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行为分为两种
⑴ 属于行政法律行为的有哪些
法律分析:行政法律行为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法律行为就是政府依法行政行为,也就是国家行政主体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直接或间接地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三条 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适用本法。
第四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⑵ 行政行为的分类有哪些
您好
分类的标准不同,行政行为的种类不同:
1.行政行为以其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如行政规范性文件包括行政立法,决定,命令等;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为.如具体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强制执行等.
2.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分为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对其范围,条件,标准,形式,程序等做了详细,具体,明确的行政行为.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仅对行为目的,行为范围等做一些原则性规定,而具体的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的行政行为.
3.行政行为已有无法定形式要求为标准,分为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要式行政行为指法律规定必须以某种方式或形式进行的行政行为.非要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未规定一定具体方式,而允许行政机关自行选择的行政行为.
4.行政行为以其启动是否需要行政相对人先行申请为标准,分为依职权行政行为与应请求行政行为.
5.行政行为以有无限制条件为标准,分为附款行政行为与无附款行政行为.
6.行政行为以其对行政相对人利益的不同影响为标准,分为授益行政行为与不利行政行为.
7. 行政行为以是否改变现有法律状态为标准,分为作为行政行为和不作为行政行为.
8.行政行为以是否需要其他行为作为补充为标准,分为独立行政行为和需补充行政行为.
9.行政行为以其相对人的身份为标准,分为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
⑶ 行政法律行为包括哪三种
摘要 具体行政行为包括:行政命令、行政征收、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裁决、行政合同、行政赔偿等。 具体行政行为是由行政机关或其中授权的工作人员依法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这与抽象行政行为是不同的,一般具体行政行为针对到的是具体某个行政相对人。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出的有关其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
⑷ 行政行为种类
行政行为种类
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简而言之,即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出的有关其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
下面是具体的分类:
1.按行为性质划分,可分为:
(1)设定权利或者义务的行为。包括赋予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行为,如颁发营业执照可以使一个新的民事主体诞生;设定某一权利或义务的行为,如对甲公民发放房屋产权证书。
(2)剥夺、限制权利或撤销义务的行为,对公民、组织已有的能力或权利,行政机关可以剥夺,如吊销某企业的营业执照;也可以限制,如海关扣留某走私嫌疑人是限制其人身权利,扣留他的进出境物品,是限制其行使财产权利;卫生局责令某企业停产整顿,是限制其经营权利。对公民、组织应承担的义务,行政机关可以撤销,如税务机关因某国有企业确有困难,根据其申请决定免除其应缴纳的所得税。
(3)变更权利或义务的行为。对公民、组织已有的权利或已经承担的义务,行政机关可以变更,如在发放了土地所有权证后,考虑到有不合理因素,又决定将其中一部分土地划给邻村所有,再如,税务机关根据某企业的申请减少了其应缴纳的税款。
(4)不行为,或称不作为。行政机关对于自己应当履行的职权不履行,称不行为或不作为。不作为不是否定行为,否定行为是已经作为了,比如公民甲申请营业执照,某工商局决定驳回,不予批准,这是否定行为。如果该工商局不予答复,不作决定,这是不作为。行政机关不行为也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2.按行政机关是否以当事人的申请作为开始具体行政行为的条件划分:
(1)依职权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可以主动实施,无需向对方请求,如行政处罚(主动的行政行为)。
(2)应申请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必需以相对人的申请为前提,如工商机关颁发营业执照(被动的行政行为)。
3.按具体行政行为受法律拘束的程度划分:
(1)羁束的具体行政行为,受法律、法规严格的约束,只能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毫无裁量的余地(如税务机关征税,不能自由创设税种)。
(2)裁量的具体行政行为,法律法规规定一个幅度,行政机关在此幅度内斟酌,其意志参予其间(如,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罚款20-200元)。
4.按具体行政行为与当事人之间的权益关系,可分为授益的和负担的具体行政行为。
5.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需要具备法定的形式,分为要式的与不要式的具体行政行为。
6.按行政行为是否要具有法定的形式和程序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我国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则上都是要式,不符合法定程序和形式的,是违法行为,要撤销。例外情况下是不要式的,如情况简单,无需烦琐的程序,如行政处罚法规定,对于违法行为轻,情节不严重的,可以当场口头处罚;再者,情况紧急,来不急经过必要的程序,如消防队为救火拆掉一个障碍房子。
⑸ 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可以分为两类.即( )
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1、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明确专规定了行政行为的范围、条件、属程度、方法等,行政机关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只能严格依照法律作出的行政行为。
2、自由裁量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的对称。指法律规范仅对行为目的、行为范围等作一原则性规定,而将行为的具体内容、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而实施的行政行为。
(5)行政法律行为分为两种扩展阅读
羁束行政行为的作出是以羁束裁量权为前提。羁束裁量权的行使,其权限范围、幅度行为方式、数量界限等都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只能严格依法裁量、判断。
行政行为中羁束性行为和裁量性行为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任何法律都不能将行政机关的每一个行政行为的每一个细节都规定地很详细。
因此,羁束性行政行为通常也存在一定的自由裁量成分,给行政机关留有一定的自由裁量的空间。裁量性行政行为也存在一定的羁束因素,行政机关不能无限制地自由裁量,否则,就会造成权力的滥用,严重损坏行政主体的形象以及行政相对人的利益。
⑹ 行政行为有哪些种类
具体行政行为的种类:
一、行政征收:行政征收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规定,无偿和强制地取得相对人财物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强制征用相对人财产或者劳务,并给予相对人适当补偿的具体行政行为。
三、行政给付:也称行政物质帮助,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特定的相对人提供物质利益或与物质利益有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比如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费。
四、行政奖励: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为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给予物质或者精神鼓励的具体行政行为,比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6)行政法律行为分为两种扩展阅读:
行政行为的特征
1.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任何行政行为均须有法律根据,具有从属法律性,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或授权,行政主体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为。
2.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这是由立法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广泛性、变动性、应变性所决定的。
3.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具有单方意志性,不必与行政相对方协商或征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即使是在行政合同行为中,在行政合同的缔结、变更、解除与履行等诸方面,行政主体均具有与民事合同不同的单方意志性。
4.行政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带有强制性,行政相对方必须服从并配合行政行为。否则,行政主体将予以制裁或强制执行。这种强制性与单方意志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行政行为的强制性,就无法实现行政行为的单方意志性。
5.行政行为以无偿为原则,以有偿为例外。行政主体所追求的是国际和社会公共利益,其对公共利益的集合、维护和分配,应当是无偿的。当特定行政相对人承担了特别公共负担,或者分享了特殊公共利益时,则应该有偿的,这就是公平负担和利益负担的问题。
内涵
行政行为包含了下列几层含义:
1.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所作出的行为。这是行政行为的主体要素。
2.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这是行政行为的职权、职责要素。
3.行政行为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这是行政行为作为法律概念的法律要素。[2]
责任概念
“行政责任”,是行政法律责任的简称,指有违反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所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
“行政处分”是对国家工作人员及由国家机关委派到企业事业单位任职的人员的行政违法行为,给予的一种制裁性处理。行政处分的种类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6种。
“行政处罚”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他依法可以实施行政处罚权的组织,对违反行政法律、法规、规章,尚不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实施的一种制裁行为。
⑺ 行政行为以行为的对象不同为标准可以划分为
行政行为以行为的对象不同为标准可以划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如行政规范性文件包括行政立法,决定,命令等;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为,如具体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强制执行等。
行政行为所针对的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行政行为主体针对不特定的事件作出的行政行为是抽象行政行为,对特定的事件作出的行政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
行为内容是否有重复适用性,抽象行政行为是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具体行政行为通常表现为直接赋予、剥夺、设定、免除特定相对人行政法上的权利和义务。
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分为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对其范围、条件、标准、形式、程序等做了详细、具体、明确的行政行为。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仅对行为目的、行为范围等做一些原则性规定,而具体的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行政行为的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所为的行为;
2、行政行为是行使行政职权,进行行政管理的行为;
3、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实施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⑻ 行政法律行为包括哪三种
法律分析:
行政法律行为简称行政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相对称。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产生法律效果以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目的的行为。根据行政行为的性质及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可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
(8)行政法律行为分为两种扩展阅读:
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规范性文的行为。它是国家行政机关最主要的抽象行政行为,相对于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活动,故称为行政立法。
它具有以下特征:
1.从属性
行政立法从属于权力机关的立法。在法律体系中,行政立法制定的行政法规、规章从属于宪法、法律,不得与它们相抵触。
2.立法性
行政立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基于宪法、法律的规定或有权机关的授权,以国家名义制定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行为规则的活动。因此属于立法活动。
3.行政性
行政立法的立法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从本质看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通过制定法律规范来调整行政管理事务,实现行政管理职能。因此属于行政活动。
(二)行政立法体制
行政立法体制是指国家行政立法机关的体系及其立法权限的划分。我国行政立法体制与权力机关立法体制一样,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每一级又包括若干个不同的立法层次。
1.中央行政立法。
指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制定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
(1)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2) 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
2.地方行政立法。
指省、自治区、宣辖市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较大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的活动。省级人民政府、省会市和较大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称为地方行政规章或政府规章。
地方行政立法是我国立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规章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其效力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网。
三、行政执法
行政执法是行政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将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适用于特定的对象和事务,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的主要行政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和对象的特定性
行政执法主体是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或授权的组织,行使着行政权力。执法对象也是特定的、具体的相对人或事务,具有特定性,不可替换也不可选择。
2.内容的法律性
行政执法的内容是直接对特定的相对人作出的具有法律性的处置。这种处置表现为对相对人或设定权利,或规定义务;或取消权利,免除义务。相对人无权自行抵制或抗拒。同时行政执法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具有法律、法规的依据。
3.形式的多样性
行政执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行政机关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措施。
下面介绍几种重要的执法形式:
(一)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申请,依法赋予相对人从事某种法律禁止事项的权利和资格的行为。
1.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
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都是行政机关对社会和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重要制度。两者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解除相对人法律禁止的行为,同时赋予相对人具有从事该项一般禁止活动的权利和资格。使之能够进行某项活动。行政确认是行政机关对特定的法律事实或法律关系存在与否进行认定。它既不解除法律的禁止,也不赋予作为的权利,所以行政确认不属于设权行为。特定的法律关系一经行政确认,即具有法律上的效力。除有权机关外,任何人不能否定、推翻。
2.行政许可的种类
行政许可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一种法律制度,适用于中分广泛的领域。根据不同标准,行政许可可做多种分类。
(1)以许可的范围为标准,分为一般许可与特别许可。
(2)以许可是否加义务为标准,分为权利性许可和义务的许可。
(3)以许可的享有程度为标准,分为独占许可和共同许可。
3.行政许可的效力
行政许可的效力一般体现在许可证或执照的效力上,主要表现为:
(1)证明力。许可证或执照的持有人凭证照就可以证明自己的权利是依法取得的,所从事的活动是有关机关依法允许的。
(2)确定力。许可证和执照所确定的内容、范围,行政机关或证照持有人均不得随意变更,任何变更事项都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3)拘束力。许可证或执照对证照持有人和行政机关都有法律约束力。证照持有人负有在证、照规定范围内从事活动的义务。超出证照范围的活动,不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负有保护证照持有人在证照范围内行使权利的职责。
⑼ 行政行为的分类
【行政行为的不同分类】是指依照不同的标准和目的对行政行为进行的划分。如依照行政行为的方式,可将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依照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的不同,可将行政行为分为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行为;依照行政行为的性质的不同,可将行政行为分为实体行政行为和程序行政行为;依照行政行为的权力来源,可将行政行为分为职权行政行为、授权行政行为、委托行政行为;依照决定行政行为时参加意思表示的当事人的数目,可将行政行为分为单方行政行为和双方或多方行政行为等。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普遍性行为规则的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大致分为行政立法、行政解释和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三种。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以及外国人或外国组织作出的,或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能够影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以及外国人或外国组织权利、义务的行为。
【行政立法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一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或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制定行政法规;二是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三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行政执法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执行法律、法规或规章,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的行为。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征收等。
【行政司法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作为第三方,对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以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行政争议或民事纠纷加以裁决的行为,如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