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劳动法的定义

劳动法的定义

发布时间: 2022-04-27 07:52:09

劳动法上劳动者如何界定

劳动法界定的劳动者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自然人。

㈡ 劳动法的概念,特点是什么

劳动法(labour law),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这些法律条文规管工会、雇主及雇员的关系,并保障各方面的权利及义务。我国的劳动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1.保障职业稳定,从而保证社会稳定。

2.强调劳工代表的作用3. 解雇程序复4.法律制定是一个问题,法律的执行又是另一个问题。

㈢ 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离不开调整劳动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明确以下几点:劳动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它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是一种独立的法律部门。
《劳动法》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而制定颁布的法律。从狭义上讲,我国《劳动法》是指1994年7月5日八届人大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从广义上讲,《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以及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相隧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法》作为维护人权、体现人本关怀的一项基本法律,在西方甚至被称为第二宪法。
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及录用职工的规定;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与解除程序的规定;集体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办法;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制度;劳动卫生和安全技术规程等。
以上内容,在有些国家是以各种单行法规的形式出现的,在有些国家是以劳动法典的形式颁布的。劳动法是整个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㈣ 劳动法是什么意思

劳动法是为来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源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制定的法律。
劳动合同法是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而制定的法律。
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是两个法律。

㈤ 劳动法你了解吗

对于我国的劳动法,它是为了调整社会上的一些劳动关系,并且也是为了调节劳动关系所联系的一些社会关系的相关的法律。这是对于劳动法的一个基本的定义。那么在我国,劳动法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对于我国现在这个社会,我们一直提倡劳动至上。并且劳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劳动法是相当重要的。

劳动在我国是一个从古之间的词语,热爱劳动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美德。因此,通过《劳动法》来保护劳动者的一个合法权利也是必须的。因为在这里不仅强调了劳动者的一个权利,也保护了大多数人的权益。

㈥ 劳动法中工资的定义都包括哪些

劳动法中工资的定义的范围包括:

(1)计时工资

这是指按计时工资标准支付的工资,包括实行结构工资制的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也包括新参加工作的实习工资(学徒的生活费)。

(2)计件工资

是指对已做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工资,包括按包干办法支付给个人工资和提成工资。

(3)奖金

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具体包括:生产奖(包括年终奖)、节约奖、劳动竞赛奖、机关事业单位的奖励工资、其他奖金。

(4)津贴和补贴

是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因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支付给职工的物价补贴。津贴的内容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从事特殊的津贴、保健性津贴、技术性津贴、年功性津贴(主要指工龄工资)以及其他津贴。如企业免费午餐,或发现金和餐票给职工,不属于津贴的范围;企业报销书报的,不属于津贴的范围;但如每月发给书报费,就属于津贴的范围了。

补贴主要是指物价补贴,目前这个项目基本上没有了。

(5)加班加点工资

(6)其他支付的工资

这主要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因病、工伤、产假、婚丧假、事假、探亲假、休假等情况下支付的工资。还包括附加工资、保留工资。
10

㈦ 劳动法的概念及特点是什么

劳动来法(labour law),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自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这些法律条文规管工会、雇主及雇员的关系,并保障各方面的权利及义务。我国的劳动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1.保障职业稳定,从而保证社会稳定。

2.强调劳工代表的作用3. 解雇程序复4.法律制定是一个问题,法律的执行又是另一个问题。

㈧ 劳动法中的劳动者如何界定

一、字面意义为“劳动的人”,是对从事劳作活动一类人的统称。劳动者是一个涵义非常广泛的概念,凡是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劳动获取合法收入作为生活资料来源的公民都可称为劳动者。不同的学科对于劳动者这一概念具有不同的界定,而且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下,关于劳动者概念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二、法律定义:劳动者”具体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中外自然人)。但并不是所有自然人都是合法的劳动者,要成为合法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并取得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区别于“非法劳动者”,如偷渡者打工。
劳动者包括本国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对其称呼有:职工、工人、学徒、帮手、帮工等。
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始于劳动者最低用工年龄(除特种工作外为16周岁),终于法定退休年龄。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即丧失劳动者主体资格,不能再与单位形成劳动关系。此时与单位之间的用工关系,由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务关系。

㈨ 我国劳动法对员工的定义

我国劳动法中并没有对员工做出专门的定义,全法文均以“劳动者”相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条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员工的一般定义:

员工是指企业(单位)中各种用工形式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以及代训工和实习生。

员工特点:

现代企业的员工跟以往比较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素质相对比较较高,知识性强。具有以下特点:

1、创造性强

他们主要依靠自己对新知识的探索和领悟,从而产生对新事物创造的欲望,推动生产的发展、技术的更新,产品的换代,从而使知识资本增值。

2、独立性强

由于知识型员工掌握企业生产发展所必须的知识,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因此他们更愿意在一个独立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不愿意接受其他事物或人员的牵制。

3、成就欲强

员工不仅想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更想获得社会的尊重、上级的器重、个人的声望。

4、自我完善欲望强

知识型员工对知识不断学习、更新,对新技术不断探索追求,以期促进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自觉性。

热点内容
女子司法所 发布:2025-02-10 08:01:29 浏览:962
法官辞职做法务 发布:2025-02-10 07:54:06 浏览:890
法社会学在中国的地位 发布:2025-02-10 07:34:37 浏览:674
民法典对赔偿的 发布:2025-02-10 07:30:27 浏览:484
公司法实物出资比例 发布:2025-02-10 07:16:02 浏览:713
银川中级人民法院新闻 发布:2025-02-10 07:15:50 浏览:25
新刑事诉讼法第33条 发布:2025-02-10 06:59:51 浏览:951
劳动合同法重要意义 发布:2025-02-10 06:28:26 浏览:826
朝国刑法 发布:2025-02-10 06:18:30 浏览:633
金华法院判决 发布:2025-02-10 05:36:59 浏览: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