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1935年社会保障法两保险三救助

1935年社会保障法两保险三救助

发布时间: 2023-06-27 12:54:05

A. 最早被采用的社会保障形式是哪一个项目()

可是感觉那上面都讲的是社保的发展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最早被采用的社会保障形式是(社会救助)

B. 社会保障权的社会保障权的历史发展

社会保障权经历了从应然权利向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与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障法的历史演进紧密相关的,其产生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动因。
在社会保障的初期阶段,社会保障主要关注的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贫困问题。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它开创了通过税收和政府干预来实现对穷人生活基本保障的先河,具有了现代保障制度的萌芽,被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前身”。但是,当时的主流社会对于贫困的看法,常常是认为贫穷是一种罪恶,而且是万恶之源因此,它更多体现的是王室和贵族的利益,被视为对接受者的一种恩赐、施舍和怜悯,根本谈不上权利,与当今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本质的不同,更不具备权利保障的特点。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障法,发轫于19世纪80年代,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逐渐产生和形成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德国于1883颁布的疾病保险法,被誉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第一个里程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从这一年正式开始。它使社会保障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施舍式的社会救助发展为一项公民权利。因为“尽管社会保险制度在产生之初只不过是统治者的一种。际柔术’,但它的出现确实使社会保障进程产生了质的飞跃,即零星的救灾济贫措施发展成为公民的一种法定权利。”o牡会保障由此上升至法律层面,以权利的形式获得法律的承认。
20世纪前半叶,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沉痛灾难。人类历史上人权意识空前觉醒,促成了社会保障权的质的飞跃:认为社会保障是为了人类的体面尊严与共同安全所必须实行的制度安排,并不仅仅是为了保障人的基本生存。社会保障权由此跃升为基本人权,并进而演变成为多数国家宪法上的公民基本权。
1935年,美国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案》,成为现代社会保障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当时罗斯福说:“早先,安全保障信赖家庭和邻里互助,现在大规模的生产使这种简单的安全和保障方法不再适用,我们被迫通过政府运用整个民族的关心来增进每个人的安全保障。”二战以后,随着英国于1948年宣布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以福利政策为核心的社会保障法在北欧、西欧一些新兴国家纷纷颁}艮社会保障法进入成熟阶段。1942年,英国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贝里奇提出一份“社会保障与协调服务”的著名报告,被称为社会保障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此时期,苏联、东欧、中国及亚洲的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保险”制度也相继建立,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劳动者阶级的斗争,社会保障权逐渐被各国宪法及国际条约确认为一种法定权利。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2条规定:“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可以说社会保障权作为一种宪法权利,已经相当普遍地确立起来了。
[编辑]

C. 社会保障法本位的变迁是什么

早在古代社会,就已出现各种形式的社会救济、救助活动.如一些宗教组织以慈善名义展开各种救助活动. 社会保障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欧洲中世纪世俗和宗教的慈善事业...

D. 社会保障的历史变迁

早在古代社会,就已出现各种形式的社会救济、救助活动。如一些宗教组织
以慈善名义展开各种救助活动。 社会保障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欧洲中世纪世俗和宗教的慈善事业,但是由国家组织、通过立法实行的以保险为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是以德国俾斯麦政府实行的社会保险立法为开端。15、16世纪之交,英国由于圈地运动的原因,大量农民被逐出土地,丧失生计,流入城市,危及城市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以缓解贫困者的生存危机。
19世纪末,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失业人数增加,贫富差距扩大,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了许多与社会福利相关的社会服务运动。为使每个社会成员能够依法得到基本的生活资料,欧洲首先诞生社会保障制度。 德国议会在1883-1889年间先后通过了《健康保险计划》、《工伤事故保险计划》、《退休金保险计划》三项保险立法,开创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英国、法国、挪威、丹麦、荷兰和瑞典等国也先后建立起了社会保障制度。
1935年,美国罗斯福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政府加强了对社保制度的干预,社会保障逐渐走向法制化和社会化的发展途径,大批从事社保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应运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保障制度才日臻完善。1945年,英国在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的基础上,率先建成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同年法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奠定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美国战后也多次修改和扩充了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逐步扩大了保障范围。瑞典20世纪40-50年代实行了劳动市场政策和国民义务伤残保险。日本1947年颁布了《失业保险法》,随后又制定了《国民年金法》和《厚生年金法》等。至20世纪50年代末,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基本完成了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实行了一套完整的以高福利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实施社会保障筹措资金的社会保障税已成为这些国家仅次于所得税的第二大税类;而社会保障支出则成为最大的财政支出项目。至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则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

E. 指出1935年美国制定社会保险法的目的是什么具有怎样的特点

一、《社会保险法》出台的背景和目的
1935年美国制定出台《社会保险法》有其内外背景:
从外部背景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美国成为“托拉斯帝国主义”国家。美国经济呈现出跳跃式发展,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为英国的2倍,法国的3倍多,占世界第一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13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比英法德日四国总和还多,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工业产值已经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总值的48.5%。黄金储备占世界的89%。尽管美国在经济上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在社会福利立法方面却明显落后。早在19世纪末,为缓解劳资矛盾,西欧一些国家制定了社会保险法案。进入20世纪,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制定保险法案,相比之下,美国在社会保险立法方面进展甚微,甚至赶不上美洲乌拉圭和智利,这种保险立法落后状况促使美国政府考虑进行社会保险立法工作。
从内部背景看,有三个因素促使美国加快社会保险立法进程。一是工业管理革命和技术革命是美国出现经济繁荣,受惠的主要是大资产者,但却给老年工人极大冲击,由于长期应用的技术遭到淘汰,老年工人面临失业和重新寻找工作的局面,而且找工作也很难。,促使美国考虑社会保险问题。二是美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1900年老年人比例是4%,1932年增加到6%,他们在选民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为了缓解劳资矛盾,也是为了争取更多的选民,千方百计争取他们以保证共和党的统治地位。三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加速了美国社会保险法案立法进程。大危机所带来的严重创伤主要落在美国无产者身上。他们大量被逐出工厂和农场。经济危机使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继续大跌,人民排队挤兑,银行纷纷倒闭。失业大军生活贫困,老年人处境更为悲惨,他们没有养老金,少部分人靠过去的积蓄或投奔亲友,多数靠乞讨、捡垃圾为生,有些人甚至从事偷盗活动,从而使美国的阶级矛盾急剧尖锐化。为了减少社会贫困化的程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便提上了美国统治阶级的议事日程。
在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美国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逐渐开展起来。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后大力推行“新政”,首次系统地提出福利保障社会化主张。1934年6月29日,罗斯福任命一个经济保障协调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研究经济和社会保障的全部问题,和为此制定一个立法的纲领”,经过一番紧张工作之后,1935年1月15日,经济保障委员会向罗斯福报告建议:第一,对受保人及其家属提供适当的保健和医疗服务;第二,发展一项制度,使人们可以把工作损失和医疗费用编入预算;第三,保证给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构以合理适当的报酬;第四,在专家主持下给予新的奖励来提高医疗质量。众议院在讨论社会保障立法时,争辩异常激烈,虽然困难重重,众议院7260好社会保障议案仍在4月19日以372票对33票获得通过。5月20日,众议院财政委员会提出报告,众议院随后审议了社会保障议案并通过。8月8日和9日,众、参两院分别通过了HR7260号《社会保险法》,8月14日,罗斯福签署生效。
二、《社会保险法》的特点
美国社会保险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立法者在制定该法时试图避免同欧洲相似的保障范围与水平。他们认为自力更生是美国人的美德,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应充分体现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美国具体情况,尽可能不破坏市场力量的自发作用。为了不违背社会保障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原则,立法者表达了一种强烈愿望,那就是限制人民对财富再分配的渴求,反对每月支付给老年人固定给付金,力求被保险人的权利与义务基本对等、给付金总额与筹集的保险金相等。
二是建立由联邦政府主办的老年保险,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合办的失业保险。
三是为了安抚对社会保障措施持批评态度的人们,联邦政府强调他们的立法是有节制的,政府从来没有保证为百分之百的人们提供百分之百的保障。政府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给将来文明社会造成浪费和奢侈,以至于损害文明社会。事实上,社会保险法不是一个致富的计划,不会为人们提供最充分的保障,只能对美国公民提供最低的生活条件,或者说是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已经达到一般生活标准的人们是不能享受社会保障的待遇的。
三、《社会保险法》的成就和不足
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奠定了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格局,在美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是它使美国开始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1935年以前美国的社会保险是自助和个人负责,1935年《社会保障法》颁布以后使得国家在人民福利方面担当重要角色,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成为社会安定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二是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为美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战后美国历届政府都是在此法基础上修订补充,形成了一整套社会保障制度。
三是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部分地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缓和了阶级矛盾,美国开创福利国家的办法也为其他国家效法。

但以此同时,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也同样存在一些不足:
该项法律的主要缺点是社会保障照顾面不广,既没有把农场工人、家庭仆人、商船海员以及教育、宗教与慈善机关雇员包括在内,也没有解少数民族和因长期失业而急需救助的贫民问题。即使是退休金制度也有不公平的地方:
一是约有25%的劳动力享受不到这种福利,包括农场工人、家庭仆役和医院、餐厅工人。妇女和有色人种也被排除在外。
二是养老金来源是对雇员和雇主的工资征税,实际上是一种强迫性保险计划,而非由政府保证公民在进入老年时享有一定的生活标准。三是要到940年才能支付第一次养老金。在此之前雇员和雇主的工资存放在华盛顿,人为地造成在急需扩大消费之时却减少了购买力的局面。
综上所述,作为现代第一部保障法律,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虽然不尽完美,但它终究奠定了美国现代保险制度的基石,是美国当代完善的保障系统的源头。

F. 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包括哪些内容

什么叫什么方式?
立法建立的呀,1935年,美国罗斯福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专保险和失业保险。政属府加强了对社保制度的干预,社会保障逐渐走向法制化和社会化的发展途径,大批从事社保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应运而生。
我不喜欢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私有化,并没有真正取到保障人民的成效。
有一部电影叫《迫在眉睫》,讲得就是美国医疗保险制度失范所导致的悲剧。
希望对你有帮助吧~

G. 生活中经常遇见哪些有关社会保障法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
二、社会保障法的体系
三、社会保障法的地位
四、社会保障法的本位
五、社会保障法的本质
六、社会保障法的价值
七、社会保障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
八、社会保障权的构成要素
九、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十、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创新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农村改革、企业改革、价格改革、财政改革、金融改革等早已迈出大步,社会保障改革却跚跚来迟,社会保障立法更是落后于市场主体立法、市场规制立法和宏观调控立法。这可能是许多理想的改革措施难以出台或者出台后施展不开、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令人高兴的是,最高决策层和改革设计者已开始高度重视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改革和立法在近年来渐成热点。于是,我们就社会保障法的若干基本问题试作探讨,希望得到同仁的批评,更希望借此批评来改变法学界低瞧社会法地位和冷谈社会法研究的局面。

一、 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
在中国,“社会保障法”这个概念是80年代后期才出现的,尤其是1992年明确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以后,法学界在研究和设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时更是不断提及。这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理论研究和现实需要的情况表明,对社会保障法是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已基本形成共识。但是,由于对“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的不同理解,学术界对社会保障法的理解也稍有差别:(1)有的将社会保障法理解为社会保险法,认为“社会保障法是规定职工劳动者在其发生特殊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法律,规定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及其应用范围,用于包括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等的求助,(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课题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理论思考和对策建议》,载《法学研究》1993年第6期。)(2)有的认为“社会保障法是调整有关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法律,”(沈宗灵主编:《法理学》第33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模糊了“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概念。(3)有的认为“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定的总称”(覃有土、樊启荣编著:《社会保障法》第69页,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这种表述则过于宽泛和笼统。(4)有的认为“社会保障法是调整以国家和社会为主体,为了保障有困难的劳动者和社会其他成员以及特殊社会群体成员的基本生活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而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史探径:《我国社会保障法的几个理论问题》,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该定义的内涵比较具体,基本上能涵盖社会保障的内容,但对内涵的表述不够准确。鉴于上述不同定义,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对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障关系的理解。

(一) 社会保障的界定
社会保障的涵义,在不同国家的立法例中往往不尽相同。综观各国立法所规定的社会保障项目,可以认为,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为了保障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而依法建立的,在公民由于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灾害、战争等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情况下,由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分配,提供物质帮助,以维持公民一定生活水平或质量的制度。其要点有:(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即有责任向全体公民提供社会保障的主体有两个层次,一是国家作为全社会的管理者、全民利益的代表者和国民收入的分配者,有责任组织社会力量为公民维持一定生活水平或质量提供保障;二是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劳动力资源的使用者和社会经济活动的获利者,有责任出让部分利益,通过政府和非政府公共机构为公民维持一定生活水平或质量提供保障。(2)社会保障的权利主体是生活发生困难的公民。生存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任何公民,无论什么原因而陷于贫困,都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获得生存的条件。(3)社会保障的方式是通过国民收入分配来提供物质帮助。即政府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将通过征税、收费等方式所筹集的资金,用于向生活发生困难的公民提供货币、实物、劳务等形式的帮助。(4)社会保障的目的是满足公民维持一定生活水平或质量的需要,以保障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即社会保障有两个层次的目的,其表层目的是保障公民在生活发生困难时仍能获得维持其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其深层目的是通过满足公民维持一定生活水平或质量的需要,进而为实现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创造条件。(5)社会保障的依据是相应的法律规范。即社会保障的规则由立法规定,享受社会保障是公民的法定权利,提供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的法定责任。
根据上述涵义,在界定社会保障的外延时,应当注意下述几点:(1)社会保障不只限于社会保险。社会保障的方式有保险式和非保险式两大类。保险式社会保障,即社会保险,是利用保险机制来实现社会保障,需要有广泛和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求保障人、投保人和受保障人(即被保险人)之间存在一定契约关系,并且要求受保障人(即被保险人)承担相应的义务,宜为多发生性、常规性风险提供保障。因而,它一般适用于给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提供保障。非保险式社会保障,即在不宜运用保险机制提供保障或者社会保险不足以有效保障的领域或层次,宜由国家和社会以单向提供帮助的方式予以保障,如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由于社会风险的原因和形式复杂多样,不具备保险机制适用条件但需要社会保障的现象大量存在,现代社会对非保险式社会保障的需要有扩大趋势。因而,在强调社会保障的地位时,不能忽视非保险式社会保障,更不能忽视新出现的非保险式社会保险项目,如大学生贷学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等。(2)社会保障不只限于城镇社会保障。在呈现城乡二元经济格局的我国,难以建立一元体系的社会保障,城乡社会保障的水平、财源、方式必然不同。尽管如此,不应当把农村居民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也不宜把农村居民排斥在由国家提供财源的社会保障范围之外。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应当构建农村社会保障,特别是应当强调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责任,力求使农村居民享有与城镇社会保障项目对应的社会保障。(3)社会保障不只限于国家基本保障。社会保障固然以国家基本保障即国家直接组织和面向全社会并且统一水平和规则的社会保障为主干,同时还应当重视具有局部性、内部性、差别性的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以社会保险为例,在城镇,已构建了国家基本保险为主、用人单位补充保险为辅的体系;在农村,由于经济形式、人口规模、国家财力、生产力水平等原因,现阶段国家未能提供基本保险,只宜将村民合作保障充当社会保险的主要形式。(4)社会保障不只限于普惠性保障。社会保障当然是惠及全民的制度,无论公民有无特殊贡献,只要生活发生困难,国家和社会都为其提供基本生活或最低生活保障。但同时,为鼓励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也有必要给对国家和社会有特殊贡献者的优惠的社会保障待遇,例如,对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者实行离休制度,对军人及其家属、烈士家属、劳动模范、见义勇为者等实行优抚制度。
(二) 社会保障关系的界定
作为社会保障法调整对象的社会保障关系,是指参与社会保障过程的各种主体相互之间以供给和管理社会保障为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其主要特征表现在:(1)社会保障关系是发生在社会保障过程中的社会关系,换言之,只有构成社会保障运行系统中某种要素的社会保障关系,才属于社会保障关系。(2)社会保障关系是以实现公民的社会保障利益为目的的社会关系,即是说,各种社会保障关系都是围绕着如何使公民获得社会保障利益而展开和运行的。(3)社会保障关系是体现社会连带责任的社会关系,参与社会保障供给和管理的各种主体,特别是政府、社会保险事业单位和企业,共同对公民获得社会保障利益承担连带责任。(4)社会保障关系是以社会保障经办机构为轴心的社会关系整体,即是说,社会保障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大多以社会保障经办机构为一方当事人,正是由于社会保障机构参与各种社会保障关系,才能够形成统一的社会保障供给系统和管理系统。(5)公民所参与的社会保障关系是兼有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的社会关系,即公民的社会保障利益一方面是与自身生存不可分离,具有人身利益属性;另一方面是以获得物质帮助为内容的财产利益。
如果从主体的角度来界定,社会保障关系包括下述几类:(1)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主要指各级政府及其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代表国家对公民承担社会保障职责的关系。(2)行政机关与社会保障事业单位和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指各级政府及其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对社会保障事业单位和用人单位等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主体向公民履行社会保障义务进行管理、监督和财力支持的关系。(3)社会保障事业单位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主要指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等事业单位向公民给付社会保障待遇和提供相关服务的关系。(4)社会保障事业单位与社会保障资金缴纳或投资、捐赠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指用人单位向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缴费的关系,企业等单位向社会保障事业单位投资或捐赠的关系,以及公民向社会保障事一单位缴费或捐赠的关系。(5)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即用人单位向其劳动者履行社会保障和劳动福利义务的关系。(6)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主要指各级政府及其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为执行国家的社会保障职能而分工、配合和制约的关系。(7)社会保障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主要指社会保障经办机构与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之间以及不同项目社会保障事业单位之间就社会保障供给而分工、协作和制约的关系。(8)公民之间的关系,主要指公民之间互助共济的关系。
如果从内容和性质的角度来界定,社会保障关系包括下述几类:(1)社会保障基金形成关系,即政府和社会保障经办机构通过各种法定渠道向社会保障基金供给主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特定的税收关系、财政补贴关系、缴费关系、捐赠关系等形式。(2)社会保障待遇给付关系,即政府有关部门或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直接或间接向符合条件的公民给付社会保障待遇的关系,直接给付通常表现为政府有关部门或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直接向公民发放一定货币或实物;间接给付通常表现为政府有关部门或社会保障经办机构通过有关服务机构向公民提供一定服务。(3)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关系,即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将社会保障基金的积累部分向特定领域投资,以实现保值增值的关系,如购买国债、委托特定机构投资等。(4)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关系,即在社会保障基金筹分配、使用过程中发生的预算、决算、核算、结算等管理关系,既有财政、审计等部门对社会保障财务活动的管理关系,也有社会保障系统内部的财务管理关系。(5)社会保障管理、监督关系,即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有关非政府监管机构对社会保障业务活动实施管理、监督的关系,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管理、监督。(6)社会保障争议处理关系,即社会保险争议处理机构与社会保障争议当事人(或其他人)之间因处理社会保障争议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社会保障关系还可分别从不同角度作出多种分类。例如,依社会保障项目不同,可分为社会为社会保险关系、社会福利关系、社会救助关系、社会优抚关系;依社会保障对象不同,可分为城镇社会保障关系、农村社会保障关系和军人社会保障关系。
二、社会保障法的体系
社会保障法体系,可以从法律规范体系和法律形式体系两个层面来理解。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立法,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体系均不完整。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如何设计社会保障法体系的结构,是从总体和宏观上把握和指导社会保障立法所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法律规范体系的结构
从法律规范体系的层面设计我国社会保障法体系的结构,应当考虑下述几个因素:(1)社会保障的项目。众多的社会保障项目一般分为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大类别,各大类社会保障项目又可作进一步的分类。为使各种和各类社会保障项目都有专门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社会保障法体系的结构当然要与社会保障项目的分类相对应。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不断出现新的社会保障项目,如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贫困学生贷学金等,社会保障法体系的结构当然要及时反映所出现的社会保障项目。(2)社会保障的通用性问题。各社会保障项目都有许多共同的问题,其中有的问题特别重要而需要有专门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如组织体系问题、基金问题、争议处理问题等,在社会保障法体系中就有必要设置通用于各种社会保障项目的若干法律制度。(3)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别。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我国相当长时期内还会存在,因而,城乡社会保障必然存在制度差别。社会保障法体系的结构当然要反映这种差别,就与城镇社会保障有重大差别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设置专门的法律制度。(4)社会保障的军民差别。军人在各国都是一种重要的特殊群体,对社会保障有不同于一般公民的特殊需求。因而,在社会保障法体系中应当给军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以特别法的地位。(5)社会保障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关系。社会保障涉及面广,与经济、社会的多个领域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受到多种相关法律制度的规范。社会保障法体系的结构对此应当有所反映。
(二)法律形式体系的结构
社会保障法的法律形式体系,又称社会保障法规体系,其结构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多样化格局,主要有三种模式:(1)多法并立平行模式。即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项目,制定若干部平行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分别调整某类或某一社会保障项目的社会关系。其特点是多部社会保障单行法律法规并存,互不隶属,共同规范社会保障。这种模式由德国首创,“铁血宰相”俾期麦于1883年颁布《劳工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布《劳工伤害保险法》、1889年颁布《老年及残废保险法》,这三部法律于1911年合并,另增加《孤儿寡妇保险法》,成为著名的“社会保险法典”。我国台湾地区亦采此立法体例,先后颁布有《劳工保险条例》、《军人保险条例》、《公务人员保险办法》、《退休人员保险办法》、《私立学校教职工保险条例》、《社会救助法》、《职工福利金条例》、《残疾人福利条例》、《儿童福利条例》、《老人福利条例》等一系列有关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及社会福利的法律法规。(2)一法统驭多法模式。即统一制定—部法律综合规定各类社会保障项目的基本问题,作为社会保障法部门的基本法,再依据基本法就各类社会保障项目分别制定若干单项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这种体系由一法统驭、多法并行,呈现层次性,有利于社会保障法的一体化、全民化以及立法形式多样化。这种模式由美国首创,罗斯福新政时期于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这种模式,既有利于宏观层次规范的相对稳定性和统一性,同时,又是一个发展和开放的体系,当产生新的社会保障项目需求时,可以基本法为依据进行立法。(3)混合立法模式。采此模式的国家,既颁布部分社会保障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同时将另一些社会保障项目纳入到其他部门法体系中进行规范,从而形成了一种混合性的社会保障立法模式。此种模式既不利于社会保障立法的整体、系统、协调地发展,也破坏了社会保障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发展格局。
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保障立法系“分散立法”体例,至今还没有一部关于社会保障的综合性法律,只有就某种社会保障项目作出专门规定的少量法规和个别法律(如《残疾人保障法》,体系不完整,层次低,多以“暂行”性法规的面目出现,没有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正步入宏观设计和整体推进的关键阶段,亟需重构社会保障法规体系,围绕其模式选择出现了许多争论,其主流观点有两种:
一种是“一法统驭多法”模式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立法应由“多法并存”的分散立法模式走向“一法统驭多法”的综合立法模式,即由社会保障基本法从宏观上协调、统一和指导各种单行法及地方立法。其必要性和意义在于:(1)传统社会保障立法在内容上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格格不入,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的诸多问题需要重新规范。例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职责上的分工,多部门分管社会保障的协调,不同社会保障项目之间的职能划分和衔接,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布局和统一管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单行法律法规不能解决的。(2)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和全面性,不是临时的政策、具体的措施抑或局部的规定,因此,必须由社会保障基本法作出整体规定,不能零星片段、不求统一、立一条算一条。(3)社会保障制度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因而社会保障法不应具有地方性,但我国近期以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立法,走着“中央试点指导、地方立法为主”的路子,客观上形成了地区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平衡。因此,需要有一个基本法对地方立法进行统一、协调并指导其发展。综上所述,持此论者主张,同其他部门法体系一样,社会保障法体系应当以基本法为中心来构建,因此,制定社会保障基本法是社会保障立法的首要任务和当务之急。(森永俣、刘豪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建设问题》,载《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5期。)另一种是“多法并立平行”模式论。认为在国外三种模式中,混合式立法显然是缺陷最大的一种立法模式,但选择一法为主的母子法结构还是选择多法并重的立法结构,应当根据各国的具体国情来决定。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由于社会保障的内容广泛和多部门管理,以及以往的立法惯例、立法结构和经验,要制定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作为母法,再在些基础上制定若干社会保障法子法,显然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因为这种立法模式会彻底破坏现行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格局,造成新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的成本高昂化。而从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需要出发,亦并非只有母子法结构才是最佳选择。因此,尽管国际劳工局在《展望21世纪:社会保障的发展》中曾经建议将“分散的社会保障法律应综合并尽可能汇集起来”,(国际劳工局:《展望二十一世纪,社会保障的发展》第7页,劳动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但这种建议因社会保障内容的广泛性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无法做到,中国就更不能以此为依据了。有鉴于此,持此论者主张按照多法并立平行的原则来建立中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即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不属于任何其他法律部门,而是与其庞大的领域及独特的运行规律相适应,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同时,根据社会保障体系的六大子系统,在尊重现有立法格局与立法传统的基础上,分别制定《社会保障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等多部平行的社会保障法律。这种立法格局不仅符合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要求,而且同样能够收到集中、有效的效果。(郑功成著:《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第485—486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透过上述争论,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在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内容上已达到共识,即中国的社会保障法系统由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等构成,争论与分歧的焦点在于要不要社会保障基本法,以及是先制定社会保障基本法还是社会保障单行法律?
笔者认为,我国社会保障法应选择一法统驭多法模式其意义在于:(1)有利于社会保障立法的整体、全面、系统的规划和完善,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科学合理地发展;(2)有利于通过社会保障基本法的统帅作用,克服社会保障法系统内的冲突与矛盾,以实现系统内的整体协调和平衡;(3)有利于社会保障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我国形成和发展,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保障法理论的繁荣与发达。
但是,我们还应充分地认识到,一个理想的社会保障法规体系的建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俾斯麦的社会保障立法历程也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铁血宰相”俾斯麦于1883年颁布《劳工疾病保障法》、1884年颁布《劳工伤害保险法》、1889年颁布《老年及残废保险法》,这三部法律于1911年合并,另增加《孤独寡妇保险法》,成为著名的“社会保险法典”,经由一个由单项分步立法走向综合立法模式的变迁过程。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在步骤上亦可采用先分步单项立法然后统一的方式。
三、社会保障法的地位
(一)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与社会法
自古罗马乌尔比安提出公法与私法的分类以来,西方法律体系中便有了所谓公法与私法的“两分法”,并沿袭至今。有的学者认为,在近代国家和社会,国家和市民社会是分离和对立统一的;与此相适应,近代法分为公法和私法两个范畴,两者分别在各自独立的范围内发挥着保障市民权利的作用。但到本世纪,则产生了介乎公法与私法之间的“第三法域”,此即社会法域(以社会保障法为主体)([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第31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他们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许多国家通过立法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致出现了所谓的“法律的社会化”,因而在市场规制、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方面,形成了作为中间法域或称第三法域的社会法,如社会保障法、劳动法和环境法等。它们与近代社会形成的行政法民法等传统法律部门是不同的。由于它们产生于现代且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因而可称之为“现代法”。
从上述公法与私法的分类及其发展过程不难得见,把法律区分为公法与私法的二元论,是以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结构为基础的;而把法律分为分法、私法和社会法的三元论,则是分别将国家、个人和社会作为公法、私法和社会法的“本座”。三元论看到了国家、个人和社会的不同,认识到了社会法域确实更偏重于社会,并因而与公法和私法属下的法律部门有不同之处,但这只是社会法独立于其他法律部门的主要原因。作为一个法律部门的社会法,它与公法和私法并非同一层次的概念,并且,社会法自身的发展与公法、私法的发展本来就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社会法虽然更具有社会性,更强调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以实现其在谋求社会福祉的基础上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目标,但这仍不过是国家的社会职能在法律上的体现,况且国家和政府本身就是社会法的重要主体。因此,社会法从传统的法律分类的角度,在实质上仍属于公法,或曰在原则上属于公法的范畴,它的独立是在公法中的独立。([德]汉斯·F·察哈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社会法》,载《国外法学》1982年第1期。)
(二)社会法与社会利益
社会法是一个新兴的门类。起初,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个人主义法律观而言的一种学说。法国学者狄骥等人认为,根据社会连带关系,个人权利具有社会性,个人负有一定的社会义务。在德国,第一次世纪大战结束后,试行了所谓重要工业社会化政策,采取社会干预(包括国家干预和社会团体干预)的政策,来管理和纠正自由放任所带来的各种弊病。在日本,社会法一词开始也仅意味着对个人绝对所有权和契约自由的修正。后来,也蜕变为“统制经济法和社会福利法的路上去了。”(参见潘念之主编:《法学总论》第40—41页,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鉴于此,现在所说的社会法,往往是指有关市场秩序和社会保障的法律类别。我国学者认为,“社会法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所带来的社会公害,使风险分散、转移,让公众来承担以减少损失,体现社会互助合作精神,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参见孙笑侠:《论传统法律调整方式的改造》,载《法学》1995年第1期。)社会法的出现与勃兴,就在于它是与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利益相联系。社会利益的主体是公众,即公共社会。社会公共利益的主体既不能与个人、集体相混淆,也不是国家所能完全替代的,尽管社会利益表现在权利形式上,其主体可以是公民个人、法人、利益阶层或国家。在利益分类中,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四者是并列关系,社会利益是公众对社会文明状态的一种愿望和需要,其内容也不象人们所说的那样抽象得不可捉摸。它包括:(1)公共秩序的和平与安全;(2)经济秩序的健康、安全及效率化;(3)社会资源与机会的合理配置和利用;(4)社会弱者利益(如市场中的消费者利益、劳动者利益等)的保障;(5)公共道德的维护(这在任何市场经济国家及其任何发展阶段都显得特别突出);(6)人类朝文明方向发展的条件(如公共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等等方面。(参见孙笑侠:《论法律与社会利益》,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4期。)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可以相互转化,社会利益通过法律确定为权利时,就转化为个人利益、法人利益。利益主体虽然本质上是社会公众,但表现在法律上的权利主体却是个体。如环境保护本是社会公共利益,但经法律确认为环境权时,这一权利则由自然人或法人来行使。同时,个人利益也能转化为社会利益。当个人利益和个人权利被侵害达到一定的普遍性,具有经济秩序或社会正义的普遍和典型意义时,就可能转化为社会利益。比如向农民打“白条”,假药害人等,所侵犯的是社会利益。 心

H. 社会保障发展史上,有哪些标志性事件

 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协调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简史
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时期(1601—1882年)
 1、标志
 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于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

 2、背景
 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工业化。
 3、保障特点
 旧《济贫法》:就业保障(强迫劳动)+财政补贴(福利救济)
 新《济贫法》: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救济

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时期(1883—1934年)
 1、标志
 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3年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 2、背景
 工业化和德国工人运动
 3、特点
 针对工人实行的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

 问题:为什么会在德国首先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
 1、经济上:欧洲工业革命完成,德意志统一后超过英、法。
 2、政治上:
 a、德国的工人运动:一方面工人受资本家的压迫很重;另一方面,德国盛产哲学家,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工人运动。
 b、铁血宰相开拓海外殖民地,攘外必先安内。
 3、理论上:新历史主义的理论。

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1935—1947年)
 1、标志
 1935年美国颁布 了《社会保障法》
 2、背景
 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 3、特点
 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为主的保障制度步入综合性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 为什么美国出台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 1、经济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社会危机剧增。
 2、政治上:罗斯福新政。危机→政府干预+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社会总需求。
 a、举办公共工程 b、扩大社会保障开支 c、拉动消费 d、促进就业
 3、理论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1979年)
 1、标志
 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
 2、背景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3、特点
 社会保障制度的全球化、保障范围的全民化、保障项目的全面化、保障水平的攀升化。

 (五)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1979年至今)
 1、标志
 实施福利政策的英国积极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 。
 2、背景
 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两次大幅度上升,国际金融体系瓦解 。
 3、特点
 西方福利国家纷纷提高工人和雇主的缴费比例,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
 (一)18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
 (二)社会化大生产逐步打破了农业社会人身依附的主从关系,家庭的生产职能开始退化,要求社会保障代替家庭保障。
 (三)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从而为社会保障提供了物质基础
 三、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和思想理论基础
 (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
 工人的坚决斗争是把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决定性因素。

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
 1、德国新历史学派提出的福利国家理论,是社会保障制度赖以产生的直接理论基础;
 2、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公平化原则;
 3、凯恩斯经济理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 4、《贝弗里奇报告》成为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 四、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评论
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它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总体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 1、立法先行
 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政策和一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征的具体体现。
 2、循序渐进
 大多数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方面,是采取循序渐进方式的。
 3、不断完善
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一方面是在增长性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在不断调整。
 第四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 一、我国社会保障的传统与渊源
 1、天命主义禳饵论:最原始的救灾救荒思想。
 (商汤)巫术救荒“乞雨”,天子→“天帝”(万物有灵),各种灾祸皆由天帝决定,人类社会想要免除灾难的侵袭,保障生存的权利,就必须向天地禳寿,以求宽恕。


 2、大同社会论:乌托邦思想(春秋战国)
 a、孔子:大同社会《礼记•礼运》
 b、东晋《抱扑子》记载鲍敬言的话。
 另外:墨子“兼爱交利”,老子“小国寡民”,庄子“至德之世”,孟子“井四制度”。
 3、社会互助论:中国儒家思想的又一组成部分。
 4、仓储后备论:是一种主张建立谷物继续以备荒并救济贫民的社会思想。
 (西周→唐→金)贾谊《论积贮疏》
 5、社会救济论:贫困救济→国家责任,灾后救济→皇恩。
 6、优待抚恤:

 二、新中国建立前的社会保障
 (一)国民党:
 制度建构:1929年国民政府广东建设厅劳动法起草委员会即起草过《劳动保险草案》,1944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拟定过《社会保险方案草案》。
 (二)中共: 根据地(苏区)1932年、1933年《劳动法》(照搬苏联)。
 东北解放区:1948 《东北公营企业战士暂行劳动保险条例》。
 三、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保障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保障建设时期(1949——1956年)
 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面对的主要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部分内容涉及到城镇居民。
 1、社会保险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保险,赋予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双重二元结构的特征。
 一重二元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
 另一重就是城市内部存在着企业单位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

 1951年政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至今未宣布失效)。
 1952年6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
 1955年4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女工作人员生育假期的通知》,初步建立了女工作人员的生育保险制度。
 195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初步建立起了养老保险制度。

 2、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 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确立了面向乡村孤老残幼的“五保”制度;
 这一时期中央政府或其职能部门就职工福利、社会福利事业、福利工厂、生活困难补助等社会保障问题发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性文件。


 3、社会优抚
 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政府就非常重视对于有特殊革命贡献者的褒奖和抚恤,首先于1950年由内务部颁发了《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除此之外,内务部还颁布了4个有关军人优抚的条例:《革命烈士优待暂行条例》、《革命残疾军人优待抚恤暂行条例》、《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和《民兵民工伤亡抚恤暂行条例》。
 关于对于现役军人的优待和退役安置,195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以及国务院于同年5月发布的《关于安置复员建设军人工作的决议》对其作了详细规定。

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时期(1957——1966年)
 这一时期的重点是对劳保福利进行整顿。整顿的方针是简化项目,加强管理,克服浪费,改进不合理的制度。
 1957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则上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退休暂行规定》),它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统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单独立法。
 卫生部于1957年制定和颁发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犯法的规定》,首次将职业伤害列入了工伤保险的范畴,实现了工伤保险和职业病保险的融合。

 1965年9月,为了加强公费医疗的管理,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关于改进公费医疗管理问题的通知》,对公费医疗制度作了适当改革,如第一次在医疗保险中引进了个人承担挂号费的机制。
 国务院于1965年6月发布了《关于精简退职的老职工生活困难救济问题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退职老职工的生活困难问题。
 国务院于1958年3月颁布了《关于处理义务兵退伍的暂行规定》,建立了义务兵退伍复员制度。

 (三)社会保障的停滞期(1966——1978)
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十年,国家并未制定过真正的社会保障法规。社会保障进入了停滞并遭到严重破坏的阶段,有社会统筹功能的劳动保险由此变成了自我封闭的企业保险。

 对改革前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评价
 1、国家负责
 2、单位包办
 3、板块结构
 4、全面保障
 5、封闭运行
 6、缺乏效率


 (四)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全面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
 1、恢复性改革阶段 (1978~1991年)
 1978年以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典型特征是“企业保险”,而1978~1991年这一阶段主要是维持、巩固和完善这种制度模式,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恢复被"文化大革命"破坏的养老保障制度。

 2、探索性改革阶段 (1991~2000年)
 1991~2000年这10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性改革阶段,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主要由以下4个重要法规文件构成:
 第一,1991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始尝试性的社会养老保险结构的改革实践。
 第二,1993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决定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

 第三,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具体确定“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实施方案,确定“统账结合”是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
 第四,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解决养老保险制度多种方案并存的破碎局面。


 3、 “做实”试点阶段 ( 2000~2006年)
 2000年,国务院决定选择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颁布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决定从2001年7月开始在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
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进行扩大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提出在总结辽宁省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两省的试点,为完善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积累经验。
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从2006年起又将试点改革扩大到除东三省之外的八个省、区、市,包括天津、上海、山东、山西、湖北、湖南、河南和新疆。

 4、 “全覆盖”改革阶段 ( 2006年至今)
 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年,中国政府要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做到全民保障。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音,也是对世界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重大贡献。
 2007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确定了“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

 对社会保障改革的基本评价
 1、成就巨大
 2、教训深刻
 指导思想中忽略公平、建制理念中依然采取制度分割与身份差异的取向、推进策略中缺乏对制度规律的尊重或者将制度规律与现实国情因素对立起来。
 3、任重道远
 社会保障理念不清、体系结构残缺、立法滞后、责任模糊。
 4、前景光明
 我国将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责任分担、机制健全并且能够满足城乡居民全面保障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

热点内容
袁世凯立法称帝 发布:2025-01-11 15:26:46 浏览:733
大同肖律师 发布:2025-01-11 15:25:57 浏览:13
儿童虚拟游戏法规 发布:2025-01-11 15:23:05 浏览:111
车锁有问题厂家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1 15:17:47 浏览:577
2017劳动法主动辞职 发布:2025-01-11 15:15:24 浏览:403
法律公司开业典礼新闻稿 发布:2025-01-11 14:24:52 浏览:494
中华全民共和国合同法 发布:2025-01-11 14:20:17 浏览:238
劳动法中关于被辞退员工工资待遇 发布:2025-01-11 13:45:31 浏览:550
高要司法局 发布:2025-01-11 13:44:53 浏览:125
最早货币立法 发布:2025-01-11 13:40:11 浏览: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