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法立法原则
『壹』 社会保障法的原则
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社会保障法扮配的原则是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权利义务对等原则、社会保障水平与发厅圆指展腔郑水平相适应原则、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
社会保障法即国家为维护社会安定和经济稳步发展而制定的,保障维护社会安全和经济稳步发展而制定的。
『贰』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
社会保障法是指为保证每一个人的生活安全、维持基本生活从而保证其生存权和发展权而采取的社会互助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社会救济法、社会保险法和社会福利法。社会保障立法的基本原则有:
(1) 权利保障,即将获得保障视为公民权利和国家义务。
(2)国家责任,即提供基本保障、监督管理补充保障计划以及鼓励个人自我保障的多方面责任。
(3)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将效率寓于公平,在社会保障领域实现更高境界的公平。
(4)再分配与储蓄相结合,即二者在制度上和功能上的互补作用。
(5)建立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多支柱的社会保障指国家最低保障、企业基本保障和个人资源储蓄补充保障的协调运作。
【法律依据】
《社会保险法》第二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叁』 简述社会保障立法原则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
1.人权保障原则。人权保障是社会保障法的立法之本。当今世界各国的宪法普遍确认了公民的生存权,规定了国家保障公民生存权的义务,因而保障基本的人权就成为社会保障法的立法依据。我国于2004年修正宪法时,首次将“国家尊重和保证人权”写入了宪法,表明中国政府对社会公民所固有的权利——人权的重视。生存权与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是维护人的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物质享受权等内容。作为一名社会人,生存权是其生存的基本条件,国家应通过相关社会保障立法解决公民的温饱问题和物质需求,一方面保证公民个体能够正常的参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发展权是指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获得的权利,包括学习权、就业权、社会交往权等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的价值的提升,社会保障法也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权问题,表现为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就业服务计划、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等方面。人权保障原则是社会保障法的最基本原则。
2.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则。任何法律都应是一种普遍的规范,社会保障立法应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与需求,即普遍性原则。普遍性指全体社会成员平等的享有社会保障权,而不问其性别、种族、年龄、职业地位和信仰等。我国宪法第4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在保证所有公民平等享有社会保障权利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成员之间的阶层差别与个体差异,从而需要差别对待,即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员制定内容有别的社会保障法律,即特殊性原则。比如,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现有构架是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四大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保障在不同领域,将会针对不同的社会对象、层次和结构,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比如,大体上,在社会救助层面,主要对象为贫困者;在社会保险层面,主要对象为工资劳动者;在社会福利层面,主要面对全体公民;在社会优抚层面,主要面对的是军人和军烈属。另外,由于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社会保障也不可能实行“一刀切”。所以,应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下,因地制宜,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3.权利与义务相对等原则。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没有法律权利和义务,也就不存在法律关系。权利与义务相对等是指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只要履行了义务就应当享受相应的权利。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因此,社会保障立法也必须遵循这种基本原则。社会保障是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与实现的。因此,每个劳动者都应该在履行规定义务的前提下,去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比如劳动者必须履行劳动的义务,并按社会保险法规定的标准缴纳保险费用,才能在退休时享受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权利。
社会保障法中的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是针对社会保障制度整体而言的,并不能理解为每个社会成员所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在数额上严格相一致。这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互济性质所决定的。另外,对于一些不具备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维护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是国家的责任,并不需要他们履行特别的义务。
4.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法律制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社会保障制度其实是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保障的二次分配,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和实施相关社会政策,进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目标的宏观调控措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或者说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所以,在社会保障的立法实践上,应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在制定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时,必须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既要考虑保障国民的生活,又要顾及增强国民投身工作、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结合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
5.集中立法原则。在社会保障出现的初期,社会保障的立法是零散的,但是这样的分散立法不利于社会保障的正常运行,社会保障立法应遵循集中立法的原则。综观当代世界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立法体系,有两种典型立法模式:一是“美国式”,即制定一部综合性《社会保障法》,作为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二是“德国式”即制定多部平行的社会保障法律共同构成社会保障法系统,如“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等。
6.国际协调发展原则。社会保障立法在与本国本地区经济社会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要考虑与国际接轨,遵循国际协调发展的原则。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保障立法应考虑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建立协调机制,创造处理缴费和支付待遇的国际平台,为全球劳动力流动创造条件。
『肆』 社会法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社会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法域性原则、部门性原则、制度性原则及调整原则。社会法是旨在保障社会的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权益的法律,又称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关于社会法立法的准则。为社会法的核心和灵魂,是把社会法的规制对象与规制内容、形式联系起来的重要环节。社会法原则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多层次性,应当包括法域性原则、部门性原则、制度性原则及调整原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条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伍』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原则:
1.强制性原则,一方面,受到利益的驱使,很难保证雇主自愿为其雇员加入社会保险并承担相应的保险费用;另一方面,尽管参加社会保险的直接受益者是广大劳动者,但劳动者的个体差异很大,其具体情况纷繁复杂,使其自愿地加入社会保险体系并按期如实地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在实践推广中也是非常困难的。
2.保险基金征用法定原则,基本内容是社会保险费用征收的种类和费率的确定都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任何社会保险机构和其他机构不得未经法律授权而擅自改变。
3.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在社会保险基金的给付和具体纠纷的处理上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社会保险法》
第二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陆』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法律分析】:1.强制性原则。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原则是社会保险基金三方负担筹集的原则的保证。
2.保险基金征用法定原则。保险基金征用法定原则可以说是强制性的派生原则。它包含着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保险基金的征收法定;二是保险基金的用途法定。
3.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在社会保险基金的给付和具体纠纷的处理上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关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也是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和经济发展享受权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社会保障法是调整以国家和社会为主体,为了保证有困难的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以及特殊社会群体成员的基本生活,并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而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第五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自愿参加社会保险的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应当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为公民身份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