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民事诉讼法81条

民事诉讼法81条

发布时间: 2022-04-29 03:57:54

❶ 行政案件证据保全的法律条款

法律分析:行政诉讼法中没有规定关于证据保全的条款,而是规定了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关于保全的规定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规定在民事诉讼法第81条当中。

法律依据:《行政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关于期间、送达、财产保全、开庭审理、调解、中止诉讼、终结诉讼、简易程序、执行等,以及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案件受理、审理、裁判、执行的监督,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在诉讼过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因情况紧急,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利害关系人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证据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证据保全的其他程序,参照适用本法第九章保全的有关规定。

❷ 什么情况下可以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

《民事诉讼法》第81 条第1 款和第2 款规定,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在诉讼过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因情况紧急,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利害关系人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证据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

❸ 诉讼法有追讼识情人的吗

本文由眉山普法组织。请转载。转载推文时,请注明是从眉山浦发微信官方账号转来的,否则视为侵权

行政诉讼期限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除非法律另有规定(《诉讼法》第45条)

【直接提起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行政行为已经作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起诉讼。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人民法院不受理自行政行为发生之日起20年以上的房地产案件,以及自行政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以上的其他案件。(《诉讼法》第46条)

【对行政不作为提起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义务,行政机关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和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请求行政机关在紧急情况下履行保护其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职责的,前款规定的期限不限制提起诉讼。(《诉讼法》第47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依照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提起诉讼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提起诉讼。

(法释[2018]1号第66条)

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权利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自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起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2年。

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权利或者法定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法释[2015]9号解释41,2018年2月8日前有效)

【未告知追诉期限】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追诉期限的,追诉期限自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追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一年。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法律解释解释[2018]1号第64条,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备注:不告知追诉期限的,最长追诉期限可以适用2年,也可以适用1年,适用最有利于原告追诉的原则。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的内容的,追诉期限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况耽误起诉期限的,可以在障碍消除后十日内申请延期,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诉讼法》第48条)

被告提交了答复

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自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行政行为的证据及其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提交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的审理。(《诉讼法》第67条)

申请退股

【申请回避】当事人申请回避时,应当说明理由,并在开庭时提出;审判开始后知道撤销理由的,应当在法庭辩论结束前提出。被申请回避的人,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加案件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诉讼解释第74条)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口头或者书面决定。法院可以依法驳回当事人提出的明显不是法定撤诉理由的申请。(诉讼解释第74条)

【复议】申请人对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复议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不停止参加案件工作。对于申请人的复议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诉讼解释第74条)

一审时限

【普通程序】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诉讼法》第81条)

【简易程序】采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行政案件,应当由一名法官独任审理,自立案之日起45日内审结。(《诉讼法》第83条)

发送判决文件

公开审理的案件和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都应当公开宣布判决。

【发送判决书】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应当在宣判后立即判决。

宣告判决时,必须告知当事人的上诉权、上诉期限和上诉人民法院。(《诉讼法》第80条)

上诉期

【上诉期限】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当事人对第一审人民法院的裁定不服的,有权在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逾期不上诉的,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者裁定具有法律效力(《诉讼法》第八十五条)

当事人上诉的,应当按照其他当事人或者诉讼代理人的人数提交上诉副本。原审人民法院收到申诉后,应当在五日内向对方当事人发送申诉副本,对方当事人应当在收到申诉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复。原审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副本发送上诉人。对方当事人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的审理。当原审人民法院收到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理由】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拒绝立案或者驳回起诉是错误的;

(二)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或者裁定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未经质证或者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法规有错误的;

(五)违反法律,规定的法律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六)原判决、裁定遗漏了诉讼请求的;

(七)根据原判决或裁定撤销或变更法律的文件;

(八)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诉讼法》第91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在法律生效后六个月内提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二)原判决、裁定中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三)原判决、裁定所依据的法律文件被撤销或者变更的;(四)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诉讼解释第110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时,应当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人民法院认为必要的,可以在收到再审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将再审申请副本发送对方当事人。另一方应当在收到再审申请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书面意见。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请人和对方当事人补充有关材料,询问有关事项。(诉讼解释第一百一十一条)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再审之日起六个月内进行审查。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须经本院院长批准。(《诉讼解释》第一百一十二条)

再审时限

【再审时限】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由第一审法院作出,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当事人可以对判决或者裁定提出上诉;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由二审法院作出,按照二审程序审理,作出的判决或者裁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审判的,应当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作出的判决或者裁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诉讼解释》第一百一十九条)

检察院抗诉再审

【检察院抗诉】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受理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抗诉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再审裁定;有行政诉讼法第九十一条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可以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但已经由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除外。(诉讼解释第124条)

人民法院收到再审检察建议后,应当组成合议庭,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发现原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确有错误,需要再审的,应当依照行政诉讼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责令再审,并通知当事人;经审查,决定不再审的,应当书面答复人民检察院。(诉讼解释第126条)

人民法院审理因人民检察院抗诉或者检察建议而决定再审的案件,不受以前已经作出的驳回当事人再审申请的裁定的限制。(诉讼解释第127条)

应用程序执行周期

【申请执行】申请期限

逾期申请,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诉讼解释》第一百五十三条)

【法院审查执行期间】人民法院应当在五日内立案受理,并通知申请人;对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应当裁定不予受理。行政机关对驳回决定不服,在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裁定。(《诉讼解释》第155条第2款)

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

【执行】无执行权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行政行为的,应当在被执行人法定追诉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交。逾期申请,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诉讼解释》第一百五十六条)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行政行为的,由申请人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受理;执行对象为房地产的,由房地产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受理。(《诉讼解释》第157条第1款)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或者不履行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诉讼法》第97条)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的,无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执法法》第53条)

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行政行为的案件后,应当在七日内由行政审判庭对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批准执行的裁定。人民法院裁定前发现行政行为明显违法,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应当听取被执行人和行政机关的意见,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执行的裁定。需要采取强制措施的,由我院负责执行非诉讼行政行为的机构执行。(《诉讼解释》第一百六十条)

行政机关对不予执行的裁定不服,在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裁定。(《诉讼解释》第161条第2款)

其他的

【民事诉讼法适用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适用于期限、送达、财产保全、开庭、调解、中止诉讼、终止诉讼、简易程序和执行,以及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案件受理、审理、审判和执行的监督。(《诉讼法》第101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2015年5月1日前作出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请求确认该行政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立案。(诉讼解释第162条)

本文中的诉讼法是指2017年第二次修订的《行政诉讼法》

本条解释指:发市[2018]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

(2017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26次会议通过,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❹ 仲裁制度的最新规定

从法律意义上看,仲裁就是指当事人双方按照法律规定,在纠纷发生前或者发生后自愿达成协议,把他们之间的争议提交仲裁机构,由仲裁机构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解决争议的方式。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仲裁方式的运用特别重视,涉及仲裁问题的条文有6个,“仲裁”字样出现10次。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关于仲裁证据保全。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81条规定,“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在诉讼过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因情况紧急,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利害关系人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证据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与我国仲裁法比较,本次修改增加了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法院两个保全证据的管辖法院。
第二,关于仲裁财产保全。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101条对仲裁前财产保全作出规定,明确了提起的条件、管辖法院,尤其强调申请人应当提供担保,一是可以防止当事人滥用申请权,二是为承担责任提供物质基础,从而全面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关于恶意仲裁。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112条规定,“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113条规定,“被执行人与他人恶意串通,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恶意仲裁严重侵害了仲裁公信力,浪费了仲裁资源,侵害了国家、集体以及他人的合法权益,激化了社会矛盾,破坏了社会的安定。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不仅对恶意仲裁进行了原则上的制止,而且规定了具体的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
第四,关于仲裁主管。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124条第2项规定,“依照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新中国成立以来,仲裁立法大致经历了只裁不审、两裁两审、又裁又审及新仲裁法的或裁或审几个阶段。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进一步明确了双方当事人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原告只能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第五,关于裁定的适用范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154条第9项规定,裁定适用于“撤销或者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民事裁定,是指法院在审理和执行民事案件过程中,为保证审判和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就程序方面的有关事项所作出的权威性判定。撤销或者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是程序问题,所以纳入裁定的适用范围。
第六,关于不予执行。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37条增加了两项内容,“对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的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四)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五)对方当事人向仲裁机构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如果出现伪造证据、隐瞒证据的情况,裁决本身就有可能错误,所以应当裁定不予执行,至于当事人如何救济权利,是申请撤销裁决还是其他方式,则由当事人依法行使权利。

❺ 怎样理解第三人列为原告,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当事人列为被告

简单地讲,第三人因故没有参加原诉讼,而原判决等又损害了第三人的利益(要求其承担一定的义务),此时第三人提起撤销诉讼,显然其诉求的利益与原诉讼中的双方当事人均不相同。因此,原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双方当事人只能都是被告。但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中没有承担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列为第三人。


一、《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

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有权提起诉讼。

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

前两款规定的第三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但有证据证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经审理,诉讼请求成立的,应当改变或者 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诉讼请求不成立的,驳回诉讼请求。

二、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1、第81条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成为当事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可以申请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未参加诉讼的第三人,申请参加第二审程序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

2、第82条 在一审诉讼中,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无权提出管辖异议,无权放弃、变更诉讼请求或者申请撤诉,被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有权提起上诉。

3、第292条 第三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提起撤销之诉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出,并应当提供存在下列情形的证据材料:

(1)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

(2)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错误;

(3)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

4、第295条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的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是指没有被列为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当事人,且无过错或者无明显过错的情形。包括:

(1)不知道诉讼而未参加的;

(2)申请参加未获准许的;

(3)知道诉讼,但因客观原因无法参加的;

(4)因其他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5、第298条 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人民法院应当将该第三人列为原告,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当事人列为被告,但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中没有承担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列为第三人。

❻ 请问法院是如何保全电子证据的

电子证据法院肯定是存档之后封存起来保存的,想要调阅这些电子证据必须是要有一定权限才可以查看的;类如一个派出所想要在系统内查看某一人的个人详细身份信息必须是要有一个数字U盾插入电脑验证之后才可以查看的

❼ 证据保全是什么意思如何申请证据保全

证据保全申请,如果是向法院提出的,应当提交书面申请状,该申请状应当载明:
(1)当事人及其基本情况;
(2)申请保全证据的具体内容、范围、所在地点;
(3)请求保全的证据能够证明的对象;
(4)申请的理由,包括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且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具体说明。
如果是向公证机关提出,应当提交公证申请表。该公证申请表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申请证据保全的目的和理由;
(2)申请证据保全的种类、名称地点和现存状况;
(3)证据保全的方式;
(4)其他应当说明的内容。
保全证据的范围,应当限于申请人申请的范围。申请人申请诉前保全证据可能涉及被申请人财产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相应的担保。好律师网参考

❽ 什么是证据保全

关于证据保全
如前所述,知识产权民事诉讼具有不同于传统民事诉讼的一些特点和难点,证据保全是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中广泛采用的取证方式。《知产证据规定》在《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解释》《民事证据规定》等法律和司法解释的基础上,结合知识产权民事诉讼的特点,从证据保全申请的审查、保全措施、妨害证据保全的后果、破坏已保全证据的法律责任、证据保全的参与人、证据保全笔录的制作、被申请人的异议程序等多个方面,作出相应规定,进一步增强指导性和操作性。
《民事诉讼法》第81条规定,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但是,对于证据保全申请的审查,各地法院掌握的标准各有不同。为此,《知产证据规定》第11条对证据保全申请的各项审查因素进行了细化列举。需要注意的是,对证据保全申请的审查应当以必要性为基本标准。为平衡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利益,《知产证据规定》第12条规定了证据保全的实施原则及措施。对于证据保全的实施,除坚持传统的及时、必要原则外,还应当把握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是有效固定证据,全面、真实反映证据状况,二是防止保全导致不必要的损失,保持在“最低强度”,通过拍照足以证明的,无须查封;通过查封足以证明的,无须扣押,以此类推,尽量减少对保全标的物的损害和对证据持有人的干扰。对于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中普遍存在的涉及技术方案的证据保全,该条第2款给出保全措施的指引,以贯彻上述实施原则。
司法实践中,拒不配合和妨害证据保全的现象时有发生,为增强法律权威,督促当事人履行诉讼义务,保障证据保全的顺利实施,《知产证据规定》第13条、第14条,明确了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配合或者妨害证据保全,致使无法保全证据的,或者破坏已经采取保全措施的证据,致该证据不能使用的,人民法院可以确定由其承担不利后果,构成《民事诉讼法》第111条所规定的“伪造、毁灭重要证据”“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等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制裁,对其采取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会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需要注意的是,《知产证据规定》第13、14条规范的是证据保全中妨害诉讼秩序的行为,与前述第25条规定的证明妨碍规则在制度目的、适用对象等方面有所不同,相应的法律后果也有所区别。在证据保全的实施过程中,为防止证据持有人事先转移、销毁或者篡改证据,保全裁定可以不事先送达。同时为保障其知情权,保全人员到达证据保全现场实施保全措施之前,应当先向其送达证据保全裁定书,告知其相关权利义务,尽可能减少抵触情绪,争取其主动配合,防止拒不配合和妨碍保全等情形的出现。
在证据保全实施过程中,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到场,可以当场确认所保全的证据是否为其申请的证据,防止在后续证据交换和质证过程中产生争议。为此,《知产证据规定》第15条对证据保全的参与人作出规定。同时,知识产权诉讼证据常常涉及专业的技术问题,为准确保全证据,根据证据情况,该条规定必要时当事人可以申请有专门知识的人参与证据保全,人民法院也可以指派技术调查官参与证据保全。另外,当拟保全证据为案外人所持有时,例如,当事人的电子数据保存在第三方所有的服务器等情形下,该条规定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向证据持有人保全证据。
为规范证据保全,防止当事人对证据保全过程和证据提出质疑,《知产证据规定》第16条对证据保全的记录作出操作性规定。同时明确,在场的有关人员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不影响保全效力。为保障证据保全被申请人的权利,《知产证据规定》第17条对其异议程序作出规定,明确被申请人有权对证据保全的范围、措施、必要性等提出异议并提供相关证据,人民法院应对此进行审查并视情作出处理。
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行为本身,意味着其愿意并期望在已经开始或将要开始的诉讼程序中使用该证据,但是,当出现被保全证据对其不利等情形时,其往往会放弃使用被保全证据。为防止证据保全制度的滥用,《知产证据规定》第18条规定,被保全证据涉及案件基本事实查明或者其他当事人主张使用的,即使申请人放弃使用被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对该证据进行审查认定,以便准确查明案件事实。

❾ 在民事开庭传票送达回证上签字有什么法律后果

如果是破产后重组,应该不会成为被告。其它方式重组就要承担原来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不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法院可以留置送达,不影响诉讼。

❿ 民事案件中当事人经依法传呼还不来法庭该怎么办

被告经法院传呼而不到庭的,分3种情况:

1、有正当理专由不到庭,法院可属延期审理。

2、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法院可缺席判决。

3、另外对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法院可以对其实行拘传。

【解释】本条是关于拘传的规定。

拘传,指司法机关对必须到庭的被告,由司法警察强制其到庭的措施。拘传适用的对象是必须到庭的被告,适用的前提是无正当理由,经两次传票传唤拒不到庭。必须到庭的被告,一般指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劳动报酬案件和婚姻案件的被告,以及其他不到庭就无法查清案情的被告。两次传票传唤,指人民法院送达传票,并由受送达人或者法定的代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者盖章。无正当理由,一般指没有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等使被告无法到庭的特殊情况。如果经传唤不到庭的是原告人或者证人,不能对他们拘传;如果人民法院只是两次托人给被告捎信而被告没有到庭,或者虽然被告受到两次合法传唤,但得了重病无法到庭,也不能对其拘传。

热点内容
集体土地司法强拆 发布:2025-02-09 08:37:26 浏览:538
第三人要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9 08:26:03 浏览:301
行政法派出机关类型 发布:2025-02-09 08:25:17 浏览:74
全国法院系统学术 发布:2025-02-09 08:24:34 浏览:770
论民法的精神 发布:2025-02-09 08:24:31 浏览:389
教师法律法规学习 发布:2025-02-09 08:18:17 浏览:201
社区政策法规 发布:2025-02-09 08:01:14 浏览:943
刑法263条规定的是什么 发布:2025-02-09 07:53:04 浏览:241
邗江司法局 发布:2025-02-09 07:34:28 浏览:786
刑事诉讼法强制措施的变更 发布:2025-02-09 07:15:15 浏览: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