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和一些社会现象
❶ 在当今社会,法的社会性表现在
在当今社会,法的社会性表现如下:
在当今社会,法的社会性表现在公共利益的维护在法律体系中的正当性;社会保障的立法在法律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府权力的有效性。
法律以人类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社会关系为规范对象。如刑法规范对犯罪行毁毕为的制裁;民法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关系、身份关系;经济法规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控和管理;行政法规范国家行政权的运行、控制。
简而言之,法律是社会生活规范纤陆芹,法律具有社会性。法律的社会性,也就决定了研究法律的科学,即法律学、法学,也具有社会性,并因此属于社会科学。此对于法律学习及解释适用,关系甚大。
❷ 法律现象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
法律现象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
法律现象的一个层面是指曾经存在过和现在存在着的法律,它是各个国家依据强制力确定的法律制度。它表现在一切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可称之为实在法、人定法等文本法针对法律现象起着直接的约束、规制作用,是具体的法律规章。以文本法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的直接目的是解析法律是什么,其立足点和研究方法是对事实的分析、归纳、总结。
在法律现象的研究中,文本法是以真实为标准的,只要真实的、全面的反映历史或现状,便是实事求是、有科学价值的理论。与理想法不同,文本法对法律本质特征的界定结论只能说明法律过去或现在的内涵而不能用以指导未来的立法。
(2)法和一些社会现象扩展阅读:
法律现象研究既可以用于科学地阐述法的本质,又有自己直接的现实的功利目的;揭示法的本质或许有助于深刻认识法律现象,然而却不能代替法律现象本身的研究。如果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研究混为一谈。
其结果只能是或者将本质视为现象,或者将现象视为本质,从而导致认识上的混乱与错误。因此,律现象有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法学研究对象包括法律现象和与法律有关的现象针对法律现象,各国学者和理论流派都有自己的见解。
❸ 结合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谈谈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对现代中国社会积极和消极的借鉴意义。看清,是法律
正文: 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是为了适 应、巩固和发展封建大一统的需要而出 现的法律思想 ,因此作为维护封建统治 基本工具的法律思想也必然会受到统治 思想的左右。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 文化理念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直 接动力。 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背景 却是很深远:夏商时期人们普遍信奉神 明,适应奴隶制统治的神明、天道观念 的神权法思想强调天道“任德而不任 刑”的理论成为统治的主流思想 , 为后世 董仲舒等提出的“德主刑辅”、“明德慎 罚”等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奠定了“天道”理 论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此时战乱连 绵,王权旁落,宗法制日益衰落,新兴 的封建地主阶级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统 治地位。 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新兴的地主 阶级已经掌握了政权,他们在立法过程 中便以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作为 指导思想,排斥儒家思想。司马迁概括 战国时期的立法时讲道:“不别亲疏, 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由此可见,这 一时期的立法否定了儒家所推崇的“亲 亲”、“尊尊”的等级制度。把对儒家思想 的扼制推向高潮的当属奉行法家学 派“法治”、“重刑”理论的秦始皇的“焚书 坑儒”。为了实现思想领域的专制,秦 始皇施用“焚书坑儒”的极刑,儒学受到 了沉重的打击。但是深深根植于中华民 族土壤的儒家文化并未就此枯死,只是 进入了休眠期。一旦时机成熟,它必然 继续蓬勃生长。 经过汉初社会政治经济的恢复与发 展,到汉武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汉 代封建专制主义的地主阶级政权得以巩 固,但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也逐渐强 大,同中央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这种情 况下,最高统治集团迫切要求进一步加 强中央集权。此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中的“儒 术”经过他的改造,吸收了《中庸》 的“屈民以伸君, 屈君以伸天”、墨家 的“君主法天”、道家的“阴阳结合”等思 想,提出“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 助也”、“大其德而小其刑”。在立法中实 行德刑结合: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 无效再辅以刑罚。 由此,每个历史阶段的统治模式, 统治思想,以及基于此而推崇的思想文 化思想都是正统法律思想建构的主要推 动因素,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具有 鲜明的维护封建统治色彩。 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时期 以血缘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普遍,生 产技术的继承与发展、生存生活的延续 主要以亲属关系为纽带 ,基于此长幼之 间产生了牵制力,这是产生家长权、父 权、夫权的基础。同时 ,小农经营除了 受制于难以预测的天灾人祸外 ,主要依 靠生产的经验技术和
2/5
劳力 ,这就决定了富有生产经验的长者 和拥有体力的男子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养成了人们重经验重因循的保守性格和 不进行技术更新以扩大生产的习惯观 念。自然相应形成了长辈对下辈 ,父亲 对子女 ,丈夫对妻子的领导管制 ,势必强 化家内宗法关系。被强化的宗法关系和 实际生产再相结合 ,必然构成更加巩固 的宗法小农经济。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作 用 ,表现在政治法律制度上 ,必然是对以 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法律思想的推动。 由于封建剥削压迫的加强和农民起 义的不断爆发而日益尖锐起来了。无论 从政治或经济方面来说,这种趋势都严 重妨害着封建大一统的进一步巩固和加 强。在思想领域,汉初虽然推崇黄老, 但先秦时各家各派的学说,仍在各处流 传。儒道两家固然由于和统治集团内部 的权力斗争纠缠在一起,表现为尖锐的 对立和互黜,即其他如名、墨、法、阴 阳、纵横各家,也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 在活动。这样,便出现了董仲舒所说 的“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以致“上无以持一统,治制数 变,下不知所守”的现象。这对于正着 力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封建大一统的统 治者们,尤其是不能不认真加以解决的 问题。 面对这种状况,封建统治者们不能 不感到继续汉初所奉行的无为之治,已 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除在政 治、经济方面采取各种新的措施之外, 还要力图造成一种同封建宗法制度和君 主专制的统一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来统一思想,既以麻痹和束缚广大劳动 人民的反抗意志,又以驾驭和统制统治 集团内部的离心力量。这样,在董仲舒 提出“天人三策”之后,汉武帝采纳并实 行了他的所谓“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建 议。随着儒学成为官学,儒经的受到表 彰和儒家经义成为宗教、哲学、政治、 法律、道德、风俗习惯以至人们日常生 活的准则,在法律上,也便开始形成了 以这种儒学为指导的封建正统法律思 想。 指导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这种儒 学,是有别于先秦儒学的、由董仲舒奠 基的一种新的儒学。它一方面把先秦儒 学的内容作了神圣化、神秘化的加工和 改造,使之变成了符合“天人感应”的神 学目的论的永恒真理,将那种原来只是 表达一种政治伦理思想的儒家的一家之 言,通过政权的力量,推崇成了政治、 社会以至家庭生活的最高准则;另一方 面,它又吸取其他各家、特别是法家和 黄老学说中有利于当时统治的内容作为 补充,使之成了具有很强适应性的精神 武器和统治工具。这样,体现在法律思 想上,便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 目的直到法律的具体运用,一概从神学 方面来加以说明,务使符合“上应于 天”的要求。它既对秦代行申、商、韩 非之法,任刑而不尚德的理论和实践, 持严格的批判态度,强调“德主刑辅”、 “明德慎罚”,而同时又注意于“刑名法术 之学”;它既重视法律的惩戒作用,而 同时又更强调礼律结合,经律互用。甚 至把封建宗法等级和“三纲五常”的伦理 道德原则臵于律令之上。它既以先秦儒 家经典为准则,任意比附援引,要求一 切都无悖于《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 同时又使之和神学的说教结合在一起, 鼓吹“天刑”、“天罚”和“科冬行刑”,使司 法审判带着一种“神判”的痕迹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出现,除了有 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即为了适应巩固和 发展封建大一统的需要之外,还有它的 广泛的历史渊源。从理论方面来说,这 种渊源,可以上溯到商、周以
❹ 法理学|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含重要考点)
有些童鞋反映说,啊~我连标题都看不懂啊?
标题?你是说其他社会现象吗?
不需要你看懂啊,反正你要知道的只是下面的干货内容而已,而且重要的内容已经给你标注啦!不要太感谢我。
满足一下你们的好奇心,其他社会现象就是指经济啊~政治啊~道德啊,这样比较抽象的社会名词。
1
法与经济(简单了解)
经济基础决定法,法服务于经济基础。
法与经济,是指法与经济之间的联系。
在法理学上主要是指法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法作为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表现在:
(1)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着法的性质,阶级对立社会的法反映了在经济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那一阶级的意志。
(2)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着法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法必将随之改变。同时,法对经济基础又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法能够确认、保护和发展它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限制、禁止不利于统治阶级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2
法与政治(简单了解)
法与政治都属于上层建筑,都受制于和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关系 。
但二者仍具有不同:
(1)政治通过把利益关系集中、上升为政治关系来反映经济关系,法以规则、程序和技术形式对经济关系作制度化表现;
(2)政治突出体现社会生活的组织性,法突出体现社会生活的规则性和秩序性;
(3)政治的控制和调整功能通过政治行为和过程实现,法通过对主体权利义务的确认和保障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和调整。法与政治相互关系更为重要的方面是二者的相互作用。
3
法与道德(特级重点!!!)
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法与道德具有互补性。
法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①生成方式不同: 法通常由国家制定的宪法、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和国家认可的习惯表现出来,成为国家意志。道德通常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是通过社会舆论确立的。
②实施手段不同: 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违法行为会引起相应的法律制裁。道德依靠人们的信念、社会舆论以及习惯力量来维持。不道德行为会受到人们的谴责,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强制,但同国家强制有重大区别。
③阶级性不同: 法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历史现象,始终具有阶级性。道德则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在原始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道德不具有阶级性;只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才具有阶级性。
④统一性不同: 只有统治阶级的意志才能成为法,因而一国内的法律是统一的。而道德则不然,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统治阶级的道德与被统治阶级的道德常常是相互对立的,而居于支配地位的总是统治阶级的道德。⑤法具有鲜明性的特点。它是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依法作为或不作为,就会产生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所以,法所规定的许可、命令和禁止必须明确、具体。而道德规范往往只就人们行为作一般原则性的规定,不象法律规范那样明确、具体。
⑥法与道德调整的范围不同。 有些关系只宜由道德来调整,不宜由法来调整(如爱情关系、友谊关系)。有些问题必须由法来规定,而不属于道德评价的范围(如国家机关的职权划分,诉讼程序上关于计算期限等规定)。更多的社会关系由法和道德共同调整,但具体的要求可能又各有不同。
4
法与宗教(简单了解)
在一定意义上都属于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人群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是社会规范,都能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但是宗教同时也能控制人的精神。
5
法与执政党政策(简单了解)
1.法律以政策为指导;
2.政策依靠法律贯彻实施。
它们的不同:
1.制定机关和程序不同。
2.调整的范围、方式不同。相比之下,政策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比法律广泛得多,方式也更为灵活多样。
3.表现形式不同。
4.稳定性不同。法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它一经制定,大多会稳定地存在一段时期;政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内容经常随现实需要而改变。
提问:是政策指导法律?还是法律指导政策?
(单选)经济基础与法的关系是()
A 法始终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B 经济基础始终与法保持一致
C 法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反作用于法
D 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单选)关于法盒执政党政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意志属性不同
B 实施的方式不同
C 政策的灵活性大于法
D 政策要以法律为指导
(单选)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 法律和道德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均具有规范性
B 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但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都违法
C 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而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自律得以实施
D 法律和道德可以互为促进
❺ 司考法理学中法的作用如何理解
司考法理学中法的作用如何理解
理解法的作用必须首先注意:法的作用与法的本质及目的是密切联络、相互作用的。唯物史观认为:
第一,法的作用体现在法与社会的互动影响中,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法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其产生、存在与发展变化都是由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法在由社会所决定的同时,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在一定意义上就体现在法能够促进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二,法的作用直接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行使。无论是制定法还是习惯法、判例法,都是与国家权力相联络的。法律之所以能够调节人的行为,起到规范社会关系的作用,就在于它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与官方权威相联络的。这是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同时,现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扩大,也是国家权力进一步扩大和加强的结果。所以,法律的作用与国家的地位和作用互为表里。
第三,法的作用本质上是社会自身力量的体现。法能否对社会发生作用,法对社会作用的程度,法对社会所发生作用的效果,不是法律自身能够决定的。
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这是根据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形式和内容对法的作用的分类。从法是一种社会规范来看,法具有规范作用,规范作用是法作用于社会的特殊形式;从法的本质和目的来看,法又具有社会作用,社会作用是法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这种对法的作用的划分使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区别,突出了法律调整的特点;同时,又明确了各个时期法律目的的差异。
法的规范作用可以分为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五种。法的这五种规范作用是法律必备的,任何社会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于法律的性质和价值的不同,法的规范作用的实现程度是会有所不同的。
司考法理学中法与国家如何理解
“国家”一词有多重含义,此处主要指国家政权或国家权力意义上的国家。国家权力指国家凭借其特殊地位和对资源的控制,使个人和组织服从其意志以实现一定目的的支配、控制和影响能力。一般来说,国家权力具有公共性、单方面性、强制性、物质性、组织性、自行进行性、价值性、扩张性、侵犯性和腐蚀性等特点。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法与国家权力构成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首先,法表述和确认国家权力,以赋予国家权力合法性的形式强化和维护国家权力。特别是法所具有的形式化和程式性特征,易于使国家权力获得形式上共同认同的正统性和正当性。其次,法之所以如此对待国家权力,是因为其必要和不可或缺。(1)国家义务的实现需要权力。“按照政治的平衡原则,国家义务是与国家完成这种义务的能力相互并存的。”①(2)个体权利的保护需要权力。“国家权力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最有效的工具……国家的出现及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正是为了保护个人权利和节约交易费用之需要。”②(3)社会整合需要权力。国家权力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维护公共秩序的力量,还是参与甚至主导社会变革程序的力量,从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新的社会整合。(4)法的创设和实施需要权力。权力是法的必要支援、背后力量和效力基础。
但法与国家权力也存在紧张或冲突关系。法以形式合理性和程式设定为主,其对权力合法性的确认是以制度、规范和程式的方式进行的,因而同时也就是对权力的约束和限制。而国家权力总要追求和实现一定的目的,凭借其对资源的控制及物质强制,可自行进行,加之权力的扩张性质,使得权力凌驾于法乃至摆脱法的倾向是可能存在的,或者法只是在有助于强化权力的意义上被强调和利用。
近现代法治的实质和精义在于控权,即对权力在形式和实质上的合法性的强调,包括权力制约权力、权利制约权力和法律的制约。法律的制约是一种许可权、程式和责任的制约。
司考法理学中立法体制如何理解
立法体制包括立法许可权的划分、立法机关的设定和立法权的行使等各方面的制度,主要为立法许可权的划分。
立法权是一定的国家机关依法享有的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等规范性档案的权力,是国家权力体系中最重要的、核心的权力。享有立法权是立法的前提,立法是行使立法权的过程和表现。
从广义上讲,根据享有立法权的主体和形式的不同,立法权可以划分为国家立法权、地方立法权、行政立法权、授权立法权等。国家立法权是由一定的中央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用以调整基本的、带全域性性的社会关系,在立法体系中居于基础和主导地位的最高立法权。地方立法权是由有权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立法权。享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可以是单一层次的,也可以是多层次的。行政立法权是源于宪法、由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的、低于国立法权和地方行政立法权;地方行政立法权又可分为不同的层次。授权立法权,又称委托立权或委任立法权,是有关的国家机关由于立法机关的授权而获得的、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进行立法的一种附属立法权。
立法体制的性质是与国家的性质相一致的,立法体制的形式则是与国家的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密切联络的。由于国情的不同,世界各国的立法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现象,主要有一元制、二元制两类。
当代中国是单一制国家,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的立法体制是一元性的立法体制,全国只有一个立法体系;同时又是多层次的。在我国,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法律;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下属的部委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规章;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牴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省、自治区的人民 *** 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
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 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 的地方性法规相牴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
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 及省、自治 区的人民 *** 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 大的市的人民 *** ,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
行政法规,制定规章。此外,按照“一国两制”的 原则,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包括立法制度),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法理学中如何正确理解法的功能和作用
咨询教授即可
法理学如何理解
法理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处于基础理论地位的理论学科,它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从总体上来研究法和法律现实的一般规律,研究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等基本问题,研究法的创制和实施的一般理论,并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论学科. 法理学的研究物件是法和全部法律现象及其规律性,特别是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第一,法哲学的基本问题.笫二,法社会学的基本内容.第三,法发挥作用的机制的基本理论问题.
如何理解法理学
1.理解法学的基础
2.制定法律的基础
法理学也可以称为法学基础理论或法的一般理论,在法学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它研究最普遍、最一般的法律现象,揭示法律现象的本质和基本特点,阐述法产生、发展及执行的一般原理和内在规律。学好法理学对于学生认识法的基本精神,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和方法论,培养分析法律现象的能力,理解和掌握各部门法的原则和基本内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法理学包含的内容范围比较广泛,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法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法的概念、本质、特征、价值、法的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以及认识法律现象的方法等。
第二,关于法律自身执行的专门知识,如法的制定、实施、实现的一般规律和原理。
第三,法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如法和国家、政治、经济、道德以及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
法理学(Jurisprudence)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为研究物件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
(一)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消亡
(二)法律的本质和作用
(三)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四)法律的创制和实现
(五)法律的价值
本质的探讨
法理学不可简单地被界定为“法律是什么”这一问题回答的大全。如果法理学只有这一个核心任务,那么2500年前的古希腊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广义上讲,法理学可以被界定为法律的智慧,或者对“法律事业”的性质和语境的理解。法理学的词根应该是源于“juris”,意指法律或权利。另一个词根“prudence”则指智慧。因而法理学可能是寻求法律的智慧,或者寻求对法律的明智理解的学问。根据富勒“使人们的行为服从归制治理的事业”的法律格言和Beyleveled、Brownsword的用法,我们可以得出“法律事业”这一用语。
这种对于法理学任务的界定把问题的中心转向了这里:我们不仅探求“这一事业是什么”,以及“人们如何回答法律是什么”,而且我们也在试图弄清这些回答本身的含义。法律是一种争议的态度?或形式?正统性(合法性)是一种思维方式?广义的法理学理论不应仅仅局限于一个或者另一个法律观念,而应该探求这种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不能再局限于20年前中国法理学学者从前苏联学习而来的刻板的法理学教材的内容,法理学不是由:定义、特点、性质等等八股的条款构成的,她是一种法学的艺术,一种精巧的思维形式。
法理学中对法的作用的评价是什么
法的作用
(一)法的作用,又称法的功能,泛指法对个人以及社会发生影响的体现。
根据行为的不同主体,法的规范作用可分为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五种作用。
一、指引作用
1、对本人行为的指引对人的行为的指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个别指引(或称个别调整),即通过一个具体的指示就具体的人和情况的指引;另一种是规范性指引(或称规范性调整),即通过一般的规则就同类的人或情况的指引。(指引作用的物件是每个人本人的行为。)
2、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法律规范可以分为授权性和义务性两种。这两种规范分别代表了规范性指引的两种指引形式。义务性规范代表确定的指引,即法律明确规定:人们应该这样行为(如应履行合同)或不应该这样行为(如在履行合同时不应有欺诈行为);并且一般还规定,如果违反这种规定,就应承担某种否定性的法律后果(如国家不予承认、加以撤消或予以制裁等)。授权性规范代表一种有选择的指引,即法律规定:人们可以这样行为;而且一般还规定,如果人们这样行为,将带来某种肯定性的法律后果(如国家承认其有效、合法并加以保护或奖励等)。
确定性指引是指人们必须根据法律规范的指引而行为;有选择的指引是指人们对法律规范所指引的行为有选择余地,法律容许人们自行决定是否这样行为。
二、评价作用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法律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评价作用。这里讲的评价作用的物件是指他人的行为。
在评价他人行为时,总要有一定的、客观的评价准则。法是一个重要的普遍的评价准则,即根据法来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合法。此外,作为一种评价准则,与政策、道德规范等相比,法律还具有比较明确、具体的特征。
三、教育作用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法律还具有某种教育作用。这种作用的物件是一般人的行为。有人因违法而受到制裁,固然对一般人以至受制裁人本人有教育作用,反过来,人们的合法行为以及其法律后果也同样对一般人的行为具有示范作用。
四、预测作用法律的预测作用,或者说,法律有可预测性的特征,即依靠作为社会规范的法律,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他们相互之间将如何行为。预测作用的物件是人们相互的行为,包括国家机关的行为。
五、强制作用法的另一个规范作用在于制裁、惩罚违法犯罪行为。这种规范作用的物件是违法者的行为。法的强制行为不仅在于制裁违法犯罪行为,而且还在于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增进社会成员的安全感。
(二)法的社会作用是指维护特定人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社会作用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两大方面:维护阶级统治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一、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目的是维护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是法的社会作用的核心。
法在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和统治阶级及其同盟者之间的关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执行社会公共事物的作用社会公共事物则是指与阶级统治相对称的活动,在各个阶级对立的社会中,这种社会公共事物及有关法律的性质、作用和范围是很不相同的。总的来说,执行这些活动的法律大体上有以下集中:
1、为维护人类折回基本生活条件的法律,如有关自然资源、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交通通讯以及基本社会秩序的法律;
2、有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法律;
3、有关技术规范的法律,即使用装置工序、执行工艺过程和对产品、劳动、服务质量要求的法律;
4、有关一般文化事物的法律。
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和执行社会事物的作用这两方面的法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首先,顾名思义,前一种法律的物件是阶级统治,后一种是阶级统治以外的事务。这两种法律都是调整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其保护的直接物件是不同的。其次,维护阶级统治的法律当然仅有利于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则是剥夺和压迫;执行社会事务的法律,至少从客观上说,有利于全社会而不是仅有利于统治阶级一个阶级。再有,执行社会公共事务作用的那些法律,即使在不同折回制度下,往往是相似的,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三、关于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律的性质关于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争论,大体上说有一下两种观点:一种是,凡法都有阶级性,即使是那些在客观上对整个社会有利的、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律,也有阶级性;法的社会性与阶级性是一致的,社会性是有阶级性的社会性,法的阶级性也是有社会性的阶级性。另一种观点是:从整体上看,法是有阶级性的,但具体到各组成部分说,有的阶级性强,有的阶级性弱,有的仿佛很难看除它与阶级的联络。
(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的社会作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的社会作用有四个方面:
1、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
革;
2、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4、保障和促进对外交往。(政治理论角度)
从法学角度出发,将当代中国法的社会作用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维护秩序,促进建设和改革开放,实现富强、民主与文明
二、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分配利益,确认和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
三、为国家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执行公务(即行使权力)的行为提供法律根据,并对他们滥用权力或不尽职责的行为实行制约
四、预防和解决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他们与国家机关之间或国家机关之间的争端
五、预防和制裁违法行为
六、为法律本身的执行与发展提供制度和程式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的作用近20年来,我国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这是经验的总结,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法律的作用,注意改正对法的作用的局限性。总之,认为法律无用,可有可无,或认为法律万能,都是错误的。
如何理解宪法的作用和地位
宪法的作用:
1、宪法对统治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确认维护和巩固国家权力;②规范国家权力有效执行,防止权力滥用,这正是宪法民主性的体现。
2、宪法对法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促进法制的完备和健全;②促进法制的统一。
3、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宪法确立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内容;②宪法为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实现规定了必要的保障。
4、宪法对政治制度的作用表现在:①确立和维护国家政治制度;②改革国家的政治体制。
5、宪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①确认、保护和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②确认其他制度,为经济建设服务;③在宪法的指引下和范围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宪法的地位: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各项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规定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大法。它集中反映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根本利益,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它在国家的整个法律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和最大的法律效力,既是国家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公民立身行事的总依据。在本质上,它是国家的根本法,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
延伸: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1、宪法是阶级力量对比的表现
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由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所制定,用以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权,是这一阶级的胜利成果。从宪法的阶级实质来看,现代宪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型别,即资产阶级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
在英国、美国和法国,较早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这3个国家也最早出现了资产阶级宪法。它们的政治制度并不完全相同,而阶级本质一样,都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制的经济基础上,都以保护资本家的私有财产为神圣职责;在政治上都是巩固资产阶级专政,确认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资本主义型别的宪法,尽管个别条文有所差异,但都是资产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后,也需要用宪法来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尽相同,但它们的阶级本质一样。社会主义型别的宪法,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以发展生产力和保护公共财产为首要任务;都是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确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都是无产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同一型别的不同国家的宪法不尽相同;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宪法也有变化。除了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民族历史特点等因素外,阶级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变化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资产阶级宪法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宪法体现社会主义民主。
资产阶级宪法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可分割。“立宪政体”、“立宪政治”、“宪政”,都是以代议制度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别名。资产阶级宪法正是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过程中产生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需要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实现买卖自由、契约自由、等价交换。这种生产关系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要建立标榜自由、平等、人权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在其宪法上规定的,则是人民主权、权力划分(见三权分立制度)、尊重基本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原则。资产阶级宪法上规定的民主制度,都是为巩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服务的。它宣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把保护资产阶级私有制和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作为它的首要任务。这样,资本主义国家必然要实行资产阶级专政。但为了欺骗无产阶级,他们讳言专政,在宪法里不作明文规定。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同样需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法律化,制定宪法来巩固政权,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化的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民主制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宪法是作为法律手段来巩固和发展这一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宪法公开承认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包括对剥削者的专政和在劳动人民内部的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制是最高型别的民主制。但社会主义民主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宪法也就必然会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把适合中国国情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法律化,其根本任务就是为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有利条件。
法理学:联络实际分析法的作用
(一)法的作用,又称法的功能,泛指法对个人以及社会发生影响的体现。 根据行为的不同主体,法的规范作用可分为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五种作用。 理解法的作用必须首先注意:法的作用与法的本质及目标是紧密联络、相互作用的。唯物史观点认为:第一,法的作用体现在法语社会的互动影响中,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法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其产生、存在与发展变化都是由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法在由社会所决定的同事,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一定意义上就体现在法能够促进或延缓社会的发展。第二,法的作用直接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行使。无论是制定法还是习惯法、判例法,都是与国家权力相联络的。法律之所以能够调节人的行为,起到规范社会关系的作用,就在于它是以股价权力为后盾的,与官方权威相联络的。这是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同时,现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扩大,也是国家权力进一步扩大和加强的结果。所以,法律的作用与国家的地位和作用互为表里。第三,法的作用本质上是社会自身力量的体现。法能否对社会发生作用,法的社会作用的程度,法对社会所发生作用的效果,不是法律自身能够解决的。
❻ 法与社会的关系
法以社会为基础
法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性质决定法律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最终决定着法律的本质。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法律。即使是同一性质或历史形态的社会,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法律的内容、特点和表现形式也往往不尽相同。中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迅速变革的时期,这一伟大变革必然带来对于新法律制度的巨大需求。
但是,法律也像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并不仅消极地反映社会,而且对社会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它要么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么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
社会是法的基础;如果相反,以法为社会的基础,那么,实质上就可能强迫社会接受那些已经被这一社会生活条件及物质生产本身宣判无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恒不变的东西。
新的法律不可能产生于旧的社会基础之上,旧的法律也不可能长期在新的社会基础上生存和延续。
旧的法律是从旧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必然同旧的社会关系一起消亡。因此,旧的法律不可能成为新社会发展的基础。如果保存那些属于前一个社会时代的,由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会利益的代表人物所创立的法律,这种法律肯定会同新的社会共同利益发生矛盾,因此会导致滥用国家权力去强迫大多数人的利益服从少数人的利益。
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产生是法的起源和经济根源。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阶级的出现,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社会的性质决定法的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最终决定法的本质 。马克思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本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法律应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恣意横行。”
(6)法和一些社会现象扩展阅读:
法与社会共同利益:
社会共同利益是以社会名义出现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以及实现这些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每一个社会中都有一定的社会共同利益。每一种类型的法都维护一定的社会共同利益,而通过法来维护和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程度和方式都与法的阶级本质密切相关。
法律维护社会共同利益对全社会都有利,能够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但这个社会总是一定阶级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所以法律维护一定社会的共同利益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时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这部法律规范也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要服从于整个法律体系的规律性和使命,所以,这部分规范也具有阶级倾向性。
法通过规定社会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确认和维护一定的社会共同利益,调节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等的关系,积极预防和制裁侵犯社会共同利益的违法行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社会共同利益的范围大大扩展,社会主义法对社会共同利益的确认和保护也呈扩展之势。
❼ 阐述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并结合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谈谈其对现代中国社会积极和消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和特征是在漫长的法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从思想渊源来看,它们大都是从先秦时代的思想材料中加以提炼而成的。这些思想材料有的本来是对立的,但在封建社会的政治法律实践中逐渐融而为一、并行不悖。这些都代表着其他法系所无而中华法系所独有的内容和特征。因此,它们不仅仅属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范围,而应属于整个中华法系。
一、“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法律传统
法统即法律传统,是指导法律实践活动(立法、司法及思维)的价值基础。它决定着法律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和发展方向。一般而言,一个民族的法律传统是一元的,而中国封建时代的法律传统则是二元的,即“礼治”和“法治”.
二、“德政”与刑罚相结合的治国方策
在春秋战国时,儒家主张的“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的“德政”、“仁政”,与法家主张的“以法治国”、“以刑去刑”、“以力服人”是截然对立的。可以说,儒家的主张由于难于操作而显得过于理想化;法家的主张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显得过于简单化。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吸取了秦朝暴虐亡国的教训,转而注重德政。而支配一个泱泱大国,又非运用法律刑罚手段不可。不搞德政,人民会起来造反;不搞刑罚,地方分裂势力就会发难。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可以说是个历史性的选择。董仲舒的神秘主义的“德主刑辅”论,一方面把儒家的“德政”置于首要之地,另一方面又给法家的刑罚落实政策,给它一个安顿,甚而使之具有神性。历代封建王朝在制定国策时,都标榜“德政”以获取民心。而教化措施则是预防人民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德政”具有使统治者自我约束的积极作用,其目的还在于达到长治久安。刑罚的政治价值在于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和制止统治阶级内部的“犯上作乱”。当皇权和族权被宣布为神时,任何反叛皇权和族权的行为便成了渎神行为。而对这些叛逆者施以严刑就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合理的了。特别是到了唐代以后,当“一准乎礼”的封建法典被宣布为符合“天理”时,对所有犯罪行为的制裁便都是正义的了,在使用刑罚时大可不必隐讳扭捏作态了。
在“德刑”关系上值得一提的人物,除了孔子、董仲舒之外,还有南宋的朱熹。他的基于“气禀”差别的“德礼政刑”、“相为表里”、“相为终始”的学说,达到“德刑”关系方面的认识的最高水平。而“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 (《四库全书总目·政书类·法令之属》)则概括了封建士大夫和社会舆论对刑罚的一般见解。在施政中毫不掩饰地使用刑罚,而社会舆论却不赞扬刑罚。其结果,一方面对统治者的行为多少有些牵制,而另一方面却产生了轻视法律的副作用。研究法律、法学,成了圣贤所不齿的左道旁门,更不必说视讼师为“讼棍”了。这种偏见不利于法律思想和法学的正常发展。
三、“人”与“法”相结合的法体理论
法体指法律实践活动(立法、司法)的工作程序或方式。比如成文法、判例法或两者相结合的混合法。关于法体的思想和观点,是法律思想也是中国法律思想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❽ +50 法律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标准是什么
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最大特点是明确性、规范性和确定性,从而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准确、具体且可预测后果的行为准则。
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法律与社会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法律;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法律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法律自身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二、法律和政治 政治是法律的指导;法律是政策的定型化、具体化、条文化。
三、法律和道德
法律和道德在根本的社会阶级属性方面是一致的。区别是:
1、存在的时间不同。
2、调整的范围不同。
3、实施的方法不同。
4、表现形式不同。
5、法律体系的一元化和道德体系的多元化。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法与社会)
http://course.cug.e.cn/law/zxkt.htm
你看看这个吧,法理的各章讲解。
❾ 与其他社会现象相比,法有哪些基本特征
1.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内容(权利义务)和法律关系客体三要素构成。
2.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