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诉讼法和非诉讼程序法包括哪些

诉讼法和非诉讼程序法包括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4-25 22:33:24

❶ 非讼程序包括哪些

非讼程序包括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公民失踪、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案件,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
民事非讼程序是指解决民事非讼案件所适用的程序。
诉讼程序与非诉讼程序区别具体如下:
1、概念不同。民事非讼案件是指对于某个法律事实或某项民事权益不存在争议的案件,非讼案件中不存在对立的双方当事人或者不存在明确的双方当事人对立状态。非诉讼程序与诉讼业务相对应是指律师接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委托,在其职权范围内为当事人处理不与法院、仲裁委员会发生关联的法律事务。民事诉讼案件是指当事人之间因发生民事权利义务争议或其他民事争议而形成的民事案件。不管是民事诉讼案件还是民事非讼案件,都属于民事案件范畴,都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2、特征不同。民事非讼案件以“不具有民事权利义务之争”为其本质特征。从相关民事法律上对民事非讼程序的立法情况来看,“不具有民事权利义务之争”是指当事人之间客观上不存在着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如公民甲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其妻乙死亡,甲与乙之间便没有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另外还指没有明确的相对应的另一方争议人,因而在申请人请求人民法院处理有关民事问题时尚无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存在,如遗失票据的人由于不知现在的持票人,所以无法与他人发生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条 人民法院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或者公告期满后三十日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但审理选民资格的案件除外。

❷ 民事非讼程序包括哪些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五章中就非讼程序的共同规则做出了规定,主要有:

(1)优先适用非讼程序的特别规定。法院审理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和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等。

首先适用《民事诉讼法》第15章非讼程序的特别规定。没有特别规定的,在遵循非讼案件法律性质的前提下,适用《民事诉讼法》和其他法律中相应的程序规定。

(2)审判组织的特别性。除了重大、疑难的非讼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审理之外,其他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

(3)非讼程序中若存在民事权益争议的则应终结非讼程序。法院审理非讼案件的过程中,发现本案属于民事权益争议的,应当裁定终结非讼程序,并告知利害关系人可以另行起诉。

(4)审限较短。适用非讼程序审理案件的期限一般较短,应在立案之日起30日内或者公告期满后30日内审结。若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则由本院院长批准。

(5)实行一审终审。按照非讼程序审理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一审判决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形式确定力),申请人对于一审判决不得提起上诉。

(6)非讼判决不具有既判力(实质确定力)。非讼判决确定后,如果发现判决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方面有错误,或者是出现了新情况、新事实。

不能按照再审程序对该判决提起再审,但是原申请人及其他有关人员可以重新申请,请求法院依照非讼程序做出新判决撤销原判决。

(2)诉讼法和非诉讼程序法包括哪些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

人民法院审理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确认调解协议案件和实现担保物权案件,适用本章规定。本章没有规定的,适用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八条:

依照本章程序审理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选民资格案件或者重大、疑难的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审理;其他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在依照本章程序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发现本案属于民事权益争议的,应当裁定终结特别程序,并告知利害关系人可以另行起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条:

人民法院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或者公告期满后三十日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但审理选民资格的案件除外。

非诉讼法律案件具有两个特征:

(1)非诉讼法律案件的内容,既包括无争议、无纠纷的法律事务,又包括已经发生争议的法律事务;

(2)非诉讼法律案件的解决途径,是既不需要提交司法机关审判,又不必经过法定的诉讼程序,而是通过法律人员提供法律帮助或者通过法律人员进行诉讼外调解,提请仲裁机关仲裁,提请公证机关进行公证等非诉讼的方式来解决。

我国立法上有关非讼程序的共同规则:

(1)审判组织的特别性。除了选民资格案件、重大、疑难的非讼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审理之外,其他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

(2)非讼程序中若存在民事权益争议的则应终结非讼程序。

(3)审限较短。适用非讼程序审理案件的期限一般较短,应在立案之日起30日内或者公告期满后30日内审结。(若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则由本院院长批准。)

(4)实行一审终审。

(5)非讼判决不具有既判力(实质确定力)。即:非讼判决确定后,如果发现判决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方面有错误。

或者是出现了新情况、新事实,不能按照再审程序对该判决提起再审,但是原申请人及其他有关人员可以重新申请,请求法院依照非讼程序做出新判决撤销原判决。

广义的非讼程序(现代的非讼程序):

现行民事诉讼法新增设的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已删),由于其适用于解决案件的非讼性, 与之相适应的程序也带有明显的非讼性。

督促程序以债权债务关系不存在争议为假设前提,如果债务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出异议, 支付令即可产生与生效判决同等的法律效力。

如果债务人对支付令提出了有效异议,督促程序程序便告终结。公示催告程序也不具备双方当事人,程序建立在对票据权利没有争议的基础上。

如果有利害关系人在公示催告期间申报权利并提出了与申请人对立的主张, 公示催告程序便告终结。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并不对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债权债务关系作出审理和裁判。

不解决债权债务纠纷,因而也具有明显的非讼性。(2012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已删除该部分)

❸ 非诉讼程序法有哪些

法律分析:非诉讼程序法是解决非讼案件的程序法,具体地说非诉讼程序法主要有《人民调解法》、《仲裁法》、《公证法》等。非诉讼程序的种类主要有选民资格案件; 宣告公民失踪、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案件;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一条 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❹ 非诉讼程序法包括哪些法律

非诉讼法是什么意思?非诉讼案件也称为民事无争议案件,是指没有民事权利和义务但需要依法由人民法院处理的民事案件。根据《民事诉讼法》,非诉讼程序的类型主要是选民资格案件。宣布公民失踪和死亡的案件;确定公民丧失能力和能力受到限制的情况;没有所有人确定财产的情况;监督程序;公开提醒程序以及公司法人破产和债务偿还程序。具体而言,非诉讼程序主要包括《人民调解法》,《仲裁法》,《公证法》等。

非诉讼程序与非诉讼程序有什么区别?与诉讼业务相对应的非诉讼程序,是指律师接受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委托,并在其职权范围内处理当事人。该委员会有相关法律事务。区别:具有不同概念的民事非诉讼案件也称为民事无争议案件,是指不具有民事权利和义务但需要依法由人民法院处理的民事案件。民事非诉讼案件是民事诉讼案件的相应概念。民事诉讼案件是指当事人之间因民事权利义务纠纷或其他民事纠纷而形成的民事案件。无论是民事诉讼案件还是民事非诉讼案件,均属于民事案件类别,适用于民事诉讼法。具有不同特征的民事非诉讼案件的特征是“无民事权利义务义务争议”。从《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民事非诉讼程序的立法来看,有两种“无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争议”情况:第一,当事方之间没有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争议,例如,公民A。在申请宣布其妻子B的死亡时,A和B之间没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争议;其次,在另一方的争议中没有明确的对方,因此在申请人要求人民法院处理民事问题时,也没有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争议。例如,由于丢失账单的人不知道当前的持票人,因此他不能与他人发生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扩展信息:非程序法是解决非诉讼案件的程序法。非诉讼案件也称为民事非争议案件,是指没有民事权利和义务,但必须由人民法院依法处理的民事案件。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4条,非诉讼程序的类型主要是选民资格案件;宣布公民失踪和死亡的案件;确定公民丧失能力和能力受限的案例。
具体而言,非诉讼程序主要包括《人民调解法》,《仲裁法》,《公证法》等。参考文献Sogou网络全书非程序性法律非程序性程序的定义及其与程序性程序的区别:民事非诉讼案件也称为民事非争议案件,指的是没有民事权利和义务但必须民事案件由人民法院依法处理。民事非诉讼案件是民事诉讼案件的相应概念。民事诉讼案件是指当事人之间因民事权利义务纠纷或其他民事纠纷而形成的民事案件。无论是民事诉讼案件还是民事非诉讼案件,均属于民事案件类别,适用于民事诉讼法。 2.民事非诉讼案件的特点是“没有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争端”。从《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民事非诉讼程序的立法来看,存在三种“无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争议”案例:第一,当事方之间没有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争议,例如,公民A。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妻子乙死亡,甲,乙之间没有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其次,在另一方的争议中没有明确的对方,因此在申请人要求人民法院处理民事问题时,也没有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争议。例如,丢失账单的人不会与其他人发生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因为他不知道当前的持票人;第三,当事方自身的公民权利和义务之间没有争议,但被申请人被允许在特定时间表达其公民权利和义务。例如,提议的债权人提出的债权之争是明确和无争议的,但是在发出付款命令后的法定期限内,允许债务人对债务提出异议。简而言之,非诉讼程序是人民法院接受的程序,其目的不是解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并不意味着人民法院接受该倡议。此类案件仍要求当事各方向法院求助。我国将强制执行法纳入民事诉讼法,许多国家将强制执行法作为单独的民事强制执行法予以分开。从理论上讲,非诉讼程序与诉讼程序之间存在差异。诉讼程序是通过法院的司法权解决争议的程序,非诉讼程序是通过法院以外的机构(例如仲裁)解决争议的程序。在诉讼程序中,诉讼程序与非诉讼程序之间也存在差异。前者是解决实体权利和义务争端的法律程序,而后者是解决实体权利和义务争端的法律程序。
俗语说,民事执行程序是“诉讼程序”中的“非诉讼程序”。诉讼程序也可以分为审判程序和执行程序。该审判程序除解决实质性权利和义务争端的程序外,还包括非诉讼审判程序。诉讼是指争端的一方通过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另一方来解决争端的形式。这是一项法律诉讼,分为两种: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前检察官是受害者。由于存在未解决的争端,他诉诸法律。后者涉及刑事犯罪,政府当局指控嫌疑犯。非诉讼业务,是与诉讼业务相对应的律师,是指接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委托,并在其职权范围内处理与法院,仲裁委员会无关的法律事务的律师。非诉讼业务主要包括咨询,书籍写作服务,特殊法律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和其他服务。

❺ 哪一部法律属于非诉讼程序法

非诉讼程序法是解决非讼案件的程序法。非讼案件也称为民事非争议案件,是指不具有民事权利义务之争但有必要由人民法院依法处理的民事案件。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非诉讼程序的种类主要有选民资格案件; 宣告公民失踪、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案件;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具体地说非诉讼程序法主要有《人民调解法》、《仲裁法》、《公证法》等。

❻ 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的主要作用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调整因诉讼活动和非诉讼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仲裁等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以下法律制度:
一、民事诉讼法
(一)民事诉讼的概念及内容

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主要包括下面内容:

1.合议制度。这是指由若干名审判人员组成合议庭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的制度。

合议庭由3个以上单数的审判人员组成。在普通程序中,合议庭组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同组成;另一种是由审判员组成。

2.回避制度。这是指为了案件的公正审判,要求与案件有一定利害关系的审判

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不得参与本案的审理活动或诉讼活动的审判制度。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员、鉴定员、勘验人。

3.公开审判制度。这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审判过程及结果应当向群众、社会公开。根据法律规定,下列案件不公开审判:

(1)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

(2)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

(3)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

4.两审终审制度。这是指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以后即告终结的制度。

(二)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2.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同等原则是指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对等原则是指外国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我国人民法院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也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同样的限制。

3.法院调解自愿和合法原则。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4.诚实信用原则在审判实践中当事人恶意诉讼、拖延诉讼等滥用诉讼权利的情形时有发生。为防止此类情况的发生,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5.辩论原则。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对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当事人辩论的内容,既可以是程序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是实体方面的问题。既可以通过口头形式进行,也可以运用书面形式表达。并且当事人的辩论权贯穿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

6.处分原则。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7.支持起诉原则。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8.监督原则。

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三)民事诉讼的主管和管辖

1.民事诉讼主管。民事诉讼主管是指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权限范围。

2.民事诉讼管辖。民事诉讼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管辖包括级别管辖、地域管辖、专属管辖、协议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转移。

(四)民事诉讼参加人

民事诉讼参加人是指参加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1.当事人。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权利义务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利害关系人。当事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当事人是指原告和被告,广义的当事人除原告和被告外,还包括共同诉讼人和第三人。原告是因民事权益发生争议或受到侵害,向法院起诉要求保护其合法权益之人。被告是指被原告诉称侵犯其合法权益或与原告发生民事争议,而由法院通知应诉之人。

共同诉讼人是指共同诉讼中的当事人。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其诉讼标的为共同或者诉讼标的属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双方同意的诉讼。

第三人是因与案件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到他人已经开始的诉讼中去的人。根据对诉讼标的是否有独立请求权,可将第三人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

2.诉讼代理人。诉讼代理人是指为了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诉

讼行为、参加诉讼活动的人。根据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和指定代理人。法定代理人是指依据法律规定直接行使代理权的人。这种代理关系是基于一定的身份关系或监护关系发生的。委托代理人是指受当事人或法定代理人的委托而代其进行诉讼活动的人。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指定代理人是指根据人民法院的指定行使代理权的人。

(五)民事诉讼程序

民事诉讼的程序包括第一审普通程序、第二审普通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简易程序、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执行程序。

❼ 民事诉讼法中非诉程序包括“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这些程序分别是怎样的

特别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某些非民事权益纠纷案件所适用的特殊程序,与此对应的是概念是通常诉讼程序(包括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民事审判程序的一种,与普通程序相对。普通程序即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通常适用的程序,一般包括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

特别程序即民事诉讼法对法院审理某些类型案件另行规定的程序,案件类型不同,审理的程序也不相同。各国民事诉讼法关于特别程序的规定很不一致,划分的标准和种类也不相同。适用的案件有两类:一类是选民资格案件,另一类是非讼案件。

督促程序,是指对于给付金钱或有价证券的请求,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的申请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债务人在收到支付令之日起15日内不提出异议又不履行支付令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督促程序是督促债务人尽快清偿债务的一种简便迅速的程序。

督促程序是中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中新增加的一种审判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提出的要求债务人给付一定的金钱或者有价证券的申请,向债务人发出附条件的支付令,以催促债务人限期履行义务,如果债务人在法定期间内不提出异议,该支付令即具有执行力的一种程序。

公示催告程序,是指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持有人,因票据被盗、遗失或者灭失,可以向票据支付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申请人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申请书,写明票面金额、发票人、持票人、背书人等票据主要内容和申请的理由、事实。

人民法院决定受理申请,应当间时通知支付人停止支付,并在3 日内发出公告,催促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没有人申报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作出判决,宣告采据无效。判应当公告,并通知支付人。自判决公告之日起,申请人有权向支付人请求支付。

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以公示的方式催告不明的利害关系人,在法定期间内申报权利,逾期无人申报,作出宣告票据无效(除权)的判决程序,属于非诉讼程序。

(7)诉讼法和非诉讼程序法包括哪些扩展阅读

特别程序案例

秦某与钟某2012年登记结婚, 2016年6月,二人签订离婚协议并在民政局办理离婚登记。2016年12月,钟某母亲刘某向涟水法院申请对钟某从2016年1月1日起至申请日止的民事行为能力进行司法鉴定,并请求法院依法宣告钟某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涟水法院适用特别程序进行审理,启动司法鉴定程序,并判决钟某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刘某依据该判决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离婚协议无效并撤销离婚登记。

秦某提出异议申请,认为原审司法鉴定程序中秦某作为利害关系人没有在场,且钟某在签订离婚协议时精神状态正常,不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故请求法院撤销原审判决并进行重新鉴定。

公示催告程序案例

2014年5月,A公司与B公司签订《货物买卖合同》,A公司以票面金额2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背书后向B公司支付了货款。因B公司购货需要,又将该汇票背书支付给了C公司。

汇票到期后,该汇票的最后背书人E公司承兑汇票时被付款银行以该汇票已被出票人挂失止付为由拒绝承兑,遂将该汇票退回前手D公司,后各背书人按照背书顺序依次将汇票退回(退回顺序为:E公司-D公司-C公司-B公司-A公司-F公司-G公司-H公司),该票据最终被退回到H公司。

因票据被B公司退回给A公司,遂又向A公司追要货款。2014年12月26日,A公司又支付B公司20万元。2015年1月4日,经H公司向人民法院申报票据权利,法院下达裁定书终结公示催告程序。后,H公司又将涉案汇票邮寄给最后背书人E公司,E公司到付款银行承兑了该汇票。

现A公司认为原承兑汇票通过背书流转的业务单位的货款全部实现。B公司重复收取了A公司的20万元货款属于不当得利,应当退还给A公司。

督促程序案例

2013年至2016年间,某县多家信用社以与农户的借款合同纠纷为由向该县法院提出支付令申请,该县法院受理该系列案件后,经审查认为符合支付令的条件,均发出支付令,并向农户送达。

2016年、2017年该多家信用社涉及五名原信贷员分别因挪用资金罪、职务侵占罪被刑事处罚,涉案数额中包括44户已发出支付令的农民的贷款。

2017年初,民事检察部门在履职过程中发现了该批案件,因刑事判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故法院对债权债务关系不明确的民事案件发出支付令显属不当,依法对44件支付令案件发出检察建议,法院均采纳了建议内容,对44件支付令案件裁定予以撤销。

❽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包括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包括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诉讼法是规范国家司法机关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仲裁机构或者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1)诉讼法 我国制定了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三大诉讼法。
(2)非诉讼程序法 我国制定了仲裁法、人民调解法、引渡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非诉讼程序法律制度,促进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宪法为根据,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条 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热点内容
属于经济法有 发布:2025-02-11 08:58:02 浏览:233
史法治 发布:2025-02-11 08:31:41 浏览:204
南宁铁路运输法院 发布:2025-02-11 08:30:53 浏览:271
跳槽自己开有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11 07:59:36 浏览:669
应建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 发布:2025-02-11 07:45:33 浏览:958
食品安全规章制度销售 发布:2025-02-11 07:36:23 浏览:518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排名 发布:2025-02-11 07:21:27 浏览:850
微法院缴费 发布:2025-02-11 06:50:45 浏览:819
侵占罪是刑法多少条 发布:2025-02-11 06:49:55 浏览:886
新旧工伤保险条例区别 发布:2025-02-11 06:33:54 浏览: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