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婚的婚姻法
㈠ 再婚可以休十五天婚假
根据我国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确规定,二婚者和初婚者享有相同的婚假待遇。但如果二婚者是超过了晚婚的年龄,就不在享受晚婚婚假也就是15天婚假的待遇,二婚者只能享有法律规定的3天的婚假。如果是头婚的话,超过了我国规定的晚婚的年龄,女方要求是23岁,男方是25岁的年龄的话,那么就可以享受15天的晚婚假。二婚者和初婚者享有相同的婚假待遇。但如果二婚者是超过了晚婚的年龄,就不在享受晚婚婚假也就是15天婚假的待遇,二婚者只能享有法律规定的3天的婚假。如果是头婚的话,超过了我国规定的晚婚的年龄,女方要求是23岁,男方是25岁的年龄的话,那么就可以享受15天的晚婚假。结婚后每个人都想拥有一段相对比较空闲的时间去享受新的生活,婚假就可以满足的大家需求,所以婚假是现代社会中大家非常关注的劳动福利之一。婚假是国家法律规定员工可以享受的假期,各地的标准不一,有长有短,是指劳动者本人结婚依法享受的假期。婚假是劳动者结婚时给予的假期,并由用人单位如数支付工资,这是对劳动者的精神抚慰,体现了政府对劳动者的福利政策,也是对其权益的保护,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12月21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明确在2016年1月1日施行。修正案草案修改了与全面两孩政策不协调的奖励保障措施,删除了对晚婚晚育夫妻、独生子女父母进行奖励的规定。根据目前《婚姻法》以及《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的初婚公民可享受3天法定婚假;晚婚初婚者可享受15天晚婚假(包含3天法定婚假);二婚者只可享受3天的法定婚假,不能享受晚婚假。
国家关于婚假的规定
1、按法定结婚年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结婚的,可享受3 天婚假。
2、符合晚婚年龄(女23周岁,男25周岁)的,可享受晚婚假15天(含3天法定婚假)。
3、结婚时男女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视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4、在探亲假(探父母)期间结婚的,不另给假期。
5、婚假包括公休假和法定假。
6、再婚的可享受法定婚假,不能享受晚婚假。
再婚的劳动者,只要结的是合法婚姻,同样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与初婚劳动者的法律地位并无不同。二婚与初婚的法律地位是相同的,因此二婚也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婚假,但是每个地方休的婚假是不同的,国家家规定的婚嫁是三天,各个地方可以在三天的基础上增加假期。
法律依据:
《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第十六条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假期七天。
㈡ 新婚姻法对二婚规定
1. 关于新婚姻法对再婚离婚的规定,最新《民法典》明确了两种离婚方式:诉讼离婚和协议离婚。在诉讼离婚中,一方需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法院将先行调解,调解不成就进行审理。而在协议离婚中,双方自愿离婚后,需签订离婚协议书并提交给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
2. 家庭关系是指基于婚姻、血缘或法律拟制而形成的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根据主体不同,家庭关系可以分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3. 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内容包括:夫妻对共同生活中的事务拥有平等的决策权;夫妻拥有平等的姓名权、人身自由权;共同承担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对共同财产拥有平等的所有权、管理权、用益处分权;对子女拥有平等的监护权;在象征性语言上夫妻没有等级秩序。
4. 夫妻关系可以分为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包括:夫妻使用自己姓名的权利;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财产关系主要包括夫妻财产制,即婚后所得共同制,以及夫妻间的扶养义务和继承权。
5. 夫妻财产制下,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生产、经营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除非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以及其他共同财产,均归夫妻共同所有。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同时,也有以下个人财产:一方的婚前财产;因身体受伤获得的医疗费、生活补助费;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6. 夫妻共同财产制并不排除夫妻就财产归属的另行约定。夫妻可以书面约定婚前财产以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归共同所有或各自所有,或部分共同所有、部分各自所有。一旦财产归属约定确定,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若夫妻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归各自所有,并且第三人知道该约定,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将以夫或妻一方的财产清偿。
7. 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若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需要扶养的一方有权要求对方支付扶养费。
8. 夫妻作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相互享有继承权。父母子女关系,也称亲子关系,包括婚生父母子女、非婚生父母子女、养父母养子女和继父母继子女四类,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这些关系都涉及权利和义务的界定。
㈢ 二婚新婚姻法遗产继承
二婚新婚姻法下,遗产继承的规定主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条款。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二婚与初婚在遗产继承方面的法律规定是相同的。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遗产按照配偶、子女、父母的顺序继承。这里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因此,在二婚情况下,如果一方去世,其遗产将由其配偶、子女和父母继承。
其次,关于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的区分,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和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为共同财产,但一方的婚前财产、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补偿、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等属于个人财产。在遗产继承时,个人财产将直接归属于遗产人个人所有,而共同财产则需要先进行分割,再按照继承顺序进行继承。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二婚情况下,如果一方去世前没有立遗嘱或遗赠协议,其遗产将按照法定继承顺序进行继承。如果存在遗嘱或遗赠协议,则需要按照遗嘱或遗赠协议的内容进行执行。
总之,二婚新婚姻法下,遗产继承的规定与初婚相同,遵循《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在遗产继承时,需要明确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的区分,并按照法定继承顺序或遗嘱、遗赠协议的内容进行执行。
二婚遗产继承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1、遗产分配纠纷:在二婚家庭中,如果一方去世,其遗产分配可能会引发纠纷。这主要是因为涉及到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如配偶、子女、父母等。
2、遗嘱争议:如果去世的一方在生前立有遗嘱,但遗嘱内容不明确或存在争议,可能会引发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纷争。例如,遗嘱中未明确指定继承人或遗产分配比例等。
3、婚前财产与共同财产的区分:在二婚情况下,需要明确区分夫妻双方的婚前财产和共同财产。如果未能明确区分,可能会导致遗产分配时的争议和纠纷。
4、继承权顺序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遗产按照配偶、子女、父母的顺序继承。但在二婚情况下,如果存在多个配偶或多个子女的情况,可能会引发继承权顺序的争议。
二婚和初婚在遗产继承方面,实际上遵循的是相同的法律规定,因此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点。不过,在具体的家庭结构和财产状况上,二婚家庭可能会呈现出一些特殊的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例如,如果二婚双方都有自己的子女,那么在遗产继承时就需要考虑如何平衡双方子女的利益。此外,如果二婚双方在婚前都有自己的个人财产,那么在遗产继承时也需要明确这些个人财产的归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编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编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编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㈣ 新婚姻法对二婚规定
法律分析:再婚与初婚同样受法律保护。婚姻法中并没有初婚与再婚的区别或称谓。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七条第一款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一千零四十一条第二款 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