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工伤部分
1. 劳动合同法关于工伤是怎样规定的
法律分析:(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四十二条 劳动者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办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即不能对劳动者使用提前通知解除和裁减人员的方式解除劳动合同。
2. 劳动者因工伤并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用人单位不得
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33条、第34条、第35条的规定,对于劳动者被鉴定为丧失、大部分丧失、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劳动合同终止的标准更有不同,具体规定如下:
1.劳动者因工致残被鉴定为1~4级伤残的,即丧失劳动能力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2.劳动者因工致残被鉴定为5级、6级残的,即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换言之,劳动者被鉴定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只要工伤职工本人提出,劳动合同就可以终止,但如果工伤职工本人没有提出,不管其劳动能力是否恢复,劳动合同就不得终止。3.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7~10级伤残的,即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动合同期满终止。换言之,劳动者被鉴定为部分劳动能力丧失的,不管其劳动能力是否恢复,劳动合同期满即可终止。3.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7~10级伤残的,即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换言之,劳动者被鉴定为部分劳动能力丧失的,不管其劳动能力是否恢复,劳动合同期满即可终止。
3. 新劳动法工伤期间工资怎么算
职工在工伤期间的工资,其实也就是停工留薪期的工资。根据规定,一般由原单位按月发放,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即按受伤前工资标准支付。若是工伤期间单位不发放工资个人应首先找单位协商,如果单位给出的不能令自己满意,或者低于规定的标准,应及时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者提起劳动争议仲裁。一、新劳动法工伤期间工资怎么算
职工在工伤期间,工资由原单位按月发放,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即按受伤前工资标准支付。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故工伤期间,职工的工资与受伤前的工资标准是一致的。
二、工伤期间能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从原则上来说,职工在工伤期间,用人单位不能解除劳动合同。但若是职工有其他情况,或者由职工自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则双方就能解除。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2条的规定,如果员工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用人单位是不得依照本法第40条第41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也就是说在通常大部分情况下,只要工伤后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除非有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影响,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外,用人单位不能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劳动者依然有权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三、工伤期间用人单位不给工资该怎么办?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明确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因此,工伤期间用人单位不给工资是违法的,侵害了伤者的合法权益。
由此引发的纠纷属于劳动争议,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请求干预并查处。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请求裁决单位依法支付停工留薪期间的工资待遇。
职工遭受工伤事故,在对事故做出处理的时候,这个周期是比较长的,并且前期受伤职工往往需要到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因此就无法正常参加单位的工作。但职工毕竟是因为工作原因受伤,因此我国规定在工伤期间单位应当支付受伤职工停工留薪工资,并且单位还要保证该职工原来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