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内容
㈠ 民事诉讼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法律分析: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作出修改第五十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在没有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或者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款规定的机关或者组织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支持起诉。”民事诉讼是诉讼的基本类型之一。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审理解决民事案件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诉讼关系的总和,特点:民事诉讼既包括法院依法进行的审判活动,也包括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进行的诉讼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法院和各诉讼参与人之间发生诉讼法律关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六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修改宪法;
(二)监督宪法的实施;
(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四)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六)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
(七)选举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
(八)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九)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十)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十一)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十二)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十三)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
(十四)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
(十五)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十六)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㈡ 民事诉讼法三次修订的内容都有哪些
一、认可并推动电子科技手段的运用
1、视听资料记录留置送达。
2、传真、邮件等新的内送达方式。
3、增加容“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种类之一。
二、吸收了司法解释的相关成果
1、明确当事人双方可约定适用简易程序。
2、明确简易程序简便传唤、送达、审理。
3、明确了证人不到庭作证的具体情形。
三、采纳了社会各界意见,完善了相关程序
1、督促程序回归督促本义。
2、协议管辖尊重意思自治。
3、小额诉讼避免正义迟到。
四、确保了法律之间的协调统一
1、增加两类特别程序案件,与相关法律相衔接。特别程序一章中增加了司法确认程序与实现担保物权程序,增加这两个程序主要是为了与已生效并实施的《人民调解法》及《物权法》相衔接。
2、修改证据种类,确保三大诉讼证据的统一。
拉萨律师网页链接
3、删去相关章节,确保内外统一。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第四编对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有特别规定,本次修改将该编的涉外协议管辖、默示管辖及涉外财产保全的相关条文予以删去,统一了国内案件与涉外案件的协议管辖规则及财产保全制度。实现了对国内和涉外民事诉讼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权利的平等保护,同时也使得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在体例上更为简洁、清晰,更便于人们对法律规定的把握。
㈢ 新修改民事诉讼法解释是什么
【法律分析】
新民事诉讼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
最新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施行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就管辖、回避、诉讼参与人、证据、期间和送达、调解、保全和先予执行及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进行明确的规定。就回避而言,明确了如果双方当事人都被监禁,则民事纠纷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并规定了对必须到庭才能查清案件基本事实的原告,经过法院两次传票传唤仍然拒不到庭的,可以采取拘传措施。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一项规定的重大涉外案件,包括争议标的额大的案件、案情复杂的案件,或者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第二条 专利纠纷案件由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辖。
第三条 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住所地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不能确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注册地或者登记地为住所地。
第四条 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第五条 对没有办事机构的个人合伙、合伙型联营体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注册登记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注册登记,几个被告又不在同一辖区的,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第六条 被告被注销户籍的,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确定管辖;原告、被告均被注销户籍的,由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七条 当事人的户籍迁出后尚未落户,有经常居住地的,由该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其原户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八条 双方当事人都被监禁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被监禁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一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监禁地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地人民法院管辖。
㈣ 新民事诉讼法 有什么修改吗
小标的案件,一审复终制审
新民诉法第一百六十二条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简单的民事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0%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
当事人选择法院,应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
新民诉法第三十四条 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快速送达法律文书,提高审判效率
新民诉法第八十七条第一款经受送达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但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除外。
等等若干改动
㈤ 新民事诉讼法对诉讼管辖制度作了哪些修改
新民事诉讼法扩大协议管辖的范围,在法院管辖问题上更加尊重意思自治
【法条索引】:
新民诉法第34条:"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旧民诉法第25条:"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㈥ 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的内容
民事诉讼法修正对比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于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年4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4号公布施行。现根据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正。 一、目录 1、修正后的诉讼法删除了第十九章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其他未改动。 二、审判监督程序 2、第一百七十八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3、第一百七十九条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非法词被屏蔽]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三)原判决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四) 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六)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七)违反法律规定,管辖错误的; (八)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九)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十)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十一)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十二)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十三)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对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情形,或者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人民法院对不符合前款规定的申请,予以驳回。 名师云集,助你一次通过08司考的辅导方案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 为便于掌握《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原条文的修改情况,特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同学习: 一、第一百零三条第二款修改为:“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对仍不履行协助义务的,可以予以拘留;并可以向监察机关或者有关机关提出予以纪律处分的司法建议。” 原条文:“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还可以向监察机关或者有关机关提出予以纪律处分的司法建议。” 二、第一百零四条第一款修改为:“对个人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一万元以下。对单位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一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 原条文:“对个人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一千元以下。对单位的罚款金额, 为人民币一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 三、第一百七十八条修改为:“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原条文:“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四、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改为第一百七十九条,修改为:“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六)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七)违反法律规定,管辖错误的; “(八)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九)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十)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十一)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十二)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十三)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对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情形,或者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原条文共两款,为:“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三)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四)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五)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人民法院对不符合前款规定的申请,予以驳回。” 五、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八十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应当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五日内将再审申请书副本发送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书面意见;不提交书面意见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请人和对方当事人补充有关材料,询问有关事项。” 本条为新增加。 六、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二款改为第一百八十一条,修改为:“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因当事人申请裁定再审的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以上的人民法院审理。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再审的案件,由本院再审或者交其他人民法院再审,也可以交原审人民法院再审。” 原条文为:“人民法院对不符合前款规定的申请,予以驳回。” 七、第一百八十二条改为第一百八十四条,修改为:“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二年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 原条文为:“第一百八十二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 八、第一百八十五条改为第一百八十七条,修改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出抗诉。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原条文为:“第一百八十五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二)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三)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四)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九、第一百八十六条改为第一百八十八条,修改为:“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抗诉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再审的裁定;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五)项规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下一级人民法院再审。”
㈦ 民事诉讼法都修改了哪些条款
无论在法院还是在检察院的信访接待室,人们总能看到上访者的身影,他们多是因为不服法院的生效判决,写诉状、递材料,一遍遍地进行上访、申诉,要求案件再审。
手拿法院的生效判决书,却迟迟得不到执行,以至于有人把判决书无奈地称为“法律白条”,甚至还出现了在街头出卖判决书的荒唐一幕。
“申诉难”、“执行难”,成为近年来百姓呼声最为强烈的两大司法顽疾。2006年,各级人民法院受理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案件为22.7万余件,决定再审的为4.8万余件,改判的为1.55万余件,民事再审案件占再审案件总数的90%以上。
今天,《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首次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这意味着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对施行了16年的《民事诉讼法》首次进行修改,一系列重大修改直击“申诉难”、“执行难”两大司法顽疾。
16种情形圈定再审事由
现行民诉法规定了5项再审事由,由于规定过于笼统,致使“申诉难”,应当再审的未能再审、应当及时再审的长期未能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这次修改将再审事由从5项具体化为16种情形,当事人的申请符合其中情形之一的,法院即应当再审: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对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的;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的;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未依法开庭审理的;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原判决、裁定遗漏、超出诉讼请求的;其他致使原判决、裁定错误的情形。
同时,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情形也由原来的4项进一步具体化为16项。
不必多头申诉再审不再没完没了
现行民诉法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既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提出,也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这导致当事人向法院多头申诉、反复申诉,法院也陷入重复审查,耗费了司法资源,加大司法成本。而且,由于现行法律没有规定再审期限和审查方式,以致有的当事人跑起再审“马拉松”没完没了,一生的时间搭进走不出的诉讼怪圈中。
修正案草案删去当事人向原审法院申请再审的规定,明确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同时再审案件的审查期限也得以确定,即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3个月内进行审查。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法院应在30日内再审。
五项举措解决“执行难”
随着民事案件的增加,申请执行的案件也大量增加,由于多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判决、裁定没有得到执行,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最终实现,“执行难”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2006年,各级人民法院受理申请执行的民事案件为213万件,法院发出执行通知后履行义务的为71万件,采取强制措施执行的为46万件。草案从5个方面增加了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规定:
——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有可能隐匿、转移财产的,执行员可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人民法院在执行中发现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应当责令被执行人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虚假报告的,法院可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
——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法院可对其采取或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不履行义务信息的措施。
——将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的强制措施,对个人的罚款金额从1000元以下,提高到1万元以下;对单位的罚款金额从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提高到1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
——对有义务协助调查、执行的单位拒绝协助调查、执行的强制措施,在民诉法规定罚款的基础上,增加规定:法院有权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拘留。
破解地方保护主义
一些执行案件由于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干扰,长期得不到执行,个别案件中,法官异地执行时,不仅得不到有效配合,甚至受到不法人员围攻。
为此,修正案草案增加了这样的规定,超过6个月未执行的,当事人可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请由其他人民法院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可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
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经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案外人不服的,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处理。
此外,草案还规定,无论当事人是公民还是法人或其他组织,当事人申请执行的期限统一延长为3年。
对于全国人大代表和百姓关注度很高的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涉外民事诉讼程序、公益诉讼制度、证据制度、调解制度等的修改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王胜明表示,将对这些意见继续调研,待条件成熟再作及时修改,不断完善民事诉讼制度。本报北京6月24日电
㈧ 民事诉讼法解释改了吗
民事诉讼法解释改了,不过是2021年进行修改的完成并开始实施的。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等十九件民事诉讼类司法解释的决定,12月29日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事诉讼法解释范围
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一项规定的重大涉外案件,包括争议标的额大的案件、案情复杂的案件,或者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专利纠纷案件由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住所地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不能确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注册地或者登记地为住所地。
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对没有办事机构的个人合伙、合伙型联营体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注册登记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注册登记,几个被告又不在同一辖区的,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