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劳动法
『壹』 王倩一和乔振宇的交易内容如下
你是说乔振宇是被人坑的自杀?
『贰』 对张华个王茜这一类员工,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培训
针对你提出的问题回答一下你吧!
首先你的一个问题,认为公司应对员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内容的培训比较好?我是这样认为的:培训可以根据员工的普遍素质和职业技能进行对应的培训。一般是从普通礼仪方面开始,首先对员工进行日常衣着服饰、礼貌语言、形象素质、人际沟通方面入手。这方面可以进行光碟式的培训,金正昆教授在这方面讲得很不错,市场上也有他的光碟买;然后是职业素养、团队合作、心态建设、职场规划方面的培训,这些方面适合心理辅导师以提供建议的态度授课,通过双向沟通,让员工懂得自己的前程应该如何规划?懂得如何把握公司平台,达到自己的理想,以及工作中应该保持什么样的良好心态,怎样融入团队、发挥团队能力进行工作,和要具有的职业操守方面;第三个我认为就应该是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培训,市场销售、客户服务、产品技术、人事管理要区别对待、分开培训,这样能够结合每个岗位的员工进行知识经验的传达,帮助他在自己的工作中如何利用创新的思路开展自己的工作,以及对于以前的工作方式进行改进、完善。最后就是对历次的培训进行后续跟进,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以座谈的方式,所有接受过培训的人各抒己见,将自己培训后如何利用到工作中、心态中的经验进行分享。达到温故而知新。
你的第二个问题,怎么样实施这样的培训方案呢?这就涉及到公司的执行文化。好的培训方案只是初步的想法,要把想法落实,就需要公司人力部门、行政部门甚至总经理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公司肯定培训的地位,让每位员工明白公司的培训就是一种额外的福利,对于自己是终身受用的。每个培训前都下发文件,指定时间、地点让员工准时的参加培训,并制定培训纪律,人人服从。
1,请知名人士来厂实地教学,那收费又是多少呢?我认为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因为知名人士的培训费用有高有低,重要的是你要搞清楚哪些方面的培训是需要请知名人士过来,哪些是不需要的。钢要用在刀刃上,能节省的节省,充分利用公司内部资源,可以在公司内部寻找这方面的人才,这样成本低,而且对于这样的人才,公司给他一个机会对于他也是很大的收获。
2,在一片工厂区域内,能不能设一个商业培训学校?这就要结合自己公司的规模、效益、人力等各方面的资源了。当然公司有这样的商业培训学校肯定会对公司员工的能力提升起到很大作用,但是这方面的成本要考虑到。对于成立一个公司培训委员会,让人事部、行政部、有培训经验和能力的员工加入进来也不失一种好方法。
3、如果要是设行政文员、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实操培训班,员工会不会参加?收费怎么收比较合适?我想这就看你的培训班的定位了。公司里面的培训如果对员工收费的话,我想效果应该不是很好,培训应该作为公司对员工的一种除工资薪金以外的福利才对。当然,如果你是一个专门的商业培训机构对厂家培训肯定是要收取费用的,这就要看培训的含金量了。
4、就现在而言,专为工厂做员工的素质教育培训有没有市场,为什么没有?或有多大市场?厂方会不会买单?——肯定有市场,但说实话,广东这边工厂经营主对于员工的素质教育培训一般都不是很重视,他们认为人才劳动力的流动很正常,我今天对他们进行培训了,明天他们走人了那我不就是损失了?!但也有个别企业文化良好的公司,非常愿意为员工外聘讲师,甚至让专门的培训机构为公司制定专业的培训计划,对员工进行彻底的、全面的培训,当然你能找到这样的企业是最好的了。
『叁』 王倩的主要科研成果
原著王倩:《非全日制用工规定的缺陷以及完善---以麦当劳低薪事件为例》,载《法学》2007年第7期(中文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王倩:《旅游举办人的瑕疵责任》,载《民商法论丛》第39卷王倩:《劳动合同法第八条第二款的理解与适用》,载《社会法评论》第5卷王倩:《德国劳动法对招聘单位知情权的限制》,载《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10年第4期王倩,Wolfgang Daeubler:《金融危机中避免失业减少裁员之策---德国的对策》,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中文核心期刊政治学类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译著Gerfried Fischer, 《人体医学试验的法律问题》,载《中德法学论坛》第3辑Rupert Scholz, 《欧洲宪法(二)》,载《中德法学论坛》第3辑Detlev Joost,《德国劳动法之体系与基本原理》,载《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学术会议/编辑工作2009年12月 德中法学家协会海德堡中国法系列报告之七 “劳动法专题” 海德堡 发起筹办并做主题报告 “中国劳动关系非标准化的趋势以及劳动合同法的应对”2010年3月 马克斯-普朗克外国私法和国际私法研究所 月度学术报告会 汉堡 做主题报告“中国劳动法的发展与现状”2011年11月 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 温州 分组主题发言 “招聘阶段用人单位知情权的限制”2012年2月 德国联邦社会法法院 卡塞尔 大会主题报告 “解雇保护制度的中德比较研究”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 《德国法青年通讯》编辑
『肆』 用人单位给我签了一个试用合同,试用合同并没有注明转正后的合同期限,在试用期到了以后不肯签订转正合同
第一,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不存在“试用合同”,用人单位违反了内劳动合同法的第十容九条第二款的规定,也就是说你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是劳动合同,而非“试用合同”,合同中的“试用期限”就是你和用人单位约定的劳动期限,故此不能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因未订立劳动合同的赔偿金。
第二,可以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要求用人单位补偿在劳动期间,与本人工作岗位及内容的同一工资区间的劳动报酬及工作待遇(如社保,福利等)。
第三,同工同酬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是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相同;
2、是在相同的工作岗位上付出了与别人同样
的劳动工作量;
3、是同样的工作量取得了相同的工作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