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继承法
❶ 现在的社会还存在“父债子还”
有父债子还的法律规定,但是父债子还是附条件的。 《继承法》第三十三条规定:“ 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 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偿还责任。” 该法第二十五条规定:“ 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 ” 根据上述规定,继承人继承遗产的,在继承遗产范围内偿还债务;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可以不偿还债务,但是应当在遗产分割前放弃继承。 === 父债子还有法律依据吗 分两种情况: 一在儿子没有继承父亲的遗产的情形下不承担父亲的债务责任。 二在儿子继承父亲的遗产后在继承的遗产的限度内负有偿债责任 《继承法》 第三十三条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 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偿还责任。 ==== “父债子还”有法律依据吗? [日期: 29] 来源: 作者: 天经地义 [字体:大中小] 【案情简介】 王剑于1986年结婚,1987年10月得一子,取名为王庆。1994年王剑与妻子的感情不和离婚,经协商儿子由王剑独自扶养。2003年11月,在单位的一次常规体检中,王剑被查出患了晚期肺癌,而此时王庆正读高一,他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父亲。2004年5月,王剑病故。在此期间,王剑为治病欠下12500元债务,王庆处理父亲的后事由向他人借1000元。丧失处理完之后,债权人李某,周某找上门来要求王庆偿还债务。在亲戚的帮助下,王庆清理了父亲所有的遗物,包括5间平房和一些家具杂物等。经协商,李两人同意将3间平房并家具折价杂物7000元用来抵债,留下2间给王庆居住,剩下的6500元债务由王庆毕业以后再还。李某要求王庆立下字据,保证将来一定替父还债。此事被王庆在外地做律师的姨父所知,遂告诉王庆无需履行该协议。而李某等人则称,自古以来父债子还,天经地义,再说王庆也签字画押,同意偿还他父亲留下的全部债务。 【评析】 本案涉及的是被继承人所遗留产资不抵债情况下所欠债务的清偿问题。 被继承人所欠的债务是指被继承人生前以个人名义欠下的、依法应当由其个人承担法律责任的债务。对于遗产不能完全清偿债务的情况,《继承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连带责任。”本案中,首先去确认王剑为治病所借的12000元是其个人债务,而王庆处理父亲后事所借钱款为王庆的个人债务可以不负连带责任。因为殡葬被继承人是继承应尽的义务,因此而发生的借款应由继承人以其个人财产以清偿。据此,王庆应在其父遗产的实际价值限度内偿还王剑的生前所欠下的债务。王剑留下的3间房屋并家具杂物共折价7000元,再加上两件平房的总价值约11000元。王庆应在该限度内以全部遗产清偿其父所欠下的债务,至于超过的部分,他愿意偿还的法律不加禁止,不愿意偿还的,他人不得强制其偿还。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六十一条指出:“继承人中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即使遗产不足清偿债务,也应为其保留适当的遗产,然后再按继承法第三十三条和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条的规定清偿债务。”本案中,王庆年仅17岁,正在求学阶段,既没有生活来源又缺乏劳动能力,因此应为他保留必要的遗产。而李等人仅给他留下了两件房屋显然无法维持其正常生活,该处理违反了上述规定。王庆虽然在协议上签了字,但他属于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不能单独处分这么重大的债务问题,按照《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他的签字是无效的。他将来可以不偿还其父的剩余债务。
❷ 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有哪些
社会是人的组合体,而家庭则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由一定血缘关系构成的社会最小单位,具有生产职能与消费职能。家庭的生产职能,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的繁衍。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家庭仍然是一个物质资料的生产单位,如农村的承包经营户及城镇的个体工商户,而另一部分家庭已不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单位,如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家庭,但所有的家庭都具有人的繁衍及养老育幼的基本功能。所有的家庭也都是一个消费单位。因此,家庭职能的正常发挥,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继承是维持家庭的社会职能的重要制度。继承,在古代民法中包括身份和财产的继承。身份继承,主要是官爵的继承及家长地位的继承。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身份继承较之财产继承更具有特别的意义,且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废除了身份继承而只保留了财产继承。我国社会主义的继承也专指财产继承。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就是将死者遗留的财产转归有权继承的人所有的制度。1985年4月1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并于1985年10月1日起生效,共五章三十七条。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继承有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两种,以法定继承为主,遗嘱继承的效力又优先于法定继承。
法定继承,是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范围和顺序及遗产分割方式发生的继承。依我国继承法规定,法定继承分为两个顺序,第一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在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情况下,第二顺序继承人不得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法定继承,遗产原则上平均分配,但应照顾未成年人、老年人及生活有困难的人,对被继承人生前尽了较多赡养、扶养义务的可以多分遗产,有能力尽义务而不尽或少尽义务的,应当不分或少分遗产。
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女婿或儿媳,可以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
遗嘱继承是按照被继承人生前立的合法有效遗嘱发生的继承。遗嘱是处分遗产的行为。遗嘱的内容必须合法,必须为未成年人或其他丧失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份额。遗嘱指定的继承人叫遗嘱继承人。立遗嘱人必须在法定继承人中指定遗嘱继承人,但不受法定继承人顺序的限制。遗嘱也可以表示将遗产在其死后赠给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遗嘱是死者生前处分自己财产的行为,当然受法律保护。因此,继承财产时,有遗嘱的,按遗嘱继承,无遗嘱或遗嘱未处分的财产,按法定继承处理。我国继承法的具体规定,与家庭成员间互相尽义务的情况是一致的,也是与养老育幼的家庭职能一致的。因此,继承法是维持家庭社会职能的重要法律。
❸ 柳州社会档案隔代的继承权
规定是,死者死亡之后,属于死者个人合法拥有的财产,可以由继承人申请办理继承手续。
需要先看死者是否有在遗嘱指定继承人,有遗嘱就需要按照遗嘱执行继承。
无遗嘱,就需要有死者第一序列继承人,死者配偶,子女,父母,三方平分继承死者遗产。
当事人和死者隔着一代人,在没有遗嘱指定当事人继承前提,当事人没有继承权。
除非当事人的父母作为序列继承人先于死者死亡,当事人可以作为代位继承人,代替行使继承权。
《继承法》:
第五条 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第十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法所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第十一条 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❹ 当今社会女性在实际上是否拥有平等的继承权
《继承法》第9条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确立了在遗产继承方面的基内本原则。《妇女权益容保障法》第34条第1款规定:“妇女享有的与男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受法律保护。在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中,不得歧视妇女。”《继承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全面贯彻了男女平等的原则,在继承方式、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等方面,赋予了妇女在继承遗产时与男子享有平等的继承权。也就是说,妇女无论是健康还是残疾,无论是已婚还是未婚,无论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在职还是待业,均与男子享有同等的继承权。
❺ 继承法的起草人是谁
1.奴隶社会的继承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中逐渐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母权制随之为父权制所取代。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按男性计算世系和按父系进行继承。父亲死后,由其子继承其身份,并继承其财产。奴隶制社会形成了部落酋长的世袭制和财产继承制,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如公元前18世纪的《汉穆拉比法典》有关继承权的规定达23条,内容比较详尽。中国的《周礼》、《礼记》中,也有对西周奴隶制时期婚姻继承的记载,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奴隶占有制及大家族所有权,国王和各级贵族就是奴隶制大家族的族长,一族的权力集于族长一身,这种身份就是各种权利包括财产权的依据。所以,从历史上看,最早出现的继承是身份继承。族长死后,就由其嫡长子继承其统治身份和政治地位,尤其是继承宗庙祭祀权,随之掌握财产。身份继承是财产继承的前提。
2.封建社会的继承
国王和大小贵族是土地所有者,也是各级统治者。他们从血缘关系、宗族关系出发,构成宝塔式的阶级统治体系。为了保护私有财产不被分散,使之世代相承,国王和贵族死后,其权位、土地以及其他财产,由其嫡长子继承。这种以嫡长子继承为中心的继承制度,称为宗祧继承。宗祧继承是宗法社会制度的产物。以嫡长子为主要继承人,有子立长,无子立嗣,成为历代的法例。次子、庶子只能分得部分土地和财物,不能承袭权位。《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立嫡违法者,徒一年。”这种法律制度,影响到日本、朝鲜和越南诸邻国。在日本旧民法中的“家督相续”,就是由嫡长子继承家长权和主要财产权。按照宗祧继承制,遗产的承受是以宗祧继承为前提的,只有有宗祧继承权者,始有财产继承权。而且立长、立嗣都是以男性为限,否认女性的继承权,明显地反映出男尊女卑的封建特点。
3.资本主义社会的继承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财产继承制才独立起来,并最终取代了身份继承制,反映出继承关系同其他法律关系一样,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又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一种社会意志关系。马克思说:“继承法最清楚地说明了法对于生产关系的依存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20页)。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继承制度,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保护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的。1804年《法国民法典》设有专编规定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其中的第1章就是继承。资本主义社会实行契约自由的原则,把遗嘱继承提到了重要地位,尤其在英美法系诸国,实行遗嘱自由,立遗嘱人在遗嘱中可以任意指定遗产继承人,以保证其财产得以传给自己中意的继承人,让他们继承攫取他人的劳动成果的权利。
4.社会主义国家的继承
4.1苏联的继承
俄国十月革命后,曾于1918年4月24日宣布废除继承权,财产所有人死后其遗产均归国有,后又规定不超过一万卢布的遗产可由死者一定的近亲属继承。1922年《俄罗斯联邦民法典》规定了继承人范围和遗产继承的最高限额。1928年废除了关于 1万卢布的最高限额的规定。从1945年开始,遗产可以通过遗嘱继承。1961年《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民事立法纲要》,对于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等主要问题,又进一步作出规定。
4.2中国继承的发展
中国历代律例虽有继承方面的规定,但作为独立的继承法,则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开始起草的,于宣统三年(1911)完成,列为《大清民律(草案)》的第5编,仍以宗祧继承为主。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因袭德、法、日民法典的体例,把继承法列在亲属编之后,从法律上废弃了宗祧继承,采取财产继承制。
❻ 从个人角度出发,谈谈民典法与社会生活有哪些关系
民法典与公民的关系:人身关系、财产关系
一、人身关系:是基于公民自然人身体、健康、姓名、名誉而发生的人身关系,与自然人享受和行使民事权利有关,它赋予了公民人身权利。
人身权利又具体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主要有生命健康、姓名、荣誉、信用、隐私等权利。法人的人格权包括名称、名誉、信用等权利。身份权是公民因特定身份而产生的权利,并非人人都有的权利。
二、财产关系:民法典中的财产关系,是指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社会组织之间,自愿发生的、受价值规律支配的经济关系。包括经济关系的建立、变更、与消灭。主要表现为财产的支配、占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它分为静态财产关系和动态财产关系。
静态财产关系也称为财产流转关系,比如夫妻财产、赠与、买卖、租赁等。动态财产关系也称财产支配关系,主要包括物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股权关系、遗产继承等。
(6)社会继承法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❼ 遗嘱一定要执行吗:关于继承法的一个案例,请大家帮忙
其实我向来不同意所谓"法是道德最低标准"的说法
法与道德是平行的社会规范版,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作用都大权相径庭,有些关系法律不调整而道德来调整,如朋友、师徒,有些关系道德无法调整而必须由法律来调整,如税收、转移支付,法倾向于利益的权衡,而道德倾向于良心的拷问。而良心这种东西是捉摸不定的,到底怎么才符合“公序良俗”也没标准答案。
就该案的情况来看,法律明文规遗嘱自由优先于法定继承,而法院却认定遗嘱违反“社会公德”,这是超出了法院的职责范围的,法律原则的应用只能是在法无明文的情况下用来防止案件无法得到裁决,法院在法有明文的情况下抛弃条文,拿法院(法官)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一个行为的合法性,这是越俎代庖,做了立法者的事情,这是违背权力分立原则的。
❽ 无子女老人入住社会福利院死后财产处理相关政策
这样老人属于农村的“五保”老人,对于其遗产的处理应根据我国《继承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相关规定来处理。
1、根据《继承法意见》第五十五条的规定:“集体组织对 “ 五保户 ” 实行 “ 五保 ” 时,双方有扶养协议的,按协议处理;没有扶养协议,死者有遗嘱继承人或法定继承人要求继承的,按遗嘱继承或法定继承处理,但集体组织有权要求扣回 “ 五保 ” 费用。
2、根据《继承法意见》第五十六条的规定:“扶养人或集体组织与公民订有遗赠扶养协议,扶养人或集体组织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致协议解除的,不能享有受遗赠的权利,其支付的供养费用一般不予补偿;遗赠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致协议解除的,则应偿还扶养人或集体组织已支付的供养费用。
3、法律依据是《继承法》:第三十一条,公民可以与扶养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扶养人承担该公民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
4、根据《继承法》第十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
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因此,在此五保户没有配偶、子女,父母过世的情况下,他的遗产应当由其兄弟姐妹继承。
五保户是指《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中的五保供养对象,主要包括村民中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
(一)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是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
(二)无劳动能力的;
(三)无生活来源的。法定扶养义务人,是指依照婚姻法规定负有扶养、抚养和赡养义务的人。
所谓五保,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孤儿为保教)。
❾ 父母立了遗嘱,指定一人继承,其他子女有无继承权
其他子女无继承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五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第十六条规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9)社会继承法扩展阅读
遗嘱订立有效要件:
1、遗嘱人须有遗嘱能力
遗嘱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设立遗嘱,以依法自由处分其财产的行为能力。遗嘱为民事行为,设立人必须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依我国现行法规定,只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才有设立遗嘱的行为能力即遗嘱能力,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具有遗嘱能力。
2、遗嘱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遗嘱必须是遗嘱人处分其财产的真实的意思表示,因为意思表示真实是民事行为有效的必要条件。遗嘱是否为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原则上应以遗嘱人最后于遗嘱中作出的意思表示为准。
受胁迫、欺骗所立的遗嘱无效;伪造的遗嘱无效;遗嘱被篡改的,篡改的内容无效。
3、遗嘱不得取消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权
我国《继承法》第19条规定,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这一规定属于强行性规定,遗嘱取消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权的,不能有效。
4、遗嘱中所处分的财产须为遗嘱人的个人财产
遗嘱既是遗嘱人处分其个人财产的民事行为,就只能就遗嘱人个人的合法财产作出处置。遗嘱人以遗嘱处分了属于国家、集体或者他人所有的财产的,遗嘱的该部分内容,应认定无效。
5、遗嘱须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民事行为无效。遗嘱若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其内容违反社会公德,则也不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