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违约与中国合同法
A. 如何认定合同根本违约,合同根本违约的法律后
在合同法中,认定合同根本违约的核心在于必须存在违反合同的事实,这是构成根本违约的前提条件。这意味着合同中规定的义务没有得到履行,这可能是迟延履行、不完全履行、履行不能或先期违约等。
此外,违约的后果必须使受害方蒙受损失,这里的损失应作广义解释,不仅包括直接的经济损失,还包括商业利益损失、标的物损坏、商业机会损失等各种情况。违约必须实际上剥夺了对方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这表明违反合同将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剥夺当事人的重大合同利益。
要判断“实质上剥夺的利益”是否构成根本违约,需要具体案件具体分析。例如,在迟延履行场合,如果合同对履行期有明确约定,且履行期的重要性明显,则迟延履行通常构成根本违约。对于非特别强调履行期的合同,只要迟延方未在额外期限届满前履行合同,也可视为根本违约,受害方可以解除合同。
在履行不能场合,大陆法系传统观点认为,履行不能可分为原始不能与嗣后不能,根据当事人是否有可归责性,分别可能发生合同无效或债务不履行责任。具有可归责性的当事人需承担履行不能的责任,因履行不能已使合同目的落空,这种违约行为应视为根本违约,受害方有权解除合同。
在不完全履行场合,债务人虽已履行部分义务,但由于履行不完全或附随义务的不履行给债权人造成损害,通常通过赔偿损失解决。若因违反附随义务造成扩大的损害,即债权人的人身或其他财产(固有利益)受损,则会产生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问题。检验是否构成根本违约的标准,仍要看是否使债权人合同目的落空或危及合同关系的基础信赖关系。
在先期违约场合,债务人明确表示届时不履行合同,受害方无需等待履行期到来即可解除合同。若债务人信用状况恶化导致履行不可期待,合同目的也无法实现,同样构成根本违约,允许受害方解除合同并请求损害赔偿。
B. 根本违约和一般违约的区别
根本违约是指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致使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根本违约的法律效力是一方违约时,另一方可以解除合同,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一般违约是指违约行为未达到合同目的,受害方可以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或赔偿损失。两者的区别在于根本违约不能达到合同目的,合同也就不能继续履行。但一般违约是指合同履行中存在瑕疵,但不影响合同主要目的的实现。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
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C. 根本违约赔偿范围
1、完全赔偿原则
完全赔偿原则是指因违约方的违约行为使受害人遭受的全部损失,都应由违约方负赔偿责任。即违约方不仅应赔偿对方因其违约而引起的现实财产的减少,而是应赔偿对方因合同履行而得到的履行利益。这是对受害人利益实行全面的、充分的保护的有效措施。从公平和等价交换原则看,由于违约方的违约而使受害人遭受损害,违约方也应以自己的财产赔偿全部损害。当然,这种赔偿应限制在法律规定的合理范围内。
根据《合同法》第113条的规定,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这里的损失仅指财产损失。也就是说,违约方不仅应赔偿受害人遭受的全部实际损失,还应赔偿可得利益损失,即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损失。
实际损失是现存的损失,可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损失,一般也不会产生争议。关键是要掌握可得利益。可得利益是合同履行后债权人可以实现或者取得的收益,它具有以下特点:
(1)未来性。可得利益不是现实的利益,而是一种未来的利益,它必须是经过合同违约方履行后才能获得的利益。
(2)期待性。可得利益是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可以预见的利益,可得利益的损失也是合同当事人能够预见到的损失。
(3)一定的现实性。尽管可得利益并非订立合同时就可实际享有的利益,但这种利益并不是臆想的,如果合同违约方不违约,是非违约方可以得到的利益。
2、完全赔偿原则
完全赔偿原则是对非违约方的有力保护,但从民法的基本原则出发,应将这种损害赔偿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合同法》第113条规定,“赔偿损失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这就是合理预见原则,又叫可预见性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预见的主体是违约方;
(2)预见的时间是合同订立时;
(3)预见的内容是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的范围;④判断违约方能否预见的标准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标准,即通常以同类型的社会一般人的预见能力为标准。
3、减轻损害原则
也叫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损失扩大原则,是指在一方违约并造成损害后,受害人必须采取合理措施以防止损害的扩大,否则,受害人应对扩大部分的损害负责,违约方此时也有权请求从损害赔偿金额中扣除本可避免的损害部分。也就是将减轻损害作为受害人的一项义务看待,并以此限制违约方的赔偿责任。
《合同法》第119条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当事人因防止损失扩大支出的合理费用,由违约方承担。”
减轻损害原则的构成要件是:
(1)损害的发生由违约方所致,受害人对此没有过错;
(2)受害人未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损害扩大;
(3)受害人的不当行为造成损害扩大。
4、损益相抵原则
又叫损益同销,是指受害人基于损害发生的同一原因而获得利益时,应将所受利益从所受损害中扣除,以确定损害赔偿范围。这是确定赔偿责任范围的重要规则。根据这一规则,违约既使受害人遭受了损害,又使受害人获得了利益时,法院应责令违约方赔偿受害人全部损害与受害人所得利益的差额,这是净损失、真实损失,但并不是减轻违约方本应承担的责任。
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都没有规定损益相抵原则,但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应承认此原则。具体地说,违约损害赔偿地目的是补偿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失,并非使受害人反而因此而受益。由于同一违约行为既遭受损失,又获得利益,如不将利益予以扣除,就等于让受害人因违约行为而受益,这是违反违约损害赔偿的本意和目的的。因此,必须采取损益相抵原则。
一般合同违约金赔偿标准原则有哪些?如果违约方在赔偿合同违约金的时候没有按照相关标准来理赔,则可以要求对方改正按照相应标准理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