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在社会保障法发展史上

在社会保障法发展史上

发布时间: 2025-04-24 09:54:52

『壹』 《社会保障法》古代社会的什么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源流

1、古代社会的救灾、济贫、恤孤等措施都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源流。
2、相关背景资料: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它走过的是一条从慈悲到正义之路。
对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在理论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以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时代颁布的《济贫法》为起始标志;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当以德国1883年制定并实施有关社会保险法律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
实际上,社会保障作为超越家庭保障之上的一种生活保障机制,源远流长,古代社会的救灾、济贫、恤孤等措施都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源流。因此,就社会保障发展史而言,它已经产生并生存了数千年。
在中国,以互助、他助等为基本特征的原始社会保障活动,事实上在三千多年前即已出现。在西方社会,立足于慈悲为怀的宗教慈善事业与济贫法颁布后政府介入的济贫事业,其历史亦相当悠久。可见,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与历史上的救灾、济贫活动客观上存在着渊源关系。
就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而言,较为公认的是以社会保险制度在德国产生为标志,因为社会保险制度是与工业化相适应的正式制度安排,并完全具备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形式与基本内容。不过,不同时代对社会保障又有着不同的需要,社会保障在不同的时代亦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因此,考察社会保障的实践史,科学划分社会保障的不同发展阶段,显然是认识社会保障客观发展规律和构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所必需的。

『贰』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社会保障的萌芽阶段:以19世纪初英国新济贫法的建立和德国工人互助组织的广泛发展为标志。

2、社会保障的建立阶段:以19世纪后期德国颁布《社会保险法》和20世纪30年代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为标志。

3、社会保障的全面发展阶段: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福利国家和多种类型(模式)社会保障的形成为标志。

(2)在社会保障法发展史上扩展阅读:

社会保障的四大作用:

1、保障权利公平。

公民享受教育、健康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在西方被统称为“福利权利”或“社会权利”,被视为对基本公民权的拓展,或社会公民权的一部分。

社会保障把保障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位。享受了全民的社会保障,意味着基本生活得到了保证,从而在一个公平的起点上参与社会竞争。

2、保障机会公平。

机会公平是指,任何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都应被覆盖在社会保障范围内,均等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在中国,一些富人把穷人当作智力低下、不负责任甚至天生懒惰的人。

这是不对的,中国穷人绝大多数勤劳、本分、责任性强,他们之所以受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机会缺乏所致。社会保障制度可使他们中的悲观者前行,他们中的无力者有力,增强他们的机会,从而为他们创造一个尽可能公平竞争的起点。

3、维护规则公平。

规则公平指一视同仁,既不能对弱势群体歧视,又不能对特权阶层倾斜。通过社会保障机制,重点保护社会的极端贫困人口(即在绝对生存需求线下的群体)。

因为和高收入群体相比,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从风险管理获得的保护也是最不完善的。这就意味着,不实施社会保障,他们可能落入所谓“贫困陷阱”之中,形成恶性循环。

4、调节分配公平。

分配公平提高效率,分配不公损害效率。当前,一些国有单位之所以效率低下,很大程度上与分配不公有关。那么,社会保障通过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进行调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差别,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叁』 社保法是哪年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是2011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于2010年11月28日颁布,于2011年7月1日开始实施,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完善并且健全了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是一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条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第十条 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职工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人工资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分别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第九十八条 本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肆』 社会保障发展史上,有哪些标志性事件

 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协调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简史
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时期(1601—1882年)
 1、标志
 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于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

 2、背景
 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工业化。
 3、保障特点
 旧《济贫法》:就业保障(强迫劳动)+财政补贴(福利救济)
 新《济贫法》: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救济

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时期(1883—1934年)
 1、标志
 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3年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 2、背景
 工业化和德国工人运动
 3、特点
 针对工人实行的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

 问题:为什么会在德国首先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
 1、经济上:欧洲工业革命完成,德意志统一后超过英、法。
 2、政治上:
 a、德国的工人运动:一方面工人受资本家的压迫很重;另一方面,德国盛产哲学家,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工人运动。
 b、铁血宰相开拓海外殖民地,攘外必先安内。
 3、理论上:新历史主义的理论。

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1935—1947年)
 1、标志
 1935年美国颁布 了《社会保障法》
 2、背景
 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 3、特点
 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为主的保障制度步入综合性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 为什么美国出台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 1、经济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社会危机剧增。
 2、政治上:罗斯福新政。危机→政府干预+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社会总需求。
 a、举办公共工程 b、扩大社会保障开支 c、拉动消费 d、促进就业
 3、理论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1979年)
 1、标志
 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
 2、背景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3、特点
 社会保障制度的全球化、保障范围的全民化、保障项目的全面化、保障水平的攀升化。

 (五)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1979年至今)
 1、标志
 实施福利政策的英国积极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 。
 2、背景
 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两次大幅度上升,国际金融体系瓦解 。
 3、特点
 西方福利国家纷纷提高工人和雇主的缴费比例,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
 (一)18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
 (二)社会化大生产逐步打破了农业社会人身依附的主从关系,家庭的生产职能开始退化,要求社会保障代替家庭保障。
 (三)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从而为社会保障提供了物质基础
 三、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和思想理论基础
 (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
 工人的坚决斗争是把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决定性因素。

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
 1、德国新历史学派提出的福利国家理论,是社会保障制度赖以产生的直接理论基础;
 2、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公平化原则;
 3、凯恩斯经济理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 4、《贝弗里奇报告》成为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 四、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评论
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它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总体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 1、立法先行
 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政策和一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征的具体体现。
 2、循序渐进
 大多数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方面,是采取循序渐进方式的。
 3、不断完善
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一方面是在增长性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在不断调整。
 第四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 一、我国社会保障的传统与渊源
 1、天命主义禳饵论:最原始的救灾救荒思想。
 (商汤)巫术救荒“乞雨”,天子→“天帝”(万物有灵),各种灾祸皆由天帝决定,人类社会想要免除灾难的侵袭,保障生存的权利,就必须向天地禳寿,以求宽恕。


 2、大同社会论:乌托邦思想(春秋战国)
 a、孔子:大同社会《礼记•礼运》
 b、东晋《抱扑子》记载鲍敬言的话。
 另外:墨子“兼爱交利”,老子“小国寡民”,庄子“至德之世”,孟子“井四制度”。
 3、社会互助论:中国儒家思想的又一组成部分。
 4、仓储后备论:是一种主张建立谷物继续以备荒并救济贫民的社会思想。
 (西周→唐→金)贾谊《论积贮疏》
 5、社会救济论:贫困救济→国家责任,灾后救济→皇恩。
 6、优待抚恤:

 二、新中国建立前的社会保障
 (一)国民党:
 制度建构:1929年国民政府广东建设厅劳动法起草委员会即起草过《劳动保险草案》,1944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拟定过《社会保险方案草案》。
 (二)中共: 根据地(苏区)1932年、1933年《劳动法》(照搬苏联)。
 东北解放区:1948 《东北公营企业战士暂行劳动保险条例》。
 三、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保障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保障建设时期(1949——1956年)
 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面对的主要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部分内容涉及到城镇居民。
 1、社会保险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保险,赋予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双重二元结构的特征。
 一重二元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
 另一重就是城市内部存在着企业单位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

 1951年政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至今未宣布失效)。
 1952年6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
 1955年4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女工作人员生育假期的通知》,初步建立了女工作人员的生育保险制度。
 195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初步建立起了养老保险制度。

 2、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 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确立了面向乡村孤老残幼的“五保”制度;
 这一时期中央政府或其职能部门就职工福利、社会福利事业、福利工厂、生活困难补助等社会保障问题发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性文件。


 3、社会优抚
 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政府就非常重视对于有特殊革命贡献者的褒奖和抚恤,首先于1950年由内务部颁发了《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除此之外,内务部还颁布了4个有关军人优抚的条例:《革命烈士优待暂行条例》、《革命残疾军人优待抚恤暂行条例》、《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和《民兵民工伤亡抚恤暂行条例》。
 关于对于现役军人的优待和退役安置,195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以及国务院于同年5月发布的《关于安置复员建设军人工作的决议》对其作了详细规定。

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时期(1957——1966年)
 这一时期的重点是对劳保福利进行整顿。整顿的方针是简化项目,加强管理,克服浪费,改进不合理的制度。
 1957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则上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退休暂行规定》),它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统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单独立法。
 卫生部于1957年制定和颁发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犯法的规定》,首次将职业伤害列入了工伤保险的范畴,实现了工伤保险和职业病保险的融合。

 1965年9月,为了加强公费医疗的管理,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关于改进公费医疗管理问题的通知》,对公费医疗制度作了适当改革,如第一次在医疗保险中引进了个人承担挂号费的机制。
 国务院于1965年6月发布了《关于精简退职的老职工生活困难救济问题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退职老职工的生活困难问题。
 国务院于1958年3月颁布了《关于处理义务兵退伍的暂行规定》,建立了义务兵退伍复员制度。

 (三)社会保障的停滞期(1966——1978)
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十年,国家并未制定过真正的社会保障法规。社会保障进入了停滞并遭到严重破坏的阶段,有社会统筹功能的劳动保险由此变成了自我封闭的企业保险。

 对改革前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评价
 1、国家负责
 2、单位包办
 3、板块结构
 4、全面保障
 5、封闭运行
 6、缺乏效率


 (四)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全面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
 1、恢复性改革阶段 (1978~1991年)
 1978年以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典型特征是“企业保险”,而1978~1991年这一阶段主要是维持、巩固和完善这种制度模式,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恢复被"文化大革命"破坏的养老保障制度。

 2、探索性改革阶段 (1991~2000年)
 1991~2000年这10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性改革阶段,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主要由以下4个重要法规文件构成:
 第一,1991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始尝试性的社会养老保险结构的改革实践。
 第二,1993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决定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

 第三,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具体确定“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实施方案,确定“统账结合”是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
 第四,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解决养老保险制度多种方案并存的破碎局面。


 3、 “做实”试点阶段 ( 2000~2006年)
 2000年,国务院决定选择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颁布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决定从2001年7月开始在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
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进行扩大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提出在总结辽宁省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两省的试点,为完善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积累经验。
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从2006年起又将试点改革扩大到除东三省之外的八个省、区、市,包括天津、上海、山东、山西、湖北、湖南、河南和新疆。

 4、 “全覆盖”改革阶段 ( 2006年至今)
 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年,中国政府要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做到全民保障。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音,也是对世界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重大贡献。
 2007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确定了“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

 对社会保障改革的基本评价
 1、成就巨大
 2、教训深刻
 指导思想中忽略公平、建制理念中依然采取制度分割与身份差异的取向、推进策略中缺乏对制度规律的尊重或者将制度规律与现实国情因素对立起来。
 3、任重道远
 社会保障理念不清、体系结构残缺、立法滞后、责任模糊。
 4、前景光明
 我国将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责任分担、机制健全并且能够满足城乡居民全面保障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

『伍』 社保是从国外引进中国的 吗

是的,社保的最早产生是西方国家。
国外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
1、萌芽阶段
代表国家是英国。16世纪前后,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进入工业化早期,伴随着圈地运动后,农民被迫离开土地,部分沦为流民,无家可归,社会矛盾突出,政府被迫考虑救济贫民问题。
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也称旧《济贫法》),标志着社会保险制度的萌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规定政府有义务对贫民进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存权利。旧《济贫法》确认国家负有救济贫民问题的责任,并形成了一种社会救助制度,但是救助对象有限,救助水平是低层次的。
2.形成阶段
代表国家是德国。德国统一后,统治阶级极欲进行对外扩张,但当时国内矛盾重重,劳资关系恶化,产业工人风险突出。当时德国的铁血首相俾斯麦颁布了三项法案:1883年颁布了《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保险法》,从而完成了当时世界上第一份比较完备的工人社会保障计划,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这三项法案受到工人普遍欢迎,有力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德国的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从性质上看,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了保障对象的权利与义务,从内容上涵盖了疾病、工伤和老年这三项劳动者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风险,从体制上明确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以交费作为享受保险的条件,保险费用多方共同负担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具备的基本原则。因此这种社会保险制度比社会救济制度更具现代意义,成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诞生的标志。此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分别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险制度。
3.发展阶段
代表国家是美国。受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遭到重创,大量工人失业,老年人的养老储蓄化为乌有,传统的社会救济根本无法解决问题。美国总统罗施福根据凯恩斯经济理论,开始大力干预经济,实施社会保障。
1935年8月14日,罗斯福总统签署《社会保障法》,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典生效。基本内容是失业保障、老年保障和各种津贴。
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不仅在实践中基本解决了美国社会面临的失业和老年问题,而且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保障”概念,使社会保障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加完整和统一。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它的颁布标志着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此后各国纷纷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4.完善阶段
代表国家是英国。二战时期,英国受到战争的影响,伤、残、病、死、穷等问题特别突出。英国首相邱吉尔委托剑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贝弗里奇教授研究社会保障计划。
1942年,贝弗里奇完成了他的研究报告:《社会保险及相关事务》(俗称《贝弗里奇报告》)。《报告》提出建立全社会的国民保险制度,国家对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从生到死的一切安全保障。1944年英国开始制定社会保障计划,到1948年,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完成。艾德礼首相宣布英国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
贝弗里奇报告使社会保障性待遇首先被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得以确立,较为完整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与轮廓得到开创性的界定。此后各国均宣布实施“普遍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进入了全面发展和完善时期。
5.调整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经济结束了“黄金”发展期,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慢,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使各国政府压力山大。同时,社会保障制度本身也开始呈现出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国家的人情愿失业而不愿意就业等。因此各国政府开始着手对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改革与调整,政策包括提高退休年龄、增加社会保障税收、削减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私营化等。
回顾整个社会保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英国的《济贫法》为标志的萌芽阶段;以德国俾斯麦政府的社会保险制度为标志的形成阶段;以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为标志的发展阶段;以英国《贝弗里奇报告》为标志的全面发展、完善阶段。

热点内容
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英文 发布:2025-04-24 13:53:21 浏览:384
台城人民法院坐几号公交车 发布:2025-04-24 13:53:08 浏览:890
律师事务所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总结 发布:2025-04-24 13:35:34 浏览:963
法院房产继承调解 发布:2025-04-24 13:19:41 浏览:809
刑法损毁财物 发布:2025-04-24 13:04:21 浏览:30
如何做好法律知识宣传 发布:2025-04-24 13:03:32 浏览:616
2016年欠债不还新立法 发布:2025-04-24 12:46:36 浏览:61
按劳动法辞工为多少天 发布:2025-04-24 12:43:05 浏览:980
农村旅游政策法规 发布:2025-04-24 12:40:43 浏览:73
立法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发布:2025-04-24 12:40:42 浏览: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