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经济法对现实生活的意义论文

经济法对现实生活的意义论文

发布时间: 2024-06-14 04:16:44

㈠ 急求经济法小论文一篇,1000字到1500左右的,要最新的,谢谢了

.

经济法小论文参考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如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指的是以社会为本位的经济法,它不仅仅考虑的是经济的增长而且还同时兼顾到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协调、综合的发展和进步。它追求的是社会正义,维护的是社会的整体利益。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法中图分类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概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最终在1987年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发展,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求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这种发展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对18、19世纪那种掠夺式的发展的反思后做出的。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经典表述。经济法小论文根据这个表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不能够只追求经济的自我增长,而是既要考虑到经济的主要的产值方面的实现,又要保持能够在未来能够拥有永不衰竭的发展的动力。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全面战略,它主要包括在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生态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社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是一种与各个要素之间建立广泛而又友好的关系,并实现其良好的互动局面的法则。着中法则的最终实现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其本身的实现又是需要各个方面相互配合的。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在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建立良好关系基础之上,而后实现的一种多边的相互作用的共赢局面。

经济法价值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统一谈论这个话题,主要是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三个原则入手,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2.1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指的是在能够承载范围内的自然、经济、社会各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其主旨是,人类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都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内。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对自然资源有限度的利用。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如果只是重视眼前的利益,用浪费资源的方式来获得经济的增长是不可取的。所以这一点在经济法中必须体现。它的存在可以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至于是以牺牲其他的资源,环境等作为条件的交换。这样是督促经济的发展走集约型路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2.2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应该追求两方面的公平: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平等。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平等。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满足全体社会人民的愿望,两极分化是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它是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敌人。满足这一代人的愿望,也必须以不牺牲后代人的发展需要作为前提。经济法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引入公平性原则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保证经济的持续的,有效的发展。

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则是应该共同遵从的。一方面,共同性原则其实是和公平性原则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必须共同的去遵守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守的法律,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去损害集体的或者他人甚至是下一代的利益。另一方面,是指它要实现的是经济、社会、教育、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而并不是某一方面的提高。所以,这一点也是经济法立法必须引入的规则。3经济法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是以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作为成功的衡量的标准,如果仅仅是经济利益上取得了收益,那将是不能够被定义为社会的发展。从经济法的角度来看,社会的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究其实质是体现了经济法的公平价值。经济法强调的并不是绝对的公平,但是他要求在成人社会成员差异的条件下来保证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公平。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经济法的理念具有一致性。首先,无论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是经济法的观念,都始终是从社会出发的,是对于社会整体作为思考对象的。从经济法的角度来说,强调的是社会整体利益,但同时也不放弃个人的利益。就是将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都纳入考虑的范围。而作为可持续发展而言,也是从社会整体成员考虑为出发点,经济法小论文并且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的情况做及时的调整,对于会破坏经济平稳发展的不利因素采取相印的措施,及时的进行调整。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经济法的观念都是站在社会全体利益的视角进行思考的。其次,从市场和经济法的角度来看,市场的调节具有相对的滞后性,不公平性,而是常规制法就弥补了由于各种因为垄断或者不正当的竞争而导致的一些阻碍市场正常运行的因素。

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可知,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发展的需求。这也就是说既要实现同代的公平又要实现代际间的公平。从此看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经济法的观念不谋而合,都是要实现公平,共同发展。把阻碍当代人和同代人不平衡发展的因素消除,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经济法之间来看。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推动社会的进步。经济法的制定最终也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为目的的。以保证国家的战略目标能够实现。总之,经济法和可持续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是存在着不尽暗合的。用经济法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是一种最自然的结合。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下,经济法会在理念和价值观上得到新的突破。

㈡ 国际经济法的论文参考范文

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不同国家的法人与个人之间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国际经济法的论文参考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国际经济法的论文参考论文篇1
论国际法中的经济制裁

在中文中,“制裁”的基本释义是“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而在英文中,sanction由法令、庄严的协定等含义发展出多种释义:一是从法律角度指为保证法律得到遵守而采取的手段,包括对于违反法律实行的各种惩罚和为了预防违法而采取的奖赏的形式;是从道德的角度指维护道德的约束力;三是从国际法或国际政治的角度指几个国家通常一致采用的一种强制性手段,迫使违反国际法的国家停止违法活动或服从裁决,尤指采取不给贷款、限制双边贸易,或者采取武装干涉或封锁等 措施 。国际经济制裁一般是指一国或多国对另一国或多国所实行的一种经济惩罚,其实质是以制裁为手段达到一定的政治目标及 其它 目标。西方国家直言不讳地宣称,制裁是其推行外交政策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联合国有时也以通过某些决议的形式迫使会员国参与集体制裁。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其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据K·A·伊利沃特(K·A·Elliott)和G.C.哈夫波尔(G·C·Hufbauer)对1914年到1998年170件案例的分析,150多件发生在战后50多年的时间里,而在90年代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50多件。

通观战后国际经济制裁实例,可以得出所采取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也是应用最普遍的即战略禁运。禁止向被制裁国提供核武器、常规武器和军民两用技术产品,阻止高科技及其产品进入被制裁国;而在通常没有必要进行战略禁运时,一般综合贸易禁运。对被制裁国实行进出口禁运以及资金与人员往来限制。此外还有专项贸易禁运。重点选择关于被制裁国国计民生的若干贸易项目进行禁运。被选择的项目通常是粮食和石油等。

国际经济制裁的特点

首先是强制性。在强度上经济制裁是介于外交手段和军事手段之间的一种手段。制裁方为达到目的,不会顾及被制裁方的感受。

其次是对抗性。制裁者在实施制裁的时候从不掩饰自己所要制裁的对象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这就使得制裁者与被制裁者之间处于一种公开的对抗状态。

此外还有相关性。经济制裁是使双方利益均受损失的双刃剑,而且制裁还会影响到第三国的利益。经济关系越密切,所受的损失就越大。经济制裁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制裁难以成功,因为在利益的驱动下,不仅制裁国的公司有可能违背政府意旨而行事,而且制裁联盟的成员国也会各行其事,从而使制裁效果大打折扣。

国际制裁的核心问题是效率问题,即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最少的时间达到是对方屈服的目的。伊利沃特等对大量案例的实证分析后发现,经济制裁的成功率在不断下降,1938-1972年间,迫使对方做出让步、达到制裁预定目标的为67%,1973-1990年则下降到22%,即使在90年代,经济制裁的成功率也只有大约1/4。在影响经济制裁效率的因素中,首要的是目标国所承受的经济成本。伊利沃特的统计发现,大多数成功的案例中,制裁所造成的成本超过目标国GDP的2%,而失败的案例中这一比例不到一半。

经济制裁的所造成的损失是要由民众来承担的。一般来说,经济制裁会造成民众的损失,导致民众对政府不满,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这个假设是建立在受制裁政府是民选政府的前提上的。假若被制裁的国家政权不是民选政权,那么制裁的效果值得推敲的。例如像朝鲜这样的国家,政府控制了全部的媒体,民众得到外部消息的唯一来源就是官方消息,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稍作煽动,民众对所遭受苦难的痛苦情绪很容易就转化为对制裁方的仇恨。这样不仅达不到发动制裁的目的,反而使受制裁国的政权更加稳固。海湾战争后,联军对伊拉克的制裁一直延续到2003年,大大地削弱了伊拉克的实力,从而为后来的军事行动铺平了道路。但是制裁的最初目的——希望伊拉克人自己反抗来推翻萨达姆政权—无疑是失败的。

经济制裁往往对制裁国自身也会造成很严重的损失。例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为了迫使苏联撤离阿富汗,对苏联发动了粮食禁运,随后又发动了油气管道禁运。对苏联的粮食和油气管道禁运严重损害了美国农场主和工业企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利益,最后在利益集团的压力下,美国后来不得不主动取消了这一制裁。当然这也和阿富汗战争的进程和国际形势的转变有关。美国七八十年代对伊朗和利比亚的资产冻结,既包括保存在美国本土的两国资产,还涉及到美国银行海外分公司及其附属机构中的资产。其实施不仅引起与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地的法律冲突,损害到该地的主权和金融界的利益,也损害了美国金融界的利益。 "从更广阔视野看,更重要和攸关美国国家利益的是,客户对美国银行服务能力的信心的丧失,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这类顾客离开纽约或美国其他市场,到诸于伦敦这类被认为能够提供比较公平环境的外国市场"。据国际经济研究机构在1995年的 报告 称,制裁给美国公司造成的损失在150亿到190亿美元之间,并且影响到约20万工人的就业问题,其结果必然引起相关行业的不满。

至于民主国家之间,政治体制越发成熟,国家间的联系日趋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出会受到制裁的行为,更不用说去制裁别人了。

所以,有时候,往往制裁不一定给力,直接采用军事手段,才是最有效的 方法 。随着地球上敢于公然进行独裁的国家越来越少,可以预见的是,制裁这种手段,离消失已经不远了。

国际经济制裁的法律地位

一般说起来,国际经济制裁的法律地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裁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有权采用经济制裁。二是制裁国在什么样的程度上有权使用经济制裁。前者系指国际经济制裁的程序性规定,后者即国际经济制裁的实质性规定。

国际上第一个涉及国际经济制裁的公约,是1919年巴黎和会结束时签订的《国际联盟盟约》。该盟约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对于联盟会员国不顾以仲裁解决争端的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应即视为对于所有联盟其它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它各会员国担任立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Α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往来”。这就是说,第一,经济制裁是针对特定的战争行为,该行为一旦发生,其它会员国实行制裁的义务即自动产生;第二制裁是全面、彻底的,是“全面的经济制裁”;第三,不仅会员国,非会员国也得参加经济制裁,因而是“全球性的经济制裁”。

然而,如此严厉的经济制裁的法律规定不久便为国联大会一项关于“经济武器”的决议所取代。这项决议提出:破坏盟约的战争行为是否存在,由各会员国自己决定;国联行政院可对此提出咨询意见,但不能作出约束性的决定。这一修改,限制了国联行政院的权力,加强了各会员国的任意性,削弱了1935年对意大利经济制裁的力量,同时,也为此后单边国际经济制裁的根据留下了伏笔。

同多边制裁和全球性制裁的法律地位相比,单边经济制裁的法律地位则至今尚未明确。一方面,根据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一个国家决定同另一个国家建立或断绝经济、贸易往来,纯属该国内政,系该国主权的体现,外界不得干预。西方有些国际法学者还找出前面提到过的国联决议来论证单边经济制裁的合法性。他们提出,由于联合国的无能为力,促进和维持国际和平的任务已经落在各个成员国之上,而各国的主要工具就是经济制裁。

另一方面,国际上也有个趋势,主张对国际经济制裁加以限制。如联大1970年《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和1974年《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第32条)就曾规定:任何国家均不得使用或鼓励使用经济、政治或任何它种措施强迫另一个国家,以取得该国主权权利行使上之屈从,并自该国获取任何种类之利益。但是,什么是“外国不得干预的主权行为”,什么是“迫使一主权权利行使之屈从”,则各国都有自己的标准,很难达成一致的定论。

目前的习惯国际法是,一国对另一国的经济制裁只要不牵涉军事行动或武装封锁,只要不牵涉它国的司法管辖权(1984年1月美国总统里根宣布扩大对苏联出口石油和天然气设备的禁运范围后,美国就曾同英、法、西德等西欧国家就管辖权问题发生过争执),一般并不会引起别国的非议,当然也不会引起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492页

[2]牛津当代大辞典,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644页

[3]国际经济制裁的效率与外部性分析,武汉大学学报,第五十八卷,第三期 2005.3

[4]HAASS,R. N. Sanctioning Madness [J]. ForEign Affairs,1997,76.
国际经济法的论文参考论文篇2
浅析国际经济法视野中的主权基金

[摘要]主权基金是一种全新的专业化、市场化的积极投资模式。从国际经济法视野来看。主权基金对于现代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发挥着重要作用。主权基金是国际经济法中国家经济主权原则与国际合作发展原则的充分体现,使得全球资本市场更为安全、稳定。从所有权的角度来看,主权基金的兴起也将使世界经济重心从私营部门转向国有部门。因此,主权基金的良性运作与健康发展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营造公平互利的法治环境。

[关键词]主权基金国际经济法法治环境

在2009年4月的伦敦G20峰会中。西方各国一再强调中国应在主权基金领域担负起大国的责任。2009年4月18日,中国投资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在博鳌论坛“国际金融体制改革:新兴经济体的作用”分论坛演讲时称,主权财富基金是现存的不合理的货币体系的必然产物。从50年来的历史上看,主权财富基金在市场上没有不良记录,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力量。

主权基金(Sovereign Fund)又称主权财富基金,是指掌握在一国政府手中用于对外进行市场化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盈余、外汇储备盈余、自然资源出口盈余等,由政府设立专门的投资机构管理。主权基金是一种全新的专业化、市场化的积极投资模式,其投资方向不仅包括股票和其他风险性资产在内的全球性多元化资产组合,也拓展到外国房地产、私人股权投资、商品期货、对冲基金等非传统类投资类别。

主权基金的崛起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进入21世纪以来,以中国、新加坡、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巨额顺差常态化,而这些国家又不希望汇率上升过快,于是外汇储备急速膨胀;此外,以俄罗斯和海湾国家为代表的另一批新兴国家则直接受惠于全球化带来的能源需求激增,在石油价格、矿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凭借国家对资源开发权力的拥有。也积聚了大量国家财富。这些国家具有政府主导的传统,市场运作下的理财工具又不完善,于是财富大量集中在主权基金手中。目前,主权基金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一个日益活跃的参与者,其资金规模已经超过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市场影响力正不断增强。据统计,1990年全球主权基金的规模仅有约5亿美元;而2007年全球已有3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主权基金,资金规模约2.8万亿美元。其中,最大的阿联酋阿布扎比基金规模高达9000亿美元;中国和俄罗斯拥有的主权基金规模也分别达到2000亿和1280亿美元。从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双赢的角度考虑,主权财富基金的存在不应被视为一种威胁,只要各国努力规范其行为并改善其透明度和信誉,主权财富基金理应为世界金融市场的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

从国际经济法视野来看,主权基金对于现代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主权基金是国际经济法中国家经济主权原则的直接体现。该原则规定每个国家对其全部财富、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享有永久主权,不受任何外来干涉。而主权基金本身就是一国对经济活动的自主决定权和对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延伸,属于国家利益的范畴,一国政府对其主权基金享有完全的占有、管理和支配权。主权基金主要来源于属于国有资产的财政盈余、外汇储备和自然资源出口盈余,是国家主权财富在现代国际经济法律关系中的重要表现形式。特别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主权基金不仅是国家经济主权的象征。更是保障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获得平等的参与和决策权,进而实现国际经济格局多元化的有力武器。根据美国主权财富基金研究所(Sovereign Wealth Fund Insti-tute)2009年4月发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局旗下的华安投资管理公司管理资产约为347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中国的另一只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1900亿美元资产排名第八。2004年,具有主权基金背景的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成功收购IBM全球Pc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中国在中美高科技贸易中相对弱势的地位,使中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2008年6月,在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宣布正式启动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谈判中,美方也明确表态:欢迎来自中国的主权基金,并将在修改投资法时认真考虑中方的立场。

其次,主权基金的积极发展是国际经济法中国际合作与发展原则的充分体现,使得全球资本市场更为安全、稳定。由于主权基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低风险,当资本市场面临崩溃危机时,投资者不必担心主权基金会陷入恐慌性抛售中,而且大部分主权基金并不像养老基金一样需要定期支付红利,从而避免频繁地在证券市场上套现。因此。主权基金能够成为一个长期战略投资者参与世界各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这将有助于稳定国际股票和债券市场。此外,主权基金的兴起使得新兴市场国家从发达国家的债权人转变成资产所有者,使国际金融市场的权力重心发生根本性转移,全球金融市场格局将从美国一元支配格局向欧亚国家和能源输 出国 共同参与的多元体系转变,发展中国家正逐渐成为国际金融投资的强势力量,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国际经济法中的国际合作与发展原则。据美国财政部统计,仅2006年以主权基金为主体的跨国投资就使得美国资产净增加1.9兆美元,为社会提供了1000万个就业机会,并对研发支出有13%的贡献。

最后,从所有权的角度来看,主权基金的兴起也将使世界经济重心从私营部门转向国有部门。据美国财政部估计,当前由各国政府控制的金融资本(外汇加上主权基金)约有7.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总产出的15%。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将面临实力更强的、由政府投资的主权基金的竞争,各国的国有资产通过优化整合以后将以更加灵活的姿态投入到国际资本市场中,这将使传统的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投资法律体系面临重大挑战。推动了国际经济法理论研究和制度创新,美国近期酝酿修改投资法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尽管主权基金的出现对国际经济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在现阶段实现主权基金的法制化仍然面临着种种困境。首先,由于上千亿美元的主权基金规模十分庞大,远远超过普通的国际投资,在债券之外的市场往往会因流动性和交易量不足而难以对其充分吸纳,使得各国现行的投资法律体系无法进行有效监管。其次,由于目前大多数国家立法缺乏对主权基金信息披露的规定,使得主权基金的运作缺乏透明度,既没有准确披露是由谁控制着这些庞大的资本。也没有定期公布投资策略和资产报表等可靠信息,而相关的国际组织也没有制定严格的信息披露标准,使得对主权基金进行信息披露 的法律规制处于事实上的缺位状态。最后,基于政治与国家安全等非商业因素的考虑,部分发达国家对主权基金背后的国家背景十分谨慎,导致主权基金缺少足够的商业性与运作独立性,容易引发投资保护主义,形成投资壁垒。近年来,美国国会腰斩迪拜港口公司收购美国港口。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未果以及华为收购3Com遭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HIUS)否决,都带有明显的投资保护主义色彩。

主权基金的良性运作与健康发展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营造公平互利的法治环境。目前,各国已经开始重视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和规范主权基金,通过立法明确主权基金的管理体制、具体运作和投资审查,提升主权基金运作的透明度。2007年美国《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规定:在涉及主权基金投资时,授权CFlUS进行为期90天的调查。直至认定该投资不会危及美国国家安全;2008年2月,在中铝收购力拓的背景下,澳大利亚政府也公布了6项法律原则,宣布将对政府控制的外国投资者加大审查力度。上述立法试图通过对主权基金加大审查力度来规范主权基金的运作,这既是一种公司治理模式,也是其保护战略资产意愿的结果。相比之下,欧盟对主权基金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开放态度。为实现投资自由化的目标,2008年2月,欧盟宣布将出台主权基金行为准则,试图通过制定全球性的自律性规范来消除法律对主权基金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的限制。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建议,为保护具有战略意义的欧盟公司不被主权基金收购,欧盟应考虑实施“黄金股份”制度(即政府持有带有特定权利的股份。这种股份份额很小,通常为一股,但对公司重大战略决策拥有发言权和否决权),使政府对一些涉及重要敏感行业的外来投资拥有否决权。欧盟准备出台主权基金自律准则的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制定旨在规范主权基金的行为指南。该组织已经明确要求新加坡、挪威和阿联酋等国为其主权基金制定详尽的披露标准,并开始推广挪威立法对主权基金信息披露的强制性规定,认为通过信息披露立法能够促使主权基金的规范运作,避免投资保护主义。

主权基金本质上是专业化的商业机构,而非政府的行政机关。套用行政模式势必压抑专业精神与商业 文化 ,导致类似于官僚组织的死板僵化,显然不利于其高效率运作。因此,应尽量避免对主权基金的行政干预,确保主权基金市场运营的自由度。例如,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实现良好投资回报率的核心目标,阿联酋与新加坡的主权财富基金员工队伍中极少有公务员,而是竭力在国际金融市场网罗吸引招聘一流金融人才,绝大部数基金经理包括首席投资官都是外聘的专业人员。

另外,主权基金要想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员,还必须通过立法明确主权基金的商业性、专业性和独立性,打消被投资国的政治疑虑和阻挠。在投资法中,应明确主体投资应该交由外部基金,进行第三者管理,从而淡化政治色彩,建立多策略、多通道的投资组合,加强基金间的竞争。弥补主权基金自身在资源、人才、内部监控上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吴金勇。黄继新,伦敦G2O峰会的“教堂”价值[N],商务周刊,2009-04-20。

[2]王志刚,主权财富基金法律问题研究[J],法学与实践。2008。(4)。

[3]杨燕,主权财富基金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中共石家 庄市委党校学报,2009,(1)。

[4]IFSL:垒球主权财富基金增至3.9万亿美元[N],经济参考报,2009-03-04。

[5]刘婷婷,沙特预建世界最大主权基金[N],中华工商时报,2007-12-25。
猜你喜欢:
1. 国际经济法论文题目参考目录

2. 国际经济法论文题目参考

3. 国际经济法论文免费范文

4. 国际经济法毕业论文

5. 国际经济法相关论文范文

㈢ 经济法的论文范文

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的客观趋势和法律要求,昭示着法律文明的进步。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经济法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经济法的论文范文篇1

论信用卡被盗冒用的民事法律责任

一、国外相关规定与我国信用卡冒用民事责任的立法及实践

(一)国外相关立法

1.美国的相关规定

在西方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注重保护持卡人也就是消费者的利益已经成为银行卡方面的国际规则。在美国,有关信用卡冒用风险责任承担的规定主要体现在《消费者信用保护法》、《诚实信贷法》这两部法案中。《消费者信用保护法》规定:发卡人应该采取措施识别信用卡的使用人是经过授权的,信用卡的发卡人对信用卡是否经授权使用负举证责任;随后的《诚实信贷法》进一步规定消费者或持卡人对未经授权的信用卡消费最多承担五十美元的责任(包括信用卡被偷、被盗、被伪造)。总的看来,这两部法案的相关规定将冒用风险主要转移给发卡机构来承担,而严格限制了持卡人或消费者承担风险的情形,体现了对弱势一方利益的保护。

(1)“未经授权划拨的责任归属”的规定。

“未经授权划拨”(把所有英文符号改成中文)的定义是:美国《诚实信贷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将偷窃或捡拾信用卡后使用的行为称作“未经授权划拨”.所谓未经授权的划拨是指由信用卡持卡人(消费者)以外的未获发动实际授权的人所发动的,从该消费者账户划出资金而该消费者并未从该划拨受益的电子资金划拨。

美国法律规定,消费者对用丢失的或被窃的信用卡发动的交易,包括消费者自己被迫进行的划拨,是未经授权的划拨,适用对未经授权划拨的责任限制。

未经授权划拨的责任限制:《电子资金划拨法》与E条例及其官方人员注释规定,只要持卡人以合理的方式向机构发出了通知,其责任将受到限制。并将持卡人对未经授权的划拨的承担的责任分为三个等级:五十美元,五百美元和无限责任。

未经授权划拨责任限制原则的起源:该法所确立的持卡人责任限制之原则,起源于1976年第一国民城市银行诉莫拉克案。在此案中,法院根据联邦法、州法律和判例,判决被告对这五百美元未经授权的支出只承担五十美元的责任。

未经划拨责任原则的适用:美国的《电子资金划拨法》和E条例还规定:“无论持卡人存在多么明显的疏忽都不影响对其适用责任限制”.在 Russenvs First American Bank-Michigan一案中,法院就持这一观点。该案中,消费者疏忽地将他的ATM卡个人密码写在与卡放在一起的纸上,并将卡与密码交给他女儿,后来他女儿丢失了两者,并因此造成了未经授权划拨的损失。美国法院判决认为:这种疏忽对消费者是否应对卡与密码的发现者启动的而未经授权的划拨承担责任,是无关紧要的,消费者不承担因此疏忽造成的损失。

尽管这种规定容易引发持卡人的道德风险,持卡人可能会谎称某项交易未经其授权而从中牟取不当利益。但是美国的法律作出这种规定的基础是相信绝大多数的持卡人是诚实的,当然这种信任有着庞大的征信体制作为基础。法律同时认为发卡银行在发行信用卡之前就应该意识到信用卡的风险,并且有义务在发卡之前对申请人的信用情况进行调查,信用卡应该发给讲信用的人。况且,刑法上关于信用卡欺诈的罪名也能有效的克服这种道德风险的发生。

(2)“举证责任”的规定

美国国会通过的《消费者信用保护法》规定,信用卡的发卡人对信用卡是否经授权使用负举证责任。《诚实信贷法》则规定发卡机构若要求持卡人承担至多五十美元的责任,还存在进一步的证明义务,即必须证明未经授权使用信用卡的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其它要件,具体有:持卡人已经接受了信用卡;发卡人就潜在责任向持卡人发出过说明通知;发卡人向持卡人提供了在信用卡丢失或者被盗时向发卡人发通知方法的说明;未经授权使用发生在持卡人己经将丢失、被窃或其它事件通知信用卡发行者以前;信用卡发行者已经提供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识别一张信用卡的使用者是未经授权的。

这种举证责任的倒置使得处于弱势的持卡人避免了因为举证不能而承担冒用风险的情形,而对于拥有强大技术支持和先进设备的发卡机构来说,这也没有加重其负担反倒有助于其积极采取措施维护持卡人用卡的安全。

(3)“消费者承担全部责任”的规定

美国的发卡机构一般与持卡人约定,在下述情况下,持卡人即使在挂失后仍应承担风险责任:第三人冒用为持卡人允许或故意将信用卡交其使用者;持卡人故意将使用自动化设备预借现金办法或进行其它交易之交易密码或其他辨识持卡人同一性之方式告知第三人者;持卡人与第三人或特约商店伪造虚构不实交易行为或共谋欺诈者等。上述例外条款的规定,不可谓不周全,而且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强调了持卡人在保管和使用信用卡时的审慎义务。

2.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规定

(1)英国的有关规定。英国同行业公会制定的,要求银行会员共同遵守的《银行营运规则》规定,除非发卡银行证明持卡人存在欺诈或者没有合理谨慎使用各种银行卡,则信用卡丢失或者被盗后,对于持卡人挂失之前的损失,持卡人承担责任最多为五十英磅。

(2)韩国的有关规定。韩国《与信专门金融业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发卡机构应当自接到持卡人挂失请时起给持卡人带来的所有损失负责。

(3)澳大利亚的有关规定。澳大利亚《电子资金划拨指导法》对未经授权划拨消费者的责任也作了规定:在账户持有人不存在欺诈和重大过失的情况下,对未授权划拨只承担一百五十元或账户中的余额或账户机构被通知接入方法发生滥用、遗失或被窃,或是作为接入方法组成部分的密码的安全性受到破坏时己发生的实际损失。

(二)我国信用卡被盗冒用的现行立法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调整信用卡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有:民商法部门中的《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合同法》、《担保法》中的少数条款;经济法部门中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而专业调整信用卡法律关系及实践操作的只有部门规章,主要包括:1999年03月01日起施行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发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2005年10月26日由央行发布实施的《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以及央行于2001年07月09日发布实施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于2006年01月26日公布并于03月01日正式实施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其中都仅有少数条文对于信用卡的冒用责任做出了规定。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法律,也没有行政法规,只有人民银行的部门规章—《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对信用卡冒用的法律责任作出了规定。该法第五十二条第五款规定:“发卡银行应当向持卡人提供银行卡挂失服务,应当设立二十四小时挂失服务电话,提供电话和书面两种方式,书面挂失为正式挂失方式。并在章程或有关协议中明确发卡银行和与持卡人之间的挂失责任”,按照这条规定,当持卡人丢失信用卡后,发卡银行的“义务”是向持卡人提供挂失服务。但是,就在这个关于发卡银行的“义务”的条款中,中国人民银行授予了发卡银行可以在章程或者协议中,自行制定信用卡冒用责任条款的权利。因此,目前关于信用卡冒用及挂失的法律责任,主要来源于我国各商业银行的规定及实践。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规定及实践

工商银行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电子银行章程》规定,信用卡正式挂失前的损失由客户自理。其在银行业首次提出,因客户未尽到风险防范义务而导致的损失,银行将不承担责任。

中国银行规定,信用卡必须通过电话挂失方能即时生效。中国银行的中银信用卡、中银都市卡、中银VISA奥运信用卡实行挂失零风险措施。信用卡遭遇丢失或被盗后,只需致电二十四小时客户服务热线,办妥挂失后即无需承担挂失后的风险。

广发银行去年率先推出了国内首创的挂失前四十八小时失卡保障计划,这项挂失前四十八小时失卡保障功能可以有效地降低未能及时发现信用卡遗失而造成的损失,更全面地保护了信用卡持卡人的利益和用卡安全,但是这项保障措施不包括ATM机、网上支付等须使用密码的交易。

招商银行于2006年4月推出“失卡万全保障”功能,比广发行仅晚了一个月,即挂失前四十八小时内发生的盗用损失,将由银行承担。其中,普通卡每人每年最高赔偿额为一万元,金卡为一万五千元,白金卡按照客户的信用额度为全包。

《交通银行太平洋个人贷记卡领用合约》规定,持卡人遗忘密码或遗失太平洋卡的,特殊情况下,银行不承担任何责任,损失由持卡人承担,如密码重置前使用密码进行的各项交易等。此外,由银行承担挂失之后的冒用风险责任。

《中国建设银行龙卡信用卡领用协议》规定,遇信用卡遗失或被窃,持卡人应立即办理挂失,挂失生效后,发生的非持卡人有意所为而造成的债务和损失不再由持卡人承担。总结以上各个银行关于信用卡挂失的规定与实践,可以看出,我国各个银行关于信用卡冒用责任的规定包括以下两种情况:挂失之后,信用卡被冒用的风险由银行承担,除非出现免责的情形;挂失之前,绝大多数银行规定信用卡被冒用的责任由持卡人承担,目前只有极少数银行,如广发行和招商银行承担了挂失后四十八小时内,信用卡被冒用的部分甚至全部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发生了持卡人与发卡银行关于银行卡丢失或被盗的责任纠纷,法院也基本上支持银行方面的主张,判决消费者承担挂失前所发生的全部损失。

二、我国现行立法中存在的不足

(二)我国现行立法规定

本文认为我国关于信用卡法律责任的现行立法存在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界定冒用风险的标准过于简单

我国法律对信用卡挂失的风险责任承担的有关规定,以是否办理挂失作为衡量持卡人是否承担责任的决定因素,将信用卡遗失风险的分担义务由法律义务变为合同义务,对持卡人限额没有任何规定,扩大了银行要求持卡人承担责任的可能性。风险责任前提的简单化使得立法无法对复杂的风险发生情况做出有意义的划分,无法根据信用卡遗失情况及持卡人、发卡行过错程度的不同,对各方当事人的责任进行细分。

(二)对持卡人规定的责任过重

发卡行根据持卡人的申请核发信用卡后,持卡人就拥有了对信用卡的绝对控制权,应当履行妥善保管信用卡的义务。在由于持卡人的过错造成失卡并产生冒用损失的情况下,持卡人应当在一定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信用卡一旦丢失就必然会发生损失,失卡并不是损失的充分条件,因为信用卡消费不同于现金消费,它在时间、空间上的不连续性要求信用卡交易中持卡人、发卡行、特约商户三方主体的紧密配合。在持卡人失卡的情况下,只要发卡行和特约商户能够完全履行自己相应的义务,不法分子通常很难达到冒用的目的。因此,信用卡挂失前的冒用风险应当根据持卡人、发卡行和特约商户在形成冒用风险中的过错类型和程度在三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而不是把这种冒用风险全部强加于持卡人来独自承担。然而,从目前我国各发卡行信用卡章程和领用信用卡协议中的规定看,大部分发卡行仍规定信用卡挂失前的损失由持卡人自己承担,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合理的。

(三)对银行规定的责任过轻

从《银行卡管理办法》的体系上看,信用卡冒用的相关责任被规定在第五十二条发卡银行的义务当中,而如前所述,该条规定其实是在授予发卡银行极大的权利,将权利规定在义务中,这显然是种立法上的矛盾,从而也导致也各大银行纷纷在各自的章程或者协议中,扩大持卡人的责任范围,减轻银行在其中的责任。

从法理上看,将两个在经济实力上极为悬殊的主体其中弱小一方的责任交给强大一方来规定,结果肯定是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必然对持卡人的权益造成很大的损害。虽然发卡银行和持卡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合同关系,通常由合同法来调整。但发卡银行与消费者(即持卡人)的关系实质上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不仅表现在两者之间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上,而且还表现在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拥有法律赋予的特权即行业垄断权。这显然违反了民法上的公平原则,使得持卡人承担过多的风险,持卡人可能要承担不是因为其过失所导致的损失,这一点亦违反了过失责任原则。

另外,从信用卡被冒用的表现形式和原因来分析,不难发现信用卡被冒用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首先是技术层面,发卡机构、特约商户的防伪防盗设备和技术相比现今高科技高智能的犯罪仍然存在不少漏洞;再者是人为层面,主要表现在发卡机构和特约商户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程序操作不规范,持卡人没有谨慎的保管信用卡。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五十二条第五款明显把冒用的情形简单化,甚至将银行自身由于技术问题产生的冒用风险完全转嫁给无任何过错的持卡人,是十分不合理的。

三、完善我国信用卡冒用民事责任的立法建议

由于中国目前支持信用卡挂失风险运作的基础—信用机制尚未健全。因此中国要想在信用卡领域取得成功,既不能照搬欧美的模式,也不能照抄台湾的经验,而是要根据中国的民族传统习惯,借鉴国际上好的立法技术,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形成自己的模式,才能使信用卡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很好的保护。

(一)尽早出台《信用卡条例》

2005年04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税务总局、银监会、外汇局共同发布的《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起草《银行卡条例》的构想。虽然这意味着在将来的立法规划中,银行信用卡业务还是将和借记卡等其他银行卡业务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立法调整,但这毕竟是信用卡专立法中的一大进步。《银行卡条例》构想的提出,把规制信用卡业务的主要法律依据从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部门规章—《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上升到了国务院制定并公布的行政规范,使之在法律效力上高于其他有关信用卡的规章和政策,在调整信用卡业务的专门法律法规体系中初步形成一个核心,立法层次的提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该行政法规在内容上超越金融机构狭隘的部门利益,对信用卡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给予公平的法律保护。同时也应完善信用卡配套法律法规,颁布信用卡格式合同范本,加强对信用卡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二)明确挂失后冒用的损失由银行承担

挂失后信用卡仍出现被冒用,主要原因是在挂失人挂失与发卡银行向各特约商家发放止付名单之间往往存在一个时间差。而时间差的存在则是技术手段不够先进、存在缺陷所致。银行发行信用卡、开办信用卡业务,应当考虑到可能发生的风险,理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相应的健全的技术支持,将风险降低以至消除,这是银行的义务。同时,解决挂失后冒用风险的可能性在于银行技术与业务水平的提高,惟有银行才能有效防止风险发生。而作为信用卡持卡人,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挂失后冒用的损失应当由银行来承担。

(三)明确挂失前二十四小时冒用的损失承担

在信用卡脱离持卡人控制和挂失止付之间,往往存在一个时间差,而冒用人往往利用这个时间差,侵犯持卡人的财产所有权。因此,对这个时间段的冒用责任做出具体的规定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笔者认为,二十四小时是一个比较适合的时间段,如果规定的时间过长,比如广东发展银行的四十八小时甚至更长,会容易导致持卡人怠于挂失,可能导致损失的进一步扩大。规定二十四小时内的责任归属,一方面可以督促持卡人及时履行挂失的义务,另一方面也能够很好地保护持卡人的利益。笔者认为在这二十四小时中,持卡人应当承担限额的责任,特约商户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责任,其余的责任由银行承担。

1.持卡人承担责任的条件与责任限额

持卡人对于信用卡件具有妥善保管的义务,当由于持卡人自身疏忽导致信用卡落入他人之手而任意取现或透支时,对此后果持卡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从原则上讲,持卡人应对挂失前的损失承担一定的责任。对于合法持卡人失卡后、挂失前的责任承担问题,由其承担部分的责任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其未能履行保管义务,且若挂失前的责任由发卡行或特约商户全数承担的话,无疑会诱发消费者的道德风险,增加金融消费领域中的不稳定因素。

2.明确举证责任由银行承担

笔者认为对信用卡冒用责任的承担最公平的解决方式是:采纳过失责任原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由金融机构承担举证责任;持卡人仅对其重大过失承担责任限额内的责任,其他损失的责任由金融机构承担,金融机构可就此向保险机构投保转移风险,且成本比持卡人低很多。

由此造成银行的损失可以向保险机构转移。这是指发卡机构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在发生风险损失时,由保险公司补偿,从而避免或减少实际损失的一种形式。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策略,在金融风险管理中已有很久的历史,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过后,美国就开始了存款保险制度。现在信用卡风险管理中运用也越来越多,是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一种重要手段。发卡机构可以把开展信用卡业务的一些难以预料的意外损失,通过少量的保险费的支出而获得及时、满意的补偿,从而降低或减少风险,这对发卡行来说是非常经济的。

另外,在电子资金划拨中记录银行与客户之间交易的凭借是交易数据,与传统银行业务交易记录的纸质单据相比其具有两个特点:其一,交易数据都储存在银行的服务器中,交易过程的记录完全由银行制作和掌握,银行在交易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客户手中不掌握任何交易数据的备份;其二,电子数据易于篡改,被投机者利用的可能性极大。这种交易行为的特殊性,使得“谁主张谁举证”这一民事诉讼举证原则不能适用于银行与客户之间产生的电子银行业务纠纷。为了避免这种由于发卡银行掌握所有原始证据材料,而持卡人不掌握,却还要求持卡人进行举证的不合理做法,我国立法应当在损失分担规则中明确银行的举证责任义务。

(四)明确银行应当承担的责任

立法应当明确银行的责任:对信用卡承担实质审查义务,否则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对身份证件承担形式审查义务,否则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发卡机构在信用卡被冒用时,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须承担该责任,甚至主要责任。这一点对发卡机构来说的并不是不公正的。从发卡行与持卡人的信用卡合约来看,发卡机构不仅是发行信用卡的机构,而且在发卡后更有保障持卡人安全用卡的义务。从技术层面来看,发卡机构拥有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才,能够较好防御的信用卡被冒用的风险。反过来看,将冒用风险主要转移给发卡机构,也有利于其加强安全技术,加快设备的更新,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再从规避风险的便捷性看,经济实力雄厚发卡机构可以通过引入保险机制,将冒用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以有效减低银行和客户双方的损失。

1.银行应对信用卡承担实质审查义务,否则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银行对于信用卡真实性的审查应是一种实质审查,而不是形式审查,银行对自己签发的信用卡应尽到绝对的审查义务。如果允许银行对信用卡的审查仅尽形式审查义务,让银行以已尽形式审查义务而免除其在真实信用卡下付款付息的义务,对存款人来说殊为不公。因此,从银行与存款人利益平衡的角度有必要让银行承担起对银行卡的实质审查义务。

《中国工商银行异地通存通兑业务管理办法》规定,“柜员审查所受理卡是否为已开通异地通存通兑业务行的牡丹灵通卡,卡片是否打测、剪角、损坏、涂改,是否有样卡字样”.从此表述看,工商银行规定其仅对牡丹灵通卡进行形式审查。银行的这种观点得到法院判决的支持,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认为,“柜台人员只能凭肉眼和工作经验对卡片和身份证件的材质、样式、颜色等进行一般的形式上的审查,对于其他只能由精密仪器才能鉴别出来的细微差别,银行则无法承担鉴别责任”.该种观点也成为银行方面一贯主张的观点。

但是,从信用卡合同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出发,我们有必要对此种认定的合理性表示怀疑。信用卡由银行签发,证明信用卡合同关系的存在,其真实性为合同法一般原则所要求。对信用卡真实性的鉴别是确定信用卡合同关系真实性的前提之一,也为下一步银行鉴别持卡人身份奠定了基础。假的信用卡并不能代表真实的信用卡合同关系。银行对信用卡真实性的鉴别是其履行付款义务的第一个前提条件,也是最基本的一个前提条件。以假信用卡对外付款的行为不应该消灭银行依据真实的信用卡合同关系所应负的付款付息义务。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银行对于信用卡真实性的审查应是一种实质审查,而不是形式审查,银行对自己签发的信用卡应尽到绝对的审查义务。

2.银行应对身份证件承担形式审查义务,否则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要求银行对身份证件承担实质的审查责任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也是不现实的,其原因在于:向金融机构提供真实有效的证件,是法律对开立账户当事人提出的要求,《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第六条对此有明确规定;另外,从银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角度来看,金融机构对当事人提供证件的真实性、有效性也仅能作形式上的审查而无可能进行实质性审查,因为金融机构本身就不是证件真实性与否的鉴定机关,也无权作出鉴定结论。

身份的确认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银行履行付款及付息义务以此为前提。一些学者认为,银行对身份证件应承担实质审查之责。他们认为,“在银行与持卡人之间,银行作为商法领域的商人,有专业上相对强大的鉴定识别能力、业务风险防范与承担能力,而持卡人在这些方面则要相对弱些。更何况在被冒领过程中,持卡人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银行作为参与者,应当有更多的积极作为义务”,“银行不能以自己不能辩明身份证的真伪而将错误支付的后果转嫁到持卡人身上。银行只有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确保对持卡人款项的正确支付,保证持卡人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维护银行信誉,促进自身发展。”

但是笔者认为,银行既不是身份证的发证机关,也不是具有专业鉴定职能的鉴定部门,客观上并不具备判断身份证件真伪的专门技能和人员。银行若对挂失当事人的身份证等进行实质性审查,验明正身,也于法无据,挂失人与发证机关均无配合协助的法定义务,同时也缺乏必备的设施、专业的技能和有效的途径,而最终无法实现。

>>>下页带来更多的经济法的论文范文

㈣ 对经济法的认识与看法800字作文

从理论上讲,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将会变得越来越好。可事实却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有时候,我常常会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究竟给我们带了什么?
不可否认,经济的发展的的确确改变了一部分人的生活,让几千万甚至是上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过上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美好生活。我更加不能否认,我这一代是在经济发展的巨大受益下成长起来的。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在我经历的这些年中,我也曾不止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见证了中国人种种道德的丧失。可以说,我们这一代,既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同时又是受害者和见证者。我们,是站在经济转型时期的最大的受冲击者。
我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事例对我的观点加以阐述。我想,我所说的事例或许对大部分人都会有所触动。
那是发生在2007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当时我和姐姐正在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吃饭。一个看起来七、八十岁的衣衫褴褛的乞丐颤微微地走了进去。他低着头,什么话也没说,只是静静地蹲在门口的台阶上。我当时并没有在意,只是觉得他很可怜,但是,我却没有给予他任何帮助。过了一会儿,一位女店主朝老人走了过去,一阵刺耳的污言秽语之后,老人离开了。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例。相信类似的事例很多人都曾遇到过。在这里,我只说的一下两点:首先,从店主的角度说,开门做生意,为的是要盈利,这无可厚非。但是,我还是觉得店主未免把钱看得太重要了。后来,我不断的问自己一个问题: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中,金钱和美德,究竟哪一个更重要?
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认为,美德更重要。但是,为什么店主面对美得与金钱,会如此不假思索的舍美得而取金钱呢?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后遗症。首先,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拜金主义的悄然盛行。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证实着一个铁的道理:在市场经济的范围内,金钱就是万能的!这个道理在中国甚至比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加明显!对于这一点,我不想再多做解释。其次,经济利益对人们思想的腐蚀。与经济利益相比,传统美德显然不可能给人们带来立竿见影的现实效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初期,一味保守的遵循诚信等传统美德的生意人绝大部分被最先"转变思想"的生意人所淘汰。可以说,他们是今天中国经济大发展结果的第一批"烈士"!
其次,从我和其他顾客的角度讲,我觉得我们太过冷漠了。之所以我们会冷漠,并不是因为我们不想施以援手,而是我们根本不敢伸出我们的手!在一味追逐利益的时代,人们是不愿意看到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的。"人言可畏1这是鲁迅先生在为阮玲玉写的悼词中的话。我想,将它借用到现在依然不为过!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敢于直接挑战世俗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所以,我们才会不止一次的在电视上看到对各类好人好事的宣传,才会有类似《感动中国》这样的节目的产生。试想,如果社会上处处都有好人好事,《感动中国》还有什么意义?
市场经济将过怕了苦日子的中国人带上了一条忘祖、弃祖的致富之路。所以,国人,尤其是那些正在一步步奔向富裕的国人,开始不遗余力的抛弃那些对经济利益起不到太大作用的传统美德,疯狂的朝票子、房子、妻子等等冲去。
当然,以上这些并不全面。这只是一个简单浅显的分析。我并不想借此否认市场经济。毕竟,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市场经济是符合我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们的社会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发展才能是正常的、健康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㈤ 经济法的原理对现实社会经济活动的指导意义

一、概念界定
经济法以经济法律、法规为基础,但不能认为有了经济法律、法规就有了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部门、独立学科的经济法是现代社会才产生的,它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法。因此在西方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及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都不可能有经济法,古代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更不可能有上述科学意义上的经济法。
我们把它定名为现代经济法。现代经济法有两家,即资本主义经济法和社会主义经济法。资本主义经济法可称之为"西方经济法",社会主义经济法可称之为"东方经济法"。二者是各有个性,也有共性。个性表现在产生的过程不同,存在的基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共性表现在有共同的形成要素和规律,有共同的法律本质和功能,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西方经济法先行产生,东方经济法继而发展,共同奠定了现代经济法的理论基础。
二、现代经济法产生、形成的法律
西方经济法和东方经济法的产生和形成各自走了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过程,但殊途同归,相反相成。两类经济法从相反的过程揭示了现代经济法产生、形成的必备的共同因素和要件。主要有:
1.市场经济基础性调节的"无形之手"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形之手"同时存在,相互作用;
2.横向经济关系和纵向经济关系的平衡结合;
3.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
4.公法与私法在一定范围内相互渗透和融合。
上述各种矛盾都是现代社会经济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各种矛盾都有两个矛盾方面。传统理论把这些矛盾的两个矛盾方面看做是根本对立、水火不容的关系。两类现代社会在它们发展过程中都曾因此走向极端,分别发生了"市场调节失灵"和"行政调节失灵"的社会经济危机,都不得不进行变革,寻求出路。现代经济法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经济法理论把这些矛盾和矛盾方面都看作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现代经济法的本质
现代经济法的本质是指它不同于法律部门的"法律和法学本质"。经济法的本质与其产生、形成的规律是一致的。
(一)经济法是"两手论"
经济法是"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相结合的法",而不是任何一只手的法。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国家之手的法"。西方垄断经济时期国家之手是在市场之手的基础上伸出和发挥作用的,是为了恢复市场之手的正常机能的。没有这两只手的结合,不可能有西方经济法。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之手无处不在,无比强大,但那个时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即使有也只能是"经济行政法"。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削弱、改革这只国家之手,解决国家干预过度的问题;同时培育发展市场这只手。两相结合,才形成经济法。所以从中国国情看,更不可把经济法简单地视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法"。
(二)经济法是纵横两类经济关系平衡结合的法
只有一类经济关系是不可能产生,也不会形成现代经济法的。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横向经济关系居绝对主导地位,纵向经济关系极不发达,所以不可能有经济法。东方计划经济时期,纵向经济关系居绝对统治地位,横向经济关系则极其萎缩,发育不全,所以也不可能存在经济法。现阶段,就调整对象、调整范围看,民法是横向经济关系的大法,经济法更多调整纵向经济关系,但不能由此认为经济法只调整纵向经济关系,而丝毫不容涉及横向经济关系;由此将经济法定性为"纵向经济法"是错误的。
(三)经济法是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的法
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是一对矛盾,是经济生活的永恒话题。两者有对立,甚至可能对抗,但二者也必须相互联系,取得相对的平衡和一致。西方用国家的经济集中,反对垄断,恢复资产阶级的经济民主,使广大中小企业都能享受这种民主,自由参加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我国则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改变国家过度的经济集中;在生产经营领域内解放广大企业,使它们能有自主的地位,自由地参加市场经济生活。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一个在保持必要的经济集中的前提下,恢复和发扬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过程。
(四)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
传统的行政法是"行政权力本位",民法是"个体权利本位"。它们在各自的调整领域内都是正确的、必需的,但它们无法驾御经济生活全局。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不能绝对地排斥行政法,但却不可令其主宰社会经济关系。
(五)"以公为主,公私兼容"的法
这里所说公法是反映社会整体利益和意志的法,所说的私法是指反映社会个体利益和意志的法,并非指私有、私有制。
四、经济法的功能
经济法有着与传统法律部门迥然有异的新型的调整功能,它们实际上也是经济法本质的表现。
(一)经济法是平衡协调法
经济法平衡协调社会整体利益与社会个体利益关系,也平衡协调与社会整体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协调好国家和企业组织的关系。经济法不走极端,不能只倾向一边,而不顾另一边,更不可与之对立。
(二)经济法是综合调整法
分化和综合(有机的综合)都是事物发展的形式,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无论从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看,都是沿着分化与综合两个方向发展的。法作为上层建筑也必须是反映经济生活的这种客观要求。
(三)经济法是系统调整法
客观的经济关系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法律对这一系统分段进行调整是必要的,但也须进行全过程的调整,经济法是天然的法系统工程,对经济关系的前、中、后过程都是要调整的。
五、经济法对传统法律、法学的突破和贡献
1.经济法的出现使法与经济实现全方位、多层面的结合,使法能更直接、更有力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2.突破了大陆法系在调整对象理论中"一对一"的机械论观点,提出一个法律部门不一定就只能调整一种社会关系,它可以调整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社会关系;一种社会关系也不一定就只能由一个法律部门调整,它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法律部门从不同的方位、不同层面、运用不同手段进行调整。
3.为国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正确地定位,提出"国家三三三说",即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应是三重身份(行政管理者、经济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三种职能(行政管理职能、经济管理职能、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实现三次权利分离(行政管理权与经济管理权相分离,经济管理权与国有资产所有权分离,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或法人财产权相分离)。
4.将经济管理关系与行政管理关系分清,从而界定了经济法与行政法或经济行政法的区别。经济法认为经济管理关系与行政管理关系有一定的共性和相通之处,但本质不同,经济管理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是对物质利益实体的管理关系。
5.经济法理论确认了对企业组织内部一些重要的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并主张给一些相对独立的内部组织以一定的主体地位,从而扩展了法的调整领域。
6.经济法理论认为法不只是为打官司的,不能只当"消防队"。
7.经济法理论认为法不只是巩固保护已有的权益,它也要开辟未来,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也要兼顾未来,实现代际公平。
8.经济法提出"经济法主体"概念,以解决我国法律、法学中法人概念泛化(二级法人、多级法人)和大量组织主体身份不明(如其他经济组织)的混乱问题,给它们宽口径定位,使它们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合法地存在和发展,也解决了它们的诉讼主体资格问题。
9.经济法冲破公法与私法的界限,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实现两者的结合,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第三法域,为法律功能的扩展和法学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途。

㈥ 认识经济法论文2000字(2)

认识经济法论文2000字篇2
论经济法中社会中间层的地位和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中涌现出了一批不同于政府与企业的组织,这些组织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为政府干预市场、市场影响政府以及市场之间相互联系起到中介作用,它就是社会中间层,其产生得益于物质生产关系的变动,已经逐渐受到了尊重与理解。

一、社会中间层是作为经济法主体的适格性

经济法主体区别于民法主体以及行政法主体。根据角色理论,同一主体,由于受不同的法律规制,因而其角色可能会不同。中间层根据其角色的不同可以分为民法上的主体也可以分为行政法上的主体,也可以分为经济法上的主体。但根据社会中间层的双重属性可以得知其划分为民法主体或者行政法主体是有理论上的缺陷的,因此我们把社会中间层定义为经济法上的主体。

1、社会中间层的产生与经济法的兴起具有相似性

经济法是在政府失灵以及市场失灵“双重失灵”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失灵”主要表现为:宏观经济不稳定、微观经济低效率、社会分配不公。而社会中间层也产生于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失灵导致对于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处理的情况下,其产生主要用于解决“双重失灵”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这种产生的背景也完全符合经济法所追求的平衡个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经济增长、保障效率与公平、协调经济发展的目标,因此二者具有相似性。

2、两者都注重追寻社会公共利益

经济法是社会本位法,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主要价值观念,以社会本位作为其基本立场和归宿。社会中间层作为从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来的群体,具有很强的公正公平性。两者都注重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主要目标,均具有很强的社会正义性。

3、经济法与社会中间层都具有缓冲作用,都发挥着媒介作用

经济法是介于公法与私法之间的第三法域,伴随着政府与市民社会的联系加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不断完善,传统的私法以及公法对众多的主体已经无法进行调整,因此作为第三种法域的经济法即应运而生,经济法的出现更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更能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社会、市场与市场之间起到良好的“润滑剂”的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也起到了缓冲作用。

二、社会中间层的类型化分析

1、经济管理主体

经济管理主体,主要是指依据宪法和行政法设立,由宪法和行政法明确其性质、职能、任务、隶属关系等,承担决策、协调、执行、监督等国民经济管理职能的组织或机构。该类主体是管理性与经济性的结合,不仅其管理对象具有强烈的经济性,而且其管理手段也具有强烈的经济性。当然,经济管理中不应当排除权力机关与司法机关。

2、社会中间层

社会中间层是指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主体,为政府干预市场、市场影响政府和市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起中介作用的主要团体。主要包括:行业中介性组织、特殊资格的企业以及其他中介组织,这些组织根据法律的规定以及特定机关的授权,享有一定的经济权限,并在权限范围内进行协调与管理。

3、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是指经营者、劳动者以及消费者等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参加者。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国家的经济管理活动最终通过他们的行为最终得以实现。

三、社会中间层的功能分析

1、分离于政府的功能

(1)公共服务功能。社会中间层主体种类繁多,提供的服务也是多种多样。就其存在的活动空间而言,他们的公共服务主要分布在经济鉴证、环境保护、权益保护、社区服务、经济中介等领域。其基本职能主要是:资产评估、消费者权益保护、社区服务、经济中介等方面。以美国加工商协会为例,其功能主要表现为:它承担着教育培训、科研、食品检验、产业规划、法律咨询、国际合作、商业保险、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大量工作,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使其受到很好地发展。

社会中间层的这些职能与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职能还是有所不同的,最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自发性,社会中间层会自发组织社会活动项目以保障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是一种民间的自发性组织或者社会团体。但是其保护的利益却没有政府社会保障的范围广。

(2)社会保障功能。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社会中间层提供社会保障的对象主要是: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等。

2、独立于市场的功能

(1)对市场的监督功能。社会中间层可以在交易的过程中对交易相对人的资格、交易标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对交易的价格、真实性进行审查。

(2)自律功能。社会中间层是相对于政府与市场主体而言的,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具有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它可以通过颁布内部章程来约束内部成员,此种自律性的行为不受其他任何成员的干涉。但是这种自律性必须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违背法律的行为是不受法律所承认的。

3、调节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特有功能

(1)沟通协调功能。社会中间层的最突出的额特性就在于其协调性。政府与市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社会主体,一方的急剧膨胀会导致另一方的权益受损,因此需要社会中间层进行介入,以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具体表现为:社会中间层主体将政府制定或出台的政策、法律传达给社会主体,使其更好地贯彻国家的政策或法律意图,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社会中间层主体也应当将其掌握的大量的市场信息反映给政府,使其制定出更符合市场规律与需求的经济政策。此外,社会中间层的作用还体现在调节市场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2)保护恢复功能。社会中间层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保护单独个体的利益,尤其是保护弱势社会群体的利益,恢复其被侵害的权益,社会中间层可以利用其相对有利的地位以及专业化的知识水平来组合优势资源,去帮助更多的弱势人体。

(3)预防功能。为预防市场失灵,国家需要有效的介入到市场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但是过多的政府干预,会阻碍市场发展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因此社会中间层必须要保障国家干预的适度性与有效性,预防过度干预带来的恶果。

(4)补充完善功能。对于国家以及市场难以进行调节的领域,社会中间层应该积极明确自身任务,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健全做出最大的贡献。

四、结语

社会中间层作为经济法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中间层作为新生力量,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我们在研究其具体内容以及运行机制的同时,也要注意在法理、学科等角度突出其重要地位,以此来获得更多的重视。我们要通过更多的途径来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消极作用,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猜你喜欢:
1. 有关经济法方面的论文发表

2. 关于经济法方面的参考论文范文

3. 经济法的论文参考

4. 有关于经济法的免费论文

㈦ 经济法对会计学习的重要性论文

一、学习经济法对于大学生的意义现代法治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依照法律从事各项生产和社会活动,一切活动必须纳入法律的轨道,用法律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才能在行为上做到严格依法办事。社会成员法律意识的提升,不论在那个层次上,也不论对于个人、人群、社会、国家和民族都显得格外重要,格外迫切。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法律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尤其对于经济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法律,尤其是经济法,意义更为重大。 二、经济法与会计专业的联系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的社会,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法,学习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更不用说进一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了。我们所读的专业———会计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发展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到目前为止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作为中国学习会计专业领头军的我们,在学习这个新兴专业的过程中,更应该摸索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更好地进行研究学习,推动我国会计专业的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掌握更多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会计学专业,就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概念就可以看出经济法与会计是有着共通点的,都是通过管理手段来保障良好的经济秩序。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会计知识,我们务必要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仔细分析,发现两者有着很多的联系,但是最突出的共同点还是其管理性和约束性。会计专业具有管理性,这不仅表现在其经济www.shlunwen.com目标上,还表现在管理的手段和过程中,表现为会计人员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的影响。通过法律法规对会计管理行为的约束,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对会计管理进行监督。 而管理性和约束性更是经济法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法的价值、主体、权力(利)、属性上,更表现在经济法的义务上。经济法义务具有社会性。生活在市场体制下的人们是一种“经济人”,在通常情况下,他们自己为自己服务或者为了为自己服务才为他人服务,而往往不能或不愿提供社会服务,但许多社会服务如维护秩序、举办学校、基础建设、公共卫生、保护环境等等又是一个社会正常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了解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之后,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进一步分析经济法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帮助无疑是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平台。明显地,学习经济法能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性,时时提醒我们不能忘了会计专业的“经济管理监督”责任。而对于我们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要想行使好自己的会计监督管理职能,就要对经济方面的相关法律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结语在我国,会计专业是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为适应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改革的需要,以经济监督管理对象为依据而设立的一个应用性专业,也是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类新兴的发展较快的热门专业。尽管如此,会计这个专业在我国的认知度和美誉度都不够高,作为学习这一专业的我们一定要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更好地全面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提高本专业在我国的知名度,为促进会计专业,会计监督管理职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㈧ 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2000字论文

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首先是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转换,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与此相联系的必然是经济管理者 ——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变,即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由主要直接参与经济竞争转向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上述转型的成功推进必然带来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生存方式的彻底转变,即从听命于行政机关,被动执行政府计划的附属机构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经济转型也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即从片面强调量的扩张转为重视质的提高,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实现人、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
经济转型似乎是“无形之手”高歌猛进,攻城掠地,“有形之手”步步退让,一败涂地,一切以市场化为价值取向。但是,市场经济本身能否自发形成,经济转型能否完全依赖市场自身的力量自动实现呢?我们所追求的经济转型的目标果真是市场之手独霸天下,国家在经济生活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所谓自由经济吗?如果不是,又该如何实现经济的成功转型?经济转型后的目标体制又该是怎样的昵?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由于新的经济体制尚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之中,旧的经济体制和观念尚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新旧体制的冲击和对抗,使经济领域内暴露出来的矛盾,盘根错节,错综复杂。解决这些问题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成功转型的基本前提,而每个矛盾的解决都离不开经济法思想的指导,离不开经济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模糊,急需按经济法理念重新定位
政府改革的滞后,是我国经济转轨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不尽如人意,政府职能转变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理论认识上的模糊不清,没有彻底解决国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正确定位。改革开放前的政府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政府,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由政府管制,以命令、服从为特征的行政管理关系取得绝对的统治地位,企业和个人完全丧失了主动性、创造性。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那种认为政府应当彻底退出经济活动领域,只当守夜人,一切交由市场的论调一度博得多方喝彩。在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常常是非此即彼,国家不是“越位”,就是“虚位”,总是很少“到位”。
当前,我国的改革面临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挑战,这是一个更为深刻、更为复杂的改革新阶段。经济转型要求构建现代产权关系,社会转型需要形成新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在实现权利的多次分离后,国家成为集多种身份和多种职能于一身的集合体。具体来说,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应是三重身份(行政管理者、经济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三种职能(行政管理职能、经济管理职能、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实现三次权利分离(行政管理权与经济管理权相分离,经济管理权与国有资产所有权分离,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或法人财产权相分离)。国家以不同的身份,行使不同的职能,就会形成不同的法律关系。正确认识由国家参与的各种不同法律关系的性质,才能准确适用法律,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同时我们认为按照经济法基本要求,不仅要实现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还在于要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从依赖行政命令转而依靠法律保障,遵循经济法律制度行使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性跨越。
二、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显着,城乡、地区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
中国经济存在多重二元结构性矛盾,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反差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地区差异。城乡、地区矛盾的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结构性障碍,如何化解矛盾不仅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首要课题,而且已上升为一个严峻的政治问题。
经济法既服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尊重市场主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又强调国家应当在经济生活中发挥正确的作用,它把“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特征显示其对于解决城乡、地区二元矛盾天然地具有优越性和独到性。
针对当前农村中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违法侵占农民土地,任意降低征地补偿标准,漠视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安置以及农民负担过重,乱集资、乱摊派屡禁不止等问题,从完善以下三个方面的经济法律制度入手,有助于构建规范的、持续长效的缩小城乡差别的法律机制。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统一的财政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事权与财权划分不清晰,权利与义务不明确,导致财政支出责任不落实,上下级政府间一事一议,讨价还价现象较为常见。而且,目前我国普遍实行的市领导县的财政体制,客观上使得农村社会经济资源、资本更主要地是被城市所汲取,加剧了城乡二元分割。行政长官追求立竿见影的政绩驱动与财政支出法律规范的缺位,往往使农村成为最终的牺牲品。所以,首要的是要建立科学完备的财政法律体系,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规则,确立覆盖城乡的统一的公共财政支出原则,强化市以上各级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和基本社会保障的支出义务,规范上下级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把城市返哺农村的各项制度具体化,才能从根本上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法》,明确土地承包权的物权性质,并赋予权力保护以可诉性。2003年新的《土地承包法》虽然对于保护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权,限制土地发包方滥用权力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但仍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首先,确权工作严重滞后,估计有约30%的农户仍然没有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权属登记进程的滞后,导致大量土地承包纠纷只能适用土地承包合同,弱化了土地承包权的物权性质,客观上助长了发包方任意毁约行为。其次,侵害土地承包权的责任形式单一,法律责任轻,违法成本低。根据承包法第54条,侵害土地承包权的只是承担“停止侵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几乎不用承担刑事责任。而所谓的民事责任,由于侵害方主要是村、乡集体组织,也几乎难以得到实际执行。最后,权利救济渠道阻塞,可诉性差。长期以来,许多基层法院拒绝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1999年最高法院出台有关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司法解释后,虽然规定应当受理,但是许多地方对土地承包这一典型的经济法律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仍然纠缠于该法律关系到底是民事法律关系还是行政管理法律关系的争论而不能自拔,其结果是牺牲了广大农民应当得到国家司法救济的正当权力。
最后,应当建立和完善农业税收法律体系,规范各类涉农收费。乱收费、乱摊派之所以屡禁不止,源于我国农村税费名目繁多,包括农业税、附加税、特产税、屠宰税、“三提五统”、教育集资以及以资代劳款、地方行政劳务收费、地方行政性收费等等,而这些税费的征收依据主要是税收行政法规和各级政府决定,对收费项目的创设权限和程序没有法律约束,现有的有关农村税费的规范性文件位阶低,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推进,在条件成熟时,以最大限度减轻农民负担为出发点,以统一的涉农税法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规范农村基本分配制度,才能从制度上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我们再来看区域差别。为了缩小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间的差距,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开始贯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随着经济转型的推进,国家职能的转换,公共财政体制的确立,除大型基础设施外,中央政府势必改变以往直接投资设厂的支援模式,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将成为必然选择。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实行分税制国家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普遍做法和基本方式。它是基于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的纵向不平衡及各地区财政的横向不平衡所产生的,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间各项事业的均衡发展而采取的一项财政支出制度。实施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是通过中央财力的转移分配来调节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达到运用财政分配职能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
但是,我国目前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税收返还以保证地方既得利益为依据,从而把原有的财力不均问题带入分税制财政体制中,未能体现财政均衡原则,也与设置转移支付的基本目标相违背;中央对地方的专项拨款补助缺乏规范的法律依据和合理的分配标准,与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的原则不相适应。另外,财政补助分配透明度低,随意性大,监督约束不足也亟待改变。所以,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前提下,有必要制定转移支付法,明确财政转移支付的原则、目标和形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计算标准,形成一整套规范的监督约束机制,才能充分有效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平衡区域间差别的作用。
三、市场经济秩序混乱,行政治乱应让位于依法治理
经济转型经常伴随着经济秩序的混乱。市场本身不能自动产生良好的秩序,秩序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必须也只能由政府来提供。企图单纯依靠民事法律制度,依赖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就能达致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对市场迷信式的崇拜,注定是水中月、镜中花。营造良好的经济秩序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而政府也必须改变以往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一时的暴风骤雨只能冲走地表的浮土和污秽,却无法冲跨滋生混乱的深层土壤,更不能培育出一个井然有序、生机勃勃的万花园。

㈨ 缁忔祹娉曡烘枃鑼冩枃3000瀛

缁忔祹娉曠殑鍙岄噸璋冩暣璁烘枃
鐜伴樁娈碉紝鎴戝浗缁忔祹鍙戝睍姝e勪簬杞鍨嬫湡锛屽湪姝よ繃绋嬩腑缁忔祹鍙戝睍涓庣粡娴庢硶涔嬮棿鐨勫叧绯荤壒寰佹垚涓虹粡娴庣ǔ瀹氬彂灞曠殑閲嶈佷繚璇侊紝濡傛灉鐗囬潰杩芥眰缁忔祹鍙戝睍鑰屽拷瑙嗙粨鏋勫崌绾ц皟鏁达紝鍒欑粡娴庣殑鍙戝睍缁堝皢琛颁骸锛屼絾濡傛灉瀵逛簬缁忔祹缁撴瀯鐨勮皟鏁村拰鍗囩骇姝ヤ紣杩囧揩锛屽垯鐩搁傚簲鐨勭粡娴庢硶銆佺ぞ浼氳儗鏅涓嶈兘涓哄叾鐨勯『鍒╄浆鍨嬪犲畾鍩虹锛屽悓鏍蜂笉鍒╀簬缁忔祹鐨勫彂灞曪紝鍥犺屽逛簬涓よ呬箣闂寸殑鍙岄噸璋冩暣锛岀浉浜掗傚簲鍙戝睍瀵逛簬鎴戝浗鐨勭粡娴庡張蹇鍙堝ソ鍙戝睍鍏锋湁閲嶈佺殑鎰忎箟銆
1銆佺粡娴庢硶鈥滃弻閲嶈皟鏁粹濈殑蹇呰佹
褰撳墠鎴戝浗涓昏佷互缁忔祹寤鸿句负涓蹇冧綔涓哄浗瀹跺彂灞曠殑閲嶇偣鎵鍦ㄣ傛墍浠ョ粡娴庣殑鍙戝睍蹇呯劧寮曡捣鍥藉跺叾浠栬屼笟鐨勬e父杩愯惀鍙戝睍銆傚浗瀹堕噰鍙栦竴鍒囧彲浠ラ噰鍙栫殑鏂瑰紡锛屽埄鐢ㄤ竴鍒囧彲浠ュ埄鐢ㄧ殑璧勬簮鍙戝睍缁忔祹锛屼絾浜嬬墿鐨勬槸鍏锋湁鍔ㄦ佸彂灞曠壒鐐圭殑锛屼负浜嗗疄鐜扮粡娴庣殑鎸佺画鍙戝睍锛屽繀椤昏佹牴鎹绀句細鐜板疄鎯呭喌瀵圭粡娴庣粨鏋勪綔鍑鸿皟鏁达紝浠庤屾憜鑴变竴绉嶇粡娴庣粨鏋勬墍甯︽潵鐨勭粡娴庘滃為暱鏋侀檺鈥濓紝鍥犺岃繘琛岀粡娴庣粨鏋勭殑璋冩暣杞鍙樿揩鍦ㄧ湁鐫銆傚彟涓鏂归潰锛岀粡娴庣粨鏋勭殑璋冩暣涓昏佷緷闈犳潵鑷浜庡浗瀹跺拰鏀垮簻鏀鎸佺殑鐩稿叧缁忔祹鎵嬫靛拰娉曞緥鎵嬫点傜粡娴庢墜娈靛氨鏄鍒╃敤鍙戞尌甯傚満瀹忚傝皟鎺у拰璐㈡斂鏀跨瓥鐨勪綔鐢锛岃屾硶寰嬫墜娈靛嵆寤虹珛鍋ュ叏鐩稿叧缁忔祹娉曡勩佸悎鍚屾硶瑙勶紝瀹炵幇缁忔祹缁撴瀯璋冩暣涓嬬粡娴庡彂灞曠殑瑙勮寖鎬э紝鍚堢悊鎬с佺戝︽с傝岀幇濡備粖锛岀粡娴庢硶閫傚簲浜庝紶缁熺殑缁忔祹鍙戝睍缁撴瀯锛屽逛簬姝e湪杞鍨嬪彂灞曠殑缁忔祹缁撴瀯涓嶅叿鏈夌洿鎺ョ殑鍗忎綔杈呭兼剰涔夈
绾佃傜粡娴庡彂灞曞巻绋嬶紝鍙浠ュ彂鐜扮粡娴庡彂灞曠殑鏈夋晥鎬у湪娉曞緥鏀跨瓥灞傞潰涓婄殑鎺ㄥ姩缁存姢銆傛墍浠ュ湪缁忔祹缁撴瀯璋冩暣涓嬶紝璋冩暣缁忔祹娉曠殑閫傜敤鎬ф垚涓哄綋鍓嶅彂灞曠殑涓昏佸舰寮忋傚洜鑰屽逛簬缁忔祹娉曗滃弻閲嶈皟鏁粹濈殑鐩稿叧瑕佺偣鍜岄棶棰樼殑鐮旂┒鎴愪负褰撳姟涔嬫ャ
鏍规嵁鎻忚堪鍙鐭ワ紝缁忔祹娉曞弻閲嶈皟鏁存槸鍝嶅簲绀句細缁忔祹缁撴瀯杞鍨嬭皟鏁存墍鍑虹幇鐨勩備絾鍦ㄥ綋鍓嶅彂灞曠殑瓒嬪娍涓嬪彲鐭ワ紝鎴戝浗鐨勭粡娴庣粨鏋勮皟鏁翠富瑕佸嚭鐜扳滈噸鏀跨瓥鑰岃交娉曞緥鈥濈殑涓嶈冻锛屼负姝ら渶瑕佸姞寮虹粡娴庢硶璋冩暣鍦ㄧ粡娴庣粨鏋勮皟鏁寸幆鑺備腑鐨勫湴浣嶏紝鍔犲己瀵圭粡娴庢硶鐨勮勮寖缁撴瀯鍜岀珛娉曠粨鏋勭殑璋冩暣锛屼互閫傚簲鍦ㄧ粡娴庣粨鏋勮皟鏁寸幆鑺傚圭粡娴庢硶鐨勯渶姹傦紝灏嗙粡娴庣粨鏋勮皟鏁翠笂鍗囧埌渚濇硶鐨勫眰闈锛屾彁楂樼粡娴庡彂灞曠殑娉曟不鍖栥傛讳箣锛岀粡娴庣粨鏋勮皟鏁村拰闇瑕佸緱鍒扮粡娴庢硶鐨勬硶寰嬫硶瑙勭殑鏀鎸佸拰淇濇姢銆傚洜鑰岀粡娴庢硶瑕佹牴鎹褰撳墠缁忔祹缁撴瀯璋冩暣鐨勬柟鍚戝规硶寰嬩腑鐨勮勮寖缁撴瀯鍜岀珛娉曠粨鏋勮繘琛屾湁鏁堣皟鏁淬
2銆佺粡娴庢硶鈥滃弻閲嶈皟鏁粹濅袱澶т富棰樼殑鍏崇郴
闅忕潃鏀归潻寮鍙戙佺粡娴庝綋鍒剁殑娣卞叆鍙戝睍锛屽綋鍓嶇ぞ浼氱粡娴庢椿鍔ㄩ渶瑕佸緱鍒拌皟鏁村垱鏂般傝屾渶涓昏佺殑璋冩暣瀵硅薄鍦ㄤ簬缁忔祹鍙戝睍缁撴瀯鍜岀粡娴庢硶鐨勮皟鏁淬傜敱姝ゅ舰鎴愪簡鎴戝浗缁忔祹鐨勫弻閲嶈皟鏁淬傝屽逛簬缁忔祹娉曡岃█锛岀粡娴庡彂灞曞喅瀹氫笂灞傚缓绛戯紝鍦ㄧ粡娴庣粨鏋勫彂灞曠殑鍚屾椂锛岀粡娴庢硶涓鐨勭粨鏋勮勮寖鎬ц皟鏁村拰绔嬫硶璋冩暣涓ゆ柟闈㈠叡鍚岀粍鎴愪簡鎴戝浗缁忔祹娉曠殑鍙岄噸璋冩暣銆傝繖涓ゅ瑰叧绯讳箣闂村舰鎴愬瘑涓嶅彲鍒嗙殑鍏崇郴銆
銆佺粡娴庣粨鏋勮皟鏁寸珛瓒充簬缁忔祹娉曠殑璋冩暣
閫氬父鎯呭喌涓嬶紝缁忔祹缁撴瀯鍏锋湁浜т笟缁撴瀯銆佹姇璧勭粨鏋勩佹秷璐圭粨鏋勭瓑澶氭柟闈銆佸介嗗煙鐨勭粨鏋勫叡鍚岀粍鎴愶紝鍏朵腑娑夊強鍒扮殑琛屼笟棰嗗煙骞挎硾锛屽洜鑰屽逛簬鎴戝浗鐨勭粡娴庛佹斂娌汇佹枃鍖栫瓑鐨勫奖鍝嶈緝澶э紝瀵规垜鍥界殑鍙戝睍鎴樼暐鍏锋湁涓瀹氱殑褰卞搷銆備緥濡傦紝浠庨噾铻嶅嵄鏈轰互鏉ワ紝鎴戝浗閲囧彇涓瀹氱殑璐㈡斂鏀跨瓥瀵规秷璐圭粨鏋勩佸垎閰嶇粨鏋勭瓑杩涜岃皟鏁村崌绾э紝缂撳拰浜嗘垜鍥界殑缁忔祹渚涙眰鍏崇郴锛屽逛簬缁存姢鍥藉剁粡娴庣ǔ瀹氥佺ぞ浼氶暱娌讳箙瀹夊叿鏈夐噸瑕佹剰涔夈
缁忔祹娉曚腑鐨勭粨鏋勮勮寖鎬ц皟鏁村逛簬缁忔祹缁撴瀯璋冩暣鎻愪緵閲嶈佺殑娉曞緥淇濋殰鍜屾敮鎸侊紝鏈夊埄浜庤屼笟缁忔祹缁撴瀯璋冩暣瀹炵幇渚濇硶璋冩暣锛屼粠鑰岄檷浣庤皟鏁磋繃绋嬩腑鍙鑳藉瓨鍦ㄧ殑闂棰樺拰姣涚煭鍐茬獊銆備緥濡傦紝鎴戝浗瀵逛簬娑堣垂缁撴瀯鐨勮皟鏁翠富瑕佹槸绔嬭冻涓讳簬缁忔祹娉曚腑缁撴瀯瑙勮寖鎬ц皟鏁达紝鍥犺屽湪寮灞曗滃剁數涓嬩埂鈥濈粡娴庢椿鍔ㄦ椂锛岀數鍣ㄨ屼笟涓诲姩鐢熶骇鍒堕犱簡鎬т环姣旇緝楂樼殑閫傚悎璋冩暣娑堣垂缁撴瀯鐨勪骇鍝侊紝绐佸嚭浜嗙粨鏋勮皟鏁村悗鐨勬斂绛栨с傝屾斂绛栨у彂灞曟槸鏀垮簻渚濇硶娌诲浗鍚庢墍閲囧彇鐨勫叿鏈夋硶寰嬫ц川鐨勬斂绛栥
銆佺粡娴庢硶鐨勭粨鏋勮勮寖鎬ц皟鏁寸珛瓒充簬缁忔祹娉曠珛娉曡皟鏁寸粡娴庢硶涓鐨勫弻閲嶈皟鏁存寚寰楁槸缁撴瀯瑙勮寖鎬ц皟鏁村拰绔炴妧绔嬫硶浣撹皟鏁淬備竴鏂归潰锛屾槸鍦ㄦ硶寰嬪眰闈涓婂圭幇鏈夌殑缁忔祹鍏崇郴鍋氬嚭璋冩暣锛屽傛秷璐圭粨鏋勫叧绯讳腑锛岄氳繃绔嬫硶鏀瑰彉浜轰滑娑堣垂鑳藉姏涓嶈冻锛屼緵鏂瑰競鍦哄ぇ浜庨渶姹傛柟甯傚満鐨勭幇鏈夊叧绯汇傚彟涓鏂归潰锛屾槸缁忔祹娉曚腑鏍规嵁缁忔祹缁撴瀯鐨勮皟鏁寸幇鐘讹紝鍒跺畾鏈夊埄浜庡叾鏀跨瓥鎺ㄥ箍銆佺粨鏋勮皟鏁寸殑娉曞緥鏉′緥鍜屽埗搴﹀熀纭銆傛墍浠ョ粡娴庢硶鐨勭粨鏋勮勮寖鎬ц皟鏁村悓缁忔祹娉曠殑绔嬫硶璋冩暣涔嬮棿鐨勫叧绯诲悓缁忔祹缁撴瀯璋冩暣鍜岀粡娴庢硶璋冩暣鍏锋湁鐩镐技鎬с傛墍浠ュ悓鏍锋槸渚濊禆涓庤渚濊禆锛屾帹鍔ㄥ拰淇冭繘涔嬮棿鐨勫叧绯汇
3銆佺粡娴庢硶鈥滃弻閲嶈皟鏁粹濊繃绋嬩腑鐨勫嚑澶ч棶棰
銆佺粡娴庣粨鏋勮皟鏁村悓缁忔祹娉曠殑鍙岄噸璋冩暣涓鐨勭獊鍑洪棶棰
閫氳繃涓婃枃鍒嗘瀽锛屽彲鐭ヨ繖涓よ呬箣闂寸殑鍏崇郴鏄缁忔祹娉曡皟鏁存帹鍔ㄧ粡娴庣粨鏋勮皟鏁淬備絾鍦ㄤ簨瀹炵粡娴庤皟鏁磋繃绋嬩腑锛屽線寰鍑虹幇缁忔祹缁撴瀯璋冩暣浼樺厛浜庣粡娴庢硶璋冩暣鑰屽瓨鍦ㄣ傚嵆缁忔祹缁撴瀯璋冩暣涓昏佷緷璧栦簬鐩稿叧鏀跨瓥鑰屽嚭鐜帮紝鑰屼笌鏀跨瓥鐩稿瑰簲鐨勬硶寰嬫硶瑙勫嵈鏈鑳芥彁鍓嶅埗瀹氳皟鏁淬傜粡娴庣粨鏋勮皟鏁寸殑鏈璐ㄤ笂鏄瀵圭粡娴庝富浣撶殑浜т笟涓绘潈鍒╃泭杩涜岃浆鎹㈣皟鏁达紝鍦ㄦよ繃绋嬩腑锛屽傛灉缂哄皯娉曞緥绾︽潫锛屽垯瀹规槗浜х敓缁忔祹绾犵悍锛屽瑰浗瀹堕犳垚涓瀹氱殑缁忔祹鎹熷け銆備緥濡傛垜鍥界粡娴庝骇涓氱粨鏋勮浆鍚戜负浠ョ涓変骇涓氫负涓荤殑缁忔祹缁撴瀯锛屽湪姝ょ粡娴庣粨鏋勫彂灞曚笅锛屾垜鍥藉嚭鍙颁簡涓绯诲垪鐨勫栬锤鏀跨瓥銆佸氨涓氭斂绛栫瓑瀹炵幇瀵硅繖涓缁忔祹缁撴瀯璋冩暣琛屼负鐨勬敮鎸佸拰甯鍔╋紝浣嗗疄闄呬腑锛岀粡娴庢硶涓涓嶅瓨鍦ㄨ繖涓绯诲垪鐨勫瑰栬锤鏄撴潯渚嬶紝灏变笟鏉′緥绛夌瓑銆傛讳箣锛屽湪缁忔祹缁撴瀯璋冩暣鍚岀粡娴庢硶鐨勫弻閲嶈皟鏁翠腑涓昏佸嚫鏄剧殑闂棰樹负缁忔祹缁撴瀯鍙戝睍缂哄皯娉曟不鍖栫$悊銆
銆佺粡娴庢硶缁撴瀯瑙勮寖鎬ц皟鏁村悓缁忔祹娉曠殑绔嬫硶璋冩暣涔嬮棿鐨勯棶棰
鍦ㄧ粡娴庢硶鐨勫弻閲嶈皟鏁翠腑锛岃В鍐充笂璇夌殑缁忔祹缁撴瀯璋冩暣鐨勬硶寰嬮棶棰樻渶涓昏佺殑鍦ㄤ簬缁忔祹娉曠粨鏋勮皟鏁淬傚叾娆℃槸瀵圭粡娴庢硶鐨勭浉鍏崇珛娉曡繘琛岃皟鏁寸$悊銆傚綋鍓嶇粡娴庢硶鐨勭粨鏋勮勮寖璋冩暣涓昏佹槸瀵圭粡娴庢硶涓鍘熸湁鐨勭粡娴庢椿鍔ㄧ殑鍐呭湪鏋勬垚锛屽備富浣撶粨鏋勩佽矗浠荤粨鏋勭瓑杩涜岃皟鏁淬傝岀粡娴庢硶鐨勭珛娉曠殑璋冩暣涓昏佹槸渚ч噸瀵圭珛娉曚綋绯荤殑鐩稿叧鏉′緥绛夌殑璋冩暣锛屽傚规潈璐g粨鏋勭瓑鐨勮皟鏁淬傚悓鏃剁粡娴庢硶鐨勭粨鏋勮勮寖鎬ц皟鏁翠篃渚濊禆浜庣粡娴庢硶鐨勭珛娉曡皟鏁存墍鍏疯薄鍖栬〃鐜板嚭鏉ャ備絾瀹為檯鎿嶄綔涓锛岀粡娴庢硶鐨勭珛娉曡皟鏁村悓缁忔祹娉曠殑缁撴瀯璋冩暣涓嶅叿鏈夊悓鏃舵х壒鐐癸紝鍗虫湁鐨勬椂鍊欑粡娴庢硶鐨勭珛娉曡皟鏁翠笉鑳戒负缁忔祹娉曠殑缁撴瀯瑙勮寖鎬ц皟鏁存彁渚涙硶寰嬫硶瑙勬寚瀵笺備緥濡傜粡娴庢硶涓鐨勮勮寖缁撴瀯璋冩暣涓鍏锋湁涓ゅぇ缁忔祹涓讳綋锛屼竴鏄鏀垮簻鍙婄浉鍏抽儴闂锛屼簩鏄鎺ユ敹璋冩暣鐨勭浉鍏崇粡娴庤屼笟涓讳綋銆傚湪缁忔祹缁撴瀯涓锛岀幇鏈夌殑鍚勪釜缁忔祹涓讳綋涔嬮棿鐨勫叧绯讳笉鍚岋紝鍥犺岃佹眰瀵逛笉鍚岀粡娴庝富浣撶殑绻佹潅鐨勬潈璐e叧绯昏繘琛屾湁鏁堝尯鍒嗭紝濡備互鍥藉朵负缁忔祹涓讳綋锛屽垯鍦ㄧ粡娴庢硶涓鐨勬秷璐圭粨鏋勭殑璋冩暣涓婏紝涓昏佹槸閲囩敤瀹忚傝皟鎺х殑娉曞緥鏉′緥杩涜屾秷璐圭粨鏋勭殑璋冩暣鍜屽畬鍠;鑰屽逛簬娑堣垂缁撴瀯涓鐨勭粡娴庤屼笟涓讳綋鑰岃█锛屾秷璐圭粨鏋勭殑缁忔祹娉曠殑缁撴瀯鎬ц皟鏁村氨闇瑕佸交搴曞垝鍒嗗叾涓鐨勬秷璐规潈銆佸垎閰嶆潈绛夈傝岀粡娴庢硶鐨勭珛娉曡皟鏁翠腑鍒欓渶瑕佸皢缁撴瀯璋冩暣涓鐨勪竴浜涙斂绛栥佺粡娴庝富浣撶粡娴庢椿鍔ㄧ殑.寮灞曠瓑瀹炵幇娉曟不鍖栫$悊銆備緥濡傦紝鍦ㄧ粡娴庣粨鏋勮皟鏁翠笅鐨勬煇鍒堕犲晢琛屼笟锛屽湪瀹炵幇浼佷笟鐨勪骇涓氱粨鏋勮浆鍨嬬殑鏃跺欙紝缁忔祹娉曡佹眰閲嶆柊璁剧疆鐩稿叧鐨勭粡娴庢潯渚嬶紝閲嶆柊瑙勫垝缁忔祹姝ラょ瓑绛夛紝浠庤屼繚璇佺粡娴庢硶鐨勭粨鏋勮皟鏁寸殑瑙勮寖鍖栥佺戝﹀寲鍙戝睍銆
4銆佺粡娴庢硶鍦ㄢ滃弻閲嶈皟鏁粹濅腑鐨勪綔鐢ㄥ垎鏋
鐩鍓嶏紝涓嶇℃槸缁忔祹缁撴瀯鐨勫弻閲嶈皟鏁磋繕鏄缁忔祹娉曠殑鍙岄噸璋冩暣锛岄兘瑕佹眰瀵圭粡娴庢硶闂棰樿繘琛屼紭鍖栧勭悊銆傝繖浜涚粡娴庢硶闂棰樺寘鎷澶氫釜涓讳綋闂棰橈紝濡傚畯瑙傛柟闈㈢殑浣撳埗闂棰樻垨寰瑙備笂鐨勭粡娴庝富浣撶殑鍒嗛厤闂棰樸傚洜鑰屽己璋冪粡娴庢硶鐨勭浉鍏抽棶棰樺逛簬缁忔祹娉曞弻閲嶈皟鏁村叿鏈夐噸瑕佺殑鍏崇郴銆傝岀粡娴庢硶瀵逛簬鍙岄噸璋冩暣闂棰樺拰缁忔祹鍙戝睍閮藉叿鏈夌Н鏋佺殑鎺ㄥ姩鎰忎箟銆備竴鏂归潰锛岀粡娴庢硶鐨勫弻閲嶈皟鏁村崗璋冭勫畾浜嗙粡娴庢椿鍔ㄤ腑鐨勫悇涓涓讳綋涔嬮棿鐨勬潈璐e叧绯伙紝渚嬪傦紝鍦ㄧ粡娴庢硶鐨勭粨鏋勮勮寖璋冩暣涓锛屽悓缁忔祹鍙戝睍涓讳綋闀夸箙鍙戝睍瀵嗗垏鐨勬潈鍒╁洜绱犱负娑堣垂鏉冦佹姇璧勬潈銆佸垎閰嶆潈绛夈傜敱浜庣粡娴庢椿鍔ㄧ殑鏈缁堢洰鐨勫湪浜庣粡娴庢晥鐩婏紝鎵浠ュ湪缁忔祹缁撴瀯璋冩暣涓锛屽備綍鏈夋晥鎶婃彙鍚勪釜缁忔祹涓讳綋鐨勬潈鍒╁垎閰嶆垚涓虹粡娴庣粨鏋勮皟鏁寸殑閲嶇偣鎵鍦锛屼娇缁忔祹娲诲姩鑳藉熼伒寰娉曞緥鍒跺害鏈夋晥寮灞曠殑鍏抽敭鎵鍦ㄣ傞氳繃缁忔祹娉曠殑缁忔祹缁撴瀯璋冩暣鐨勮勮寖鎬ф硶瑙勬湁鏁堝湴鎺ㄥ姩浜嗙粡娴庝富浣撳逛簬缁忔祹缁撴瀯璋冩暣鐨勭Н鏋佹у拰涓诲姩鎬э紝浠庤屾洿蹇鏇村ソ鐨勬帹鍔ㄧ粡娴庤浆鍨嬪彂灞曪紝瀹炵幇鍥藉剁粡娴庣殑鍙鎸佺画鍙戝睍銆傚彟涓鏂归潰锛岀粡娴庢硶鏄瀹炵幇缁忔祹娲诲姩瑙勮寖鎬х殑鍩虹淇濊瘉锛屽湪缁忔祹娉曠殑缁撲弗鏍奸伒瀹堢粡娴庢硶鐨勭浉鍏宠勫畾锛岃兘澶熷彂鎸ョ粡娴庝富浣撳逛簬绀句細鏁翠綋鍙戝睍鐨勭Н鏋佷綔鐢锛屽疄鐜扮粡娴庢椿鍔ㄧ殑渚濇硶鍙戝睍锛屾棭鏃ュ疄鐜版硶鍒剁ぞ浼氥
5銆佺粨璇
缁间笂鎵杩帮紝缁忔祹娉曚腑鐨勫弻閲嶈皟鏁村湪涓嶅悓鐨勯檺鍒惰寖鍥村唴鍏锋湁涓嶅悓鐨勮〃鐜扮壒寰併備絾鏃犺哄備綍锛岀粡娴庢硶閮藉湪缁忔祹娲诲姩涓鍗犳嵁鍏抽敭鐨勫湴浣嶏紝鎸囧肩潃缁忔祹缁撴瀯璋冩暣鐨勯『鐣呭紑灞曘傜洰鍓嶏紝缁忔祹娉曠殑鍙岄噸璋冩暣鏄鎸囩粡娴庣粨鏋勮皟鏁村拰缁忔祹娉曡皟鏁达紝缁忔祹娉曚腑鐨勭粨鏋勮勮寖鎬ц皟鏁磋岀粡娴庢硶鐨勭珛娉曡皟鏁磋繖涓ょ粍鍙岄噸璋冩暣銆傚湪瀹為檯鍙戝睍杩囩▼涓锛岀粡娴庣粨鏋勮皟鏁撮潰涓寸潃鈥滈噸鏀跨瓥鑰岃交娉曞緥鈥濈殑璋冩暣闂棰橈紝鑰岀粡娴庢硶鐨勫弻閲嶈皟鏁翠腑鍒欓潰涓寸潃缁撴瀯璋冩暣鍚岀珛娉曡皟鏁翠箣闂寸殑寤惰繜鎬ч棶棰樸傚洜鑰岃佹眰鍦ㄦ湭鏉ュ彂灞曚腑锛屾妸鎻′綇缁忔祹娉曠殑閲嶈佷綔鐢锛屾湁鏁堣В鍐宠繖浜涘彂灞曢棶棰樸

热点内容
双方签订的协议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6 13:00:30 浏览:527
快递单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6 12:22:03 浏览:754
党员权利保障条例ppt 发布:2024-11-16 11:51:48 浏览:80
干部任用条例学习宣传计划 发布:2024-11-16 11:39:02 浏览:804
盐法条例 发布:2024-11-16 11:31:32 浏览:990
摩尔庄园法官 发布:2024-11-16 11:07:44 浏览:831
婚姻法第四条的理论意义 发布:2024-11-16 10:52:24 浏览:916
垛庄司法所 发布:2024-11-16 10:52:16 浏览:589
洛阳市容卫生条例 发布:2024-11-16 10:45:40 浏览:397
宁波市城市规划条例 发布:2024-11-16 10:21:44 浏览: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