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犯罪嫌疑人保护
① 求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护制度的案例分析
一、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制度的缺憾
(一)刑事被害人程序性诉讼权利存在缺陷
1.被害人自诉权的行使受到严格限制。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赋予了被害人提起自诉的权利。但要求被害人必须有证据证明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而我国法律将犯罪的侦查权明确赋予给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被害人作为普通公民,尤其是在受到犯罪侵害后处于弱势状态下,其对犯罪证据的搜集能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在公诉转自诉案件中,被害人通常不具备专门的法律知识,而公诉机关不再承担任何诉讼义务,被害人即便有律师的帮助,往往也很难在诉讼中享有如同国家公诉机关一样的诉讼能力。
2.刑事被害人缺乏独立的上诉权。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的,自收到判决书后五日内,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这样一个看似保护被害人权利的规定,却在实质上剥夺了被害人的上诉权。刑事诉讼法一百八十二条赋予被害人的仅仅是抗诉请求权,它并不是必然导致第二审程序的启动,跟被告人的上诉权相比,是颇为不公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被害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被害人缺乏必要的刑事诉讼参与权。被害人作为犯罪的直接受害人,刑事诉讼的结果与其有最直接的利害关系,但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除了附带民事诉讼外,被害人一般不出庭,即被害人不能直接参与审判活动的权利。在审理过程中,只有被告人享有申请回避的权利,进行答辩的权利,最后陈述的权利等,被害人的相应权利无疑是被剥夺了。
(二)刑事被害人的救济程序存在缺陷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遭受的物质损失,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这项制度的建立,旨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解决被害人的物质损失赔偿问题,但由于我国这项制度的规定不尽合理,程序不尽完善,使得其在被害人保护中的作用被削弱。
1.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将精神损失排除在外。传统刑事司法理念认为,行使国家公权利惩治犯罪,对其定罪科刑就是对被害人最大的精神抚慰和精神赔偿。然而“精神”虽然是指人的某种意识活动,但“精神损失”无疑是与“损害赔偿”联系在一起的。而赔偿的范围必定要用财产才能衡量。我国《民法通则》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而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却排除精神损害赔偿,这样一个具有民事诉讼性质的程序法却排斥民事实体法的规定,这在处理具体案件中极易造成了法律适用上的混乱。在刑事案件中,除了单纯的侵财类案件外,针对公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名誉尊严的刑事犯罪,除了会造成被害人经济上的损失外,最重要的还是对其精神上的损害。从当今世界立法和司法实践趋势来看,许多国家的刑事诉讼法是明确把精神损害赔偿纳入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让罪犯承担精神损失,才能体现对被害人正当权益的认可和充分保护,才能体现让侵权者承担全部责任的公平精神。
2.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完全依附于刑事诉讼而存在的,在程序上缺乏民诉的完整性,容易造成“重刑轻民”。在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片面强调刑事优先,不能完整地体现民事诉讼特有的财产保全、举证责任、证明标准、辩论原则等程序规定,不能称其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民事诉讼。以证明标准而言,我国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民事诉讼部分的证明标准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如果单纯采用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会造成法官在处理刑事审判部分的证明标准出现逻辑混乱。司法实践中一般采用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来衡量民事请求是否成立。但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远远高于民事诉讼,会造成被害人的某些民事请求因证据不能达到真实、客观要求,不被法院支持,这样认为的提高附带民事诉讼证据的证明标准对被害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3.缺乏国家补偿制度,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往往有名无实。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让被害人能够得到经济赔偿,但拿到一纸判决的被害人却常常无法及时从被告人那里得到实际的赔偿。鉴于刑事被告人的特殊性,其常常是缺乏赔偿能力的,甚至很多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长期不能被抓获,面对这种情况,被害人只能面对漫长地等待和苦苦的寻求。国家补偿制度是对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有利补充。当刑事被害人不能及时取得罪犯或者其他赔偿义务人实质性的赔偿时,可以通过国家补偿制度解决一时困难,维持自身生活。而正是缺失这一制度的有利支撑,被害人民事权力实际上处于了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
(三)刑事被害人的保障性诉讼权利存在缺陷
1.刑事诉讼中被害人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缺失。法律援助是针对一些经济困难或者存在特殊情况的当事人提供免费或者减费的法律帮助,以保障其利益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制度。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已经为被告人的法律援助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但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却被严重忽视,几乎成为空白。
2.被害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制度有待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条规定了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这位被害人作为当事人有效的参与诉讼起到了有利的保障作用,有利于被害人完整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但这一被害人代理制度在立法上的规定却过于简单,且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限制。例如《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二十五条对律师阅卷权设置了范围的限制,对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责任的规定不尽明确,这些都制约了被害人代理制度作用的发挥,不利于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3.刑事被害人缺乏应有的知情权。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的直接侵害对象,理应对整个案件的处理进程有充分的了解,以便于其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却对被害人知情权没有明确规定,加之传统司法理念对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存在偏失,导致被害人常常要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案件进程,直到法院开庭审理前都没有明确规定要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害人。在判决的执行环节,法律也没有赋予被害人了解、参与执行的权利,这就可能会损害到被害人寻求赔偿,追回损失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制度之构想
(一)转变司法理念,提高保护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意识。被害人作为刑事案件的当事人之一,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应当与被告人处在同样平等的地位,保护被告人的人权不能就忽视被害人的人权。司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处理刑事案件时,要克服国家本位主义的影响,强化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的司法理念,不能片面追求办案效率而无视被害人的合法权利和正当要求,充分发挥被害人在追诉犯罪当中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对被害人诉权的规定。真正赋予被害人补充起诉的权利,加强对司法机关不立案、不起诉权利的制约,排除被害人直接起诉权的障碍。赋予被害人独立的上诉权,使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增强其对法律的信任感,同时也加强了对公、检、法机关的法律监督。赋予被害人最后陈述权,使被害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平息被害人对判决结果的对立情绪,促进社会和谐。
(三)完善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制度。扩大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针对犯罪嫌疑人长期不能到案的情况,如果被害人具备了提起民事诉讼的条件,应当允许其先于刑事诉讼提起独立的民事诉讼,对潜逃的犯罪嫌疑人作缺席判决,使被害人损失可以得到及时的补偿。赋予被害人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对由于被告人实施了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造成被害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害人有权要求其承担精神损害赔偿。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在刑事被害人无法获得经济赔偿的情况下,由政府给与适当的补偿和援助,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平。以国家公权利的追诉代替被害人私权利的追诉,由国家通过实施代为求偿权追究被告人的赔偿责任,减轻被害人寻求经济赔偿的压力,避免造成被害人的二次伤害。
(四)完善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刑事被害人受到财产损失,经济上形成巨大困难时,虽然可以通过诉讼获得赔偿或补偿,但数量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其要求,就可以通过保险赔偿、社会救助等途径给与适当援助。同时,还可以从社会公益服务、新闻舆论等各个方面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招募志愿者建立社会服务机构,向被害人提供急需的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等,给被害人的以多方面的帮助,切实保障其合法权利。
② 刑事诉讼证人保护制度的规定
我国的法律对证人保护制度做出了许多规定。 《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的安全。刑法也对此作了规定。根据法律规定的内容,我国已经形成了保护证人的规范体系。但是,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现行的证人保护条例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和遗漏。这主要表现在:
。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化,缺乏具体的保护措施。例如,“刑事诉讼法”条款的规定过于抽象,笼统且不可操纵。
。对证人的保护更多体现在对罪犯的制裁上,这种方法从种类上来说是一种后救济措施,预防功能非常薄弱。对于证人而言,仅提供这种救济后的救济是不够的。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无法得到根本改善。
。受我国法律保护的证人范围十分有限。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证人是指诉讼参与人,他了解案件情况并除当事方外还向司法机关作证。受害人与该人不属于证人行列。但是实际上,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受害人对案件的情况了解更多,而且在实践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也更加in吓。排除对受害者的保护将使受害者及其近亲属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干扰证人证言的犯罪者的范围太狭窄。例如,在有关保释审判和监视居住的有关规定中,只有在犯罪嫌疑人和被告在审判和监视居住中保释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的证词,但对犯罪人以外的人嫌疑人和被告,法律但是,没有做出特别规定。
③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九条有哪些规定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九条是关于报案、控告、举报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报案、控告、举报可以用书面或者口头提出。接受口头报案、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写成笔录,经宣读无误后,由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签名或者盖章。
接受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向控告人、举报人说明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但是,只要不是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即使控告、举报的事实有出入,甚至是错告的,也要和诬告严格加以区别。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应当为他保守秘密。
(3)刑事诉讼法犯罪嫌疑人保护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④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第一款的具体规定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第二款之规定是关于不起诉的规定,其具体内容是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
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有本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案件,应当同时对侦查中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解除查封、扣押、冻结。对被不起诉人需要给予行政处罚、处分或者需要没收其违法所得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提出检察意见,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有关主管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
⑤ 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法律分析:其基本权利有:
1.有获得辩护的权利;
2.有委托辩护人的权利;
3.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4.有控告的权利;
5.有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
6.有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权利等等。
对于未成人犯罪嫌疑人,还有特殊的一些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人格权的权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十四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辩护权和其他诉讼权利。
诉讼参与人对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侵犯公民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
第三十条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不得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违反前款规定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⑥ 如何理解刑事诉讼法的人权司法保障功能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宪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我国在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的过程中,着重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总则中,成为了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新刑事诉讼法对人权保障原则的这一修改,也是我国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人权与法律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对人权的保障中,只有法律才是其最基本、最权威的保障。同时人权保障也应该且必须成为法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立法原则。刑事诉讼法作为宪法之下最为重要的法律之一,在人权保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刑事诉讼法中,写入了诸多关于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公民人权的保障。具体体现方面:
一、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保护
二、对证人、被害人、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⑦ 如何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权利
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来源: 作者: 日期:2010-02-26 >我来说两句(0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公安机关对案件进行侦查期间,犯罪嫌疑人有如下权利和义务:
权利:
1、有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刑诉法9条)
2、对侦查人员在讯问过程中侵犯他的诉讼权利或者进行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刑诉法14条)
3、对于侦查人员、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回避:(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刑诉法第28、30、31条)
4、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刑诉法第32条)
5、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刑诉法第52条)
6、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的律师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刑诉法第75条)
7、在侦查人员讯问时,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拒绝回答的权利。(刑诉法第93条)
8、犯罪嫌疑人有权核对讯问笔录。犯罪嫌疑人没有阅读能力的,侦查人员应当向其宣读。如果记载有遗漏或者差错,犯罪嫌疑人可以提出补充或者改正。犯罪嫌疑人有权自行书写供述。(刑诉法第95条)
9、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应当经侦查机关批准。(刑诉法第96条)
10、有权知道用作证据的鉴定结论的内容,可以申请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刑诉法121条)
义务:
1、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刑诉法93条)
2、服从侦查行为。
⑧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有哪些权利
我国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
(1)自行辩护的权利回;答
(2)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帮助的权利;
(3)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获得免费法律援助的权利;
(4)对司法人员侵犯自己权利的行为提出申诉、控告的权利;
(5)对审理自己案件的司法人员要求回避的权利;
(6)对判决提出上诉、申诉的权利;
(7)不受非法拘留、逮捕和超期羁押的权利。
(8)刑事诉讼法犯罪嫌疑人保护扩展阅读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的义务
(1)对于公安、司法机关依法采用的强制措施,以及检查、搜查、扣押等站差措施,应予合作;
(2)对于侦查人员在讯问中所提与本案有关的问题应当如实回答;
(3)对于侦查人员的讯问笔录经核对并承认没有错误应当签名或盖章;
(4)承受检察机关的起诉,依法出席并接受法庭审判;
(5)对于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有义务执行或协助执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⑨ 刑事案件嫌疑人可以被担保吗与取保候审有何不同
1、申请取保候审要满足以下条件。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2、申请取保候审需要申请人提出申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以及辩护人需要向公安、检察院、法院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法定代理人”就是指依法代理被代理人从事某种行为的人。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法定代理人是指被代理人的父母、养父母、监护人和负有保护责任的机关、团体的代表:“近亲属”则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3、取保候审的两种方式。
一种是提出保证人担保。也就是说,被取保候审人要提出一个符合条件的人作为自己的保证人,该保证人要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担保被保证人能够做到随传随到。如果被取保候审人违反规定,保证人不及时报告的,要对保证人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种是提供保证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取保候审的,交纳一定数额的现金作担保。如果违反有关规定,保证金就会被没收,并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监视居住、予以逮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违反有关规定,取保候审结束时,应当退还保证金。
对同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决定取保候审的,不能同时使用保证人保证和保证金保证。
二、取保候审的程序是什么?
1、取保候审的申请。
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其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申请取保候审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2、取保候审的决定。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接到取保候审的申请书后,应当在7天之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应当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检察院检察长或者人民法院院长批准,并签发《取保候审决定书》和《执行取保候审通知书》,并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
对不符合取保候审法定条件的,不同意取保候审。不同意取保候审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除此之外,司法机关根据案情的需要,可以自行决定取保候审。
3、取保候审的执行。
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在执行时,应当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宣读《取保候审决定书》,并令其签名或盖章,告知其在取保候审期间应当遵守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违反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的,取保候审期间届满以后,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将保证金退还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告知保证人解除担保。
4、取保候审的期限。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在人民法院二审期间,犯罪嫌疑人羁押期已经超过一审法院所判处的有期徒刑的,也适用取保候审。犯罪嫌疑人、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
以上就是对如何办理取保候审,取保候审的程序是什么问题的解答。刑事诉讼法对取保候审程序的规定看似很简单,但是实际申请的时候可能远比法条规定的要麻烦,因此,建议当事人的亲属在第一时间聘请刑事法方面的律师。这样,申请成功的胜算可能会更大一些。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⑩ 中国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四条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四条内容如下: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应当折抵刑期。被判处管制的,监视居住一日折抵刑期一日;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的,监视居住二日折抵刑期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