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第一章试卷
1. cpa经济法中: 第一章法律关系中,有一段: 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法律规范就是大家都用的,文本上规定的。是抽象的,没法构建具体的权利义务。
法律关系是具体的生活中你跟我的关系,或是其他的关系,是有真实的法律权利义务存在的。
这是最简单的理解。
2. 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第一章知识点:法的形式和分类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法的形式和分类
(一)法的形式
法的形式是指法是由何种国家机关,依照什么方式或程序创制出来,并表现为何种形式、具有何种效力等级的法律文件。
我国法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宪法。宪法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是国家的根本**,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法律包括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另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还有权就有关问题作出规范性决议或决定,它们与法律具有同等地位和效力。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地区情况制定、发布规范性文件即地方性法规。
(5)自治区法规。
(6)特别行政区的法。
(7)行政规章。行政规章分为部门规章(也称部委规章)和政府规章(也称地方规章)两种。
政府规章除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还不得与上级和同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行政规章在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仅起参照作用。
(8)国际条约。
(二)法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作不同的分类。
1.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
2.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根本法(宪法)和普通法
3.根据法的内容:实体法和程序法
4.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者对人的效力:一般法和特别法
5.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国际法和国内法
6.公法和私法
3. 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第一章知识点:法的形式和分类
知识点三、法的形式和分类
1.法的形式
序号 形式 制定机关 举例 备注
1 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 法律
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在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务委粗搜迹员会也有权对其进岩并行部分补充和修改
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3 法规 行政法规 国务院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其地位次于宪法和法律,但高于地方性法规
4 地方性法规 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2、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3、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4、某些经济特区市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1、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
2、上海市促进就业若干规定 是地方司法依据之一
5 自治法规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 1、西藏自治区立法条例
2、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自治条例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依据
6 特别行政区的法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特别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7 行政规章 部门(部委)规章 国务院所属部委 1、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行政规章在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仅起参照作用
政府规章 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2、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
3、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漏返的人民政府
4、某些经济特区市的人民政府 1、上海市旅馆业管理办法
2、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办法
8 国际条约 国家之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乌克兰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 1、国际条约不属于国内法的范畴;
2、我国签订和加入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具有同样的拘束力;
3、国际条约也是我国法的形式之一。
2.法的分类
(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判例法)——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
(2)根本法和普通法——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
根本法就是宪法,普通法泛指宪法以外的所有法律
(3)实体法和程序法——法的内容
(4)一般法和特别法——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所作的分类
(5)国际法和国内法——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
(6)公法和私法——法律运用的目的(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
【例题·单选题】不同法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下列各项中,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的是( )。
A.宪法
B.同级政府规章
C.法律
D.行政法规
4. 经济法基础知识图书目录
经济法基础知识图书目录,以下是各章节内容概览:
第一章 经济法概论
第1节 - 经济法及其调整对象(1页)
探讨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及其适用范围,深入理解其调整的对象。
第2节 - 经济法律关系(6页)
详细解析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在实际操作中的作用。
同步练习(11页)
通过实践题检验对本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章 个人独资与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第1节 - 企业与企业法(13页)
讲解企业分类及其在法律框架下的角色。
第2节 - 个人独资企业法(15页)
深入研究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经营和法律义务。
第3节 - 合伙企业法(21页)
剖析合伙企业的组织形式与法律规则。
同步练习(33页)
提升对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法律规定的实践理解。
实训活动方案(一)(35页)
提供实际操作的案例分析,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三章 公司法
第1节 - 公司及公司法概述(37页)
介绍公司的基本概念和公司法的总体框架。
第2节 - 有限责任公司(40页)
详解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权益分配等关键内容。
...
继续深入探讨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运作等议题。
同步练习(63页)
通过练习检验对公司法的深入理解。
第四章 合同法
第1节 - 合同与合同法概述(67页)
合同法的基石,理解合同的定义及其法律地位。
...
逐一解析合同订立、效力、履行、担保等重要环节。
同步练习(93页)
通过练习强化合同法的实践应用。
实训活动方案(二)(95页)
提供合同法案例分析,加强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
5. 会计经济法基础第一章思维导图,初级会计法律基础思维导图
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 确定主题和范围
首先确定你要制作思维导图的主题和范围,例如“会计核算基本概念”或者“财务报表分析技巧”。
2.收集资料
收集有关该主题的相关课程材料、教科书、学术论文等资料,帮助你了解该主题的核心概念和重点内容。
3.列出关键要素和关系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列出该主题的关键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定义、规则、流程、法律条文等。
4.设计思维导图结构
在思维导图中以中心主题为起点,将上一步中列出的关键要素和关系逐层展开为分支和子主题,并使用符号和图标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5.添加详细信息
在每个分支和子主题下方添加具体信息,例如相关法律法规、实例案例、概念定义等,以便更好地解释和理解主题内容。
6.进行排版和美化
根据实际需要,对思维导图进行排版和美化,以达到更好的可视化效果。
总之,制作会计经济法和初级会计法律基础的思维导图需要针对具体内容进行设计和制作,以上是一般的思维导图制作步骤,请根据实际灶猛历需要加以调整。
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借助极简式专业思维导图软件-『MindNow思维导图』。
1、简约易用,多端互通,小白一秒上手
简约的界面风格,非常适合新手小白使用,操作简单,具有在线版本隐搜与客户端,电脑不在身边的,还可以使用手机微信小程序版本,文件实时同步;
6. 求经济法概论(财)第一章企业法课后的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解析:
(1)甲的主张不能成立。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退伙人对其退伙前已发生的债务与其他合伙人承担连带责任,故甲对其退伙前发生的银行贷款应付连带清偿责任。 乙的主张不能成立。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合伙人之间对债务承担分额的约定对债权人没有约束力,故乙提出应按约定比例清偿债务的主张不能成立,其应对银行贷款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丙的主张不能成立。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以劳务出资成为合伙人,也应承担合伙人的法律责任,故丙也应对银行贷款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丁的主张不能成立。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入伙的新合伙人对入伙前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故丁对其入伙前发生的银行贷款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2)根据《合伙企业法的》的规定,合伙企业所欠银行贷款首先应用合伙企业的财产清偿,在合伙企业财产不足清偿时,由各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乙、丙、丁在合伙企业解散时,未清偿债务便分配财产,是违法无效的,应全部退还以分得的财产;退还的财产应首先用于清偿银行贷款,不足清偿的部分,由甲、乙、丙、丁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
(3)在银行贷款清偿后,甲乙丙丁之间按内部约定承担责任。
7. 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知识
第 一 章经济法基础知识
一、经济法的形式
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3.行政法规(仅次于宪法、法律):国务院4.地方性法规:地方国家机关5.部门规章:国务院部委及其直属机构6.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7.国际条约或协定
【解释】考生应掌握经济法不同形式的制定机关。
二、经济法律关系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1.主体资格
(1)只有具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当事人,才能参与经济法律关系,享受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未取得主体资格的组织不能参与经济法律关系,不能从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不受法律保护。
但是,依法成立的主体也只能在法律规定或者认可的范围内参加经济法律关系,超越法律规定或者认可范围的,则不具有参加“相应”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
(2)独立性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地参加经济法律关系,即使是国家机关代表国家参加经济管理、经济协调法律关系,也不是以“宽泛地”国家的名义,而是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地进行经济法律行为(2005年调整)。
(3)主体资格的取得方式(1997年多选题)
①由国家各级“权力机关”批准成立;②由国家各级“行政机关”批准成立;③经济组织“自身”批准成立;
④由主体自己向国家机关“申请并经核准”登记成立;⑤由法律、法规“直接赋予一定身份”而成立。
(4)主体的范围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活动的主体两大类。
①经济组织的内部机构,虽不具有独立法律人格,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②国家机关作为经济管理的主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例如国家对内对外发行政府债券、政府部门出让土地使用权)。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1.物:可以为人们控制和支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并以段和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物体。
2.行为:包括经济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和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
3.智力成果:包括专利权、著作权、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
【解释】某些经济权利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土地使用权作为经济权利,在土地出让和转让的经济法律关系中,就构成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三、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一)实质有效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肯定”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进行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法律行为,因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
2.意思表示真实
(1)如果行为人故意作出不真实的意派燃老思表示,则该行为人无权主张行为无效,而“善意”相对人可根据情况主张行为无效。
(2)如果行为人基于某种错误认识而导致意思表示与内在意志不一致,则只有在存在“重大错误”的情况下,才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二)形式有效要件
书面形式优于口头形式,特殊书面形尘升式(公证形式、审核批准形式、登记、公告形式)优于一般书面形式。
四、无效民事行为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