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卷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

行政法卷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

发布时间: 2022-04-26 18:23:06

Ⅰ 规范行政法学与实证行政法学有何区别行政法学家的社会职能是什么

根据行政法“是什么”和“应当是什么”的逻辑结构,行政法学版可以划分为作出事实判断权的实证行政法学和作出价值判断的规范行政法学。实证行政法学所研究的,是关于行政法“是什么”或“如何存在”的问题,主要描述“真实世界中的行政法”是怎样存在的,解释如此存在的原因,预测某项立法安排能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分析其实施后果是怎样的这些类型的问题,着重于“是不是”、“怎么样”、“能不能”和“为什么”的研究。规范行政法学旨在说明行政法“应当是什么”或“如何改进”的问题,它涉及两个领域的研究:一是纯粹的价值判断领域,二是具体的制度选择领域,即为了实现相关的价值目标,研究应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或提出什么样的立法建议。(2)行政法学家的社会职能是解释真实世界中的行政法现象,即通过逻辑上的人类行为动机一致性假设,发展出用于描述、解释和预测行政法现象的实证理论,阐明行政法“是什么”或“如何存在”的知识,并提示出行政法进行变革的可能性和限度。

Ⅱ 从行政法学角度来分析行政权利的行使与制约

概念:行政法学是研究行政法规范、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制度、行政法的理回念、价值、原则以答及行政法产生发展历史规律的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行政法是宪法统领下的三大部门法之一。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

Ⅲ 急需行政法学的所有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主体有:()
A.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B.国务院
C.国务院各部委
D.省级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2、下列哪个不属于我国行政法的法源?()
A.国务院某部委的会议纪要
B.某市政府关于郑守过桥费的通知
C.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D.深圳经济特区市政府第83号令
3、下列的行政组织中,哪一个不属于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A.派出所
B.行政公署
C.街道办事处
D.区公所
4、下列关于行政主体的表述中正确的选项是:()
A.行政主体是指行政机关
B.行政主体是指具有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
C.行政主体是享有行政职权、实施行政活动、承担行政责任的组织
D.行政主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5、下面所列组织中在行政法上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的是:()
A.行政机关委托的治安联防处
B.县公安局所属的道路交通警察队
C.某区街道办事处
D.法律授权颁发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的注册会计师协会
6、某县公安局为了加强对辖下农村社会治安的管理,决定委托无公安派出所的甲乡人民政府裁决各种治安案件,试问乡人民政府应当以谁的名义实施裁决?()
A.县人民政府
B.县公安局
C.县政府法制办公室
D.甲乡人民政府
7、派出机关是由地方行政机关所设立的派出组织,在我国可以设立派出机关的地方人民政府有:()
A.省级政府
B.县级公安局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国务院部门
8、关于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的设立,下列那些说法不正确?()
A.经国务院批准,省人民政府可以设立行政公署
B.经市公安局批准,县公安局可以设立直属机构
C.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可以设立直属机构
D.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区公所
9、行政主体在行使国家赋予的行政职权,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所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称为()
A.行政职权B.行政优益权
C.行政职责D.行政权限
10、下列国家行政机关中,属于专门行政监督机关的是()
A.工商机关B.税务机关
C.审计机关D.公安机关
11、下列基本制度中主要目的在于保障行政公正原则的是()
A.回避制度B.表明身份制度
C.时效制度D.简易程序制度
12、行政委托与授权是经常发生的行政活动。下列关于二者的比较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
A.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产生的原因不同
B.被授权与被委托的对象不尽相同
C.二者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不同
D.都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13、行政机关是否是行政主体需要通过一定标准加以判断,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成为行政主体必须具备的资格条件?()
A.是否享有法定的行政职权和职责
B.能否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职权
C.管理的是内部事务还是外部事物
D.能否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14、根据行政法学理论和实践及现行有效法律的规定,下列那一选项并非行政委托的受委托组织一般必须具备的条件?()
A.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B.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
C.能够独立地承担法律责任
D.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和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技术鉴定
15、下列选项属于国家公务员的是()
A.县检察院检察长
B.市人大办公室主任
C.公安局局长D.村委会主任

二、多项选择题
1、行政主体是指承担一定法律后果的组织,一下选项中哪些是这种法律后果的体现?()
A.在行政复议中作为被申请人
B.在行政赔偿案件中作为赔偿义务机关
C.在行政诉讼中作为被告
D.可以成为行政复议机关
2、下列关于行政机关与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的选项中那些表述是正确的?()
A.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可以成为行政主体
B.并非行政机关在所有的场合都能成为行政主体
C.成为行政主体的不限于行政机关
D.行政主体是对行政机关的行政法地位的法律表述
3、国家职务关系的保障意味着国家对公务员违反职业纪律和职务要求的惩戒?()
A.行政机关对公务员记大过的行政处分
B.行政机关要求公务员承担部分赔偿费用
C.公务员因达到年龄退休而与行政机关解除职务关系
D.公务员在执行职务中因暴力行为致人伤害而被判刑罚
4、行政追偿制度是公务员机遇和国家之间的职务委托关系而对国家承担的一种行政责任,旨在确保职务关系。其所应具备的条件有()
A.公务员执行职务造成的损害行为必须是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
B.追偿金额必须与公务员的过错程度相适应
C.要充分考虑公务员承担赔偿的责任能力
D.要符合时效和程序规则
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地方行政机关的派出机关的是()
A.街道办事处B.村民委员会
C.区公所D.税务局所属的税务所

三、名词解释
1、行政合理性原则
2、行政授权
3、行政主体
4、国家公务员
5、行政相对人

四、简答题
1、简述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内涵
2、什么是行政委托?行政委托应满足那些要件?
3、简述行政法的法律关系有哪些特征?

五、论述题
1、论述行政优益权。

六、案例分析题
[案情一]
王某和李某系邻居,两家房屋紧连。1993年8月,王某乡市城建局提出将其原有房屋扩建二层楼房的申请,市城建局审查后同意并发放建房许可证,注明每层高度为3.2米。王某按照许可证的要求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12月,李某也向城建局提出扩建房屋的神情,城建局予以批准,并且发放了建房许可证,注明每层高度3.6米,在李某建房过程中,王某发现李某建房的高度超过自己房屋的高度,挡光挡风,违反国务院颁布的《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管理办法》,不符合城镇规划要求,即上前阻止,但李某声称有城建局的建房许可,无人可以阻止。王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城建局违法行政,许可李某建房高3.6米,违反省政府的建房规定:城镇居民建房一般不超过3.2米。在审理中城建局变成批准李某建房3.6米属个别情况,城建局有自由裁量权,拒绝说明理由。
试结合行政法的一般原则,对此案加以评析。
[案情二]
某县卫生防疫站认为某饮食店销售的食品不符合卫生标准,决定对其罚款2000元。饮食店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卫生防疫站为避免败诉,告之原告若能撤诉,可以减少罚款数额。在原告表示同意后,将罚款数额改为200元。随后,原告向人民法院申请撤诉。
问题:
(1)属于事业单位的县卫生防疫站能否作为本案的被告?为什么?
(2)如果县卫生防疫站具备本案被告资格,人民法院应否准许原告的撤诉申请?为什么?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BAACA
6-10
BACCC
11-15ADCC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D3、ABD4、ABCD5、BD
三、名词解释
1、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不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作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应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行政合理性原则中的“理”,是指体现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的法理。
2、行政授权实际上是指法律、法规、规章将某方面或某项行政职权授予行政机关以外的组织,被授权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和行使行政职权,并由自己对外承担行政活动的相应法律责任。这里所说的“行政机关以外的组织”,还包括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和派出机构,它们与行政机关本身还是有所区别的。
3、所谓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并对由此产生的行为后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这意味着:行政主体是具有行政法上独立人格和法律地位,能够独立作为行政诉讼主体的组织,其范围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4、国家公务员是指国家依法定方式和程序任用,在中央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行政职务的工作人员,不包括行政机关中的工勤人员。
5、行政相对人(简称相对人,也称行政相对方)是行政法和行政法学中一个重要和常用的概念,其基本含义就是指行政机关的行为所指向的、与行政机关相对应的一方,包括作为公民的自然人、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形态。
四、简答题
1、简述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内涵。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的核心内容。它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这里所说的是广义的法律,也即多层次的法律规范)。行政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必须严格遵行行政法律规范的要求,不得享有行政法律规范以外的特权,超越法定权限的行为无效;行政违法行为依法应受到法律制裁,行政主体应对其行政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行政合法性原则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方面的内容。实体合法,指行政主体的设立法定、职权法定、责任法定。程序合法,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任何人不能成为审理自己案件的法官,落实这一原则的是回避制度;二是行政机关在裁决行政争议时不能偏听偏信,应当给予当事人同等的辩论机会;三是作出对当事人不利的行政决定时,应预先通知当事人并给其发表意见的机会。
2、什么是行政委托?行政委托应满足那些要件?
行政委托是行政主体在其职权职责范围内,出于管理的需要,依法将其行政职权或行政事项委托给另一行政主体或其他组织,以及特殊情况下委托给个人,受委托者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实施管理行为和行使职权,并由委托机关承担法律责任。
行政委托的要件:
(1)行政委托主体是有限制的。委托者必须是行政主体,否则不能称为行政委托。
(2)行政委托权力是有限制的。委托者必须在行政主体职权范围内进行委托,越权委托无效,而且受委托者不得将自己接受委托的职权和事项再自行委托给其他组织或个人。
(3)行政委托对象是有限制的。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方可接受行政委托,代委托者行使某些行政管理职权和从事某些行政管理事务,从而成为受委托组织;松散的组织,如合伙组织、非正式组织,均不能接受委托行使行政职权而成为受委托组织。
(4)行政委托的事项是限制的。例如,行政管理职权中影响较小、程度较轻的部分,例如行政处罚中的申诫罚或较低数额的财产罚,可以委托其他组织或个人代为行使,而人身罚和能力罚以及数额较大的财产罚,则不能委托给其他组织或个人代为行使。
3、简述行政法的法律关系有哪些特征?
(1)这种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2)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双方的地位不对等,又称为行政法律关系的单方面性。
(3)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基本上由法律规范事先规定,一般来说不能由当事人相互约定和自由选择,当事人只能依法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但行政合同的出现,是此特征的一个例外。
(4)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具有相对性和统一性。在这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出现许多交叉重叠,难以截然分开,这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情况有所不同。尤其是对于国家行政机关而言,这种相对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5)行政法律关系引起的争议大都由行政机关或行政裁判机关依照行政程序或行政司法程序加以解决,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才通过司法程序解决。
五、论述题
1、论述行政优益权。
国家为保障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赋予行政主体职务上或物质上的许多优益条件,行政主体享受这些优益条件的资格和可选择性便是行政优益权,它由行政优先权和行政受益权构成。
(1)行政优先权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时依法所享有的种种优惠条件主要包括:先行处置权,即行政主体在紧急条件下,可以先行处置,如先行扣留、即时强制。获得社会协助权,行政主体在从事紧急公务时,有关组织和个人有协助执行或提供方便的强制性义务,违反者可能会承担法律责任。如公安机关或消防机构在执行紧急公务时,有权要求其它交通车辆避让。
推定有效权,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该行政决定的执行,这是为了保障行政秩序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推定该行政决定只要未被依照法定程序加以撤销就一直是有效的。它体现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方的关系。
(2)行政受益权是国家为保证行政主体有物质能力行使行政职权而向其提供物质条件,行政主体享受这些条件的资格和可选择性。行政受益权是行政主体从国家所享受到的权益,而不是从相对方得到的,因此与行政优先权不同,它体现的是行政机关与国家的关系,而不是体现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方的关系。行政优益权与行政职权密切相关,但不同于行政职权,也不属于行政职权,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行政优益权可以被行政主体放弃不用,但行政职权不能被放弃,否则将导致违法或失职。
六、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本案涉及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行政机关行使权力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的规定相抵触,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政机关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可以自由地裁量权力的行使方式与程度,即享有自由裁量权。所以行政机关行使权力同时必须遵循合理性原则,即行政权力的行使应当符合立法的目的;基于正当的考虑;不得考虑不相关的因素;平等适用法律规范,同等事实同等对待等要求,以其行政权力的运作达到客观、公正。本案中城建局对李某的建房许可表面看并未违反省政府关于建房的有关规定,因为在省政府的规章中只是规定城镇居民建房一般不得超过3.2米,由此观之,城建局对此向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及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许可超过3.2米,但是,城建局对许可李某建房3.6米的理由拒绝说明,既表明示在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许可李某建芳层高超过省政府规章规定的高度,不当地行使了权力,属于滥用职权的范畴,违反了行政合理性原则的要求。
[案例二]:
属于事业单位的县卫生防疫站能作为本案被告,应为其为行政机关授权的社会组织。被授权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和行使行政职权,并由自己对外承担行政活动的相应法律责任。
人民法院不应当准许原告的撤诉申请,因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对其所行使的国家权力无自由处分权。

Ⅳ 韩大元的主要科研情况

1.独著
《亚洲立宪主义研究》(1996年,再版三次,2008年第二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54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2004年,编著,2008年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宪法学基础理论》(2008年,“十一五”图书出版规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感悟宪法精神:讲演自选集》(2008年),法律出版社
《韩国国会》(2001年),华夏出版社
《东亚法治的历史与理念》(2000年),法律出版社
2.主编
《中国宪法年刊》(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先后与张庆福、许崇德合作主编),法律出版社
《中国宪法事例研究》(一至四辑,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法律出版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报告》(2010年,与朱景文合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2004-2009》(2010年,与林来梵、郑磊合作主编),法律出版社
《公法的制度变迁》(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中国宪法发展60年》(200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
《共和国60年法学论争实录·宪法卷》(2009年),厦门大学出版社
《徐秀义教授纪念文集》(2009年,与齐小力合作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比较宪法——宪法文本与宪法解释》(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检察制度宪法基础研究》(2007年),中国检察出版社
刑法学与宪法学的对话》(2007年,与黄京平合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代宪法解释基本理论》(2006年),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中国宪法发展研究报告(1982-2002)》(2004年,与胡锦光合作主编),法律出版社
《外国宪法》(2001年,2009年第三版,教育部推荐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比较宪法学》(2003年,2008年第二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宪法学》(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外国宪法判例》(2005年,与莫纪宏合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宪法学参考书》(2003年,与胡锦光合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宪法学》(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比较行政法》(2001年,与张正钊合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2001年,与徐秀义合作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宪法学》(1999年,司法部统编教材),法律出版社
《新中国宪法发展史》(199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
3.合著
《宪法学专题研究》(2004年,三人合著,2009年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代中国法概论》(2009年,九人合著),韩国博英社
《中国宪法》(2004年,二人合著,2008年第二版,教育部精品教材),法律出版社
《宪法学原理》(1997年,二人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当代人权保障制度》(1998年,二人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国宪法的理论与实际》(1999年,二人合著),日本成文堂
《宪法学》(2000年,三人合著),法律出版社

Ⅳ 行政法学各主要流派及其比较

行政法学者对于行政法应如何调整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关系,如何配置双方回当事人答的权利义务,从而形成怎样的法的秩序等问题的主张、观点和理论,通过较长时期的争论和在论争中不断完善、发展,从而逐渐形成的行政法学的各种流派。其中主要的较有影响的流派有三个,即控权论学派、管理论学派和平稳论学派。
控权论学派主张,行政法调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其重点是控制行政主体的权力,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免受行政主体滥用行政职权行为的侵害,以建立和维护自由,民主和人权保障的法的秩序.
管理论学派主张,行政法调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其重点是规范行政相对人的行为,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以建立和维护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任务的法的秩序.
平衡论学派主张,行政法调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应尽可能"在总体上平衡行政主体与相对主的权利义务关系,兼顾公共利益和人人利益",以建立维护民主和效率有机统一和协调的法的秩序.

Ⅵ 想报考厦门大学法学硕士,有些问题。

厦门大学法学院考研参考书
初试参考书目(所有专业):

1.《法理学》(第三版),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民法》(第四版),柳经纬主编、朱炎生副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3. 《中国宪法》,胡锦光、韩大元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11月第2版;
4.《刑法总论》,陈立、陈晓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复试参考书目(分专业)

030101法学理论:
1.《法理学》(第三版),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宪法学原理》,朱福惠主编、郑琼现副主编,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030102法律史:1.《中国法制史》,张晋藩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1.《法理学》(第二版),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宪法学原理》,朱福惠主编、郑琼现副主编,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姜明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030104刑法学:
1.《理论刑法学》,陈晓明、何承斌、童伟华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刑法分则的理论与实践》,陈立、李兰英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或2007年版;
3.《刑事诉讼法学》,陈立、陈晓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或者高等教育出版社、法律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最新教材均可。

030105民商法学:
1.《民法》(第四版),柳经纬主编、朱炎生副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2.《商法》(第四版),柳经纬主编、刘永光副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
3.《婚姻家庭与继承法》(第三版),蒋月、何丽新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知识产权法》(第3版),丁丽瑛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

030106诉讼法学:
1.《民事程序法》(第七版),齐树洁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民事诉讼法》(第二版),齐树洁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民事司法改革研究》,齐树洁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刑事诉讼法学》,陈立、陈晓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030107经济法学:
1.《经济法(第四版)》,朱崇实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经济法卷》,朱崇实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3.《金融法教程(第三版)》,朱崇实主编,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版;
4.《现代财税法学要论》,廖益新、李刚、周刚志著,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商法》(第四版),柳经纬主编、刘永光副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

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1.《环境保护法教程》(第五版),韩德培主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国际环境法》(第二版),王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030109国际法学:
1.《国际经济法学》(第四版)陈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国际法》(第三版),邵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国际私法》(第二版),韩德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Ⅶ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案例分析题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案例分析题,因为这个问题是属,因为这个案例是行政法型的输入法,这里哪里?所以说一般的也是理解不了这些问题的

Ⅷ 行政法法律作业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评析:填空题第7题,是一审法院审查受理的期限。要注意和原告直接起诉的期限一般为三个月以及在二审时,第一、二审法院相互移交、报送上诉状等案卷材料的5日期限相区别。
1.把复议作为行政诉讼的必经阶段,即_复议前置_原则,是一些国家行政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
2.特殊地域管辖又可分为_专属管辖_和_共同管辖_。
3.行政诉讼参加人包括_当事人_和_诉讼代理人_。
4、当事人在不同的诉讼程序中有不同的称谓。在第二审程序中,称_上诉人_和_被上诉人_。
5.可定案证据的特征是:_客观性_、_相关性_和_合法性。
6.起诉应以书面方式,即向人民法院递交_起诉状_,并按被告人数提出_副本_。
7.经审查,人民法院认为起诉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在_7_日内立案,并通知原告。
8.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不得以调解为必经审理程序、及结案方式。但是,_行政赔偿_诉讼可以适用调解。
9.第二审人民法院上诉案件,有_开庭_审理和_书面_审理两种方式。
10.行政案件的执行程序必须按一定的方式提起。提起的方式有:_申请执行_和_移送执行_两种方式。
11.行政判决分为_一审判决_和_二审判决_两种。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公务员,因其是以所在国家行政机关的名义进行的,(C)。
A.故是行政诉讼的被告 B.故是行政诉讼的原告
C.故不能同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D.故可能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评析:公务员与国家行政机关是一种职务上的委托关系,公务员一般代表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公务员的行为由行政主体负责,故不能同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2.在我国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只限于(A)
A.就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发生的争议
B.就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所发生的争议
C.就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发生的争议
D.就行政机关的普遍行政行为所发生的争议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经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于1989年4月4日公布,自(D)起施行。
A.1989年4月4日 B.1989年10月1日.
C.1990年1月1日 D.1990年10月1日
4.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A B)人民法院管辖。
A.被告所在地B.原告所在地C.公安机关所在地D.原告选择
5.法定代理人的代理权是基于亲权或者监护权而产生的,因而其在诉讼中居于(B)的诉讼地位。
A.与被告相类似 B.与原告相类似 C.核心 D.主导
评析: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只能是行政主体。因此只有原告才存在法定代理问题。
6.行政诉讼当事人包括(A B D)。
A.原告 B.被告 C.代理人 D.第三人
7.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有(A B)
A.人民法院 B.诉讼参加人 C.诉讼参与人 D.人民检察院
评析:如果说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以上4项都属于,但由于诉讼参与人范围大于诉讼参加人,如果说主体主要有,只能为AB两项。
8.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行政案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作出(C D)类型的判决。
A.确认判决 B.变更判决 C.维持原判 D.依法改判
9.决定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A )
A.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决定一律不准上诉
B.当事人不服时,有权在接到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C.当事人不服时,有权在接到决定之日起7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D.当事人不服时,有权在接到决定之日起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10.人民法院在处理涉外行政案件时,应严格遵守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除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以外,行政诉讼法与国际条约相抵触的,( C )。
A.互相协商解决 B.适用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C.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D.适用第三国法律的规定
三、问答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评析:作业3问答题,除了在答题时要展开有关内容答全面外,第2题要按《行政诉讼法》表述答题,并要注意把最高法司法解释第2条列举的排除在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5种行为,第7题要把参照规章的情况都写入答案。
1.行政诉讼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答:在我国,行政诉讼由以下五要件构成:(1)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2)被告是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3)原告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律、法规规定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内的行政争议,以及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4)原告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定期限之内。(5)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行政复议的,已经经过行政复议;自行选择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已作出复议决定或者逾期未作出复议决定。
2.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行政案件有哪些?
答:《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了司法审查的排除条款,即明确规定某些事项人民法院不予受理:(1)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提供的诉讼。(2)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提起的诉讼。(3)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提起的诉讼。(4)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还列举了排除在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几种行为,即:(1)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规定授权实施的行为;(2)调解行为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3)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4)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5)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3.行政诉讼的被告有哪些特征?
答:具有以下特征:(1)被告只能是行使行政管理权、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2)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被原告指控侵害合法权益。(3)以自己的名义应诉,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
4.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特征是什么?
答:具有以下特征:(1)与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有利害关系”是指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存在法律上的直接权利义务关系。(2)相对于原告、被告而言,是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3)在诉讼期间参加诉讼。(4)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
5,法院不能采用的证据有哪些?
答:法院不能采用下列证据:(1)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自行收集的证据;(2)被告严重违反法律程序收集的其他证据;(3)未经法庭质证的证据;(4)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根据;(5)被告在二审过程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审过程中没有提交的证据,不能作为二审法院撤销或变更一审裁判的依据。
6.审判监督程序与二审程序的区别是什么?
答:两者的区别在于:(1)提前的主体不同。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必须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和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各级人民检察院。而有权提起上诉的,则是享有上诉权的当事人,并且当事人的上诉必然引起第二审程序的发生。(2)提起的条件不同。只有发现已经发生的判决、裁定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才能提起审判监督程序;而只要当事人不服一审未生效的判决、裁定,不论判决、裁定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即可在法定期限内提起第二审程序。(3)有无期限限制不同。适用审判监督程序不受时间限制、判决、裁定生效后的任何时间内都可提起;而上诉只能在法定的上诉期提出。(4)审理的主体不同。适用审判监督程序的行政案件,既可由原审人民法院审理也可由原审人民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审理;而适用二审程序的行政案件,只能由第一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审理。(5)审理的对象不同。适用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是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而适用二审程序审理则是尚未生效的第一审判决、裁定。(6)程序的性质不同。审判监督程序是为了纠正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的错误而设定的一种特殊程序,不具有审级性质,而第二审程序是按照两审终审的司法原则设置的,是对第一审行政案件的继续审理。
7.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实体法依据有哪些?
答: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实体不依据有:(1)法律。包括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外的的其他法律。(2)行政法规。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其名称有条例、规定、办法。(3)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仅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被诉行政机关与受理法院不在同一地区,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适用地方性法规时,应当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依法所适用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4)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作为法院审理发生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的依据。
此外,《行政诉讼法》第53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国务院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规章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发布的规章”。
8.涉外行政诉讼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答:主要有以下五项原则:(1)适用行政诉讼法原则。《行政诉讼法》第70条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行政诉讼适用本法。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2)同等原则。同等原则又称国民待遇原则,是指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我国进行行政诉讼享有与我国公民同等的诉讼权利和负有同等的诉讼义务。(3)对等原则。对等原则又称相互原则,是指国家之间在对待对方公民、组织的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时相互对等。(4)适用有关国际条约原则。人民法院在处理涉外行政案件中,应严格遵守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除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外,行政诉讼法与国际条约相抵触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案情:1994年9月,原告田永考入北京科技大学下属的应用科学学院物理化学系,取得本科生学籍。1996年2月29日,田永在参加电磁学课程补考过程中,随身携带写有电磁学公式的纸条,中途去厕所时,纸条掉出,被监考教师发现。监考教师虽未发现田永有偷看纸条的行为,但还是按照纪律,当即停止了田永的考试。北京科技大学于同年3月5日按照“068号通知”第三条第五项关于“夹带者,包括写在手上等作弊行为者”的规定,认定田永的行为是考试作弊,根据第一条“凡考试作弊者,一律按退学处理”的规定,决定对田永按退学处理,4月10日填发了学籍变动通知。但是,北京科技大学没有直接向田永宣布处分决定和送达变更学籍通知,也未给田永办理退学手续。田永继续在该校以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参加正常学习及学校组织的活动。
1996年3月,原告田永的学生证丢失,未进行1995-1996学年第二学期的注册。同年9月,被告北京科技大学为田永补办了学生证。其后,北京科技大学每学年均收田永交纳的教育费,并为田永进行注册、发放大学生补助津贴,还安排田永参加了大学生毕业实习设计,并由论文指导教师领取了学校发放的毕业设计结业费。田永还以该校大学生的名义参加了考试,先后取得了大学英语四级、计算机应用水平测试BASIC语言合格证书。田永在该校学习的4年中,成绩全部合格,通过毕业实习、设计及论文答辩,获得优秀毕业论文及毕业总成绩全班第9名。北京科技大学对以上事实没有争议。
1998年6月,被告北京科技大学的有关部门以原告田永不具有学籍为由,拒绝为其颁发毕业证,进而也未向教育行政部门呈报毕业派遣资格表。田永所在的应用学院及物理化学系认为,田永符合大学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由于学院正在与学校交涉田永的学籍问题,故在向学校报送田永所在班级的授予学士学位表时,暂未给田永签字,准备等田永的学籍问题解决后再签,学校也因此没有将田永列入授予学士学位名单内交本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请求判令被告:(1)为田永颁发毕业证、学位证;(2)及时有效地为田永办理毕业派遣手续;(3)赔偿田永经济损失3000元;(4)在校报上公开向田永赔礼道歉,为其恢复名誉;承担本案诉讼费。被告北京科技大学为此案向法院提交的证据有:
(1)原告田永于1996年2月29日写下的书面检查和两位监考教师的书面证言,这些证据能够证明田永在考试中随身携带了写有与考试科目有关内容的纸条,但没有发现其偷看的事实;(2)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考试管理的紧急通知》、校长(94)第068号《关于严格考试管理的紧急通知》、原国家教委有关领导的讲话;(3)北京科技大学教务处关于田永等三人考试过程中作弊按退学处理的决定,但不能证明该决定已经直接送达给田永,也不能证明该决定已经实际执行;(4)原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函、北京科技大学以田永考试作弊一事复查结果的报告,这些书证能够证明北京科技大学部分教师、原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对田永处分一事的意见,以及北京科技大学在得知这两方面的意见后的态度;(5)北京科技大学的《关于给予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田永勒令退学处分的决定》一份、《期未考试工作简报》一份,以上书证与本案没有必然关系,不能成为本案的证据。(6)北京科技大学在诉讼期间,未经法院同意自行调取了唐有兰等教师的证言、考试成绩单、1998届学生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审批表、学生登记卡、学生档案登记单、学校保卫处户口办公室书证、学籍变动通知单第四联和第五联、无机94班人数统计单等书证交给法院。请问:
(1)本案的被告是否适合?为什么?
(2)被告提供的证据之(2)中的三份材料,是否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3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可以参照的规章范畴?
(3)被告提供的证据之(6)是否有瑕疵?能否作为认定本案事实的根据?为什么?
答:(1)本案的被告适合。因为行政诉讼的被告必须为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北京科技大学作为高等院校,虽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机关,但是其对受教育者颁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以及管理的权力是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法》和《学位条例》授予的,而且其在教育活动中的管理行为是单方作出的,属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虽然对原告田永的退学处理、拒颁毕业证和未授予学位等行为是由北京科技大学一个系或内部某一部门负责行使的,但是都是以北京科技大学的名义作出,因此,北京科技大学作为被告适合。
(2)被告提供的证据材料之(2)三份材料,不属于《行政诉讼法》第53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可以参照的规章范畴。
(3)被告提供的证据材料之(6)有瑕疵。不能作为认定本案事实的根据。因为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第三十条第一项规定:“被告及诉讼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自行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而本案中被告提供的证据(6)是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在诉讼过程中,未经人民法院同意的情况下,自行收集的证据,因此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不能采用。
评析:本案例题看似内容多,但事实上答题的落脚点就在三个问题中。第1个问题主要根据行政诉讼被告的特征进行答题。第2个问题主要考虑三份材料属不属于规章,这就要结合第十章行政立法的内容进行分析,规章制定有严格的程序要求,而显然这三份材料中,前2份只属于一般规范性文件。后一份是一般的讲话材料,都不属于规章范畴。第3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先取证,后决定”是依法行政原则对行政程序的最基本要求。因此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后,在诉讼过程中未经人民法院同意自行收集的证据无法律效力

Ⅸ 行政法学及行政诉讼法学试题。(求答案)

2
1
3
3
3
1.3.4
1.2.3
1.4
2.3
1.3.4
4
2
2
4
4
1.3

Ⅹ 林鸿潮的学术成果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保障”子课题(2009);
2.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行政紧急程序研究”(2008)。 以时间为序:
1.《行政许可法条文精析与案例解析》(参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2.《应急法制论》(参编),法律出版社,2005;
3.《法治视野中的行政指导》(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释义》(副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5.《行政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参编),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
7.《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释义》(副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8.《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
9.《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指南》(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10.《领导干部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讲座读本》(合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1.《大城市应急法制建设探索》(合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12.《案例行政法教程》(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3.《应急管理案例研究》(副主编),研究出版社,2009;
14.《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度解析与案例指导》(参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15.《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行政法卷)(参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16.《地方层面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规制》(参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17.《公共应急管理机制的法治化》(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以时间为序:
1.《论当代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法商研究》2004第5期;
2.《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报告》,《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人权入宪后我国行政法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人权入宪后我国行政法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将“拍违照片”选作处罚证据何过之有?》,《法制日报》2005-1-13;
6.《行政机关借助市民力量取证,证据是否有效》,《人民检察》2005年第4期;
7.《试论信访的功能收缩与制度重构》,《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8.《2003年中国行政法治发展报告导言》,《宪政与行政法治发展报告》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9.《美国政府绩效与结果法述评》,《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0.《对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宪法学思考》,《时代法学》2005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7期辑录;
11.《试论行政机关承担民事侵权责任的可能性》,《判解研究》2005年第4辑;
12.《论限制人身自由行政诉讼案件的管辖》,《法学教育》2005年第11期;
13.《论民事责任在国家赔偿中的适用——扩大国家赔偿范围的一种可能途径》,《南都学坛》2006年第1期;
14.《行政诉讼制度改革中的焦点问题——目标、方案与理由》,《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5.《行政许可与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经济法学评论》(第六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6月;
16.《人权入宪对中国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的影响》,《宪政与行政法治发展报告》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我国公共应急法制及其研究的最新进展》,《宪政与行政法治发展报告》第3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8.《对出租车业政府管制政策的若干思考》,《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第9期;
19.《“执行难”就可以“不执行”吗?》,《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11-8;
20.《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尚需跨越多重门槛》,《法制日报》2007-12-27;
21.《启动地方执行立法 促进应急法治建设》,《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1期;
22.《通往阳光政府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法制日报》2008-2-13;
23.《论公民的社会保障权与突发事件中的国家救助》,《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6期转载;
24.《论重大突发事件国家救助的制度完善》,《中国应急管理》2008年第6期;
25.《公共应急“二次立法”应有所不为》,《法制日报》2008-3-27;
26.《论公共应急领域的地方“二次立法”》,《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7.《<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准备调研报告》,《法学》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8年第10期转载;
28.《信息公开地方准备不足——从苏闽川滇数省考察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国改革》2008年第6期;
29.《政府信息公开,个别地方置若罔闻》,《改革内参》2008年第17期;
30.《反腐五年规划18次提及“公开”的深层含义》,《法制日报》2008-6-29;
31.《消除观念误区和制度漏洞——法学专家专题研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检察日报》2007-7-1;
32.《抗震救灾中的公共应急法制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应急管理》2008年第7期;
33.《回顾雪灾与反思公共应急“一案三制”》,《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9期;
34.《公共应急“一案三制”反思》,《中国改革》2008年第8期;
35.《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地方立法创新:对北京范本的解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6.《试论危机预控的概念、功能与具体措施》,《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37.《行政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理想与误区》,《政法论丛》2008年第5期;
38.《法治政府建设三十年回眸》,《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9-25;
39.《私车“尾号限行”合法性不足》,《中国青年报》2008-10-16;
40.《“地方政府出手拯救楼市”的法治底线》,《法制日报》2008-10-19;
41.《“尾号限行”,权从何来》,《中国改革》2008年第12期;
42.《政府信息公开的诉讼之路堵在何处》,《法制日报》2008-12-4;
43.《政府应急能力建设及其自我认知调查》,《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44.《论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的证明责任》,《证据科学》2009年第1期;
45.《行政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理想与误区》,《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1期;
46.《由自然灾害频发反思公共应急体制》,《法制日报》2009-2-19;
47.《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公共应急体制的建议》,《中国行政管理内刊 》2009年2月,清华大学《危机管理研究通讯》2009年3月(第52期)转载;
48.《论应急预案的性质和效力》,《法学家》200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9年第7期转载;
49.《安置+补偿: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4-9;
50.《经营自主权在我国的公法确认与保障》,《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51.《我国应急预案特点及建设方针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7期;
52.《论应急预案的异化与我国预案体系的建设方针》,《中国应急管理》2009年第7期;
53.《金融危机是促进法治政府建设绝好契机》,《法制日报》2009-6-11;
54.《行政罚款信息应予公开》,《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5-28;
55.《罚款信息公开应避免损害被处罚人社会声誉》,《法制日报》2009-5-28;
56.《论公共应急管理机制的法治化》,《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研究生就业 发布:2025-02-10 09:28:21 浏览:741
义乌最好的律师 发布:2025-02-10 09:19:57 浏览:54
女子司法所 发布:2025-02-10 08:01:29 浏览:962
法官辞职做法务 发布:2025-02-10 07:54:06 浏览:890
法社会学在中国的地位 发布:2025-02-10 07:34:37 浏览:674
民法典对赔偿的 发布:2025-02-10 07:30:27 浏览:484
公司法实物出资比例 发布:2025-02-10 07:16:02 浏览:713
银川中级人民法院新闻 发布:2025-02-10 07:15:50 浏览:25
新刑事诉讼法第33条 发布:2025-02-10 06:59:51 浏览:951
劳动合同法重要意义 发布:2025-02-10 06:28:26 浏览: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