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二条释义
㈠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买卖合同的解释
一、买卖合同的成立及效力
第一条 当事人之间没有书面合同,一方以送货单、收货单、结算单、发票等主张存在买卖合同关系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以及其他相关证据,对买卖合同是否成立作出认定。
对账确认函、债权确认书等函件、凭证没有记载债权人名称,买卖合同当事人一方以此证明存在买卖合同关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二条 当事人签订认购书、订购书、预订书、意向书、备忘录等预约合同,约定在将来一定期限内订立买卖合同,一方不履行订立买卖合同的义务,对方请求其承担预约合同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预约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三条 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卖人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四条 人民法院在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认定电子交易合同的成立及效力的同时,还应当适用电子签名法的相关规定。
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的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是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书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写。
㈢ 简述合同的含义作用特点与写作事项
1、合同的涵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二条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这是对合同的涵义最准确、简明的阐释述的合同也是指经济合同。
2、合同的作用:经济合同是合同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门类,人们平时所说的合同一般就是指经济合同而言的,这里所讲经济合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合同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1)合同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工具
合同依法成立,便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都要严格地按照合同的规定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合同的履行中,如果当事人之间发生纠纷,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事人可以以合同为依据进行交涉,甚至诉诸法律,请求仲裁机构或司法机关依法进行裁决。
(2)合同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组织生产,已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趋势。社会愈是发展,对生产专业化的要求也就愈高,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协作也就愈是广泛和密切。而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只有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才能得到确立和确认,也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合同所具有的法律效力,能够有效地保证协作计划的实施。
(3)合同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
签订合同,可使当事人双方直接见面,从而简化流通环节,缩短流通时间,加速资金周转。另外,企业按合同组织生产,也可以避免浪费和积压。一般来说,企业以最小的消耗完成合同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就可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也就是企业经济核算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4)合同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凭借
国家通过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及金融、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对合同进行管理,可以切实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例如,国家可以通过银行的信贷管理和结算管理,监督合同的履行,从而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将违反国家法律、法令及政策、规定的合同视为无效合同,并制止无效合同的订立,这可以直接避免不良经济活动的发生,从而使得经济活动在客观经济规律的引导下,有序地进行。
㈣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的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我国劳动合同制度是1994年7月通过的《劳动法》确立的,1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主体和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现行劳动合同制度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劳动合同法》的通过和实施,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了劳务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为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开放、公平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法的实施,对规范企业的劳动用工行为、劳动管理、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起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的作用。
《劳动合同法》的目录如下: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五章特别规定
第一节集体合同
第二节劳务派遣
第三节非全日制用工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的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
第一章10位[7509202280]13位[9787509202289]总则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五章特别规定
第一节集体合同
第二节劳务派遣
第三节非全日制用工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禁止使用童工规定(2002年10月1日国务院令第364号)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年7月21日国务院令第9号)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1994年2月3日国务院令第146号发布根据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修订)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令第270号修订发布)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管理规定(1990年11月22日国务院令第66号发布)
工人考核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3年3月1日国务院令第372号)
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1993年4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11号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失业保险条例(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令第258号)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令第259号)
工伤保险条例(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令第37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1993年6月11日国务院第五次常务会议通过1993年7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17号发布)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2004年11月1日国务院令第423号)
㈥ 最新合同法释义
法律分析:其一为解释规则顺位次序的确立。规定的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习惯解释及诚信解释之间为并列关系,如当事人对合同的相关条款发生争议,则可以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适用如上任一或多种解释规则。采取了“顺位+并列”“强制性规范+任意性规范”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即文义解释规则与其他解释规则之间是顺位关系,而其他解释规则相互之间则是并列关系。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首先且必须采取文义解释规则来确定该条款的含义,并可以辅之以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解释规则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二为合同存在多个文本且使用词句不一致时,由单一性解释向多样性解释规则的过渡。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六条 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依据本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确定争议条款的含义。
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对各文本使用的词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各文本使用的词句不一致的,应当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性质、目的以及诚信原则等予以解释。
第五百一十条 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第五百一十一条 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据前条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一)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按照推荐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按照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二)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依照规定履行。(三)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四)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请求履行,但是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五)履行方式不明确的,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六)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由履行义务一方负担;因债权人原因增加的履行费用,由债权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