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人员适用劳动合同法
Ⅰ 国内企业聘用外籍员工,劳动合同有什么不一样么
还有有一定区别的,这里要详细说一下几个问题。
第一,外国人就业证,这个是劳动者在华工版作的门权槛,到外就办办理的,有些国家办理的细则可能不一样,还有这个是由有效期的,也就是说劳动合同期限不能超过外籍人士持有就业证的有效期;
第二,就是社会保险,现在有些城市是强制给外籍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而有些地方则不强制,这里涉及的问题很容易理解吧;并且有些地方可以缴纳三线,也就是说没有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这里的区别是不是也很大;
第三,住房公积金,很多城市现在都没有强制规定外籍员工缴纳住房公积金。
Ⅱ 对在中国工作的外籍员工有什么要求
1. 在中国就业的外国人必须取得三证:职业签证、《外国人就业证》和《外国人居留证》。根据1996年5月1日施行的《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外国人应持职业签证入境,并依法取得就业证和居留证件。2005年10月1日施行的《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规定,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实行就业许可制度,需办理就业证。
2. 持有《外国专家证》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证》的外国人,与中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建立用工关系,可以认定为劳动关系。这一规定出自2013年2月1日施行的《最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
3. 未办理就业许可证的外籍人员在中国境内就业,不适用劳动法的调整。根据《劳动合同法》,只有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才适用劳动法。因此,未依法取得就业证件的外国人或港澳台居民,请求确认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4. 合法就业的“洋员工”同样适用劳动合同法。尽管《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未涉及外国人就业问题,但上海市原劳动局1998年的通知规定,用人单位与获准聘用的外国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应通过劳动合同约定。根据《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若外国人合法就业发生劳动争议,应按照《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处理。
5.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外国人就业不规范、不被确认存在劳动关系的案件,存在不同观点。有人认为应按照双方过错承担劳动合同无效的损失,有人认为此类情况不属于无效合同,可视为存在劳务关系,劳动报酬等诉求可参照双方约定处理。
Ⅲ 关于外国人工作签证与劳动合同的问题。
1、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也就是说,只要用人单位在境内,不论它的国籍是外国还是中国,也不论劳动者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同样不论该劳动合同的订立地、履行地、变更地、解除或终止地在国内还是国外,一律适用《劳动合同法》。
2、根据《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1996年1月22日劳动部、公安部、外交部、外经贸部发布),外国人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员。外国人在中国就业,指没有取得定居权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依法从事社会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行为。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须为该外国人申请就业许可,经获准并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以下简称许可证书)后方可聘用。关于贯彻实施《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若其劳动合同是和中国境内的用人单位(驻地法人)直接签订的,无论其在中国就业的时间长短,一律视为在中国就业;若其劳动合同是和境外法人签订,劳动报酬来源于境外,在中国境内工作三个月以上的(不包括执行技术转让协议的外籍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视为在中国就业,应按《规定》到劳动行政部门的发证机关办理就业许可手续,并办理职业签证、就业证和居留证。所以,在中国境内依法办理了就业许可的外国人也适用劳动合同法。
3、因此,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的,其权利义务是否属劳动合同法调整,关键看该外国人是否取得劳动行政部门颁发的就业许可证,未取得就业许可证的,实践中一般视为非法就业。
Ⅳ 涉外劳动合同法律适用条件都有哪些
劳动合同履行地在中国境内的法律适用。
劳动合同履行地在中国境内的涉外劳动合同纠纷是指劳动合同的主体具有涉外因素,即劳动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是外国企业或外国自然人(指具有外国国籍的人或无国籍人)。其表现为三种类型:1,用人单位是中国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劳动者是外国自然人,即通常所说的外国人在中国就业;2,用人单位是外国企业,劳动者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3,用人单位是外国企业,劳动者是外国自然人。另外,还有非法打工情况下,司法机关不予受理当事人的请求,是否妥当?以及劳动合同中法律适用条款的法律效力的问题值得研究。
1,外国人在中国就业适用中国劳动法律规范。
我国《劳动法》第2条明确规定在我国境内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我国的《劳动法》。这里所指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所有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外国企业;这里的劳动者包括外国人。根据我国劳动部、公安部、外交部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1996年联合发布的《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就业应与在中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被聘用的外国人发生劳动争议,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处理。
但是,目前外籍人士在中国境内,无法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据报道只有苏州开始为外国人办理社会保险),劳动合同中虽约定用人单位为外籍人士提供国家规定的养老、失业、医疗、公积金和其他综合保险,但商业保险附加了许多条件,使得外籍人士发生医疗等费用时,有时却得不到理赔。一旦双方为此发生争议,用人单位是否应该承担这类费用?如何承担往往成了审理中的难点问题。
虽然我国劳动法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就业与用人单位发生的涉外劳动合同纠纷适用中国劳动法处理,但是,由于目前劳动法律规范极不完善,使得涉外劳动合同纠纷实际上出现了无法可依的状态。
笔者认为,对于外国人在中国就业与用人单位发生的涉外劳动合同纠纷,外国劳动者应当享有不低于中国国民的社会保险待遇,至于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法律的不完善导致的无法可依的状况,也是司法实践上的正常现象。我们知道,社会的发展总是推动立法活动的前进,对于现阶段出现的这些新类型案件,就需要我们的法官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法官造法,正确的理解、运用和发展法律的基本原则,以适用发展了的社会,最终对案件作出积极的裁判。
2,外国企业与中国劳动者发生的涉外劳动合同纠纷,按雇佣关系处理。
根据中国劳动法第二条的规定,中国境内的企业与劳动者为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劳动合同纠纷适用劳动法,前文述及该法第二条所指的中国境内的企业包括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即外国企业驻华代表处或外国经济组织驻华代表处等),因此,一般认为,外国企业与劳动者在中国境内履行的劳动合同纠纷属于中国劳动法调整的范围。但是,最高法院于2004年10月发布的最高法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第四条“不符合《劳动法》第二条规定的用工主体因服务或者提供劳务发生的下列纠纷,应当按照雇用关系处理,(五)外国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在华常驻代表机构与雇用的中国公民之间的纠纷。”,上述司法解释虽然尚未正式通过生效,但是,对于劳动法第二条的规定已经是有所突破,其立法意图已经是非常清楚了。
由此可见,对于外国企业与具有中国国籍的劳动者在中国境内履行的劳动合同纠纷是依照中国法律处理,但是,不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不适用中国劳动法律规范,而是倾向于按照雇佣关系处理,适用有关雇佣关系的法律规定。
3,外国企业与外国劳动者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
外国企业与外国劳动者因在中国境内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纠纷,一方当事人向我国司法机关提起诉讼,如何适用实体法?传统的观点认为,我国劳动法是适用于外国企业与外国自然人之间在中国境内履行的涉外劳动合同纠纷的,理由还是劳动法第二条的规定,但是,我们看到最高院关于劳动法解释征求意见稿已经对外国企业与中国公民之间的劳动合同纠纷的法律适用做出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