场调节为手段的经济运行方式。但市场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使市场出现了不良的现象。国家如果用宏观的手段进行调控,就会实现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总量平衡、经济结构的优化,克服市场功能的缺陷。经济法应该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
3.自由竞争与反不正当竞争相结合的原则
市场经济的生机和活力来源于竞争。经济法鼓励市场主体之间展开竞争,但是竞争自由必须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禁止不择手段地竞争。经济法维护在公平、公正、公开基础上的自由竞争,禁止一切显失公平和公正的、妨碍和限制竞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4.二权、责、利、效相统一的原则
经济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使经济关系上升为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具体表现为权、责、利、效相统一的关系。“权”是指法律赋予经济主体一定的职权和权利;“责”是指法律要求经济主体必须履行义务,以及不履行或不应当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利”是指法律对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的确认和保护;“效”是指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应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权、责、利、效是相统一的,它们在经济生活中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经济法对权、责、利、效的调整必须四方面兼顾,孤立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不行的。

⑸ 经济法责、权、利、效相统一的原则

经济法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是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各管理主体和公有制经营主体所承受的权(力)利、利益、义务和职责必须相一致,不应当有脱节、错位、不平衡现象存在。其核心是主体的责权利相一致,同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我们一切经济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的,因此,效既是责权利的起点,又是责权利的终点,也是检验责权利的设置和制衡机制是否正确得当的实践标准。
责、权、利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是经济法区别于其他法律的一项基本原则。从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看,无论是管理经济,还是从事经济往来;无论是纵向隶属关系还是横向有计划因素的经济协作关系,都必须做到责、权、利、效相一致。
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所推行的社会主义责任制,都是以责、权、利、效相一致为中性内容的。一切具体的经济法律关系,其内容经济权利、经济义务都是责、权、利、效相结合的具体化。责、权、利、效相结合原则是经济法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是处理国家同各级管理组织、企业相互间关系的原则。这里的责是指各级管理组织和企业必须对国家或社会承担经济义务,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资金、物资和劳动力,按照国家计划要求和社会需求,进行经济管理或生产经营活动。权是实现责的条件,管理组织和企业,特别是企业要具有与承担的义务相应的权利,才能使它们的主动性和作用充分发挥,利是企业完成经济义务后应获得的正当物质利益。要贯彻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把经济责任和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各个企业完成义务的情况不同,所得的物质利益要有所差别。

⑹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国经济法基本原则,多数经济法学者认为应当包括:

(1)巩固、发展社会主体公有制和保护多种经济形式合法发展的原则;

(2)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3)责、权、利、效相统一的原则;

(4)国家统一领导和组织自主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经济法基本原则,是指对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经济法主体进行的一切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经济法基本原则。

(6)经济法的经济效益原则扩展阅读:

1、构成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要素:普遍性;法律性;经济法特性。它们反映了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本质要求;同时科学地概括了经济法具体规则的内在连结和精神,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法中价值与具体规则的汇合和融通。并且二原则已为大量经济法规所昭示,凸显了公权和私权的有机统一,准确地揭示了经济法基本原则之特质。

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存在的灵魂和基础,是经济规律的高级表现形式,这些原则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其对经济法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运作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资料参考:网络_经济法网络_经济法基本原则

⑺ 经济法基本原则有哪些

1、营造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原则

平衡和谐充分体现了经济法治条件下经济环境应有的状态,强调的是不同主体的配合;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动态的,而是建立在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基础上的一种应然的状态;经济法律的完善本身并不代表这种良好经济环境已经大功告成,经济法治不断地与时俱进。

2、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原则

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正常发挥作用完成自下而上的分配,即符合市场经济自发规律之理。其次是利用国家超越整个社会的优势地位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分配,即符合国家社会自觉调整之理。国家根据市场经济自发分配资源后产生的不公平倾向,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进行再次资源分配和调整。

3、保障社会总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

强调的不仅仅是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更是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也唯有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的提出也是社会本位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不仅仅以人类社会横向的当代利益和谐为出发点,更以人类社会纵向的代际利益和谐为出发点。

(7)经济法的经济效益原则扩展阅读:

经济法的主要特点

1、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法

经济法产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它把调整的重点始终放在引导各类经济主体依法进行经济活动,保证经济关系的正确确立和有序的进行上,以形成本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

2、是社会责任本位法

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以社会利益为基点,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社会组织或个人,都必须对社会负责,在此基础上处理和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

3、是商品经济发达的法

只有当商品经济成为社会的主导,经济法才会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因而经济法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4、是以经济为目的的法

经济法始终调整经济关系,调整的目的就是使社会的整体经济能持续、稳定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而且在这个调整过程中甚至会有意使局部利益或个体利益有所损失。

5、经济法是综合调整的法

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是纵向经济关系,但对横向经济关系会产生明显的影响;采取的手段既有惩罚性的,也有补偿性的,既有鼓励类的,也有禁止、限制类的,体现了明显的综合调整的特征。

⑻ 经济法的三大原则是什么

经济法的三大原则是什么

经济法三大原则包括社会本位原则、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社会本位原则

社会本位原则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由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经济法把社会本位作御丛正为自己的调整原则,就表明经济法在对产业调节、固定资产投资、货币发行、价格水平、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产品质量控制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关系进行调整时都必须以社会利益为本位。与此同时,任何市场主体,在进行市场行为时都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否则,也是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背离。

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一)公平原则

经济法上的公平,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主体地位平等。主体地位平等是经济公平的前提条件,无主体地位的平等就无公平可言。

2、交易机会均等。交易机会均等是经济公平的基本内容。它一方面要求经济法所提供的交易机会必须向所有经济法主体开放,另一方面要求经济法不得为某一或某些主体提供独占市场的机会。

3、权利义务对等。权利义务对等是经济公平的核心内容。经济公平要求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对等是权利和义务在数量上等值性的必然要求。

(二)效率原则

同公平原则一样,效率原则也是经济法的重要原则。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公平、自由、正义、有序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高效的社会。没有效率的社会无论如何也算镇悔不上一个理想的社会。

作为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公平效率,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只要效率而不要公平,最终会降低效率;只要公平而不要效率,这种公平也很难维持长久。

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反映了当代人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生存环境和发展的反思,表达了当代人的一种发展观,也反映了当代人的超前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及当代人的社会责任感。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构成:

1。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2。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3。社会本位原则

4。经济民主原则

5。经济公平原则

6。经济效益原则

7。可持续发展原则

补钾三大原则是什么

1见尿补钾,仅是禁食者,一般每天给予生理需要量氯化钾2~3克即可;严重缺钾者(血清钾多2<2mmol/L),每日补氯化钾总量不宜超过6~8g,但严重腹泻,急性肾衰竭多尿期等特殊情况例外.
2补钾浓度:不宜超过40mmol/L(氯化钾3g/l);应稀释后经静脉滴注,禁止直接静脉推注,以免血钾突然升高,导致心脏停搏.
3补钾速度:不宜超过20~40mmol/h.成人静脉滴注速度不超过80滴/min.

中国近代民法的三大原则是什么

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和过失责任,是近代大陆民法的三大原则。它们代表了19世纪民法的特征,贯彻在这一时期制定的各民法典之中。

男人的三大原则是什么?

喝酒以不喝醉了为原则。 醉了以不能失身为原则。 失身以不能拍照为原则。 拍了照以不能存电脑里为原则。 电脑坏了以不修理为原则。

会计法的三大原则是什么?求大神帮助

1.合法性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单位负责人负责原则 4.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5.统一性原则
希望采纳

民法的六大原则是什么

民法总则六大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绿色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具体介绍

1、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主要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在民法中的体现,一层含义是平等保护所有民事主体的合法民郑姿事权益。

2、自愿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意思自治是现代民法的“三大基石”之一。

3、公平原则

所谓公平就是以利益的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以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通过利益均衡配置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公平正义是对民事司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4、诚信原则

诚实守信是市场活动的基本准则,是保障交易秩序的重要法律原则,它和公平原则一样,既是法律原则,又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它要求全部民事主体诚实不欺,讲究信用,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

5、绿色原则

这是民法总则新确定的一项法律原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创举,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项原则既传承了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文化理念,又体现了新的发展思想,有利于缓解我国不断增长的人口与资源生态的矛盾。

6、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是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两个慨念构成的,要求民事主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循社会主体成员所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这项原则还有一种含义,凡违反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无效的。

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基本原则的统领作用?

1、民法基本原则的规定,不仅是为了规范当事人自身行为,更是为了规范民事活动的立法、行政执法、法院及其他机构的司法行为。

2、在立法层面,民法总则中规定的这些基本原则不仅对总则中的全部法律制度发挥统领作用,而且对整个民法典中的法律制度发挥统领作用,甚至还要对包括商事法、知识产权法、社会性立法和很多涉及民事权利的法律发挥统领作用。

3、这些基本原则对于各种下位法的制定应当发挥指导甚至是制约的作用。例如,在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立法机构制定的地方法规涉及民事活动规范的时候,都应注意遵守这些原则。

5、可以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为规范民事活动制定的其他法律,其效力次于像民法典这样的法律的时候,同样也要遵守这些基本原则,使得下位法符合上位法的要求。

火灾自救的三大原则是什么

“三要”主要是指:(1)要熟悉自己住所的环境;(2)要遇事保持沉着冷静:(3)要警惕烟毒的侵害。平日里要多注意观察,对住所的楼梯、通道、大门、紧急疏散出口等了如指掌,对有没有平台、天窗、临时避难层(间)胸中有数,要让全家人特别是孩子了解门锁结构,知道如何开关窗,提醒孩子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用椅子或其他坚硬的物品砸碎窗户上的玻璃。面对大火,一定要保持沉着和冷静,采取果断措施。保护自身和别人的安全,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开门前要先摸摸门,如果门发热或烟雾已从门缝中渗透进来,就不能开门:即使门不热,也只能小心地打开一点点并迅速通过,随后立即将门重新关上。火灾中最大的杀手是有毒烟雾,专家建议,用湿毛巾将鼻子和嘴捂住,尽快撤离火场;如果火势过大过猛,出口通道已经被浓烟堵住,日没有其他线路可走,可用湿棉被做掩护,贴近地面,匍匐通过浓烟密布的走廊或房间。
“三救”主要是指:(1)选择逃生通道“自救”;(2)结绳下滑“自救”;(3)向外界“求救”。发生火灾时,利用烟气不浓或大火尚未烧着的楼梯,疏散通道、敞开式楼梯逃生是最理想的选择;在遇到过道或楼梯已经被大火或有毒烟雾封锁后,应及时利用绳子(或把窗市、床单撕扯成较粗的长条结成的长带子),将其牢牢系在自来水管或暖气管等能负载体重的物体上,另一端从窗口下垂至地面或较低楼层的阳台上,然后沿绳子下滑,逃离火场。倘若被大火封锁在楼内,要迅速关闭通向火区的门窗,并向门窗浇水,以减缓火势的蔓延;并及时通过窗户向下面呼喊、招手、打亮手电简、抛掷物品等,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消防人员到来。
“三不”主要是指:(1)不乘坐普通电梯;(2)不要轻易跳楼;(3)不要贪恋财物。发生火灾后,拉闸停电、火将电线烧断都非常普遍,乘坐普通电梯,无疑将自己困在“囚笼”内;跳楼求生的风险极大,不可轻取,即使要出此下策,也要先向楼下抛掷棉被或床垫,以减少受伤的可能性,然后双手抓住窗沿,身体下垂,双脚落地跳下;火灾10分钟后便进入猛烈阶段,遇到火灾,必须迅速疏散逃生,千万不可为贪恋财物,寻找物品而耽误逃生时间。

定置管理三大原则是什么

定置管理是5S管理的第2个S整顿的实施方法,起源于日本企业;
定置管理是根据物流运动的规律性,按照人的生理、心理、效率、安全的需求,对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门科学管理方法。定置管理是整顿环节的重要管理工具。
一、定置管理目的
合理、充分地利用空间和场地。
二、定置管理要点
1、三定原则:定位置、定数量、定区域;
2、设置管理看板;
3、画线标识;
4、经常检查定置管理状态,发现不合格处立即纠正。
三、定置管理“三定”原则
1、定位置:
规定物品堆放、工具放置、通道、班组(个人)工作场地位置。
2、定数量:
对各区域堆放物品、设备、工具的数量加以限制。
3、定区域:
对产品堆放区可具体划分为合格品区、不合格品区、待检区等。

热点内容
导游9道德 发布:2024-11-18 16:33:36 浏览:173
律师专业前沿 发布:2024-11-18 16:23:36 浏览:78
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实现依法治国 发布:2024-11-18 16:22:58 浏览:394
网络小说相关法律知识 发布:2024-11-18 16:16:35 浏览:455
买黑车付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4-11-18 16:15:53 浏览:912
对刑事诉讼法的感想 发布:2024-11-18 15:57:45 浏览:6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3下载 发布:2024-11-18 15:55:06 浏览:555
法学解说 发布:2024-11-18 15:32:26 浏览:844
中国人大法学研究生 发布:2024-11-18 15:24:50 浏览:544
南阳离婚律师 发布:2024-11-18 14:48:11 浏览: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