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刑事诉讼法纵火

刑事诉讼法纵火

发布时间: 2022-04-23 07:38:13

A. 俩中学生纵火毁林损失150万被刑拘,以后是否会留有案底

会留有案底。案底是指某人过去犯法或犯罪行为的记录,又称为"前科"。个人的刑事犯罪记录,存于当地或上至国家级的档案中,是自然人的历史另类表现。公民犯罪记录由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负责保管,储存于内部网络,只有具备一定级别权限的电脑才可查看。他知你知,外人不知,一般不写入个人升学档案和人事档案,如果因违法犯罪行为导致党纪、政纪处分的,档案中会间接体现。

二: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275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犯罪记录被封存,公安司法机关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除非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

符合上述条件的个人免除前科报告义务,就业时无需向用人单位说明犯罪经历。现实中也有派出所为封存“案底”的人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的例子。

B. 知道是故意纵火但找不到证据怎么办

根据法律规定,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或者举报人的口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 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
证据包括: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证人证言;
(四)被害人陈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五十三条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C. 放火抓不到人没证据怎么办

如果知道涉嫌放火的人的,没有证据也可以向公安机关进行举报或版反映情况。

每一个知道违法权犯罪事实的人,都有如实向公安机关反映情况的权利和作证的义务。在反映情况时,应该尽量提供所知道的的证据或线索,如果没有证据的,也可以就知道的情况向公安机关反映,由公安机关依法进行调查核实。

同时,向公安机关反映情况,有利于公安机关及时破案,这也是应该受到支持的鼓励的行为,而且,公安机关也有对举报或反映情况的人的信息予以保密的义务。

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犯罪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自首的,适用第三款规定。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 报案、控告、举报可以用书面或者口头提出。接受口头报案、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写成笔录,经宣读无误后,由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签名或者盖章。

接受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向控告人、举报人说明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但是,只要不是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即使控告、举报的事实有出入,甚至是错告的,也要和诬告严格加以区别。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应当为他保守秘密。

D. 涉嫌放火罪三至七年可以判缓刑吗

三至七年不能判缓刑。缓刑的条件有: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满足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等情形。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E. 1993年的福建纵火案轰动一时,纵火人为此受到了怎样的惩罚

因为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公共财物损失惨重,所以被判处死刑了。


纵火罪和放火罪没什么区别。放火罪是纵火罪。放火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实际犯罪之一,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处理公私财产、危害国家安全的个人行为。放火相当于放火,忽视了他人及其他公共财产的安全。

纵火未遂是否是纵火罪?

评估个人行为属于未遂犯或者准备的规范,取决于侵权人是否已经开始执行刑法规定所要求的个人行为。个人行为必须是接触或者说出犯罪对象,同时对犯罪对象造成损害或者威胁;个人行为本身就具有造成违法犯罪结果的特点,即如果不是主观层面,放任不管会造成不良影响社会发展的结果;

与准备个人行为相比,个人行为可以立即揭露侵权人的犯罪意图。对于放火罪来说,拿火柴棍的过程就是准备个人行为,逐渐点火属于纵火罪,属于大罪,因此刑法对此罪的定刑要求也很高,起刑点为3年有期徒刑,如果造成的损害结果极其严重,此时可以对犯罪分子判处死刑。

F. 放火罪得到对方谅解可以不判刑吗

不可以不判刑。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放火行为构成犯罪的,即使得到了对方的谅解,还是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放火罪是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九十条,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

G. 放火罪可以由对方谅解不判刑吗

放火罪得到对方谅解的,不可以不判刑。如果得到对方谅解,并达成和解协议的,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但不是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也不是必须从宽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八条
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
(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
第二百九十条
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

H. 杭州纵火案莫焕晶被判死刑是缓期执行还是立即执行

杭州纵火案莫焕晶被判死刑是立即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第二审裁定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据此,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维持第一审对被告人莫焕晶判处死刑的刑事裁定。

最高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核准莫焕晶死刑。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收到最高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后向莫焕晶进行了宣告,并于2018年9月21日上午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执行死刑命令,对莫焕晶执行了死刑。

(8)刑事诉讼法纵火扩展阅读:

我国法律对于死刑执行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五十条 最高人民法院判处和核准的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执行死刑的命令。

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应当予以减刑,由执行机关提出书面意见,报请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应当执行死刑,由高级人民法院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第二百五十一条 下级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的命令后,应当在七日以内交付执行。但是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停止执行,并且立即报告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一)在执行前发现判决可能有错误的;

(二)在执行前罪犯揭发重大犯罪事实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现,可能需要改判的;

(三)罪犯正在怀孕。

前款第一项、第二项停止执行的原因消失后,必须报请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再签发执行死刑的命令才能执行;由于前款第三项原因停止执行的,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改判。

第二百五十二条 人民法院在交付执行死刑前,应当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临场监督。

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

死刑可以在刑场或者指定的羁押场所内执行。

指挥执行的审判人员,对罪犯应当验明正身,讯问有无遗言、信札,然后交付执行人员执行死刑。在执行前,如果发现可能有错误,应当暂停执行,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

执行死刑应当公布,不应示众。

执行死刑后,在场书记员应当写成笔录。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执行死刑情况报告最高人民法院。

执行死刑后,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罪犯家属。

I. 15岁故意放火烧铺会判刑吗

是否承担法律责任,应其造成的后果,犯罪动机,主客观因素,由公安机关刑事侦查后检察院监督,法院审理判决结果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十七条 刑事责任年龄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J. 因为工资问题,放火被拘留,一般会拘留多少天

无论是刑事拘留,还是行政拘留,法律都要求执行机关及时通知家属。在通知书上,当事人涉嫌的违法行为性质或涉嫌的罪名,以及关押在何处的信息是十分明确的。

如果行政拘留的,最长期限是15天;如果是刑事拘留的,则涉嫌犯罪了,正常期限是14天,最长期限是37天。到期后,要么批准逮捕,要么不批准,此时,如果公安机关认为有继续侦查之必要的,可以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

一、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三条

公安机关拘留人的时候,必须出示拘留证。

拘留后,应当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至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以外,应当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有碍侦查的情形消失以后,应当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

二、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十七条

公安机关应当向被处罚人宣告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书,并当场交付被处罚人;无法当场向被处罚人宣告的,应当在二日内送达被处罚人。决定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应当及时通知被处罚人的家属。

有被侵害人的,公安机关应当将决定书副本抄送被侵害人。

热点内容
合同法期末考试的试卷 发布:2025-02-12 08:31:14 浏览:117
道德小故事400 发布:2025-02-12 08:29:48 浏览:182
狄律师 发布:2025-02-12 08:23:32 浏览:442
勘察设计合同条例 发布:2025-02-12 07:33:36 浏览:23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平等保护 发布:2025-02-12 06:23:05 浏览:191
对教师的职业道德 发布:2025-02-12 06:22:31 浏览:155
张大乐律师 发布:2025-02-12 05:51:35 浏览:684
条例准则主要内容 发布:2025-02-12 05:46:37 浏览:366
法律责任的承担主要包括 发布:2025-02-12 05:01:51 浏览:833
吉林省法律援助中心建筑 发布:2025-02-12 05:01:07 浏览: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