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劳动报酬的规定
1. 劳动法关于私人企业工资有没有规定
首先,国家没有对私人企业工资的专门规定。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对企业工资主要从以下三版个方面进行规范权。 一、建立最低工资制度。 要求各地建立最低工资制度,至少每两年调整一次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是企业支付职工工资的最低标准。企业不遵守最低工资制度,将受到劳动监察部门的处罚。 二、制定工资支付制度。 通过建立工资支付制度,规范企业支付职工工资的行为(包括加班工资的支付)。 三、制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通过明确企业与职工(通过企业工会)进行协商确定工资制度、工资增幅、职工福利等事项。政府每年公布工资指导线进行指导。 以上这三个方面都在原劳动部的部颁规章里。
2. 劳动法对工资是如何规定的
您好,对工资核算,《劳动法》是这样规定的
根据《劳动法》
第四十八条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五十条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第五十一条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此外,第四十九条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
(一)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三)劳动生产率;
(四)就业状况;
(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劳动法劳动报酬的规定扩展阅读:
《劳动合同法》规定的二倍工资适用情形与计算期间
1、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订立劳动合同,须支付二倍工资。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第82条第1款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计算期间按照《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7条规定,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
即《劳动合同法》第82条第1款情形下支付二倍工资最多11个月封顶。
2、合同期满后未续订书面合同,须支付二倍工资。
如果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续订书面合同的,二倍工资的起算点为自劳动合同期满的次日,截止点为双方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同时,“二倍工资”中属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的部分,适用《调解仲裁法》二十七条第四款的规定,增加一倍的工资属于惩罚性赔偿的部分,不属于劳动报酬,适用《调解仲裁法》二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即一年的仲裁时效。
3、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订立劳动合同,须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自用工之日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者可以向仲裁委、法院主张确认其与用人单位之间属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在此情况下,劳动者同时主张用人单位支付“二倍工资”的不予支持。
3. 国家劳动法工资规定
法律分析:工资发放标准: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五十条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七条 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工资作为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主要支付形式有:一种是以货币形式支付,极个别是以实物形式支付。一般来讲,工资主要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
4. 劳动法薪酬规定
法律分析:薪酬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5. 公司员工必须按月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法有没有规定
公司必须按月给员工支付劳动报酬。这个是法律明确规定的。
《劳动法》第五十条明确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第九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所以,公司必须按月以货币的形式向员工支付工资。如果没有按月支付、克扣、无故拖欠的,由劳动部门责令支付,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如果用人单位无理阻挠劳动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监督检查权,打击报复举报人员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6. 劳动法工资发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工资发放标准: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标准工资是指职工完成规定的工作时间或劳动定额,按照等级工资制的工资标准领取的工资数额。它是劳动报酬的基本部分,也是计算职工退休费、退职生活费,提取奖金,发放加班工资,计算计件工资单价及其他劳保福利待遇的基础和依据。此外,国家计征超奖金税时,它是计算限额奖金的基础。一般地说,标准工资体现的是职工在一定时间向社会提供的平均劳动量。它是调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内部各职工之间的工资水平的主要手段。
对标准工资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正常工作时间” 的概念。
正常工作时间,是指用人单位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所确定的工作时间。正常劳动,是指员工按照劳动关系双方的约定,在正常工作时间内从事的劳动。
标准工资不包括下列各项:
1、支付周期超过一个月的劳动报酬,如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年底双薪以及按照季度、半年、年结算的业务提成等;
2、无确定支付周期的劳动报酬,如一次性的奖金、津贴、补贴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7. 同工同酬劳动法规定
同工同酬劳动法规定:作为一项工资分配的基本原则,“同工同酬”需要依托具体的法律规范得以实施。
关于同工同酬的有一些具体的规定如下:
1、“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其主要是针对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时劳动报酬不明确的解决,适用“同工同酬”原则;
2、“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条件等标准的,适用国家有关规定。” 其主要是针对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约定不明确的解决,适用“同工同酬”原则;
3、“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和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载明或者约定的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应当符合前款规定。” 其主要是针对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身份导致待遇差异解决,适用“同工同酬”原则。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8. 劳动法对工资薪酬的规定
法律分析:劳动合同法关于工资的规定: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关系双方的约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如月薪酬、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但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由用人单位承担或者支付给员工的下列费用不属于工资:(1)社会保险费;(2)劳动保护费;(3)福利费;(4)用人单位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时支付的一次性补偿费;(5)计划生育费用;(6)其他不属于工资的费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9. 《劳动法》劳动法第九十一条是怎么规定的
第九十一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专支付劳动者的工属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