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法和社会区别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发展慈善事业,弘扬慈善文化,规范慈善活动,保护慈善组织、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进步,共享发展成果,制定本法。第二条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慈善活动以及与慈善有关的活动,适用本法。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三条本法所称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下列公益活动:
(一)扶贫、济困;
(二)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
(三)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
(四)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
(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六)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第四条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依法开展慈善活动。第六条国务院民政部门主管全国慈善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慈善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第七条每年9月5日为“中华慈善日”。第二章慈善组织第八条本法所称慈善组织,是指依法成立、符合本法规定,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
慈善组织可以采取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组织形式。第九条慈善组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
(二)不以营利为目的;
(三)有自己的名称和住所;
(四)有组织章程;
(五)有必要的财产;
(六)有符合条件的组织机构和负责人;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十条设立慈善组织,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准予登记并向社会公告;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说明理由。
本法公布前已经设立的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非营利性组织,可以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予以认定并向社会公告;不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不予认定并书面说明理由。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登记或者认定期限的,报经国务院民政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六十日。第十一条慈善组织的章程,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和住所;
(二)组织形式;
(三)宗旨和活动范围;
(四)财产来源及构成;
(五)决策、执行机构的组成及职责;
(六)内部监督机制;
(七)财产管理使用制度;
(八)项目管理制度;
(九)终止情形及终止后的清算办法;
(十)其他重要事项。第十二条慈善组织应当根据法律法规以及章程的规定,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开展慈善活动。
慈善组织应当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第十三条慈善组织应当每年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报送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报告应当包括年度开展募捐和接受捐赠情况、慈善财产的管理使用情况、慈善项目实施情况以及慈善组织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情况。第十四条慈善组织的发起人、主要捐赠人以及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慈善组织、受益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慈善组织的发起人、主要捐赠人以及管理人员与慈善组织发生交易行为的,不得参与慈善组织有关该交易行为的决策,有关交易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第十五条慈善组织不得从事、资助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不得接受附加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公德条件的捐赠,不得对受益人附加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公德的条件。
2. 什么是社会组织什么是NGO —— 不专业的学习笔记
社会组织和NGO是两个常被提及的概念,却时常让非专业人士感到困惑。本文将尝试从多个角度解析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在中国的定义和分类。
社会组织,指的是公民基于共同意愿,通过设立章程,以非营利性为目标,开展活动的组织。它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类别。社会团体通常由公民自愿组成,涉及文化、艺术、体育、教育、科研等领域,如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等。民办非企业单位则是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组织,如民办幼儿园、医院等。基金会则利用捐赠财产,以公益为目的设立,包括慈善、教育、环保等方向。
NGO,全称为非政府组织,它在国际上指的是一系列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中立作用、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的社会组织。这类组织可以参与国际决策,提供中介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强调志愿精神。NGO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艺术、慈善、教育、环保等多个领域。在中国,NGO逐渐被等同于公益组织的概念。
慈善组织是中国在2016年《慈善法》通过后出现的概念,它强调财务透明、内部治理和社会责任等严格要求,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慈善组织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更侧重于慈善活动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在现实应用中,社会组织的分类和数量在中国非常丰富,据统计,截至2021年,全国登记的社会组织超过90万个,涵盖了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劳动、民政等多个领域。其中,科技领域社会组织超过4万家,登记的全国性社会组织236家,国际科技组织17家。这些数据反映了社会组织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查询中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可以进一步了解社会组织的详细信息,如分类、规模、地区分布等。以地区、行业、关键词进行搜索,能获得更具体的数据和信息,比如观察各地行业商会协会的规模,或者了解与特定主题相关的社会组织数量。
本文旨在提供对社会组织和NGO的初步理解,以及它们在中国的定义、分类和应用。由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专业领域的复杂性,本文可能存在遗漏或错误,希望读者能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深入研究,并欢迎专业人士提供反馈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