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合同法对外贸公司影响

合同法对外贸公司影响

发布时间: 2024-12-06 00:13:16

① 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问题

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中国的很多生产型外贸企业利润骤减甚至纷纷倒闭。那么,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到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在这样的特点下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面对问题生产型外贸企业到底应该如何应对?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给出了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对策。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口下降、进口上升,顺差减少的局面,正沿着此前扭转顺差过大的调控目标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也呈现出减速过快的迹象,对于国民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上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GDP同比还是增长了10.4%。从5、6月份看,出口呈快速下降趋势。6月份,我国贸易顺差达213.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0.6%,净减少55.4亿美元。从海关统计数据看,今年上半年,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明显放缓。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同比回落18.3%,鞋类出口同比回落4.7%。受出口大幅下降的影响,国内很多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诸多问题,甚至倒闭也常有发生。《第一财经日报》采访得知,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宏观调控紧缩、用工成本上涨、招工难等诸多因素影响,晋江——这个年产10亿双运动鞋,市场份额占全国40%、全球20%的中国最大鞋业基地,2007年陆续倒闭了数百家出口型中小鞋企,而今年的日子更为艰难。那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到底是什么样的?生产性外贸企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对策来应对?

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特点

1.能源资源价格猛涨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屡创新高,由年初的突破100美元大关节节攀升至目前的140美元,而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随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已成为现实,高盛认为在有“突发事件”时,油价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上涨至每桶200美元。随着全世界对石油需求的不断上升,而石油供给却有可能在未来有减少的趋势,油价上涨已经变成一个大家公认的事实。
除了油价外,今年铁矿石价格比去年大涨了65%,铁矿石大涨了刺激铜价突破8000美元高位,并刺激铜矿股大涨。受铁矿石大涨65%影响,伦敦期货交易市场金属价格全面上涨。尤其是伦铜一举突破8000美元/吨大关。
2.货币政策继续紧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7年12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货币政策如今将由“稳健”直接改为“从紧”,从紧的货币政策由此“全新登场”,并将在明年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银行贷款增速过快以及银行流动性偏多是目前我国经济比较突出的两大问题。为抑制流动性过剩和缓解贷款增速过快,央行除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外,还三次运用加息、减征利息税等手段,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打出宏观调控组合拳。
3.CPI高企和工资上升
从2008年年初开始,受雪灾影响,CPI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的名词。2008年前4个月都保持8%以上的上涨,5月份同比上升7.7%,6月份同比上升7.1%。CPI不断上升引发了普通民众对通货膨胀的担心。引领CPI上涨的诸因素中,食品类上涨仍是主因。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1日在此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认为人工成本“上升”的企业家占调查总量的85.6%,比认为“下降”的多85个百分点。
4.人民币升值
统计显示,进入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4%。而按照2005年7月汇改时8.11的汇率计算,累计升值已超过15%。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兑美元首度升值“破8”,而这之后用了近一年半时间,也就是在2007年10月24日,首次涨到7.5元。而这次人民币再升值0.5元,却仅用了不到6个月时间。

二、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本文中生产型外贸企业定义为本身有自己的生产基地的外贸企业,出口的产品都是由自己生产的。面对上述宏观经济的特点,生产型外贸企业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1.由于原材料涨价,生产成本上升
近几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不断创出新高。高涨的油价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导后,现已逐步反映出来,成本的逐步提高正蚕食着企业利润。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4年10月,全国142个城市378家企业的24种主要生产资料产品出厂价格平均比9月下旬上涨3.5%,涨幅增加3.2个百分点。在油、煤、有色金属等24种主要生产资料中,15种产品出厂价格呈上升态势。石油价格上涨带动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从而引发了交通运输、冶金、石化、轻工、渔业、农业等各相关产业大范围的企业成本增加。油价的上涨也拉动了石油中下游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塑料、化纤等制品以基本石化产品为原料,由于原料成本占生产成本比重大,对原油价格变化较为敏感。
2.货币政策进所导致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生产外贸企业融资困难
在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老大难”问题。而在2008年,由于央行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各家银行纷纷收紧信贷规模,银行信贷紧缩,致使本来就存在贷款难、担保难的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今年浙江省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新增贷款由2007年的1487.27亿元缩减为1093.69亿元,减少了四分之一。
据《小康·财智》记者调查,受信贷规模紧缩影响,很多银行倾向于支持安全系数较高的大企业,致使中小企业“融资焦渴”症状更加严重。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针对100户小企业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2008年1-3月份,南京市反映资金“紧张”的小企业达35%;部分自有资金比例偏低的企业称,如果得不到增量资金的支持,或者贷款被压缩,生产经营将陷入困境。
3.CPI高企导致生活成本上升,用工成本上升
由于CPI的上涨,特别是结构性上涨,主要是食品,特别是肉、禽、蛋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物品的上涨,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导致人们的生活成本上升。生活成本上升必然要求工资上升,最终会引起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同时,因为近几年我们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企业预计到未来的效益会比较好,再加上国家机关的制度改革,导致整个全社会工资增长的水平应该这两年有加快的趋势,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涨了5%-10%,其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尤甚。
4.人民币升值导致生产型外贸企业不堪重负
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对外贸企业的影响比较大(因为外贸多数是以美元计算的,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以后),出口企业的利润因为美元贬值而减少。虽然货币升值实际上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本身价值, 只是改变了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 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人民币升值3%相当于出口产品成本提高了3%, 出口竞争力降低了3%。一国货币升值后, 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 经济学中存在替代效应, 外国消费者在同样价格下购买进口商品的需求下降, 从而使企业出口受到制约。进口规模得以扩大。

三、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对策分析

面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特点,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很多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三个层次,即国家、行业和企业本身来解决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1.国家层面
对于国家来说,面对外贸企业的严峻形势,可以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
1)财政政策方面
为了应对今年下半年严峻的出口形势,我国可以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保持出口增长。宏观经济理论对经济增长真正有贡献的不是总出口,而是贸易顺差。今年上半年,进出口贸易顺差又达226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8亿美元,增长 26.6%。这种外汇供大于求的状况,使人民币不但没有贬值的可能,反而有升值的压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出口退税提高8个百分点,对出口的刺激作用相当于人民币贬值16%。林毅夫认为,要刺激对美、欧、非和其他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的出口,可供选择的途径很多,提高出口退税率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办法。如果出口退税进一步增加,对出口的刺激也会相应增加。目前我国的出口退税率和增值税法定税率基本吻合,但我国平均退税率已调整到12%左右,大大低于17%的平均征税率,这样不利于我国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公平地参与国际竞争。根据有关机构计算,出口退税率下降幅度与出口成本上升幅度大致相等,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约1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率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呈负相关效应。
2)货币政策方面
货币政策方面,除直接增加低息外贸贷款,扶植生产型外贸企业出口以外。主要是要解决长期困扰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大银行虽在中小企业信贷领域推出了不少服务品牌,受政策影响较前更关注中小企业客户;但在具体执行层面,中小企业希望从大银行得到贷款并非易事。一方面,无论从长期“垒大户”形成的业务惯性看,还是从目前信贷额度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看,大银行都更乐意选择大企业作为放贷对象;另一方面,尽管政策提倡,融资环境日益改善,但中小企业风险较高,贷款额度小导致的规模不经济情况,短期内很难有太大变化,所以从成本收益分析,排除掉政策性原因,大银行往往不关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造成对中小型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需要靠市场竞争导致小银行分化被迫进入这一领域,还需要拥有网络、资金等方面优势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发挥作用。在国家层面上,应该鼓励“大银行”要从过去紧盯大企业、大集团,开始调整信贷结构,转向小企业。与那些大银行相比,国家更应该鼓励众多小银行贷款政策向中小企业的倾斜,则更具实质性意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应该出台具体的中小企业贷款政策,在贷款额度、执行过程中的存贷比例等方面给与适当的优惠。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营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组织体系,积极推动中小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小型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也有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因素,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息支持。[2.行业层面
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成本等原因造成工厂成本上升,但成本上升并不一定就导致工厂倒闭。耐克鞋的成本也在上升,为什么就没有倒闭?如果这些都不足以解释生产型外贸企业倒闭,那生产型外贸企业倒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这些鞋厂没有定价权,在人民币升值和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合同法》实施后,鞋厂不能提高产品价格,因为这样的企业根本没有任何实力谈定价权,定价权几乎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产品成本的增加无法得到转嫁,而成本一旦成本超过价格,倒闭就在所难免。
以东莞制鞋业为例,不能提高价格,是由制鞋业的内在属性决定的。制鞋业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上,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有定价权,鞋的市场价格是全世界所有鞋厂和消费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粮食的价格由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决定一样。在这个意义上,制鞋和种粮食没有区别。 所有的鞋厂只能接受这个市场价格,而无力改变这个价格。虽然东莞号称“世界鞋都”,产量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但这是就总量而言,就单个鞋厂来说,没有任何一家鞋厂的规模大到能影响价格的程度,就如世界最大的农场都不足以影响世界粮食价格一样。核心的问题在于,东莞的鞋不是耐克,不是阿迪达斯,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鞋,每个国家如果愿意都能生产。东莞能生产,越南、以色列、墨西哥等也都可以。在人民币没有升值的时候,在人工成本还比较低的时候,东莞的鞋比其他国家的鞋有优势,也就是价格一些便宜。
在中国,不仅是大型的外贸公司,还是小型的制鞋厂,在成本压力不断上升的今天,都缺失定价权。为什么缺失定价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单个公司的力量太薄弱,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少,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当一家企业提高价格后,外商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企业作为他的供货商。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如果从行业层面,则需要行业出面,整合行业内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力量,集体和外商进行价格谈判。只要提出的价格仍然低于中国市场以外的厂商的价格,中国制造还是具有充分的吸引力的。
3.企业层面
1)面对能源上涨,降低能耗成为首要选择
面对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对于普通的生产型外贸企业来说,降低能耗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建立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生产型外贸企业要大力进行科技含量高、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建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产业体系,通过本身企业结构调整逐步降低企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2)面对融资困难,拓宽融资渠道
作为生产型外贸企业不能只盯着银行,应该着眼于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系统,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方面同时着手。贷款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属于非国有企业,并且很多中小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账物混乱等现象,致使贷款的管理成本高、风险大,从而使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信用相对低下,这些都导致了所谓的所有制歧视现象。因此从自身来讲,中小型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和长远规划,争取尽可能的融资机会。同时,在拓展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这是当前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瓶颈的根本出路。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融资方式,比如,权益性融资比较适合企业初创和成长时期,对进入稳定期的企业更适合债务型的融资。
3)面对人民币升值和用工成本上升
(1)塑造大品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若某种产品畅销, 一夜之间就会有众多名目繁多的同质化产品出现, 出口企业更是如此, 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处在求生存的阶段, 缺乏品牌长远规划, 出口产品大多以低价取胜。生产型外贸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 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减少价低利薄的低档次产品出口, 扩大质量效益和有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 提高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走差异化、品牌化之路。人民币升值有可能迫使一些企业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 从质量上和品牌上提升出口竞争力。目前,很多产品特别是轻工业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仍然较少, 企业应该逐步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实施出口的多元化战略, 实现由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品牌输出, 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大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力度。抓住人民币升值, 进口成本降低的有利机遇, 积极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关键零部件, 促进出口产业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2)从外向走向“内需”
在中国经济由外向内的转型进程中,人民币升值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据悉,从2007年开始,国家不断从宏观方面出台环保、利用外资、调整进口结构等多项政策促进我国经济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而新劳动合同、两税合并、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以及对相关产业降低出口退税等政策都使外向型企业逐渐将目光锁定国内市场。随着生产型外贸企业利润微薄,企业本身必须调整相应的战略部署。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影响迫使企业加速调整节奏。中国本身就是一个需求旺盛的巨大市场,企业进行国内贸易时,容易避免汇率波动的影响。对生产型外贸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不是个好消息,但客观上也逼迫这些“中国制造”们开始考虑向“中国品牌”靠拢。
(3)对外结算工具改用其他货币
面对美元持续贬值,OPEC成员国的做法值得借鉴。由于石油交易是以美元来计价美元不断贬值,直接影响着OPEC成员国以及俄罗斯、安哥拉等石油输出国的石油美元收入,而其他产品进出口交易以非美元货币来结算,使得石油输出国承受因美元贬值而带来的出口收入减少、进口成本增加的损失。为此,在2007年11月OPEC组织利雅得会议上,伊朗和委内瑞拉提议用一篮子货币取代美元,作为该组织各成员国石油交易货币的计划。伊朗目前已经完全停止使用美元,改用非美元货币进行石油交易结算。生产型外贸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由于美元贬值的影响,建议不用美元议价和结算,为避汇率损失,应该采取非美元结算方式(欧元)或人民币议价和结算。即便以美元议价,有效期也应由过去的1-2个月缩短为现在的一星期,甚至生产型外贸企业在签三个月以内的订单时,可以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确定为某一个固定比例。

四、 小结

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天天在改变,作为生产型外贸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会有很多,不管有什么样的对策,企业本身做大做强仍是生产型外贸企业永久唯一的出路。◆

② 合同法案例分析:2、某外贸公司于5月3日向某市物资公司发出一项要约,就一批进口钢材提出报价。该物资公司

1、要约的撤销;指要约人在要约生效后,将要约取消,使该要约的法律效力归于消灭专的意思表示。由于要约的撤销往往属对受约人不利,所以受到限制:要约人撤销要约的通知须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前到达受要约人方可生效。(《合同法》第18条)
2、根据我以上所说,外贸公司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后才发出撤销要约的通知,显然是不行的。根据我在以上说了《合同法》第18条。

③ 票据法 公司法 合同法在会计实践中的意义

您好,有以下意义:
(1)加速资金流转见的伪造票据、涂改票据、冒用票据等非法行为,票据法规定要在当今市场经济背景下,跨区域,尤其是跨国经济贸易常常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有关人员和机构的责任追究的相关规定对造成成品积压、资金短缺等现象,而票据法的实施使企业间的信于制止目前出现较多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内部作案提供了有力的用实现票据化,有利于加速企业资本运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法律保障,因而在一定程序上帮助人们树立市场交易中的信用理同时,票据法对承兑时间、抗辩时间等都有相关规定,对违反规念,提高自身法制观念。定追究法律责任,这样对于执行票据法规定、及时行使票据权
(2)活跃市场交易氛围,增加市场交易的安全稳定性。在社利、履行票据义务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有助于企业资金的快速流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学习票据法,运用票据法,有利转。于开创中国票据市场,提高市场主体的交易安全性和灵活度。
(2)提高交易安全别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在对外贸易中,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票据承票据法的规范实施不仅加速企业资金流转,而且这种流转是兑业务对于解决外贸交易中的资金周转难、信用难以建立等问题安全的。例如票据法规定,对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只有全方位带动各个市场主体真正活跃起票据的或出于恶意取得票据的,不得享有票据权利。持票人因重来,相应地解决贸易中的问题才能真正增强市场交易的稳定性。大过失取得不符合票据法规定的票据的,也不得享有票据权利;不仅从微观还是宏观角度来看,票据法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由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票据业务中玩忽职守给企业或当事人造了经济活动的开展。作为一种金融工具,票据法在未来的经济运成损失的,由该金融机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等等。这些都在很大行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它的坚守自有其固有的渊源,而作为经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交易上的安全性。济活动的产物,票据法有必要在国际合作的背景下展开适当的、因为,学习票据法,学会运用票据工具,用票据法维护自身得体的修改,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利益对于企业运营有深刻的意义。

④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与我国合同法的区别

1、从效力上来说:
该公约作为国际法的渊源,并不是对所有国家强制实施的,而是要加入才有效,且加入也可以选择部分条文有效,部分不遵守。自1988年1月1日起,公约对包括我国在内的11个成员国生效。截至2005年 6月,加入该公约的国家已有65个。
而合同法是我国国内法的一部分,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具有强制性,所有合同行为均受其调整。
2、从主体来说:
该公约适用于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但必须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之一:或者双方当事人营业地所在国都是缔约国;或者虽然当事人营业地所在国不是缔约国,但根据国际私法规则导致应适用某一缔约国法律。2.公约适用的客体范围。公约适用的客体范围是“货物买卖”。
合同法的主体是国内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
3、从调整范围来说:
该公约排除了以下几种买卖:(1)以直接私人消费为目的的买卖;(2)拍卖;(3)依执法令状或法律授权的买卖;(4)公债、股票、投资证券、流通票据和货币的买卖;(5)船舶、气垫船和飞行器的买卖;(6)电力的买卖;(7)卖方绝大部分义务是提供劳务和服务的买卖。
而合同法对国内的的各种买卖基本都进行了规定,并规定了十五种中有名合同,包括“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等。
4、该公约没有涉及:合同的效力,或其任何条款的效力或惯例的效力;合同对所有权的影响;货物对人身造成伤亡或损害的产品责任问题。
而合同法对这些都有规定。
5、合同法与该公约也有很多共同点,如:合同经过要约、承诺两个阶段,及违约的救济方法等。

⑤ 区分国际货代两种法律地位的标准有哪些

国际货运代理法律地位及识别标准:
货代业务经营范围扩大化、复杂化的趋势使其法律地位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代理人,而以当事人身份参与到货物运输过程中。法律地位的不同会使其承担的法律责任产生变化,因此对货代法律地位的正确定性是解决相关纠纷的基本前提,而国际和国内立法尚未对此形成统一的识别标准。本文拟从民法理论和行业实践的角度,分析货代法律地位入手,对其识别标准作一初步探讨。

国际货运代理(以下简称货代)源于英文单词“the freight forwarder”,国际上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就其经营范围而言,是指在国际货运市场上处于货主与承运人之间,接受货主委托,代办租船、订舱、配载、缮制有关证件、报关、报验、保险、拆装集装箱、结算运杂费,乃至交单议付和结汇等业务。加入WTO后,我国货代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和外部环境均会发生剧烈变化。一方面,外贸进出口量的急剧增长,扩大了对货代服务的需求,为货代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加入WTO的承诺及中央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均将货代列为开放经营和扩大开放的重点领域,特别是四年过渡期后,我国会允许外资独资经营国际货代业务,这将对目前大量的中小货代企业带来严峻挑战。为适应这种环境,扩展业务范围显得十分必要。货代的法律地位将随着参与经营范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其权利义务与法律责任也会相应变动,因此识别货代的法律地位对于货代业务中的当事各方均有重要影响。

一、货代法律地位及责任分析

(一)结合合同法与民法的委托、代理制度分析货代的法律地位。

根据货代在办理国际货运业务时,使用名义的不同,货代的法律地位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以委托人名义,为托运人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这是货代最原始的状态,他以单纯的托运人代理身份出现,产生的法律关系实际上就是民法上最普遍的直接代理,各当事方地位简单清楚。其法律关系如下图所示:

委托 以代理人身份
托运人————→国际货代——————→第三人

(被代理人)(代理人)
但在适用民法有关代理制度的规定时,应注意到民法和商法的冲突。比如禁止双方代理的规定并不当然适用于货代业务,特别是考虑到提单流通性和标准化的特点,法律在认定此法律关系效力时应作变通解释。

2、以自己的名义,为托运人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这时货代能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其前提是他和托运人之间存在合同关系,依据该合同性质,是委托合同还是运输合同,可以具体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⑴托运人与货代订立的是委托合同。

委托合同运输合同
托运人————→国际货代————→第三人

如上图所示,国际货代根据自己与托运人的委托合同,经由托运人授权,得以自己的名义办理货运。这里根据货代在与第三人交易时是否披露自己作为受托人的身份,又可以分为:①货代以自己的名义办理货运,但表明其代理人身份。这时只要货代公开了自己的法律地位,无论是否披露委托人是谁,根据英国代理法专家鲍斯泰德的观点“只要第三人在进行商事活动时意识到有一个被代理人的存在,而不认为自己是单独和代理人打交道,被代理人的身份就算是公开的。至于被代理人究竟是谁,被代理人的姓名是否告知第三人,第三人能否查清被代理人的姓名都无关紧要” 均可以构成代理关系,其法律地位仍等同于民法上一般意义的代理人;②货代以自己的名义办理货运,但不表明自己代理人的身份。这种情况构成英美法系的未披露本人的代理,与民法中一般意义上的代理不同的是在因第三人或委托人的原因致使货代无法向相对方履行义务时,货代才有义务披露该法律关系,并产生第三人的选择权,委托人的介入权,但并不因此而当然排除货代履行其他合同义务和承担责任。

⑵托运人与货代订立的是运输合同。

如图所示,这时货运过程中存在两个运输合同:
运输合同A 运输合同B
托运人———→国际货代———→第三人
(实际承运人)

在合同A中,货代对托运人而言充当了承运人的角色;在合同B中,货代对实际承运人而言又充当了货主的角色。两个合同形成一个关系链,货代在其中分别处于不同的法律地位,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如果发生纠纷首先要确定争议存在于哪一个合同中,再确定货代的角色与责任。这种法律关系特别是在货代充当无船承运人或多式联运经营人时更为常见。

另外,货代在实务中还可能以实际承运人(如在多式联运的部分区段实际承运货物)的身份出现,此时货代的法律地位已经突破了代理,成为当事人,不再由民法代理制度或合同法的委托制度调整,这里不作分析。

(二)结合货代行业实践分析其法律地位

货代参与不同业务的经营,处于不同法律关系时,其法律地位有很大差异,可以分为狭义代理、独立经营人以及综合服务提供者三种情况,其业务性质与作用也相距甚远。

1、传统意义上的货代的法律地位。

“货运代理”一词虽然在国际上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在很多权威机构、国内立法、法律辞典的定义解释中均体现了传统意义上货代的法律地位,即货主的代理人,连接货主与承运人的中间人,并不参与实际运输——这也是货代的基本性质所在。

传统意义上的货代主要义务是接受托运人指示就有关货物的运输及相关环节提供服务,合理谨慎的代理托运人安排运输、选择承运人,只要履行了这项义务,就无需对所安排运输的货物的货损货差承担任何责任。此时货主与货代的关系受民法和合同法有关代理、委托制度的调整,是单纯的代理人与被代理人、委托人与被委托人的法律关系。

2、作为独立经营人的货代的法律地位

信息化的发展和客户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得传统货代纷纷拓展业务范围,由“中间人”向独立经营人转变。2002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也在第二条中规定:“国际货代可以作为独立经营人从事国际货代业务”。作为独立经营人的“货运代理”已经突破了民法中“代理”本意,处于相对独立于货主的地位,一方面接受货主的指示,为实现货主的利益而服务;另一方面在履行委托义务时也会为自己利益计算。一般来说,作为独立经营人的货代应具备以下法律特征:①接受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或代理人的委托;②可以签发运输单证;③有义务履行运输合同,承担承运人责任;④收取运费及服务费。

作为独立经营人的货代,因业务经营范围的不同,法律地位也会有所差异:

⑴作为无船承运人的货代。随着巨型集装箱船大量应用,货运业务量增长,传统意义上的货代利用自己不经营船舶,在经营投入、管理成本、风险负担以及揽货能力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承担了责任转化器的功能,发展成为无船承运人。从业务经营特征来看,无船承运人通过拼箱拆箱,将不同托运人的货物组合成货物组(通常为集装箱)与实际承运人签订运输合同,将货物交付运输。

作为无船承运人时的货代,是托运人和实际承运人之间特殊类型的中间人:对于托运人来说,是承运人,签发运输单证(即货代提单,House B/L),承担运输责任,并按照自己的运价本向托运人收取运费;对于实际承运人来说,是托运人,接受实际承运人签发提单,并按照实际承运人的运价本支付运费;此时在货物运输中存在着两个运输合同:货代和托运人之间的运输合同与货代和实际承运人之间的运输合同。这种背靠背式的合同简化了当事人的法律关系,也使法律责任的承担更为直接。

在责任承担上,货代此时作为双角色的扮演者,一方面对货运中的货损货差或是延迟交货,会首先依据自己和承运人签订的运输合同追究实际承运人的责任,再对托运人承担有关责任;另一方面,应就托运人的基本义务内容向实际承运人负责,比如保证提供或申报货物的基本情况,提供货物规定的包装,及时交付运费等等。

⑵ 作为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货代。实践中,作为独立经营人的货代更多出现在多式联运经营中,充当契约承运人,甚至是实际承运人,此时货代与承运人已经没有太大区别。特别是在由船公司、航空公司、铁路运输部门设立的货运代理(如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实际承运人和货代实质上已融为一体。如果说作为无船承运人的货代突破了单纯代理的身份,作为多式联运人的货代则由单纯的代理人、兼负代理人和经营人的双重身份正式发展为独立承担运输责任的当事人。此时货代已不再是托运人或参加联运承运人的代理,而是多式联运的当事人,是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

对于托运人来说,此时货代是货物的承运人,以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身份同货主订立多式联运合同,签发联运单证,收取全程运费,负责货物“门到门”的全程运输;对于区段分承运人来说,货代是货物的托运人,与分承运人订立运输合同,接受分提单,向各区段承运人支付运费。托运人与区段承运人并不存在任何合同关系。

作为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货代,无论是否有自己的运输工具,是否实际参与运输,都要适用海商法关于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规定,承担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责任:一方面负有合理谨慎选择和监督区段承运人的责任;另一方面需要照管运输期间的货物,履行多式联运合同,负责全程运输。
3、从事综合业务经营时的货代的法律地位

以混合身份从事综合业务活动的货代是指在业务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处于不同的法律地位,享有不同的权利,承担不同的义务和责任,有时作为代理人,有时作为承运人,有时作为仓储保管人或其他独立经营人,从事经营活动,业务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进出口货运,而是最大限度地根据客户要求提供服务,可能涉及到多种法律关系。实践中通常表现为从事物流业务的货代,如我国最大的货运代理企业——中外运。这类从货代业务做起的企业已经基本形成一个以货物运输为主业,运贸、运工、运技相结合,集专业化、多功能、综合性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这时货代的法律地位是当事人,而不是其他服务提供者的代理。服务的内容发展为集运、存货管理、分拨服务、加贴商标、订单实现、属地交货、分类和包装等等,已经完全突破货物运输而成为了提供客户所需要的综合服务。如果再使用“货代”一词似应作扩大解释,如将货代服务定义为“指各类与运输、拼装、积载、管理、包装或分拨、国际快递、仓储、物流配送相关的服务,以及相关的辅助和咨询服务” 。

此时货代承担的责任应当结合具体行为的性质、活动身份和业务情况,按照各行业相应的法律规范综合加以确定。

二、货代法律地位的识别标准:

货代在国际货运中身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我们在具体经营中认定其法律地位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除了通常情况下识别当事人法律地位的一般标准,如合同明示或默示约定,推定当事人意思,行业交易习惯以及当事人间先前交易惯例等等,笔者以下着重分析货代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主体,如何从其经营方式、提供服务内容来识别其法律地位的标准:

1、签发运输单据标准。

在Troy v. The Eastern Company of Warehouses 案中,Bankes L.J.法官认定“尽管一方当事人将自己描述为货运代理,尽管在特定场合他确实可能只是作为单纯的代理而存在的。但是……通过签发联运提单,他已经在本案这一特定的交易中明确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即他是作为一个运输合同的独立的缔约当事人而存在的”。的确,运输单据对运输合同具有证明作用,货代以自己的名义签发运输单据,并在承运人一栏中签上自己的名称,一旦货主接受了这种运输单据,在没有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应认定货主与货代的运输合同关系的存在,这时货代所承担的应该是承运人责任。这里提到的“相反证据”是指如果货代想保持代理人的法律地位,可以通过在单据上的签章表明货代只是作为代理签发单据(as agent only)或者委托人承认这种委托关系的存在(这种承认只能约束委托人本身)来表明货代只是作为代理人出现,这种情况下尽管货代签发了运输单据,但仍不视为承运人。

FIATA标准规则第7.1部分对货代作为承运人的责任规定如下:“货代作为承运人所承担的责任不仅仅在于他直接使用自己的运输工具进行运输(从事承运人的业务),而且在于如果他签发了自己的运输单证,就已经明示或默示的做出了承担承运人责任的承诺(作为契约承运人)”。NSAB标准条款也规定“货代在以下情况应被认为具备缔约承运人的地位:以自己的名义签发运输单据……”。这里提到的货代所签发的“提单”是前文所述的货代作为无船承运人时签发的HBL,与一般提单不同:HBL是用来结汇而非提货的,因此在收货人、通知人、适用运价本等方面有很多区别。依据HBL的签发,可以断定货代作为缔约承运人的身份;如果货代实际参与到运输中,签发运输提单,则进一步会被视为实际承运人。

2、依据货代实施行为的标准。

该标准是判断货代法律地位的实质性尺度。即使合同中已对法律地位有明确约定,如果货代在货运中实际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和实际参与程度与这种约定有所不一致的,也应以货代实际实施的行为为准。

传统意义上货代的义务只是遵守被代理人的指示,忠实和合理谨慎的选择承运人,辅助安排运输工作,自身并不参与运输。

货代一旦参与到货运过程中,则会被视为运输的当事人。德国运输法(HGB)规定:货代在组织几种不同来源的货物以同一运输工具进行运输时应被认定为承运人。美国海关经纪人和货代企业协会标准条款(NCBFAA)认为“货代在占有货物的情况下,可以作为承运人、仓储人或包装人,从而对货物承担相应责任。在其他情况下,货代依据本标准条款作为代理人出现”。总结来说,货代占有货物(包括仓储、包装);或是使用自己的交通工具(包括车辆、集装箱);或是对不同货主的货物的集运,都可能造成将货代认定为承运人的结果,承担运输中货损货差以及延迟交货的责任,而不论提单上的规定如何。在当前货代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仓储一体化以及不同来源货物集运常常发生的情况下,这一标准在实践中作为判断货代是否处于承运人的法律地位的依据尤为重要。

当货代提供的服务超出一般意义上的货物运输,跨行业的向客户提供一种综合服务则需要依据货代所从事的具体服务内容来分别断定其法律地位。

3、货代收取报酬性质的标准。

司法实践中,法院和仲裁机构倾向于将货代收取报酬的性质以及构成作为确定他是承运人还是代理人的关联因素之一。

货代从货主手中取得的报酬包括两种形式:包干费用和代理佣金。这里“包干费用”在货运市场上表现为由货主一次性支付一笔费用,包括货物的运费和装卸费、货代的营业利润、再委托其他承运人运输的运费差价以及办理相关事宜的代缴费用。货主通过支付包干费用将运输的一切事宜委托货代安排,其中包干运费部分成为认定货运合同关系成立的证明之一。收取包干费用这一事实如果再加上更进一步的证据表明货代的利润来源是自货主与承运人之间获取运费差价,在无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可以证明货代与货主间存在着代理关系的情况下,货代视为具有承运人的法律地位。HGB中规定:货代如果收取固定费用,就其权利义务而言,将被作为承运人对待。

如果货代所收取的费用是以代理佣金的形式出现,则应认定其为代理人。这时的货代是根据委托合同取得报酬,对于报酬请求权的取得、丧失均适用委托制度的规定。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实践中很少有货代只收取佣金而不赚取运费差价,所以根据货代的利润来源是代理佣金还是运费差价确定货代法律地位的标准只能作为关联因素,而非决定因素。上海海事法院于2002年做出的一份判决中就表明了这种态度。该案中原告买方与被告货代企业在1999年缔结了一个包干费用的合同,但合同并未声明货代是以代理人还是契约承运人的身份行事,最终法院认定货代并不因为这份包干费用合同而成为承运人。判决的解释是,在货代和买方之间缔结的包干费用合同中,虽然货代收到总付运费并赚取可能的运费差额收入,但这一事实并不必然意味着此时货代是契约承运人而应对内陆运输中引起的灭损负责。作为货代行业的贸易惯例,包干费用常是货代预先向货物利益方收取的一定金额,以便履行代理义务,如支付分包人、关税代理、内陆承运人等履约费用。包干费用可能包括代理人的佣金,同时代理人也可能承担他所收到的与付出金额之间的赤字。这些事实并不能改变货代作为代理人的法律地位。

认定货代的法律地位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问题,需要具体要考虑到个案一系列事实以确定当事人意图并将之与合同的实际履行进行比拟。司法实践中,法院及仲裁机构往往会把合同约定、提单签发和货代具体业务活动内容视为实质性认定标准予以考虑,而将其他因素定性为辅助因素,确定货代的法律地位,合理分配各方的风险和利益,使国际货运代理工作更好的为促进国际贸易与航运的发展服务。

经济法案例求答案

1.合同成立,但不生效。双方当事人一旦达成合意,合同即成立。合同内容违法(买内卖走私品是法律禁止的)容,所以无效。

2.家电商场无须支付货款,外贸公司双倍返还定金。因为外贸公司有过错,所以适用定金罚则。

3.家电商场无须支付货款,外贸公司返还定金。 双方都有过错,所以不适用定金罚则,只是退还即可。

另外这批彩电肯定要被国家没收的。

热点内容
民法上的时效是指 发布:2025-01-23 04:38:28 浏览:31
刑事诉讼法签字 发布:2025-01-23 04:32:04 浏览:933
洪公法院 发布:2025-01-23 04:30:23 浏览:972
最高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发布:2025-01-23 03:30:20 浏览:940
司法中打架 发布:2025-01-23 03:18:00 浏览:895
铁路法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23 03:03:11 浏览:403
农业发展公司管理规章制度范本 发布:2025-01-23 02:40:29 浏览:507
新婚姻法夫妻共同财产司法解释 发布:2025-01-23 02:26:07 浏览:293
初中篮球竞赛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23 02:12:16 浏览:258
南通十大律师 发布:2025-01-23 01:41:49 浏览: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