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法是社会现象

法是社会现象

发布时间: 2025-01-21 06:05:45

Ⅰ 法的来源、起源和渊源的区别

法的起源又称“法的产生”,是指法在历史上的形成过程。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为了生存,人们就得组织起来共同与大自然作斗争,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所得的食物和其他物品。这个时期,社会上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因此,也就不存在国家和法。作为调整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主要是体现全体社会成员意志的习惯规范。到了原始社会未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上逐渐形成了私有财产,出现了富人与穷人。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奴隶主与奴隶。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之后,由于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根本利益截然对立,他们之间的斗争相当激烈。这时,原始社会的习惯规范便逐渐失去了它作为行为规则的作用。适应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统治的需要,国家和法便产生了。可见,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法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开始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后来才出现成文法,直至出现成文法典。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成文法典有:公元前21世纪乌尔纳姆王朝颁布的《乌尔纳姆法典》,公元前20世纪亚述王朝颁布制定的《亚述法典》,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王朝颁布的《汉穆拉比法典》,公元前5世纪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等。在我国,公元前536年和501年,郑国先后颁布《刑书》和《竹刑》,公元前4n年,魏国李惺编纂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法典——《法经》。
法的渊源又称“法源”,是指法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如法律、法令、条例、决议、命令、习惯、判例等。不同类型的法,法的渊源有所不同,即使同一类型的法在不同国家,法的渊源也有所不同。奴隶制时期法的渊源,最初主要表现为习惯法,其中部分牙嗅法后来逐渐被制定为成文法。封建时期法的渊源有:习惯法、法律、帝王沼令、官府公告、判例等形式。资本主义社会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条约、习惯、判例等形式。在大陆法系国家,以成文法为主,英美法系国家,在传统上以判例法为主。社会主义法的主要渊源是成文法,其中宪法和法律居于主导地位。我国现阶段,法的渊源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法的起源与法的渊源二者之间的含义截然不同。法的起源是指法的形成过程而法的渊源是指法的各种表现形式。

Ⅱ 法是社会的什么现象

法是社会生活的主观现象。法律现象是直观的、感性的,又是具体的、丰富的。对法律现象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揭示法的本质,对法的本质进行科学抽象又有助于说明法律现象。但是,研究法律现象与研究法的本质有着不同的领域、思路与意义。法学研究有所深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借助现代方法论变革的成就、立足于法的意义,探索、开拓法律现象领域。从法的意义出发,法律现象是综合的、整体的、动态的范畴,而法律的意义则是在法律与其它各类社会规范的比较之中获得。

Ⅲ 世界法律的起源和由来

法作为社会现象,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关系以及社会文明进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法的产生具有多个层次的原因。

首先,私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出现,是法律产生的经济根源。私有制的形成促使人们拥有个人财产,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则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关系的复杂化。为了规范这些新的经济关系,维护所有制的稳定,法律应运而生。它旨在保护私有财产,调整经济关系,并维持社会秩序。

其次,阶级的产生为法的形成提供了阶级根源。法作为一种统治工具,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当社会上出现了不同阶级,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法律被用来调节阶级之间的关系,防止阶级矛盾激化。法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表现形式。

最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是法产生的社会根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增加,社会资源的分配变得复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解决社会资源有限与人的欲望无限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冲突,分配社会资源,维持社会秩序,法律应运而生。它作为一种社会规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综上所述,法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发展、私有制、阶级关系以及社会文明进步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法律的形成不仅是经济、阶级和社会发展的结果,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

Ⅳ 如何理解“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

一直以来,法被认为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和国家政权相联系的。它是产生于原始社会还是阶级社会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它的作用拓展,曾经在阶级统治中发挥很重要的控制作用,但是并不能由此断定它仅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有人便必然有社会,国家或许终有一天会消亡,社会却会是人类存续和发展的必然形式,而法可能是留下来保证每个人自由平等权利的有力工具,不可或缺的,它不仅可以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恐怕它最大的作用是在保证人人平等、自由和谐的社会中慢慢发挥出来的。
法一直作为一个与国家相连的历史范畴在讨论,确实原始社会存在“严格的法则”、“道德的法则”,但跟我们现在强调的法律是有很大区别的约束方式,并不是恩格斯讲的“历史的法”,但自阶级社会出现后,法律便作为统治阶级控制和剥削被统治者的工具之一。很多人有这样的观点,人类历史最初不存在的,那么到共产主义社会也就不会存在,我想并非如此,一切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客观历史性,说明有其现实需要才会出现,但是否会随历史发展而消亡,那就要看它是否已无存在的价值。众所周知,阶级社会中法主要是用来统治被统治阶级的,而社会发展到当代,法职能有了更大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生活日趋复杂,为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需要完善立法、建设法治方面越来越多。可见,法已成为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和自原始社会就一直传承演变下来的“严格法则”、“道德法则”一起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因此,我认为,就算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法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是复杂社会规范社会秩序、保障正常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固有观念认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会消亡,随之一切相关社会现象也会消失,但是我想就算整个地球都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美国还是会叫美国,也还是要有美国人组织的政府来管理公共事务,那是的国家可能仅是作为地区称谓或国别存在,但并不能就此论定它将消亡,它不在存在剥削、统治的作用,但是社会管理的职能还是要继续而且更好的发挥下去。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对于国家和法的认识应该有所改观,我们更应该着重思考如何更好的发挥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避免其低效、腐败等问题的滋生。而法便是规范管理、保证权利与权力的有效工具,如何开展法制建设,强化法律对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规范和约束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国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因为只有规范、健全的法制体系才能保证公平、有效率的社会秩序。

Ⅳ 法是不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现象

不是的。

第一,法不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开始就有的。

第二,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三,法会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最高级阶段的时候,消失。

第四,其实法没有绝对消失,只是相对消失,因为法以另外的一种形式存在,

第五,有一种新的道德法出现,这种已经不是法了,没有强制性,完全是自动行为的。

Ⅵ 社会法学派的主要观点

社会法学派的主要观点:

社会法学派指的是19世纪末叶以来资产阶级法学中一个派别,后来更是成为二十世纪西方三大法学派之一。西方法学家一般认为该派具有下列的一个或两个特征:①以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法,认为法是一种社会现象,强调法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或效果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对法的影响;②认为法或法学不应像19世纪那样仅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应强调社会利益和“法的社会化”。

社会法学派:是从社会本位出发,把法学的传统方法同社会学的概念观点、理论方法结合起来研究法律现象。注重法律的社会目的和效果,强调不同社会唤谨碰利益整合的法学流派。

Ⅶ 有一法学流派认为,应当区分书本上的法与行动中的法,行动中的法才是真正的法,该法学流派被称为什么

社会法学派。

社会法学派认为法是一种社会现象,强调法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或效果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对法的影响;认为法或法学不应像19世纪那样仅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应强调社会利益和“法的社会化”。

社会法学派从社会本位出发,把法学的传统方法同社会学的概念观点、理论方法结合起来研究法律现象。注重法律的社会目的和效果,强调不同社会利益整合的法学流派。

学派理念

社会法学派认为法是社会管理的手段,是效率分配的方法,法律发展的关键都不依赖于立法,也不依赖于法理学和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 人是社会的成员,好比是组成物质的原子上的电子一样,沿着一定的轨迹围绕着原子而旋转。

社会秩序” 如同原子的“ 内部秩序” 一样,是自然规律,是事实上的真正的法律,是法律的主要部分。总的说来,如此定义,有过宽之嫌,法律也变得有些无边无际,而给予公权力过多的职权也不免对私权利产生负面影响。

热点内容
律师营业执照 发布:2025-01-21 09:12:45 浏览:619
婚姻法一妻二夫 发布:2025-01-21 08:23:50 浏览:25
技术秘密许可使用合同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21 07:56:14 浏览:388
婚姻法离婚债权 发布:2025-01-21 07:45:43 浏览:618
转包后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1 07:05:28 浏览:901
开展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培训包括哪些 发布:2025-01-21 06:39:48 浏览:434
工地处罚条例 发布:2025-01-21 06:39:44 浏览:93
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16 发布:2025-01-21 06:30:36 浏览:326
有关法治的歌 发布:2025-01-21 06:30:36 浏览:346
法治网是法治日报 发布:2025-01-21 06:29:18 浏览: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