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2016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2016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发布时间: 2022-04-22 18:59:41

Ⅰ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53条

如果被执行人一直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可以申请强制执行了。并且还会支付延迟期间的债务利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 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迟延履行的利息和迟延履行金是两种不能同时主张的。

本条是关于强制被执行人加倍支付利息或者支付迟延履行金的规定债务利息是指被执行人没有按期履行债务而应当向债权人支付的除债务本金之处的一定费用;延迟履行金指被执行人因迟延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而应当向权利人支付的除原债务以外的款项,具有弥补权利人损失和对义务惩罚的双重功能。

本条对于金钱债务的利息明确规定为加倍支付;对于非金钱债权的延迟履行金的标准、数额未作具体规定,由执行员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1)2016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被执行人未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在此所指的“其他法律文书”。

包括人民法院的民事调解书在内。由于你院请示中据以执行的民事调解书已于民事诉讼法施行之前发生法律效力,根据当时的司法解释规定,被执行人虽应当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但可以不予加倍支付。

Ⅱ 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485条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百八十五条规定: 人民法院有权查询被执行人的身份信息与财产信息,掌握相关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协助执行通知书办理。
2、2015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了《人民法院、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络执行查控工作规范》。2016年2月,法院与全国40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网络对接,对被执行人在全国任何一家银行的账户、银行卡、存款及其他金融资产,执行法院可直接通过网络方式采取查询、冻结、扣划等执行措施。执行法官足不出户,鼠标一点,就能对被执行人在全国40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金融财产查得到、冻得住、扣得了。
3、3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破解执行难问题,通过了《关于落实“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工作纲要》。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在讲话中强调,法院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覆盖全国范围以及各种财产形式的执行查控体系已经建立,在解决“被执行人难找、财产难寻”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公开曝光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加强信用惩戒等措施,都为解决执行难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可靠保障。

Ⅲ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九条规定详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章:执行的申请和移送

第二百三十九条:

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3)2016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扩展阅读:

民事诉讼是诉讼的基本类型之一。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审理解决民事案件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诉讼关系的总和,特点:

1、民事诉讼既包括法院依法进行的审判活动,也包括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进行的诉讼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法院和各诉讼参与人之间发生诉讼法律关系;

2、法院的审判活动对民事诉讼的开始、发展和终结具有决定性作用,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活动则对民事诉讼的开始、发展和终结具有很大影响;

3、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围绕解决民事纠纷这一基本任务,由若干各有其中心任务的阶段组成,同时各个阶段相互衔接,依次连续进行。

对民事诉讼的涵义,国外诉讼理论有不同学说。大陆法系国家一般认为,民事诉讼是法院根据当事人请求保护其私法上的权益的程序。英美法系国家对该问题不甚重视,较少明确解释。

参考资料:最高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Ⅳ 最高院:可以追加被执行人的20种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变更、追加当事人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6]21号)已于2016年12月1日起实施,系当前民事案件执行程序中追加被执行人的最新、最全的规定。根据该司法解释的规定,在执行程序中可以依法追加被执行人的有16种情形:1、因被执行人死亡,可申请变更其继承人、受遗赠人、遗嘱执行人、遗产管理人为被执行人的。2、因被执行人被宣告失踪,可申请追加或变更其财产代管人为被执行人的;3、因被执行人的企业法人合并,可申请变更合并后企业法人为被执行人的;4、因被执行人的企业法人分立,可申请追加或变更分立后企业法人为被执行人的;5、作为被执行人的个人独资企业,不能清偿债务,可申请直接追加投资人为被执行人。6、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分支机构,可申请变更、追加该法人为被执行人的。7、作为被执行人的合伙企业,可申请变更、追加普通合伙人为被执行人,有限合伙人出资未到位的,可追加有限合伙人为被执行。8、作为被执行人的企业法人,可申请变更、追加抽逃出资、出资不实的股东、出资人为被执行人。9、作为被执行人的企业法人,在原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的情况下,可申请追加原股东作为被执行人。10、作为被执行人的一人有限公司,可申请追加股东为被执行人。11、作为被执行人的公司,未经清算即办理注销登记,可申请变更、追加清算义务人为被执行人。12、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出现解散事由后,可申请追加无偿接受其财产的股东、出资人或主管部门作为被执行人。13、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未经依法清算即办理注销登记,可申请追加在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时,书面承诺对被执行人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的第三人为被执行人。14、在执行程序中,可直接追加在人民法院作出书面承诺代为履行的第三人为被执行人。15、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财产被其上级机关或其他组织无偿调拨给其他企业或个人,可申请追加取得资产的企业或个人为被执行人。16、因未成年人侵权引起的民事责任,而执行依据将该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确定为被执行人,在该未成年人成年后,申请追加其为被执行人的。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执行程序中追加、变更被执行人案件的暂行规定》第2条、《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六十七条

Ⅳ 关于我国电子证据的规定

根据《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电子数据是案件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数据。

电子证据主要包括如下:

1、网页、博客、微博客、朋友圈、贴吧、网盘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

2、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

3、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登录日志等信息。

4、文档、图片、音视频、数字证书、计算机程序等电子文件。例外:以数字化形式记载的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等证据,不属于电子数据。

(5)2016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扩展阅读

为规范电子数据的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提高刑事案件办理质量,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

《规定》明确,电子数据是案件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数据,包括:网页、博客、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等信息,文档、图片、音视频等电子文件。

《规定》要求,收集、提取电子数据,应当由二名以上侦查人员进行,取证方法应当符合相关技术标准。收集、提取过程中,如能够扣押电子数据原始存储介质的,应当扣押、封存原始存储介质,并制作笔录,如无法扣押原始存储介质的,可以提取电子数据,但应当注明原因、存放地点或电子数据的来源等情况。

《规定》明确,如存在数据量大无法或不便提取,或者提取时间长可能造成电子数据被篡改或者灭失的等情形,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或者检察长批准,可以对电子数据进行冻结。冻结电子数据,应当采取计算电子数据的完整性校验值、锁定网络应用账号等方法。

《规定》要求,收集、提取的原始存储介质或者电子数据,应当以封存状态随案移送,并制作电子数据的备份一并移送,对网页、文档、图片等可以直接展示的电子数据,可以不随案移送打印件。对冻结的电子数据,应当移送被冻结电子数据的清单,注明类别、文件格式、冻结主体、证据要点、相关网络应用账号,并附查看工具和方法的说明。

《规定》明确,电子数据是否真实,应当着重审查移送的是否是原始存储介质、电子数据是否具有数字签名或证书等特殊标识等内容,对电子数据是否完整,应当采取审查原始存储介质的扣押、封存状态等方法进行验证, 对收集、提取电子数据是否合法,应当着重审查收集、提取电子数据是否由二名以上侦查人员进行以及取证方法是否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等内容。

《规定》明确,如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电子数据鉴定意见有异议,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出庭作证。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意见提出意见。

《规定》要求,在电子数据的收集、提取程序中,如存在未以封存状态移送等瑕疵的,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如电子数据系篡改、伪造或者无法确定真伪的,以及电子数据有增加、删除、修改等情形,影响电子数据真实性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Ⅵ 财产执行案件中,当事人已经申请复议议中,法院能不能拍卖查封的资产

【最高人民法院案例】

认定执行措施是否构成超标的查封,需查明执行标的数额并完成对查封财产的价值评估

01

裁判要旨:

判定执行实施案件是否存在超标的查封情形,应当先行查明案件执行标的数额,再根据委托评估价格认定是否存在超标的查封情形。执行法院未确定执行标的数额或未委托评估确定查封财产价值均构成认定事实不清。

02

案情介绍:

一、申请执行人姚辉与被执行人创新书店民间借贷纠纷一案,某高院于2015年2月15日作出(2014)某民一初字第8号民事判决:创新书店向姚辉偿还借款本金2800万元,及相应利息和违约金。创新书店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作出(2015)民一终字第115号民事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判决生效后,创新书店未能履行义务,姚辉向高院申请执行。该院立案执行并作出(2015)某执字第5号执行裁定书(以下简称5号裁定),裁定查封诉争房产及相应土地使用权。

三、创新书店认为查封的财产存在超标的查封情形,向高院提出执行异议。请求撤销5号裁定,并对超标的查封的房产进行解封。创新书店为此提供三份房产评估报告。

四、高院认为该三份评估报告存在创新书店单方委托及过期失效等问题,未予认可,故作出(2015)某执异字第18号执行裁定(下称18号裁定),裁定驳回创新书店的异议。

五、创新书店不服向最高法院申请复议,请求撤销执行裁定,并解封被超标的查封的房产。最高法院予以支持,裁定撤销18号裁定,发回高院重新审查。

03

裁判要点:

本案的焦点问题是海南高院是否存在超标的查封情形。

最高法院认为:判定执行实施案件是否存在超标的查封情形,第一步应当先行查明案件执行标的数额。在执行异议程序中,双方当事人若对案涉执行标的数额存在争议,执行法院应审理并认定执行标的数额。第二步再判断被查封财产是否超过执行标的数额。

本案中被执行人创新书店所提交评估报告,因系单方委托或已超出有效期,确已不适合作为判定是否超标的查封的依据。但立案执行过程中,申请执行人已提出评估申请,被执行人亦主张超标的查封的情况下,高院应当立即对案涉房产进行委托评估,根据委托评估价格认定是否存在超标的查封情形。

04

实务经验总结:

一、面对超标的查封,被执行人可通过执行异议及复议程序进行救济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被执行人可以针对执行过程中的程序性问题提出异议,异议被驳回后,可以通过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进行救济。如本案中针对超标的查封问题,被执行人提出执行异议、要求解封超额部分财产,虽然最终是否构成超标的查封尚需依据重审法院委托评估机构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后认定,但一定程度上仍能帮助被执行人寻求资产解封的可能。

二、申请人在面对被执行人提出异议时需要做好价值评估方面的答辩

被执行人提出异议后,如果执行过程中所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存在真实有效的评估报告,即便是评估财产高出申请执行人所申请执行的财产,法院仍需综合考量财产变现时所需费用、拍卖时流拍降价的可能以及其它可能影响财产价值的因素。所以法院在实践操作中对于司法解释规定的“明显超标的额”的限制,会适当从宽掌握。

三、注意执行异议、复议的救济与执行监督制度的协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确定了执行监督制度,即赋予上级法院可以指令纠正下级法院错误的执行法律文书与具体执行行为,并可以同时通知执行法院暂缓执行。执行监督作为法院内部的一种监督纠错制度与当事人提起的执行异议、复议救济并不冲突,但如果当事人已经提出异议或正在申请复议,在救济程序正常情况下,上级法院一般不再就同一问题重复进行监督,所以在选择诉讼策略时当事人应该深度把握执行异议和复议中的各项问题,以维护权益。

05

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5〕10号)

第十七条 人民法院对执行行为异议,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 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异议;

(二) 异议成立的,裁定撤销相关执行行为;

(三) 异议部分成立的,裁定变更相关执行行为;

(四) 异议成立或者部分成立,但执行行为无撤销、变更内容的,裁定异议成立或者相应部分异议成立。

第二十三条 上一级人民法院对不服异议裁定的复议申请审查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 异议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结果应予维持的,裁定驳回复议申请,维持异议裁定;

(二) 异议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结果应予纠正的,裁定撤销或者变更异议裁定;

(三) 异议裁定认定基本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裁定撤销异议裁定,发回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重新审查,或者查清事实后作出相应裁定;

(四) 异议裁定遗漏异议请求或者存在其他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形,裁定撤销异议裁定,发回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重新审查;

(五) 异议裁定对应当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规定审查处理的异议,错误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审查处理的,裁定撤销异议裁定,发回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重新作出裁定。

除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三、四、五项发回重新审查或者重新作出裁定的情形外,裁定撤销或者变更异议裁定且执行行为可撤销、变更的,应当同时撤销或者变更该裁定维持的执行行为。

人民法院对发回重新审查的案件作出裁定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申请复议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复议后不得再次发回重新审查。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

Ⅶ 首刲法院不处置抵押财产怎么办呢

)抵押权的核心效力是优先受偿

抵押权设定后,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抵押权人的优先受偿权是抵押权人最主要的权利,也是抵押权最主要的效力。

抵押权属于担保物权,抵押权是针对财产的交换价值而设定的一种物权,它本质上是价值权,其目的在于以担保财产的交换(流通)价值确保债权得以清偿。

(二)抵押权要想实现抵押物一定要“变现”

《物权法》第195条第1款的规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人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协议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的,其他债权人可以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协议。”

第2款规定,“抵押权人与抵押人未就抵押权实现方式达成协议的,抵押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抵押财产。抵押财产折价或者变卖的,应当参照市场价格。”

根据上述规定,抵押权实现的方式有三种:折价、拍卖和变卖。

正如前面所述,抵押权是针对财产的交换价值而设定的一种物权,它本质上是价值权,其目的在于以担保财产的交换(流通)价值确保债权得以清偿。因此,抵押权实现的这三种方式都会导致一个结果出现:抵押物一定要“变现”,抵押物一定要流通出去。

(三)对被执行人财产的处置,原则上由首先采取保全措施的法院负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第91条规定,“对参与被执行人财产的具体分配,应当由首先查封、扣押或冻结的法院主持进行。首先查封、扣押、冻结的法院所采取的执行措施如系为执行财产保全裁定,具体分配应当在该院案件审理终结后进行。”

《执行规定》第125条规定,“两个或两个以上人民法院在执行相关案件中发生争议的,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逐级报请上级法院,直至报请共同的上级法院协调处理。执行争议经高级人民法院协商不成的,由有关的高级人民法院书面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协调处理。”

对于如何沟通协调,具体可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规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执行案件协调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规定。

据此,根据现行法律与司法解释的规定,在执行程序中,对被执行人财产的处置,应当由首先采取查封、扣押或冻结的法院(以下简称“首封法院”)负责。

综合来看,首封法院获得财产处置权作为一般规则符合查封制度的基本法理,但是在实践中,如果首封法院迟迟不对被执行人财产进行处置,尤其是当该查封财产上存在其他顺位在先的担保物权等优先债权时,首封法院的迟延或怠于处置行为就会损害到其他债权人尤其是优先债权人的利益。


(四)抵押物被别的法院查封对抵押权实现的影响

1、抵押物被别的法院查封不影响抵押权人的优先受偿权

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57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对抵押物、质押物、留置物可以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但不影响抵押权人、质权人、留置权人的优先受偿权。”

《执行规定》第40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所有的其他人享有抵押权、质押权或留置权的财产,可以采取查封、扣押措施。财产拍卖、变卖后所得价款,应当在抵押权人、质押权人或留置权人优先受偿后,其余额部分用于清偿申请执行人的债权”。

《担保法司法解释》第55条规定:“已经设定抵押的财产被采取查封、扣押等财产保全或者执行措施的,不影响抵押权的效力”。

根据上述规定,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人民法院可以基于其他民事诉讼和执行的需要对已经设定抵押的财产,采取查封、扣押等保全措施。

第二,抵押权人对抵押物的优先受偿权不因抵押物被查封、扣押而受影响。

2、抵押物被别的法院查封会有哪些不利影响?

根据上述规定,虽然抵押物被别的法院先行查封不影响抵押权人的优先受偿权,但从抵押物的处置实践来看,首封法院的保全行为会对抵押权人实现抵押权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影响1: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确定

根据《物权法》206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抵押权人的债权确定:(四)抵押财产被查封、扣押;”

最高院《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27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查封、扣押被执行人设定最高额抵押权的抵押物的,应当通知抵押权人。抵押权人受抵押担保的债权数额自收到人民法院通知时起不再增加。人民法院虽然没有通知抵押权人,但有证据证明抵押权人知道查封、扣押事实的,受抵押担保的债权数额从其知道该事实时起不再增加。”

根据上述规定,如果相应抵押是最高额抵押,抵押物被查封的话,会面临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确定的问题。

影响2:抵押权人和抵押人不能通过协议方式处置抵押物

就实现抵押权而言,实务中,除了可以借助司法部门实现抵押权外,如果当事人协商一致,也可自行通过折价或拍卖、变卖的方式实现抵押权。但是,一旦抵押物被其他法院先行保全后,即便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就实现抵押权达成协议,也无法自行处置,抵押物的执行和分配应由首先查封法院主持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首封法院怠于对抵押物进行处置,抵押权人不进行执行阶段连“话语权”都没有。

影响3:实现抵押权的成本和不确定性增加

虽然抵押权人的优先受偿权不受首封法院保全措施的影响,但由于首封法院获得对财产的处置权,如果首封法院怠于对抵押物进行处置,抵押物无法变现,抵押权人的抵押权就实现不了。而首封法院诉讼、执行等相关程序的进程,抵押权人无法控制。虽然根据相关规定,抵押权人到了执行阶段,可以通过法院间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但协调是需要时间和成本的,协调成本会增加,尤其在当前地方保护主义普遍盛行的情况下,协调成本很高。

实务中,有些抵押权人迫于压力,甚至被迫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实践中,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那就是恶意诉。例如,抵押人和其他第三人虚构债务,让第三方把抵押物先行保全,保全后怠于进行处置,用以对抗抵押权人的抵押权。



最高院对该问题的最新意见

(一)最高院的规定

针对上述问题,2016年4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首先查封法院与优先债权执行法院处分查封财产有关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批复》给首封法院处置权与抵押权人优先受偿权的冲突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对相应案件的处理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批复》一共有4条,具体如下:

一、执行过程中,应当由首先查封、扣押、冻结(以下简称查封)法院负责处分查封财产。但已进入其他法院执行程序的债权对查封财产有顺位在先的担保物权、优先权(该债权以下简称优先债权),自首先查封之日起已超过60日,且首先查封法院就该查封财产尚未发布拍卖公告或者进入变卖程序的,优先债权执行法院可以要求将该查封财产移送执行。

二、优先债权执行法院要求首先查封法院将查封财产移送执行的,应当出具商请移送执行函,并附确认优先债权的生效法律文书及案件情况说明。

首先查封法院应当在收到优先债权执行法院商请移送执行函之日起15日内出具移送执行函,将查封财产移送优先债权执行法院执行,并告知当事人。

移送执行函应当载明将查封财产移送执行及首先查封债权的相关情况等内容。

三、财产移送执行后,优先债权执行法院在处分或继续查封该财产时,可以持首先查封法院移送执行函办理相关手续。

优先债权执行法院对移送的财产变价后,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清偿顺序分配,并将相关情况告知首先查封法院。

首先查封债权尚未经生效法律文书确认的,应当按照首先查封债权的清偿顺位,预留相应份额。

四、首先查封法院与优先债权执行法院就移送查封财产发生争议的,可以逐级报请双方共同的上级法院指定该财产的执行法院。

共同的上级法院根据首先查封债权所处的诉讼阶段、查封财产的种类及所在地、各债权数额与查封财产价值之间的关系等案件具体情况,认为由首先查封法院执行更为妥当的,也可以决定由首先查封法院继续执行,但应当督促其在指定期限内处分查封财产。

Ⅷ 原告诉讼撤诉,财产保全自动解除吗

撤诉后,财产保全是否应该解除,先后有两个法律规定予以明确。没有自动解除这一说,原告申请解除或者被告申请解除。

第一个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5〕5号,没有规定撤诉要解除保全。2015年2月4日施行。

第二个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撤诉的解除保全。2016年12月1日施行。同时规定以此规定为准。

所以目前的司法实践应该是撤诉要解除保全的。

附相关规定内容: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5〕5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已于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3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1月30日

第一百六十六条 裁定采取保全措施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解除保全裁定: (一)保全错误的; (二)申请人撤回保全申请的; (三)申请人的起诉或者诉讼请求被生效裁判驳回的; (四)人民法院认为应当解除保全的其他情形。 解除以登记方式实施的保全措施的,应当向登记机关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申请保全人应当及时申请解除保全:

(一)采取诉前财产保全措施后三十日内不依法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

(二)仲裁机构不予受理仲裁申请、准许撤回仲裁申请或者按撤回仲裁申请处理的;

(三)仲裁申请或者请求被仲裁裁决驳回的;

(四)其他人民法院对起诉不予受理、准许撤诉或者按撤诉处理的;

(五)起诉或者诉讼请求被其他人民法院生效裁判驳回的;

(六)申请保全人应当申请解除保全的其他情形。

人民法院收到解除保全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裁定解除保全;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裁定解除保全。

申请保全人未及时申请人民法院解除保全,应当赔偿被保全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

被保全人申请解除保全,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在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期间内裁定解除保全。

第二十九条本规定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

本规定施行前公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Ⅸ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中给付货币尸属于借贷合同吗

属于
A公司起诉称,B公司于2012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成立。B公司注册时股权结构为:A公司持股60%,认缴出资1.2亿元;沈某某持股40%,认缴出资0.8亿元。2015年5月21日,A公司与黄某签订了《隐名出资协议》,黄某为A公司代持其在B公司中的60%股份。2016年9月9日,黄某与杨某某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黄某将其代持的B公司中的15%股份以30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杨某某,并于次日办理了工商登记变更。该协议并未约定管辖法院。因杨某某未如约支付股权转让款,A公司以其为股权实际所有人为由向其所在地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杨某某支付股权转让款及利息,并赔偿相应经济损失。
杨某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的规定,以《股权转让协议》中双方当事人没有约定管辖法院为由,提出管辖权异议,认为其作为被告住所地在北京市朝阳区,案件标的额超过5000万元,本案应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请求将本案移送至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于2019年3月1日作出(2018)宁民初109号之一民事裁定:驳回杨某某对本案管辖权提出的异议。

Ⅹ 民事再审案件,是否适用新司法解释

一般新的司法解释只针对未决犯。对已经生效的判决,不会因为将来法律的修改而发生变化。

热点内容
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实务 发布:2025-02-12 10:56:46 浏览:517
木质展台法规 发布:2025-02-12 10:36:43 浏览:238
婚姻法十九条详细 发布:2025-02-12 09:33:18 浏览:4
法规稽核岗 发布:2025-02-12 09:32:27 浏览:877
2017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发布:2025-02-12 09:22:38 浏览:479
行政法听得很无聊 发布:2025-02-12 08:55:08 浏览:428
合同法期末考试的试卷 发布:2025-02-12 08:31:14 浏览:117
道德小故事400 发布:2025-02-12 08:29:48 浏览:182
狄律师 发布:2025-02-12 08:23:32 浏览:442
勘察设计合同条例 发布:2025-02-12 07:33:36 浏览: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