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对立社会军事法的本质
A. 国防法规具有什么特性
一、国防法规的特性
国防法规是国家法律的组成部分,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具有法律的一般特性。即鲜明的阶级性、高度的权威性、严格的缎制性、普遍的适用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国防法规还具有区别于其他法规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调整对象的军事性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不同的法律规范用来调整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国防法规所调整的是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领域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军队内部的社会关系、武装力量内部的社会关系、武装力量与外部的社会关系等。这些带有军事性的社会关系是国防法规特有的调整对象,是其他任何法律规范所不能代替的,这是国防法规特性的基本表现。调整对象的军事性并不意味着国防法规只适应军队,不适应地方。国防是国家行为。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领域的社会关系是军事性的,但这些社会关系所涉及的行为主体并不都是军队和军人,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部门和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与国防有关。因此,一切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必须按照国防法规的要求,履行自己的国防义务。
(二)司法适用的优先性
国防法规优先适用,是指在解决与国防利益、军事利益有关的法律问题时,如果国防法规和普通法都有相关的规定,要以国防法规的基悄规定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和采取行动的准则。优先适用不是指的先后顺序,而是一种排他性的单项选择。在涉及国防利益、军事利益的案件中,只适用国防法规,不通用普通法。“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是国际公认的法律适用原则。特别法是对特定人、特定领域、特定事项在特定时间内有效的法律。国防法规属于特别法。
(三)处罚措施的严厉性
国防法规所保护的国防利益,是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最根本的国家利益,因而对危害国防利益的犯罪实行比较严厉的处罚。同一类型的犯罪,危害国防利益的从重处罚。如《刑法》规定,抢劫罪通常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抢劫军用物资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战时从重处罚。所谓战时,是指国家宣布进入战争状态、部队受领作战任务或者道敌袭击时,部队执行戒严任务或者处置突发性暴力事件也以战时论。《兵役法》、《刑法》的许多条款都申明战时从带者重处罚。如《兵役法》规定,平时应征公民拒绝、逃避征集拒不改正的,在2年内不得被录取为国家公务员、国有企业职工,不得出国或者升学,还可同时处以罚款;而战时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军人违反职责的犯罪从重处罚。《刑法》规定的军人违搏行渣反职责罪有30项罪名,其中12项罪名最高刑罚为死刑。对军人犯罪给予较重的处罚,是军事斗争的特殊性决定的,是保障完成军事任务的需要。
B. 简述军事法基本原则的实践意义
军事法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它的规范作用,即军事法是衡量人们军事行为的标准和尺度。
二是它的社会作用,即军事法具有确认、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军事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保证进行阶级斗争和武装斗争的功能。规范作用是手段、形式。
C. 法律的含义及其本质
你好:
一、法律(Law)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1、法律的具体定义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为手段。法律需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演变,最终它也将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法律的概念古时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化产物,从人类社会早期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习惯法的产生,到国家的诞生,诉讼与审判的出现,再到权利和义务的区别开来,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法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一成不变的是:法律是被国家赋予的强制性社会规范。2、法律的其他解释基本的法律:一般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它的实际作用与宪法实际上相同。「基本法律」所意味是不永久并权宜之针,在没有实施宪法下达到有法维持宪政秩序之效果。 这里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法律,内容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最基本的问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属于“基本法律”的层次。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也叫“一般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的“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宪法》第67条)。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出的决议和决定,如果其内容属于规范性规定,而不是一般宣言或委任令之类的文件,也视为狭义的法律。它一般包括宪法,民事法,行政法,经济法等。 广义的法律: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规章)。 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在三权分立的国家,由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仅对该行政机关之公务员有拘束力,除法规命令外,原则上行政机关所制订之行政规则对于人民均不发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权利之法律必须由人民所选举之立法机关制定之(即后者,狭义的法律)。3、相关法律名词法系 法系是指对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或体系的分类标准。根据各国法律的渊源,存在样式和运作方式,法系可以分成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两种。两者主要区别在法律渊源,法官权限,诉讼程序方面。 法律制度 在发达国家,主要的法律制度有独立的法院、代议议会、责任内阁、军警系统、官僚系统、法律专业和公民社会本身。约翰·洛克在其《政府论》里,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外交三种权力,其后的孟德斯鸠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中对其进行了完善,主张将国家权力划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而且三种权力必须要分立,而且相互制约。他们的原则是不应该有任何人可以掌握到国家的所有权力,和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内的独裁理论相对。近代,有马克斯·韦伯等人重塑有关在行政控制下的国家的模型。现代军事、政治与官僚的力量对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显现出了许多特别的问题,这些是早期如洛克和孟德斯鸩等作家所不可预见的。法律专业的惯例和实例是让人民接触公平正义的重要部分;而公民社会则是一个用来指形成法律的政治基础的社会组织、社群和团伙等。
二、法律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资本主义法律时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论述,科学地提示了法律的本质特征,对于我们探讨和研究法律的本质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一)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阶级社会中,在一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各阶级,都有着维护自己共同利益的愿望和要求,即都有着自己的阶级意志,但并不是每个阶级的意志都能表现为法律。法律只能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法律所表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指集中反映整个统治阶级利益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而不是统治阶级中少数成员的任何一种愿望和要求,更不是个别人的任性,即便拥有极大权力的统治者,也不能脱离本阶级的共同意志而一意孤行。法律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根本的、共同的、整体的愿望和利益要求。正因如此,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即当统治阶级的某个成员违反了法律的规定时,总会受到代表本阶级整体意志的法律的制裁。这种制裁,正是为了保障统治阶级意志的统一性,维护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二)法律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但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不仅仅是法律,政治、哲学、道德、文化、教育等等,都可以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为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服务,但它们都不具有法律的性质。“被奉为法律”意味着统治阶级通过国家专门机关制定或认可,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国家意志”,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那个阶级的意志在法律上的表现。所以,法律是以国家意志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地位,除了必须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自己的力量外,他们还必须给予他们自己的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三)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的是生产关系。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关系,决定着该社会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意志。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不能离开其物质生活条件而随心所欲地制定法律,否则,即使制定出了法律,也必然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条件而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实施。我们说法律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并不意味着它是根据物质生活的要求自发产生的,而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制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必然引起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发生变化,因而法律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法律还要受到其他社会现象的影响。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宗教、伦理等观点,以及政治制度、阶级斗争状况、文化传统等等,都对法律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综上所述,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在当代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本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你可以摘中间的简单的归纳下,希望满意并采纳。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法的简介
军事法即有关军事管理和国防建设的法律、法规,包括《兵役法》、《国防法》、《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军事设施保护法》、《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服役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以及《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
军事法是调整国防建设和军事方面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用于调整军事领域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法律渊源主要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及其授权的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关于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以及战争准备与实施等方面的军事法律、法规等。广义的军事法还包括国家签署或认可的由国际条约和惯例形成的战争法。军事法一般表现为对有关组织和人员的职能或职权、权利和义务、行为模式和行为的法律后果的规范。与国家其他法律部门一样,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国家加强国防、武装力量建设和保证战争准备与实施的重要手段。
立法体制 各国的军事立法体制不尽相同,依据其立法权限和法律效力等级,一般可区分为多个层次。例如,苏联的军事立法体制为:最高苏维埃立法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立法;苏联部长会议立法;国防部立法;各军种、兵种和军区立法。美国的军事立法一般是由国会通过与颁布,总统也有权发布军事行政命令,国防部长有权颁布国防部指令,各军种部长有权颁布条例、条令。
内容体系 现代军事法作为调整军事领域各种社会关系的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虽然因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内容结构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看,通常都包括军事基本法和若干方面的部门法。
军事基本法。主要规定国家的基本军事制度,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的组成和任务,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的方针、原则等方面的内容。例如,美国国会1947年通过、1949年修订的《国家安全法》,对本国的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的组成、各级国防机构的职责与权限的划分等作了规定。军事基本法对其他军事法的制定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军事组织方面的法律规范。规定国防和武装力量的体制编制,各级各类军事组织的职能、职责、职权,以及武装力量内部人事管理方面的内容。
军事勤务方面的法律规范。规定作战原则、作战行动、作战指挥、作战勤务等方面的内容。包括各种战斗条令及战斗勤务保障条令等方面的一系列法规。
兵役与动员方面的法律规范。规定国家的基本兵役制度,公民服兵役的权利和义务,兵员的征召和退役,军官的录用与退役,以及后备力量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规定国家在战争、戒严、自然灾害等紧急状态下征集兵员和征用各种军用物资等方面的内容。
军事教育训练方面的法律规范。规定服役人员及役前人员学习军事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内容。包括国防教育、军队院校教育、部队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法规。
军事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规定军队日常工作秩序、生活管理、组织纪律、队列动作、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军事经济方面的法律规范。规定国防经济及军队后勤建设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内容。
国防科技方面的法律规范。规定武器装备的科研、
生产、采购、储备、维修、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军事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规范。规定军事设施保护、国防专利保护、军队房地产保护,以及对现役军人、文职人员和退役、伤残、牺牲人员及其家属的褒扬、抚恤、优待、安置等方面的内容。
军事司法方面的法律规范。包括军事刑法和军事刑事诉讼法等内容。
战争法。以国际条约和惯例形式形成的、用以调交战国之间和交战国与中立国或非交战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关于保护平民及战争受难者,限制作战手段与方法的一些原则、规则等。
E. 如何理解军事法的本质
军事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用以调整军事领域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的总称。相对于不同的领域和不同关系,它又称军事法律规范、军事法律(广义)、军事法律制度。但不论称谓如何,其本质涵义是一样的。军事法与刑法、民法等一样,也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部门法。其目的和任务在于维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国家军事利益和安全秩序。
对上述定义可作这样的理解:
1、军事法必须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所谓国家制定军事法,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依照一定的立法权限和程序,制定具有不同效力等级的军事法律规范的活动;所谓认可军事法,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简易程序,赋予某些已经存在的、有利于统治阶级军事利益和安全秩序的军事习俗和约定俗成的作法以法律效力。军事法律规范一旦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就发生普遍的法律效力,任何人都必须遵守。必须强调指出:不论是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还是委任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都是以不同层次的国家代表的身份进行的。这是它们制定或认可的军事法律规范之所以具有约束力的根本原因。
2、军事法律规范必须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所谓强制力,有三层含义。(1)本体含义,它是指国家的强制实体。主要包括武装力量、警察、监狱、法庭等。(2)执行遵守含义,它指国家行政执法机关、军事行政机关和专门执法机关,凭借国家强制力,要求一切机关、团体、武装力量、全体军人和社会成员,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军事法律规范。既享有法定的军事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定的军事义务。(3)制裁奖励含义,它是指对一切违反军事法和违法犯罪行为,由相应的有权机关进行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以确保军事法律规范的执行和遵守。对于执行和遵守军事法律规范成绩突出、符合法定奖励条件的单位和个人,由相应的国家机关、军事机关给予奖励,以鼓励人们模范地执行和遵守军事法律规范。
3、军事法的调整对象和范围必须包括整个国防、军队和战争等一切军事领域中的各种军事社会关系。凡属军事领域里的军事社会关系都应当划为军事法的调整对象范围。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现代军事领域是一个全球性的立体型体。它既包括国防建设领域、武装建设领域,又包括国际间的军事交往领域,还包括双边的武装冲突和多边的战争。而这些领域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现实范畴;既是一个时间范畴,又是一个空间范畴;既是全球范畴,又是一个星际范畴;如此等等。因此,军事法的调整对象必须渗入到一切军事领域,而不能局限于军事领域的某个领域,它应当包括国防、武装力量、国际军事交往和战争等军事领域中的各种军事社会关系。
4、军事法必须具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和任务。军事法的目的和任务必须服从于整个法律体系的目的和任务。但是,它必然要有自己的特定目的和任务,否则,它也是不能存在的。军事法的目的和任务集中在维护国家的军事利益和国家安全秩序方面。这是由军事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由军事利益和安全秩序在国家利益(特别是统治阶级利益)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由军事法在法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5、军事法是军事法律规范的总和。军事法律规范即军事行为规则,它是军事法的细胞。军事法作为一个部门,它是同类性质军事法律规范的集合体。在这个部门中,又按照各个法律规范调整军事社会关系的具体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划分成若干军事法的分支部门。我国军事法是一个体系,是指由不同的军事法律分支部门和不同层次法律规范组成的门类齐全、层次分明、内容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我们认为,我国军事法的体系主要应包括以下部分:(一)军事基本法。我国的军事基本法应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二)军事组织法。《解放军组织编制管理条例》等。(三)军事行政法。具体内容包括:军事指挥法规、教育训练法规、行政管理法规、政治工作法规、干部人事法规、军人优抚法规。(四)兵役法。《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服役条例》等。(五)军事刑法。《破坏军婚惩治条例》等。(六)军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刑事诉讼法》等。(七)军事经济法。《军品出口管理条例》等。(八)国防科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技法》、《国防专利管理条例》等。(九)国防动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等。(十)国防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十一)军事设施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等。(十二)军人优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抚恤优待法》、《军人家属优待条例》等。(十三)国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边)界管理法》等。(十四)战时特别法。《军事管制法》等。(十五)战争法。其形式包括国际条约、公约、协议和战争法规、规则、规章制度及国际惯例等。
F. 军事法服务的作用有那些
军事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是指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它同法的本质和特征是密切联系的。军事法的作用,是指军事法对人们的行为、军事行为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功能。军事法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规范作用,即军事法是衡量人们军事行为的标准和尺度;二是它的社会作用,即军事法具有确认、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军事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保证进行阶级斗争和武装斗争的功能。规范作用是手段、形式。
规范作用主要有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
军事法的社会作用是就军事法的阶级本质和根本目的而言的。我国军事法的社会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依法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组织领导和实施管理的最高原则,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军事法在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方面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军事立法手段对该原则加以确认的途径来实现的。在这方面,我国的军事立法工作是十分积极主动的,并且具有超前性。早在我军创建初期,在1930年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中就明确:“中国红军如要完成其伟大的历史任务,须接受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红军的政治工作就是要巩固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一中国共产党在红军中的领导,要使红军成为有力的工农革命武装力量。”在1932年10月,红军总政治部在《关于粉碎敌人四次围剿政治工作的训令》中,再次明确提出:“健全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在红军中的绝对领导,用共产党的统一意志来领导红军。”这些规定说明,我军从初创时起,就依法坚持“党指挥枪,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的根本原则。1995年颁发的我军《政工条例》明确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其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军队建设和改革中,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更加重视依法治军,更加重视运用军事法律手段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
2、依法保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法自它产生以来,就是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军事法的这种作用尤为突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它包括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这两个方面,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要靠多方面的条件。但是,最重要的是离不开国防和武装力量的建设,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和军事实力作后盾,那么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就是一句空话。军事法的作用正在于: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障我国的军事制度、武装力量的组织形式和基本任务,确认国家的军事职能,从而能够有效地保障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任务的完成。例如,我国宪法第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国家加强武装力量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增强国防力量。”这说明,加强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建设得到了我国宪法的确认和保障。我国军事法以根本大法形式确认国家的武装力量的性质、任务和基本方针,为我国的武装力量体制、国防体制以及军事制度的改革奠定了根基,从而在根本上起到了保护人民民主专政的作用。
3 依法保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顺利进行,巩固提高部队战斗力。首先,军事法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促进国防现代化的早日实现。国防现代化是一个涉及面广、体系庞大、内容完整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国防领导体制、国防管理体制、国防经济体制、国防科技体制、国防教育体制、战争动员体制、全民防御体制等等。而所有这些方面都需要用军事法律规范进行调整,以确定其内容,保证其运转,巩固其成果,促进其实现。其次,军事法为“从严治军、依法治军”提供法律依据,使军队“三化”建设纳入法制轨道,从而巩固和提高部队防卫作战能力。军事法是由国家机关和军事机关制定或颁布的,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因此,它具有在全国、全军范围内一体施行的法律效力。它的颁布与实施,可以使全军上下一体,步调一致,令行禁止,密切协同,实行“统一指挥、统一制度、统一编制、统一训练、统一纪律”,使我军具有严密的组织、精干的指挥、高度的效能、科学的管理、严整的军容、严格的纪律、紧张活泼的作风。在新世纪新阶段,军事法工作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军事法律制度,把军队的建设和改革纳入法制轨道,具有更加迫切、更加现实的重要作用。军队建设需要军事法来维护,军队改革需要法制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需要法制来保障。邓小平曾指出:军队的条令、条例等“所有这些章程,都是整顿军队、准备打仗所必需的。有了这些章程,我们就有章可循,就能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从我军建设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军事法在我军“三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加强。依法治国、依法治军,这是世界各国治国、治军的大趋势。在军队高度现代化的当代,部队建设的法制化程度是部队综合战斗力中的内在因素,同时又是巩固战斗力的保障因素。所以,只有实现依法治军,把军队“三化”建设纳入法制轨道,才能进一步加强正规化建设,从而巩固和提高战斗力。
4、依法维护军队和军人的合法权益。军事法的作用就在于通过规定和调整军事权利和军事义务及其相互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保障军队和军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我国军事法除规定军人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外,还对军人的权利和义务作出许多特殊的规定。如军人有立功受奖和获得政治荣誉的权利,军人婚姻家庭受特殊保护及军人及其家属享有褒扬、抚恤、优待的权利,军人享有广泛的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的权利,有控告、揭发、检举的权利和辩解、申诉及要求复议的权利,有按照法律和命令执行职务而不受追诉的权利,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权利,军官符合一定的条件可以作退役安置、家属可以随军,等等。
5、依法促进军队和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纵观我国的社会主义军事法,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求与军事法规定的内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提倡的行为,必定是军事法所保护和支持的行为;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要纠正的行为,也必定是军事法所要禁止的行为。例如,热爱祖国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而要热爱祖国就必须增强国防观念,树立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思想。军事法的许多基本内容就是增强国防观念的最好教材。同时,军事法对军队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深入学习我军的各种条令、条例,经常进行法制和纪律教育,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有效措施之一。无数事实说明,只有认真学好各种军事法规,才能养成遵守制度、执行命令的良好习惯,做遵法守纪的模范;反之,如果置军事法于不顾,自行其是,就有可能从违反制度、违反纪律开始,堕入犯罪的深渊。关于这方面的许多教训是极为深刻的、惨痛的。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军事法的作用,加强军队的法制教育,才能使军队培养出更多的遵纪守法的合格军人,才能促使军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6、依法保障和促进我国对外军事关系的发展,提高我国我军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我国和我军在国际事务中,始终坚持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坚持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公认的准则和原则,坚决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我国我军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军事往来,加强与友好国家的国防和军事技术的合作交流,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缔结双边或多边的友好条约和军事条约,批准有关的战争法规和人道主义法规,揭露和粉碎帝国主义的战争阴谋和战争讹诈。而所有这些军事社会关系,都需要有相应的军事法于以确认和调整,并在其法律效力范围内得到贯彻执行,这是国际军事交往中的法律秩序所严格要求的。所以,军事法对保障我国、我军的合法权益,提高我国我军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有着超国界的巨大作用。南沙群岛的主权问题要运用国际法武器。国际法对日本、伊拉克的制裁。围绕海空卫士王伟事件与美国的较量,需要精通国际空间法。对台军事斗争的法律问题。我国宪法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国际法:中国人是台湾的最早的主要居民,台湾在历史是长期隶属于中国中央政府,符合国际法规定的国家领土的取得方式。其次,《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无条件投降书》,均确认或承认台湾属于中国。再者,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合法政府,联合国,建立外交关系。1977年日内瓦公约第二议定书的规定,国家政府有“用一切合法手段维持和恢复国内法律和秩序或保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责任”。对伊拉克动武问题。合法使用武力的三种情况:自卫作战、民族独立或民放解放战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或采取的军事行动。北约轰炸南联盟违反国际法(79天,炸死南国军民1800多人,数百家学校和数万间民房,制造一百多万无家可归的难民。1999、3、24-6、10),轰炸我国大使馆,3名记者牺牲、27人受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犯下了破坏和平罪、战争罪、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罪。海牙国际战争罪行法庭对米络舍维奇、米卢蒂诺维奇、利马伊等进行审判。
G. 军事法学有哪些特点
一般认为,军事法的特征有八个:强烈的阶级性、内容的综合性、特殊的强制性、高度的统一性、相对的保密性、体系的多重性、目的的特定性和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军事法的特征,是指军事法本质的外在表现,也是军事法与其他部门法的主要区别。军事法的特征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军事法的特征。相对于其他部门法来说,军事法具有以下两大基本特征:
1、军事性 军事法不同于其他部门法的首要特征是其具有军事性。这是由于军事法的调整对象——军事社会关系所决定的。相对于军事社会关系而言,军事法以外的其他部门法所调整的对象主要是非军事社会关系,因而不直接具有军事性。但是,军事法所调整的军事社会关系却直接具有军事性。军事的基本性质是暴力性,“军事的暴力性是军事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内在根据”,“暴力的核心是武力对抗与较量,是武力的发挥和强制的运用”。军事法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军事的暴力性提供法治规则保障。 首先,军事法所调整的军事社会关系构成要素具有军事性。无论是主体、内容还是客体,都直接包含着军事性。从主体来看,必然要有军事法律关系主体参加;从内容来看,必然表现为军事权利和义务;从客体来看,必然是有关军事方面的物、行为或非物质财富。 其次,军事法所调整的军事社会关系的目的指向具有军事性。“军事法是维护国家军事利益的法律形态。”“国家军事利益是军事法的内在生命,它决定了所有军事法的‘军事性质’。换言之,国家军事利益是军事法与其他法律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如果某一法律不是主要涉及国家军事利益,或者不是维护国家军事利益,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军事法,最多只能属于一般法。”因此,军事法所调整的军事社会关系是以维护国家军事利益为目的的,军事社会关系直接作用于并服务于国家军事利益。
2、综合性 军事法不同于其他部门法的第二个特征是其具有综合性。与法学中的经济法学等相类似,军事法是一个综合性的法律部门。 首先,军事法所调整的军事社会关系是综合性的。军事法既调整军内关系,也调整一定范围内的军外社会关系;既调整国内军事社会关系,也调整一定范围内的国际军事社会关系;既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军事社会关系,也调整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军事社会关系。 其次,军事法的调整方法是综合性的。军事法的内容体系,涉及经济、行政、刑事等各个领域,这就决定了其调整方法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既有强制、强迫和命令方法,也有平等、说服教育的方法,还有某 |||些特别的方法。有时候,它要以军事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对等为前提,采用经济的手段来调整某些社会关系,如某些军事经济关系;有时候,它要以军事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不对等为前提,采用行政的手段来调整某些社会关系,如军事行政关系;有时候,它还要以特殊的防暴手段,调整某些特定的军事社会关系,如军队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防暴条令》的规定,执行慑止和平息暴乱的任务。 第三,军事法的法源是综合性的。军事法是由许多军事法律规范所组成的。如果从军事立法的角度来看,它是由许多军事法群所组成,每个军事法群又是由若干军事法律规范所组成,每个军事法群又有相应的该军事法群的基本法起带头作用。“军事法与民法、刑法等法律部门不同,没有一部独立、完整、系统的法典,而是由专门的军事法律规范和其他法律规范中的军事法条款、军事法律规范解释、军事法律规范性文件、国际军事约章等有机结合、相对独立的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