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信息公开范畴
1. 公安局是否受行政法约束行政法中哪一条涉及公安信息公开
公安局是一级政府机构,肯定受到行政法的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是关于国家机关的信息公开的法规,公安机关必然因此法规而信息公开。
请采纳!!!
2. 责任认定书是否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行政相对人因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决定的事实认定及法律适用存疑,而向行政机关提出公开所作决定的事实认定及法律依据的,该申请内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政府信息范畴。行政相对人要求获取的材料实则是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案涉行政行为的事实依据及法律依据的合法性审查材料,而非名义上的政府信息公开之诉;同时,行政机关在作出相应行政行为之前需要汇总、收集特定的材料及依据,作出某项行政行为之后并不必然采用制作案卷材料等形式固化据以作出该行政行为的全部材料,客观上需要行政机关就相应“依据性材料”进行再次汇总、收集方能提供。故,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调整范围。
如:行政相对人向行政机关信访后,对行政机关作出的信访答复存疑,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途径提出公开信访答复的事实认定依据及法律依据的申请,其实质是要求被申请人解释说明其信访答复,申请人系以政府信息公开方式对被申请人信访答复进行质疑和咨询,相应的质疑和咨询情况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政府信息范畴,行政机关对此拒绝提供并无不当。
那么行政相对人对信访答复存疑,应该怎么做?对此,《信访条例》有明确规定,《信访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信访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请求原办理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复查。收到复查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查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查意见,并予以书面答复。
第三十五条规定,信访人对复查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向复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请求复核。收到复核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核意见。据此,行政相对人对信访答复存疑时,可通过信访复查复核的渠道进行救济。
廖衍玲 律师
四川君合律师事务所党总支书记、监事长、高级合伙人、行政法律事务部主任
专业领域
行政法、房地产与建设工程
获得荣誉
2001年荣立个人三等功;
2013年四川省优秀律师;
2018年《社区法律顾问制度的实践与思考》荣获第十届西部论坛三等奖
社会职务
钦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成都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特邀调解员;成都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法律顾问团顾问;四川省律协行政法专委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律协民族法律事务工作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律协第七届监事会监事;成都市律协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专委会副主任;成都市律协申请律师执业人员面试考官;成都市房地产协会理事;北大股权律师联盟理事;“法税同审”研究院专家讲师等
主要业绩
(一)担任成都电视台《第一房产》《楼市夜话》和四川电视台《天天房产》《星地产》以及四川交通广播电台101.7频率《头号房产》和私家车92.5频率《乐居天府》等房产栏目特邀法律专家;
(二)参与起草了《成都市户外广告及招牌设置管理条例》《成都市物业管理条例》《成都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关于5.12地震灾后城镇居民住房重建的实施意见》等地方立法;
(三)完成《城市管理法规汇编》《成都市城市管理执法手册汇编》《成都市房地产市场监管指引》《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经典案例汇编》等书籍汇编;
(四)主编《调解的艺术》《基层调解之道》案例集;
(五)论文:《成都市业主委员会和社区治理调研》、《社区法律顾问制度的实践与思考》、《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及司法审查研究——以住建领域为视角》;
(六)代理有较大影响的案件有:1.“白家祠堂”返还案;2.“东方双语学校”建设工程纠纷案,涉案标的4000万;3.“华帝大厦”建设工程纠纷案,涉案标的1.2亿;4.成都中新锦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都双流金湾园林有限公司不当得利纠纷案;5.川化股份公司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责任案;6.汉源县原人大副主任、副县长彭某某行贿案;
更多信息,请长按识别二维码
3. 行政法上保证行政公开 公正的制度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一条明确规定: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制定本条例。
以《行政处罚法》为例:信息公开,行政处罚程序的公正原则要求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和方法上,都要以公正为核心,以保证行政处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1、行政处罚法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这一规定表明,公正的原则体现在严格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必须查明事实,以事实为根据,处罚结果做到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过罚相当”。做到这一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才是公正的。
2、行政处罚法确立了听证制度。听证制度是行政程序中体现公正原则的一个重要制度。建立听证制度,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重要法律保障。行政处罚法在行政处罚程序中规定了听证程序,给予在行政处罚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小地位的当事人进行申辩和提出意见的机会与场合,规定在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之前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并使受行政决定影响的一方为自己行为辩护的权利。听证制度的确立,使我国的行政处罚程序具有了极大的公正性和民主性。
行政处罚程序公开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增加行政活动的开放度和透明度,让当事人了解行政处罚全过程,了解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证据、法律依据、法律救济途径等,以确认自己是否违法以及处罚是否合法、公开。
1、有关行政处罚的规定要公布,使公民和组织能够知道。行政处罚法规定,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2、实施行政处罚要公开,以便人民群众进行监督。行政处罚的公开原则主要就是体现在表明身份、出示依据、说明理由、告知权利等程序中。行政处罚法规定,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填写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当场交付当事人。
3、行政处罚法还规定,行政机关组织听证,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举行。
4. 法律行政法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什么公布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是应当公开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四条 保守国家秘密的工作(以下简称保密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依法管理的方针,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
第二十九条 机关、单位公开发布信息以及对涉及国家秘密的工程、货物、服务进行采购时,应当遵守保密规定。
(4)行政法信息公开范畴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十五条 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应当根据事项的性质和特点,按照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限定在必要的期限内;不能确定期限的,应当确定解密的条件。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规定外,绝密级不超过三十年,机密级不超过二十年,秘密级不超过十年。
机关、单位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具体的保密期限、解密时间或者解密条件。机关、单位对在决定和处理有关事项工作过程中确定需要保密的事项,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公开的,正式公布时即视为解密。
5. 政府信息公开要准确属于行政法什么原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合理行政原则、合法行政原则、程序正当原则、诚实守信原则、高效便民原则、权责统一原则、信赖保护原则。
信息的公开属于程序正当原则,而公开的信息准确属于诚实守信原则。请参考2015司考第二卷43题
6. 在行政法里公民有要求政府机关公示公告的权力第几条未几定
行政公开,是指行政机关以民主、开放的精神从事行政管理,依法保障公民知政权、参政权和督政权的活动原则与方式。从本质与价值层面上看,行政公开具有保障民主政治、依法行政、廉洁行政和高效行政的作用。并且,行政公开又通过这些作用发挥着对公民(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下同)权利的保障功能。
民主政治是行政公开最根本的政治基础。行政公开则是民主政治的具体化和实现方式。现代民主政治是以人民的政治主体性和人民主权为基础的代议制民主制。因此,从事公务活动的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应当奉行民主、公开的精神,代表民意,将自己的工作公诸于众,向人民汇报,接受人民的监督,按照人民意志办事,保障人民的利益。即是说,民主政治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公务活动应当向公民和社会公开。因此,行政公开是人民主权保障的具体形式,政治公开、行政公开的程度是衡量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尺。行政公开的程度越高,政府机关民主决策、民主行政的程度就越高,公民知政权、参政权和督政权的保障程度也越高。
行政公开意味着依法对行政机关行政权的规范与限制。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行政公开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政治责任和法律义务。依法行政的实质在于行政权受到法律的约束和制约,按照民意行政。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履行公开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公民依法对行政活动的了解、参与和监督是行政法的重要内容。因此,行政公开也就成为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
公开如同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行政公开能够减少行政独断专行、暗箱操作、钱权交易的可能性。因此,行政公开是遏制权力腐败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公开状态下的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往往能够减少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高效行政又能降低行政成本,最终有助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行政公开是公民权利保障的一种重要制度和方式。当然,通过行政公开所保障的是公民的政治权利。所谓政治权利是指宪法和法律保障的公民政治上的权利与自由。具体而言,“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有参政议政和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以及对国家重大问题享有表达个人见解和意愿的自由而不受政府非法的限制。”{1}各国法律所保障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有:平等权;自由权(包括言论、出版、通信、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参政权(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等);请求平等审判权;请求国家赔偿权。这是针对整个政治体系而言的公民政治权利。如果从政府行政公开而言,所保障的是公民的知政权、参政权和督政权,这具体反映在各国的法律制度和行政实践中。
一、知政权保障
知政权是知情权的一种重要形式。知情权也称了解权、知悉权。现在,我国学术界一般都是从知政权保障层面界定行政公开的。
一种观点认为,“行政公开,简单来讲,就是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必须将其行政行为公开于行政相对方及社会,让其知晓和了解。”{2}即是说,行政公开就是行政行为过程的公开。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公开是指公民或社会组织有权知悉并取得行政机关的档案和其他信息。对于公民来讲是有知情权(了解权)”{3}。即认为行政公开是行政情报信息资料的公开,包括行政法规、规章公布和政府文件公示、查阅和请求公开以及会议列席旁观。
在介绍国外行政公开制度时,我国学者一般也是从知情权保障的角度理解和分析行政公开的。{4}王名扬教授在其所著《美国行政法》的“行政公开(一):情报自由法”一章中指出,“行政公开有不同的涵义,本章讨论的行政公开是指个人或团体有权知悉并取得行政机关的档案资料和其他信息而言,通常称这种权利为了解权(the right to Know)”,“公众的了解权和对了解权的限制构成行政公开的主要内容”。{5}在论述中,王名扬教授则是从行政过程和情报信息资料公开两个方面分析了解权的。
由于前两种观点对知政权保障的内容和范围的理解都有片面性,因此,又有学者认为:“所谓行政知情权,就是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获取、知晓行政活动的宗旨、原则、依据、程序及其结果的权利。”{6}这对保障知情权的行政公开作了比较全面的界定。
不仅如此,有学者还认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活动及其背景资料也是行政公开的内容。因此,知政权就“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知悉国家机关的活动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经选举或任命产生的高级官员)的活动及背景资料的权利。”{7}
“政务公开”是我国现在的流行术语。在使用过程中,一种是将“政务公开”理解为政治公开化,包括党务公开、行政公开、警务公开、司法公开、检务公开以至村务公开和厂务公开等;{8}另一种是将“政务公开”理解为与“司法公开”、“检务公开”相对而言的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开即行政公开。{9}但不论怎样,都是在知情权保障或者行政情报公开的层面上使用行政公开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行政公开所保障的知政权,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必须将其(包括工作人员)行政活动与结果及其有关材料公开于行政相对人及社会,让其知晓和了解的权利。
知情权保障是行政公开的基础条件和重要内容,是行政公开最基本的层面。但是,行政公开不只是行政情报信息或行政行为的公开,行政公开所保障的也不只是知政权。在现代各国的行政管理活动中,为了保障知政权,行政公开应当是全方位的,应该包括行政情报信息、行政行为和行政结果等各方面的内容。
7. 行政法信息公开原则属于哪个
法律分析:行政法信息公开原则属于程序正当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合理行政原则、合法行政原则、程序正当原则、诚实守信原则、高效便民原则、权责统一原则、信赖保护原则。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五条 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遵循公正、公平、合法、便民的原则。
8. 我国哪些法律属于行政法的范畴
首先要确定是广义的法律还是狭义的法律,如果是广义的法律,行政法有很多。
1、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例如《工伤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事实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等。
2、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是行政规章,具有法律效力,属于行政法的范畴。
3、由国务院部委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是部委规章,属于行政法的范畴。
狭义的法律,是全国人大或者其常委会通过的行政法律文件,例如:
《中华人民公告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
(8)行政法信息公开范畴扩展阅读
特征
(1)行政法尚没有统一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这是因为行政法涉及的社会领域十分广泛,内容纷繁丰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难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统一法典。
行政法散见于层次不同、名目繁多、种类不一、数量可观的各类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之中。凡是涉及行政权力的规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规范。
重要的综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国和国外主要有:行政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开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
9. 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怎样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
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的保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保密工作。国家机关和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以下简称机关、单位管理本机关和本单位的保密工作。
机关、单位应当实行保密工作责任制,健全保密管理制度,完善保密防护措施,开展保密宣传教育,加强保密检查。 国家对在保守、保护国家秘密以及改进保密技术、措施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奖励。
下列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项,泄露后可能损害国家在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领域的安全和利益的,应当确定为国家秘密:
1、国家事务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
2、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
3、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秘密事项;
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
5、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
6、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
7、经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的其他秘密事项。
政党的秘密事项中符合前款规定的,属于国家秘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第四条 保守国家秘密的工作(以下简称保密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依法管理的方针,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第十一条 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由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分别会同外交、公安、国家安全和其他中央有关机关规定。
军事方面的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由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
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的规定,应当在有关范围内公布,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