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兼职劳动法

兼职劳动法

发布时间: 2020-12-17 01:50:12

『壹』 劳动法对兼职工作有什么规定吗

1、你所说的兼职属于劳动法上的非全日制用工

2、法律依据:
第六十八条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第六十九条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
第七十条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第七十一条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第七十二条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贰』 劳动法 兼职 工资怎么算

兼职工资是由双方约定而成的,兼职可以是可以根据计时或计件的形式来确定应发工资的数额。但是兼职工资也不能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第六十九条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

(2)兼职劳动法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二条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最低工资规定》第五条 最低工资标准一般采取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形式。月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

第十二条 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在剔除下列各项以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一)延长工作时间工资;

(二)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

(三)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

实行计件工资或提成工资等工资形式的用人单位,在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基础上,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相应的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者由于本人原因造成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未提供正常劳动的,不适用于本条规定。

『叁』 劳动法中对兼职员工工作时间的标准是多少

每天不超过4个小时。

1、兼职工作,在《劳动合同法》上属于非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的用工时间每天不能超过4小时,每周累计不能超过24小时。超过上述标准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劳动者建议正式劳动关系,不得订立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

2、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3)兼职劳动法扩展阅读:

《劳动合同法》

第六十九条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

第七十条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第七十一条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第七十二条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第九十一条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肆』 兼职和全职的劳动法有什么区别

兼职是指非全日制劳动关系,与全日制劳动关系主要区别如下:
一、非全日制可以不版订立书面权劳动合同;全日制必须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二、非全日制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全日制一般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不超过40小时。

三、非全日制不得约定试用期;全日制可以约定试用期。

四、非全日制工资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全日制月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五、非全日制工资支付周期最长不超过半个月;全日制支付周期至少每月支付一次。

六、非全日制用人单位可以只是缴纳工伤保险费;全日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缴存住房公积金。

七、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全日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必须符合同等条件和程序,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具有法定过错情形下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劳动者没有法定过错情形下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合同需要支付赔偿金。

『伍』 劳动法对于兼职的定义是什么

1、与公司签订了三年的劳动合同,现在工作未满一年,公司要辞退职工,除非劳动者符合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情形,否则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的。
2、《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第四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
(一)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二)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三)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单位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第四十二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三条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
(一)劳动合同期满的;
(二)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三)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
(四)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五)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五条劳动合同期满,有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但是,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二项规定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的终止,按照国家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第四十八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陆』 兼职中的劳动法

从劳动法视角探究兼职大学生遭遇侵权之原因及解决模式
阅读次数: 371 安 琪 摘要 通过对北京某高校随机抽取的400 余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1 6 名有过特殊兼职经历学生的个别访谈,以及对若干中介单位和用人单位的实地走访,对不同层次法律法规的检索研究和知名专家学者的采访,深入探讨了兼职大学生遭遇侵权的产生原因及对策,力图在现有制度框架下为保护兼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提出较为有效的解决途径。关键词 劳动者;劳动法;劳动合同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现今的教育模式早已不再以灌输理论知识为唯一手段,而是向着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齐下的方向不断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兼职逐渐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在校园里,时常能看到兼职大学生忙碌的身影。他们穿梭于学校、中介和用人单位之间,他们有泪水,也有灿烂的笑容;有付出,也有丰硕的收获;他们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走出"象牙塔"体验社会生活,看起来是一条康庄大道,实际却可能布满荆棘。各种针对兼职大学生的侵权事件比比皆是,而维权之路却漫漫而修远。这两年的一个典型案例是"肯德基、麦当劳涉嫌'非法用工'事件",在历经各地媒体大力渲染、专家学者激烈辩论、快餐企业喊冤叫屈、政府部门介入调查之后,兼职大学生---这个处境尴尬的庞大群体穿越层层喧嚣进入公众视野,迅速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兼职大学生究竟应不应当作为劳动者而受到劳动法的保护?怎样穿越法律的这一灰色地带保护兼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笔者尝试着用实证调查分析的方式探索这些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一、大学生兼职现状及侵权现状观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身边存在兼职现象的人数占到全部被调查者的86.8%,说明大学生兼职确实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针对"寻找兼职的主要途径"这个问题,调查显示,有60.5%的被调查者通过中介组织寻找兼职,17.4%通过用人单位的广告,经同学或朋友介绍的占10.4%。因此,参照用人单位的广告和通过中介组织是大学生获得兼职信息的最主要来源。事实上,笔者在《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第六条中看到:"勤工助学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和管理。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同意,不得聘用在校学生打工。学生私自在校外打工的行为,不在本办法规定之列。"也就是说,大部分大学生的兼职活动不属于有关部门承认的"勤工助学活动"。在做过兼职的被调查者中,约有70.3%曾受到过不同种类和程度的侵权,主要来自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的侵害。其中,用人单位的侵权主要体现为拒付、少付或延付报酬,延长工作时间、侵犯个人隐私也较为常见。就中介机构的侵权而言,一方面,大量无照"黑"中介不具备相应从业资质,严重扰乱了职位信息市场秩序;另一方面,许多具有资格的中介没能全力履行职责,很多中介公司只保证首次介绍成功,介绍的工作与大学生的身份特点不符,工作地点、时间、报酬等其他事宜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与承诺。很多非法用人单位便借此寻找兼职者。而作为非赢利性的校内学生组织在信息采集处理上的劣势造成了其无法成为最主要途径,尽管其安全性有较大提高。二、从劳动法视角分析兼职大学生遭遇侵权原因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兼职过程中遭遇侵权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个结论已毫无争议。其中,中介机构运作不规范、学生法律意识不强已经是老生常谈的原因,在此不再赘述。下文主要从劳动法视角就兼职大学生身份界定中的冲突探讨其遭遇侵权的原因。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您认为兼职大学生是否应该纳入劳动法律法规的保障体系"的问题,超过85%的被调查者回答"是"。另一方面,对于"兼职大学生权利得不到维护的原因",有39.2%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相关立法存在漏洞,还有11.8%认为法律执行力度不够强是合法权利得不到主张的重要原因,以上两者相加得出,有51.0%的被调查者将权利受到侵害诉诸立法或司法原因,由此不难看出被调查者对于兼职大学生是否纳入劳动法保护范围之内关注程度最高。而这也与"肯德基、麦当劳涉嫌'非法用工'"事件中学术界对兼职大学生法律身份讨论的焦点相契合。在这一事件中,《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第十二条成为"明星条款":"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条条款被相关负责人员援引作为没有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理由,引起了广泛争议。在进行主体资格界定之前,需要首先明确"全日制学生"与"劳动者"两个概念的外延。第一,全日制学生:所谓全日制,不外乎指的就是利用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用于在校学习的注册学生。在这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全日制学生是一种身份,而这一种身份是否可以与劳动者这一身份竞合呢?第二,劳动者:劳动者这一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但并不一定已参与劳动关系)的公民,狭义上即劳动法意义上的职工,指的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并且已依法参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公民。[1]第三,概念的冲突与竞合: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全日制学生与劳动者都代表一种身份,根据《意见》中的第十二条来看,二者似乎是不可以竞合的(就业基本等同于劳动),笔者认为这一理解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学生的身份与劳动者的身份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学生在其身份消灭之后才获得就业资格,才有可能获得劳动者的资格,在时间上是学生的身份在前,劳动者的身份在后;其次,狭义的劳动者概念外延狭窄,这是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与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劳动者存在一些差别[2]。但二者是否真的没有存在竞合的可能?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例如,对于全日制脱产学生而言,他们即具有劳动者与学生的双重身份,之所以说具有劳动者的身份是因为他们在一些情况下受到了劳动法的保护,《劳动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六种特殊情况支付工资的其中一种情况就是"职工在调动工作期间、脱产学习期间、被错误羁押期间、错判服刑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按国家规定或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工资。"虽然脱产期间,劳动者没有付出相应劳动,但仍视其为劳动者,并对其领取的薪酬进行特殊保护,而其全日制学习又赋予其学生的身份,这样一来其双重身份即发生竞合。而这种情况的发生当然与我国的组织管理制度分不开。我国的组织管理制度是单位制的,个人档案和组织关系只能属于一个单位,这也是我国的双重劳动关系需要单独规定的原因。而对脱产学生的组织管理仍属于所在用人单位,其学生的身份并不是完整的,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竞合。与此不同的是,全日制学生的组织管理归于学校,因而很难获得劳动者的身份。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作为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必然有欠缺,但其不完善的主体资格仍可能存在。虽然这里通篇使用了"兼职大学生"这个概念,但是这只是为了符合日常生活中的理解,实际上笔者认为它并不准确,兼职一词通常指在本职之外从事其他劳动以获报酬,属于不规范用工的一种。而学生本身没有职业,所以不存在本职一说,这可能也是《意见》中使用"勤工俭学"而没有使用"兼职学生"的原因之一。[3]但是"勤工俭学"又再一次强调了学生的身份。因而试想,即便把兼职大学生真的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之内,这个称谓也是不科学的。那应该选用什么称谓呢?先做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大学生可以作为劳动者,那么按照相应的分类,应该属于非全日制工(其符合非全日制工的多数标准,因而可以直接称其为非全日制工)。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这一非全日制工的身份应该也不会是一个完整的身份。参照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北京市的有关做法,2000 年北京市有关部门联合颁发的《关于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勤工俭学活动规定》中要求,对到校外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学生,统一印发《北京高校学生勤工俭学工作证》,校外用人单位聘用勤工助学学生必须向学校提供法人资格证书副本和相关证明文件,经过学校勤工助学管理服务机构同意,并在其指导下,招聘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办理聘用手续。学校、学生和单位三方必须签订《北京高校勤工俭学活动协议书》,维护三方在勤工俭学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学生勤工俭学期间,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另外还规定,如学生在打工时因工负伤,由用人单位比照职工工伤保障标准补偿,学生享受工伤待遇。这些相关规定基本上是比照非全日制工来制定的,其中特征最明显的是三方协议、用人单位主体资格、适用最低工资标准等劳动法中的相关内容,相当于准用了非全日制工的部分条款,并且赋予其不完全的劳动者身份。这个规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劳动法所没有解决的问题,但为什么学生权利受到侵害的现象还是屡屡发生呢?这与其法律效力有一定关系---仅为一个地区的单行规范。针对普遍的现象,还应有更高层阶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才为根本之道。三、对兼职大学生遭遇侵权解决模式探究前文已经提到2000 年北京市有关部门联合颁发的《关于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勤工俭学活动规定》。这一规定对校外用人单位的证明、审核程序以及学校、学生和单位三方必须签订《北京高校勤工俭学活动协议书》等都有明确规定,其中还有两个亮点:学生勤工俭学期间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北京市最低标准;对于学生在打工时因工负伤,由用人单位比照职工工伤保障标准补偿,学生享受工伤待遇。其实这一规定主要是解决了《意见》第十二条中的兼职大学生缺乏主体资格的问题,相当于运用了这项规定对其身份上的不足进行了弥补。但是我们仍可以发现,这里采用的程序比较复杂,需要通过多方审核,虽然提高了对于勤工俭学学生的保护,但无疑也增加了用人单位相应的成本,对于现阶段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来说,其真正的适用程度值得商榷。那么是否可以适用非全日制工这个概念呢?除了新《劳动合同法》进行了相关规定外,在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非全日制工是指以小时计酬,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每日工作不超过5 小时,累计每周工作不超过30 小时的用工形式。"笔者认为这一概念可以适用到勤工助学的大学生身上。前文对其主体资格的欠缺进行了讨论,得到的结论是不完善的主体资格可能存在。反观非全日制工,相关法律法规已经认可了其可以具有双重劳动关系,并且对于其主体资格进行了限制,如果把大学生纳入到非全日制工的保护体系当中,最根本的变化就是纳入到了劳动法的保护范围之内,这样可以接受劳动仲裁,签订劳动合同,比单纯的保护范围更广。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过程中,笔者专门采访了国内著名劳动法专家林嘉教授,林教授也认为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考虑比照相应的非全日制工的规定,兼职大学生劳动者主体资格的欠缺并不能成为其不受保护的理由。但是由于我国既定的劳动法体系中有关社会保障的部分很难将兼职大学生纳入到保护范围之内,所以不能直接纳入,可以参照对待,并且非全日工本身就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概念,考虑到其用工特点以及相关要件,将兼职大学生比照非全日制用工进行保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可能性。大学生兼职问题是伴随着我国劳动保障法制进程与用工方式的灵活多样而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进行内容的不断充实,以适应新变化、新发展。虽然已有相应的特殊规定加以完善,但因其效力的影响,可以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通过一般性规范进行调整仍很有必要。而对于兼职大学生自身而言,法律意识的加强不应只流于空谈,应当衡量自身利益取舍,以稳定与安全为首选,避免欺诈,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参考文献:[1]王金星.劳动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11- 113,128- 131[2]侯玲玲,王全兴.劳动法上劳动者概念之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19(1):67- 74[3]钱小敏.论"兼职大学生"的法律身份[J].时代经贸,2008,6(94):196- 197(转引自《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11卷第二期)来源: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网

『柒』 劳动法 兼职问题

1,法律上允许非全日制形式的兼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能影响专先订立劳动合属同的履行。

2,对于全日制用工,如果同时与两个以个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3,《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
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第六十九条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

『捌』 劳动法对做兼职是什么规定

要确保时间上不冲突, 我想可以.

劳动法未规定是否可做. 但其中有一条版:

第三十九条 劳动权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玖』 新劳动法中关于企业兼职人员,应如何签订劳动合同

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兼职人员,可以按非全日制用工签订劳务合同,也可以订立口头协议,好处是随时解约而不用支付经济补偿,也不用上社保。如果想要签订协议也可以,可以自行起草协议,双方协商一致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

(9)兼职劳动法扩展阅读

非全日制用工的社会保险

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原则上参照个体工商户的参保办法执行。对于已参加过基本养老保险和建立个人账户的人员,前后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跨统筹地区转移的,应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的转移、接续手续。

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可以以个人身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按照待遇水平与缴费水平相挂钩的原则,享受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具体办法由各地劳动保障部门研究制定。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建立劳动关系的非全日制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发生工伤,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被鉴定为伤残5-10级的,经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可以一次性结算伤残待遇及有关费用。

『拾』 新劳动法对于兼职是如何规定的

不能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不能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如果有以上情况,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热点内容
行政法范畴论文题目 发布:2024-11-15 17:49:43 浏览:676
学习经济法的收获体会 发布:2024-11-15 17:14:28 浏览:687
行政法与民法的交锋 发布:2024-11-15 17:11:03 浏览:772
畜牧兽医行政法规包括 发布:2024-11-15 17:00:08 浏览:926
西方第一个主张依法治国 发布:2024-11-15 16:30:43 浏览:995
创远律师事务所黑律所 发布:2024-11-15 16:26:11 浏览:21
法院调查股票 发布:2024-11-15 15:57:34 浏览:269
开封人民法院执行网 发布:2024-11-15 15:35:07 浏览:332
酒驾法律知识问答 发布:2024-11-15 15:24:02 浏览:678
法治文章名 发布:2024-11-15 15:16:25 浏览: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