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调整的劳动合同
⑴ 关于新劳动法对劳动合同的规定
自08年1月1日起,新劳动法对劳动合同的签订规则进行了重要调整,明确规定了连续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劳动者有权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一改革旨在保障劳动者权益,减少劳动合同的频繁变动,增强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在实践中,这一政策的实施为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有效减少了因劳动合同频繁变更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意味着在特定条件下,劳动合同不再以固定的时间期限作为终止条件。这种长期的劳动关系安排,为劳动者提供了更稳定的就业环境,减少了劳动合同到期后可能面临的失业风险,同时,也为劳动者在职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了更稳定的预期。
在实践中,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非简单地在劳动合同到期后自动延续,而是需要劳动者在签订合同时明确提出这一要求。这一规定体现了对劳动者意愿的尊重,同时也要求劳动者对自身职业规划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在劳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为了确保这一政策的有效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还规定了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具体条件,如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一定年限,或者在特定情况下满足特定条件等。这些具体条件的设定,旨在平衡劳动者权益保护与用人单位的经营自由,确保劳资双方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权益均能得到合理维护。
综上所述,新劳动法对劳动合同的规定,特别是关于连续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为劳动者权益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促进了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安全感、促进职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构建公平、和谐的劳动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
⑵ 劳动合同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1、劳动关系有以下特征:1、劳动关系主体之间既有法律上的平等性,又具有客观上的隶属性。2、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劳动者只有与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结合。
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是指什么?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一)劳动关系有以下特征:
(1)劳动关系主体之间既有法律上的平等性,又具有客观上的隶属性。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或服务,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关系。同时,劳动者作为用人单位的成员,在实现劳动过程中理所当然地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双方形成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
(2)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劳动者只有与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才能与用人单位产生劳动关系,没有劳动过程便不可能形成劳动关系。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劳动法所涉及的范围只限于劳动过程之中,不应包括未形成劳动关系之前的就业过程。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就业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同时就业与劳动关系又有特别紧密的联系。因此,我国的《劳动法》将就业纳入自己的调整范围,是出于我国实际的考虑,不能因此将就业也归于劳动关系的范畴。
(3)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的劳动关系具有排他性。劳动关系只能产生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者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不能称之为劳动关系。同时,作为自然人的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只能与一个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任何劳动者都不能与二个用人单位同时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任何二个用人单位也不得同时与一个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具有排他性。至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灵活就业者,比如作家、自由撰稿人、小时工等,他们可以和不同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笔者认为灵活就业者在本质上并没有违背劳动关系排他性,因为灵活就业者在工作时间上是相互错开的,依然符合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只能与一个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的规范,只不过这“同一时间”更为灵活、更为具体而已。
(4)劳动关系的存在以劳动为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是为了实现劳动过程,为社会生产或社会产品提供服务。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归属于用人单位,也就是说,劳动者是在用人单位组织指挥下,为了最终实现用人单位的利益而劳动的。相应的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实施劳动行为提供有利条件和物质保障,并向劳动者支付合理的报酬。
(5)劳动关系具有国家意志和当事人意志相结合的双重属性。劳动关系是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形成的,既体现了国家意志,又体现了双方当事人的共同意志。我国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体现了国家对劳动关系的强制干预性质,同时当事人双方对劳动关系的具体事项可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约定,体现了契约自由的本质属性。
在我国劳动法当中对于劳动关系的规定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当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之所以称之为社会经济关系,就是因为在劳动关系当中是有付出和工资的回报的,这是我国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是指什么得明确规定。此外,劳动关系是具有一定的特征的,劳动关系是区别于劳务关系的。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一条
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⑶ “劳动合同不属于《合同法》的调整范围”——这句话中“调整”是什么意思
“调整“在法律上的含义是”法律适用”。
劳动合同调整的是用人单位(回用工主体)答与劳动者之间的薪酬、待遇、规章制度等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双方是不对等的隶属关系。因为它还包含了人身安全等等。在经济角度看,可以说劳动者是商品,用人单位他买的是劳动力;但是从道德、人伦关系来看,两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感情。
《合同法》调整的是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⑷ 《劳动合同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
法律是以人的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的社会规范。就《劳动合同法》 而言,其调整对回象只能是劳答动合同关系,而且凡是劳动合同关系都应当且只能由《劳动合同法》 来调整。劳动合同关系是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劳动合同行为是劳动关系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劳动者的首要义务是实施劳动行为,完成劳动任务和做好本职工作;用人单位的义务是履行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就《劳动合同法》 而言,其调整对象就是劳动合同关系。 由于劳动合同关系所指向的是劳动合同行为,所以,劳动合同关系建立后,劳动者必须加入到用人单位的生产和工作中去,成为该单位的一名职工,对内享受本单位职工的权利,承担本单位职工的义务。用人单位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管理者,在要求劳动者完成生产工作任务的同时,必须为劳动者完成双方约定的劳动行为,提供劳动条件,这些劳动条件既包括生产场所、机器设备和劳动工具,也包括劳动保护装置和安全卫生防护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