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婚姻法认识不深刻有哪些方面

婚姻法认识不深刻有哪些方面

发布时间: 2024-12-01 05:35:18

1. 新婚姻法带给我们什么思考

先来看一下新婚姻法中,主要的几点内容:一是男女双方的婚前财产各自所有。二是彩礼在离婚或分手后,是要还给男方的。总结一下,就是谁的钱归谁所有。女性即使结婚之后,也无法分得男性的婚前任何财产。这就让很多人女性感到不公平,婚姻中,女性明明是付出与牺牲最多的那个,但新婚姻法却不保护女性,反而提倡所谓的“男女平等”。

所以,越来越多的女性表示,与其这样,不如不结婚,自己一个人反而过得更好,只要拼事业就够了

03、如果要结婚,女性要做哪些准备。

如果非要结婚,我想,应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能力上都是势均力敌的,且他们是相互爱慕的,所以他们才选择婚姻。但,即使如此,新婚姻法发布之后,女性要结婚还是得做好准备。比如,如果男方给彩礼,必须明确表示无需归还。或者,女性自己在婚前购置好房产。又或者,双方选择在婚后购房,首付以及贷款由双方共同承担。这也意味着,女性结婚也要成本了。不再是男方娶不起老婆了,女方也很有可能嫁不起了

2. 试述如何正确认识《婚姻法》的民事法律性质

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即是婚姻家庭法的立法指导思想,又是婚姻家庭法规的基本精神,也是婚姻家庭法操作适用的基本准则,贯穿与婚姻家庭法的始终,集中体现了以婚姻家庭法为主体内容的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质和特定。
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共有五项: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为保障这些基本原则及《婚姻法》的贯彻实施,《婚姻法》又做了六项禁止性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婚姻法》还从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一致性、法律的宣言性与导向性作用出发,明确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这不仅仅是婚姻家庭关系的主体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而且是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共同责任,具有丰富的法律内涵和道德底蕴。

3. 新婚姻法带给我们什么思考

新婚姻法给我带来最大的思考就是现在婚姻的忠诚度已经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地步,婚姻的忠诚度竟然需要法律来约束了。


我始终觉得婚姻应该是彼此忠诚的,这是婚姻的一个前提,但是新婚姻法的出台有一条新的法律是以往没有的,那就是多了一个重婚罪,也就是说一个有了婚姻的人是不能够在结婚期间与他人同居的,这就算是犯了重婚罪,是需要受到法律制裁的,这也让我们有了一个深刻的反思。



将法律第三条第二款修改为: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法律责任一章,修改后的婚姻法规定,对重婚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修改后的婚姻法在离婚一章中明确规定,因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修改后的婚姻法还规定,因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4. 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婚姻登记管理工作

自年月10月1日《婚姻登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全省各地民政部门认真贯彻《条例》,严格执行《民政部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婚姻登记工作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是,目前有的地方仍存在对《条例》和《规范》理解不深入,执行不到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有的登记机关虽然能够按照《条例》的规定不再要求当事人提交婚姻状况证明和婚检证明,但工作方式和登记程序依然延续旧的做法,未体现当事人责任自负的新要求,也给登记效力之争埋下隐患;二是有的登记机关政务公开不到位,应当公开的内容未公开,或公开的内容不准确,服务意识不强;三是有的登记机关工作人员行为礼仪欠缺,没有体现政府执政为民和婚姻登记工作由管理变为服务的理念;四是一些县(市、区)还未以县(市、区)人民政府的名义设置和公布婚姻登记机关等。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婚姻法》和《条例》,提高婚姻登记工作水平,根据民政部的安排,从2005年4月至2006年10月,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全省婚姻登记机关开展以严格执行《条例》和《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开展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一)规范婚姻登记机关建设和管理
婚姻登记机关是依法履行婚姻登记行政职能的机关,必须依法设立并行使职权,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1、依法设置婚姻登记机关
《条例》规定,内地居民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是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便民原则确定农村居民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为此,经我们请示省政府同意,决定城市婚姻登记必须集中在市辖区民政部门。较大的区可设几个登记点,方便群众办理婚姻登记。但街道办事处不得办理婚姻登记工作。农村婚姻登记也要逐步集中到县级民政部门。但对于经济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利、地域范围大的县(市),仍由乡(镇)人民政府办理婚姻登记。为此,各地要以县人民政府的名义,明确婚姻登记机关的设置情况,并向社会公开。同时,要明确我省办理涉外、涉港澳台居民以及华侨婚姻登记的机关是省民政厅涉外婚姻登记处,全省其它地区均无权办理涉外婚姻登记。
2、规范婚姻登记机关名称和印章
婚姻登记机关是政府为婚姻当事人办理结婚登记、离婚登记的窗口,应当按照《规范》第七条的规定为本机关命名,并在办公楼(院)外醒目处悬挂名称标识牌,便于群众知晓,方便群众办事。
婚姻登记印章是政府公共权力的象征,各地婚姻登记机关应当按照《规范》第九条的要求自行规范印章式样。
3、加强婚姻登记机关内部管理
要建立婚姻登记印章、证书、档案以及数据等事项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婚姻登记员岗位责任制和考评奖惩制度,落实责任,做到:空白婚姻登记证书无丢失;污损、作废婚姻登记证书统一上交、集中销毁有记录;婚姻登记档案及数据齐全、完整;婚姻登记印章、证书、档案及数据安全使用,维护婚姻登记机关的信誉。今后若发生违反规定办理婚姻登记、印章失控、婚姻登记档案损失等情形的,根据《条例》规定,将对直接责任人员和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4、科学布置婚姻登记机关内部环境
婚姻登记场所内部环境和场地的布置要充分考虑婚姻登记的特点,做到结婚登记、离婚登记、排队等候分区(室)设置,布局合理,既有利提高工作效率,又有利尊重当事人个人隐私,体现人本理念。
结婚登记区(室)、离婚登记区(室)实行开放式面对面办公,方便当事人作出声明及婚姻登记员询问相关情况。
婚姻登记场所内要宽敞、明亮、庄重、整洁,排队等候区应当配备有桌椅。
5、规范婚姻登记证件
全省各地严格使用由省民政厅从民政部指定的厂家购买的婚姻登记证件,严禁擅自使用假冒伪劣婚姻登记证书,如发现有订购使用假冒、伪劣婚姻登记证件的,将根据《条例》规定严肃处理。
6、协调解决人员编制及行政经费
各级民政部门要积极向同级政府汇报,争取解决婚姻登记机关的行政编制或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落实办公经费。
7、积极推动婚姻登记工作的信息化
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计算机管理,提高婚姻登记管理水平。实现《结姻登记审查处理表》、《离婚登记审查处理表》、《补办婚姻登记证审查处理表》和婚姻登记证件等由计算机打印。今后各地要逐步对本地区的婚姻登记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
(二)积极推行婚姻登记政务公开
各地婚姻登记机关要按照《规范》第十一条和第十六条的要求,把婚姻登记的办事程序公开,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使婚姻登记机关成为宣传法律、文明执法的模范。
要从服务群众、保护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登记机关设置提示板,尽到告知的义务。要制作结婚登记告知单、离婚登记告知单。告知单应当注明禁止结婚的情形、不予结婚登记的情形、离婚登记不予受理的情形,以及如果隐瞒真实情况办理婚姻登记的后果等内容,帮助当事人了解法律规定,避免矛盾和纠纷,维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结婚登记告知单、离婚登记告知单应当提供给每位申请结婚登记、离婚登记的当事人阅知,并要求当事人签名确认。
(三)认真执行婚姻登记程序
各地婚姻登记机关要严格按照《规范》第四、五、六、七章规定的程序、步骤和要求办理结婚登记、离婚登记、撤销婚姻和补发婚姻登记证。
当事人作出的声明承载着法律责任,要通过规范的登记程序,使婚姻当事人认识到声明的重要性。婚姻登记员要认真向当事人询问相关情况,了解当事人的结婚、离婚意愿以及精神健康状况等情况,确保登记程序合法。
(四)制定婚姻登记员行为礼仪规范
婚姻登记机关要制定婚姻登记员行为礼仪规范,使婚姻登记员树立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意识,做到态度热情、语言文明、行为得体。要把规范婚姻登记员行为礼仪作为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婚姻登记员队伍打造成为一支业务精通、行为规范、执法文明、服务周到的高素质队伍。
二、步骤和方法
(一)2005年6—9月为学习培训阶段。全省婚姻登记机关要组织婚姻登记员深入学习《婚姻法》、《条例》和《规范》,深刻理解开展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掌握《婚姻法》、《条例》和《规范》的基本要求,真正做到熟练掌握业务知识。
为推动各地学习培训,省厅将在适当时候举办规范化建设示范培训班,以帮助县、乡婚姻登记机关理解和把握规范化要求。
(二)2005年10月—2006年2月开展制度建设。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登记机关应当按照《婚姻法》、《条例》和《规范》的要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现有的规章制度,可行的,应当继续执行;不严谨的,进行修订和补充;不适应形势要求的,应当及时废止。
(三)2006年3—6月进行自查和改进。各州、地、市民政局要对本地区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婚姻登记机关设置是否合法,印章、证书及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制度的运行是否正常,登记机关内部布局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政务公开和登记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婚姻登记员行为礼仪是否符合规范等,省厅将进行抽查。对各项工作均符合上述要求的登记机关给予通报表彰,对存在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登记机关要进行指导,帮助改进。
(四)2006年下半年根据民政部的安排将进行省际交流和互查。在此基础上,确定上报我省拟被民政部命名的全国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窗口单位名单,从而形成做好婚姻登记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组织保障
做好婚姻登记工作,是政府机关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各地要充分认识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以规范化建设活动为契机,积极争取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为婚姻登记机关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为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创造条件。
各地要高度重视,抓好落实。州(地、市)民政部门要制定指导性意见。县(市、区)民政部门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各地工作进展情况,请及时报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

关于促进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的几点建议

《民政部关于开展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的通知》(民函[2005]70号)及《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座谈会会议纪要》的要求,为全国各地婚姻登记机关现在和经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由于婚姻登记机关主要设立在全国县区、乡民政部门,加上各地政府财政基础及领导重视程度不同,全国县区一级民政局对“开展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的贯彻是不同的,最终体现在县区一级民政局领导对该项活动重要性认识上及资金投入上在全国各地也是不同的。即然有开展规范化建设先进地区,就必然有规范化建设落后地区。
由于婚姻登记机关设立在基层及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决定了基层领导及工作人员大多不可能赴各地参观学习和交流规范化建设活动经验。本着以先进带动落后,落后学习先进,比学赶帮超,促进全国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共上一个新台阶精神,特建议如下:

一、利用网络优势,宣传全国先进规范化婚姻登记机关的建设成果。
在民政部网站上开设“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专题网页。利用网站网页无版面容量限制、易于快速上传即时浏览图片的优点,由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安排组织全国先进规范化婚姻登记机关及示范点上传其登记场所硬件设施的数码照片(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远景近照特写展示),并配必要的文字说明。这样可让广大基层民政部门领导及婚姻登记工作人员通过上网,足不出户了解先进婚姻登记机关场所的硬件设施投入及布置情况情况,让他们对规范化建设活动的有直观地感性认识。特别可以让基层民政部门领导直观地发现和对照本局婚姻登记机关在场地及硬件设施建设与外地存在的差距,促进其重视对婚姻登记机关的硬件投入。
利用民政网络电视台制作播放先进规范化婚姻登记机关及示范点有关“婚姻登记员行为礼仪规范”的录像片,展示其办证及服务流程,促进全国婚姻登记机关在“软件”上的交流学习。
考虑到全国不是每一个基层婚姻登记机关都有上网条件,民政部可以在积累了一定照片和影像资料的基础上制作一盘“全国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成果展示”的光盘下发全国各地民政部门。
通过“开展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专题网页的不断建设和丰富,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发展,可考虑建设象“中国民间组织”、“中国行政区划网”等专项民政工作网站规模的“中国婚姻登记网”专业网站。为各级民政婚姻登记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也便于各级民政部门领导集中了解有关婚姻登记工作的社情民意,同时也为经后全国婚姻登记联网奠定中央网站平台基础。

二、利用民政部报刊宣传优势,宣传交流全国先进规范化婚姻登记机关的建设经验。
可以说面向全国发行的《中国社会报》和《中国民政》是全国各级民政部门必订的报刊,因此利用该一报一刊对无上网条件的基层婚姻登记机关经常了解交流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建设一支业务精通、行为规范、执法文明、服务周到的高素质婚姻登记队伍”除了必要的硬件投入,最终要靠广大一线婚姻登记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民政部可以安排组织被评为全国先进婚姻登记机关及全国优秀婚姻登记员,从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婚姻登记工作、以“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为民服务全面提高婚姻登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角度出发,撰文总结本机关规范化管理和登记员个人的工作经验和服务心得发表在一报一刊上,供全国婚姻登记工作者学习交流。通过学习有关婚姻登记工作的先进思想和经验,促进广大婚姻登记工作人员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为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深入持久开展奠定人才基础。为了这项宣传交流先进工作能长期坚持下去,调动全国先进婚姻登记机关领导及全国优秀婚姻登记员利用一报一刊奉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服务心得的积极性,民政部可考虑在评选全国先进婚姻登记机关及全国优秀婚姻登记员时,将被评对象要在一报一刊上发表有关婚姻登记工作经验文章列入评选标准。

三、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规范化婚姻登记机关所在民政局对口支援经济落后地区的婚姻登记机关。
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各级财政对民政工作的投入差异巨大。因此大多数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落后的婚姻登记机关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表现在缺乏婚姻登记工作信息化设施,严重制约全国婚姻登记联网查询工作的实施。
在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没有婚姻登记信息化专项经费的情况下,民政部可考虑出台鼓励与协调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先进规范化婚姻登记机关所在民政局,对口支援缺少信息化设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婚姻登记机关的政策措施。如建议信息化发达的婚姻登记机关可以将多余或升级淘汰尚可使用的电脑、打印机等赠送给受帮扶的婚姻登记机关;可以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婚姻登记机关尽早更新信息化设施,将更换下的信息化设备支授受帮扶的婚姻登记机关。作为回馈,受帮扶的婚姻登记机关在没有联网条件的情况下,可优先定期向提供授助的婚姻登记机关寄送符合其要求的数据格式的本地婚姻登记信息数据,使双方扩大其婚姻登记信息查询地域范围,确保婚姻登记合格率。通过该项互助,以点带面,从县区互助逐步推广到地市,以至省际之间的互助,加快全国婚姻登记工作联网的尽早实现。
民政部对于该项结对帮扶工作做得好的民政局及领导要表彰,并可以将该项工作完成的情况列入评选先进民政局及局长的条件,以调动其积极性。

5. 想了解一下关于新婚姻法争议有哪些

一、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选择某种知识进入课程,在课程理论发展的历史上就存在争议。形式教育说认为,选择某种知识,是因为它可以训练人的智力,使人变得聪明,即具有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价值;而实质教育说认为,选择该种知识,是因为它具有实用价值,可以去实现自己的各种生活目标。在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又出现该取舍谁的问题。我们认为坚持任何一种都会有失偏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兼顾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是因为: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现实化,而课程目标中必定体现出一定社会的价值要求,即某一种文化,某一个国家主流价值观点、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塔巴(H. Taba)提出六项课程选择的原则中,包括了内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当选择内容考虑社会现实、社会需求时就蕴涵了选择者的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总体上体现了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从课程设置与管理者的角度,都希望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与社会价值要求相一致,而实践者由于多样的原因,致使真正课堂中实施的课程内容对主流的价值观点有一定的偏离,但是,两者相吻合,是课程内容选择者所追求的。科学就是以其实用价值进入课程的,科学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被认识后,科学在课程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从而课程具有的实用性的社会价值被广泛接受。可见,选择具有实用性课程内容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课程论专家布劳迪(H.S .Broudy)认为,普通教育课程的作用,不是因为我们记住了学习过的任何东西,也不是我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而是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的思维、感觉和想象。可见,课程的核心功能就在于对学生的心智发展价值,要实现这一功能,就必须考虑选择那些对学生智力训练价值较大的内容作为课程内容。在本次课程改革中一些有争议的课程内容变化与此紧密相关。例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淡化了数学的证明,削弱了平面几何,从而降低形式化要求,减轻学生负担。但许多数学家认为数学证明是最科学、简明的说理方式,数学证明的严格逻辑性是数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独特的思想方法,虽然平面几何在生活中缺乏实用性,但其训练学生的严密逻辑思维的价值是其它材料不可替代的,因此平面几何知识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课程内容的心智训练价值还在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处理,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处理方法具有不同的能力训练价值。例如:小学数学中典型的四则运算难题“鸡兔同笼”问题,有的教师为了降低思维的难度,教会学生用代数的方法求解,表面上便捷、高效,实质上把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转化成了一个结构良好的问题(well-structured problem),问题解决理论表明,结构不良的问题具有独特的思维训练价值。与此相类似,为了参加各类竞赛,大量下放高一级知识,如运用普通物理的方法解决中学物理的问题,通常都是以牺牲思维训练的价值为代价的。由上述分析可知,实用性的课程内容便于课程实现其社会价值,发展性的课程内容便于课程实现其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价值,在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方面相统一的原则。课程应该通过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去实现其社会价值,因而,课程内容应该选择对人的发展价值较大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知识。诚然,有的知识兼备这两种功能,毫无疑问是课程内容应该首当其冲选择的知识;但较多的知识只具备其中一种功能,如果某种知识在某一方面的功能特别突出、有效,也不应该简单地将其削弱和淡化,忽略了其特有的作用与价值。二、学科化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是学科课程,受学科课程的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学科结构的需要为依据,我们暂时称其为课程内容选择的学科化。而本次课程改革中,从课程改革纲要到课程标准,均强调课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我们认为,过于关注学科结构的课程,易远离学生的生活,而过于生活化的课程,易淹没学科的基本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坚持学科化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依据学科结构选择的课程内容,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与发展,有利于保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因为某一学科的课程内容是从该门学科长期积淀的知识中选择的,为该门科学的代际间的传递和该门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某一学科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科是由于学科自身具有的逻辑体系,课程内容学科化的课程往往具有较强的逻辑体系和系统性,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均具有好处。但是,课程内容学科化容易导致过分注重学科严格的逻辑体系而形成较为封闭的课程系统,这就使得各学科间隔膜较厚,学科间的联系缺乏,长期学习这样课程的学生,容易导致学术视域窄化,难以用整体的、联系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样原因,也使封闭的学科难以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同时难以开放性地吸收最新科技、文化成果,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可见,课程内容学科化有利有弊,避免学科课程弊病的一种方法,就是在课程中增加联系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即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内容生活化要求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知识进入课程。在课程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个人认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学科知识的出发点和源泉,通过归纳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生活特例和具体问题情景中发现学科知识;另一方面是把学生获得的抽象的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化,通过演绎的思维方式,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获得直观、感性的整体意义。第一方面的课程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与自然、社会时刻联系着,从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识的背景,自我产生的对生活现象的猜想与解释需要在学校课程学习中加以印证,产生的疑问需要在课程的学习中加以解答,课程中展现的生活知识也就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第二方面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提高了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同时展示了知识某一方面的价值,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知识学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课程内容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在课程内容选择时应引起注意。课程内容生活化必须适度:对新课标指导下已经编写出的新教材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新教材引入大量资料,插入了许多图片,让人耳目一新,有的教师反映“象卡通书一样,好看了,学生爱看了”,但是也有人认为联系生活过了头,零碎的学科知识淹没在图画和生活实例中,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没有多大作用,反而整体上降低了学科水平。这一争议充分说明了学科课程联系生活必须适度,超越一定的限度,就容易陷入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泥潭。比较一下中国与西方对学科问题研究的历史(如“几何”问题的研究),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是重经验、重实用、轻理论,因而,中国的科学教育具有启蒙学生理性文明的作用,过度地联系生活实例容易削弱课程启发人的理性思维的作用。课程内容生活化必须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目前,我国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的呈现方式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命题却因强调区分度而高估了学生的理解力。同样道理,教材中联系生活的内容也有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一致的地方,过于复杂的生活实例,有些甚至成年人理解都有困难,这样的实例进入学科课程。只会使学生对学科的理解更加模糊;过于简单的实例,用一句话即可唤起学生的记忆,或者学习者据已有的学科知识完全可以感悟到实例中的内容,这样的联系生活发挥不了其功能。例如,曾在高一的物理教材编写过程中,为了讲述自由落体,而要苦苦地拍一张秋后树叶飘落的照片,着实没有必要。课程内容生活化必须符合生活实际:目前,联系实际的课程内容中,有一些实例是课程编制者自己设想的,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例如:小学数学中有这样一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四盒磁带是两两并排包装,还是四盒叠放包装更为省纸”,学生用表面积比较来解题,而实际中必须有折叠,含折叠后,这样的比较就没有意义了(实际中用纸的差异很小)。对实际问题中进行抽象时,舍去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这样的过程也只有符合实际才是合理的。课程内容生活化还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符合。年龄较小的儿童缺乏理性思维,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可以帮助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但对理性思维已有相当发展的较大年龄的学生,过多采用生活化的内容既相当烦琐,又降低了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三、基础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课程内容中重视选择基础知识是我国的一贯做法。课程改革,试图改变我国基础教育中过分强调双基训练的现状,从而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在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上,出现了争议,如有人认为目前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我们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考虑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过去我们把基础知识看作学科主干知识以及形成的学科基本结构,有的学者表述为“保证知识得以展开的主要构架”,强调基础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新的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要求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即要从终身学习的要求来选择基础知识。为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选择的基础知识,应该具有基本性、全面性和迁移性的特点。所谓基本性,就是要为形成本学科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打基础,同时要求这些知识具有强烈的生成性特征;所谓全面性就是不仅能包含学科的主干内容,而且能为全面达成课程目标服务;所谓迁移性,就是要求我们所选择的基础性知识易于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综上所述,课程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应选择适应性广、包容性大、概括性强、派生能力强的知识[8]。课程内容现代化最根本的要求是居于时代的发展,不同的时代,社会对课程就会有不同的要求,时代发展了,必然提出了对课程内容现代化的要求。例如,信息时代,社会对人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要求提高,课程内容的选择就会有相应的变化;再如,计算机的普及,影响了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从过于强调算术、代数技能到开始关注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课程内容现代化主要是指将现代的科学、技术、文化成果在课程中及时地得到反映。但是,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的成果非常丰富,这就使课程内容现代化出现了困难,如现代性内容的增加与有限的学习时间的矛盾、经典内容的压缩与学科课程完整性的矛盾、传统的课程内容的取舍和组织与现代的教育思想观念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只有走基础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道路。在课程内容选择中,遵循基础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对基础知识的选择要精中求简,把对学科、对学生、对社会需求而言都必须的、真正的基础知识精选出来。从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成果中,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与基础知识联系密切的内容作为课程内容。用现代观念形成基础知识的组织结构和呈现方式,如物理课程中,大量的经典物理实验都可以通过传感器在数字化平台上,实现可视化、即时性的处理;各学科课程中的作图,均可通过计算机实现。四、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统一的原则从知识形成与建构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课程内容的知识分为过程性知识与结果性知识[9],某一知识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构成了过程性知识,而探究的结果构成了结果性知识(概念、原理)。新课程针对我们过去过于强调结果性知识的现实,大力提倡探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也就格外关注过程性知识。其理由为过程性知识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程性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性知识的特点在于它的过程性、生成性、开放性,因而过程性知识的获得更多地依赖于体验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尤其是学生的思维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来,因此,课程内容中过程性知识的增加有利于学生从对结果性知识接受学习的单一方式转变到包括探究、体验、合作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过程性知识有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人类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应用过程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过程性知识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展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而学生对过程性知识的学习,也就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相对于结果性知识而言,方法、策略知识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更大的稳定性、更强的迁移性,这也就体现了过程性知识的教育价值。过程性知识有利于情感目标的达成:新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第三维的目标更多地处于隐性状态,而过程性知识隐含了大量的情感教育因素,如从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学习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中学习严谨的科学态度、孜孜不倦的探求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因此,过程性知识有利于情感目标的达成。过程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追求,而过程性知识中包含探求态度、批判精神,也包含对开放性的、多维度知识的认识,这些都是可贵的创新思维的品质。另一方面,在过程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在科学家发现知识、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在过程性知识所创设的环境和氛围中,体验和领悟创造精神。尽管过程性知识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但作为课程内容,并非应包含所有的过程性知识。选择过程性知识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尊重学科发展的历史:任何学科知识都有其发生、发展、完善的过程,过程性知识的选择首先要尊重学科知识发展的历史。例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运动的描述中要求学生“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物理1》教材中,运动学的最后一节为“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比较详细地阐述了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归纳了伽利略使用的逻辑推理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物理学史中选择的这一过程性知识,知识结构与思维过程均很严谨,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反之,如果不依赖于科学发展的历史,由教材编者杜撰的过程性知识,一定会漏洞百出。虑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人类知识体系的建立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进行的,也是许多不同时代的科学家艰苦的思维活动的结果,有时还经历了许多的争论、冲突、失败与曲折的过程。而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因而,在选择过程性知识时,应选择那些学生易于理解,便于直观呈现,思维的复杂性和跳跃性不太强,体现核心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过程性知识。用辩证的观念看待课程问题,有利于认识课程实施中的各种争议[10]。对过程性知识与结果性知识而言,辩证观点认为,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决定着探究的结论或结果,即概念原理体系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人类已有的知识都是未竞性的,有待于新的探究过程与方法来加以完善;另一方面,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隐含于概念的原理体系之中,并随着概念原理体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无锡律师网页链接

过程性知识与结果性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课程内容选择必须同时兼顾过程与结论。过去,教材的编写常常是从学科领域中裁剪出某些结论,然后据可接受原则进行加工改造,这种改造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理解结论,而非展示结论的形成过程。这就导致了学生接触的是确定无疑的结论,知识的探求总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观。现在强调过程性知识,但过于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又会降低教学的效率。可见,课程内容选择中,应该注重过程与结论的统一。

6. 看完新婚姻法的规定,很多网友表示不敢结婚了,这是为何

什么不敢结婚,不就是没钱结婚更没钱过上幸福且美好的生活,我看这个规定发了之后也不少人结婚,我这份子钱也一份都没少随。

那些说不敢结婚的人,一部分是之前就打定了主义不婚,碍于周围的人的压力拿婚姻法做借口,另一波是没钱结婚,另一波是她看上人家人家看不上她,挑肥拣瘦下只能拿婚姻法抵挡一下自己没结婚的事儿。

二、说不敢结的人大多都是不想结,在这儿各种编。

就事论事,这个世界上的人尤其是现代都市的精英和白领,不是不敢结而是根本就不想结婚,她们兜里有存款,开着好车,住着城市CPD范围内的商品房,日常穿的用的戴的全都是上万块的名品,你觉得她们会想结婚?会想处理婚后的婆媳关系,甚至是维系乱七八糟的亲戚关系?

自己赚钱自己用,一个人想干啥就干啥不用在意别人的意见,更不用在意别人是不是有时间,回家了也不用担心孩子的作业有没有做完,家里的衣服有没有洗,甚至是双方父母的生日该如何过,也不用在乎房贷是不是还没有还完,当没有了这些事儿后,你就会发现生活简直不要太开心!

但是周围的人绝对会认为这女的有点儿问题,否则为啥不结婚呢?有的人还会认为这女的估计有啥病,虽说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但一些流言蜚语还是得在意的,所以为了自己的声誉也为了让自己单着的更加名正言顺,弄一个合理的理由比较重要,这个婚姻法就是个恰到好处的借口!

7. 婚姻法论述你对我我国婚姻法立法的认识,并从发展的角度谈下自己对未来立法的想法。

我觉得《婚姻法》相对于其他的法律而言有其特殊性,它有很强的伦理道德性,我们不专能以对待其他法律属的眼光来看待它。我觉得目前的《婚姻法》立法已经滞后与社会的发展,许多新型的社会问题已无法找到依据。
我觉得在未来的《婚姻法》修改或解释中应该对于现实社会中新生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如:文凭学历是否应该作为夫妻共有财产?若能如何来对其进行估价;如不能如何对婚姻中奉献方给予补偿(级一方以自己的经济或精神来支持另一方取得学历文凭)

8. 结合婚姻法以及身边婚姻家庭案例谈谈对恋爱 婚姻家庭法律问题的认识

事业的成功,往往与美满的婚姻家庭密切相连。从恋爱到缔结婚姻、建立家庭,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大学阶段,妙龄韶华,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观,处理好复杂的感情和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一、爱情与人生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人生话题。许多人不惜用最美丽的语言来描绘爱情的永恒和不朽,认为爱情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激励、情绪上的欢愉、生活上的充实,没有爱情的人生是苍白的、消沉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也有人由于看到他人的不幸或自己经历过不幸,对爱情持悲观的态度,认为美好的爱情只是戏剧中的演绎,而生活中的爱情带给人的更多的是痛苦,而不是欢愉。

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地认识爱情的本质,处理好恋爱关系,爱情就会给人生带来幸福,不然的话,就可能成为人生不幸的诱因。

(一) 爱情的本质

所谓爱情,是指男女之间基于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真正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性爱把爱情与人世间的其他情感,如亲人之爱、朋友之情或同志之谊明显的区别开来,使爱情成为特殊的“情爱”。

理想赋予爱情更深刻的社会内涵,是爱情生长的内在依据。爱情是两个人感情的交融,是爱她(他)和自爱的统一。对方的人品就是我对人品的追求,对方的行为就是我认同的行为标准的体现;对方的言谈就是我心声的表露。这种人格上的相互映衬,志趣上的相互认同,就形成了双方对生活的共同理想。从而使真正的爱情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能够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智慧,升华人的品德。

责任是对性爱和理想的升华,责任也因此成为爱情得以长久的重要保障,是坚贞爱情的“试金石”。古今中外,人们所赞美的爱情无不体现着恋人间为对方“忘我”的付出。这种自愿担当的责任,丰富了爱情的内涵,提升了爱情的境界。

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了爱情有机的统一整体,它们的完美结合也就成就了人世间美好的爱情。性爱的吸引,使得爱情打上了情爱的烙印,并把异性间的爱情与异性间的友谊根本区别开来。理想的契合,使得爱情表现着恋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使热恋中的人们焕发出极大的热情来克服生活中的消极和颓废。责任的担当,则使得爱情不是自私得占有对方的感情,而是自觉自愿地为所挚爱的人付出感情。

真正的爱情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人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双重需要,并通过生活而获得充实的意义。

爱情是人生一道亮丽风景。人生在具体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展开,理解和把握爱情真谛或本质,要考虑到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考虑到一定的文化传统、社会心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二)恋爱中的道德

男女双方培养爱情的过程或在爱情基础上进行的相互交往活动,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恋爱。恋爱不是“乱爱”,恋爱必然会受到道德的激励或约束。恋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因而恋爱中的道德又不同于一般的人际交往的道德。一般的人际交往着重于利益关系的调整,而恋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更着重于人格的尊重和情感上的协调。恋爱中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尊重平等人格。恋人间彼此尊重人格的表现,主要是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视双方的平等。恋爱的双方在人格上都是独立的,如果把对方当作自己的附庸,或依附对方而失去“自我”,都是对爱情实质的曲解。恋爱的双方在相互关系上是平等的,都有给予爱、接受爱和拒绝爱的自由,放纵自己的情感或者对对方予以约束和强迫,都不符合恋爱的道德要求。

自觉承担责任。自愿地为对方承担责任,是爱情本质的体现。无论对方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是富裕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伤病,爱一个人或接受一个人的爱,就意味着始终不离不弃,自觉地为对方承担责任。责任地担当,不是单纯的“我的心中只有你”的反复吟唱,而需要见诸行动的自觉。责任常常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爱情是风雨里共同撑起的一把伞,是暮色中急切盼归一份情,是寒夜灯影下温暖的一杯茶……

文明相亲相爱。文明的恋爱往往是对他(她)的恋爱双方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在态度、举止、语言等方面的粗俗和放纵。恋人在公共场所出入,要遵守起码的社会公德,不要对他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恋人独处,也要讲文明、讲道德。

遵从恋爱道德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去维护真正的爱情,这是保持爱情长久的秘密所在。没有道德的护佑,爱情也不会长久。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爱情之所以瓦解,他们爱的目的没有得到。他们所关注的不是事物的自身,而是那些附带的,不经久的东西”。[1]

(三)大学生的恋爱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花季,爱情则是艳丽的花朵,花儿都需要精心照料才不至于过早凋谢、枯萎,爱情也需要倍加呵护才不会中途夭折。因而,同学们要妥善对待大学生时代的恋爱问题。

当代大学生对于爱情,从总体上看是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的,能够正确处理学习和恋爱的关系,以及恋爱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恋人之间的误会、失恋,等等。大学校园中也不乏动人的“爱情故事”。

大学生应该对爱情持慎重的态度,避免在恋爱问题上把握和处置失当。

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有些同学在与异性同学的交往中,不能区分友谊与爱情两种性质不同的体验,给双方平添许多烦恼。

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把爱情放在人生最高的地位,奉行爱情至上主义,沉湎于感情缠绵之中。这样的恋爱观,很容易导致对人生目标的误解,这对需要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上的大学生来说危害尤大;因整天卿卿我我而耽误学习、虚掷光阴的实例在大学校园中并不鲜见,这样的恋爱态度也不利于正确对待和处理恋爱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挫折,常常会使一些同学在求爱不成或失恋之后,情绪和行为,甚至出现悲观厌世的情绪,导致严重的后果。

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无论是在自己心中勾画出一个脱离现实的恋爱偶像,还是片面追求外在形象,或者只看重经济实惠,或者仅仅把恋爱看成是摆脱孤独寂寞的方式,都无法产生真挚的感情,也得不到真正的爱情。

不能只重过程不求结果。“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曾经是一些人谈恋爱的口头禅。这样的一些想法所表达的并不是一种积极的恋爱心态。在现实生活中,把爱情当成游戏既会伤害对方,也会伤及自己。

鉴于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同学们在处理恋爱关系问题上应当处理好这样的几对关系:一是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同学们应该把爱情作为奋发学习的动力,同时还应把是否有利于促进学习,作为衡量这份爱情的价值的一个重要的、特殊的标准。二是恋爱与关心集体的关系。恋爱中的双方不应把自己禁锢在两个人的世界中。脱离集体,疏远同学,会妨碍自身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三是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爱的情感丰富博大,不仅有恋人之爱,还有父母、兄弟、姊妹、同志和对社会、国家之爱。专注于恋爱而忽视对他人和社会的爱,自己的爱情也会显得很自私和庸俗,相反,对他人和社会具有爱心则会使爱情变得高尚和稳固。

对大学生来说,如果与爱情在大学时代相逢,那就是把它看成人生一份珍贵的礼物,用心呵护,倍加珍惜。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关系,是对爱情的祝福,也是对自己的祝福,更是对未来人生幸福的祝福。

二、婚姻与家庭

恋爱是缔结婚姻、组成家庭的前提和基础,婚姻和家庭则是恋爱的结果。婚姻和家庭是爱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升华。

婚姻和家庭是两个既密切相关又具有明显区别的概念。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家庭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婚姻是家庭产生的重要前提,家庭又是缔结婚姻的必然结果,婚姻的成功就体现为家庭的幸福,家庭的美满又彰显出婚姻的意义。

婚姻家庭关系是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是指婚姻家庭赖以形成的自然因素。具体表现为男女两性的差别和人类固有的本能,从而构成男女结合的生理基础和家庭成员关系在生物学上的特征,也体现了某些自然规律对婚姻家庭所起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如自然选择规律排斥近亲通婚等。婚姻家庭的社会属性,是指法律赋予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具体表现为婚姻家庭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变化,都取决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并受到上层建筑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使其依存于一定社会结构,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由此可见,自然属性仅是婚姻家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属性才是婚姻家庭的本质所在。

社会属性作为婚姻和家庭的本质,就给我们理解和把握婚姻家庭的内涵和价值意义提供了两个重要的视角。

人类的婚姻和家庭不是亘古不变的,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类的婚姻和家庭的形式、内容和价值都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进步和婚姻家庭的进步在总的趋向上是统一的。

婚姻是家庭形成的必要条件,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婚姻家庭的演变及其价值,不能仅仅局限在婚姻家庭生活的狭小范围内,而应当从社会发展的广阔视野中来把握。

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因此,注重把握婚姻家庭演变的规律和现实状况,妥善协调婚姻家庭关系,既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又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以至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在维系和谐美满的婚姻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功能。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

尊老爱幼。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非常讲求父慈子孝的国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念深入人心,反映了人们对需要给予特别关爱的老人和儿童的深厚情感,因而成为世代相传的道德信念。老人对社会做出过贡献,又为抚养和教育晚辈无私地付出过心血,当他们年老体弱时,理应得到社会、子女及家庭成员的尊重与回报。儿童是未来的社会栋梁,是社会和家庭的希望,在他们还不能自食其力的成长过程中,强调尊老爱幼也具有很强的社会针对性,它对于解决日趋凸显的老龄化问题和独生子女的哺育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我国重要析法律原则和道德规范,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家庭生活中的男女平等既表现在夫妻权利和义务上的平等、人格地位上的平等,表现在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子女。在夫妻关系上的男尊女卑,在子女问题上的重男轻女,都是在传统宗法社会中所形成的落后道德观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不仅体现在社会关系中,也体现在家庭关系中。家庭关系中的平等主要是人格平等,是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并不是要否定自然的伦常秩序。并不是要否定应有的伦常秩序。

夫妻和睦。夫妻是家庭的主要成员,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忠于爱情、互敬互爱,是夫妻和睦、婚姻美满的基础,中国历来用“相敬如宾”、“琴瑟和谐”,以及“比翼鸟”、“连理枝”等来比喻和形容夫妻之间的和睦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夫妻和睦往往体现的是妻子对丈夫的绝对依从,即所谓的“夫唱妇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三从四德”的陈腐的封建道德信条,严重地伤害了妇女的身心。今天所强调的夫妻和睦,是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互敬互爱、互助互让。

勤俭持家。勤俭是家庭兴旺的保证,也是社会富足的保证。常言道“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奢懒败家门”。勤俭持家既要做到努力工作,勤劳致富,也是量入为出,节约用费。在大学里,经济条件差的同学应当勤俭以励志,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也应当勤俭以养德。同学们应当比品德、比学习、比情趣,而不能一掷千金,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负债消费,更不能向父母提出超越正常或超越家庭经济负担能力的不合理要求。大学生要尊重父母劳动所得,体谅父母的辛苦操劳,尽量减轻父母和家庭的生活负担。“可怜天下父母心”,能认识到这一点并体现在勤俭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对父母和家庭最实际的贡献。

邻里团结。邻里之间既无血缘关系又无法定关系,而是一种地缘关系。在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中,邻里关系处理得好,可互为肋手,互为依靠,得“远亲不好近邻”之利;邻里关系处理不好,矛盾丛生,纠纷不断,则会受“恶邻相向”之害。邻里之间应该以礼相待,做到互谅互让,互帮互助,宽以待人,团结友爱。在当代社会,一个家庭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处于多维的联系之中,当家庭遇到困难甚至发生危机时,首先伸出援助之手的往往是邻居,友邻的作用常常胜过亲戚朋友。搞好邻里团结重要的是相互尊重。要尊重邻里的人格、民族习惯、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邻里之间长期相处,难免产生误会和矛盾等,要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无理者主动认错,得理者宽以让人,这样才能化解矛盾纠纷,增进邻里感情。

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婚姻家庭关系不仅需要道德来维系,也需要法律来调整。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就其调整对象的范围来看,婚姻法既调整婚姻关系,又调整家庭关系。婚姻关系只存在于具有合法的夫妻身份的男女双方之间;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此外还有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的关系,也有养父母与养子女的关系,等等。

就其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来看,婚姻法既调整婚姻和家庭方面的人身关系,又调整由此而产生的财产关系,其中人身关系是主要的,财产关系以人身关系为基础。财产关系包括夫妻之间的财产共有关系和相互扶养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扶养与赡养关系和财产继承关系等。

(二)我国《婚姻法》的主要内容

结婚。结婚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结婚必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结婚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并遵守法定程序;结婚是男女双方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

结婚的法定条件分为: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结婚的必备条件有三个:一是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这是婚姻自由原则的必然要求,目的是维护公民的婚姻自主权。二是必须达到法定婚龄。《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三是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婚姻当事人只有各自在未婚、离婚或丧偶的情况下才能结婚,一方或双方有配偶者再结婚构成重婚罪,要承担法律责任。

结婚的禁止条件:一是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直系血亲,是指与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即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旁系血亲,是指除直系血亲以外的,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亲属。二是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疾病若已治愈,则不在禁止之列。《婚姻法》作出这些禁止性规定,对保护结婚当事人的利益和民族的健康都是必要的。

结婚法定程序,是指男女双方确立婚姻关系必须履行结婚登记的法定程序。结婚除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外,还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即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结婚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结婚登记是确立合法、有效婚姻关系的必要法定程序,是婚姻关系成立的法定标志。婚姻登记机关,在城市是街道办事处或者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在农村是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

无效婚姻,是指欠缺婚姻生效的法定要健儿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婚姻无效情形包括:重婚的;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未达到法定婚龄的。因为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者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无效。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当事人所生的子女,适用婚姻法有关子女的规定。

家庭关系。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关系。夫妻关系,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两个方面。夫妻间的人身关系,是指夫妻双方与其人身不可分离而没有直接经济内容的在人格、身份、地位以及生育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夫妻间的财产关系,是指夫妻双方在财产、扶养和继承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父母子女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具体包括: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和监护人。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即经济上的必要帮助和精神生活上的关心照顾,这种义务是无条件的。父母与子女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此外,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的关系、继子女与继父母的关系、养子女与养父母的关系,与婚生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相同,不得歧视。

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是指祖孙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具体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赡养的权利或义务。兄弟姐妹之间有扶养的权利或义务。

离婚。离婚是指夫妻双方依法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它涉及离婚的原则、程序和离婚后子女抚养及财产处理等问题。

处理离婚时必须采取严肃的态度并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保障离婚自由。夫妻双方自愿离婚或符合法定离婚条件的,应依法准予离婚。二是反对轻率离婚。离婚标志着夫妻关系的解除和终止,从而引起一系列法律后果,对家庭和社会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不能滥用离婚自由。

离婚有两种情况,一是男女双方自愿离婚;一是配偶一方要求离婚,另一方不同意离婚。因此,离婚程序也有两种:一种是协议离婚,是指男女双方自愿离婚,并对子女抚养教育和夫妻财产分割等问题达成协议,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的行为。另一种是诉讼离婚,是指一方要求离婚,另一方不同意离婚,或双方虽系自愿离婚,但在对子女抚养或夫妻财产分割未能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婚姻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的行为。

为了保护现役军人和妇女的特殊利益,婚姻法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时,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有重大过错的除外;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1年内或者终止妊娠6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女方提出离婚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离婚只是从法律上解除了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血亲关系并不因此而消除,无论子女由哪方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故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得以任何借口侵害这种权利或逃避这种义务。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离婚后子女抚养问题可以协议解决,协议不成由法院判决。至于离婚后的财产问题,夫妻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由法院判决;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则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由法院判决。

《婚姻法》还规定了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当夫妻一方有下列过错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1)重婚的;(2)与他人同居的;(3)实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有过错方应当向无过错方支付赔偿金。

道德和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两种重要调控手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保护着婚姻家庭这个人生的港湾。树立家庭美德,遵循婚姻法律规范,是生活对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走进大学,离开了养育自己的父母,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生活,也有了对未来的憧憬,大学生应该在成长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对婚姻和家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9. 及婚姻关系常见的几种错误认识

婚姻关系常见的几种错误认识
一、事实婚姻
婚姻登记(也就是领证)是结婚的唯一法定形式,婚姻关系从登记那天开始确立,除此之外的一切形式都不算婚姻,并且在1994年之后,就没有事实婚姻的说法了,此后,无论是同居十年还是二十年都是不受婚姻法保护,即便生子,在一起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夫妻。
二、夫妻分居满两年,自动离婚
同结婚一样,离婚也有法定的形式,离婚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双方能够对所有问题协商一致,去民政局拿离婚证;另一种,某一方起诉到法院,由法院判决。所谓“分居满两年”之说,只是法院判决离婚的一个理由。总之,分居再长时间,夫妻关系都不会自动解除。
三、结婚给了彩礼,离婚就得返还
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适用前款(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只要不符合以上3条,都统统要不回来。
四、结婚满8年,个人财产都会变为夫妻共有
1993年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中第6条规定,“一方婚前个人所有的财产,婚后由双方共同使用、经营、管理的,房屋和其他价值较大的生产资料经过8年,贵重的生活资料经过4年,可视为夫妻共同财产。”但是在2001年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一)公布后,以前的司法解释与新的司法解释有抵触就自然失效了,就得以新的司法解释规定为准。
2001年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十九条规定,“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为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五、只要军人不同意,就不能离婚
《婚姻法》第三十三条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3条的规定,“……可以依据婚姻法第32条第3款前3项规定及军人有其他重大过错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予以判断。”即:(一)或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二)实施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军婚受法律更加严格的保护,但并不是军人一方不同意就离不掉,离不掉的前提是军人一方没有过错或者非其自身原因。如果是军人的过错导致对方要离婚,是可以离掉的。
六、婚后的收入都属于夫妻共有
特殊情况为,《婚姻法》第1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1、一方的婚前财产;
2、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如,貂蝉与吕布结婚,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貂蝉发生工伤,获得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20万元,此时貂蝉与吕布离婚。该20万元为吕布个人所有,不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3、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各种大钻戒啊)
5、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如:貂蝉与吕布结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貂蝉身为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里约奥运会夺金并获奖金100万元,因为该奖金具有人身专属性,所以为貂蝉个人所有。
七、出轨方在离婚时,财产可以少分或者不分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损害赔偿】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实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因此,对于有出轨行为的对方必须在离婚诉讼中明确提出要对方赔偿,否则法院不告不理,其次赔偿的范围只能是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而实际上物质损失一般不存在,精神损害赔偿的额度虽然没有明确约定,但是一般不超过20万。
八、青春损失费
有的女性婚姻当事人认为,在离婚时男方应当给予一定的青春损失赔偿。这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按照婚姻法的规定,婚损害赔偿只有在家庭暴力,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况下法院才能判决过错方给予赔偿。所以,青春损失费没有法律依据。

热点内容
由法院 发布:2024-12-22 19:37:59 浏览:940
中央十二社会与法重播时间 发布:2024-12-22 19:33:12 浏览:333
法硕转考法学 发布:2024-12-22 18:17:45 浏览:407
山东法官员额最新消息 发布:2024-12-22 18:15:48 浏览:758
执行分公司的法律依据 发布:2024-12-22 17:58:30 浏览:201
法律法规宣传材料 发布:2024-12-22 17:30:52 浏览:941
国家会计行政法规有哪些 发布:2024-12-22 17:09:23 浏览:340
平阴赵律师 发布:2024-12-22 16:44:40 浏览:703
视为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法律效力 发布:2024-12-22 16:37:57 浏览:737
法律援助宣传活动在哪里举办 发布:2024-12-22 14:26:48 浏览: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