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知识培训讲义
⑴ 《劳动合同法》中的“专业技术培训”含义
《劳动合同法》中提到的“专业技术培训”具体指的是对劳动者进行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这种培训通常涉及引进新设备或项目的操作,例如,当一个公司从国外引进了一条生产线或一个项目,需要有能够操作该设备或项目的人员时,就会安排员工前往国外接受培训,培训完成后,他们就能熟练操作这些设备或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用人单位进行的职业培训并不包含在专业技术培训的服务期约定中。劳动法要求用人单位必须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并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职业培训计划。对于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来说,上岗前必须接受必要的培训。
劳动者享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这意味着,即使某些培训可能看似普通,如上岗前的必要培训或参加一个普通的会议,也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类为专业技术培训。这种区分有助于确保培训的实质性和必要性,防止用人单位滥用专业技术培训的概念来限制员工的流动。
此外,劳动者在接受培训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相应的条件和保障,确保培训效果和员工权益。同时,培训结束后,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培训内容评估员工的能力,确保其能够胜任新的工作要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总之,《劳动合同法》中的专业技术培训应当严格定义和执行,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合理的职业培训制度,可以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⑵ 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内容
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内容增加员工在法律意识中对企业的归属感、增强公司职工对自身权利义务的正确认识、增强公司团队的凝聚力使公司效益更大化、防范法律风险促进公司健康高效发展。
法律法规的意义:
一、法律法规具有明示作用:
法律法规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普法工作来实现的。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实现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
二、法律法规具有预防作用:
对于法律法规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力度的大小来实现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们知晓法律而明辨是非。
三、法律法规的校正作用:
也称之为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来机械地校正社会行为中所出现的一些偏离了法律轨道的不法行为,使之回归到正常的法律轨道。像法律所对的一些触犯了法律的违法犯罪分子所进行的强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违法行为得到了强制性的校正。
⑶ 什么是劳动合同法上的专项培训
劳动合同法上的专项培训是指用人单位因为岗位需求或者发展需要,对劳动者某一个特定技能进行的专门培训。这种培训通常具有以下两个核心构成要素:
1. 针对劳动者本人: 专项培训是特别针对某个劳动者或某类特定岗位的员工进行的,而不是面向全体员工或没有特定对象的普遍性培训。 这种培训旨在提升劳动者在某一特定技能或领域的能力,以满足岗位的特殊需求或促进个人职业发展。
2. 有明确的费用支出凭证: 用人单位在进行专项培训时,会有明确的费用支出,包括但不限于培训材料费、讲师费、场地租赁费等。 这些费用支出凭证是证明专项培训真实发生的重要依据,也是用人单位要求员工签订较长服务期合同并约定违约金的基础。
在进行专项培训时,用人单位通常会与员工签订一份包含服务期和违约金条款的合同,以确保员工在接受培训后能在约定的期限内为用人单位服务,避免因员工离职而造成培训成本的损失。
⑷ 想学法律,有没有速成法律资料求推荐
如果想快速了解法律知识,可以考虑以下几种速成资料:
1. 法律速成课程。一些在线教育平台提供法律速仔誉成课程,如《中华法律速成班》《法律体系速成课》等,通过系统的视频课程可以快速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和理论。
2. 法律入门书籍。一些法律入门读物可以快速了解法律基本概念和知识框架,如《法律入门》《中国法律白皮书》《民法理论与实务》等,这类书籍内容浅显易懂,适合速成。
3. 法律速查手册。一些法律速查手册可以快速查询法律条文和案例,了解实务操作,如《法律实务操作手册》《IANLI 法律实务手册》等,这类手册深受法律职业人士欢迎,也适合法律速成学习槐粗。
4. 法律知识主题书籍。针对特定法律主题出版的书籍,如《公司法详解》《房地产法律常识》《婚姻法入门》等,这类书籍通过集中阐释一个法律主题,可以快速掌握该部分知识,适合新手速成。
5. 视频课程与案例解读。一些法律知识付费课程或公开课,会配合大量案例剖析,这种案例解读式的速成法律学习资料,直观形象而有效,如《司法考试完全案例解读课》等。
6. 法律词典与网络全书。法律词铅戚镇典如《法律大辞典》和法律网络全书如《中国法律网络全书》,可以快速查询法律条文、法律术语和案例解析,是速成法律知识的工具书。
综上,视频课程、入门读物、速查手册、主题书籍、案例解读以及工具书等,都是比较实用的法律速成学习资料。可以根据个人学习习惯与需求,选择与搭配多个资料进行系统学习,这样可以较快掌握法律知识框架与实务内容。希望这些建议可以帮助你快速入门法律知识。
⑸ 劳动合同法培训资料内容有哪些
劳动合同法 培训资料内容有哪些? 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用人单位可以与提供专项培训费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劳动者约定服务期以及违反服务期的 违约金 ;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 劳动合同 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 知识产权 相关的保密事项;在经济性裁员适用情形和裁员程序方面为用人单位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条件;限制经济补偿计发基数和计发年限,降低用人单位解雇成本;明确了劳动者的法律责任,规定了劳动者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 竞业限制 ,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1.《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 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 劳动关系 ,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 终止劳动合同 ,适用 本法。风险点:每个用人单位都必须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且在劳动 合同履行 中都要适用劳动合同法。 2.《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 实信用的原则。风险点:企业不能因为自己处于强势地位,而不与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的时候进行协商。如果企业不按照法律规定行事,将可能会造成 合同无效 的法律后果,企业的合法权益也将无法获得保护。 3.《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风险点:企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的制定,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 4.《劳动合同法》第三条第四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风险点: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必须经过公示和告知程序。 在劳动合同法的培训内容当中,对于用人单位与员工两方都做出了相对应的说明解释。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说,在企业获利的同时,其还需要为员工营造合法公平的工作环境,维护员工的合法利益。企业员工在受到侵害时,也应当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
⑹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专业培训的规定有什么
法律上对于专项培训的规定,包括专项培训的事项,专项培训的费用和专项培训的形式。公司提供专项培训,可以是脱产的,也可以是不脱产的,培训的费用由公司承担,要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两方面的培训。一、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专业培训的规定有什么?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
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约定违反服务期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违约时,劳动者所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服务期较长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间的劳动报酬。
这里的培训费用,包括用人单位为了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而支付的有凭证的培训费用、培训期间的差旅费用以及因培训产生的用于该劳动者的其他直接费用。
总而言之,《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所指的专业技术培训中的专业培训中就不包括上岗培训,不包括企业文化培训、安全培训,而是单指是有支付凭证的专业技能培训:比如进修,比如专业技能辅导培训(一般外出)、技术学习等。
二、劳动合同培训违约金的相关规定有什么?
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支付违约金的,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劳动合同法》第22条是关于服务期的约定,与员工订立劳动合同时,对于约定服务期有严格的限制。用人单位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员工进行专项培训,可以和员工约定服务期,员工违反服务期的约定,要承担违约责任,按照合同规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