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劳动法
❶ 劳动法关于公司罚款的最新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有关用人单位违规罚款及赔偿规定如下:
第九十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
第九十一条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第九十二条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卫生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或者未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和劳动保护设施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产整顿;对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致使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劳动者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对责任人员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四条用人单位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九十五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对女职工或者未成年工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十六条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公安机关对责任人员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罚款或者警告;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二)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的。
第九十七条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的无效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十八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十九条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一百条用人单位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的,可以加收滞纳金。
第一百零一条用人单位无理阻挠劳动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监督检查权,打击报复举报人员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一百零二条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1)公劳动法扩展阅读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
第一条 为保证《劳动法》的贯彻实施,依法对违反《劳动法》行为进行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劳动法》行为的行政处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应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应给予通报批评。
第四条用人单位未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强迫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应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按每名劳动者每延长工作时间一小时罚款一百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第五条用人单位每日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超过三小时或每月延长工作时间超过三十六小时的,应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按每名劳动者每超过工作时间一小时罚款一百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第六条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之一的,应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责令按相当于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总和的一至五倍支付劳动者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用人单位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卫生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应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可处以五万元以下罚款。
用人单位违反规定造成职工急性中毒事故,或伤亡事故的,应责令制定整改措施,并可按每中毒或重伤或死亡一名劳动者罚款一万元以下的标准处罚;情节严重的,提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停产整顿。
用人单位对发生的急性中毒或伤亡事故隐瞒、拖延不报或谎报的,以及故意破坏或伪造事故现场的,应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条用人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卫生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应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九条用人单位未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和劳动保护设施,或未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定期检查身体的,应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十条用人单位锅炉压力容器无使用证而运行的,或不进行定期检验的,应责令停止运行或查封设备,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用人单位锅炉压力容器有事故隐患的,应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的应责令停止运行,收回使用证件,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用人单位压力管道,起重机械、电梯、客运架空索道、厂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未进行定期检验或安全认证的,应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应责令改正,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处以罚款。
第十二条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合法权益行为之一的,应责令改正,并按每侵害一名女职工或未成年工罚款三千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一)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二)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以上劳动强度的劳动;
(三)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以上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及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的;
(四)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以上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的,应责令改正,并按每侵害一名女职工罚款三千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用人单位安排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延长工作时间和从事夜班劳动的,应责令改正,并按每侵害一名女职工罚款三千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女职工保护规定,女职工产假低于九十天的,应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按每侵害一名女职工罚款三千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未按规定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的,应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按每侵害一名未成年工罚款三千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第十六条用人单位未按《劳动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的,应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应给予通报批评。
第十七条用人单位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应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的,除责令其补交所欠款额外,可以按每日加收所欠款额千分之二的滞纳金。滞纳金收入并入社会保险基金。
第十八条用人单位无理阻挠劳动行政部门及其劳动监察人员行使监督检查权,或者打击报复举报人员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九条对具有数种违反《劳动法》行为的,应分别决定处罚,合并执行;不能合并执行的可以从重处罚。对数次(二次及以上)违反《劳动法》的,可以加重处罚。加重处罚可按原罚款标准的二至五倍计算罚款金额。
第二十条对用人单位处以罚款,应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制定的罚款票据。所处罚款,应依照财政管理的规定,及时、足额上缴财政。
第二十一条用人单位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条例》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复议或起诉。
复议或诉讼期间,不影响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
第二十二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可以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❷ 什么是劳动法的公法性质
你好!
公法仅对国家行使公权力并作为法律关系主体时适用,而私法可以适用于任何人、组织,包括国家。
把法律划分成公法和私法是传统法律的划分方法。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综合和系统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加强,出现了私法公法化和公法私法化的趋势。它们使我们无法为劳动法贴上公法或私法的标签。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劳动法具有社会法这样的特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和法律发展的一般规律。置身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把握这些要求和规律,对于利用劳动法来保护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广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劳动法的立法宗旨是劳动者保护与劳动管理的统一。
公私法分类理论之一是所谓“利益说”:保护公共利益的法是公法,保护私人利益的法是私法。劳动法是劳动者保护法与劳动管理法的统一,很难说它是只保护公共利益还是只保护私人利益,相对而言,对劳动者的保护体现出私法性,而对社会劳动的管理则体现出公法性,准确地讲,它既保护公共利益又保护私人利益,在这里,劳动法体现出鲜明的公法与私法的混合性。
劳动法首先是劳动者保护法。无庸置疑,劳动法要保护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但是,在总体上它向保护劳动者倾斜。这主要表现在:
1、劳动法关于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规定中,偏重于规定劳动者的权利和用人单位的义务。可以说,劳动法对劳动者是权利本位,对用人单位则是义务本位。
2、劳动法对劳动者利益,以强制性规范规定只准提高而不准降低的最低标准,使其得到基本的保护;对用人单位利益,则无这种保护性规定。
3、劳动法对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关系实行严格限制,即不仅规定必备的许可性条件,而且规定具体的禁止性条件和限制性条件;对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关系,有的国家不规定条件,有的国家则只规定许可性条件而不规定禁止性条件和限制性条件。
4、在劳动监察制度中,监察对象一般只限于或者主要是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的行为;至于劳动者遵守劳动法的行为,许多国家并不规定为劳动监察的对象。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和内容涉及的社会主体和社会生活广泛而复杂。
按照公法与私法的分类理论,私法关系是彼此平等的个人或法人之间的关系,公法关系是国家机关之间或国家机关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权力服从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在大陆法系国家,劳动法或劳工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劳动关系,或者说是工人和雇主之间的劳资关系,这种劳动关系或劳资关系的公私性质很不明确,因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兼具平等性和隶属性——劳动关系建立前是平等关系,建立后是隶属关系(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成为另一方用人单位的成员,并遵守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这使得劳动关系既不同于民事关系,也不同于行政关系,这一特点体现了劳动关系中公私法关系之间的相互渗透。
此外,劳动法还调整大量的附随劳动关系——其本身并不是劳动关系,但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并且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时离不开它们,这些附随劳动关系主要有:劳动力管理关系(如劳动行政部门与用人单位或职工之间因就业、培训发生的关系)、社会保险关系、工会与单位行政之间的关系、国家机关监督劳动执法发生的关系、处理劳动争议发生的关系,等等。这样,劳动法涉及的社会主体和社会生活就更加广泛而复杂。西方的劳工法可以涵盖工时、女工、童工、青工、工资、开除、集体谈判、雇主代理人、劳资纠纷、劳动法庭、劳动检查和劳动交换、工矿企业或农业工人的保健、安全和福利、劳动事故和损害赔偿等等内容。我国劳动法是包括促进就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处理、监督检查等法律制度的部门法律体系。
显然,上述社会关系中,既有公法关系又有私法关系。即便是公法关系,它也是以保障私人利益为主要目的的,如国家机关监督劳动执法发生的关系。
三、劳动合同是以国家意志为主导、以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殊合同。
公法的调整原则是公法关系完全依法设定,私法的调整原则是“协议即法律”。“私人自治”是公私法之分的重要概念,其主要含义是:个人享有财产和缔结合同的绝对权利,国家的活动仅限于保障个人的这些权利并充任私人之间纠纷的裁决人,而不应干预个人的自由。只有实行“私人自治”的合同才具有私法性。
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就个别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基于雇用合同而成立的法律关系而言,显然属于私法范畴。但劳动法中又包括了以国家作为雇主的大量规则,加上国家对私人企业劳资关系的积极干预,这使劳动合同具有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性,或者说这种合同既体现国家意志,又体现双方当事人共同意志。这种特殊性在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和约定条款中体现出来。
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的内容可分为法定内容和商定内容两部分,其中法定内容主要有:
1、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是法定的,必须在劳动合同中依法规定。
2、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前者是为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所采取的各项保护措施,后者则是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的工作环境。
3、劳动待遇。包括工资、保险、福利等劳动待遇,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对于劳动合同的法定内容,当事人双方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协商具体执行办法,但不得低于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的最低标准。
四、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与管辖具有特殊性。
19世纪在大陆法系各国先后建立了双重法院——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这种司法体制的依据与公私法分类理论互为因果。它们的管辖权严格分开,普通法院受理私法案件(民事和刑事案件)。行政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通称为公法案件。而劳动争议案件的管辖,在大陆法系许多国家都有归属于专门的劳工法庭,虽然这种法庭有的属于普通法院,有的属于行政法院,其构成、管辖权和职能等在各国大有区别,但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在一程度上也是其社会性的反映。
在我国,依现行劳动法律规定,处理劳动争议适用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四种形式,其中仲裁是主要形式,且为进入诉讼程序的必经程序,即当事人只有对仲裁裁决不服时,才可以在规定时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案件的管辖主要是劳动行政部门和普通人民法院。
仲裁可分为民间仲裁和国家仲裁。我国对劳动仲裁属国家仲裁,由国家授权的专门仲裁机关——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行使仲裁权。这种仲裁不适用属于民事程序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而适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等特别劳动仲裁法规,劳动仲裁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采用规范的办案形式和程序,裁决结果能够引起争议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的产生、变更或消灭效果,且形成为正式的法律文书,执行获得国家强制力的保障。显然,我国的劳动仲裁具有公法程序色彩。
诉讼是劳动争议案件的最后解决方式,我国的劳动诉讼具有私法色彩,因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由人民法院民庭依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
五、劳动监察是以保护劳动者个人利益为主要目标的具体行政行为。
与其它法律部门一样,劳动法的适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法律主体双方的自觉行为,但基于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事实,对于用人单位的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劳动者不能完全运用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这样劳动执法就离不开以国家权力为依据的劳动监察制度。在我国,“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于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但真正具有法定劳动监察权力的机关是劳动行政部门。
国家专门的劳动监察,是由劳动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规章情况进行检查并对违法行为予以处罚的具体行政行为。劳动监察关系的行政性质使得劳动法具有公法性,但是这种监察的关键和重点是用人单位,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行政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通过劳动监察,避免和减少诸如玩忽职守、忽视安全、违章指挥、强迫命令、无视职工合法权益以至产生重大责任事故等不执行劳动法、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就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而言,它显然是以保护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为主要目标的。
❸ 公司违反劳动法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你可以选择向公司寄送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通知版书的主要内权容为:
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
XXX公司,本人于x年x月x日入职贵公司,工作岗位为xx,现因贵司未及时足额支付本人x月份工资,未依法为本人缴纳社会保险,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之规定,本人现依法与你解除劳动合同,希望贵司在收到本通知书后x日内,依法与本人结清工资并支付经济补偿,逾期不付的,本人将依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本人的合法权益。
特此通知。
通知人:
年 月 日
❹ 公司劳动法
第一:保留任何和公司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工作证、工资条、公司打内银行卡帐号的容汇款记录等等;
第二:到劳动监查大队(有区(镇)劳动监查大队的到区,没有的到市)去告,他们会教你填什么表,千万不要让劳动监查大队忽悠你一下叫你先回去,一定要立案,立案了就要解决的;
劳动监查大队第一步是协调,你要提出符合劳动法的赔偿要求:没签劳动合同,从没签之日期每月双倍工资赔偿(一打一个赢);
第二步调解,一般这一步都会成功。
第三步调解不成,进入仲裁,没签劳动合同工资双倍,但是前提是你要提供证据证明你曾经干过(前面提到的证据),或者证人也可以(这种一打一个赢)
第四步又开始协商,可能不会给你双倍,就把工资给你开了,这时候不要死咬了,让公司适当赔偿,把工资发了,因为真走法律程序很烦人。
❺ 公司违反劳动法员工需先怎么做来
用人单位行为符合劳动合同法第38条时:
1、劳动者应当收集证据,其中包括用人单位违法的证据和劳动者理赔时能证明自己工资收入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2、有了证据后,劳动者应当与用人单位协商,协商不一致时才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者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
3、劳动者可以直接离职,不需要告知用人单位,然后再在一年内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根据《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第八十条用人单位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第八十七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三条 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事实,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的原则,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❻ 公司劳动法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存在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形,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
❼ 公招考劳动法哪些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即雇主与雇员。依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所谓劳动权利能力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行为能力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使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和消灭的资格。依据人的年龄、健康、智力和行为自由等事实要素,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和无劳动行为能力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l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同样依据前述四个要素划分,之所以限制劳动行为能力是为保护特定群体的特殊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而不是歧视,更不是违反劳动平等的原则。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包括:16~18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从事特别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工种、岗位的工作等);女性劳动者(在女职工禁忌劳动的工种或岗位被视为无劳动行为能力;在特定的生理时期,不得安排从事某些特定的生产作业);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只能从事与其劳动能力相适应的职业);某些特定的疾病患者(不得从事特定的职业或岗位、工种的工作);部分被依法限制行为自由的人(因违反某些特定规则,被依法限制执业资格的人等)。无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是指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经过有权的机关批准,文娱、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可以招用的未成年人除外),以及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
各类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用工权利能力和用工行为能力。所谓用工权利能力是指用人单位依法享有用工权利和承担用工义务的资格;所谓用工行为能力是指用人单位依法能以自己的行为行使用工权利和承担用工义务的资格。包括能够提供给劳动者进行劳动的物质、技术和组织条件,其他符合国家法定最低标准以上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并能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用人单位作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一般依存于它的民事主体资格,即必须有自己的名称、住所、财产和组织机构。用人单位的用工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通常依据一定的法律程序由其职能部门代理行使。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为劳动法律关系为双务关系,当事人互为权利义务主体,即一方的义务为另一方的权利。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包括体现一定的行政管理和物质利益性质的事物,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事物。
三、劳动法律事实
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为劳动法律事实。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可以成为劳动法律事实,只有依据劳动法的规定,带来一定劳动法律后果的事实才能成为劳动法律事实。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事实为合法事实,双方意思表示必须一致;变更、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事实一般也需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但是在一些场合,单方的意思表示以及违法行为或事件也能使劳动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依据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两类。
1.劳动法律行为。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等。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合法行为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违法行为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同时,单方行为通常也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这是与民事法律关系不同的特点。例
来源唐山律师网页链接
如,只有当事人双方经过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合法行为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以欺诈、胁迫等行为产生的劳动关系为无效劳动关系,这类劳动合同从其产生时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在民事法律关系中,违法行为或单方行为则有可能产生民事法律关系。例如,公民损坏他人财产的违法行为可以引起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关系;单方的馈赠行为也可以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等。此外,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行为不同于变更、终止、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行为。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行为只能是合法行为,违法行为或单方行为都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但是,除了合法行为以外的违法行为或单方行为也可以使劳动关系变更或消灭。例如劳动者辞职或严重的违约行为,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等可以导致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或消灭。
行为人做出意思表示是劳动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即事实要素),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①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包含建立、变更、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意图,即包含追求一定法律效果的意图。②意思表示必须完整地、合于规范地表达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终止的必需内容。残缺不全的,通常不能使法律行为成立。③行为人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意图表达于部,可以由他人客观地加以识别。
2.劳动法律事件。劳动法律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例如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争或其他现象。
❽ 公司这样违反劳动法吗
一、工资待遇由劳资双方确定,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是合法的。
二、工作时间,根据用人单位的工作特点确定,以每周不少于一天休息时间,工作时间不高于每天八小时、每周不高于四十小时为限,是合法的。
❾ 公司有违反劳动法吗
单位违法,下面这篇文章供你参考。
劳动者经常被一些无良知的用人单位欺负,而他/她自己又不懂法律,也请不起律师,所以不知道怎样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权利。我作为律师,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告诉你劳动者有什么法律赋予的权利、维护权利有什么样的选择以及在迫不得已必须打官司时,你又该怎样操作。希望这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你守法维权、帮助他人。
一、你自己有什么权利
以下是普通劳动者的一些基本权利。如果你迫不得已要打官司,下面的一些计算方法会对你有帮助。
1. 你有权休年假或得到三倍补偿
根据国务院的职工年休假条例,你如果工龄(包括其他单位的工龄)超过一年,即使你刚进入这家单位,每年你都有权休5天,这五天单位不可以扣工资。如到年底单位都没有给你安排休假,你可以要求单位给你支付未休年假5天的三倍日工资的补偿,计算方法是:(月工资/21.75)*5*3;如果你离职的时候未休年假,你有权要求单位给你支付已经上班的本年天数所应享受的年假天数。简单说,你可以享受部分年假,因为你没有工作整年。假如你今年上班120天(即上班到4月底)就离职了。你未休年假的计算方法是:(120/365)*5=1.64,法律规定只取整数部分(而不是四舍五入),所以你未休年假的天数是1天。另外,年休假工资的月工资基数仅为正常时间内的工资,不含加班工资。
记住,每年未休的年假必须及时要求补偿,否则过了一年法律就不保护了,这是因为劳动仲裁有个时效限制。
2. 你有权要求加班工资
加班工资的支付相信你也知道,就是平时加班150%工资,周末加班200%,法定节假日300%。
月底时你可以看看工资条,如果你有加班但是没有加班工资一栏,说明单位没有依法支付加班工资,你有权要求支付。
但是有一种情况,如果你和单位的劳动合同里规定你的工资包含了一定小时数的加班费,那么你在这个小时数内的加班就应当视为已经支付过了,单位就无需另行支付。然而,如果你的劳动合同里的工资是当地最低工资,那么单位就不可以规定这个工资包含加班工资,因为去掉加班工资后你的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这是违法的。
加班工资的算法是,你要分开计算不同时间的加班工资。例如平时加班的倍率是150%,那么如果你主张一个月的平时加班有60小时,那么这个月的平时加班工资是:(你的月工资/174)*60*150%。同样道理你可以计算出周末和法定节假日的加班工资。如果你离职了,你可以主张两年内的加班工资。这个月工资标准包括所有按月发放的各种名目的工资,包括奖金、岗位津贴、基本工资、补贴等。
3. 你有权要求单位为你购买社会保险
单位为你购买了社会保险,在发生工伤、职业病等情况下,你就可以获得保障。因此,无论你是否离职,你都可以主张要求单位购买社会保险。如果单位没有购买,假如你发生工伤事故,单位要承担全部责任。
4. 你有权要求单位与你签订劳动合同
2008年的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单位如果在你入职后一个月内不与你签订劳动合同,你有权向单位主张每个月(除了第一个月)向你多支付一倍的工资。这个合同条款是为了惩罚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普遍现象。
但是,你记住:不要为了获得这个加付一倍的工资故意不与单位签订合同,这是违反法律也违反基本道德的。另外,你最多只可以主张从申请之日倒推最多11个月的加付一倍工资,也是因为劳动仲裁时效的原因。这个加付一倍的月工资,包括最近三个月的工资和加班工资。
5. 经济补偿金
在各种法定情况下,例如员工因为单位克扣拖欠工资、未购买社保、强迫调动岗位等被迫辞职的,或单位经济性裁员的,或因为劳动者不胜任工作、医疗期满后不胜任工作的或客观情况变化单位解雇的,劳动者都有权要求按照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
该经济补偿金是一年一个月,不满半年工龄赔半个月,超过半年不满一年的赔一个月。 但是有几个特殊情形:
a. 合同到期后单位不愿意续签的,单位只需要补偿2008年以后的工龄,哪怕你在2008年前有6年工龄也不补偿。但是,如果合同到期时,你的该单位工龄超过10年,单位就不可以解雇你,因为你的劳动合同已经自动转为无固定期限了。
b. 如果你自己辞职,或者合同到期时单位按照原来的条件愿意让你续签你自己不愿意续签的,或者如果你因为严重违纪、犯罪等行为导致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单位无须支付你的经济补偿金。
6. 年终奖和双薪
如果单位一直向员工支付年终奖和双薪,而你未到年底就离职,你有权要求单位向你支付已经上班的时间部分的年终奖和双薪。
7、单位违法解雇的赔偿金
如果单位没有合法理由任意解雇你,则单位应当按照你的工龄(包括2008年前的)支付双倍的赔偿金。例如你的工龄是9年,则单位在违法解雇时应当赔偿你18个月的工资,该工资标准包括最近三个月的工资和加班工资。
二、你怎样保护自己的权利
因为打官司花时间花钱而且里面的技术问题太多,不容易。所以,你有其他的方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1. 与单位友好协商。 关键问题是你要搞明白自己有什么权利,所以参考第一点,你就知道你应得的,根据法律赋予你的权利去与单位协商,你就处于一种比较明白的境地。既不会漫天要价,也不会委曲求全。某些单位,例如一些外资企业愿意根据法律规定,足额支付你的所有赔偿。可以不打官司最好不打,甚至打点折扣都可以,因为劳动者花上一年时间打官司,最后一般人都挺不下去的。
2. 向劳动监察投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可以直接向劳动监察投诉的事项,这样有利于迅速解决问题。
a. 用人单位扣押证件。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扣押证件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如劳动者去投诉,可以对用人单位处以罚款。当然,劳动者在被扣押证件的时候,要注意一定要留一个收条,防止用人单位恼羞成怒,死不认账。
b. 金额较低的工资、加班工资,尤其是劳动者不愿意继续在该单位工作的情况下。
c. 用人单位在员工辞职后拒绝办理档案、离职证明等事项。
劳动者投诉的时候,要带身份证和一些简单的证据,例如员工证、劳动合同、工资条、工资存折等,并找工作人员填写一个书面投诉或举报。根据我国劳动监察法,劳动者去投诉后,劳动监察部门必须对此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投诉的劳动者,否则其属于违法行政或者行政不作为。
3. 如果上述手段都没有效果,可以考虑下面的申请劳动仲裁。
三、怎样自己申请劳动仲裁
劳动仲裁通常要向公司所在地的劳动仲裁委提出,仲裁是免费的。在提交仲裁申请时,要打印用人单位的工商注册信息,提供员工的身份证复印件,并且填写仲裁申请书。
仲裁申请除了申请人(员工)和被申请人(单位)的信息外,还有申诉请求和事实与理由需要填写。申诉请求通常包括:要求支付工资xxx元;要求支付加班费xxx元;要求支付离职的经济补偿xxx元和惩罚性赔偿50%;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赔偿xxx月;要求补办社会保险等。具体的计算和金额参见前面一、二的算法。事实和理由要围绕基本事实和员工的申诉请求简要写。基本事实通常要表述:何时入职,目前工资的结构、金额等,离职前的上班时间,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等;何种情况下离职的;例如工资和加班工资的请求,员工应当在事实理由里明确写明哪一个月的工资和加班工资未支付,加班工资的金额是怎样计算的;又例如要求支付离职经济补偿金的理由是什么,可以写比如克扣加班费,搬迁等;
同时员工要提交适当的证据,主要有:前述快递的辞职通知文件,所有劳动合同,两年的银行工资转账记录,员工证,入职通知书等。因为法律规定一般性的举证由单位负责,所以员工只要提供前面的几个证据就可以了。
如果出现一.6中的情形导致员工被迫辞职,员工应当注意应通过快递向单位发出通知,并在快递单据上注明:因xxx被迫辞职通知书,写明发件人(员工)及收件人(单位,一定要准确写明单位全称)。保留快递单据的底单、向快递公司索要单位签收的回执、索要邮寄费得发票,用于仲裁的证据。至于装在快递袋子里的文件,员工可以简单写一下:辞职通知 x单位,我因xxx原因被迫辞职,特此通知。落款签名就可以。
以下是一个样板的劳动仲裁申请书:
申诉人:xxxx,男,汉族,19xx年x月xx日生,xx省xxx县xxxx乡xxx村xxx组,身份证号:xxxxx
被诉人:xxxx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xxxx(这个要到网上或工商局打印营业执照)
地址:xxxxxxx
申诉请求
1. 裁令被诉人向申诉人支付经济赔偿金xxxxx元及50%额外经济补偿金xxx元;
2. 裁令被诉人向申诉人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xxx元;
3. 裁令被诉人向申诉人支付加班费xxxx元;
4. 裁令被诉人为申诉人补办社会保险;
4. 裁令被诉人承担劳动仲裁费用。
以上请求合计xxxx元。
事实和理由
申诉人自xxx年x月x日进入被诉人公司至今已经xxx年半。因为工作各方面表现出色,被诉人将其从普通技工逐步提升到生产部副经理,负责生产设备维护,从2002年以来,被诉人每年对其工作表现的考评也从良好的四级升到最高的六级。双方一直未签订劳动合同,未办理社会保险。然而,xxx年xx月xx日,被诉人通知申诉人即时解除合同,其理由是莫须有的“罪名”。
同时,申诉人在公司长期加班未得到加班工资,每天加班3小时,周六加班11小时,合计每月加班小时数为122小时,计算加班费为xxx元。被诉人未为申诉人办理社会保险。
综上,被诉人无合法理由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理应承担赔偿金、加班费、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办理社保等责任。请贵仲裁委查明事实,依法裁判,保护申诉人的合法利益。
此致
xxxxxxxx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附:副本一份
证据材料两份
申诉人:xxxx(签字)
x年x月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