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法是社会生活的是现象

法是社会生活的是现象

发布时间: 2025-04-25 22:28:12

① 法是社会的什么现象

法是社会生活的主观现象。法律现象是直观的、感性的,又是具体的、丰富的。对法律现象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揭示法的本质,对法的本质进行科学抽象又有助于说明法律现象。但是,研究法律现象与研究法的本质有着不同的领域、思路与意义。法学研究有所深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借助现代方法论变革的成就、立足于法的意义,探索、开拓法律现象领域。从法的意义出发,法律现象是综合的、整体的、动态的范畴,而法律的意义则是在法律与其它各类社会规范的比较之中获得。

② 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关系是相互相成。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认为,法律关系源于社会物质的生活关系,不能仅仅从法律关系本身来理解。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

相反,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法治是在回应社会需要中不断完善的。尽管法律并不必然与社会保持同步,但是,法律的变迁从来都没有与社会发展相脱离。

法律是社会中的法律,社会变迁导致法律变迁,同时,法律又是推动社会变迁的重要工具,法治的实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在社会中的实际运作状况。

法治既是一种社会调控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实践,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理想。法治的目的和价值深藏于社会生活当中。

社会需求是法治发展的真实动力,大量社会问题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大量社会矛盾通过法治轨道化解,从中凸显出法治的力量。

社会的复杂性与法律的复杂性相伴而生,转型时期社会对法治的需求是复杂而多元的,法治也要针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适时作出动态调整,既要及时解决社会冲突,又要努力实现公平正义,让法治成为人民幸福和社会安宁的黏合剂,这也体现了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的统一性。推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是法治对社会发展适应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法治进步总是建立在经济发展成果、社会治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建设法治中国必须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治理的新要求。法治对于社会关系的调整是动态的,法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越高,法治的功能作用就能发挥得越充分。

法治的适应性和法治的安定性、保守性并不矛盾。法治从来都是在自由与秩序、能动与克制、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矛盾互动中发展进步的。

(2)法是社会生活的是现象扩展阅读

中国的历史和基本国情,深刻决定和影响着中国的法治道路。中国有着悠久的法治传统和依法治理经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法治文明。中华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力。通过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借鉴人类制度文明优秀成果的长期探索,中国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找到了一条适合基本国情、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有效务实的法治实践必须植根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民族精神和民间习俗之中。国情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既包括政治国情、经济国情、自然国情,也包括社会国情、文化国情,只有重视研究和科学判断基本国情,才能深刻把握中国道路的来龙去脉和发展大势,深刻分析中国社会的重大矛盾、重大关系。

有学者指出:“国情是法治的客观本土条件,是中国法治有别于理论形态的法治和西方意义上的法治的‘变量’,我们应当结合国情的若干要素来描述法治的特点。这种决定中国法治特点的外部因素可被称为中国转型法治的‘国情性因素’”。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建立在总结中国经验、直面中国问题基础上的,简单套用西方法学理论和概念来应对中国现实,只能削足适履、东施效颦,不仅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也会失去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法治的渐进发展、内生性演进过程,也就是适应基本国情、扎根本国土壤、夯实法治文化根基的过程。

热点内容
司法警察分院 发布:2025-04-26 02:47:12 浏览:565
京东房产司法拍卖网 发布:2025-04-26 02:44:58 浏览:944
工作服务中心各项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26 02:44:50 浏览:187
行政法规库建设 发布:2025-04-26 02:37:57 浏览:674
成为母亲结局是什么社会与法 发布:2025-04-26 02:34:15 浏览:293
虞城人民法院地址 发布:2025-04-26 02:10:52 浏览:214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内涵 发布:2025-04-26 02:05:51 浏览:337
法律顾问值班登记表 发布:2025-04-26 01:56:45 浏览:344
杨刚法院 发布:2025-04-26 01:56:37 浏览:226
赫莱英特魔法学院 发布:2025-04-26 01:41:57 浏览: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