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经济法的突出特征有

经济法的突出特征有

发布时间: 2025-04-14 21:38:52

商法经济法的区别

商法和经济法的区别:

1.法律性质不同。经济法属于公法,商法虽有公法性但本质是私法。因此回经济法以国答家利益为本位,而商法是以商主体的利益为本位,经济法的目标性较强,而商法的国际性较强。

2.二者基础理论不同。经济法的基础理论是社会整体本位,即着重于国民经济的全局,而商法是建立在商事主体利益本位之上的。

3.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调整国家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商法则调整的是商主体在商事活动中形成的商事关系。

4.调整的机制不同。商法着重采取自律性的非权力性的机制,而经济法多采用他律性的权力性的调节方法。

商法是指调整商事交易主体在其商行为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即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法的调整对象是商事关系。商法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险法、合伙企业法、海商法、破产法、票据法等。

② 如何理解经济法的现代性特征

经济法同各类传统部门法相比,具有突出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精神追求上的现代性 ①伴随着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巨大变迁,新兴的经济法与传统部门法在精神追求方面的差异日显,并尤其体现在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或宗旨等方面。 ②经济法既不同于更侧重于保护私人利益的传统私法,也不同于更侧重于保护国家利益的传统公法,它更追求一种“和谐”或称“协调”,这是经济法不同于传统部门法的一种基本精神。 ③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不同于传统的部门法,经济法本质上是社会本位法,以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之维护为目标。 (2)在背景依赖上的现代性 ①经济法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不同于传统的部门法,经济法产生于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积极的调控与规制,这就使得经济法产生的经济基础为现代的市场经济。 ②经济法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于传统部门法,经济法产生于高度社会化的时代,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的多元化和抽象化都使得经济法的价值目标为社会本位。 ③上述的经济与社会基础,是经济法赖以产生的重要背景,而这一背景与传统部门法是不同的。 (3)在制度建构上的现代性 ①制度形成上的现代性。经济法制度的形成,与经济政策的联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这是以往的传统部门法所不具有的。 ②制度构成上的现代性。从制度构成上看,经济法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实体法规范,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程序法规范不断渗入。这是经济法所要解决的日益复杂的现代问题对程序性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效率价值的追求。 ③制度运作上的现代性。经济法的制度运作主要是体现在行政领域,而不是司法领域,这与传统部门法的案件大量有司法机关来审理是有很大不同的

民法和经济法的区别

1.具体的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以国家在管理和协调国民经济运碧档枯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具有显著的服从性,属于公法范畴;民法则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以平等性为基本特征,属于私法的范畴。
2.法律属性不同。经济法强调社会本位,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责任为基本原则,悔洞着眼于维护全局的、长远的利益;而民法则突出个体权利的本位性,强调社会个体的权利、平等和自由,能够调动和保护个体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充分运用和体现市场竞争机制。
3.调整方法不同。经济法以强制性规范为主,对违法行为综合运用财产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三种制裁形式,具有惩罚性;民法则更多地采用任意性规范,当事人可以依法自由处分权利,对违法行为采取民事制裁形式,具有补偿性。
经济蠢尺法与民法的联系:二者都是以特定的市场经济关系作为规范对象,二者适用许多相同的法律制度。例如:民法中的法人制度对于确认经济法中的市场主体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法中的物权制度对于认识经济法中的市场主体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民法责任制度直接为经济法所适用。
两者联系在于:经济法调整社会性经济关系,民法调整个体性经济关系,即平等主体之间的则产关系。其次表现为两者都具有相同的法律渊源。两者区别在于: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经济法调整社会性经济关系。民法是真正的私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财产关系,强调个人意思表示。经济法带有部分公法性质,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以国家强制规定固定赔偿比例,它维护的是国家的经济秩序。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着重于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协调个体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实现利益均衡,促进社会共同加之目标的实现。民法以个人权利为本位,以保护个人利益为导向,着重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个人利益最大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④ 注册会计师考试备考的小窍门

而抛去不同科目的章节特征,重点划分等重要的复习思路,从题型特征中找共同点或者是不同点,从而得出对应的复习思路,也是CPA备考的一大捷径。



1.会计,综合题占比较低


近两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会计题型中,将主观题的4道题目分成了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两类,其中,综合题只占到了36分,算是从题型上降低了注会考试难度。


2.审计,客观题和主观题占比均匀


审计的客观题是45分,主观题是55分,算是占比比较均匀。所以注册会计师考试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既要重视基础知识,也要理解透重难点知识。而且审计的知识点比较细碎,多选通常是失分的重灾区。


所以审计的复习重点还是放在主观题上,主观题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知识点,而且可发挥程度也比较高,通常客观题的知识点和主观题之间是可以互相借用的,所以结合起来复习效果比较好。


3.财管,计算分析题占比最高


注册会计师考试财管的话,毫无疑问计算分析题的占比是最高的,所以复习思路也不用过分强调,肯定就是多花时间在公式的理解、记忆、运用上,无论对客观题中的计算,还是单独的计算分析题,只要掌握了公式的计算,都是比较容易的得分项。


综合题的话占到15分,所以对重点章节要多花时间学习记忆,主要是多做几套历年的真题,从真题中找综合题的出题方向和思路,可以节省很多的备考时间。


4.战略,客观题和主观题占比均匀


注册会计师考试战略和审计一样,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占比比较均匀,而且这两科在内容特点上也比较相似,都有对风险的评估和管理,所以复习思路基本一致。


但是战略有一个好处就是,知识点没有审计多,也没有审计难,而且出简答题和综合题的章节比较集中,那么考生多花时间在重点章节及新增知识的学习上,并且多做几套真题巩固一下,对主观题有很大的提分作用。


5.税法,综合题占比较低


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和会计一样,综合题的占比相对比较低,所以复习方式也大致相同,把复习重心放在基础知识,以及公式、税率等的计算和运用上,拿下客观题和计算分析题。


那么对综合题,主要还是借助重点章节和真题两种方式,来快速确定综合题的出题思路及解题思路。


6.经济法,案例分析题占比较高


经济法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案例分析题占比比较高,那么考生就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这里不仅要考察知识点,还要考察对实际案例的熟悉程度,包括案例和知识点的结合程度。


所以注册会计师考试考生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之上,还要多关注当下的经济时事,了解考试可能会涉及到的相关案例,了解一下习惯引用的案例类型,这样在分析时能极大的增加正确率。


总之,备考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顺序切记是先基础,后难点,先拿到易拿的分,再去攻不易拿的分,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让自己的备考过程更轻松合理。更多关于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新闻资讯等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

⑤ 经济法与社会法的比较

经济法与社会法具有重要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法与社会法最本质区别在于经济法的经济性和社会法的社会性。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经济法调整的范围是需要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经济性是经济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包括调整对象的经济性、法益目标的经济性、运行机制的经济性、效果评价的经济。社会法的社会政策目标与社会法的社会效益指标决定了社会法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二)经济法与社会法的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调整的对象是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其调整对象是经济性的社会关系,这表明经济法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针对的是全局性和社会共同性的经济关系。同时,并非所有全局性和社会共同性的经济关系都由国家干预,国家仅在需要时对这些关系进行干预。而社会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则是显著社会意义事项,其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例如教育权利保障关系就涉及文教领域等非经济领域,即社会性的社会关系。
(三)经济法与社会法的目标不同。由于经济法与社会法的调整对象及根本属性的不同,导致其目标的存在属性也不同,经济法起源于市场失灵以及原有法律解决能力的欠缺,其目标在于通过国家的适当干预而解决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失灵问题,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社会法的目标主要在于救助弱者、反对歧视。经济法侧重于在经济领域实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社会法侧重于在社会领域实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
(四)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公平观不同。经济法倡导积极公平观,而社会法主张消极公平观。
经济法认为只有经济发展了,增量利益增加了,弱势群体才会得到更多的利益。而社会法的公平观主要关注的是对已形成的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扶助,因为它是一种弱者保护机制,是一种利益分配的平均正义立场。
(五)经济法与社会法的调整方式不尽相同。经济法的调整方式似乎更为复杂和多样化,主要通过指令性调整方式、指导性调整方式和以私法主体身份介入经济关系进行干预等。社
会法则主要通过倾斜待遇、团体契约、强制性最低标准等方式进行调整,例如对贫困人员提供廉租房等等。
经济法与社会法存在以上的区别,这对于我们厘清两法的界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启发价值,对于立法和司法实践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另外,科学的全面的认识经济法和社会法的关系,还应关注两者的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社会性和现代性。
(一)经济法与社会法都具有社会性。包括以“社会公共利益”位本位,经济法与社会法在各自领域中, 通过不同方式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以达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法律责任的社会性,。随着法律的“社会化”进程, 传统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三者相互融合, 出现了以实现社会安全、社会公平、社会公益和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的社会责任;调节机制的社会性,在人类社会中, 不仅需要以市场调节机制为特征的竞争机制, 更需要以社会调节机制为特征的合作机制,以实现社会生活的健康、稳定和有序。所谓社会调节机制, 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或社团(非政府组织) 以社会公信力为媒介完成的一种社会生活交往模式。
(二)经济法与社会法都具有现代性。经济法与社会法, 同其他传统部门法相比, 具有独特的“现代性”。换言之,,伴随着从物质到精神、从制度到观念的现代化变迁,,整个社会中的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加;法作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和符号系统,必然会对此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反应。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经济法与社会法, 自然有着不同于传统部门法的现代性特征。主要包括形成背景的现代性、法域归属上的现代性、制度构成上的现代性。这三方面都源于现代社会的属性特征,体现反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的。

⑥ 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关系

经济法和社会法都属于现代法,都具有突出的现代性,并由辩帆此都具有一定的政策性、社套性,无论是基本理念还是制度构建,无论是产生的经济基础还是社会基础,两个部门法都存在着较多的一致性,从而体现出密切的联系。尽管如此,两者的区别也比较明显。经济法与社会法作为两个独立的部门法旁灶如,其调整对象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

⑦ 论述题~~~~试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基本原则:
(一)调制法定原则。依据调制法定原则,调制的实体内容和程序规范都要有法律来加以规定,只是在法律明确授权的特殊情况下,才能由行政法规来加以规定。这一原则在形式上是“议会保留”或“法律保留”原则的体现,是议会与政府在调制权分配上的一种均衡,但在实质上,其主要目标则是力图保障调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保障市场主体或第三部门的财产权等重要权利,保障法律的被遵从和实效。
(二)调制适度原则。其要求是,调制行为必须符合规律,符合客观实际,要兼顾调控和规制的需要与可能,保障各类主体的基本权利。其体现了经济法的经济性和规制性的特征,它与调制法定原则密切相关,包括调控适度和规制适度两个方面。
(三)调制绩效原则。兼顾公平与效率,是经济法调整的重要目标,因而追求调制的效果或称绩效,追求总量的平衡和社会总福利的增长,在经济法领域也会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和原则。

特征:
经济法与传统的部门法相比,具有突出的现代性(其中包括政策性和社会性等),是典型的现代法;同基础性的部门法相比,它具有高级性或高层次性(这也与现代性有关),是典型的高级法;同更侧重于保护私人利益或国家利益的部门法相比它在法益保护上更具有社会性;同所有的部门法相比,它具有突出的经济性和规制性。

还要论述哪些方面啊?

热点内容
法学辩队 发布:2025-04-16 03:04:50 浏览:356
华东政法法律硕士和复旦 发布:2025-04-16 03:02:36 浏览:811
法院判案处 发布:2025-04-16 03:02:31 浏览:308
再保险有关法规 发布:2025-04-16 03:01:37 浏览:920
上海陈光律师 发布:2025-04-16 02:22:27 浏览:744
东莞有免费的法律援助吗 发布:2025-04-16 02:20:07 浏览:519
常德司法干部学校 发布:2025-04-16 01:59:11 浏览:24
诗歌人民法官 发布:2025-04-16 01:57:08 浏览:897
中欧法学复试 发布:2025-04-16 01:53:34 浏览:278
行政法规大于法律时 发布:2025-04-16 01:51:52 浏览: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