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劳动合同法论文题目

劳动合同法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2024-11-12 07:59:18

㈠ 求关于劳动合同法方面的论文

一、《劳动合同法》的对大学生就业的一些有影响的规定首先,对劳动合同法进行分析,劳动合同法有三条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最大
1、企业无责赔偿。新劳动合同法规定:员工合同期满企业不再续签,员工每服务一年,企业要支付一个月工资。
2、企业违约与员工违约不对等企业违约辞退员工支付每年一个月的违约金。员工违约什么时候走都可以,不要支付一分钱,不要负任何责任(包括员工有过错,企业无证据)。 3、长期合同。过去企业是一年,三年,五年,现在是三年,六年,无固定期。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规定,要求企业长期用工,企业内部竞争减弱,出的少自然入的少,企业招聘更加谨慎。然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但教育部预计2007年不能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超过100万人,加上以往未就业毕业生,数量更加巨大。2008年1月3日,在中国社科院举行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表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高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紧张局面应引起高度重视。动合同法》的生效,让企业对招聘员工变得非常谨慎。这将对大学生就业产生较大的冲击。一是促使企业放缓招聘大学生。《劳动合同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更注重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该法将提高企业的用工成本,因此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会比以前更加谨慎、理性,这会加剧本已比较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因为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单位不能随便辞退员工,对企业用工的规定也更加严格。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用人单位必然要重新考虑到人员成本,提高用人门槛。另外,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大量出现,使劳动力市场更趋稳固,这必然减少新的求职者进入劳动市场的机会,就业竞争会更加激烈,大学生将来要争取一个好工作就更不容易了,还会增加随便跳槽的难度。
二、毕业生需要正确理解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其实任何合同都是可以解除的。细究《劳动合同法》,我们会发现,合同的解除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双方协商解除;第二,劳动者主动提出解除;第三,用人单位对有过错的劳动者提出解除。用人单位单方杰出劳动合同有六种情况。比方说,劳动者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者患病或因工负伤,在规定期满后不能按规定工作的,或者经过培训也不能胜任工作的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其实,对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方面是对劳动者的种保护,另一方面,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如对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规范化管理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
三、限制利用试用期将毕业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有关试用期的条款: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而且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过去很多企业存在滥用试用期的问题,有很多企业利用试用期把大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开始许诺干得好就录用,但干了一段后一个人都不留。这种做法在今后都是违法的《新劳动合同法》也会改变以往一些企业采取的“大量招聘,大量淘汰”的策略,他们对应届毕业生经过试用期内的考察之后,再淘汰掉其中一部分不合格的毕业生,以往绝大多数的企业都采取这种人才选拔方式,而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这种方式将被改变。

㈡ 急求一篇关于法律的2000字左右论文。在线等。。。

例文

论《劳动合同法》及其法律效益的实现
摘要《劳动合同法》从法领域看是社会法从法本位看是社会本位法从法对社会的反映视角看是回应型法《劳动合同
法》的法律效益受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因素以及法治境界的影响,可以通过贯彻回应性,落实主体保和发挥机制作用来实
现。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法律效益回应性
法与时转则治,法与时宜则有功我国《劳动合同法》是的制定和
实施回应了社会的潮流,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历史条件,与国际上保护
劳工的价值观一致。本文是这一新法的回应,坚持其为良法的观点,
对其三大属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劳动合同法》法律效益实现的途

一、《劳动合同法》的三大良法属性
笔者从法理上研究认为《劳动合同法》应当是一部良法,具有社
会法,社会本位法,回应型法的属性。
从法领域来说,基于公法、私法、社会法的三元结构划分《,劳动合
同法》是社会法。如‘基于人类对秩序需求的心理,需要相应的规范调
随整社会关系’,②社会法强调的在事实不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对强势
群体设定更多更严格义务性规范来保障弱势群体权利,从而满足其对
劳动用工秩序的心理需求。劳动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劳动法是社
会法的重要部分,《劳动合同法》是劳动法子体系之一的劳动关系法。
劳动关系不是平等的契约关系,劳动力所有关系背后的资本增值关
系,是在表面平等掩盖下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劳动合同法》配置权利
义务时向有利于劳动者的一方倾斜,如关于无固定期限的合同和试用
期及经济补偿金的规定,有助于保障劳动合同关系,纠正这种不平等,
促进结果公平。
从法本位来说,《劳动合同法》是社会本位法。社会本位不同于
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人本位,社会本位法,以社会为本位,追求社
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关注社会均衡发展,以增进社会整体效率为价
值追求《劳动合同法》是以规范劳资之间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身份
进入到经济生活领域的,它协调劳动关系,实现社会整体利益,这与社
会本位法的内容与目标是一致,符合社会本位法的基本特征虽然《劳
动合同法》在劳资利益搏弈中注重分配正义,但并不是把所有权利都
配置到劳动者一方它只是强调社会本位,通过各种规范使劳资双方
个人利益的次优化,从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比如,依据《劳
动合同法》中任意性规范而自愿缔结的劳动合同是双务合同,劳动者
的权利是用人单位的义务,劳动者的义务则是用人单位的权利依据
法《劳动合同法》中的强制性规范而产生劳动者或用人单位的义务限
定了对方的权利空间。在这情况下,双方不能随意改变或放弃自己的
权利,其实际上都是一种义务人,不能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从法对社会的反映视角看《,劳动合同法》是回应型法法律既是
政治和智识历史的一部分,而且也是社会和经济历史的反映。心’《,劳动
合同法》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时代结束,公法私法化的趋势
下,劳动法对劳动合同制度的设计不到位,矿难频发,超时加班,职业
病危害严重,劳动者工资水平低下,拖欠和克扣劳动者工资,社会保险
体系尚未建立的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回应社会的普遍需要的和广大
劳动者的愿望,而创制的具有工具性价值的能动性的法律《劳动合
同法》要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整顿单位内部规
章制度,遵守最低工资标准,禁止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等规定,都是有
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有效工具《劳动合同法》对近几年社会不断出现
的新用工形式产生的社会问题做出反映,首次在法律上对劳务派遣进
行了规制,就是其具有回应性的一个体现
所以《,劳动合同法》以其具有回应性,坚持社会本位,谋求实质平
等,满足了大多数人的愿望,用边沁的功利主义观点来看《,劳动合同
法》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一部“良法”。
二、《劳动合同法》的法律效益
一什么是劳动合同法的法律效益
根据法运行的不同环节,笔者认为,法律效益是立法、执法、司法
和守法过程中法律产生的最接近法律属性和立法目的有益效果的总
和。《劳动合同法》的法律效益就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执法、司法
和守法过程中产生的最接近其属性和立法目的有益的自身效果和社
会效果的总和前文笔者己论及《劳动合同法》的属性社会法,社会
本位法和回应型法。其立法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
关系和谐稳定。只要《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各个环节
中体现社会性,社会本位性和回应性,切实发生积极的效果,就是具有
法律效益。法律效益越大,有越接近法的价值。

㈢ 劳动合同法对于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意义小论文1600字以上

一、劳动合同法的重要性
劳动合同法作为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占据着社会法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我国的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企业形式和劳动关系日益多样化。在这一背景下,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出现了新问题,如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用人单位滥用强势地位侵犯劳动者权益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因此,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二、劳动合同法的主要内容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为社会各界带来了期待。其主要特点包括:
1. 扩大了适用范围: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劳动合同法将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纳入用人单位范畴,并将事业单位聘用制工作人员纳入调整范围,同时对非全日制用工进行了专门规定。
2. 强调确立劳动关系的形式:为解决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的问题,法律规定了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3. 建立稳定劳动关系:针对劳动合同短期化导致的劳动关系不稳定的问题,法律规定了相应措施。
4. 保障劳动报酬:劳动合同法为保证劳动者及时足额获得劳动报酬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救济手段。
5. 竞业限制:法律规定了竞业限制的相关内容,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起到制约和保护作用。
6. 规范集体合同:明确了集体合同的订立程序和效力,并首次在法律层面上规定了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和专项集体合同。
7. 劳务派遣:对劳务派遣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规范,包括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的义务分配、劳动合同期限、劳务派遣的使用范围、同工同酬和连带责任等方面。
8. 加强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明确了劳动行政部门负责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检查,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三、深入学习宣传,推进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劳动合同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尽管这是一部好法,但如果得不到有效实施,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深入学习宣传和推进《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是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者当前的重要任务。
1. 树立尊重劳动的观念:劳动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2. 推动法律实施: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劳动合同法》的宣传,确保用人单位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充分发挥《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规范和调整作用,推动建立健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
4. 结合劳动执法和群众监督:实施《劳动合同法》需要强化劳动行政执法和群众监督,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㈣ 劳动合同法的论文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一方,更是坐卧不宁,其实,这是误解了该法内容,作为法律人,完全可指导相关当事企业,按照下列方式进行:

一、尽量与部分员工建立经济合同关系而非劳动关系从而减少成本。

1、与有关销售业务人员签订《业务合作合同》;

2、与有关技术专家签订《技术顾问咨询服务合同》;

3、与高级职业经理人签订《承包经营合同》;

4、向劳务派遣公司进行人事外包,签订《劳务派遣协议》。

劳务派遣应注意事项:①劳务派遣单位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②不得向母子公司派遣;③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两年以上劳动合同;④劳务派遣协议;⑤告知劳动者。

二、如何合法的解雇员工并将成本控制到最低。

一)解雇技巧:

1、尽量争取说服员工让员工辞职;

2、协议解除;

3、过失性解除合同:①试用期解除,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②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在规章制度中应予以明确具体情形);③严重失职,营私舞弊造成单位重大损失(规章制度中应明确);④、利益冲突,员工同时到其他单位任职,对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⑤员工以欺诈、协迫手段或乘人之危违背企业真实意思而订立合同。

4、非过失性解除合同(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a不能胜任工作的认定:①依据规章制度进行考核②应保留相关人员的记录b对不能胜任员工的处理:①岗位调整:应注意合理性;②培训: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待遇、培训记录等③注意通知程序等

二)、员工的离职管理:

①解雇理由管理:a注意保留辞职性文件;b注意保留员工拒绝签合同书面证据;c协商解除时注明劳动者协商提出协商解除;d尽可能协商解除;e尽量签订固定期限合同避免签署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f避免非法解雇,由专职人员或律师严格按法律程序处理。

②程序管理:a非过失解除合同,提前30天通知或支付一个月的代通知金;b要求签收解除、终止通知文件或作相应证据处理c如果是企业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要通知工会或召开职工大会出席并获得全体员工80%的同意);

③离职交接:a认可离职;b档案和社保保险转移;c出具离职证明。

④支付相应离职补偿金(以上应在规章制度明确)

三、签订《劳动合同》技巧

1、签署合同中只约定基本工资。岗位工资不写进合同,岗位工资奖金补贴等单独支付。

2、商业秘密保护和竞业限制应签署协议,依法应约定补偿金。

3、有一些工种签成完成一定任务的劳动合同。

4、工作内容签署得较笼统,不要太明确。

5、中断工龄(避免签署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快10年时进行人事外包或与另一关联公司签约,借用另一关联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借用员工进行交叉任职及交叉签署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

四、签订劳动合同应注意事项

1、审查主体、资料、告知义务(工作内容、条件、地点、职业危害、报酬、安全生产状况等)。

2、备份、签收手续。

3、不得要求提供担保,不得扣押身份证、财物。

4、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中断工龄):①连续满10年;②连续两次固定期限合同;③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年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应对技巧:A交换任职;B人事外包;

5、事实劳动关系:用工之日起超一个月不满一年用工日起未签劳动合同支付双倍工资。

6、签订流程:①员工书写简历,提供相应身份学历等资料并要求员工签名②提供范本③要求受聘员工在企业提供的告知资料规章制度或员工手册上签名③受聘员工签收劳动合同④制定职工名册

7、劳动合同中明确薪随岗变的条款,具体岗位具体的薪酬通过薪酬制度或通知等来确定。

8、专项培训费用,提前解约赔偿,专项培训协议。约定服务期违约金。

9、商业秘密保护、竞业限制。

①商业知识产权:A保密制度;B保密协议。

②竞业限制:A经济补偿;B违约金;C主体: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知悉商业秘密人员。

五、如何订立有效的规章制度。

1、内容必须合法,规章制度不得与法律、法规相抵触:①法律已明确的。②引入具体违法行为。③细化相关规定:工作纪律、保密制度、薪酬制度、奖惩制度、岗位职责、考核制度、竞聘制度等。

2、制订程序必须合法:①必须完成与职工代表协商(开会、记录);②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或意见并通过;③应当公示或直接告知、签收。

以上方式,均是在合法前提下进行,既保护了企业一方利益,又保护了劳动者利益,值得各方进行尝试。欲了解详细操作实例,可与本所联系。

㈤ 《劳动法》论文(案例)题目

1.无效;文凭不能造假,公司可以起诉。 2。是;既然签订合同,就要付报酬 3。必须提前通知,劳动法有相关规定

求采纳

㈥ 关于“劳动合同法对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意义”方面的论文

关于“劳动合同法对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意义”方面的论文:
一、颁布劳动合同法的意义
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属于社会法。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加快,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形式和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劳动用工制度发生深刻变化,劳动用工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用人单位利用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情况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因此,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意义重大。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为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劳动法律体系。
二、劳动合同法的主要特点
针对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全社会都充满了期待。主要是这部法律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是扩大了适用范围。劳动合同法在劳动法的基础上,扩大了适用范围,增加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作为用人单位,并且将事业单位聘用制工作人员也纳入本法调整。还对非全日制用工用了专门规定。二是强调劳动关系双方应当通过规范形式确立劳动关系。为解决当前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的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规定了应的法律责任。三是引导劳动关系双方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针对劳动合同短期化导致劳动关系不稳定,劳动者合法权益易受侵害的突出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四是为保证劳动者及时足额取得劳动报酬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救济手段。在立法上对解决工资拖欠问题作出规定,提出建立工资支付长效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五是对竞业限制作出了规定。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都会起到制约和保护作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六是对集体合同作了进一步规范。明确了集体合同的订立程序、效力,并首次在法律层面上明确规定了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以及专项集体合同,这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合同制度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七是对劳务派遣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范。从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义务分配、劳动合同期限、劳务派遣使用范围、同工同酬、连带责任等方面对劳务输出进行了规范和限制,对建立健全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维护劳务派遣职工权益提供了重要依据。八是加强了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明确了劳动行政部门负责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检查。对用人
单位和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给予细化,并着重规定用人单位的罚则,突出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主旨,加强了劳动合同制度的普遍推行,有利于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三、认真学习、广泛宣传,积极推进劳动合同法实施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劳动合同法是一部好法,但即使是一部好法,如果得不到实施,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好《劳动合同法》,是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者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是要树立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观念。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财富。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广大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奋劳动。不论科学技术如何进步,经济形式如何变化,劳动都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要在全社会开展劳动合同法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有效地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劳动合同法的认识。
二是要推动《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实施。《劳动合同法》坚持和突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工会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多种形式,对广大职工和企业主加强《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坚持以维护职工利益为基本职责,依法、主动、科学维权,检查督促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尊重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是要抓住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主线。要充分发挥《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规范和调整作用,要加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创建力度,紧紧围绕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利益问题,抓住劳动合同、集体合同、职代会、劳动争议调处等关键环节,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着力推动用人单位做到各项制度规范合理、职工权益充分保障、双方协商平等合作、工会作用有效发挥,真正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四是要坚持劳动执法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实施《劳动合同法》,必须强化劳动行政执法和群众监督。严格而有效的劳动行政执法是用人单位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遵循法律规定、履行法定义务的重要保证。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群众劳动法律监督制度,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确保《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

法学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的魂,题目的好坏影响论文的曝光率,甚至影响论文是否能顺利被期刊录用发表。论文题目要求用尽可能少的精彩语言,准确描述论文内容,表明 文章 的核心亮点。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法学相关专业的本科 毕业 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1、试析狄骥法学理论的思想史渊源

2、社科法学还是法教义学?

3、马克思主义法学视野下的民生法治研究

4、工程法学体系构建研究

5、“知识-法学”的基本逻辑

6、西方后现代女性主义法学性别理论评析

7、美国新现实主义法学的发展及其启示

8、我国法学研究生 教育 刍议

9、法学本科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施

10、我国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冲突及协调

11、马克思对德国历史法学派的法哲学批判

12、通过罗马法超越罗马法

13、民国时期法学教育的历史与 反思

14、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实现路径研究

15、德国历史法学派的发展及其意义

16、美国女权主义法学平等观研究

17、法学视野中的国家利益研究

18、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互动关系研究

19、法学教师群体之角色冲突研究

20、美国女权主义法学平等与差异观研究

21、分析法学的日常语言分析转向

22、1949-1957年的中国法学教育

23、晚清社会变迁中的法学翻译及其影响

24、法学精英培养模式研究

25、中国法学教育网络数据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6、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法学 方法 论

27、我国本科法学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28、法制现代化视野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29、论后现代主义哲学下环境法学研究方法

30、从“案例教学法”到“法律诊所教育”

31、全日制法学本科教育若干问题研究

32、农业合作社的法学定义

33、控权--行政法的内在精神与永恒主题

34、中国本科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理性思考

35、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36、政策定向法学派浅议

37、后现代法学述评

38、现代行政法学“服务控制论”研究--行政法学理论基础的新探索

39、反思女性主义法学

40、环境伦理学的法学批判

41、李达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研究

42、历史法学的浪漫主义渊源

43、中国现阶段家庭暴力法律问题的研究

44、法学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

45、论霍姆斯的现实主义法学思想

46、教育法学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暴力研究

47、美国高校案例教学法的嬗变及启示

48、论“制度事实”对制度法学的意义

49、试论美国法学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判例教学法

50、《知识产权法学》第一章翻译 报告

刑事诉讼法毕业论文题目

1、美国刑事诉讼法对隐私权的保护

2、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交互作用研究

3、论侦查权的宪法控制

4、技术侦查证据若干问题研究

5、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6、论新《刑事诉讼法》对犯罪人的人权保障

7、侦查权新论

8、技术侦查 措施 研究

9、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

10、新刑事诉讼法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11、论司法鉴定启动程序的修改与完善

12、论辩方证据开示义务

13、程序性制裁机制研究

14、我国技术侦查制度研究

15、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

16、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

17、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研究

18、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研究

19、刑事诉讼法宽容伦理观及其实现

20、逮捕必要性问题研究

21、论非法证据排除制度

22、论刑事诉讼法中违法所得没收程序

23、论刑事诉讼法中的人权保障

24、从新《刑事诉讼法》的角度浅析职务犯罪案件的侦辩关系

25、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未成年人特别程序研究

26、我国监视居住制度之理性思考

27、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研究

28、刑事诉讼法中的“等”字研究

29、我国侦查阶段律师会见权研究

30、论我国技术侦查制度

31、论检察机关的调查权

32、论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之被害人权利保障

33、新刑事诉讼法下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

34、新刑事诉讼法下监视居住制度研究

35、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研究

36、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问题研究

37、新刑事诉讼法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38、论新《刑事诉讼法》中的技术侦查措施

39、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证据衔接

40、论新刑事诉讼法下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41、论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

42、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死刑复核程序研究

43、论我国犯罪嫌疑人人身权利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44、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新问题研究

45、论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46、论我国侦查讯问制度的完善

47、《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96)英译本之错误分析

48、论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之完善

49、新《刑事诉讼法》背景下审前程序律师辩护权行使问题研究

50、论我国新刑事诉讼法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合同法毕业论文题目

1、论我国《 劳动合同 法》的缺陷与完善

2、论合同法中的法定连带责任

3、《劳动合同法》对外资企业劳务派遣员工的影响研究

4、论利他合同-兼评《合同法》第64条

5、基于《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S公司劳务派遣用工问题研究

6、高校教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7、民法目的性价值研究

8、论违反强制性规定合同之效力

9、《劳动合同法》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研究

10、劳动合同法的经济学分析

11、劳动合同法视野下的劳务派遣分析

12、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研究

13、基于契约分析的劳动关系管理研究

14、合同法中的错误制度研究

15、合同解除制度研究

16、国际商事合同统一路径研究

17、新中国合同法的制定与完善之

18、《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件下济南市劳务派遣市场发展研究

19、合同法定解除之损害赔偿研究

20、《劳动合同法》施行后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面临的问题研究

21、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问题研究

22、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之研究

23、劳动合同法诚信原则研究

24、合同法定解除权研究

25、劳动合同法视野下的劳动关系和商业秘密保护

26、《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影响研究

27、《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利益平衡问题研究

28、完善《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制度的法律思考

29、新《劳动合同法》对农民工劳动关系的影响研究

30、劳动合同法利益平衡功能的定位与实现

31、我国《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规定研究

32、基于《劳动合同法》的旅游饭店劳动关系研究

33、劳动合同法下实施劳务派遣的对策研究

34、新劳动合同法的变化分析及其对企业员工激励的影响研究

35、合同法定解除之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36、现代合同法约束下的期待利益损害赔偿研究

37、无权处分合同效力之再探析

38、我国合同法中的任意解除权问题研究

39、派遣劳工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40、违约损害赔偿计算问题研究


法学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相关文章:

★ 法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 法律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 法学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

★ 电大法学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法律本科论文题目

㈧ 求一篇关于“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中的工会决策和体系”的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工会问题研究 (7299字)

中国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于1925 年5 月1
日,是一个统一的、团结的、强大的工会组织。自成立之日起,它就一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为维护中国职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权益而努力奋斗。
中国工会实行产业与地方相结合的组织领导原则。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外,
现有31 个省级地方总工会、16 个全国性产业工会和中央机关、国家机关两个工会联合会,
拥有50 多万个基层工会组织、1.03 亿会员,有50 多万名专职工会干部。
工会是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更具体一点讲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20 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经
济结构和经济关系已经和正在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
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给工会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1)劳动关系主体明晰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现代企
业制度的推行,国有企业从政府的附属物逐渐变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间的利益关
系进一步明晰,国家、企业、职工三方利益格局逐步形成。职工的就业、收入、劳动保险和
福利等具体利益已由过去主要是职工与国家的关系,转变为职工与企业的关系,即由国家统
一安排转变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主要由职工与企业通过协商、签订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
方式来实现。各个劳动单位的用工方(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朝着主体明晰、利益多
元、依法规范的方向发展。
(2)劳动关系类型呈现多样化。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以公
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并存的局面,企业内部也出现各种不同的用工、分配
方式,在国有、集体等公有制企业,私营、外资和个体等非公有制企业,股份制、合作制和
中外合资等混合所有制企业,劳动关系双方在劳动过程中各自的地位、作用和权利等都有所
差异。
(3)劳动关系运行初步市场化、契约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劳动力
市场日益发展,劳动力资源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有效配置,劳动力的供需、流动以及就
业条件和工资标准等与劳动关系有关的方面,正逐步通过市场来实现。劳动关系双方在自主
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建立、规范劳动关系,明确和调节双方的权利
和义务。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增强了职工权益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职工权益的风
险性。在当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劳动者无疑处于劳动关系中的弱者地位。
(4)劳动关系矛盾凸现且复杂化。由于市场竞争和利益机制的驱动,投资者、经营者和劳
动者的利益追求往往出现差异。三者在共同努力把企业搞好,把“蛋糕”做大的同时,由于
各自不同的利益要求,加上新旧体制摩擦、利益格局调整、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难免出现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碰撞和冲突,导致劳动争议、劳动纠纷增加。特别是随着
改革的深化,越来越触及到劳动关系的深层次矛盾,国有和集体企业长期积累的,以及被掩
盖着的劳动关系方面的矛盾正在逐渐暴露出来,过去长期处于隐性状态的企业富余职工问题
日益突出,下岗和失业现象显现化,在停产半停产企业和困难企业,一些职工劳动权益受到
严重影响,基本生活保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在一些新建企业,特别是一些外商投资和私营
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受侵害的现象相当严重,重大恶性事故屡屡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工会必须主动适应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和鲜明作为劳
动者利益代表者、维护者的身份,肩负起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责和任务,参与劳动关系协
调,在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发挥作用。
1994 年年底,中华全国总工会十二届二次执委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新时期工会工作总
体思路,强调要进一步突出工会的维护职能。1998 年中国工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
未来五年工会工作的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指出要坚持和发展工会工作总体思路。1999 年12
月召开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十三届二次执委会议,再次强调要进一步突出和履行维护职能,实
现工会重点工作的突破和自身改革与建设的加强。在社会主义中国,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
阶级,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全国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但是总体利益和具体利益之
间客观上存在着差异和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国工会的维护,是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
时,更好地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把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改革、发展、稳定上来,进而更好地去实
现和发展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
近些年来,中国工会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企业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
由工会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是《劳动法》赋予工会的权
利。1994 年以来,各级工会始终把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作为维护职工经济利益的主
要手段,并为此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到目前,全国建立集体合同制度的企业达31 万多
家,覆盖职工7100 多万人。我们正在采取措施,力争用三至四年的时间,在绝大多数企业把
这一制度建立起来,使集体合同覆盖绝大多数职工。当前重点是在外商投资、私营等非公有
制企业和转变经营机制的中小企业中把这一制度建立起来。同时,积极推进建立区域性、行
业性的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和不同层次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
稳定发展。当前我们正在把努力建立平等协商机制与签订集体合同制度相协调,把坚持劳动
标准与适应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相统一,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与推动企业依法经营、健全科学
管理制度相结合,努力提高这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与劳动争议调处和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是法律赋予工会的一
项重要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用
人单位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工会代表担任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__________会主任。工会代表还是同
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三方组成人员之一。目前全国已建立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29 万
多个,使大量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各级工会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劳动法律
监督组织,并积极发挥作用。许多省市工会成立了职工法律服务机构,为职工提供法律咨询
为困难职工提供法律援助
二、组织和代表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组织和代表职工参与国家、社会事务和企事业的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是职工作为国家
和企业主人的具体体现,也是法律赋予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权利。全国总工会和地方工会、
产业工会参政议政的途径和形式有:一是立法参与。主要是参与各级人大立法、政府部门行
政规章的制定。近五年来,全国总工会共参与国家立法106 项,与有关方面联合发布规范性
文件30 余件。地方工会、产业工会参与制定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与有关部门
联合发布的规范性文件3200 多个。二是政策参与。主要是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和涉及职工
及工会利益政策的制定,向政府提出工会的意见和主张,并与同级政府(行政)召开联席会议,
共同研究解决职工和工会关心的问题。三是参与政府有关涉及职工利益的改革机构。在制定
改革方案、组织实施的全过程中进行参与和监督,努力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四是在人大、
政协及有关部门担任职务。在这些组织和部门中,行使相应的权利,直接反映广大职工的意
见和呼声。当前,我们主要是参与《工会法》的修改和《集体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
律的制定,推动国家逐步建立有关职工和工会权益的法律保障体系;积极参与各项涉及职工
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制定,对职工关注的工资、就业、住房制度改革和养老、失业、
医疗等保险制度改革提出工会的建议和主张。
中国工会不仅强调从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上实现对职工合法权益的宏观维护,而且十分重
视在基层对职工合法权益的微观维护,做到微观维护与宏观维护的统一。职工代表大会是企
业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企业工会是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中国《宪法》对国
有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作出了专门规定。中国有关法规还规定,凡企业改制方案要提交职代
会审议;企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由职代会决定;集体合同草案要经过职代会
讨论通过,履行情况要向职代会报告等。近几年,我们在公有制企业中推行了厂务公开,也
就是企业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以及企业领导人的廉洁自律情况,要
通过职代会等多种形式向全体职工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目前,有的省市80%以上的国有
企业实行了厂务公开。我们力争在两三年内,推动国有和集体企业普遍实行厂务公开。我们
还坚持职代会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的制度。目前全国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单位34 万多
个,这些企业大都开展了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的工作,根据民主评议和考察的结果,一些领
导人受到晋升和奖励,有的则被免职、降级。
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我们正在努力推动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公司建立职工代
表参加董事会、监事会的制度。几年来,大多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国有企业的董事会、
监事会已经有职工代表参加,这些职工代表基本上是企业工会的主要负责人。同时,我们积
极开展对职工董事和监事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能力。
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同样是国家的主人,他们主要是通过召开工
会会员代表大会、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进行协商谈判、工会主席列席董事会及总经理办公会
等多种方式,实行民主参与。
三、关心困难职工生活,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
关心职工生活,为职工排扰解难,是中国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重要任务,更是我们的优
良传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各级工会动员和组织职工发扬团结友爱精神,开展各
种形式的互助互济活动,举办各种生活福利事业,改善了职工的劳动和生活条件。目前中国
的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与
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企业的联合、兼并、改制、破产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不可避免,部分
职工下岗的问题突出出来。国家高度重视,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加以解决。面对这种形
势,各级工会的重要任务就是协助政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
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我们发挥自身优势,发展职工劳动福
利事业,加快建立职工互助合作保障体系的步伐,形成送温暖工程的工作网络和工作机制。
我们提出工会要以“第一责任人”(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的身份做好特困
职工工作,努力帮助生活困难职工摆脱困境。许多地方和基层工会建立了特困职工档案、送
温暖工程基金、领导干部联系困难户制度。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各级工会筹集大量资金,
走访慰问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工会帮助职工提高再就业能力,组织职工集体创业,促进下
岗职工再就业。目前,全国各级工会共开办职业介绍机构1000 多个,每年介绍近40 万名下
岗职工重新就业。工会兴办的职工消费合作社、住宅合作社、互助合作保险、解困贸易市场
和生产自救基地等劳动福利事业近4 万个,从业人员65 万多人。仅参加职工互助合作保险的
人数就达2000 多万人。
四、加强职工教育,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中国工会一直重视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技术素质。我们在职工中广泛开展以
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职业道德为重点的创建文明行业、文明企业、文明班组、建设职工小
家和争当文明职工等活动;依法维护和保障职工接受教育的权利,积极推动各级政府把职业
培训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督促用人单位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制度;发挥工会自身优势,
办好工会各级各类职工学校,努力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职工的学习需求。目前,全国共
有各级各类工会职工大学、中专、职工学校860 多所,在校学员近45 万人。全国基层工会开
办的职工学校和班级达6 万多个。工会组织职工开展读书自学活动,鼓励职工岗位成才。近
五年来,共有1.3 亿人次职工参加了工会组织的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从基层以上工会举办
的各类职业学校毕业、结业的学员共500 万人,其中获得职工大学、职工中专学历的各类专
门人才30 万人。全国工会有文化宫、俱乐部3.3 万个,图书馆19 万个,每年参加文化宫活
动的职工超过1000 万人。全国工会还有疗休养院所2300 多家,为职工和劳动模范提供疗休
养等服务。
五、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发展生产力,代表了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只有生产发展了,职工利益的实
现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会广泛发动和组织职工深入开展
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和双增双节等各种群众性
经济技术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近几年,企业工会适应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帮助企业扭亏增盈作
为重点,继续开展这一活动,为推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每年度参加各种劳
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的职工达6700 多万人次,年创经济效益460 多亿元。为了发动和依
靠职工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今年起,我们正在全国广大职工中广泛深入地开展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各种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达到一个新的
水平。
六、加快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从业人员大量增加,
迫切需要建立工会组织来维护广大职工的利益。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在新建企业组建工会作
为一项重要任务来__________抓。截至目前,全国已组建外商投资、私营、乡镇企业工会23 万多家,覆
盖职工1500 多万人。有近3 万个乡镇、4000 多个街道建立了工会组织,不少地方成立了外
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会联合会和小企业联合工会。我们力争用三到四年的时间,把绝大
多数新建企业的工会建立起来,把绝大多数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同时,我们抓紧进行改制
企业工会组织的重建和巩固工作,加强企业集团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会建设,搞好市县、乡
镇、街道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的工会建设。
概括地说,中国工会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有较高的地位。中国工人阶级是国家的
领导阶级。作为工人阶级群众性组织的中国工会,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着重
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
书记处书记,15 位省级工会主席及许多地市级工会负责人是同级党委常委或人大、政协的副
职,国有企业工会主席普遍是企业领导班子的成员,从而为工会参政议政和维护职工合法权
益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有法律和政策的保障。1950 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会法》就作
为第一批法律颁布并实行。1992 年制定的新《工会法》赋予了工会更加广泛的权利。《劳动
法》、《企业法》及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都对工会的权利和义务作了相应的规定。三是有
统一而坚实的工会组织体系。从全国到省、地(市)、县、乡镇街道直至基层企事业单位,都
有比较健全的工会组织,这是中国工会最坚实的工作基础,具有比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是有广大的会员群众。中国工会作为当今世界各国最大的工会组织,有1 亿多会员,组织
率也是比较高的。五是有一定的工会经费保证。我国的法律规定,企事业职工工资总额的2%
是各级工会开展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同时,不断发展的职工劳动福利事业,也为工会开展
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六是有各级各类工会职工学校、文化宫俱乐部和工会疗休养等事__________业。
中国工会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工作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
动方式、干部素质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自身改革和建设的步伐需
要加快;理论政策研究工作还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世界处于重大而深刻的变动之中,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回首过去,
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面向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在新的形势任务面前,去年年底召开
的全总十三届二次执委会议,适时地提出了要把工会工作放到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中去把
握,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现工会工作“五突破一加强”的部署。这就是:在深入实施
送温暖工程,对特困职工承担第一责任人职责的工作上有新的突破;在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
合同制度的工作上有新的突破;在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
度,实行厂务公开和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的工作上有新的突破;在推动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
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中都有职工代表参加的工作上有新的突破;在加快新建企业工会组建
的工作上有新的突破;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认真解决工会领导机关的机构、机
制、干部素质等方面不适应形势任务要求的突出问题。在实现“五突破一加强”的过程中,
有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做。要针对客观形势的发展和职工队伍的变化,深入细致地做好职
工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要把保护调动起来的广大职工
的积极性更好地组织和吸引到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中来,以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掀起一个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热潮,为推进企业
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充分展示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创造力
量。当前,要把维权工作落到实处,工会必须善于发动和组织职工搞好民主监督,要依法监
督,利用各种方式、渠道进行监督,确保民主监督取得实效。实行职工民主监督,要贯彻两
个维护相统一的要求,把涉及职工具体利益问题的监督和影响企业与国家利益问题的监督相
结合。这是工会组织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展望中国的未来,我们充满无限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
工会一定能够肩负历史使命,勇挑时代重担,团结、教育和发动广大职工,为把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纲:

1、中国工会现状。
2、工会的新问题
(1)劳动关系主体明晰化。
(2)劳动关系类型呈现多样化。
(3)劳动关系运行初步市场化、契约化。
(4)劳动关系矛盾凸现且复杂化。
3、近些年来,中国工会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和解决。
一、推动企业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
二、组织和代表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关心困难职工生活,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
四、加强职工教育,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六、加快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
4展望总结

㈨ 求一篇劳动法的论文

《劳动合同法》----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程延园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教授
2007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这部涉及千千万万劳动者切身利益、直接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法律,历时一年半,经过了四次审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利益博弈、观点争鸣、法理思辨贯穿始终。与1994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相比,《劳动合同法》坚持了《劳动法》确立的劳动合同制度的基本框架,并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弥补了原有制度的缺欠,在兼顾企业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劳动者就业稳定。它的颁布和实施,对促进我国劳动关系和谐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劳动关系契约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基本特点。在我国,尽管自1995年以来一直在推进劳动合同的签订,但距劳动关系完全契约化还有相当距离。劳动合同制度确立了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劳动关系双方有权依法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依法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但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供大于求,劳资双方在谈判、要价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因此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滥用试用期和劳务派遣等问题一直存在。为了规范和调控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发展和运行,弥补现行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中存在的缺欠,解决劳动合同制度推行十多年来在用工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劳动合同法》,有助于缓解劳资矛盾,建立和健全规范有序、合法合理、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一、完善劳动合同,规范用工制度
《劳动合同法》在规范用工制度上,实现了突破和创新,其制度安排主要体现在劳动合同制度覆盖到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对劳务派遣制度进行规范以及对非全日制用工进行调整。
1. 走向融合,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度与《劳动合同法》接轨
为了保护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扩大了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将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纳入了劳动合同管理的范围。《劳动合同法》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这一规定将劳动合同扩大到所有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以外的劳动者,越来越趋于全面保护,将使更多的劳动者得到法律的保护,也能够使各种类型的单位在用工问题上更加规范和完善。
我国事业单位劳动者有3000多万人,从2000年开始,国家加大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人事制度改革的配套文件,特别是200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规范了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管理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在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合同制度,打破了事业单位人员的身份界限,破除了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以及用工制度上的固定工制,其实质是实行双向选择,由过去的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的转变。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整体上归口人事部负责,主要执行国家人事法律政策,在管理体制、人员退出机制、社会保险的接续以及保险金来源等方面均不同于企业,一些配套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使得事业单位在实行聘用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难以解决。《劳动合同法》将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纳入其调整范围,将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扩大至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这一制度安排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界限划分,有利于建立统一的用工法律规范,从根本上改变事业单位的计划用工制度和固定工制度,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与《劳动合同法》接轨。
2. 明确非全日制劳动标准,规范灵活用工制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经济发展到全球化经济,传统的、标准的劳动关系呈现逐渐弱化趋向,“增加弹性”、“放松管制”和“经济全球化”成为劳动关系立法中的关键词汇。呼吁放松管制,倡导建立更加自由、更加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就业机制,成为一种越来越强的声音。随着我国经济的多样化发展,企业类型和用工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小时工、兼职、轮班等灵活就业形式大量涌现。但是,与用工越来越多样化现实不相适应的是,我国一直没有对灵活、弹性用工问题作出法律层面的规范,致使从事灵活就业人员常常面临维权尴尬。《劳动合同法》将灵活就业作为一个独立部分,规定非全日制是用工制度的形式之一,对非全日制劳动关系进行规范,专门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合同订立、社会保险、合同解除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与全日制用工制度不同,非全日制用工在劳动关系的确立形式、双重劳动关系、终止的灵活性以及有无经济补偿方面存在差异。非全日制用工,企业与劳动者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劳动合同的履行;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均可随时通知对方终止合同;企业终止用工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等。这些规定促进了非全日制灵活就业形式的发展。同时,针对非全日制用工缺少法律规制、劳动者权益经常受到侵犯、一些用人单位逃避法律责任等问题,《劳动合同法》对非全日制的试用期以及工资支付作出了限制性规定:非全日制用工不得约定试用期;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等。这些规定解决了灵活就业人员的维权问题。
3. 规制劳务派遣用工,明确劳务派遣中的权利义务
劳务派遣是近年来出现的另一种新型的灵活用工制度。与劳动关系不同,劳务派遣涉及派遣机构、劳动者和接受单位(实际用工单位)三方之间的法律关系。它是派遣机构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后,依据与实际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工作。在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选择包括劳务派遣形式在内的新的雇佣形式,降低用人成本和风险,保证用工灵活性,成为许多国家企业用工制度的一种选择。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劳动经济白皮书》(2006年)提供的数据:2000年雇佣的劳务派遣临时工比例为20%,2005年上升至24%。其中男性比例由9·4%上升至12·5%,女性比例由31·6%上升至40·6%。这说明日本女性雇员中有2/5属于临时雇佣者,而在经济增长的1970年这一数字仅为12·2%。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个正规的员工很难被解雇,现在公司都不愿意冒这个风险。企业景气的时候可以多招一点员工,企业不景气的时候又可能说声对不起,明天就不能再来了”。 [1]在日本,正式员工与派遣员工的收入相差一倍左右,而且在保险福利、退休金以及年休假方面也不尽一致。在中国,劳务派遣也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并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通过劳务派遣方式就业的劳动者数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劳务派遣员工与正式员工在劳动关系的归属、解雇保护、社会保险缴纳、福利待遇、同工同酬等方面存在差异,劳务派遣各方一旦出现纠纷,屡屡出现互相推诿、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形,因而规制劳务派遣关系成为劳动合同法中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劳动合同法》主要从规定派遣机构、接受单位的义务以及被派遣劳动者权利方面对劳务派遣进行规制,引导这种用工形式。《劳动合同法》对派遣单位的规定,主要包括劳务派遣单位的资质、在劳务派遣关系中的地位和相关义务: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五十万元。在劳务派遣三方关系中,劳务派遣单位承担用人单位的职责,应当与被派遣人员签订不少于二年的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并按月支付劳动报酬,即使在被派遣人员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也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将派遣协议的内容告知被派遣人员,不得克扣用工单位按照派遣协议支付给被派遣人员的劳动报酬,也不得向被派遣人员收取费用。
对实际接受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劳动法合同法》规定,用工单位应当实际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告知被派遣人员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对在岗被派遣人员进行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培训;连续用工的,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用工单位不得将被派遣人员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单位,也不得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或者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不得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费用。
《劳动合同法》在规定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义务的同时,特别针对劳务派遣中最受诟病的同工同酬问题,明确规定:被派遣人员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被派遣人员有权依法参加或者组织工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了避免被派遣人员在权益受侵害时用工单位和派遣单位互相推诿,在法律责任的承担上,《劳动合同法》规定:被派遣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岗位、派遣与退回、参加工会等问题的规定,能有效避免劳务派遣发展的无序状态,使劳务派遣开始进入按照“游戏规则”规范发展的阶段。对使用派遣用工的企业来讲,应重新评估劳务派遣用工的风险和利弊,调整用工观念,使用工既符合法律要求又能够满足企业需要。
二、平衡劳资双方权益,寻求利益契合点
就个别劳动关系的规范而言,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是通过制定劳动标准法进行调整,着眼于保障劳动者基本权利,包括工资、工时、解雇保护、最低就业年龄、安全与卫生标准等。从《劳动合同法》的具体制度安排看,总体上是定位于确定劳动关系标准的法律,包括劳动合同的订立标准、履行变更标准、解除终止标准以及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这一过程中权利义务的安排和设定。《劳动合同法》侧重于规范劳动关系的标准,这就涉及法律对合同双方干预的“度”的把握,若干预太多,将有悖于合同双方自由协商的原则;若干预太少,又不足以解决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尽管《劳动合同法》具有某些社会法特征,但终究不能降低其作为公法下的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性质。《劳动合同法》是在社会利益本位下追求劳资和谐、平衡规制,寻求劳资利益的契合点。
1. 寻求劳动关系双方权利分配的平衡
劳动合同立法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平衡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双方在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如何安排双方的权利义务是立法的焦点和难点,例如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到底是由劳资双方协商制定?还是由用人单位单方制定?一直是立法过程中的争论焦点。《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作出修改完善。《劳动合同法》还要求,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应当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企业制定规章制度不再是企业管理者一方的事情,更不是企业单方就可以决定的事情。在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环节,《劳动合同法》赋予了其民主管理的精神内涵,建立了劳资共决、协商机制。
2. 寻求实体权利与法定程序的平衡
《劳动合同法》通过实体权利和法定程序设定之间的平衡,来寻求劳资双方利益的契合点,如经济性裁员的实质条件和法定程序的规定就体现了这一点。经济性裁员制度本质上属于劳动合同的无过错性单方预告解除,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但大量裁员势必造成大量的劳动者失业,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经济性裁员的规定既要允许又要从严规制。《劳动合同法》在放宽裁员的实质性条件的同时,从程序上对经济性裁员进行限制。
《劳动合同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可以裁员: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这一规定将企业转产、技术革新、经营方式调整等非经济原因也纳入到裁员的范围。同时,法律还规定了裁员时对弱势劳动者的保护,即企业裁员时应当优先留用那些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及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这一规定适当放宽了对企业裁员的经济性原因的真实性和严重程度的控制,规定了裁员要考虑被裁减人员的家庭负担、工龄、职业资格、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因素。
《劳动合同法》还规定了裁员的程序性条件,主要包括工会对经济性裁员的干预力度、预告期、被裁减人员的就业保护等。《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用人单位依法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劳动合同法》从程序条件的设定上,加强了工会在经济性裁员程序中同雇主的协商功能,强化工会对雇员的劳动保护,确保被裁人员的优先录用权的实现。《劳动合同法》对裁员条件和程序的规范,是兼顾企业和劳动者的利益,既确认企业可以根据竞争需要裁减人员,又保证被裁减人员获得补偿,个别特困群体享有特殊保护,从实体权利和程序规制方面寻求劳资利益的平衡。
3. 寻求双方协商与法律规制的平衡
《劳动合同法》通过设定法律底线与确保双方自由协商来平衡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将双方的协商限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劳动合同法》对培训协议的规定就体现了这一精神。法律规定了签订培训协议的条件:“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具体违约金的支付数额由双方协商约定,但约定违反服务期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劳动者违约时,实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劳动合同法》一方面规定了签订培训的条件、对违约金的数额和实际支付数额进行了封顶限制,另一方面又授权双方对服务期的期限和违约金的具体数额进行协商约定,即劳资双方在法定的范围内,可以协商约定相关的权利义务。竞业限制和保密条款的规定也是如此,《劳动合同法》一方面强制性规定了竞业限制的最长期限、人员范围以及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时间和范围,同时,也赋予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协商约定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相关的事项,并具体约定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违约金的数额、经济补偿金的数额。只要双方约定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即是合法有效的。
三、增强弱者博弈能力,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否要坚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一直是立法过程中争论的焦点。由于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实际处于弱势地位,劳动合同立法在兼顾企业利益的基础上,体现了向弱势劳动者倾斜的精神,以确保公平,促进和谐。《劳动合同法》在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强制性规定,增强了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博弈能力,强调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立法精神。
1. 不签劳动合同支付双倍工资
事实劳动关系是多年来劳动合同制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据抽样调查统计,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40%左右,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在30%左右,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很多用人单位为逃避法律义务,节省开支,往往不与劳动者签订任何形式的劳动合同,发生纠纷时推卸责任,拒不承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劳动者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针对目前不签订劳动合同较为普遍的问题,《劳动合同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超过一个月没有订立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付二倍的工资。超过一年没有签订合同的,则直接视为双方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对事实劳动关系是严格禁止的,并且加重了处罚力度,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事实劳动关系,体现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2. 规定试用期最低工资标准
针对有些用人单位恶意延长试用期限,《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劳动合同法》明确将试用期期限与劳动合同期限挂钩,即合同期越长,相应的试用期也越长,并针对试用期的工资作了限制性规定,对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以降低成本具有约束作用。
3. 将职业危害条款纳入合同必备条款
目前,我国受到职业危害的人数超过2亿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工,中小企业职业病危害突出。《劳动合同法》增加了相关条款,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不仅要如实告知有关职业危害的情况,还应将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4. 严格劳动合同的履行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在拖欠工资问题上,《劳动合同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只要劳动者能够证明用人单位没有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就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的现象。此外,《劳动合同法》还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劳动者拒绝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不视为违反劳动合同。
5. 用人单位违法,劳动者可以解除合同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因用人单位过错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等,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
6. 对劳动者违约责任作了限制性规定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违约金条款作了限制性规定,除违反服务期协议以及竞业禁止协议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对违约金的约定作了严格的限制。
7. 劳动合同终止,企业也要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规定,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这一规定,改变了《劳动法》规定的合同到期终止企业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做法。劳动合同到期终止,企业不再使用劳动者的,要按劳动者工作年限给予经济补偿。
8. 加大用人单位违法的法律责任
《劳动合同法》在平等保护合同双方的同时,强调向劳动者倾斜,加大了对用人单位违法的处罚力度。对用人单位延期或克扣劳动者的工资报酬以及经济补偿金的,《劳动法》规定对工资报酬是加付25%的补偿,对经济补偿金的规定是加付50%的补偿。《劳动合同法》则将两者统一起来,并提高了罚则,在50%~100%之间,由劳动行政部门根据不同的情况予以考量。这一规定加大了对用人单位违法的处罚力度。
四、确保公平,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法作为促进竞争和保护劳动者的工具,应坚持鼓励市场经济以提高国家经济竞争能力与坚持对劳动力市场管制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原则,在劳动者权益和企业权益之间寻求平衡。完全由市场来调节劳动力供给状况是不可取的,为了获得长期经济繁荣,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具有重大意义。在一个更加灵活的新经济环境中,如何妥善处理企业效率与保护弱者的公平之间的平衡关系,是立法解决现实劳动关系问题的关键。《劳动合同法》为确保公平,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对劳动合同制度作了突破性的规定。
1. 鼓励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在施行《劳动法》十三年的过程中,劳动合同短期化一直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很多企业只用劳动者的青春期,严重影响了劳动者权益,致使劳动者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劳动合同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通常,无固定期限合同对劳动者的保障程度更高,企业要解雇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劳动者,要受到法律的限制,没有正当理由不得解雇员工,其目的是维持持续稳定的劳动关系,使劳动者能长期规划其生活、工作和职业,企业也能对员工进行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合同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1)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2)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3)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无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4)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的这一规定,不仅扩大了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人员范围,而且对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也做了调整。《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在该问题上的主要区别是以前由劳动者求着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现在则转变为由用人单位主动找符合条件的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可以预见,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将逐步成为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常态,中长期用工将成为劳动合同用工的主要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不是“铁饭碗”,稳定的劳动关系也不等于“固定”、“僵化”的劳动关系。长期以来,终身制、“铁饭碗”是大多数人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认识,其实这种理解并不准确。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订的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没有确定终止时间并不等于就是“终身”,而是指用人单位要解除合同,必须具备法定的理由,没有法定理由不能随便解除合同。也就是说,只要存在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或者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用人单位仍可以依法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 加强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作用
《劳动合同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并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违反集体合同,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工会可以依法要求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工会有权提出意见或者要求纠正;劳动者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的,工会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劳动合同法》的这些规定,进一步指引了市场经济中政府、工会组织在微观劳动合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加强工会的力量,努力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趋于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㈩ 求一篇题目为 劳动合同法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急!!在线等

<劳动法与大学生就业>

前言:
在选修这门课程之前,是“劳动法”与“就业”这两个词吸引了我。应该知道,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不同于政府分配主导的计划时代的大学生。今天我们面临的就业形势相比以前更加严峻,竞争更加激烈,关系更加复杂。如何在纷繁错综、竞争挑战合作并存的社会中正确的保护自己,最大限度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成了摆在即将进入社会的当代大学生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学校并没有为我们专门开设这样一门公共法律必修课程,让大学生们在进入社会之前学习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纠纷,降低未来劳资纠纷的解决成本。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法学院的TF老师,她开设的这门《劳动法与大学生就业》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她耐心和细致的讲解让我们明白了许多和我们自身利益相关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知识。有时T老师给我们解释一条法律法规,听了以后会有一种突然明朗的感觉:原来还可以这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特别是最后一节课,T老师找来了一位在某公司担当法律顾问的高级律师来给我们讲解现实生活中他所遇到和处理的一系列真实的法律案例,一边讲解案例一边向我们介绍相关法条,使我们对法律法条的理解更加深入,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使我们对法律法条的理解从字面回到生活。
最后在这门课程结束之际,唐老师叫我们写一份论文形式的对学习这门课程的一些理解和感悟,可以就法律法规中的某个法条谈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写自己学习这门课程的感想。
作为在读本科生,而且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我应该写一篇有关大学生就业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合同纠纷问题的文章。但我考虑了很久,觉得新的《劳动合同法》生效也快两年了,在这两年的运作中,应该说在逐渐的趋于成熟,作为在读本科生的我们应该说通过一定学习,掌握正确的方法,解决劳动纠纷相对来说不是特别棘手。所以,此文我想谈的是有关《劳动合同法》在农民工劳资纠纷解决中的运用。众所周知农民工已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据调查,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 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占68%,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80% 。中国三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贡献,然而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我个人认为是相当的薄弱,对改革贡献最大的人,却享用的最少改革成果,这不能不说是有失公平。此文就此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此乃此文开篇前言。 XX于二零零九年十一月
正文:
农民工如何通过劳动合同维护自己的权益?
(前言部分我已经用了很多文字说明此文的方向和写作原因,在此我就不再絮说,直言主题。)
且言《劳动合同法》“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从这些条款可以看出很多都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用法律的手段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附带一定的措施作为对用人单位不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惩罚。我上网查了一下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到农民工也被包括到新《劳动合同法》的劳动者的当中,那么我这其中就有一个疑问:作为知识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一类人群,农民工的维权意识一般较为薄弱,很多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益已经受到损害;而且即使意识到老板的不合法行为,很多农民工却只能采取忍气吞声的做法。那么如何能够保证在农民工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法律能够及时的介入并对农民工进行维权呢?
先说说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问题,我有很多亲戚都是农民工,包括我的父母。他们大多在建筑工地上打工,他们有的在工地上干了快一年了,据我所知,老板从来没有和他们签订过劳动合同,他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我一个在工地上搬砖头的农民还能和老板签合同?这应该和我们国家的普法宣传力度有关。以前包括现在我都认为,我们中国现在还没有资格成为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尽管媒体和政府标榜依法治国,但事实又是另外一回事。言归正传,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老板超过一个月不超过一年不和他们签订劳动合同,就应该支付劳动者双倍工资,然而事实上,他们得到的仍然是那么多工资。作为农民工的他们,根本奢望不到双倍补偿。因为他们需要这份工作,中国农民工太多了,老板会说:“你要想签劳动合同就走人,你不干,有的是人干”。老板不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是在规避他的责任。农民工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显得无力维权。从现实实际中看,这个时候法律是不是在他们这一类人群中已经失效了呢?
读者可能会说:“这个时候法律并没有失效,我们可以用法律的手段迫使老板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呀,劳动合同法里也规定了对不和劳动者签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的惩罚措施”。话虽这么讲,那么请问,这个时候法律能够执行的基础在哪里?
这里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民工如何能够证明自己可以获得双倍工资,这也是对老板进行处罚的前提条件。前面已经说过了获得双倍工资的条件,劳动者得证明自己在老板这里工作超过一个月,而老板没有和自己签合同。这个时候的举证一般情况下是由劳动者来进行,比如工资卡上用人单位给自己的转账打印单、发工资时候的工资单、工作同事的证实。很多农民工,如我的父母,他们发工资不是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而是直接在一个月的某一天包工头坐在一间办公室里发工资。农民工排队领工资,领了以后签个字就走人,没有工资单(领了工资以后的签字单也被老板保管)。可以这么说,他们没有任何书面证据可以证明他们在此工作超过一个月,甚至都不能证明他们在这里工作过。这个时候看来就只有工作的同事可以证明。但是,作为农民工的他们流动性太大,很多人干了两三个月就走了,他们大多来自各个地方,居无定所,四处打工。取证需要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支出对于农民工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
通过以上讨论的我们可以看出,农民想和老板签订合同难,农民工在与用人单位发生劳资纠纷时,因为没有签订合同,缺乏有利证据,不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想要举证也难!!
在这里我不赞成网上某些人的论调(是我在查找劳动法相关资料时注意到的),那就是针对中国现状,农民工数量庞大,群体特殊,专门制定一部《农民工劳动合同法》来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我反对的因由:一旦这么做了,无异于将同在一个国度的劳动者人为的分为两种,就好比五六十年代出台的《户籍管理制度》,将中国人民人为的分为城里人和农村人,有的人一出生就只能是农民,享受不到与城里人同等的福利和国家救济。为什么同是中国人、在同一片国土出生,但生下来身份就不同呢?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现在也正在显现,像子女入学问题,买房问题,买户口贪污问题。而且,毫无疑问,现在新的《劳动合同法》如果认真实行的话,将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很好的保护,至于在农民工身上为什么没能很好的实行,我想跟政府的执政思维和执法力度、甚至潜意识里的优先思维都有关系。如果另外制定一部《农民工劳动合同法》,难免有另类歧视之嫌,这么做究竟是为了当局更好的管理还是真为了对农民工的权益进行保护,也许可以说二者兼有之,但制定出来的《农民工劳动合同法》肯定不会有现在新的《劳动合同法》那么多对劳动者保护的条款。
我不赞成的第二个理由和前面提到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关,正是因为《户籍管理制度》众多不合理之处,现在越来越多的呼声要求取缔甚至废除《户籍管理制度》。如果将来的某天真的废除了《户籍管理制度》, 那么这个人为的将国人界定为农村人和城里人的法律基础都没了,也即是中国人从此无城里人和农村人之分,都是中国人了,那么这个时候又何以界定农民工?如果真制定出《农民工劳动合同法》,那么到时候这部法律又将处于何种地位。
我认为,与其专门制定一部《农民工劳动合同法》,倒不如成立一个专门督促《劳动合同法》在农民工劳资群体上执行的政府部门,这个部门的职责就是根据《劳动合同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相比专门制定一部法律来保护农民工权益,成立这样一个专门部门会有更大的灵活性。

热点内容
论述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发布:2024-11-14 11:53:14 浏览:799
康平司法局 发布:2024-11-14 11:33:12 浏览:415
如何用行政法解决强拆问题 发布:2024-11-14 11:33:01 浏览:113
吉大的法律硕士就业率 发布:2024-11-14 09:58:07 浏览:144
民法典闽南网 发布:2024-11-14 08:46:38 浏览:972
参照合同法第100条 发布:2024-11-14 08:38:11 浏览:962
安徽法院书记员考试报名 发布:2024-11-14 08:12:44 浏览:306
法律硕士报考流程 发布:2024-11-14 08:10:37 浏览:750
合同法全文326 发布:2024-11-14 07:48:05 浏览:646
小学生规章制度ppt模板 发布:2024-11-14 07:21:49 浏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