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的上位法是
① 法律的颁布执行时间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1985年1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一号公布,1985年5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修正)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1999年10月31日再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修订,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该法是我国现行的会计法,目前尚未被修正修订。
另外,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财政部令第33号”——《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原《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令第5号)进行了修订,并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同日,财政部发布了“财会[2006]3号”——《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并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该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原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上述新准则的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连同具体准则应用指南统称为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该准则体系文本,可阅见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网站。
② 地方性法规比国家法律严格先执行哪个
一、从位阶来说:上位法优先。民族自治、单行、经济特区条例等与上位法有冲突,适用条例
二、根据您的问题,我推断您的意思是地方性法规对国家法律细化和具体化吧?(您提及的“引伸”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是具体化的话,可以适用地方性法规。只要:
(一)不属于法律保留的事项(参看立法法第八条)
(二)没有超出上位法规定的范围
(三)不与上位法冲突
则地方性法规有效。
三、实践中,法院是会直接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即使地方性法规可能严重违反上位法。因为:
(一)法院是地方的法院啊,钱从地方来啊,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二)下位法违反上位法的话,按程序应该是由立法机关通过违宪审查予以废除和修正。法官直接否定地方性法规,认为其违法而拒绝适用,在程序上也不怎么合法。
(三)著名的李慧娟案,对很多法官是一个很大的“威慑”。
③ 我国的法律制度
1、行政诉讼法律制度:是规定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人参加审理行政回案件中进行的各答种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程序制度的总和。
2、民事诉讼法律制度: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法院与诉讼参与者人的各种民事诉讼活动和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合义制度、回避制度和公开审判制度是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
3、刑事诉讼法律制度: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制度的总和。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诉讼管辖、诉讼参与人、诉讼强制措施、诉讼程序等。
4、仲裁法律制度:是调整在仲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制度的总称。是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或者发生后所达成的协议,自愿将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居中评断是非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
5、调解法律制度:是指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在第三者的主持下,互相协商、互谅互让,依法自愿达成协议,使纠纷得以解决的一种活动。我国的调解制度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
④ 2019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入门基础:法律效力及其适用规则
【 #会计职称考试# 导语】2019年初级会计职称备考即将开始, 考 网为了让考生更好掌握知识点特发布“2019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入门基础:法律效力等级及其适用规则”本文为考生提供第一章总论考点内容,希望考生提前预习,为2019年打下牢固的基础。
法律效力等级及其适用规则
1、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宪法至上原则
法律高于法规原则
法规高于规章原则
行政法规高于地方性法规原则。
2、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同一机关制定)例如: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
3、新法优于旧法
4、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的变通规定优先
5、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殊规定不一致
(1)法律:全国*常委会裁决
(2)行政法规:国务院裁决
(3)法律与行政法规不一致:全国*常委会裁决
(4)地方性法规、规章
①同一机关制定的:制定机关裁决
②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不一致:国务院裁决
③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由国务院提出意见→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适用地方性法规→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提请全国*常委会裁决
【温馨提示】学习以上知识点后,环球网校我建议考生做题巩固一下学习的内容!看看自己掌握的程度如何?
单选题
1、下列法的形式中,效力最低的是()。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宪法
【锋茄答案】C
【解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同级地方政府规章
多选题
1、下列关于规范性法律文件适用原则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B.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
C.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D.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答案】ABCD
【解析】(1)选项B: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2)选项C: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拍槐,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3)选项A: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4)选项D: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袭基友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⑤ 辩论“经济法不是门独立的法律”,我该从那些角度进行
上面有人从法律角度解答了。
我也是学法律的,但是我更愿意从辩论角度来帮你分析下。
1.你们的辩题没有限制国家,那么广泛的来说可以认为说的是所有有效的的、各国的所有经济法。但是从辩论存在的现实意义来看也可以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把范围缩小到“中国有效的经济法”。(之所以说是有效的,也是依据辩论的现实意义)
2.从辩论角度来理解,“独立”可以介定为与其他法律互不依赖依存。也可以介定为与其他一切事物互不依赖依存。你们可以自由选择你们更好把握,更好发挥的介定方式。从和其他法律关系来说,经济法的立法依据和法律渊源的紧密关系上讲,它肯定不是独立的法。以我国为例子,它存在的前提和依据是我国的宪法及其他上位法,它的实施和保障则依靠行政制度和程序法等等其他法规来保障。离开了宪法和其他上位法,它就没有存在的可能性;离开了其他可以对起进行保障的法规,那么它的存在就是理论上的存在,而毫无任何实际效力,由此失去起存在价值和意义。从非法律的现实角度讲,经济法调整的是社会中的经济关系,失去了社会和经济活动(经济关系)中的任何一个,经济法的存在也是毫无意义的。
3.从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上看,从理论上讲经济法和社会的任何事物都存在广泛密切的联系。那么我们只要论证“和其他事物有密切联系的就不是独立的”就可以证明我们的论点了。在论证的时候,最终会出现这样一个结论:“任何法律都不是独立的”。那么对方可能提出:既然任何法律都不是独立的,或者说不存在独立的法律,我们的辩题还有什么意义呢?但是我们可以阐述:我们的辩题要论证的仅仅是“经济法的独立性”至于其他法律,不是我们辩题讨论的范围,实际上只要证明了所有法律都不是独立的,那么我们的观点也就被证明了:法律都不是独立的,经济法是法律,所以经济法不是独立的。(逻辑上是典型的三段论)(具体的对于事物联系的论述请参看马列哲学中对事物联系的论述,我就不多论述了)
我的专业知识不是很好,但是大学四年都在玩辩论,也很喜欢辩论。辩论赛比的,证明的不是真理。实际上是比较双方的应对,临场反应,逻辑能力,表达能力。
不知道这样的帮助有用没有啊?
⑥ 宪法的上位法和下位法包括什么
上位法和下位法分别是指什么?
法的效力位阶,是指不同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法律渊源体系中所处的效力位置和等级。在法的位阶中处于不同或相同的位置和等级,其效力也是不同或相同的;据此,可以分为上位法、下位法和同位法。上位法是指相对于其他规范性文件,在法的位阶中处于较高效力位置和等级的那些规范性文件。下位法,是指相对于其他规范性文件,在法的位阶中处于较低效力位置和等级的那些规范性文件。同位法,是指在法的位阶中处于同一效力位置和等级的那些规范性文件。
我国的法的位阶关系: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的规定相抵触;同位法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比如: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效力肯定高于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这时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就是上位法,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就是下位法。两种法律发生矛盾的时候,当然是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⑦ 经济法和宪法的关系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经济法则是指导和约束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对于提升宪法与经济法的落实、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针对宪法与经济法关系体现的共有经济性进行分析,并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为提升对宪法与经济法关系的“经济型”了解,提供有效的参考和依据。
(7)经济法的上位法是扩展阅读:
宪法是我国的一部基本法律,宪法当中针对我国的各项事业建设都进行了总结性的规定。而经济法主要制约的对象是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当中的各个主体以及各项活动。宪法和经济法之间存在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经济性”。
宪法在规范国计民生的同时,不会忽视对于经济建设的约束,宪法和经济法的作用以及内容,都是二者共同拥有经济性的一种体现。国家的宪法当中,会结合国家的经济制度进行提现,因此,不同国家的宪法当中针对经济的内容存在极大的差别。
宪法是我国公民经济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是我国公有制、私有制发展的重要影响者,也是国民经济推进的重要因素。在一个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国内经济形势都是不同的,而为了能够在不同时代的经济要求下都突显出经济性;
宪法和经济法都需要能够时刻体现国家的经济职能,体现法律化的经济调控手段以及权利。在世界各国当中,宪法由于具有经济性,因此都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宪法也是如此,在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当中,都将不断完善经济性规范作为重要的参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