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实例
A. 经济法在规范市场秩序中的作用
(一) 规范和促进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转型,为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基础的保障。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首先是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转换,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与此相联系的必然是经济管理者——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变,即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由主要直接参与经济竞争转向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上述转型的成功推进必然带来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生存方式的彻底转变,即从听命于行政机关、被动执行政府计划的附属机构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经济转型也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即从片面强调量的扩张转为重视质的提高,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实现人、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由于新的经济体制尚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之中,旧的经济体制和观念尚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新旧体制的冲击和对抗,使经济领域内暴露出来的矛盾,盘根错节,错综复杂。解决这些问题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成功转型的基本前提,而每个矛盾的解决都离不开经济法思想的指导,离不开经济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经济转型经常伴随着经济秩序的混乱。市场本身不能自动产生良好的秩序,秩序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必须也只能由政府来提供。企图单纯依靠民事法律制度,依赖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就能达到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对市场迷信式的崇拜。营造良好的经济秩序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而政府也必须改变以往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采用经济法的调整手段才能完成。
(二) 经济法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具体方法。经济法主要由市场主体规制法、市场秩序规制法、宏观经济调控法和社会分配法这几个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都能起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首先,市场主体规制法。市场主体是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性单位,经济法通过规范市场主体的组织形态、市场主体的准入制度,规定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同时对市场主体运行过程中同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紧密相关的活动的干预达到规范市场主体的目的;其次,市场秩序规制法。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良好的竞争秩序是市场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的必要条件,但竞争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不正当竞争、垄断、倾销等。经济法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惩罚不正当竞争行为,通过反垄断法杜绝垄断行为,通过反倾销法制裁倾销行为,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保护消费者利益,从而防止和减少因竞争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良好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再次,宏观经济调控法。宏观经济调控法是从国家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运用各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对国民经济总体的供求关系进行调解和控制,经济法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通过产业调解法、固定资产投资法、金融法、国有资产管理法、价格法、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等,为整个经济的发展进行引导;最后,社会分配法。社会分配法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部分分配关系和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分配关系。社会分配法规范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调整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分配,为个人提供各种社会保障。经济法的这几个组成部分,是经济法在调整市场经济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体现。
B. 专家再谈共同富裕、三次分配、住房贷款!住房贷款具有再分配功能
9月25日,第六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后疫情时代双循环与十四五”。论坛主办方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复旦经院全球校友会。
证券时报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该论坛此前5届都站在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寻找经济解决之道。因疫情原因,2020年论坛被迫暂停一次。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第一年。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周小川:住房贷款具有再分配功能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表示,在当前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大背景下,企业在追求ESG的同时,个人其实也存在相关要求,因为也存在大量为个人服务的金融业务例如个贷等,就涉及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说,最近的热点是规劝青少年不要过度追求电游或追星,因此,个人也存在治理需求,要对个人自己、对家庭、社区和社会负责。从财务方面的治理来说,比如说应该量入为出,不要想着一夜暴富。有些投资产品的选择上,个人也应该想到符合相关的管理要求,而不是绕道而行。
如果扩展ESG的概念到个人身上,需要有一些冷静的甚至是逆潮流的思考,以便在这方面发挥好更稳健、更可持续、更加有利于整个社会的ESG。
他表示,尽管科技在不断发展,但一些传统业务仍然具有潜力。个人金融业务在个人收支平衡等方面仍有积极作用。个人贷款当中,一部分是个体经营性贷款。还有比如说个人创业,假如仅仅是依靠个人信用贷款,这还是不够的,创业者应该主动去与风险投资等打交道。
周小川表示,中国最近也在讨论收入分配,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等等。除了国家收税方面所体现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之外,住房贷款可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再分配功能的金融工具业务。
如果在调控经济缺乏手段或者分析宏观经济不够透彻的情况下,有时候也会变相或盲目地过度支持经常性消费。对于经常性的个人消费,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若干种类之外,目前是否真的到了应该大幅扩张个人消费的阶段?这是否符合ESG理念?这些都需要我们冷静考虑。
企业为了追求ESG,会不会与以前典型的企业目标函数、企业行为的描述产生冲突?对此,周小川觉得其实这是可以融合的。不仅把ESG当作目标函数,还把ESG作为一种约束条件。
周小川还指出,尽管科技在不断发展,人们可能会有一种倾向,总是说科技发展了,那么老的东西没有用了、过时了,大家都去追求时尚的新的东西。但其实还是要做经济学分析,要做冷静观察。有很多传统的业务探索这么多年,目前来看还是很有潜力的。
在调控经济上,如果手段不多招数不够,就有可能过度依赖无指向型经常性消费的金融支持。它可能带来风险,从ESG的角度来看,这不见得是合适的。
林郑月娥:探讨人民币双向流通渠道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在后疫情时代,香港特区将在中央大力支持下,以自身所长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
她认为,在“十四五”时期双循环格局下,香港在每一个范畴都可以扮演促进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角色,都可以成为受益者和贡献者。
林郑月娥认为,香港在国家金融发展中,可以发挥五方面的关键作用,这包括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继续担当内地企业的可靠融资平台,为内地在外的资金提供停泊和管理服务,发挥风险管理中心的功能,成为区内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枢纽。
对此她强调,香港可以助力人民币国际化。香港在离岸人民币结算、管理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今后将继续探讨人民币双向流通的渠道、互联互通机制等,把握大湾区金融优势。
林郑月娥表示,对香港澳门来说,“一国两制”是最大的优势,国家改革开放是最大的舞台。从这个角度去看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大循环的经济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前海扩区方案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香港带来新的重大机遇。香港经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转型,但无论回归前或回归后,都和祖国发展密不可分。
黄奇帆:国际贸易GDP占比可能降低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表示,科技创新是国家内循环的原动力。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是中国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发展的必然。
黄奇帆认为,今后,我国国民经济依赖世界市场的程度将会有所减少。今后十几年,国际贸易的GDP占比将可能降低到25%左右。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推动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发展,由市场决定形成一个高标准的要素体系。零部件、原材料等生产大部分在国内,产品还是覆盖全球市场。作为内循环的主体,国内消费将从42%逐渐上升到50%以上。我们会实现更高层次、更有力度的开放。
他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要认清它是一个分阶段实现的目标,不是一步到位的概念。黄奇帆认为,共同富裕需要先做好蛋糕,再分好蛋糕,缩小而不是消灭三大差别,不可能没有贫富差距,应该将差距缩小到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
黄奇帆表示,共同富裕在发展的过程中,是通过三次分配来实现的,一次分配主要讲效率,二次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三次分配靠道义,不能靠强迫。共同富裕是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让全体民众努力工作、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实现的,应该完整理解共同富裕的概念。2035年我们可能实现4亿中等收入人群翻番(至8亿)的目标。中国在世界上的引领力将得到提高,“三个自信”将得到极大提升。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将使得中国今后十几年在能源结构、国民经济效益和质量,以及在世界上的引领作用等方面实现结构性、根本性的变化。
黄奇帆指出,在5个战略的推动下,中国2035年远景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国老百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得到极大提升,世界各国与中国和谐共处状态将得到极大改善。
龙永图:需建立一个完整的内需体制
国家外经贸部原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认为,要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建立一个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把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有利于让世界共同分享中国经济法站的红利。
他认为,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对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重大影响的发展战略。
龙永图认为,我们应该把满足内需作为新发展格局的出发点,把建立一个完整的内需体制作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他强调,进入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阶段,在应对所有的挑战方面,特别是在应对不确定性方面,中国要坚持对外开放。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才能避免墨守成规,不断增强竞争力,团结全世界更多的人。
C.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产生、特点、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依据这一理论,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它是实现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含义:经济法属于法的范畴,属于国内法的体系,但他不同于国内法体系中的其他法的部门。经济法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兴法律部门,在当前我国已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改革目标模式的情况下,进一步探讨经济法在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中的作用及其与民法的关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法的产生
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汪首链的法律部门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从而出现了某种新的经济关系,而且这种经济关系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主要矛盾,采用原有的 法律方法无法调整的结果。
在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经济运行完全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对所有产品都统一实行计划管理,从采购、生产到销售,全部按照国家计划进行,市场在经济运行中起不到任何作用。
在1979年实行改革开发方政策以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不再束缚经济的运行,而是积极的鼓励和发展市场经济。市场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原有的社会经济模式被打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保证市场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又要克服市场本身的不足,国家要在宏观上对市场进行调整和干预,这样,我国的经济法就顺应时代的发展,产生并迅速的发展起来了。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核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发展,我国的经济法理论研究也不断走向深入,特别是关于经济法的核心问题的研究相当活跃。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法的核心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经济合同法说、计划法说、企业法说、宏观调控法说和竞争法说。
(1)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和核心,建立充分而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有效竞争是能够实现的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应是一种有效竞争,它以市场主体的意思自治、企业自由为条件,以平等、公平和有序为标志[17].任何经济力量的过度集中,对市场主体自由意志的过度压制和经济优势以及竞争自由的滥用,均会造成对有效竞争的破坏。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的基础、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其功能、作用和目的却是一致的,均是为了促进有效的市场竞争,使稀缺的经济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社会资源效用最大化和社会成本最低化。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市场主体以意思自治为基础,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展开公平有效的竞争。然而由于市场交易过程中机会主义的存在和竞争导致垄断的极大可能性,致使完全的市场调节对自由竞争形成扼制而导致市场机制的失败。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其目的是为弥补市场的缺陷,恢复经济主体间的有效竞争。
(3)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就其范围和力度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干预不足,指国家对社会经济干预的力度不够,不能有效克服和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无法管制经济力量的过度集中、经济优势和竞争自由的滥用;
第二、干预过度,这种干预限制了市场主体充分发展的合理空间,国家权力过度干预市场,形成对市场主体自由意志的限制,从而最终导致了对公平竞争的扼制;
第三、干预困孙适度,指国家干预既芹颤能充分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又能保证市场主体的自由发展和有效竞争,即真正实现了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有机结合。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干预既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而应有其合理性与正当性。
判断国家干预的合理性即其适度性,我们不能从国家干预本身得出结论,而应从其作用的对象和目的进行分析。如前所述,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的目的均是为了促进有效的市场竞争,使稀缺的社会经济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因此,国家干预的适度性,应以市场主体的意志自由和有效竞争为标准。在市场调节下的公平有效竞争的理性范围内,主要由市场进行调节,通过公平有效的竞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企业的优胜劣汰;
而一旦超出公平竞争的范围,出现不公平竞争或垄断的后果或可能时,市场自身对此已经无能为力,必须由国家进行干预,以恢复有效竞争。只有充分保证公平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的国家干预,才是适度的国家干预。因此,国家干预的范围应仅限于市场缺陷领域,并以克服和弥补市场缺陷、恢复经济主体间的有效竞争为度。
国家干预是经济法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法律形式即是以经济法为主体的法律规范。上述关于国家干预的目标、范围、力度的分析,也即是对经济法的目标、范围、力度的分析。因此,经济法的核心即为建立和维护规范的市场体系,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建立和维护公平、公正、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
确立经济法中竞争法的核心地位,对我国经济法学的发展和经济法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确立经济法的竞争法核心,有利于将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行为和企业的微观经济运行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实际上,社会经济运行是一个包括宏观和微观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离不开政府,政府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的宏观经济行为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其中的一些经济指标已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但宏观经济的运行依赖于微观经济,作为宏观经济指导的宏观经济政策来源于微观经济领域,宏观经济行为的承受者是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和个人,其效果也只有通过微观经济领域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以确认和规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为任务的经济法,必须立足于微观经济领域,通过对经济主体意志和行为的考察和对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维护,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经济法恰能体现经济法的此种特点与要求,它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意志和行为的描述和公平、公正、有效竞争状态的追求,构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克服了企业法论和宏观调控法论所导致的“两张皮”现象。
其次,确立经济法的竞争法核心,有利于构建科学的经济法框架体系。当前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经济法的框架被设计得过于庞杂,不仅包括了环境法、劳动法、经济合同法和工业产权法,还包括了商事法的许多内容,如企业法、票据法、保险法等,认为应在净化中把握经济法,将经济合同法和工业产权法归于民法,商事法、环境法、劳动法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如前所述,经济法的本质是确认和规范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建立和维护公平、公正、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之法,经济法的核心是竞争法,以此为标准,我们可以建立以竞争法为核心的经济法律体系。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作用
(一)保障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
我国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对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公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宪法没有结合各个部门、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和其他经济形式的具体情况作具体规定,也没有规定对侵犯权利行为的具体处罚内容。经济法把宪法的有关原则规定进一步具体化。例如明确国家经济管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和个体生产经营者的法律地位,确定各经济主体对社会主义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限和职责,规定他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建立经济法律关系的各种权利和义务,怎样做好以责任为中心的权、责、利相结合,实行有奖有罚、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对于各种违反经济法规,损害国家、集体财产的违法活动,经济法规定了明确的经济制裁办法,刑法及某些经济法则规定了打击那些严重经济犯罪行为的具体条款,从而有力地保护了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促进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二)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经济活力
企业管理是搞好微观经济活动的根本措施,是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经济法规定的经济核算制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制度。它要求企业必须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规定了必须合理安排和科学地组织生产,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在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对于企业不计成本、不计消耗、浪费严重,造成损失的现象,以及在履行经济合同中的违法情况,还规定了经济制裁。总之,经济法要求企业一切经济工作都要把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和健全各种生产经营责任制和一整套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要求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认真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和劳动生产率。
(三)促进对外经济联系,发展国际经济合作
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方针。当代科学的进步,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的日益发展,促使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不断加强,任何一国,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在考虑发展本国经济时,都必须着眼于国际关系的总体。我国经济法是正确体现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法律规范,它调整我国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过程中与外国政府、外商之间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我国已经公布了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对外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在维护国家主权,坚持平等互利与外国政府、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交流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随着对外经济往来的扩大和需要,还要逐步制定更多的对外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使其成龙配套,不断健全。将合理利用外资,吸收先进科技成果,以及发展商品出口业务,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等涉外工作,进一步引向社会主义法制轨道。
总之,经济法与民法一样,也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原因在于,当代发达的市场经济、以及我国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经济法的存在就是要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秩序,它对于实现经济体制调整,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